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間采風去_第1頁
到民間采風去_第2頁
到民間采風去_第3頁
到民間采風去_第4頁
到民間采風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的家鄉(xiāng)寧夏川惠農中學:陳志欣寧夏是個好地方,塞上江南鳳凰城,人情純樸鄉(xiāng)情濃,黃河水育夜明珠,紅黃黑白有五寶。

寧夏的山是那樣的雄偉,寧夏的湖是那樣的清澈,寧夏的沙漠是那樣的寬廣。歡迎您到寧夏來旅游教學目標:通過認知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和歷史人文,激起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和熱愛。系統(tǒng)而全面地了解寧夏,讓寧夏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寧夏,培養(yǎng)學生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了解家鄉(xiāng)的民俗文化,拓展和豐富課外知識。問題思考:你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嗎?你知道你的家鄉(xiāng)有哪些值得你驕傲和自豪的風土人情和歷史人文嗎?你知道你的家鄉(xiāng)有哪些民俗文化嗎?讓我們走進今天的學習主題:寧夏------我美麗可愛的家鄉(xiāng)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你的家鄉(xiāng)在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向班上同學介紹一下你的家鄉(xiāng)。一、寧夏旅游二、寧夏風俗三、寧夏特產四、寧夏方言西夏王陵西夏王陵

西夏陵位于距銀川市老城區(qū)40千米的賀蘭山東麓.西夏陵東西寬約5千米,南北長約10千米,在方圓50千米的范圍內,隨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座落著九座帝王陵和254座形狀、規(guī)模、大小不等的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筑規(guī)模,同北京的明代十三陵陵園相當,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wèi),聳立于陵園最南端。沙坡頭概況

位于寧夏中衛(wèi)縣城西20公里處的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瀕臨黃河,是集沙與水為一體的絕景。大河濤濤、沙山陡峭、白云碧空、沙海綠洲,景色壯觀異常。由于治理沙漠成績突出,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環(huán)保500佳”榮譽稱號,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4A級景區(qū)之一。沙坡頭風景區(qū)奔騰的黃河穿峽越谷,從黑山峽流入中衛(wèi)境內,至沙坡頭一個急轉彎,改其洶涌而為平緩,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觀--沙坡頭,由此開創(chuàng)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輝煌歷程。浩翰無垠的騰格里沙漠,沙海茫茫、金濤起伏,由北面以不可遏制的兇蠻滾滾而來,到這里卻戛然而止,伏首在黃河岸邊、香山腳下,形成了一個寬2000米、高200米、傾斜60度的大沙坡,由此而得名沙坡頭。沙坡頭風景區(qū)沙坡頭風景區(qū)在沙坡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得到了完美體現。傳統(tǒng)和現代交融的眾多游樂項目新穎獨特,極富參與性;滑沙聽鐘、坡底戲泉,物我兩忘,其樂無窮;黃河弄筏,追波逐浪,古樸自然,有驚無險;乘“天下黃河第一索”飛越黃河,挑戰(zhàn)自我,驚險刺激.沙坡頭風景區(qū)古老的木帆船、赤背的纖夫,再現了逝去已久的歲月;沙雕、沙療、沙浴和沙漠球類,融智慧、趣味、知識、健身為一體;騎駱駝暢游沙漠,體驗沙海輕舟之浩渺,觀大漠日出日落之壯美;夜宿大漠營地,觀星賞月,品味沙漠月夜之神秘;住帳篷,燃篝火,飲酒吃肉,狂歌勁舞,回歸自然,無拘無束……沙坡頭風景區(qū)沙坡頭風景區(qū)-中衛(wèi)高廟銀川--塞上江南西夏皇城銀川--玉皇閣銀川--民族團結碑銀川--海寶塔銀川--塞上江南沙湖是我國首批AAAA級生態(tài)旅游區(qū)之一,它位于寧夏平羅縣境內,距首府銀川市47公里。它的北面約30公里處是我區(qū)著名的工業(yè)城市石嘴山市。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人紛至沓來,這里湛藍的湖水、青翠的蘆葦、漫漫的黃沙、嬉戲的候鳥會令人浮想聯翩,暇思無限……美麗的沙湖沙湖,南沙北湖,水中生長大片的蘆葦,葦叢中棲息著各種鳥類近百萬只之多。一位詩人在游覽沙湖后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賀蘭山下蓬萊境,沙抱大湖碧水天,萬點葦叢浮翡翠,魚翔鳥翦樂無邊。”這里,沙水相連,葦鳥相依,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令人神往的美麗畫卷。置身其中,定會被它那沙與水的巧妙結合,葦與鳥的和諧相處所感動,您會樂不思蜀,流連忘返。美麗的沙湖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九日,江澤民同志在寧夏視察工作時,來到沙湖,并親筆題寫“沙湖”以示贊譽,加之其旖旎的自然風光,沙湖由此響譽中外,游人青睞。美麗的沙湖美麗的沙湖沙湖,金沙碧湖、遠山飛鳥,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是舉辦沙雕活動的最佳場所。現代國際沙雕活動,融合了雕塑、繪畫、建筑、體育和戶外活動等多種藝術和娛樂元素,既有藝術技巧,也可隨意堆砌。沙湖鳥島共棲息著13目30科130種100多萬只鳥類,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鳥大鴇、中華秋沙鴨、黑鸛、白尾海雕、金雕5種;二類保護鳥類大天鵝、小天鵝、灰鶴等13種。美麗的沙湖在沙湖煙波浩渺的水面深處,在茂密的蘆葦叢中,有一方悠然的家園,那里生活著一族快樂的——鳥兒。在茂密的蘆葦叢中,居住著成千上萬只喚著各種名字的鳥兒。當你不小心驚動時,那種陣勢十分壯觀,鳥兒們上下飛翔,鳴叫,千姿百態(tài),真是氣象萬千,美妙絕倫。美麗的沙湖這一切,與鳥兒的喧鬧聲中又感覺那么安謐,真是鳥鳴更覺林中靜,你會感覺自己的心即該融在一種遠離塵世的寧靜中,融在一種久違的沁人心脾的溫和與詳和之中。鳥和魚其實是食物鏈上的孿生姐妹,因為水深積的鳥糞為魚類提供了食物,而魚蝦以及湖中肥嫩的水草又成為鳥糞的食物,因此鳥和魚在生存上保持著生態(tài)平衡。美麗的沙湖賀蘭山在蒙語中意為黑色的駿馬,它像一道屏障橫亙在寧夏平原西部,雄偉、峻峭。最高峰3556米,平均海拔2000多米。賀蘭山風景區(qū)在賀蘭山東麓,北起拜寺口,南至三關口,南北長30多公里,東西寬4公里。主要景點有拜寺口雙塔、小滾鐘口、蘇峪口森林公園、賀蘭山巖畫等。這里峰巒疊障,崖壁險峭,森林資源豐富,早在西夏王朝時期,就已被視為避暑勝地。賀蘭山景區(qū)拜寺口雙塔——一對千年的西夏美女賀蘭山巖畫——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賀蘭山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荒漠地區(qū)的肺葉六盤山景區(qū)六盤山是我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位于寧夏、甘肅、陜西交界地帶。逶迤200余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它以磅礴的雄姿,橫貫陜甘寧三省區(qū),既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嶺,黃河水系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均發(fā)源于此。六盤山歷來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登上主峰遠眺,朝霧迷漫,云海蒼茫。日出云開,只見重巒疊嶂,層出不窮。六盤山景區(qū)六盤山風光旖旎,久負勝名。六盤山旅游區(qū)內涼殿峽、二龍河、荷花溝、秋千架、老龍?zhí)?、涇河源等休閑避暑勝地是干旱帶荒漠地區(qū)獨存的勝地。春來綠樹雜花,天地清澄;夏時涼爽宜人,風光獨特;秋時紅葉滿山,層林盡染;冬時雪盡窮野,銀裝素裹。六盤山景區(qū)六盤山荷花溝六盤山混交林六盤山涼殿峽六盤山小南川回族之鄉(xiāng)同心清真寺西關清真寺通貴清真寺納家戶清真寺長城銀川地處祖國西北邊陲,明朝蒙古韃靼和瓦剌等部經常從內蒙古阿拉善臺地進入賀蘭山赤木口(今三關口),直驅平原各地。明統(tǒng)治者為了邊防安全,特于三關口筑長城(明稱邊墻)設關隘,使其成為古代銀川城防的“四險”之一。三關口明長城位于銀川市西40余公里的賀蘭山南部。此關口是寧夏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銀川至巴彥浩特公路穿關而過,在關口處可看到殘斷長城遺址。三關即從東向西,設頭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稱之為三道關。這里山脈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險峻。原兩山夾峙的山坳中,建有關隘。長城長城鎮(zhèn)北堡西部影城在銀川市城區(qū)西北郊空曠的荒野上,有兩座古代城堡遺址,這就是聞名國內的鎮(zhèn)北堡古城。該城堡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華夏西部影視城所在地。鎮(zhèn)北堡西部影城衣著:來到寧夏,無論是銀川平原或是固原山區(qū),你都會看出,當地回族的衣著保持著本足族的特點。呈現出多姿多采的風貌?;刈宓哪腥耍话泐^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qū)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繡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上衣一般喜歡穿雙襟白襯杉,有的還喜歡穿白褲子,白襪子,顯得十分整潔、明快、莊重。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別是回族男的在白襯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對比強烈,清新悅目,顯得為文雅莊重寧夏風俗介紹寧夏清真小吃,必然要追溯回族淵源流長的歷史。據史籍記載,唐宋時期,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大食就沿“絲綢之路”頻繁東漸,其中部分“蕃客”、“胡商”定居寧夏經商,成為最早的回族先民。到了元代,又有大批中亞、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軍士、工匠、商人遷徒寧夏,為回回飲食文化的產生和空前繁榮奠定了基礎。明代中后期,漸成體系的回回飲食文化,還被作為劃定回族形成的標志之一,可見其歷史地位的顯要。還要強調的是,回族從其先民開始,就具有開放程度很高的特征,正是受中西交通便利和對外貿易興盛的影響,寧夏才成為東西文明的交匯點。因此,就中國地域文化而言,是古老的伊斯蘭文明哺育和造就了寧夏的清真飲食文化體系.寧夏美食

目錄

涮羊肉

馓子

糖麻丫

油香

牛羊肉泡饃

蓋碗茶

餛饃涮羊肉涮羊肉傳說起源于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xiāng)的菜肴--清燉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后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肴。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于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guī)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后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杜f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于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據說直到光緒年間,北京"東來順"羊肉館的老掌柜買通了太監(jiān),從宮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才使這道美食傳至民間,得以在都市名菜館中出售,為普通百姓享用。一直流傳到今天,又讓人們演變成多種版本的刷羊肉,成為人們餐桌上比較喜愛吃的美食之一。

《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馓子

"點心香,月餅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這話一點不假,馓子是回族群眾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古稱"環(huán)餅"、"寒具"。據史書記載始于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寫詩贊美馓子的作法:"殲車接成正教導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壁金"。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索索扭捻成釧之形,油煎食之"。寧夏回族的馓子,素來以股條細勻,香酥甜脆,金黃亮潤,輕巧美觀,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贊譽。1985年,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訪寧夏在回族家中做客,稱贊寧夏馓子酥脆。1982年西北五省烹飪比賽表演,寧夏馓子譽滿西安。炸馓子也叫擺馓子,要有嫻熟的技巧,回族婦女擅長炸馓子堪稱一絕。炸好了,香酥甜脆,炸不好,綿如皮條,回族辦喜事炸馓子多由老年或中年婦女掌鍋。馓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方便易作,如今不但回族家里廣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其它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等都有節(jié)日作馓子的習俗?,F在馓子已成為回民團結和睦友愛的象征,是歡度節(jié)日不可缺少的圣潔的食品。糖麻丫小時候,在省城念書常聽到一名俗語"糖麻丫、酥麻花、吃一個想拿仨。"糖果麻丫香甜綿軟,麻花酥脆耐食,老少皆喜。糖麻丫也叫"糖麻鴨",用糖稀"灌醉"的糖麻丫,活像烤鴨鹵雞,金黃潤亮,香味四溢。那時,銀川的米糧市、西關、南關和羊肉街口賣此食品的較多,幾乎全由回民經營。賣者不用筐盛盤端,而是用一種沙竹子編成的"笆斗"盛放,在似南方的背簍,呈長方形竹簍上面還有個竹蓋,麻丫師傅背在脊背上,邊吆喝邊賣。"哎,買來,糖麻丫軟又甜,吃了能解饞哎!"給你夾一塊,給他包一個,不一會兒,一"笆斗"麻丫子全賣光了。每逢回民的三大節(jié)日(開齋節(jié)、古樂邦節(jié)和圣紀節(jié)),買者絡繹不絕。如今,寧夏一些經濟比較繁榮的回族聚居區(qū),如吳忠、平羅等縣市在街頭巷尾常有賣糖麻丫的,當地還出了不少制作糖麻丫的高手如王立華、馬登云、丁發(fā)寶和郭起華。他們中,有的還到銀川、石嘴山等地開設了回民美食專營店,主要經銷回族傳統(tǒng)食品。除糖麻丫外還有糖酥餅、馓子、油香、茴香餅、麻花、羊盤纏、鍋盔等?;刈迦藧圩鎏锹檠旧?,因為糖麻丫用料簡單,方便易做,且經濟實惠,愛吃的人又頗多,所以利潤也可觀。制作糖麻丫并不復雜。先在1公斤干面中加入適量花椒水、調和、蘇打、雞蛋4個、100克紅糖昨成光滑柔軟的面團,再切成相等的兩塊,然后將兩塊面皮摞在一起,從面皮中部切一刀口,但兩頭絕不能切通。捏住面皮的兩頭,往上一卷、鉆孔、往回一拉,即成麻丫生坯。入油鍋煎炸,呈紫紅色時撈出,冷卻后放入事先用白糖或紅糖熬成的熱糖稀中,泡一兩分鐘,取出即可食用。金黃油亮,外粘內沙,嚼之有筋,余味綿長??胺Q回族小吃一絕。油香俗稱油餅,是回族人民的傳統(tǒng)食品,每逢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還要相互贈送,有的家里過節(jié)紀念亡人,有了紅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繼俗。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種,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氣"香香鍋"。說起油香來,還有一段傳說:早先伊斯蘭教圣人穆罕默德,從麥加到麥地那。麥地那城里的穆斯林早聞穆圣的到來欣喜若狂。家家都準備了豐盛的飯菜迎接穆圣。穆圣看到請的甚多,究竟到誰家里去呢?難以決定。最后穆圣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妙法。他就讓自己騎用的駱駝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駱駝停在哪家門口,他就到哪家吃飯,走著走著,那匹駱駝終于停在一戶人家的門口,穆圣就走進了這家吃飯。這是一戶貧苦的人家,家里只有老兩口.男的銀須飄灑叫阿龍布,見了風塵仆仆的穆圣來到自己家中異常高興,連忙端出熱騰騰的"油香"款待尊敬的穆圣,穆圣吃過后非常高興,連連夸贊老兩口的鍋灶手藝。從此穆圣在阿龍布家吃"油香"的事就在阿拉伯國家傳為佳話。后來阿拉伯人到中國傳教、經商,又把這種作油油香的習俗傳給中國穆斯林?,F在回族穆斯林把油香做為禮品,饋贈給親友或阿訇。"油香"現已成為團結、友誼、幸福的象征,成了回族穆斯林傳統(tǒng)的圣潔食品。牛羊肉泡饃說起寧夏達到風味小吃,北有燴羊雜碎,南有固原山區(qū)的牛羊肉泡饃。這是當地回族飲食中的一種饒有情趣的風味小吃,深受群眾歡迎。它味道獨特,方便實惠,價廉味美,吃者甚多。在解放前后,這種泡饃的小吃攤點就布滿固原縣城的幾條主要街道,曾有“萬盛館”、“吉盛館”、“福興元”等幾家享有盛名的老字號。改革開放以后,泡饃這種別具風味的傳統(tǒng)佳肴,更是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僅縣城內就已有一百余家泡饃店。泡饃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用牛羊肉泡,一種是用牛羊的頭、蹄下水來泡,又叫雜羔泡饃。肉泡比較簡單,以煮牛羊肉、下水的肉湯,加蔥、姜、蒜、辣椒、辣椒油、鹽、香菜和味精,紅綠白三色相間,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再以之澆灌鍋盔餅即成。雜羔泡饃則比較復雜。將牛羊宰殺后,扒出心、肝、肺、肚子及頭、蹄、架子骨等“雜羔”,經過反復加工泡制,切成雜碎絲條,將當地特色小吃“鍋盔餅”掰成核桃大小的塊狀,盛放在碗底,在饃的上面抓放一定數量的雜碎絲條,再以湯澆灌。泡饃價格低廉,不足三元錢便可飽餐一頓,真是老少皆宜。除此之外,泡饃又被稱為“十全大補”。有個說法是吃啥補啥,而泡饃正好包容了五臟六腑等主要器官。當然,到底是真是假,吃過了才會知道。山城的街頭巷尾,泡饃小灘、飯館比比皆是,在農貿市場更是集中。香味四溢的泡饃鍋爐子周邊圍著一幫幫食客,一塊塊白里透黃的鍋盔泡在碗里,攤主反復澆灌,一碗碗美味十足的泡饃湯鮮肉嫩,誘人食欲。吃上一碗,真是又解餓又解饞。蓋碗茶蓋碗茶是寧夏回族同胞最具特色的飲料。也是回族人民對茶文化的貢獻。寧夏人喝茶頗有講究,既不叫飲茶,也不叫喝茶,而是叫“刮碗子”,且最講究用“三炮臺”蓋碗子。所謂“三炮臺”蓋碗子,是有茶碗,掌盤和蓋子三個部件組成,各有其用。掌盤是碗的底座,喝茶時用它既不燙手又能盛灑出的茶水;蓋子的大小既能浸入碗中,又不會掉入碗內,當茶湯不釅時,用它順碗口輕輕一刮,茶湯即刻濃釅。自然,蓋碗子也有精粗之分,有普通瓷的,也有用銅、白銀景泰藍掌盤的,還有用玉碗的。寧夏人喝茶很重視茶的配料,通常是喝放有茶葉、冰糖、桂圓的“三香茶”。招待佳賓時,則用茶葉加桂圓、荔枝、葡萄干、杏干等,稱“八寶茶”。茶在寧夏還是愛情的信物,男女青年在定情時,男女要給女方送茶定禮,稱“拿茶”。餛饃餛饃是寧夏回族獨特風味面食。相傳在北宋末年至西夏建國時,餛饃就開始在回族先民當中制作,元朝民間已經盛行。關于餛饃的來源,在回族民間有好幾種傳說,大同小異,但都與回族歷史上的野外牧羊生活有關。傳說很早以前,回族牧羊人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