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七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七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七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七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七校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212頁,共=sectionpages1414頁試卷第=page1111頁,共=sectionpages1414頁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七校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從春秋開始古代逐漸形成了以“仁戰(zhàn)”為核心的武德文化主要包括“義戰(zhàn)”、“人和”的習武原則,“師出以律”的行武方路,“精忠報國”、“唯人是?!钡膫b客精神?!叭?、義、忠、智、勇、嚴、信、禮”的武德標準等。據此可知,中國傳統(tǒng)武德文化A.與春秋爭霸密切相關 B.深受儒家文化的沁潤C.主要流行于軍營之中 D.得到封建統(tǒng)治者重視【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武德文化以“仁戰(zhàn)”為核心,“仁、義、忠、智、勇、嚴、信、禮”作為武德的標準,與儒家的“仁”相一致,故B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春秋時期逐漸形成了以“仁戰(zhàn)”為核心的武德文化,而不是爭霸戰(zhàn)爭,A與材料無關;材料體現的是武德文化在習武之人中流傳,而非軍營,C錯誤;材料未涉及封建統(tǒng)治者與武德文化的關系,D與材料無關。2.下表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繼位后的第一個年號)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人物事件出處漢武帝詔丞相、御史、列侯、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同時,可衛(wèi)給“罷治中、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奏。《漢書·武帝紀》董仲舒以《對策》請黜刑名,崇儒術,興太學?!耙灾巍洞呵铩罚⒕皶r為博士”,“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者皆師尊之?!薄妒酚洝と辶至袀鳌贰顿Y治通鑒》衛(wèi)綰免丞相職,丙寅,以魏其侯竇嬰為丞相,武安侯田蛤為太尉,“上雅向儒術,嬰蛤俱好儒”,給請立明堂以朝諸侯?!稘h書·武帝紀》A.漢武帝時黃老之學真正退出了歷史舞臺 B.漢武帝時儒學以強勁的勢頭開展起來C.漢武帝時“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初步形成 D.漢武帝時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已開始確立【答案】B【解析】從材料信息看,漢武帝通過賢良對策任用董仲舒、衛(wèi)絹等,他們或建議崇儒術,興太學,或請立明堂以朝諸侯,儒學以強勁的勢頭在漢武帝初期開展開來,B項正確;漢初崇尚黃老之學,任何一種治國思想的確立和退出歷史舞臺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材料體現的是儒學在漢武帝初期得到重視,但無法推斷當時黃老之學退出了歷史舞臺,排除A項;“罷治申、商、韓非”、“請黜刑名”體現了對法家思想的舍棄,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儒學在漢武帝初期得到重視,但無法推斷出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已確立,排除D項。故選B項。3.朱熹認為,雖學者必由《大學》入門,窮理正心,達于圣學,但“灑掃應對”也可到圣人事,“理無大小故也”。由此可知,朱熹旨在強調A.豐富儒學的教育內容 B.窮理與人倫日用的貫通C.發(fā)明本心的求理方法 D.格物是為善去惡的過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朱熹認為,雖學者必由《大學》入門,窮理正心,達于圣學,但‘灑掃應對’也可到圣人事,‘理無大小故也’”,可得出,朱熹認為學者要達到圣人境界,不但要學習未知的道理以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還要學習灑水掃地等日?;臼聞?,說明朱熹旨在強調窮理與人倫日用的貫通,故B項正確;材料只體現“理無大小”,未體現“豐富儒學的教育內容”,故A項錯誤;發(fā)明本心是陸九淵的學說,故C項錯誤;“格物是為善去惡的過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項錯誤。4.“學校,所以養(yǎng)士也”,“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疤珜W祭酒,推擇當世大儒,其重與宰相等,或宰相退處為之。每朔日,天子臨幸太學,宰相、六卿、諫議皆從之。祭酒南面講學,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無諱?!痹谶@段材料中,作者意在強調A.經世致用 B.尊師重教 C.知行合一 D.直言進諫【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世致用指的是做學問應該有益于國計民生,因此根據材料“太學祭酒,推擇當世大儒,其重與宰相等,或宰相退處為之”可知A正確;BD與材料無關,未涉及相關信息,排除;知行合一指的是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符合理的內涵,材料顯然未涉及,C排除。故選A。5.魏晉之前,無論鐘鼎銘文還是篆、隸皆板正規(guī)矩,而漢末魏晉短短二百年就形成了楷、行、草三種漢字主要書體,書法藝術迎來第一個發(fā)展高峰。促使這一時期書體書藝發(fā)展的客觀因素是A.文人階層的精神覺醒 B.公文書寫的日益頻繁C.書寫材料的重大變化 D.書法大家的藝術探索【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魏晉之前漢字書寫皆“板正規(guī)矩”,魏晉時期漢字書體增多、書藝紛呈。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時期造紙術的改進,使質優(yōu)價廉的紙張得到推廣,客觀上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故選C;文人階層的精神覺醒是主觀因素,不合題意,故排除A;公文書寫的日益頻繁與楷、行、草書體的形成以及第一次書法高峰無直接關系,故排除B;書法大家的藝術探索屬于主觀因素,不合題意,故排除D。6.宋朝城市說書人的底本稱為話本,主要以白話寫成,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既有篇幅較長的“講史”,也有短篇的“小說”。戲曲則出現了諸宮調、雜劇、南戲等體裁。這些現象的出現A.體現了理學的積極影響 B.表明傳統(tǒng)小說走向成熟C.反映了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的活躍 D.說明了市民階層占據為社會主體【答案】C【解析】宋代話本主要以白話寫成,明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而戲曲也出現了諸宮調、雜劇、南戲等體裁,說明這是的文學藝術都在迎合新興市民的需要,而新興市民的興起又得益于當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活躍,故C項符合題意;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而非理學的影響,排除A;傳統(tǒng)小說的成熟是在明清時期,排除B;市民階層開始興起,但不能說明是占據社會主體,排除D。7.董其昌是明朝文人畫理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每朝起看云氣變幻,絕近畫中山……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他意在強調繪畫應A.效仿古人 B.師法自然 C.以形寫神 D.以心為本【答案】D【解析】根據“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每朝起看云氣變幻,絕近畫中山……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笨傻贸鲞@是文人山水畫的風格,強調意境,以心為本,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仿古,排除A;材料強調畫家的內心,而不是自然,排除B;以形寫神是指明畫家在反映客觀現實時,不僅應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還應追求內在的精神本質的酷似,排除C。8.咸豐年間,古文經學得以復興再起,并成為學術的主潮。魏源指出,煩瑣考據是“錮天下聰明知慧使盡出于無用之途”、“西漢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異不過什一”。他提出這一觀點的主要目的是A.強調今古經學無本質區(qū)別 B.促進傳統(tǒng)儒學的更新C.適應晚清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 D.引領國人向西方學習【答案】D【解析】魏源認為古文和今文沒有本質區(qū)別,研究古今文只能禁錮思想,沒有實際意義。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魏源是新思想萌發(fā)的代表人物,所以他提出古今文沒有本質區(qū)別是要引導國人關注時事,向西方學習,故選D;A項是材料內容的復述,不是魏源的目的,排除A;魏源的目的是要向西方學習,BC都不符合這一主旨,排除。9.《青年雜志》第1卷第1—6號各介紹了一位人物的偉大事跡或代表作品,如第1號介紹了“艱苦力行”“自強不息”的勵志典范——美國富商卡內基,第6號介紹了美籍華裔航空英雄譚根。這反映《青年雜志》A.著重宣傳美國的精神文化 B.塑造英雄以激勵青年C.動搖了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 D.重點關注科技的發(fā)展【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年雜志》的文章之所以宣揚英雄人物,意圖在于借英雄人物激發(fā)青年人奮起以救亡圖存,B項正確;A項表述以偏概全,材料并不能說明當時雜志著重宣傳美國文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的地位,且兩位人物并非是反傳統(tǒng)反儒家倫理,C項排除;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10.相對于五四時期“胡適們”對西方資產階級自由觀所持的固守傾向,“李大釗們”卻能夠自覺地與時俱進,即密切聯系這種自由觀在當時國內外不成功的實踐效果,以及蘇俄十月革命的世界性意義來進行反思性調整。這反映了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A.贊同西方式的自由主義 B.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C.照搬蘇俄十月革命道路 D.反思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暴露、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對蘇俄十月革命世界性意義的思考,促使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對西方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自由觀進行揚棄,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新的思想武器,B正確;贊同西方式的自由主義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排除A項;照搬蘇俄十月革命道路和反思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則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排除C、D兩項。11.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針對土地征稅提出如下主張:首先對全國土地進行估價,一切土地現有價值歸地主享有,估價后的土地因社會進步增加的價值用賦稅的形式交給國家。受這一主張影響,孫中山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孫中山提出相似觀點的主要目的是A.創(chuàng)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理論 B.實現土地為中心的財富重新分配C.消滅北洋軍閥建立中華民國 D.為傳播西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提出的民生主義內容是核定現有地價,革命后因社會進步造成的地價上漲部分歸國家所有,這一主張的目的是通過土地分配來實現社會公平,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12.毛澤東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zhàn)爭解決問題。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是普遍地對的,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一概都是對的。但是在同一個原則下,就無產階級政黨在各種條件下執(zhí)行這個原則的表現來說,則基于條件的不同而不一致?!泵珴蓶|意在強調A.武裝奪取政權普遍適用于各國 B.應將革命普遍原理同國情結合C.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具有必然性 D.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據材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是普遍地對的,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一概都是對的。但是在同一個原則下,就無產階級政黨在各種條件下執(zhí)行這個原則的表現說來,則基于條件的不同而不一致”,即強調革命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B正確;材料未強調“武裝奪取政權普遍適用于各國”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合理性”,故A、D兩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中國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必然性,排除C。13.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大聲疾呼:“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從材料可知鄧小平A.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 B.開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C.受改革開放政策影響 D.對國情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答案】D【解析】材料“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體現的是鄧小平主張立足國情對他國進行學習,說明的是鄧小平對國情有比較清醒的認識,D正確;科教興國戰(zhàn)略提出是在1995年,A排除;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1984年,B排除;改革開放政策提出是在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三中全會上,C排除。故選D。14.1964年10月17日,日本共同社評論,"政府認為,不應當抱有這樣的飛躍式的想法∶因為中國進行了核試驗就應該立即讓中國加入聯合國"。這一評論反映了A.中國國防科技已領先世界 B.中國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C.日本企圖阻止中國核試驗 D.中國已擁有了遠程核導彈【答案】B【解析】材料“因為中國進行了核試驗就應該立即讓中國加入聯合國”體現的是中國核武器實驗成功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B正確;A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與材料無關,排除;此時原子彈和遠程火箭尚未結合,D排除。故選B。15.1979年10月,鄧小平指出:“英雄人物的業(yè)績和普通人們的勞動、斗爭和悲歡離合,現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應當在文藝中得到反映。我國古代的和外國的文藝作品、表演藝術中一切進步的和優(yōu)秀的東西,都應當借鑒和學習?!边@表明,當時中央A.調整恢復了黨的文藝政策 B.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藝C.鼓勵文藝事業(yè)對外開放 D.要求文藝為經濟建設服務【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鄧小平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人的需要,要大力發(fā)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主要得益于新時期“雙百方針”的恢復和發(fā)展,A項正確;B項是十年“文革”時期的文藝政策,排除;材料強調文藝創(chuàng)作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人的需要,而不是鼓勵文藝事業(yè)對外開放,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文藝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信息,排除D。16.1985年,教育部著手改變恢復高考后實施的國家包攬學生學費、學生畢業(yè)后絕對服從國家分配的制度,規(guī)定高校可以招收少量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學生自己繳納培養(yǎng)費、學雜費,畢業(yè)后由學校推薦就業(yè)或自謀職業(yè)。這一變革A.順應了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B.提高了高校招生制度的公正性C.適應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 D.促進了高等教育全面均衡發(fā)展【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開放后,國家重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并出臺相關制度保證學生的學業(yè)和就業(yè),其目的是為了經濟建設培養(yǎng)大量的人才,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人才的培養(yǎng),而沒有體現招生的公正性,故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故排除C;1985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并未實現全面均衡發(fā)展,故排除D。17.古代希臘柏拉圖學園的學生分布在地中海世界的各個地方,他們在傳播柏拉圖哲學思想的同時,也將西西里、塞浦路斯、埃及或其他地方的東西帶到雅典,包括自然產品和藝術精神產品,在雅典城找到了家鄉(xiāng)。正是這批外邦人和雅典本土的文化人或知識分子,以天才的創(chuàng)造,將希臘文化推向繁榮的頂峰。上述現象A.造就了希臘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B.使雅典文化滲透著自然主義本色C.成為雅典文化人文主義的濫觴 D.使雅典文化成為西方文化的源頭【答案】A【解析】題干反映出希臘文化對周圍地區(qū)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說明希臘文化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包容了許多外來的成分,體現出包容性的特征,故A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出自然主義的特色,故排除B項;題干不是對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特征起源的分析,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雅典文化繁榮的原因,無法說明雅典文化是西方文化源頭,故排除D。18.15世紀,藝術家多納泰羅創(chuàng)作了青銅雕像《大衛(wèi)》。大衛(wèi)原本是圣經中的英雄,卻被多納泰羅塑造成了一個可愛的牧童形象:他右手握劍,腳踩敵人頭顱,體態(tài)幾乎完全是古希臘風格,顯得自然放松。然而他的表情卻表現出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目光并未對準敵人的頭顱,而是對準了自己的身體。這反映出A.人們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B.復古減少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阻力C.藝術家代表資產階級利益 D.人們對自身價值的重新認識【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5世紀,藝術家多納泰羅將圣經中的英雄大衛(wèi)塑造成了一個可愛的牧童形象,且體態(tài)幾乎完全是古希臘風格,目光并未對準敵人的頭顱,而是對準了自己的身體,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體現,借助古希臘藝術重新認識人自身的價值,雕像的表情顯現出不容忽視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賞識傾向,故D項正確;雖然雕像仍取材于《圣經》,但只是利用這一情節(jié)表達人發(fā)現了自身的美和力量,已經表達了人的思想解放的意涵,故A項錯誤;復古形式并非材料主旨,故B項錯誤;材料只是強調作品的時代精神內核,不能得出作者代表資產階級利益,故C項錯誤。19.路德認為:基督徒只要真心悔改就得到了上帝的赦免,與贖罪券無關。但他又認為:只有神揀選救贖的罪人……當中完全沒有人參與的成分。路德的理論A.前后自相矛盾導致信仰混亂 B.本質上違背了人文主義精神C.改變了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 D.否定了天主教會的華斷地位【答案】D【解析】根據題中表述,路德的思想主要是論證天主教會不能代替上帝,無法改變信徒的命運,從而否定了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D正確;路德的思想雖有矛盾的地方,但“信仰混亂”與史實不符,A排除;路德的“信仰得救”是人文主義精神在宗教領域的體現,B排除;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是神創(chuàng)論和神決定論,“只有神揀選救贖的罪人……當中完全沒有人參與的成分”正體現了這一點,C排除。故選D。20.狄德羅《百科全書》說:“自由是天賜的東西,每一個同類的個體,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權利……不是國家屬于君主,而是君主屬于國家?!贝搜泽w現的主張有A.自由、平等聯邦共和 B.天賦人權平等、理性C.自由、平等主權在民 D.天賦人權聯邦共和【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自由是天賜的東西,每一個同類的個體,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權利”可知主張為自由和平等,根據材料“不是國家屬于君主,而是君主屬于國家”可知主權在民,故C正確;共和指的是共同執(zhí)政,材料的信息不涉及共同執(zhí)政,故A錯誤;“理性”指的是要相信科學、獨立思考,材料不涉及理性,故B錯誤;聯邦制指的是組成國家的政治體制,材料信息與聯邦制無關,故D錯誤。21.牛頓革命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自然科學的范疇,事實上極大地改變了整個歐洲思想界的精神氣候。伏爾泰寫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從永恒的定律,而有一個小動物,五尺來高,卻可以不把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為所欲為,那就太奇怪了?!毕铝懈黜椫信c之不相符的是A.自然科學的進步導致對理性的崇拜B.思想家積極尋找支配人類社會的一般規(guī)律C.伏爾泰的主張深受牛頓力學革命的影響D.人類理解世界的視角開始從宗教和神話轉向自然【答案】D【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人類理解世界的視角,而是理解人類社會的視角,D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從永恒的定律,而有一個小動物,五尺來高,卻可以不把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為所欲為,那就太奇怪了”可知,伏爾泰的思想受到牛頓力學思想的影響,認為人類社會中存在定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定律是理性,A、B、C不符合題意,排除。22.愛迪生、馬可尼等很多科學家都曾做過研發(fā)電子管的實驗,但效果均不理想。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充分利用“愛迪生效應”,用一個金屬圓筒代替了金屬絲,套在燈絲外面,大大增加了接收電子的面積,實驗證明檢波效果十分理想,世界上第一個電子管誕生了。這表明A.人類從此進入了電氣時代 B.科技進步得益于繼承和創(chuàng)新精神C.英國在電子領域領先世界 D.弗萊明的成功得益于大膽的實驗【答案】B【解析】根據“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充分利用‘愛迪生效應’”,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電子管,說明科技進步得益于繼承和創(chuàng)新精神,故選B;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使人類從此進入了電氣時代,并非以電子管的發(fā)明為標志,排除A;材料沒有對比,不能得出英國在電子領域領先世界,排除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23.該派在哲學上受存在主義的影響,在政治上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在生活上受縱欲主義的影響,而在文學上則深受自然主義和自發(fā)主義的影響,有阿侖·金斯堡為代表的垮掉派詩人,代表作是《呼號及其他》。該派A.主要采取了傳統(tǒng)的現實主義的手法 B.突出強調理性C.以非理性的原則反叛舊的文學傳統(tǒng) D.語言華麗典雅【答案】C【解析】材料“在政治上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在生活上受縱欲主義的影響”是對現代主義文學的描述,突出的是反傳統(tǒng)、反理性的特征,以非理性的原則反叛舊的文學傳統(tǒng),C正確,B排除;材料是對現代主義文學的描述,A排除;D與現代主義文學無關,排除。故選C。24.如圖《回家的男主人》,描寫了一名以為戰(zhàn)死沙場的士兵突然回到家中的情景。這幅畫用高超的藝術手法、生動的表情展現和深刻的社會問題給予整幅作品完整的靈魂。下列創(chuàng)作理念與之最接近的是A.“我只畫我能看見的” B.“抓住瞬間,成就永恒”C.“不會幻想怎能作畫” D.“都能看懂還要畫家干嘛”【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回家的男主人》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生動的表情和深刻的社會問題,與“我只畫我能看見的”體現的藝術風格即現實主義繪畫一致,A項正確;“抓住瞬間,成就永恒”是印象畫派的創(chuàng)作理念,B項錯誤;強調“不會幻想怎能作畫”的浪漫主義與材料中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符,C項錯誤;“都能看懂還要畫家干嘛”屬于現代主義風格,D項錯誤。25.1915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講述了南北戰(zhàn)爭時期,南方莊園主卡梅倫與北方的昔日好友斯通曼成為敵手,以及戰(zhàn)后他組織三K黨粉碎了建立黑人王國陰謀的故事。類似題材的影片還有1939年的《亂世佳人》。這類作品A.遵循現實主義原則 B.繼承古典主義傳統(tǒng)C.蘊含種族主義色彩 D.弘揚和平主義精神【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主角是南方奴隸主,“粉碎了建立黑人王國陰謀”說明影片是為南方奴隸主的辯護,主題是反對黑人,蘊含著種族主義色彩,故選C;現實主義指對社會現實做出準確的描繪和體現,這類作品無法體現,排除A;古典主義在創(chuàng)作上強調模仿古代,追求藝術完美,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和平主義指主張建立永久和平、反對一切戰(zhàn)爭的思想,不符合題意,排除D。二、材料分析題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公元前6世紀左右,中國、印度、希臘三個文明中心幾乎同時進入思想繁榮時期,哲學思考都十分活躍,都開始自覺思考生命、社會之目的及其意義等重大課題。不過他們得出的答案大相徑庭,從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亞文明和東亞文明就此分道揚鑣。中國哲學長期集中在對社會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這是一種壓倒一切的“人道主義”,它著重的是社會而非個人,這與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強調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學傳統(tǒng)形成了鮮明的對照?!M正清《中國的傳統(tǒng)與社會》(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哲學家的思考普遍“集中在社會性和政治性人的考察上”,請列舉三個學派的思想家及其主張。(2)人類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人不斷解放”的過程。到18世紀末,人類為解放自身(生產力、思想觀念、政治方面)做了哪些努力?【答案】(1)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孟子:主張仁政;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韓非子:主張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2)生產力:工業(yè)革命,使人的雙手獲得極大解放。思想觀念:進行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反封建的文化運動,使人的精神得到極大解放。政治地位: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并完善了資產階級民主法制,使人的政治地位得以確立。【解析】(1)思想家及其主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諸多學派,提出了各種主張,在“集中在社會性和政治性人的考察上”方面,教材主要講述了四個學派儒、道、法、墨。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主張:主張為政以德;孟子主張仁政。道家思想家有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墨家思想家主要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法家思想家主要是韓非子主張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2)努力:題干要求到18世紀末,人類為解放自身(生產力、思想觀念、政治方面)所做的努力,生產力方面,18世紀末,英國開始了工業(yè)革命,用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是生產力的一大進步;思想觀念方面,從15世紀開始歐洲在思想上相繼進行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反封建的文化運動,人文主義得到發(fā)展,使人的精神得到極大解放;政治方面,從17世紀英國開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在18世紀晚期,美國、法國相繼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擺脫了封建專制,使人民的權利有一定的保障。27.近代知識界對中西方學說的認識幾經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法實竊取于中國,前人論之已詳。地圓之說,本乎曾子。九重之論,見于《楚辭》。凡彼所謂至精極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為東來法,特翻譯算書時不肯質言之耳。近來工算之士,每據今人之密而追咎古人,見西術之精而薄視中法,不亦異乎?”——清·阮元《疇人傳》(注:疇人指古代專門執(zhí)掌天文歷算之學的人)材料二

西人所言化學、光學、重學,蓋由格物而至于盡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為重,故曰圣人人倫之至也。自堯舜三代以來,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為教,專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禮樂文章高出乎萬國之上,而技巧則稍遜矣?!濉び衢胁牧先?/p>

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議者必欲合之而為一物,且一體而一用之,斯其文義違桀,固已名之不可言矣,烏望言之而可行乎!——嚴復《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兩者對中西方學說態(tài)度的差異和相似之處。(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嚴復的主張并說明其目的。(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思想界對中西方學說的態(tài)度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答案】(1)差異:阮元認為西方科技多數是來源于中國,不應輕視中國科技文化;俞樾認為在科技方面西方先進,而思想文化方面(禮樂文章)中國較好。相似:都認為中國文化比西方存在優(yōu)越性或部分優(yōu)越性;仍有“天朝上國”的觀念。(2)主張:體用不分,中西方學說有各自的“體”和“用”,“體”和“用”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不可隨意分割。目的:完整地引進西方學說,宣傳維新變法主張。(3)變化:從認為中學優(yōu)越于西學,到認識到西學在科技方面優(yōu)越于中學,再到認識到中西學說有各自的體系并要完整地學習西方的科技和制度?!窘馕觥浚?)差異:根據材料“西法實竊取于中國,前人論之已詳”可歸納出阮元認為西方科技多數是來源于中國,不應輕視中國科技文化;根據材料“是以禮樂文章高出乎萬國之上,而技巧則稍遜矣”可歸納出俞樾認為在科技方面西方先進,而思想文化方面(禮樂文章)中國較好。相似:結合上述分析可知,二者都認為中國文化比西方存在優(yōu)越性或部分優(yōu)越性;仍有“天朝上國”的觀念。(2)主張:根據材料“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可歸納出體用不分,中西方學說有各自的“體”和“用”,“體”和“用”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不可隨意分割。目的: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嚴復的目的是為完整地引進西方學說,宣傳推新變法主張。(3)變化: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從認為中學優(yōu)越于西學,到認識到西學在科技方面優(yōu)越于中學,再到認識到中西學說有各自的體系并要完整地學習西方的科技和制度。28.文學史是一部以重點作家、作品為基礎,表述人類爭取精神解放(即心靈自由)的人學藝術史,它既有藝術的鮮活性,又是人類精神解放的年輪。閱讀下列材料:材料

浪漫主義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西方文學。雨果的著名論點“浪漫主義的真正定義不過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而已”,正是因其響亮地呼喊出沖破舊的人學,創(chuàng)立新人學的時代新聲而顯得光彩奪目。經過一陣浪漫主義的熱潮之后,人們看到啟蒙思想家所宣稱的資本主義現實,卻是一個充滿尖銳沖突的社會。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便隨之產生。作為思潮和流派,我們認為:現實主義文學的上下限應界定為,從19世紀30年代興起,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90年代。但應明確,其中含有界限分明的前后兩大文學思潮,即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和20世紀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批判現實主義思潮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比較起來,它們的人學內涵卻有著根本區(qū)別,前者重在暴露社會上層的靈魂丑惡,揭示社會下層的苦難遭遇,后者“作為革命機器上的齒輪和螺絲釘”貝旨在表現下層群體的斗爭和翻身,展示精神上獲得的解放和自由?,F代主義文學濫觴于20世紀之初(準確說是兩個世紀之交)。現代主義文學以解剖自我和弘揚個性為己任,旨在表現意識之下的深層情感和探索心理的深層真實,反對現實主義的淺層真實和浪漫主義的放浪失實?!幾詶畈垺兑匀藢W為基點的回顧和展望—一對西方文學史的宏觀思考》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歐洲思想領域有何反應?(2)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階段概述西方“人學”的發(fā)展特征。【答案】(1)歷史背景:工業(yè)革命深入開展,資本主義弊端不斷暴露;拜金主義盛行;浪漫主義思潮消退。反應: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興起。(2)概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興起,批判理性主義,重視情感,追尋理想社會。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為主流,真實反映社會現實,注重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反映社會下層的苦難遭遇。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呈現多元化特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共存發(fā)展。前者反映無產階級革命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