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學(xué)習(xí)篇目登泰山記_第1頁
第16課學(xué)習(xí)篇目登泰山記_第2頁
第16課學(xué)習(xí)篇目登泰山記_第3頁
第16課學(xué)習(xí)篇目登泰山記_第4頁
第16課學(xué)習(xí)篇目登泰山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16課學(xué)習(xí)篇目*登泰山記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鄉(xiāng)試,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辭官。旋歸故里,以授徒為生,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xué)人弟子主要作品著有《惜抱軒文集》《惜抱軒詩集》《筆記》《九經(jīng)說》等,輯成《古文辭類纂》人物評價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于辭章的基礎(chǔ)上,提出“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fā)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二、寫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擔(dān)任《四庫全書》纂修官的姚鼐因與主纂紀(jì)昀不和,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jīng)泰安,應(yīng)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純的邀請一同登泰山觀日出。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三、文學(xué)常識散文流派——桐城派桐城派,清代中期影響最大的一個散文流派,對于散文創(chuàng)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散文風(fēng)格以雅潔著稱,內(nèi)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xué);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創(chuàng)始人為方苞,經(jīng)劉大魁、姚鼐等人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四、文化常識“陽”和“陰”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初中學(xué)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笆窃露∥础薄岸∥础笔翘旄傻刂Ъo(jì)日法,十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拔焐昊?,五鼓”“晦”是指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陰歷稱每月的初一為“朔”,稱十五日為“望”,十六日為“既望”。五鼓:古代無時鐘,以打更擊鼓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兩小時,晚七點起更,五鼓相當(dāng)于五點鐘。

一、讀準(zhǔn)字音(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wènjǐlùdèngláichū

pújiàngdàixià圜圓圓形。采彩色彩。動詞“至”和介詞“于”連用,表示到達。平整呈方形。晃動搖蕩。名詞作動詞,照。名詞作狀語,向西。名詞作狀語,向東。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五、實詞虛詞(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六、文言句式(請根據(jù)提示翻譯下列句子)1.判斷句。(1)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者,……也”表判斷)翻譯:(2)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者,……也”表判斷)翻譯:2.省略句。(1)余始循以入。(“循”后省略了“之”)翻譯: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的長城。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這是我沒有到達的地方。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山。(2)與子潁坐日觀亭。(句首省略了“余”,“坐”后省略了“于”)翻譯:3.定語后置句。(1)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數(shù)十立者”是“白若樗蒱”的定語,后置)翻譯:(2)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摺?“限當(dāng)?shù)勒摺笔恰把隆钡亩ㄕZ,后置)翻譯:(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依稀可見云霧中那數(shù)十個白如樗蒱般的站立者,那是山峰。現(xiàn)在我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一、整體把握知主旨1.依據(jù)提示補充空缺內(nèi)容。參考答案:①形、色、光②略寫③介紹泰山自然景觀2.主旨?xì)w納: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二、逐層解讀細(xì)探究1.下列各句沒有運用比喻修辭的一項是

(

)A.蒼山負(fù)雪

B.汶水、徂徠如畫C.明燭天南

D.半山居霧若帶然解析:此句把蒼山擬人化。答案:A2.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边@一筆把山和水聯(lián)系起來了。B.作者按照古人登山路線循東谷入,到達天門溪水,觀賞到了泰山的雄偉景象。C.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D.作者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等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給讀者留下了大量聯(lián)想、想象的余地。解析:作者并未按古人登山路線循東谷登山,更未到達天門溪水。答案:B

3.經(jīng)典語句翻譯。(1)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攀行四十五里遠(yuǎn),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階,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2)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山,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4.“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這句話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這是初登山頂時瞬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fù)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5.試分析“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句寫景的角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這是在山頂上遠(yuǎn)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yuǎn)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似飄帶。這不僅使人感到一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6.下列各句不屬于從側(cè)面烘托日觀峰的高峻的一項是

(

)A.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B.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C.亭東自足下皆云漫。D.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解析:此句描寫的是日出的壯美。答案:D

7.下列對泰山日出這段文字分析鑒賞有誤的一項是

(

)A.先從日出前的風(fēng)、雪、云寫起,與上文“蒼山負(fù)雪”照應(yīng);“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頂?shù)母惺埽终媲?。B.作者抓住日出時色彩變化的這一特點,以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偉、壯麗的景象。C.作者回頭看西邊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視,“絳皓駁色”,顯示了“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日出美景。D.整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順序來描寫景物的變化,精彩紛呈,逼真如畫。解析:“由高向低俯視”錯。此時作者是在高峻的日觀峰上回望,應(yīng)為遠(yuǎn)眺。答案:C

8.經(jīng)典語句翻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9.“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边@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比喻。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峰以西諸峰的特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10.下列都屬于作者描寫的人文景觀的一組是

(

)①山石②岱祠③碧霞元君祠④山松⑤道中石刻A.①②⑤

B.②③⑤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①④都是自然景物。答案:B

11.下列對第4、5段文字分析鑒賞有誤的一項是

(

)A.寫人文景觀突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fēng)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B.第五段完美地寫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這段寫景補充讓人對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C.對風(fēng)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既表現(xiàn)了冬季泰山的安靜險峻,也表明作者對此不感興趣。D.“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一句,寫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跡罕至和安靜神秘。解析:“表明作者對此不感興趣”錯。表明的是作者未能盡游的內(nèi)心遺憾。答案:C

12.經(jīng)典語句翻譯。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三、價值追求知情感姚鼐的《登泰山記》將“義理、考據(jù)、詞章”(即要求文章要表達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堅實的事實證據(jù),同時也要文采斐然)融于一體,成功地實踐了他的文學(xué)主張。請結(jié)合文章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①《登泰山記》的行文,以時間和自己的游蹤為序而展開,依次記述了作者于隆冬歲梢從泰山南麓經(jīng)中谷登上泰山之巔的沿途觀感,在日觀亭上所見日出的絢麗景致,歸途中的廟宇、皇帝行宮、石刻等文物古跡,以及冰雪泰山的肅殺寂靜物候,以此表達對泰山的熱愛。這是姚鼐“義理”的創(chuàng)作思想。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汶水》中的“又合環(huán)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名著來考證泰山的名勝。接著寫道:“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睎|谷是古時人們登泰山頂峰通常經(jīng)由的山口。這體現(xiàn)了他“考據(jù)”的創(chuàng)作思想。③“觀日出”的描寫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的景象瞬時變幻,難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場面描寫得十分精彩,達到了應(yīng)有的藝術(shù)高度。文辭清麗,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還有嚴(yán)謹(jǐn)?shù)慕Y(jié)構(gòu),錯落變換的句式,都體現(xiàn)了他“詞章”的創(chuàng)作思想。

群文閱讀(一)——拓寬視野發(fā)展思維泰山很大汪曾祺描寫泰山是很困難的。它太大了,寫起來沒有抓撓。三千年來,寫泰山的詩里最好的,我以為是《詩經(jīng)》的《魯頌·

宮》:“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巖巖”究竟是一種什么感覺,很難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體會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勁兒。詹即瞻。說是在魯國,不論在哪里,抬起頭來就能看到泰山。這是寫實,然而寫出了一個大境界。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對泰山簡直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好發(fā)出一連串的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惑矣!”完全沒說出個所以然。這倒也是一種辦法。人到了超經(jīng)驗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就只好狗一樣地亂叫。杜甫詩《望岳》,自是絕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話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者,這一句詩表現(xiàn)了他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就有點灑狗血。李白寫了很多好詩,很有氣勢,但有時底氣不足,便只好灑狗血,裝瘋。他寫泰山的幾首詩都讓人有底氣不足之感。杜甫的詩當(dāng)然受了《魯頌·

宮》的影響,“齊魯青未了”,當(dāng)自“魯邦所詹”出。張岱說“泰山元氣渾厚,絕不以玲瓏小巧示人”,這話是說得對的。大概寫泰山,只能從宏觀處著筆。酈道元寫三峽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刻琢精深,以其法寫泰山那不大適用。寫風(fēng)景,是和個人氣質(zhì)有關(guān)的。徐志摩寫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華麗鮮明的顏色,真是“濃得化不開”。但我有點懷疑,這是寫泰山日出,還是寫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會這樣寫。周作人大概根本不會去寫日出。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rèn)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我十年間兩登泰山,可謂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進入我的內(nèi)部,我也不能外化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達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強者之山——我自以為這個提法很合適,我不是強者,不論是登山還是處世。我是生長在水邊的人,一個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經(jīng)過了七十歲,對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個安于竹籬茅舍、小橋流水的人。以慣寫小橋流水之筆而寫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貴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雞吃綠豆——強努”。同樣,我對一切偉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視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禪。封禪史上最突出的兩個人物是秦皇、漢武。唐玄宗作《紀(jì)泰山銘》,文詞華縟而空洞無物。宋真宗更是個沐猴而冠的小丑。對于秦始皇,我對他統(tǒng)一中國的豐功,不大感興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與我無關(guān)。我只從人的角度來看他,對他的“蜂目豺聲”印象很深。我認(rèn)為漢武帝是個極不正常的人,是個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個變態(tài)心理的難得的標(biāo)本。這兩位大人物的封禪,可以說是他們的人格的夸大??雌饋磉@兩位偉大人物的封禪實際上都不怎么樣。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風(fēng)雨,嚇得退下來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風(fēng)雨算什么呢?他橫下心來,是可以不顧一切地上到山頂?shù)?。然而他害怕了,退下來了。于此可以看出,偉大人物也有虛弱的一面。漢武帝要封禪,召集群臣討論封禪的制度。因無舊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說一氣。漢武帝惱了,自己規(guī)定了照祭東皇太乙的儀式,上山了。卻誰也不讓同去,只帶了霍去病的兒子一個人?;羧ゲ〉膬鹤硬痪眉吹帽┎《馈K乃酪蚝芸梢?,漢武帝究竟在山頂上鼓搗了什么名堂,誰也不知道。封禪是大典,為什么要這樣保密?看來漢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靈驗,為人所譏。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無字碑(無字碑是一個了不起的杰作),在亂云密霧中坐下來,冷靜地想想,我的心態(tài)比較透亮了。我承認(rèn)泰山很雄偉,盡管我和它整個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認(rèn)偉大的人物確實是偉大的,盡管他們所做的許多事不近人情。他們是人里頭的強者,這是毫無辦法的事。在山上待了七天,我對名山大川、偉大人物的偏激情緒有所平息。同時我也更清楚地認(rèn)識到我們微小,我們平常,更進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從某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的價值。(節(jié)選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動)[以文化人]汪曾祺這篇文章寫得很別致,明明是游記,卻當(dāng)作學(xué)術(shù)文章來寫,評論了古代和現(xiàn)代詩人、文人寫泰山文字的優(yōu)劣,追敘了歷代帝王封禪的情況。然而細(xì)細(xì)研究一下,又不像學(xué)術(shù)文章,作者始終是以調(diào)侃筆調(diào)來寫的,率性而談,肆無忌憚,對大師級的詩人李白,說他寫泰山的詩“底氣不足”;對被譽為現(xiàn)代“詩圣”的徐志摩也橫加譏諷??雌饋硗粼鬟@篇散文真有點狂勁,但是細(xì)細(xì)琢磨一番,都是些大實話。作為作家來說,特別是散文作家,作品是他自己人格精神的外露。汪曾祺說得很有意思,“寫風(fēng)景,是和個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