DB64-T 950-2023 草原蝗蟲綜合防控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64-T 950-2023 草原蝗蟲綜合防控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64-T 950-2023 草原蝗蟲綜合防控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64-T 950-2023 草原蝗蟲綜合防控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64-T 950-2023 草原蝗蟲綜合防控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

65.020CCS

B

16

64

DB

64/T

950—2023代替DB64/T

950—2014草原蝗蟲綜合防控技術規(guī)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integrated

prevention

of

grassland

locust

andgrasshopper

發(fā)布

實施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廳 發(fā)

布DB

—本文件按照GB/T

—《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本文件代替編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a) 范圍中更改了文件適用范圍(見DB64/T950—和本文件第1章);“ “b)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中刪除了“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見DB64/T950—2014中第“ “了“GB/T2930.4草種子檢驗規(guī)程

GB/T8321.4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四)”、“GB/T

15803東亞飛蝗測報技術規(guī)范”“GB/T25875草原蝗蟲宜生區(qū)劃分與監(jiān)測技術導則”、“NY/T1233草原資源與生態(tài)監(jiān)測技術規(guī)程”、“NY/T1276農藥“NY/T1578“DB64/T949寧夏草原昆蟲調查技術規(guī)范”和“DB64/T1233寧夏干旱風沙區(qū)退化草原質量提升技術規(guī)程”(見本文件第2章);c) 術語和定義中增加了“““、3.2、3.3““DB64/T950—2014中、);d)

將第4章“7章“件第5章“““5.2防控適期(Bryodema

nigroptera

Zheng

et

Gow)調整Tetrix

(Bolivar)Compsorhipis

DB64/T950—中第4章、第7章和本文件中第5章);e) 將第5章標題““4節(jié)內容歸納為兩節(jié),分別為“4.1荒漠草原分布區(qū)”和“4.2溫性草原分布區(qū)”(見—2014中第54章);f)

增加了“系統(tǒng)調查”一章,作為本文件第6章內容(見第6章);g)

調整了“7“7.1“中型蝗蟲”、“大型蝗蟲”三節(jié),同時每節(jié)中增加了蝗蟲體長數(shù)據(jù)(見—中第6章和本文件中第7章);h)

將第8章標題“防治方法”更改為“綜合防控技術”,并修訂增加了方法部分,提出了科學、可持續(xù)防控草原蝗蟲的綜合防控技術(見—及本文件中第8章); 增加了“10“10.3原始數(shù)據(jù)”、“總結報告”(見第10章)。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林業(yè)和草原局提出、歸口并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草原工作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魏淑花、朱猛蒙、王穎、張蓉、黃文廣、王順霞、孫玉榮、馬建華、羅曉玲、王蕾、劉暢、王芳。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本文件于年01月首次發(fā)布,2023年6訂。DB

—1 范圍統(tǒng)調查、防控指標、綜合防控技術、防效評價和檔案管理。本文件適用于草原蝗蟲的綜合防控。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T

草種子檢驗規(guī)程

發(fā)芽試驗GB/T

禾本科草種子質量分級GB/T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四)GB/T

15803

東亞飛蝗測報技術規(guī)范GB/T

25875

草原蝗蟲宜生區(qū)劃分與監(jiān)測技術導則NY/T

草原資源與生態(tài)監(jiān)測技術規(guī)程NY/T

農藥安全使用規(guī)范

總則NY/T

草原蝗蟲調查規(guī)范DB64/T

949

寧夏草原昆蟲調查技術規(guī)范DB64/T

寧夏干旱風沙區(qū)退化草原質量提升技術規(guī)程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草原蝗蟲

locust

grasshopper在草原上發(fā)生、分布的直翅目蝗總科和蚱總科昆蟲的總稱。[來源:GB

25875—,3.1]系統(tǒng)調查

為了解某地區(qū)蝗蟲發(fā)生消長動態(tài),對其進行定點(片)、定期、定內容的調查。[來源:GB

15803—,2.2]防控指標

threshold失水平。[來源:NY/T

1578—,3.3]DB

—4 蝗蟲分布區(qū)荒漠草原分布區(qū)4.1.1 賀蘭山東麓區(qū)域寬翅曲背蝗,黑翅痂蝗,亞洲小車蝗,黃脛小車蝗,大脛刺蝗,寧夏束頸蝗。4.1.2 沙坡頭區(qū)香山區(qū)域黃脛異痂蝗,黑翅痂蝗,黃脛小車蝗,大脛刺蝗,黑腿星翅蝗。溫性草原分布區(qū)4.2.1 鹽池縣麻黃山區(qū)域白紋雛蝗,短星翅蝗,日本蚱,裴氏短鼻蝗,亞洲小車蝗,赤翅皺膝蝗。4.2.2 同心縣張家塬區(qū)域短星翅蝗,白紋雛蝗,日本蚱,亞洲小車蝗,赤翅皺膝蝗,裴氏短鼻蝗。4.2.3海原縣南華山區(qū)域白紋雛蝗,華北雛蝗,亞洲小車蝗,赤翅皺膝蝗。4.2.4 原州區(qū)云霧山區(qū)域日本蚱,白紋雛蝗,亞洲小車蝗,赤翅皺膝蝗。4.2.5 彭陽縣北部區(qū)域雛蝗類,亞洲小車蝗。5 防控原則、防控適期及防控對象防控原則加強監(jiān)測預警,綜合防控;增加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調控。防控適期及防控對象5.2.1 防控適期2

齡~3

其中,早期孵化種類防控適期為5

月上中旬,中期孵化種類防控適期為6

適期為7

月上中旬。5.2.2 早期孵化種類Chorthippus

albonemus

Cheng

et

TuFlichnerella

Ramme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Ikonnikov))、日本蚱(Tetrix

(Bolivar))。DB

—5.2.3 中期孵化種類亞洲小車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黃脛小車蝗(Oedaleus

Saussure)、赤翅皺膝蝗(Angaracris

rhodopa

(Bryodema

Krauss)(Bryodema

Zheng

et

Gow)、黑腿星翅蝗(Calliptamus

barbarus

(Costa))、大脛刺蝗(Compsorhipis

davidiana(Saussure))。5.2.4 晚期孵化種類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6 系統(tǒng)調查DB64/T

密度和不同種類防治指標,確定防控方式。7 防控指標小型蝗蟲雌蟲體長9.0

mm~25.0

mm,雄蟲體長

mm~19.5

,防治指標為20

頭~30

頭/㎡,有白紋雛蝗、華北雛蝗、日本蚱等種類。中型蝗蟲雌蟲體長26.0

~37.0

~27.5

10

頭~15

頭/裴氏短鼻蝗、亞洲小車蝗、黃脛小車蝗、寬翅曲背蝗、赤翅皺膝蝗、大脛刺蝗、黑腿星翅蝗等種類。大型蝗蟲雌蟲體長

~49.0

mm5

頭/黃脛異痂蝗等種類。8綜合防控技術物理防控采用草原蝗蟲吸捕器、滅蝗機、光電誘導式蝗蟲捕集機和高速采蝗滅蝗車輛等方式治蝗。生物防控8.2.1牧雞滅蝗7

月~9

月,蟲口密度達到防控指標的草原放養(yǎng)雞群進行滅蝗。8.2.2 天敵保護利用

1.50

1.50

4.00×10

187-375

1.00×10

150

ml/hm15000

675

g/hm1.5%

750

ml/hm0.3%

1.35

4.5%

750

ml/hm15

DB

—Epicauta

chinensis

)、黑頭黑芫菁(Epicauta

dubid

Fabricius)、綠芫菁(Lytta

caraganae

Pallas)

calida

和紅斑芫菁(Mylabris

speciosaPallas)

菁幼

和直

步甲

Pterostichus

gebleri

(Dejean)

偽葬

歩甲(Pseudotaphoxenus

mongolicus

(Jedlicka))、麻步甲(Carabus

、馬氏正鉗蝎(Mesobuthus

martensii

Karsch)和條紋正鉗蝎(

eupeus)等捕食性天敵。通過為天敵提用藥、改進用藥方式等措施保護天敵,達到以蟲治蟲的效果。藥劑防控8.3.1 使用方法按照

1276和GB/T

的規(guī)定執(zhí)行。推薦藥劑及使用方法等見表1。表1 推薦防控藥劑及使用方法表1 推薦防控藥劑及使用方法行統(tǒng)一處理;施藥后12

h內降雨應補噴。生態(tài)調控8.4.1 白紋雛蝗為優(yōu)勢種的蝗蟲發(fā)生區(qū)補播達烏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草木樨狀黃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多年生優(yōu)良闊葉牧草,使發(fā)生區(qū)內多年生闊葉牧草蓋度比例達到整個植被群落的70%以上,具體按GB/T

和DB64/T

執(zhí)行。該措施同時兼防亞洲小車蝗、日本蚱等喜食禾本科牧草的蝗蟲。8.4.2 短星翅蝗為優(yōu)勢種的蝗蟲發(fā)生區(qū)1

m

530????????

=

(11

m

530????????

=

(1? 0 1????????

×????????

)×100(2)補播禾本科牧草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和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使發(fā)生區(qū)內禾本科牧草蓋度比例達到整個植被群落的以上,具體按GB/T

6142和DB64/T

執(zhí)行。該措施同時兼防赤翅皺膝蝗、黑腿星翅蝗、寬翅曲背蝗、裴氏短鼻蝗等喜食多年生優(yōu)良闊葉牧草的蝗蟲。9 防效評價樣區(qū)設置按照藥劑類型確定防治調查區(qū)域,每個區(qū)域設5個調查樣點。調查方法在防治前及防治后7

d、15

d、30

d、60

d、90

d及翌年分別調查蝗蟲蟲口密度,目測結合網(wǎng)捕。首2類和數(shù)量;最后,根據(jù)公式(1)統(tǒng)計發(fā)生區(qū)域各個蝗蟲的田間發(fā)生密度(Di)。????????

=

(????????

÷????)×????(1)式中:D—某種蝗蟲蟲口密度(頭/m);N—30復網(wǎng)某種蝗蟲數(shù)量;N—30復網(wǎng)蝗蟲混合種群數(shù)量;D—目測蝗蟲每平米混合種群密度(頭/m)。防效計算按照公式(2)計算防控效果(CE):????????

×????????1 0式中:CK—未防治區(qū)防治前蟲口數(shù);PT—防治區(qū)防治后蟲口數(shù);CK—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