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總復(fù)習(xí)人教版:文言文閱讀_第1頁
高考語文總復(fù)習(xí)人教版:文言文閱讀_第2頁
高考語文總復(fù)習(xí)人教版:文言文閱讀_第3頁
高考語文總復(fù)習(xí)人教版:文言文閱讀_第4頁
高考語文總復(fù)習(xí)人教版: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板塊古代詩文閱讀專題一文言文閱讀語文2022高考總復(fù)習(xí)優(yōu)化設(shè)計GAOKAOZONGFUXIYOUHUASHEJI內(nèi)容索引文類特征與閱讀策略學(xué)案一文言實詞學(xué)案二文言虛詞學(xué)案三文言句式學(xué)案四文言文斷句學(xué)案五文化知識學(xué)案六文意的概括分析學(xué)案七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文類特征與閱讀策略——基于文化傳承與文意理解的文言文閱讀

從2020年高考文言文選文看,教育部命題的新高考全國卷和原課標全國卷五套試題的文言文選文仍來源于“二十四史”,新高考全國卷Ⅰ(山東卷)選自《明史·左光斗傳》,新高考全國卷Ⅱ(海南卷)選自《明史·海瑞傳》,全國卷Ⅰ選自《宋史·蘇軾傳》,全國卷Ⅱ選自《宋史·王安中傳》,全國卷Ⅲ選自《晉書·王彪之傳》。而自主命題省市的選文大多是散文類,北京卷選自雜記《東坡志林》,天津卷選自家訓(xùn)《放翁家訓(xùn)·序》《石林治生家訓(xùn)要略》,江蘇卷選自雜說《白蘇齋類集》,浙江卷選自文論《張耒集》。在高考改革進一步深化的當下,文言文閱讀雖然仍要以傳記為主,但其他文類也應(yīng)有所涉獵,掌握不同文類的特點與閱讀技巧,以避免選文變化帶來的不適。常見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傳記類、雜記類、論辯類。下面我們分別介紹其文類特征與閱讀策略。了解文類特征一、傳記類文言文(一)文類特點古代人物傳記大致包括史傳、行狀、碑志等體裁。這類文章以記敘為主,傳主多為忠臣良將、清官廉吏,一般先介紹傳主的名字、籍貫、家境身世、科舉為官。然后敘述傳主生平,包括主要事跡,這些事跡大多由典型片段組成,以時間為序組織材料,以品行為綱決定取舍,以官職變動作為行文標志。最后交代傳主朝野聲望、人生結(jié)局及卒年、謚號。高考命題所用文本的文字量在600字左右。從2020年高考傳記選文來看,大都與中學(xué)教材關(guān)聯(lián),所選人物是考生比較熟悉的歷史名人,突顯“立德樹人”的核心,旨在引導(dǎo)中學(xué)生關(guān)注歷史名人,特別是那些對當代青少年有榜樣作用、能映射當代社會潮流的名人,從而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功能,起到榜樣人物的示范作用。高考傳記類文言文閱讀,實質(zhì)上是對古代淺易的人物傳記的閱讀。從分析古代人物傳記的寫作特點入手,是掌握閱讀此類文章的技巧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1.初讀——梳理脈絡(luò),了解大意傳記的一般結(jié)構(gòu)形如紡錘,頭尾細,中間粗。開頭部分都很簡短,主要是對傳主基本情況的介紹,一般包括傳主的姓名、字號、籍貫、舉薦或科舉功名、早期入仕經(jīng)歷等內(nèi)容,有的還簡要介紹其家庭背景,如祖父、父親等的學(xué)識,及其為人、為官等情況。掌握閱讀策略中間部分是傳記的主體部分,一般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一是傳主的生平履歷及主要事跡,如諫言獻策、抗擊敵寇、整頓吏治、審處冤獄、撫恤百姓、廉潔奉公等,這部分內(nèi)容一般按照時間順序展開;二是作者對傳主的評價,包括對傳主的功績、性格、人品等各方面的評價。閱讀時要特別注意表示時間、地點、事件起始的詞句,這些詞句有助于我們劃分主體部分的層次,理解全文內(nèi)容。結(jié)尾部分一般交代傳主的朝野聲望、人生結(jié)局及卒年、謚號。這些文字有助于我們把握人物的品質(zhì),看出作者所持的觀點態(tài)度。2.再讀——梳理人物關(guān)系與事件頭緒,把握傳主事跡(1)梳理人物關(guān)系傳記文中的人物大多為朝廷官員,故與其相關(guān)的人物還有皇帝、上司、同僚、下屬及百姓等。弄清這些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讀懂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閱讀人物傳記,一定要有梳理人物關(guān)系的意識,一定要明白,某句話是誰說的,某件事情是誰做的,這樣才能明確文意,為篩選信息、分析概括內(nèi)容做準備。(2)梳理事件頭緒一篇人物傳記,主要寫一個人,但不一定只寫一件事,也可能是幾件事。如果只寫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如果是寫幾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和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在梳理事件頭緒時,一定要注意時間詞、地點詞和官職詞的變更。對人物事跡的評價和信息的篩選,一般要關(guān)注何時、何地、何事;而官職的變更往往與事件結(jié)果的好壞密切相關(guān)。另外,梳理人物關(guān)系和梳理事件頭緒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有時幾件事都和某一人有關(guān),有時一件事和多人有關(guān),因此還要注意不同人對某件事的態(tài)度。3.三讀——結(jié)合具體題目,總覽全文,以“文”會意題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線索或鑰匙,因此,文言文閱讀的第三步,就是將文章和題目聯(lián)系起來讀。這遍閱讀,又可以分成三步。(1)讀題目,以“題”解文文言文閱讀的第三題通常是選擇題,這道題往往考查對全文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這四個選項,涉及文章中的許多內(nèi)容,對理解文章有不可忽視的提示作用。(2)看題眼,以“境”解題所謂“題眼”,即文言文閱讀的考查點。文言文閱讀中所考查的知識與能力,與語境有密切的聯(lián)系,無論是對實詞含義的理解、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斷句還是概括分析、翻譯題,都有一定的考查點(賦分點),這些考查點大多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或難點。但它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前后文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可以通過對前后文相關(guān)語意的分析、對相鄰詞語語法功能的定位來解答,即以“境”解題。(3)總覽全文,以“文”會意一是明事。結(jié)合前兩步圈點勾畫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官職名、年號名、地名、人名等的變化,梳理人物的活動脈絡(luò),掌握人物所做事情。二是知人。主要人物是誰,經(jīng)歷了哪些事件,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等。三是辨理。所謂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怎樣的評價,表現(xiàn)了什么人物怎樣的品質(zhì)或說明了什么道理,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4.一知——知道古代人物傳記的常用詞語因為古代人物傳記的傳主大多為能吏名臣,所以表官職名稱以及官職授予、變動的詞語很多;與官員履責行事有關(guān)的詞語,如覲見、勸誡、彈劾、濟民、賑災(zāi)等重復(fù)率極高。了解這些常用詞語的含義,也是讀懂古代人物傳記所必需的。讀文示范

(2020·新高考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0分)【真題文本】

【讀文策略】第一步:初讀文本,梳理脈絡(luò),了解大意史傳類文言文應(yīng)抓住事件或時間線索來概述人物的一生。圈畫重點詞語、句子,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大意:捕治吏部豪惡吏→水利大興→劾魏忠賢→(忠賢)復(fù)構(gòu)文言獄→光斗坐贓二萬→為獄卒所斃→追謚忠毅。第二步:再讀文本,梳理人物關(guān)系與事件頭緒,把握傳主事跡史傳類文言文應(yīng)抓住時間、地點、官職和事件,把人物關(guān)系梳理清楚,從而把握人物經(jīng)歷及事件大概。1.梳理人物關(guān)系①劉朝:索戚畹廢莊→(光斗不啟封還之)→憤而去。②魏忠賢及其黨羽:(楊漣劾魏忠賢,光斗與其謀)→咸怒→(左光斗)→被削籍→構(gòu)文言獄→下詔獄酷訊→為獄卒所斃。③容城孫奇逢、定興鹿正:倡議醵金→謀代輸,緩其獄。④家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2.梳理事件頭緒

事件大

概分

析1御史時捕治吏部豪惡吏吏治嚴明2水利大興,種植水稻為民謀利3拒絕閹人劉朝索戚畹廢莊剛直不阿4參與彈劾魏忠賢不懼權(quán)貴5忠賢復(fù)構(gòu)文言獄,光斗入獄奸佞當?shù)?誣陷光斗坐贓二萬7節(jié)俠士謀代輸,緩其獄深得民心8光斗為獄卒所斃被迫害致死9追謚忠毅冤獄昭雪第三步:三讀文本,結(jié)合具體題目,總覽全文,以“文”會意對傳主左光斗的評價,我們可以回顧以前學(xué)過的有關(guān)左光斗的史料,同時結(jié)合文本,可知左光斗為官清正、磊落剛直。本篇傳記褒揚了左光斗的為官清正、磊落剛直,貶斥了魏忠賢之流的禍國殃民。典題試做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B.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C.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D.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答案

B

解析

從句法結(jié)構(gòu)和句意上看,“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指草擬奏疏彈劾魏忠賢和魏廣微有三十二條應(yīng)當斬首的罪行,句意完整,中間不應(yīng)斷開,排除A、C兩項;“擬十一月二日上之”中“上之”指呈上奏折,句意完整,中間不應(yīng)斷開,排除D項。故選B項。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B.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文中用來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xù)追逼。答案

C

解析

C項,“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錯誤。殿下是中國古代對太子、諸王的敬稱,次于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xiàn)代社會用于對君主制國家王儲、王子、公主等的敬稱。不能用來稱呼丞相,丞相一般被敬稱為閣下。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左光斗為人剛直,大力整肅吏治。他的字為遺直,正與他的性格相符;他擔任御史時,捕治吏部惡吏,起獲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極大震驚。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對無理要求。他的建議得以施行,水利大興,百姓得利;劉朝以東宮名義索取戚畹廢莊,他將信件原封返還,堅決拒絕。C.左光斗揭露贓私,受到小人陷害。他與人彈劾魏忠賢、揭發(fā)崔呈秀,引起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憤恨,魏以先發(fā)制人的手段,繞過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飽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連,母親、兄長以及同宗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賢被誅,他才受到追贈,謚為忠毅。答案

D

解析

D項,“母親、兄長以及同宗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錯誤。根據(jù)原文“系其群從十四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可知,是拘捕光斗同宗群從十四人。長兄左光霽因被牽連治罪而死,母親因哭泣兒子悲傷而死,文中沒有提到同宗群從十余人都被迫害致死。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2)都御史周應(yīng)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參考答案(1)楊漣等起初不招認,隨后擔心不招認會被酷刑斃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緩死,日后再做謀劃。(2)都御史周應(yīng)秋還認為主管官員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5.孫奇逢等為什么倡議湊集金錢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3分)參考答案

第一問:左光斗對京都附近地區(qū)有恩德。第二問:沒有成功,在救助過程中左光斗被害。解析

解答此題,先要回歸文本,找到孫奇逢湊錢救左光斗的文字,進行研讀,分析其救左光斗的原因,根據(jù)“容城孫奇逢者,節(jié)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概括出孫奇逢是節(jié)義俠氣之士,認為左光斗對京都附近地區(qū)有恩德。之所以沒有救成,根據(jù)“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概括出是因為左光斗已經(jīng)與楊漣在同一天被獄卒殺害了。參考譯文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考中進士。授官中書舍人。被選拔授予御史,負責巡視中城。其間收捕懲治了吏部的強橫兇暴的官吏,收繳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整個京城都為之震動驚悚。他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條呈上三個理由十四條建議,詔令全部允許施行。水利興建,北方人開始知道種植水稻。鄒元標曾經(jīng)說:“三十年前,都城人不知道稻草是什么,現(xiàn)在到處是稻草,是種水田的益處啊?!被鹿賱⒊暦Q太子命令,索要外戚的花園和廢置莊田。左光斗沒有啟封還給了他,說:“尺土都是殿下所有,今日怎么敢私自授予?!被鹿賾嵟x開。楊漣彈劾魏忠賢,左光斗和他一起謀劃,又和高攀龍一起揭發(fā)崔呈秀貪贓徇私。魏忠賢和他的黨羽都非常惱怒。等魏忠賢驅(qū)逐了趙南星、高攀龍、魏大中以后,接著將輪到楊漣、左光斗。左光斗很氣憤,草擬奏疏彈劾魏忠賢和魏廣微有三十二條應(yīng)當斬首的罪行,準備十一月二日上奏,預(yù)先將妻子兒女遣還南方。魏忠賢刺探得知,提前兩天假借會同推選之事將他和楊漣二人一起削去官籍。奸邪小人還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獄,將左光斗的名字加進去,派差役前往捉拿。父老子弟圍著馬頭號哭,聲震原野,錦衣衛(wèi)校尉也為之流淚。到京后,左光斗被關(guān)入欽犯監(jiān)獄,嚴刑拷問。許顯純誣蔑他們收受楊鎬和熊廷弼的賄賂,楊漣等起初不招認,隨后擔心不招認會被酷刑斃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緩死,日后再做謀劃。于是他們都承認了那些莫須有的罪名,左光斗被定罪收受賄銀二萬兩。魏忠賢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許顯純每過五天就追贓拷打一次,不交給司法官,楊漣等人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孫奇逢,是一個有節(jié)義俠氣的人,和定興人鹿正一起,認為光斗為官時對京都附近地區(qū)的人民有恩德,倡議為他們湊齊錢款,人們爭相響應(yīng)。共捐得數(shù)千兩銀子,商量要代他們還錢,來緩解他們的訟事,但左光斗已經(jīng)與楊漣在同一天被獄卒殺害,當時是天啟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歲。左光斗死后,贓款追查還未結(jié)束。魏忠賢命令撫按嚴加追繳,拘捕光斗親屬十四人。長兄左光霽因被牽連治罪而死,母親因哭泣兒子悲傷而死。都御史周應(yīng)秋還認為主管官員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賢被殺后,朝廷追賜左光斗右都御史,錄用了他的一個兒子。之后,再贈太子少保。福王時,追謚為“忠毅”。二、雜記類文言文雜記類散文在中國古代散文中形成較晚,內(nèi)容也頗為駁雜。記人記物、記亭臺名勝、記游山玩水等,皆屬于“記”的范圍。高中教材涉及的主要有兩類:了解文類特征

1.游記游記是雜記的一種,專記游歷所見所感。游記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類,是從唐代才開始的。在這方面,柳宗元有開創(chuàng)之功,正是他在貶謫生涯里撰寫的山水游記,尤其是著名的“永州八記”,標志著這一文類的獨立成型。宋人的游記往往還會運用學(xué)問思考辨析,充滿了理性色彩。如蘇軾的《石鐘山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明清是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發(fā)展和鼎盛時期,著者迭起,風(fēng)格多樣,突出的代表如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姚鼐的《登泰山記》等。2.筆記文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以記事為主,內(nèi)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逸聞逸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xué)小說、文學(xué)考證、讀書雜記等?!妒勒f新語》《夢溪筆談》就屬于這種文體。這類文言文的閱讀,我們以游記為例,講述其讀文技巧。古代游記散文在介紹歷史、地理、文化、科學(xué)知識中給人以美的享受,抒寫人對自然的審美感受,具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在閱讀時,要重點注意以下“三步”。第一步:略讀全文,了解文章所敘述的事情古代游記散文,和現(xiàn)代游記一樣,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蹤,即弄清作者的游覽過程和順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個移步換景的過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個游歷情況。掌握閱讀策略

第二步:精讀文段,梳理所描寫的景物和表現(xiàn)的人物,把握實寫與虛寫的關(guān)系記敘的真實性、具體性是山水游記的基本特色。它所記敘、描寫的名勝古跡、山川大澤、人情風(fēng)物等基本上可以考證。閱讀時,要切實弄清所寫景物的特點及景物的變化,弄清所表現(xiàn)的人物的事跡、性格、思想、行為、態(tài)度、品德、命運、影響等。除了理解這些實寫的一面,還應(yīng)把握其虛寫的一面。游記散文中的“景”既是現(xiàn)實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之景。閱讀時,還要充分展開想象,對作品中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狀之物進行再補充、再創(chuàng)造,才能真正讀通讀懂。第三步: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guān)系在游記散文作品中,景、情、議是有機統(tǒng)一的。景與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時也通過議來抒發(fā)。景與議的關(guān)系則是:先寫景,后議論(較多見);先議論后寫景;夾敘夾議。(當然,有些山水游記作品也完全不用議論。)作者游覽山川景物、名勝古跡,往往是有感而發(f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寄寓其中。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作者通過寫景狀物想要抒發(fā)怎樣的思想感情,即弄清作者寫這篇游記的意圖是什么,進而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guān)系,才算是把握了游記散文的精髓,真正完成了閱讀的任務(wù)。讀文示范

(2018·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23分)【真題文本】

洲五亭記

[唐]白居易(選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盡。②薦:連續(xù)。③

縷:逐條陳述?!咀x文策略】第一步:略讀全文,了解文章所敘述的事情何人柳惲、顏真卿、楊君何地湖州城東南二百步霅溪白

洲何景白

亭、集芳亭、山光亭、朝霞亭、碧波亭游蹤索圖憶景,采用零聚焦敘述議論三賢始終,能事畢矣;楊君善政,勝概兼而有之第二步:精讀文段,梳理所描寫的景物和表現(xiàn)的人物,把握實寫與虛寫的關(guān)系1.梳理所描寫的景物:看景物的特點、景物的變化白

亭:其架大溪,跨長汀集芳亭:閱百卉山光亭:面廣池、目列岫朝霞亭:玩晨曦碧波亭:狎清漣2.梳理所表現(xiàn)的人物:事跡、性格、思想、行為、態(tài)度、品德、命運、影響

人物事

跡柳惲賦詩云“汀洲采白

”,

因以為名也顏真卿始剪榛導(dǎo)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楊君疏四渠,浚二池,樹三園,構(gòu)五亭第三步: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guān)系楊君有善政,聞勝概,建成白

洲五亭勝景。作者以此高度贊揚了楊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卓越政績。典題試做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的能力。迭:接連,連續(xù)。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介詞,因為;連詞,因為。B項,目的連詞,來。C項,助詞,的;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D項,動詞,像;人稱代詞,你。A.記,是我國古代常用文章體裁,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描寫?!坝洝钡姆N類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記。B.步,古人稱跨出一腳為“跬”,再跨一腳為“步”,后即以“步”作為長度單位。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職,如《陳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D.蓬瀛,指蓬萊和瀛洲,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為仙人所居之處,后常指仙境。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識記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知識的能力。A項,“本文是一篇游記”錯。文章是作者應(yīng)邀作記,“按圖握筆,心存目想”寫成,不是記述真正的游覽過程。B項,可參考《勸學(xué)》中“不積跬步”等句子理解。C項,可參考《醉翁亭記》中“太守自謂也”等句子理解。D項,可參考《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驼勫蕖钡染渥永斫?。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

)A.每至汀風(fēng)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B.每至汀風(fēng)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C.每至汀/風(fēng)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D.每至汀風(fēng)/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斷句,涉及理解文言實虛詞的含義、理解文言句式等能力。把握整句特點是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按骸薄扒铩睒?gòu)成一組整句,“旦”“夕”構(gòu)成一組整句,“賓友”“歌吹”構(gòu)成一組整句,“舟棹”“觴詠”構(gòu)成一組整句。A.文章記敘白

五亭的由來,描寫白

洲勝景,贊美楊漢公“樂山水”“有善政”,敘議結(jié)合,言簡意賅。B.文章通過豐富的想象,展現(xiàn)了白

洲五亭的優(yōu)美風(fēng)光,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江南山水的熱愛。C.作者將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D.文章對楊漢公大加褒美,這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白居易“革弊興利”、關(guān)心民生的政治情懷。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表述錯誤。四人中,龔、黃“有善政”;作者也沒有批評的意思,只是為了想說楊漢公兼具“高情”和“善政”兩者之長。A、B、D三項是對文章內(nèi)容、手法和情感的準確理解和分析。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3分)(2)楊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分)(3)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2分)參考答案

(1)面對寬廣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巒的,稱它為山光亭。(2)楊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現(xiàn)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3)二者都具備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楊君了吧?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面”“目”都用作動詞:面對,看到?!搬丁笔恰吧椒濉钡囊馑?。(2)“牧”“治”兩個實詞是翻譯的重點和難點。牧,治理。治,太平安定。(3)難點在對虛詞“其”的理解上。其,表推斷的語氣副詞,大概。參考譯文

從湖州城向東南走二百步,到達霅溪,霅溪連接著汀州,汀州又叫作白

。梁朝吳興的太守柳惲在這里作詩說“汀洲采白

”,因此把它叫作這個名字。這之前不知道有幾十萬年,這之后又過了幾百年,都只有白

的名字而沒有亭榭,這里都是荒涼的沼澤。到了大歷十一年,魯公顏真卿(在此)做刺史,開始砍伐樹木,疏導(dǎo)流水,建了八角亭來此地游玩憩息。不久,水澇災(zāi)禍連續(xù)爆發(fā),水池被淤埋,臺榭倒塌。后來又過了幾十年,亭臺全倒塌散落在地,沒有一點兒空隙。到了開成三年,弘農(nóng)的楊君做了刺史,才疏通了四道水渠,挖深了兩個水池,造了三個園林,建了五個亭子,各種樹木花草,船橋廊舍,及游玩吃飯住宿休息的器具,沒有不具備的。觀看到的構(gòu)架在大的溪流之上,橫跨長汀洲的,就叫白

亭。介于兩個園子中間,可以欣賞各種花卉的地方,就叫作集芳亭。面對寬廣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巒的,稱它為山光亭。能夠觀賞晨光的,稱它為朝霞亭。能夠親近清清的流水的,稱它為碧波亭。五個亭子間隔排開,各種美景連續(xù)映入眼簾。不管前邊還是后邊,俯視還是仰觀,美景都無所遁形。每當?shù)搅孙L(fēng)吹汀洲的春天,夕月照溪的秋天,花繁鳥啼的早晨,蓮開水香的傍晚,嘉賓朋友聚集,歌聲樂聲響起,小舟慢慢搖動,飲酒歌詠半酣,進入飄忽恍然的狀態(tài)。(來此)游玩的人互相看著,都說:這不知是世外呢,還是人間呢?又不知道是蓬萊還是昆閬,還想要怎樣呢?當時我在洛陽做太守,楊君寫信送給我畫圖,請我為這幅圖作記。我查看地圖握著毛筆,眼看心想,逐條陳述大致景象,十分之中描繪不出其中二三分。凡是有美好景物的地方,遇到合適的人才能被發(fā)現(xiàn);人有巧妙的構(gòu)思,遇到合適的外物后才得以展現(xiàn);美的環(huán)境和靈慧的內(nèi)心碰撞一起,本來有固定的時間嗎?這個地方,實際上是柳惲太守開始經(jīng)營,魯公顏真卿助推,楊漢公用心建造:三個賢能人從始至終,盡其所能將事情做好。楊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現(xiàn)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的原因,是除弊興利,就像改茶法、變稅書之類的事情。興利,所以官府才有多余的財物;政事做好,所以平常有較多空閑的日子。因此有余力養(yǎng)成高尚的情趣,成就美好的景象,這三者互相作用,這難道是偶然?從前謝、柳做郡守,以寄山水為樂,推崇高尚的情趣,但沒有聽說有好的政績;龔、黃做郡守,為百姓而憂,有好的政績,但沒有聽說有美好的景象。二者都具備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楊君了吧?楊君名漢公,字用乂??帜甏眠h,將來的人不了解他,所以記下他的名和字。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寫了這篇記。三、論辯類文言文了解文類特征論辯文章是中國古代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文體之一。一般說來,“論”指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注重從正面樹立一個觀點,然后圍繞它進行邏輯嚴密的論證,如賈誼的《過秦論》、蘇洵的《六國論》等?!稗q”則帶有辯駁、辯說的意味,如韓愈的《原毀》、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除直接標為“論”“辯”的文章外,我們常見的屬于這類的文章有如下幾種。1.奏議“奏”是“進”的意思,奏議是古代臣吏進言、進諫和政論類文章的總稱。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種。①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③策:古代考試時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之人回答,稱為“策問”,亦簡稱“策”。后即成為一種文體,如蘇軾的《教戰(zhàn)守策》。④諷諫:指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guī)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2.書信古代文人的書信或抒發(fā)胸中情懷,或描繪山水美景,富有文學(xué)特質(zhì),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唐宋人書信的內(nèi)容更為廣泛,議論時事,感嘆際遇,切磋詩文,不一而足,如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等。明清時期書信,短札小品是其特色,如宗臣的《報劉一丈書》等。3.書序序也作“敘”,或稱“引”,是古代序文的一種,或由作者自己撰寫,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講述書籍或文章寫作的緣由和經(jīng)過,或?qū)?、文章?nèi)容加以補充、評論。書序的寫作手法,或偏重議論,或偏重敘述,形式上較少束縛,作者可以自由地表達思想。書序的思想和文學(xué)價值有時超過了所序的書籍或文章。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靶颉币话銓懺跁蛭恼虑懊?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4.雜說是一種議論兼敘述的短文。如韓愈的《馬說》《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黔之驢》等。掌握閱讀策略在閱讀古代議論性散文時,要樹立整體意識,在疏通字詞的基礎(chǔ)上,做到以下幾點。1.看標題,界定作品的文體類別議論性散文的題目中多含有論、說、辯、疏、表、書、策等,閱讀時,首先根據(jù)標題界定其寫作的具體范疇。2.找論點,領(lǐng)會觀點與材料的關(guān)系和傳記類文言文閱讀思路一樣,閱讀古代議論散文也要對文章進行初步的整體把握,明白大體意思,明白文章的基本觀點,即要了解文章的論點,大體明確作者想要闡述的問題,是如何闡述的,選取了哪些論證材料,有著怎樣的認識。要特別注意每一段開頭的句子,這往往是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也往往是作者所持的觀點。3.梳脈絡(luò),明確文章思路框架議論性的文言文結(jié)構(gòu)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常見的論證結(jié)構(gòu)有并列式、總分式、層進式、對照式。了解這些知識,有助于我們梳理文章的思路,加深對全文的理解。在此前明確文章大意的基礎(chǔ)上,再對文章進行第二次閱讀,做到句句推敲,段段明意。因為有了第一次閱讀,有了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再遇到難點或模糊點時,一定要根據(jù)文章的體裁特點,結(jié)合文章大體內(nèi)容,大膽推斷,合理求證,概括出每一段的基本意思,明確文章思路框架。讀文示范

(2020·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0分)【真題文本】

上曾子固龍圖①書

[宋]張耒注①曾鞏:字子固。龍圖:宋代官職名。

【讀文策略】第一步:看標題,界定作品的文體類別題目中“曾子固”是曾鞏,“書”在古代一般指簡冊、典籍、文書、信函等。因此借助題目可知本文是作者寫給曾鞏的一封書信。同時也可界定本文屬于議論性散文范疇。第二步:找論點,領(lǐng)會觀點與材料的關(guān)系本文第1段亮明觀點: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則潛德道志,不可隱伏。然后分別列舉左丘明、屈原、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等名人事例,論證言與德的關(guān)系。第三步:梳脈絡(luò),明確文章思路框架第1段提出問題,文章分別列舉左丘明、屈原、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等名人事例進行分析論證,闡明“從君子之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的觀點。最后把歐陽修與曾鞏相提并論,交代了寫作對象與目的,從而解決問題。典題試做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解答這類題目的時候,除了要結(jié)合上下文推斷實詞的含義是否符合語境,還要聯(lián)系課本相應(yīng)知識點來判斷正誤,從上文“楚人之必為楚聲,秦人之必衣秦服”可以知道這里探究的是“表面與內(nèi)在”是否相符的問題,“浮”應(yīng)該理解為“不切實”,故答案為A項。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虛詞用法廣泛,意義變化大,而且會根據(jù)句中的位置改變而改變,在理解句子的時候要注意通過詞性的變化和詞語位置的變化來判斷虛詞的意思,同時要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以理解句意為基礎(chǔ)來判斷相應(yīng)的虛詞意義和用法。A項,介詞,自,從/助詞,……的樣子。B項,代詞,他/助詞,的。C項,連詞,表并列。D項,介詞,至,到……/介詞,和,同,跟。故答案為C項。A.作者在給曾鞏的信中,不僅表現(xiàn)出對屈原文章的喜愛,也顯示出對屈原仁而無私、氣遒趣高人格的理解與欣賞。B.作者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評價司馬遷和韓愈因觸犯君主,遭遇災(zāi)禍,一生理想郁結(jié)于心,而文風(fēng)典雅,如同廟堂禮器。C.文章以言與德的關(guān)系為中心,探討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認為語言無論華美、簡樸、迂曲還是疏蕩,都可從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D.本文通過對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等人的評價,表達了作者的文學(xué)觀點;語言整散結(jié)合,鋪陳手法的運用,增添了說理氣勢。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以及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和鑒賞作品藝術(shù)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必須先通讀原文,把握文意,然后將每個選項都還原到原文中。這種說理敘事的文章,還必須關(guān)注作者敘事時的人物、時間、地點,仔細甄別關(guān)鍵詞的含義和事件的關(guān)鍵因素,判斷命題者是否故意錯譯或者對應(yīng)設(shè)錯。B項,“如同廟堂禮器”是形容韓愈的文風(fēng)的,司馬遷的文章是“奇邁慷慨”“時有感激而不泄”,并非韓愈的典雅。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某

執(zhí)

歟參考答案

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解答斷句題的時候,核心技巧是抓住動詞,然后根據(jù)動詞找出與之對應(yīng)搭配的名詞,接著借助相應(yīng)的虛詞,根據(jù)其在句子中充當?shù)某煞趾途渲凶饔脕韯澏?同時要注意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的使用,最后再關(guān)注一下排比、頂真、對仗等特殊結(jié)構(gòu)。根據(jù)“某”“讀書”可以迅速劃分“某自初讀書”,根據(jù)“知”“讀”“文”可以判斷“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之后的“而”表承接,斷句為“既思而思之”,“以”表目的,中間三句很容易就斷開。“嗚呼”是感嘆詞,前后斷開。“者”為助詞,“真”是開頭副詞表強調(diào),根據(jù)這樣的標志很容易就將全句斷句為: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4分)(2)而后四方學(xué)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4分)參考答案

(1)左丘明的文章華美,然而他的行為事跡在后世(文獻中)看不到,不能考證。(2)后來各地求學(xué)的人,開始以他們原有的文風(fēng)為恥辱,只追求古文。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文閱讀中,文言文翻譯是必考的知識點,解答的時候應(yīng)該秉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要講究“字字落實”,文言實詞每一個字都要落實到位,助詞和其他虛詞則要結(jié)合語境適當刪除,省略的句子成分則要以括號標明,確保答題準確。本題的翻譯要點為:(1)“美”,(文章)華美;“行事”,行為事跡;“考”,考證,考究。(2)“學(xué)者”,讀書人,求學(xué)的人;“恥”,意動用法,以……為恥。同時(1)句要注意省略句式,(2)句要注意活用用法。參考譯文

我曾經(jīng)認為(那些)被稱為君子的文章,不是只浮于道德表面,那或剛強或柔婉、或輕緩或急切的文氣,或煩瑣或簡潔,或舒緩或敏捷的節(jié)律,全都出自他內(nèi)心的誠摯,不隱藏自己已經(jīng)知道的事,不勉強寫自己不知道的道理,就譬如楚人一定會唱楚地的歌曲,秦人一定會穿秦國的衣服。正因為他的言論不停留在內(nèi)心的表面,因此沿著他的言論去尋求,那么潛藏著的德行心志,都不能隱藏潛伏。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不知其言就沒有理解其人的辦法,而世上糊涂的人,僅僅知道言語品德這兩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話語卻懷疑他的行為。唉,這是只知其一,卻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來就是出于他們的德行,與那些沒有德行卻述說德行的人不一樣啊。我剛開始寫文章(時),最喜歡讀《左氏春秋》《離騷》等書。左丘明的文章華美,然而他的行為事跡在后世(文獻中)看不到,不能考證。屈原的仁德,不愿意偏愛自己,他的氣節(jié)合乎道義,他的志趣高潔,因此他的言辭重復(fù),語言宛轉(zhuǎn),一開始認為他是煩瑣的,看看左邊又從右邊挽回來,中途又懷疑他故意繞遠,然而他的心思極其真摯誠懇,懇切發(fā)自內(nèi)心,因而他的言語周到細密而不厭其煩。推究到最后,因而知道他的仁德出于憤而不是怨恨,不同流俗而潔身自好,并非偏愛自己,心神不寧,傷心嘆息,(而國中)終究沒有撫慰安慰他的人,因此即使他剖白心志沒有顯露自己的辦法,這就是屈原的忠誠。因此他的文章如同明珠美玉,美麗而令人賞心悅目;如同秋風(fēng)夜露,凄然而令人感動同情;如同神仙煙云,高遠而不能攫取。正因為如此,依循他的言語來考證他的事跡,難道有不合理的嗎?

自從三代以來,我最喜歡讀太史公、韓退之的文章。司馬遷雄奇豪邁、情緒激昂,從他年輕時就遍游天下,結(jié)交才能出眾之人。他的學(xué)識在商討辯論、抽引推求前世的蹤跡上最有優(yōu)勢,他憑借著一股不平之氣,敢于仗義執(zhí)言,以至招來禍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蕩清楚了當,簡潔樸素而肆意馳騁。正因為他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結(jié),因此他在文章末尾只言片語,時不時有感慨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況。韓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郊廟的祭祀禮器一般典雅,以至于他豪放不羈,超卓不群,無法收聚,于是他極盡語言的巧妙,有不足也有過頭。唉,韓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權(quán)臣,面對義事時便忘了自己的患難,剛正堅毅而又忠誠務(wù)實,因而他的學(xué)問能夠在道德破壞之后獨樹一幟,繼承孔孟的學(xué)說來自立其說,故而韓愈的文章雖然想要不成為這樣的風(fēng)格,大概也不能了。

自從唐代以來,經(jīng)歷了五代的戰(zhàn)亂。宋朝興盛,鏟除叛逆而討伐罪人。到了仁宗臨朝,天下平定,戰(zhàn)爭不興,休養(yǎng)生息,一天天地趨向富貴繁盛。士大夫在這時交游,談笑快樂,再也沒有從前那種幽憤不平氣息,天下的文章漸漸興起。而廬陵歐陽修先生開始寫作古文,近的揣摩兩漢文章,遠的探究三代的文章,而繼承孟子、韓愈之風(fēng),也成就了一家之言,長久以來形成的習(xí)慣更加高潔,文風(fēng)經(jīng)過淬煉洗濯洗練而更加新穎。后來各地求學(xué)的人,開始以他們原有的文風(fēng)為恥辱,只追求古文。而歐陽公在這時,實際掌握著重心來引導(dǎo)天下豪杰,而世上號稱能寫文章的,出自歐陽公門下的十之八九。而您則是這些門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議論,能與歐陽公不相上下。那些賢人名士聽聞,認為您的文章雖然興起于歐陽公之后,然而屹立的樣子連歐陽公也有所敬佩,忘記后來那些論及此事的人。我自從剛開始讀書,就知道要讀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廣泛求訪用來每天掌握其變化。唉,像您這樣的人,真是已經(jīng)到達天下寫文章人的頂點了!學(xué)案一文言實詞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這類詞是構(gòu)成文言文的主體。雖然全國卷自2015年起不單獨設(shè)題考查實詞,但對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考查、對語句翻譯的考查,都是基于對實詞含義的理解;沒有對實詞含義的正確理解,就無法正確解答此類題目。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必須掌握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相關(guān)知識。題點?必備知識題點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從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難讀的原因之一。它的分類如下:類別釋

義舉

例通假字通用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笆渌c,不知”(《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這兩個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現(xiàn)代一般認為“知”同“智”。假借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時也可以借代?!暗┤詹豢刹辉樽詠碇x項王”(《鴻門宴》)中的“蚤”,本義是跳蚤,它和早晨的“早”讀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義。“早”是本字,“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同“早”。類別釋

義舉

例古今字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qū)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義上一般是有聯(lián)系的。備考?關(guān)鍵能力辨識方法特

點舉

例字音分析法音同通假:兩個字讀音完全相同而寫法不同?!皬埩汲?要項伯。”(《鴻門宴》)“要”同“邀”。音近通假:兩個字讀音部分相同而寫法不同?!靶欣钪鶃?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共”同“供”。難辨讀音通假:兩個字就現(xiàn)在的讀音來看差別太大,但在古代讀音相同或者相近,需借助雙聲、疊韻、旁轉(zhuǎn)等音韻學(xué)知識推斷?!肮史蛑б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逍遙游》)“而”同“耐”。辨識方法特

點舉

例字形分析法添加偏旁:指通假字與本字比較,多了偏旁,可以通過減少偏旁找出本字,疏通文意。“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屈原列傳》)“指”同“旨”。辨識方法特

點舉

例字形分析法減少偏旁:指通假字與本字比較,少了偏旁,可以通過增加相關(guān)的偏旁找出本字?!盎驇熝?或不焉?!?《師說》)“不”同“否”。字形完全不同:通假字與本字的字形完全不同,只有讀音相同,可以運用語意方法記憶掌握?!叭雱t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同“弼”。“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同“橫”。辨識方法特

點舉

例字義分析法文獻中某個字,以這個字解釋完全不能解釋清楚或僅有部分清楚,可考慮其為通假字,需要找出本字,這樣文意豁然貫通?!摆A糧而景從。”(《過秦論》)“景”同“影”。景,如果解釋為“景物”“景色”等都不通。對點訓(xùn)練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選自《漢書·列傳第五十九》,有刪改)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

B

解析

A項,“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俸祿,后被用來代指官職;“禽制”是對前文所言“盜賊并起”的處理辦法,“禽”按本義講不通,可考慮其為通假字,“禽”同“擒”,意為“捉拿、擒獲”。B項,“召見”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詞語,“召”就是“召”,不同“詔”。C項,由成語“名副其實”可推知“副”應(yīng)譯為“相稱”。D項,根據(jù)語境可知,“甚說”應(yīng)是皇上聽到龔遂的回答后心里愉悅,“說”同“悅”,意為“高興”。參考譯文

漢宣帝即位后,過了很長時間,渤海附近郡縣鬧饑荒,盜賊四起,太守不能捉拿制服他們。宣帝要選一個能治理渤海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薦了龔遂,認為他可以勝任,皇帝任命龔遂為渤??ぬ?。當時龔遂已七十多歲,被召見時,由于他身材矮小,宣帝見到他后,(認為龔遂)并非像人們說的那樣有才,心里有點看不起他,就問他說:“渤??しo廢弛,饑民作亂,我十分擔憂。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盜賊,來使我稱心滿意呢?”龔遂回答說:“渤??さ靥幤h,圣上的恩德教化不能惠及,那里的百姓為饑寒所迫,而地方官吏卻不加體恤,所以才逼得皇上的子民盜了皇上的兵器在水塘中戲耍罷了,(并不是存心叛亂啊)!現(xiàn)在您打算讓我去剿滅他們,還是去安撫他們?”宣帝聽了龔遂的回答,很高興,說:“選用賢良,本來就是想對他們進行安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反”同“返”,返回

“坐”同“座”,座位

“女”同“汝”,你

“振”同“賑”,救濟

參考譯文

吳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踐返回越國,就憂心苦思,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坐處、臥處抬頭就能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自語:“你忘了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自去耕種,其妻子親自織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降低身份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苦的人,吊唁死去的人,與百姓共同勞作。題點二一詞多義題點?必備知識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很多文言詞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義項,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這就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等。一詞多義類型釋義舉例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案镆詴r入山林?!?《寡人之于國也》)“斤”,篆文作

,像一把斧子,本義為砍伐樹木的工具。引申義就是由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皬娗刂圆桓壹颖谮w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兵”的本義為武器,這里引申為戰(zhàn)爭。比喻義就是由本義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義?!爱敧劼嗜?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出師表》)“駑鈍”本義:駑,劣馬;鈍,刀刃不鋒利。比喻義:喻才能平庸。假借義指一個漢字被借為別的字而出現(xiàn)的與原義無關(guān)的意義。“悟言一室之內(nèi)”(《蘭亭集序》)中的“悟”同“晤”,其假借意義為“面對”。備考?關(guān)鍵能力推斷技法釋

義舉

例語境分析推斷一個文言實詞一般有多個義項,但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意義卻又是唯一的,因此一定要善于把實詞放在語言環(huán)境中來分析,根據(jù)上下文來推斷詞義。“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石鐘山記》)意為:漁工水師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因此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為“記載”,而不能理解為“說”。推斷技法釋

義舉

例成語聯(lián)想推斷不少成語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借助成語中有關(guān)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笆妓俚溠伞!?《六國論》)“速”可聯(lián)系成語“不速之客”而推知其應(yīng)為“招致”之意。推斷技法釋

義舉

例語法成分推斷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相比,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基本是一致的。根據(jù)實詞在文言句子中所處的語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詞性,根據(jù)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凹僦坶?非能水也?!?《勸學(xué)》)“水”受助動詞“能”的修飾,并處在謂語位置,便可推斷它是動詞“游泳”之意。推斷技法釋

義舉

例句式結(jié)構(gòu)推斷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等,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這樣就可以由已知詞語的詞性、詞義推測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皳?jù)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據(jù)”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應(yīng)是名詞,據(jù)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推斷技法釋

義舉

例字形分析推斷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并且形聲字占80%以上,因此,通過分析字形結(jié)構(gòu)(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可以推知字的意義?!敖鹁偷Z則利?!?《勸學(xué)》)礪,石旁,推斷它可能與一種石有關(guān),得知“礪”為“磨刀石”之意。對點訓(xùn)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節(jié)選自《元史·虞集傳》,有刪改)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知道

同“智”,聰明,明智

知道,懂得

了解知識

等到

比較

等到

看成同……一樣

緊挨,靠近

道歉,謝罪

辭謝

謝絕

稱謝

懲治

審理

治理

整頓、訓(xùn)練

參考譯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親虞汲,娶楊氏為妻。虞集三歲時就已經(jīng)知道讀書,乙亥年,虞汲攜全家去嶺外,戰(zhàn)亂之中沒有書籍可帶,楊氏口授文章,虞集聽一遍就能誦記。等到回到長沙,拜師學(xué)習(xí),才得到各經(jīng)的刻本,(那時虞集)已是讀遍了諸經(jīng),通曉其中大義了。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學(xué)教授,雖然是以教導(dǎo)學(xué)生為職責,但他在學(xué)術(shù)上卻更加自我充實拓展,沒有片刻悠閑逸樂。任國子助教后,就以師道為己任,諸生等候他離開(官署)后,常常帶著書本到他家完成課業(yè),其他館的學(xué)生也多相繼到虞集處請教。任博士,虞集曾在殿上監(jiān)督祭祀,有一個叫劉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時失禮,虞集將此事告訴學(xué)監(jiān),要求削除他的學(xué)籍。大臣中有人為劉生講情,虞集堅持認為不可寬恕,他說:“國子監(jiān),是講禮義的地方,出現(xiàn)這樣的事而不予懲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終開除了劉生。題點三古今異義題點?必備知識所謂“古今異義”,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與現(xiàn)代漢語中書寫相同(同形)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現(xiàn)象。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大致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zhuǎn)移、詞義弱化、詞義強化及詞語色彩的變化幾種。類

型解

讀典

例詞義范圍的變化詞義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敖薄昂印?古義一般特指長江、黃河,如“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今義則泛指一般的江河。詞義縮小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含在古義之中?!肮炔豢蓜偈骋病?《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谷”,古義是糧食的統(tǒng)稱,故有“五谷”“百谷”之說;今義一般在北方專指小米,在南方專指稻谷。詞義轉(zhuǎn)移詞義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盃奚癫?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古義指“為祭祀而宰殺的牲畜”,現(xiàn)在指“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類

型解

讀典

例詞義輕重的變化詞義弱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強,今天表示的語義較弱?!拔嵝?不忍為之下”(《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羞”,古義是“羞愧,感到恥辱”,今義是“難為情,不好意思”。詞義強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弱,今天表示的語義增強?!靶栽?‘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宣言”,古義是“揚言”,今義是“宣告,聲明”。類

型解

讀典

例詞語色彩的變化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感情色彩逐步發(fā)生了變化。“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阿房宮賦》)中的“鉤心斗角”,古義是“形容阿房宮的形制”,中性義;今義是“各用心機,互相排擠”,貶義。備考?關(guān)鍵能力辨析技巧釋

義舉

例根據(jù)語音辨析一個詞的詞義和語音之間是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詞的語音不同,這個詞所表示的詞義也必然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朗讀時語音的不同來判斷詞義間的差異?!叭炊鏖L者也?!?《諫太宗十思疏》)“長”在現(xiàn)代漢語里有兩種讀音“zhǎng”和“cháng”,“長者”不讀“zhǎng

zhě”,應(yīng)讀“cháng

zhě”,“長”意為“長遠”,“者”是語氣詞,不譯。辨析技巧釋

義舉

例根據(jù)停頓辨析我們在朗讀或說話時,除了會根據(jù)標點符號采取不同的停頓外(語法停頓),為了使內(nèi)容的語意層次分明或出于表情達意的需要,還會在語句中間稍作停頓(邏輯停頓)。朗讀時的停頓,可以把詞跟詞的界限劃分開來,以此來判斷詞與詞之間的意義的差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勸學(xué)》)“以”字和它前面的“無”構(gòu)成古漢語中的一個固定結(jié)構(gòu)“無以”,意思是“沒有什么拿來……”;“至”是動詞,意思是“到”。因此,在朗讀時,我們可以在“以”字后面有一個簡單的停頓“無以/至千里”,來區(qū)別它們的古今詞義的差異。辨析技巧釋

義舉

例比較互證法運用詞義本身的內(nèi)在規(guī)律,通過詞與詞之間意義的關(guān)系和多義詞諸義項的關(guān)系對比,較其異,證其同,達到探求和判定詞義的目的?!靶腥笋v足聽,寡婦起彷徨”(《孔雀東南飛》)與杜甫的“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車行》)互相印證,可知“行人”指出行在外經(jīng)商的人或者從軍戍邊的戰(zhàn)士。辨析技巧釋

義舉

例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辨析在具體的語句中,一個詞的確切意義,往往需要根據(jù)該詞出現(xiàn)的上下文語境來辨析。對于一些古今詞義差異特別大的詞語,或是古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消亡的詞語,應(yīng)該利用上下文語境來確定它的詞義?!翱蓱z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可憐”是一個形容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是“值得憐憫”,根據(jù)上下文,用現(xiàn)代漢語的的詞義理解此句,句意不通。這句話是焦仲卿的母親所說,她在勸焦仲卿速遣劉蘭芝,娶東家女為妻,因此,“可憐”是用于形容東家女的,在此處是“可愛”之意。對點訓(xùn)練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選自《新唐書·韋陟傳》,有刪改)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古義。

古義:

。

今義:指作家或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成果中所表現(xiàn)出的格調(diào)特色,泛指事物的特色。古義:

。

今義:特別著重或著重提出。風(fēng)度,品格

勉強調(diào)任

古義:

。

今義: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古義:

。

今義:風(fēng)度、神采,多指美好的舉止態(tài)度。古義:

。

今義:進步比較慢、水平比較低的人。舊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聲威名望

學(xué)識或資歷較淺的人

參考譯文

韋陟,字殷卿,與弟弟韋斌都聰明機靈,不同于平常兒童。韋陟剛滿十歲,被授任溫王府東閣祭酒。韋陟風(fēng)格正直嚴整,擅長寫文章,字有楷法,當時知名人士都與他交往。為父親守喪,因父親不得志而死去,他便與韋斌八年閉門不出。親友不斷前去敦促開導(dǎo),他才勉強調(diào)任洛陽令。宋璟見到韋陟感嘆說:“盛德遺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表f陟升任禮部侍郎。韋陟尤其擅長鑒識裁定人物。根據(jù)舊例,選人全憑一場考試決定優(yōu)劣。韋陟允許考生自己通報所擅長的學(xué)問,先就考生擅長的方面考試,然后再按照常規(guī)考核,因此不遺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選的人多有虛假,與正式調(diào)任的相互冒名頂替,韋陟有聲威名望,裁定無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員幾百名,選官號稱公平。韋陟自以為憑著門第等級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簡約尊貴自居,傲然蔑視同在朝班的顯貴;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進布衣他也以禮相待。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選自《明史·周經(jīng)傳》,有刪改)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

C

解析

C項,“左右”在文言文中有“在旁侍候的人,近侍”“不直稱其人,僅稱他的左右以示尊敬”“相幫,相助”“支配,影響”等多個義項,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看,是說人們爭相賄賂李廣,目的是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為自己多說好話,可推知其義應(yīng)為“不直稱其人,僅稱他的左右以示尊敬”。參考譯文

周經(jīng),字伯常,是刑部尚書周瑄的兒子。天順四年考中進士。(他)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檢討的職務(wù)。成化年間,先后做過侍讀、中允,在東宮侍奉孝宗。周經(jīng)剛強耿直方正,喜歡極力諍諫,即使深深觸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顧及,宦官、貴戚都害怕并且憎恨他。太監(jiān)李廣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參與贈送李廣財物的賬簿,非常生氣??频拦賳T趁機彈劾各位大臣暗中勾結(jié)李廣的情狀,有人提到了周經(jīng),周經(jīng)上疏辯解說:“昨天科道官員彈劾朝廷大臣爭著投靠李廣,列入了臣的名字。雖然蒙受皇上恩德沒有被審問,臣實在是(感到無比冤枉,)含傷忍痛,沒有辦法來自己說明情況。人們爭相投靠李廣,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說好話,圖的就是您的寵幸眷顧啊。陛下您試著想想李廣活著的時候,曾經(jīng)談到臣沒有。況且交結(jié)李廣贈送他物品的賬簿都在,請求檢查有沒有臣的姓名。還應(yīng)該嚴厲審問李廣的家人,臣只要有寸金、尺帛(財物進獻給李廣),就懲治臣交結(jié)李廣的罪過,在集市上斬首,作為對爭著投靠李廣等無恥行為的懲戒。如果臣沒有牽涉,也請皇上替臣澄清冤枉,或許能讓臣施展才能,終生侍奉圣明的皇上。如果讓臣帶著侮辱忍受詬罵,即使死了埋在溝壑,眼睛也不能閉上?!被实郯参坎⒋饛?fù)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變化,周經(jīng)自己陳說請求退休?;实刍貜?fù)許可,并下詔賞賜他可以駕乘驛馬疾行,加封他為太子太保,讓佀鐘代替他。題點?必備知識題點四詞類活用所謂詞類活用,是指一個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詞性而作為另一類詞使用,如名詞用作動詞、動詞用作名詞等。隨著詞性的改變,這個詞便具有了新的含義(臨時的)。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因此必須了解并學(xué)會推斷。1.名詞的活用

類型用

法例

句活用為動詞①名詞+名詞。族秦者秦也。(族:滅族)(《阿房宮賦》)②副詞(能愿動詞)+名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勸學(xué)》)③所+名詞。置人所罾魚腹中。(罾:用網(wǎng)捕魚)(《陳涉世家》)④名詞+補語。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風(fēng):吹風(fēng))(《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⑤方位名詞作謂語。順流而東也。(東:向東進軍)(《赤壁賦》)⑥名詞與動詞或動詞短語之間用“而”“則”“以”連接??巯隙柚?。(歌:唱歌)(《赤壁賦》)類型用

法例

句使動用法名詞用作使動,指名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為謂語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或者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和謂語名詞有關(guān)的動作行為。闕秦以利晉。(利:使……得利)(《燭之武退秦師》)類型用

法例

句意動用法名詞用作意動,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什么,即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侶。友:以……為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