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與翻譯_第1頁
林語堂與翻譯_第2頁
林語堂與翻譯_第3頁
林語堂與翻譯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林語堂與翻譯(1)

一、生平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光緒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龍溪縣坂仔村,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01年六歲的林語堂入坂仔教會辦的銘新小學,十歲到廈門鼓浪嶼繼續(xù)讀小學,十三歲時入廈門尋源書院。1912年,十七歲的林語堂以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進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就讀,1916年以第二名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文科,之后在北京清華學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員。1919年夏與廈門豫豐錢莊老板的女兒廖翠鳳結婚,秋攜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深造。一年后由于經(jīng)濟原因前往法國為華工服務,教他們讀書寫字。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院長。1927年離開廈門到達武漢,任外交部秘書,為期僅六個月。1932年林語堂創(chuàng)辦《論語》半月刊,提倡幽默;1934年另創(chuàng)《人間世》,主張文章須發(fā)抒性靈;1935年又辦《宇宙風》半月刊,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同年,林語堂的英文著作《吾國與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又譯作《中國人》)在美國出版,四個月內(nèi)印了七版,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林語堂因此在國外一舉成名。而后,在賽珍珠(PearlS.Buck)夫妻的邀請之下,林語堂舉家于1936年遷往美國,開始了他長達30年的海外生涯,那也是他文學寫作的重要時期,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藝術》(TheImportanceofLiving)在美國高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長達五十二周,長篇小說《京華煙云》(MomentinPeking)使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林語堂于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并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66年后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病逝于香港。

二、翻譯理論

林語堂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對中英兩種語言爐火純青的掌握為他在翻譯方面的造詣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林語堂的一生精力主要投入到了寫作中,但他仍然寫了許多有關于翻譯的文章。早在1924年,林語堂就在《晨報》上發(fā)表了《對譯名劃一的一個緊要提議》,他涉及翻譯理論的其他論著還有《我所得益的一本英文字典》、《舊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答青崖論"幽默"譯名》、《說孽相》、《國語文法的建設》、《論譯詩》、《譯東坡"行香子"二首》,《譯樂隱詞》、《英譯黛玉葬花詩》、《尼姑思凡英譯》等等。這些文章或從語言學理論方面進行評述,或從實例出發(fā)進行剖析,都展現(xiàn)了其中英文的深厚基礎。然而林語堂于1933年為吳曙天編著的《翻譯論》(1937年1月,光華書局出版)作的序,即為近萬言的《論翻譯》(后有收入其《語言學論叢》一書),是他最系統(tǒng)、最全面論述翻譯理論的文章。在文章中林語堂提出翻譯是一門藝術,從而成為中國翻譯史上認為翻譯是一門藝術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論文主要包括了對譯者基本素質(zhì)的要求以及翻譯標準這兩個方面。

在對譯者的要求方面,林語堂認為翻譯藝術所依賴的有三條:"第一是對原文文字上及內(nèi)容上透徹的了解;第二是譯者有相當?shù)膰某潭?,能寫清順暢達的中文;第三是譯事上的訓練,譯者對于翻譯標準及手術的問題有正確的見解。"

林語堂的這篇論文從翻譯實際出發(fā),毫不玄虛,說理質(zhì)樸。他認為翻譯除了上述三條外,"絕對沒有什么紀律可為譯者的規(guī)范"。他認為以前論述翻譯問題的文章,大多或泛論譯法,或單論譯名,"都是直接出于經(jīng)驗的話,未嘗根據(jù)問題上的事實做學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討論翻譯須研究其文字及心理問題",換言之,即"翻譯的問題,就可以說是語言文字及心理問題。"。他認為:"倘是我們要于此問題得比較客觀的解決,自當以語言文字心理的剖析為立論根基。必先明語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實,然后可以做譯者標準應如何、態(tài)度應如何的結論。"應當指出,林語堂是在中國譯學史上第一個最明確地將現(xiàn)代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立論的"學理剖析"的基礎的。

正是在這兩個基礎上,他闡述了翻譯標準問題,并提出了翻譯的三條標準:忠實、通順和美。他又從另一角度將這三重標準說成是譯者的三種責任:譯者對原著者的責任、對中國讀者的責任與對藝術的責任。"三樣的責任心備,然后可以謂具有真正翻譯家的資格。"這是發(fā)人所未發(fā)的。此外他總結前人的翻譯方法,指出翻譯只能是以句為主體的"句譯",不能以字為主體的"字譯"。因此他提出"忠實標準"的四義:非字譯、須傳神、非絕對、須通順。對于"通順標準",他認為要做到兩點:"第一,須以句為本位;第二,須完全根據(jù)中文心理。"而關于"美的標準",林語堂認為"翻譯于用之外,還有美一方面須兼顧的,理想的翻譯家應將其工作當作一種藝術。以愛藝術之心愛它,以對藝術謹慎不茍之心對它,使翻譯成為美術的一種。"尤其翻譯文學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問題"。

此外,林語堂同意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不可翻譯的說法。"因為作者之思想及作者之文字在最好的作品中若有完全天然之融合,故一離其固有文字則不啻失其精神軀殼,此一點之文字精英遂岌岌不能自存"。最后他贊同"翻譯即創(chuàng)作",認為翻譯文學作品的人,"須把翻譯自身事業(yè)也當作一種藝術"。文藝翻譯家"必先把其所譯作者之風度神韻預先認出,于譯時復極力發(fā)揮,才是盡譯藝術文之義務。"林語堂的這個觀點與翻譯論中提出的譯者應是批判家的理論有共同之處。

總之,林語堂的這篇《論翻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重新提出三個標準,并較為全面地論述了翻譯的性質(zhì)以及文學翻譯的任務與方法。而他從語言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也作了一些新的探討,其翻譯理論與現(xiàn)代挑戰(zhàn)傳統(tǒng)譯文從屬于原文的觀點亦有相通之處。林語堂與翻譯(2)

三、翻譯實踐

林語堂在翻譯上的成就,也可以說是他中年頂峰時期旅居美國的成就。從1935年的《吾國與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國繪畫理論》,各種著作及譯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書:其中包括論述、散文、詩詞、小說和傳記,其中有翻譯也有創(chuàng)作。從宏觀的角度看,林語堂在海外的這個時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譯"。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翻譯的化身。因此林語堂的翻譯不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過人際關系作多樣性的活動,把中國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輾轉傳給西方讀者,使他們能夠了解和欣賞。

林語堂在談及英文特點時曾說過:"英文用字很巧妙,真可以達到'生花妙筆'的境界。英文可以語大語小,能表現(xiàn)完全的口語化,因此往往感人至深。一些看起來很平常的語句,卻能永遠留在人的心底"。而他自己的英文寫作和譯作就是達到了這個境界,"有時隨便用英文美語,俗語俚語把中國文化解出來;有時保留艱澀難懂的中文詞句,用入情入理、旁敲側擊的手法作有意義的詮釋"。他在美國出版的第二本書《生活的藝術》就是最能揉和創(chuàng)意和詮釋的一本著作。從某種觀點來看,這本書也可以算作一種譯文的選集,不過作者在每一段引文的前后加上更多篇幅的詮釋,古今中外,東南西北,融會貫通,替讀者作心理上的準備,加上自己的意見,一氣呵成。

林語堂翻譯獨特的地方,就是能夠徹底消化了心愛的文章,然后夾敘夾議,用自己的創(chuàng)意炮制一番,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和精神,又容易讓一般的西洋讀者了解。林語堂在翻譯實踐中對原文挑戰(zhàn)的方面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孔子的智慧》。《論語》有許多英譯本,但林語堂的做法與眾不同。他不是從"學而時習之"開始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將其分門別類的重編一下,小題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談話風格;孔子論君子和小人;孔子論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幾篇介紹孔子的身世,摘譯《禮記》的《中庸》、《大學》和《孟子》的有關篇章,就成為一本合乎邏輯、有頭有尾、可讀性強的書,使西方讀者得到一個概念,知道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學說是怎樣幾千年來深入中國人的心的。

《老子的智慧》,即林語堂英譯的《道德經(jīng)》,則是他在介紹中國文化方面又一重要譯作。這首先歸功于他淵博的學識、深厚的國學底子以及對道家哲學的頗有研究,使他能夠透徹準確地理解原文,為其忠實地傳遞原文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與其堅持的"傳神"的翻譯標準使他的譯文能夠行云流水、明白曉暢。因此,盡管《道德經(jīng)》于19世紀就已經(jīng)開始被譯成多種語言,而且其在西方譯本種類之多僅次于《圣經(jīng)》,林語堂運用自由詩體所譯的版本仍是相當成功的,較其之前的版本在內(nèi)容氣勢與風格上更為忠實,文字表達上更為凝練準確,讀起來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

使林語堂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長篇小說《京華煙云》則是個徹頭徹尾的創(chuàng)作,然而潛移默化中仍是存在翻譯的成份。雖然小說是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但所描述的是從拳匪之亂到抗日戰(zhàn)爭四十年來的中國故事,因此隨處可見充滿濃郁中國風味的東西。在創(chuàng)作中有翻譯更加完美的一個例子是他的《蘇東坡傳》,他采用西方傳記文學的寫法,把這位才華萬丈、性情豁達的古人活靈活現(xiàn)地塑造出來。全書參考的書籍非常豐富:蘇東坡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有歷史和文獻的根據(jù),其中包括他流傳后世的千百篇詩詞、文章、書信及筆記等。有些他直接翻譯成英文成段地引用,如蘇東坡反對王安石的新政向神宗皇帝的上書;有些講他鏑居黃州,飲酒散淡,如何寫出千古傳誦的《赤壁賦》,林語堂就采用夾敘夾議的手法。

林語堂的另一重要貢獻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學贊助下于1973年編纂出版的《當代漢英詞典》。在這之前,只有兩種漢英詞典在國際間流行通用,即1892年翟理斯(HerbertA.Giles)編纂的《漢英詞典》(Chinese-EnglishDictionary),以及1932年麥氏(R.H.Mathews)編纂的《麥氏漢英大辭典》(Chinese-EnglishDictionary)。林語堂花費五年時間編纂的這本漢英詞典既滿足了他數(shù)十年的心愿,亦滿足了當代漢英翻譯的需要。它所采用的檢字法是根據(jù)林語堂發(fā)明的"上下形檢字法"修訂的,所采用的拼音也是將他當年參與制定的羅馬拼音法簡化而成的"簡化國語羅馬字",而林語堂首創(chuàng)的五十部首則成為這本詞典的另一特色。

林語堂與翻譯(3)

四、中西文化交流

在林語堂的作品中翻譯和創(chuàng)作是難解難分的,他的翻譯中有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中有翻譯。"時"與"地"結合起來,使他肩負對西方讀者詮釋中國和中國人的責任。他之所以成功,不單是靠文字的精湛,也是基于他熱愛祖國文化,同時有獨特的見解。他的作品強烈表現(xiàn)出對祖國和祖國文化的依念,他不僅介紹中國的哲學,而且又廣泛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包括經(jīng)濟、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俗等等,因此他的英文著作極受歡迎,且有多種文字譯本。與此同時,他還常到各處演講,宣揚中國文化,在為中國爭得國際了解與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林語堂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罕有其匹的。他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作品曾轟動歐美文壇,并且影響深遠,其中有的被選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層倚為了解中國之必讀,一直被視做闡述東方文化的權威著作。許多外國人在提到中國的文學與思想時,古知孔子,現(xiàn)代則知林語堂,足可見林語堂作品對溝通文化,促進國際了解的影響。1975年11月,在國際筆會四十一屆大會上,林語堂當選為國際筆會副會長。這是國際筆會成立數(shù)十年間第一位中國作家得到此項榮譽。作為國際筆會的副會長,并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他的譯著作無疑為他贏得了國際文壇的巨匠地位,同時也為中國人贏得了驕傲。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林語堂以其卓著的才學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所撰的對聯(lián):"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正可以反映其抱負以及在向西方介紹中華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及貢獻。

五、譯著作書目:

英文著作:

1.LettersofChineseAmazonandWar-timeEssays《女兵自傳和戰(zhàn)時隨筆》(又稱《林語堂時事述譯匯刊》)

2.TheLittleCritic:Essays,SatiresandSketchesonChina,FirstSeries:1930-1932《英文小品甲集》

3.TheLittleCritic:Essays,SatiresandSketchesonChina,FirstSeries:1933-1935《英文小品乙集》

4.MyCountryandMyPeople《吾國吾民》(又稱《中國人》)

5.ConfuciusSawNancy,andEssaysAboutNothing《子見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

6.AHistoryofthePressandPublicOpinioninChina《中國新聞輿論史》

7.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藝術》

8.TheWisdomof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9.MomentinPeking《京華煙云》

10.WithLoveandIrony《諷頌集》

11.TheBestEssaysofLinYutang《林語堂小品精華》

12.ALeafintheStorm《風聲鶴唳》

13.TheWisdomofChinaandIndia《中國與印度之智慧》

14.BetweenTearsandLaughter《啼笑皆非》

15.TheVigilofaNation《枕戈待旦》

16.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ungpo《蘇東坡評傳》(又稱《蘇東坡傳》或《蘇東坡》)

17.ChinatownFamily《唐人街》

18.TheWisdomofLaotse,EditedandTranslatedwithIntroductionandNotesbyLinYutang《老子的智慧》

19.MissDu《杜十娘》(又稱《杜姑娘》)

20.OntheWisdomofAmerica《美國的智慧》

21.Widow,NunandCourtesan:ThreeNovelettesfromtheChineseTranslatedandAdaptedbyLinYutang《寡婦,尼姑與歌妓:英譯三篇小說集》(又稱《寡婦、妾與歌妓》)

22.FamousChineseShortStories,RetoldbyLinYutang《英譯重編傳奇小說》

23.TheVermilionGate《朱門》

24.LookingBeyond《遠景》

25.LadyWu《武則天》(又稱《武則天傳》,《武則天正傳》,《武后傳》)

26.TheSecretName《匿名》

27.TheChineseWayofLife《中國的生活》

28.FromPagantoChrostoanity《由異教徒到基督教友》(又稱《皈依耶教》或《信仰之旅》)

29.ImperialPeking:SevenCenturiesofChina《帝國京華,中國在七個世紀的景觀》(又稱《輝煌北京》)

30.TheRedPeony《紅牡丹》

31.ThePleasuresofaNonconformist《不羈》

32.JuniperLoa《賴伯英》

33.TheFlightoftheInnocents《逃往自由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