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框架對風險決策的影響及其機制_第1頁
自我框架對風險決策的影響及其機制_第2頁
自我框架對風險決策的影響及其機制_第3頁
自我框架對風險決策的影響及其機制_第4頁
自我框架對風險決策的影響及其機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我框架對風險決策的影響及其機制

1框架效應在中小企業(yè)中的應用本文在借鑒國外“框架效應”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語境效應”研究的新思路。在文中我們進一步探討了自發(fā)性框架,風險認知和風險選擇的關系。風險決策及其行為學機制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以表彰其對這一領域的突出貢獻。1981年特沃斯基和卡尼曼(Tversky&Kahneman)首次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框架效應”的概念。這一研究發(fā)現,如果把同一個決策問題分別放入“獲得”或者“損失”的框架中進行描述,決策者的風險偏好會受到表述方式(即框架)的影響,甚至會發(fā)生反轉。用獲得框架描述方案時,人們傾向于規(guī)避風險,選擇確定性的方案;而用損失框架描述方案時,人們傾向于尋求風險,選擇賭博方案。比如,有600個人感染了一種可以致命的疾病,決策者必須在兩個僅有的搶救方案中選擇一個。采用A方案,200人將獲救。采用B方案,染病的600人有1/3的概率全部獲救,2/3的概率無一人獲救。當搶救方案的描述采用上述的“獲得(存活率)”框架時,大多數人選擇了確定性方案(A方案)以規(guī)避風險。而用“損失(死亡率)”來描述搶救方案時,大多數人選擇了風險性高的的賭博方案(B方案)。這一框架效應表現為一種非理性的風險偏好反轉。后續(xù)的大量研究表明框架效應存在于不同的被試群體和不同的任務領域中。比如Kühberger和Levin,Gaeth,Schreiber在研究中發(fā)現無論是面對金錢問題、人類生命救助問題、消費決策問題、還是管理決策問題,框架效應都以比較一致的形式顯現出來。但另一方面,框架效應的出現與否取決于多種因素和前提條件。在對不同條件下框架效應的總體情況進行考察時,Kühberger發(fā)現存在小到中等程度的框架效應,并且不同研究之間的差別較大。文中,Kühberger的結論是:框架效應是一個比較可靠的現象,但是實驗設計的特點會對框架效應產生較大的影響??蚣芸梢允菦Q策者對決策信息進行主動編碼和加工的結果,也可能是別人提供和包裝信息的結果。比如,Kahneman和Tversky認為個體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分為編碼(coding)和評價(evaluating)兩個階段,在編碼階段個體既可以接受外來任務提供的框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參考點來形成自我框架,而且無論框架由誰提供,框架效應將出現一致的結果(見文獻,p453)。但是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關注了別人提供框架時的決策行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并不存在已經表述好的方案供決策者評價和選擇。自我編輯、加工和表述信息往往是決策的第一步。另外,在獲取決策信息的過程中,人們還可能重新表述已編輯過的決策信息,形成自我框架。因此探討在自我加工和解釋信息的過程中,是否會出現自我框架效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王曉田初步探討了自我框架對個體決策的影響。研究發(fā)現在決策者自己描述方案的時候,他們也會采取不同的框架(獲得或者損失)來描述自己所面臨的選擇。該研究發(fā)現,自我框架對決策者的風險偏好產生了與傳統(tǒng)框架效應相似的影響。McElroy,Seta,和Waring采用了相同的圖示方法對自我框架效應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這一研究在驗證了自我框架效應存在的同時,發(fā)現了個性因素對自我信息加工的影響。自尊心較低的參與者對可能的決策結果的自我表述更多地使用了負性、消極的情緒語氣,她(他)們在負性自我框架的影響下也更傾向于冒險的方案。在Wang的研究中還發(fā)現了自我框架的其它特性:在面對與生死有關的風險決策時,決策者使用積極自我框架的頻率要比面對金錢風險時為高。這一結果暗示決策者所面臨的風險越嚴峻,可能他們的自我框架語氣越積極。因此,自我框架可能具有對風險嚴峻性的某種心理緩沖或準備功能(preparatoryfunction)。其次,決策者對不同問題的自我表述并不一定使用單一框架的情緒語氣。在報告的兩個實驗中,都有超過1/3的人使用混合框架。這些參與者使用積極框架(正性情緒語氣)描述一個備選方案,而使用消極框架(負性情緒語氣)描述另外一個備選方案。然而Wang并沒有進一步探討這種自我框架的獨特性會對決策產生何種影響。第三,該研究所選用的情景局限于損失問題,因此無法了解自我框架效應是否具有情境的一致性。另外,該研究也沒有探討自我框架是通過什么樣的認知過程來影響最終決策的。因此,我們就無法確知是不是在損失的情境中正性框架促使決策者將威脅解釋成了機會,從而更加冒險;或者是在獲益的情境中負性框架使得人們將機會解釋成了威脅,從而傾向于規(guī)避風險。綜上所述,本研究有三個目的。首先,我們將探討自我框架情緒語氣的差異與最終決策的關系以及機會威脅認知的中介作用。其二,我們將進一步了解自我框架效應與傳統(tǒng)框架效應的異同以及自我框架情緒語氣(thehedonictoneofself-framing)的作用機制。第三,如果上述兩類效應存在,是否會受情境性質(即損失、獲得以及混合情況)影響。所以本研究將通過三種不同的情境(獲益情境,損失情境和混合情境)來觀察自我表述框架對參與者決策的影響。1.1自我框架與風險選擇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預測(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將風險決策分為編碼和評估兩個階段,并且暗示在編碼階段,無論表述方案的框架由誰提供,框架效應將保持不變。為了解釋框架效應中個體偏好變化的模式,預測(前景)理論提出了S形的價值曲線。與以往解釋偏好的效用曲線不同,價值曲線提出參照點的概念,并且認為人們的偏好受方案偏離參照點的情況而非方案的總體結果影響。價值曲線由參照點界分為獲益和損失兩個部分。在決策參考點之上的價值曲線是平緩的凹性曲線,人們在這個區(qū)域內厭惡風險;在參考點之下的價值曲線是陡峭的凸性曲線,人們在這個區(qū)域內厭惡損失,尋求風險。框架效應因此可以看成為是對價值曲線參照點的調節(jié)效應。如果人們在消極情境中采用積極框架進行編碼,事實上降低了決策的參考點,其價值曲線凹性增加,因而采用積極框架表述的人規(guī)避風險,而采用消極框架表述的人參考點上移,其價值曲線的凸性增加,所以傾向于追求風險。Wang和McElroy等人的研究發(fā)現自我表述框架中含有情緒反應的成分。這種自我框架的情緒語氣具有心理準備功能:在面對想象中的消極事件時,參與者采用了相對積極的自我表述語氣。比如,在面對死亡情境的時候,參與者傾向于將其描述為治愈、痊愈,恢復健康等等,而非死亡。他們的研究還發(fā)現這種帶有心理準備功能的自我框架對決策者的影響與傳統(tǒng)框架一致:在正性自我框架中,決策者更傾向于規(guī)避風險;而在負性自我框架中,決策者傾向于尋求風險。由此,我們得到假設1。假設1:自我框架影響風險選擇。自我框架效應與傳統(tǒng)框架效應一致:正性框架促進風險規(guī)避,負性框架促進冒險選擇。此外,Wang的研究表明自我表述框架除了帶有心理準備功能之外,與傳統(tǒng)上實驗者提供的框架還存在其它明顯的不同之處。首先,參與者會采取不同的框架去描述不同的方案。在研究中,有1/3多的參與者采用了混合框架。他們用正性框架描述一個方案,而用負性框架描述另一個方案,比如用“獲救”描述確定性方案,用“死亡”描述風險性方案。其次,即使采用效價相同(正性或負性)的框架描述不同方案,參與者也會試圖采用感情強度不同的詞來區(qū)別不同方案,比如用“一定痊愈”描述確定方案,“救活”來描述風險性方案。采取不同情緒語氣描述不同方案時可能會影響決策者的風險偏好。Schneider在研究中發(fā)現將模糊信息解釋得相對積極,可以讓人們更愿意采取措施去接近自己的目標而不是放棄。同理,當決策者采用相對積極的情緒語氣去描述方案,可能會使得與這個方案有關的積極結果更突出,因而讓這個方案顯得更有可能實現。VanSchie和VanderPlight在研究中也發(fā)現強調積極結果或者積極結果實現的概率,會使得風險方案看起來更有吸引力??梢?將某個方案描述的更積極或者采用相對正性的情緒語氣去描述某一方案,會使得此方案變得更有吸引力。比如對風險方案的描述越積極,則風險方案越顯得可行。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推測:決策者在描述風險性方案和確定性方案時的情緒語氣方面的差別,會最終影響風險決策,并且人們會傾向于選擇描述更積極的方案。在本研究中我們將風險性框架相對于確定性框架的情緒語氣差異定義為自我框架情緒語氣的差異,并且預測風險性框架的語氣越積極(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的值越高),人們選擇風險性方案的可能性越大。假設2:決策者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與決策者的風險偏好正相關。1.2風險認知變量對風險選擇的影響預測理論強調“獲益”和“損失”對風險決策的不同影響。然而在管理科學的研究中,還有另外一個影響風險偏好的維度,即機會和威脅認知。比如Jackson和Dutton發(fā)現在風險情境下進行管理決策或投資決策時,決策者的風險認知,即情境是威脅還是機會將影響最終決策,因而辨別環(huán)境是機會還是威脅是風險決策的重要步驟。大量研究表明在風險決策中,決策者若將決策問題解釋為機會,就傾向于冒險;若將決策問題解釋為威脅,就傾向于保守[12,13,14,15,16,17]。關于選擇獲益方案還是損失方案,根據機會威脅認知觀點得到的推論與預測理論的推論有所不同。機會威脅認知觀點認為人們在面對獲益的選項時,機會認知可能較高,因而愿意冒險。而當涉及到損失時,威脅認知可能較高,因而規(guī)避風險。對于這一預測矛盾,Highhouse和Yüce認為這可能源于獲益-損失與機會-威脅是兩組獨立的風險認知變量。在研究中,他們發(fā)現獲益-損失框架和機會-威脅認知這兩組變量對風險選擇的作用是相對獨立的:獲益框架增強風險規(guī)避的偏好,而損失框架增強風險尋求的偏好;機會認知強化風險尋求,而威脅認知強化風險規(guī)避。這一結果顯示在獲益情境中人們可能會產生威脅認知,而在損失情境中也可能產生機會認知。例如,Highhouse和Paese發(fā)現,在機會問題中參與者對獲益和損失框架下的機會威脅認知得分均小于量表中值,說明在這兩種框架下決策問題都被看作威脅。Highhouse和Yüce也發(fā)現在獲益和損失框架中,人們有可能產生機會認知也可能產生威脅認知。我們認為機會威脅認知與獲益-損失框架的差別源于參照點的不同。獲益-損失框架的切換經常是由于參考點從最差結果轉到了最佳結果。但是機會和威脅認知可能是根據底線和目標形成的。比如機會認知往往著眼于能否實現更高目標或者是最高目標,威脅認知則著眼于能否避免掉到底線之下。目標和最佳結果不一定重合,而最差結果和底限也不一定重合。所以,在損失框架中可能產生機會認知,在獲益框架中能產生威脅認知。如果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判斷發(fā)生在對環(huán)境描述或者編碼之后,決策者對于情境的機會威脅認知很可能會受到描述不同方案時的情緒語氣的影響。積極的描述語氣可能促進機會認知,進而增加人們選擇風險性方案的可能。而消極和負面的描述語氣可能促進威脅認知,進而導致決策者的風險規(guī)避。上述分析表明在風險情境中機會威脅認知很可能是自我框架差異或自我框架與風險決策之間的中介變量。假設3:機會認知和威脅認知是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與風險偏好的中介變量。假設4:機會認知和威脅認知是自我框架與風險偏好的中介變量。2各女性數據的使用本研究的參與者是122名北方交通大學的大二學生。其中有6人因誤解圖示,其數據沒有被采用。因此最終有效數據是116個。在這116名參與者中有35名男生,58名女生,還有23人沒有注明性別。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0.11歲。本研究采用的是被試內的設計,每一個參與者完成三個二元選擇問題。2.1職業(yè)風險情境采用與Wang相似的方法,在介紹每個決策問題之后,我們用餅圖或是條形圖來表示不同備選方案的預期結果。為了檢查自我框架和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對風險偏好的影響是否具有情境的一致性,我們采用了多種情境來檢驗假設。包括負性問題(即疾病問題,決策者的主要任務是減少損失),正性問題(即商業(yè)合作問題,決策者的任務是盡可能多獲益)和混合問題(即投資問題,問題涉及到獲益同時也涉及到損失)。決策問題及圖示的詳細情況見附錄。在圖示之后要求參與者根據個人對圖示的理解填寫并完成句子(完型填空),對于風險情境,只需選擇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進行描述。例如疾病問題的完型填空如下:如果采用計劃A,_____個被感染的人中,+_____)人將_____。如果采用計劃B,將有1/3的可能所有感染疾病的人_____,2/3的可能所有感染疾病的人。本研究采用5點量表來測量參與者對機會-威脅的認知,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量表中有4個獨立的題目,各有2個題目測量機會認知和威脅認知。測量機會認知的題目包括:感覺存在潛在的機會;冒險可能成功。測量威脅認知的題目包括:冒險可能失敗;感覺存在潛在的威脅。最后,對每一個決策問題,參與者需要在兩個備選方案中做出選擇。2.2研究對象的選擇和描述整個研究從研究人員的開場白開始。研究人員首先向參與者說明這是一個簡單的決策練習,參與者想象自己正在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做決策。他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描述方案,然后根據他們對方案的理解來選擇方案。研究人員強調對方案的描述和決策的結果沒有對錯好壞之分,而且研究是匿名進行。每個情境圖示都有不完整的方案描述,參與者只需按照自己的理解在空白處填寫相應的動詞和他們認為恰當的描述。例如在疾病問題中,參與者首先看到的是關于這一問題的背景介紹,之后是圖示,然后參與者根據自己對圖示的理解做方案描述的完型填空。完成填空之后,參與者給測量機會威脅認知的四個題目打分。最后,參與者在兩個方案中做出選擇。3結果3.1自我框架情緒氣流量表我們采用了Wang評估自我框架的方法測量了情緒語氣。本研究請了12名大學四年級的學生評估了所有參與者所使用的自我框架的情緒語氣。他們評分的平均值作為自我框架情緒語氣的最終得分。具體程序是:對每一個決策問題,研究人員在打分表中隨機列出了所有在完型填空中使用過的自我描述(包括動詞及其修飾詞的動詞短語),要求評估人根據其對詞意的理解,對每一個不同的動詞短語在描述一個風險事件時反映的情緒語氣打分。我們采用了7點量表測量這個變量,其中,-3代表不愉快,0代表無所謂,3代表愉快。評分者分別評估了商業(yè)合作問題,疾病問題和投資問題中采用的描述。之后,分別計算不同情境中評估者打分的平均值,就得到了參與者對不同預選方案的自我框架情緒語氣。這樣,對于每一個情境,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各有一個自我框架情緒語氣的分數。我們把兩者之間的差值(風險方案減去確定方案)定義為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這一差值越高,說明對風險方案自我描述的情緒語氣越積極。3.2兩種概率解釋下的情緒氣流本研究的116名參與者中,商業(yè)合作問題中僅有37人采用了相同的動詞去描述不同方案(32%);疾病問題中這一人數是58(50%);投資問題中是70(60%)。這些數據說明采用混合框架或者情緒語氣不同的框架來描述不同的問題,是比較穩(wěn)定的情況。在疾病問題中有73人將全部死亡的概率解釋為2/3,42人將這一概率解釋為1/3(1個缺失值)??ǚ綑z驗結果表明對概率解釋結果的不同顯著地影響了風險決策的結果,χ2疾病疾病2=0.57,df=1,p=0.02,將死亡概率解釋為2/3的人更傾向于選擇風險性方案。但是對死亡或存活概率的不同解釋并沒有影響參與者自我框架的情緒語氣。在數據分析中我們將分別檢驗兩種概率解釋下的決策情況(見表1)。表1給出了自我框架在各種不同決策情況下情緒語氣的均值和方差以及參與者選擇風險方案的比例。在商業(yè)合作問題中參與者對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的描述都明顯高于量表的中間值0(t確定(94)=8.79,p<0.001;t風險(110)=14.62,p<0.001),決策者在情境中的自我框架的總體情緒語氣也顯著高于中間值0,t(93)=13.40,p<0.001。該數據表明在“獲益”情境(商業(yè)合作問題)中,決策者采用了比較正性的框架。此外風險性方案自我框架的情緒語氣顯著高于確定性方案自我框架的情緒程度,t(93)=3.83,p<0.001。與此相對應,多數(74.1%)的參與者選擇了風險方案。相反,在“損失”情境中(疾病問題),如果參與者將染病者全部死亡的概率解釋為2/3,他們描述確定性方案的情緒語氣是-0.84,此值顯著低于量表中值0,t(72)=-3.12,p=0.003;而描述風險性方案的情緒語氣則顯著高于量表中值0,t(72)=2.39,p=0.02,兩者存在顯著差別,t(71)=-4.35,p=0.001。與此差異相對應,多數(56.2%)的參與者選擇了風險方案。如果參與者將病人全部死亡的概率理解為1/3,確定性方案自我框架的情緒語氣均值為0.70,此值顯著高于量表中值0,t(41)=2.09,p<0.05,但是風險性方案自我框架的情緒程度與0沒有顯著差別,t(40)=-0.05,p>0.1,在這種主觀死亡概率較低的情況下僅有33.3%的參與者選擇了冒險。在上述對總體反應的分析基礎上,我們對具體的假設和預測進行了檢驗。3.3自我框架效應的回歸分析假設1預測自我框架效應的存在并且預期這一效應與傳統(tǒng)框架的效應一致。對這一假設的檢驗采用了Wang的方法,首先加總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的自我描述的情緒語氣得分,然后從中值將其分為兩組,高于中值的一組是正性自我框架,低于中值的一組是負性自我框架。如果兩組中參與者選擇風險方案和確定性方案的比例結構具有顯著差異(即卡方檢驗顯著),就存在自我框架效應。分析結果表2所示。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出部分自我框架效應。亞洲疾病情境三種情況的數據分析結果如下:將死亡概率理解為三分之二這一組沒有顯著的自我框架效應;將死亡概率理解為三分之一的這一組顯示出顯著的自我框架效應,χ2(1)=4.36,p<0.05。投資問題中自我框架效應也只是在p=0.1的水平上顯著,χ2(1)=2.81,p<0.1。在商業(yè)合作問題中,自我框架對風險偏好沒有顯著影響。因此,假設1僅僅得到了部分證實。但是數據也表明了一些有趣的變化趨勢:在不同情境中,自我框架效應的方向可能存在差異。在疾病情境中,正性自我框架中更多的人選擇了確定性方案,負性自我框架中更多的人選擇了風險性方案。在投資情境中自我框架效應方向與之相反:在正性自我框架中較少的人選擇確定性方案,在負性自我框架中選擇確定性方案的人相對較多。假設2預測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與風險偏好正相關。我們通過logistic回歸檢驗假設2。將方案選擇(1=風險方案)對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做logistic回歸,表4給出了回歸分析的結果。各個情境模型1中自我表述情緒語氣差異的系數表明該變量與選擇風險方案正相關關系顯著(商業(yè)合作:B=0.70,p<0.01;亞洲疾病(總體):B=0.24,p<0.001;2/3死亡:B=0.22,p<0.05;1/3死亡:B=0.21,p<0.1;投資:B=0.43,p<0.001)。假設2得到了證實。3.4機會和威脅認知的中介作用假設3和假設4預測機會威脅認知是自我框架的情緒語氣差異與風險偏好的中介變量。首先,我們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來確定機會-威脅認知是否同一維度,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驗證性因子分析的各個擬合優(yōu)度指標結果表明,在三個問題中雙因子模型相對優(yōu)于單因子模型。而且在各個情境中,單因子模型的χ2值顯著高于雙因子模型的χ2值(商業(yè)合作:χ2change=5.18(1),p<0.1;疾病:χ2change=14.47(2),p<0.005;投資:χ2change=47.39(2),p<0.001)。因而在本研究中驗證假設3時,機會認知和威脅認知被當作兩個不同變量。我們采用逐步線性回歸來觀察機會和威脅認知對自我框架效應和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效應的中介作用。第一步回歸引入自變量自我框架或者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第二步回歸引入中介變量機會和威脅認知。如果模型總結表明模型2比模型1好,而且自變量的顯著性在加入中介變量之后消失,則中介變量為完全中介變量;如果自變量的顯著性只是降低卻仍然顯著,則中介變量為部分中介變量。逐步線性回歸的結果如表4和表5所示。假設3預測機會威脅認知是自我框架與風險選擇的中介變量。如表4所示,數據分析結果部分支持了這個假設。具體而言,對于疾病(P死亡=1/3),機會和威脅認知起到了完全中介變量的作用。自我框架系數的顯著性在加入了機會和威脅認知之后由顯著變?yōu)椴伙@著。假設3得到了部分支持。在投資情境中,這一中介作用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自我框架系數的在p=0.1水平上的顯著性也在加入機會威脅認知之后變?yōu)椴伙@著。假設4預測機會威脅認知是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和風險選擇的中介變量,結果如表5所示。比較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的系數,我們發(fā)現商業(yè)合作情境、亞洲疾病總體樣本、亞洲疾病死亡概率為三分之一的情境、以及投資情境在引入了機會和威脅認知之后,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的系數顯著性都有比較明顯的降低。這一結果支持假設4,即機會威脅認知是自我框架情緒語氣差異和決策選擇之間的一個中介變量。不過假設4在亞洲疾病死亡概率為三分之二的組中沒有得到支持。4決定是否選擇方案的偏轉性自從Kahneman和Tversky提出了前景(預測)理論之后,與框架效應相關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躍。大量的研究發(fā)現僅僅將對同樣兩個方案的描述從獲得變?yōu)閾p失,決策者對方案的選擇偏好就會發(fā)生反轉性的變化。但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決策者自己在不同的決策情境中會傾向于采納什么樣的框架去描述方案?在自我框架的情況下不同表述對風險選擇的影響是否與傳統(tǒng)框架效應一致?自我框架對風險決策的影響方式及影響過程是什么?在Wang發(fā)現決策者確實會采用情緒效價不同的框架描述備選方案,并且進而影響風險偏好的基礎上,本研究致力于進一步探討自我框架影響風險決策的獨特方式及其過程。4.1研究結論與討論根據Tversky和Kahneman的觀點,框架是決策者對與某個特定選擇相關的行動、結果和可能性的一種認知編輯??蚣芾锇瑳Q策者對環(huán)境中所提供前景的初步分析,是決策和判斷的前提。它常常是對各相關前景的簡單表征,并像觀察者的視角一樣影響進一步的信息加工。然而自我框架與他人提供的框架的一個顯著差異就是個體對問題并不是采取一種單一視角。在Wang的研究中發(fā)現多于1/3的參與者使用了混合框架,即采用不同的框架去描述確定性方案和風險性方案。此外自我框架也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認知表征,它們本身同時負載了決策者對情境的情緒反應和心理調節(jié)。VanShine和VanderPlight認為采用積極的語氣描述選擇方案可以凸顯與該方案相關的積極結果或者與該結果相關的概率,這將導致決策者有更強的冒險精神。這種觀點解釋了某些與框架效應矛盾的結果(例如,在獲益的情景下冒險)。同時Schneider和Higgins也發(fā)現將情境或者模糊信息解釋得相對積極可以讓人們更愿意采取措施去接近自己的目標而不是放棄。而Wang的研究也發(fā)現自我框架的情緒語氣在損失情境中具有偏向正性區(qū)域的傾向。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方案的積極描述會增加方案的吸引力。而且由于決策者在自我描述方案的時候會采用不同的框架去描述風險性方案和確定性方案,本研究進一步觀察了這種相對差異對風險決策的影響。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決策者對一個方案自發(fā)性的描述語氣越積極,該方案獲選的可能性就越高。這反映了自我框架的一種心理調節(jié)的功用。4.2負性自我框架下人們的偏好風險本研究復制了Wang和的McElroy,Seta,和Waring的發(fā)現:正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