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一、單選題1.社區(qū)是以一定區(qū)域為基礎,由具有相互聯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構成的一個社會實體。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社區(qū)組織開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確立 B.工業(yè)革命導致社會問題叢生C.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增加 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2.在托克維爾看來,英國的地方自治傳統(tǒng)是在英國特有的一種長期宗教紛爭中形成的。他指出,英裔美國人不得不把自己置于法律的保護之下……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壯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經深深扎根于英國人的習慣之中。對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英國民主思想來自宗教改革 B.地方自治是英國政體的重要特點C.美國民主思想深受英國影響 D.美國政體借鑒了英國政體3.1536年,英國頒布《亨利濟貧法》,允許地方政府用公共基金為“身體健全、能夠工作的人”安排工作或施以救濟。1601年,又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正式確立了政府救濟窮人的責任。英國濟貧制度的確立(
)A.強化了政府的社會職能 B.受政治民主化的推動C.推動了當時城市化進程 D.標志福利國家的形成4.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村社實行自治。西歐封建社會中,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1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同時,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據此可知,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
)A.以教會為中心 B.主要特點是自治 C.組織主要是村社 D.以王權為中心5.近代美國的社區(qū)治理,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預社會公共事務,而是依賴社區(qū)公民、公共服務企業(yè)以及公共服務組織的自由和平等的參與。社區(qū)居民可以選舉或政黨選舉來影響公共事務。這一現象體現美國社區(qū)治理()A.是三權分立模式在基層體現 B.是政黨政治在基層治理中平衡C.社區(qū)治理呈現出市場化趨勢 D.社區(qū)權力單一化和治理組織化6.如表反映了15—18世紀英國戶籍制度的發(fā)展變化。據此可知,英國的戶籍制度()年代歷史事件1495年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顛臣民以家庭為單位,向各區(qū)主教匯報戶主、配偶,子女情況,主教登記在冊。1593年伊麗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戶籍,調查居民職業(yè),懲罰懶惰者,救濟貧民。1785年議會法案:不列顛臣民可在國內自由遷徙,不再懲罰流民,經議會許可征稅,救濟貧民和失生者。①以法律方式加以確立
②標志現代基層管理制度確立③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
④管理部門由教會轉向政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近代以來,西方各國政府都加強了對基層治理的管理,而二戰(zhàn)后,他們逐漸認識到,基層治理不能單靠政府。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頒布法律,把醫(yī)院管理、社區(qū)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這一變革旨在()A.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 B.改善民眾的福利待遇C.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 D.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8.在古代雅典,每個公民都要參加村社大會討論村社大事,公民之間的普通糾紛在被送至陪審法庭之前,被告或原告可向村社法庭申訴以求得事件的解決。這反映出雅典村社()A.鏟除了貴族的權力壟斷 B.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力C.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 D.限制了公民個人自由9.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強調政府、社區(qū)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英國在《競爭求質量》白皮書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yōu)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這種基層治理方式()A.擴大了政府行政開支 B.削弱了廣大居民的政治責任感C.減少了社會資源投入 D.有利于調動社會參與的積極性10.日耳曼馬爾克村社標志性的政治制度是自由民大會,一切重大事情,包括罪犯的審判都由自由民大會集體決定。莊園出現以后,莊園法庭和村民會議往往合二為一。初期的莊園法庭,裁決者是法庭全體出席人,這顯然是村民大會的遺風。材料表明(
)A.莊園具有一定的自治傳統(tǒng) B.莊園法庭隨著城市發(fā)展而建立C.莊園法庭注重維護社會秩序 D.莊園法庭主要維護莊園主利益11.莊園是構成中世紀西歐社會的一個最基本單元。莊園的主要產業(yè)是農業(yè),同時也包括手工業(yè),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莊園里的村民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為莊園主干活。這段材料說明(
)A.莊園里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好 B.莊園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C.莊園里的村民實行集體勞動D.莊園里的勞動者主要是奴隸12.“西方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國家的經濟體制已經不能承受福利負擔,為了選票還得繼續(xù)承諾高福利。而大多數社會群體則看不到自己的長遠利益,他們也不愿意放棄任何利益?!币陨闲畔⒄f明(
)A.西方“福利國家”制度已窮途末路 B.“福利國家”制度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C.民主政治綁架了“福利國家”制度 D.高福利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13.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建成了福利國家制度。政府擴大了社會福利的供給,且直接干預社會福利保障和福利供給,使社會福利的覆蓋面從局部勞動者向全體社會成員擴展。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背景是(
)A.經濟危機使企業(yè)紛紛倒閉 B.歐盟成立促進各國經濟發(fā)展C.國家干預使經濟發(fā)展較快 D.民權運動廢除種族歧視政策14.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起源于國家信用,即政府的資產負債出現問題,下面是2009年部分歐債國家(集團)福利支出情況表。這反映了福利制度(
)A.減弱了經濟活力 B.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C.縮小了收入差距 D.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15.二戰(zhàn)后,英國等歐美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服務開支等一系列的經濟社會政策和制度安排抵消市場機制的負面影響,從而前所未有地擴展了國家活動的領域,形成福利國家。據此可知,“福利國家”制度(
)A.有利于緩和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B.解決了歐美國家分配不均問題C.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D.消除了資本主義社會貧困現象16.現代美國一法律規(guī)定:“為建立聯邦老年待遇,授權各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殘疾兒童、母親和兒童福利、公共健康、失業(yè)補償作出充分的法律保證,以及提供總的福利;建立全國社會保障委員會”。該法律(
)A.標志該國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 B.說明社會保險制度普遍推行C.解決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 D.大大緩解了國家的財政負擔17.西方發(fā)達國家在“二戰(zhàn)”后推行社會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實行社會保險制度,鞏固社會秩序 B.促進保險事業(yè)的發(fā)展,保障經濟安全C.縮小貧富差距,保持社會穩(wěn)定 D.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刺激經濟發(fā)展18.一場始于2009年底的債務危機,令高福利國家——希臘經濟遭受沉重的打擊。為此,政府出臺了下調工資、削減退休金等一系列財政緊縮措施,引發(fā)了國內民眾的強烈不滿,示威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對此,下列有關“福利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助長懶惰行為 B.過高的福利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C.是引發(fā)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D.希臘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福利國家19.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西歐各國相繼建成了以高福利、高稅收為主要特征的福利國家制度。該制度秉承為民眾構建物質生活“安全網”和“無風險社會”的理念,為全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西歐各國此舉(
)A.否定了市場經濟的作用B.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C.促進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D.照搬了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20.二戰(zhàn)后,西方國家在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上確立并完善了社會福利制度。以下對“福利國家”的認識,不正確的是A.其實質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B.緩和了社會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C.擴大了社會消費,提高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D.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21.1966年,奇想樂隊(TheKinks)有首歌是這么唱的:“收稅員奪走了我所有的錢,剩下我留在這座豪宅里,懶洋洋地享受著陽光午后,那時生活更多的是陽光午后?!背霈F這種情況的原因是()A.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社會福利政策的發(fā)展 B.英國政府干預經濟導致財政困難C.英國民眾內心的迷茫與孤獨 D.“新經濟”推動了英國經濟高速發(fā)展22.二戰(zhàn)后,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政府支出結構中最明顯的變化是有關民生的補貼和轉移性支出急劇增長。20世紀60~80年代,不少國家在這方面的支出比重達到30%甚至更高;20世紀80年代后,這一趨勢有所下降。上述變化表明,二戰(zhàn)后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A.直接干預經濟力度加大 B.國民經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C.社會福利制度不斷發(fā)展 D.社會貧富差距不斷縮小2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規(guī)定,企業(yè)事業(yè)和國家機關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主要說明我國(
)A.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B.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 D.弱勢群體利益得到保障24.羅斯福政府在工程振興局中設立全國青年管理處,給了60萬大學生和150多萬高中生以半工半讀的機會,讓他們從事打字,實驗室和圖書館助理等工作。該機構還幫助了260萬應屆畢業(yè)生,讓他們美化公園、整修校舍等工作。這些舉措A.旨在加快普及中等職業(yè)教育 B.培養(yǎng)了青年人自食其力的品格C.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集中體現 D.以興辦公共工程實現充分就業(yè)25.1946年英國工黨政府頒布了《國民保險法》,此后,社會保險的范圍逐步涵蓋了教育、住房、醫(yī)療等各個方面。工黨的做法A.是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開始 B.根本上避免了本國公民陷入貧困C.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fā)展 D.消除了社會不公以實現社會穩(wěn)定26.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發(fā)表的《黃金詔書》宣稱:“社會弊病的醫(yī)治,一定不能僅僅依靠對社會民主黨過火行為的鎮(zhèn)壓,同時要積極促進工人階級的福利。”他認為社會保險是“一種消滅革命的投資”。這反映出A.工業(yè)革命消弭了德國的社會矛盾 B.政黨斗爭制約了德國的統(tǒng)一.進程C.工人運動催生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 D.德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2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失業(yè)率為23.6%,災害性弱勢群體(乞丐等底層人群)大約4000萬,占當時總人口的16%。黨和政府既采取發(fā)放急賑、以工代賑、安置就業(yè)等經濟措施,又讓弱勢群體學習文化、參加政治活動。這表明新中國初期的社會救濟A.服務于國家工業(yè)化建設主流 B.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相結合C.促進了農業(yè)經濟恢復和發(fā)展 D.建立健全了社會保障體系28.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雖然尚處于初期探索應用階段,但它們在疫情分析、圖像識別、體溫監(jiān)測、病毒檢測、輔助診療等諸多方面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這說明A.信息技術顛覆人們社會生活 B.科技推動醫(yī)療機構職能的轉變C.科技水平高低決定國家安全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29.20世紀90年代英國曾實行“青年新政”:年齡在18~24歲,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并申領求職者津貼連續(xù)6個月者,必須在政府提供的四個項目(即為期6個月的國家補貼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全日制教育或培訓:環(huán)衛(wèi)工作和公益部門工作)中選擇一個,這項政策主要針對A.“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 B.國民文化素質的下降C.經濟危機的惡化 D.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30.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社會服務的決策權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甚至社區(qū),服務的提供也不由政府全包,而是由政府、民間組織和志愿者團體共同承擔。這一調整使得英國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效 B.社區(qū)承擔更多政府功能C.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 D.政府公共開支日益增加二、材料分析題二、材料解析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傳統(tǒng)救災救助體系中,歷代政府十分重視對民辦機構進行引導和管理?!瓘奈髦荛_始,歷代政府都設立了職責包括災害救濟在內的政府管理機構和官員……還設立了救災效果績效考核制度,對各級官員的救災業(yè)績進行考核,以認定其高下優(yōu)劣,獎罰十分嚴明。為了防范救災過程中的舞弊行為,歷代朝廷也制定了嚴格的防范措施。……十分注重災前預防,官方的社會救災機構更加注重災后的救助。——摘編自張濤《中國傳統(tǒng)救災體系芻議》材料二
戰(zhàn)后英國陸續(xù)頒布了《家庭補助法》《國民工傷保險法》《國民救濟法》《工資委員會法》等?!泄駨某錾翘炱鹁陀幸粡埳鐣U峡?,從受撫養(yǎng)、上學、病殘、就業(yè)或失業(yè)、喪偶或撫養(yǎng)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規(guī)定獲得相應的社會保障?!?0世紀80年代后,“福利國家”的規(guī)模縮小?!幾渣S安年《西歐和北歐國家的福利保障政策》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歷代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具體做法。指出歷代政府重視社會保障的思想根源。根據材料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社會保障的顯著特點。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社會保障和福利政策的看法。參考答案:1.B【詳解】依據材料“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社區(qū)組織開始形成”可知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歐洲城市人口激增,失業(yè)、貧困等社會問題叢生,歐洲各國不得不探索社會救濟的新方法,以緩和社會矛盾,社區(qū)組織開始形成,B項正確;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確立并非歐洲各國社區(qū)組織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增加是歐洲社區(qū)組織發(fā)展的表現而非原因,排除C項;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并非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紛紛組織社區(qū)組織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2.C【詳解】根據材料“英裔美國人不得不把自己置于法律的保護之下……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壯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經深深扎根于英國人的習慣之中?!笨芍?,英國的習慣深深影響著著美國人的習慣,在移民的初期,美國的自由制度是受英國自由制度影響的,且深深扎根,從材料中可以理解為,美國民主思想深受英國影響,C項正確;英國民主思想來自宗教改革,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地方自治是英國政體的重要特點,在材料中沒有具體的說明,排除B項;美國政體借鑒了英國政體,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3.A【詳解】根據材料“1601年,又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正式確立了政府救濟窮人的責任”可知,英國政府推動了濟貧制度的建立,反映了政府社會職能的強化,A項正確;政治民主化發(fā)生在光榮革命后,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城市化進程,排除C項;福利國家的形成是在20世紀,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古希臘奴隸制城邦的基層治理依靠村行自治,封建社會的西歐莊園,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城市興起后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和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等,說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主要特點是自治,B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以教會為中心,排除A項;組織主要是村社與城市“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不符,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西方國家治理以王權為中心,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國紛紛在社區(qū)管理中引入企業(yè)管理辦法,還把原先由政府承擔的很多事務交給市場和社會,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實現社會的有效分工,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三權分立”“政治政治”的相關信息,排除AB項;“單一化”與題干信息相悖,排除D項。故選C項。6.C【詳解】依據材料“亨利七世法令”、“伊麗莎白一世法令”、“議會法案”可知,以法律方式加以確立,①正確;依據材料“由治安官管理戶籍,調查居民職業(yè),懲罰懶惰者,救濟貧民”、“不列顛臣民可在國內自由遷徙,不再懲罰流民,經議會許可征稅,救濟貧民和失生者”可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③正確;依據材料“不列顛臣民以家庭為單位,向各區(qū)主教匯報戶主、配偶,子女情況,主教登記在冊”、“由治安官管理戶籍,調查居民職業(yè),懲罰懶惰者,救濟貧民”、“不列顛臣民可在國內自由遷徙,不再懲罰流民,經議會許可征稅,救濟貧民和失生者”可以看出管理部門由教會轉向政府,④正確;材料信息不能說明現代基層管理制度確立,②錯誤。由此可知,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7.A【詳解】根據材料“他們逐漸認識到,基層治理不能單靠政府”、“英國頒布法律,把醫(yī)院管理、社區(qū)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可知這主要是基層治理單靠政府效率太低,很多項目交給相關公司能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A項正確;基層治理依靠政府和公司共同管理,是為了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不是為了改善民眾的福利待遇,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弱化政府的干預,排除C項;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不符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在古代雅典,村社大會擁有處理村社有關事務的自治權力,甚至村社法庭可以協調處理普通糾紛而不必送至陪審法庭,這反映出村社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力,B項正確;“鏟除了貴族的權力壟斷”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和村社對公民個人自由的限制,排除C、D項。故選B項。【命題意圖】本題以雅典村社切入,考查古代雅典的基層治理??疾閷W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yǎng)。9.D【詳解】根據“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yōu)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笨傻贸?0年代西方國家相繼減少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有利于調動社會參與的積極性,D項正確;減少干預有利于降低開支,排除A項;調動了社會的參與有利于提高民眾的積極性,排除B項;材料中的方式有利于調動社會資源投入,排除C項。故選D項。10.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耳曼馬爾克村社發(fā)展為莊園后,繼承村民會議的遺風,法庭處理莊園一切重大事情時,裁決者是法庭全體出席人,表明莊園具有一定的自治傳統(tǒng),A項正確;莊園法庭的建立與城市發(fā)展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莊園法庭注重維護社會秩序,排除C項;莊園法庭主要維護莊園主利益在材料中并未體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1.B【詳解】依據題干材料中“莊園的主要產業(yè)是農業(yè),同時也包括手工業(yè),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的信息可知,當時的莊園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段話說明了莊園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莊園里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好,排除A項;根據材料“莊園里的村民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可知莊園有個體勞作,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莊園里的勞動者主要是奴隸,排除D項。故選B項。C【詳解】為了選票等眼前利益,社會各階層均不肯放棄福利制度,反映出西方民主政治綁架了“福利國家”制度,C項正確;西方“福利國家”制度已窮途末路與各階層均不肯放棄福利制度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未說明“福利國家”制度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排除B項;高福利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根據材料“政府擴大了社會福利的供給,且直接干預社會福利保障和福利供給,使社會福利的覆蓋面從局部勞動者向全體社會成員擴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zhàn)后,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加大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力度,經濟發(fā)展較快,促進了福利國家的形成,C項正確;此時并沒有經濟危機,排除A項;歐盟成立于90年代,排除B項;D項與福利國家制度完善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4.B【詳解】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這些歐債國家的福利支出給過阿基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B項正確;材料只能說明福利制度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不能體現減弱了經濟活力、縮小了收入差距和緩解了社會矛盾,排除ACD項。故選B項。15.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福利國家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緩和矛盾,A項正確;解決一詞錯誤,排除B項;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沒有發(fā)生改變,排除C項;消除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6.A【詳解】根據材料“提供總的福利;建立全國社會保障委員會”可知福利制度基本建立,該法為《美國社會保障法》,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社會保險,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法律的出現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排除C項;D項說法錯誤,是加重了財政負擔,不是緩解,排除D項。故選A項。17.C【詳解】根據所學,西方發(fā)達國家在“二戰(zhàn)”后推行社會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矛盾,保持社會穩(wěn)定,C項正確;ABD項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D項。故選C項。18.B【詳解】材料中希臘為應對債務危機,減少財政支出,B項正確;福利制度并不一定會激化社會矛盾,助長懶惰行為,排除A項;引發(fā)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福利制度,排除C項;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福利國家,排除D項。故選B項。19.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社會福利的建立,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C項正確;西歐各國依然堅持市場經濟,并未否定市場經濟的作用,排除A項;“解決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D項說法錯誤,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0.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福利國家”容易培養(yǎng)懶漢,從而降低人們工作積極性,C項符合題意;“福利國家”制度實質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緩和了社會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但也造成財政支出擴大,財政赤字,其他三項均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21.A【詳解】根據“1966年”“收稅員奪走了我所有的錢”“剩下我留在這座豪宅里,懶洋洋地享受著陽光午后”等信息可知,此時是二戰(zhàn)結束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福利國家,但高福利是建立在高稅收的基礎上的,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二戰(zhàn)后社會福利政策的發(fā)展,A項正確;此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發(fā)展,并沒有導致財政困難,排除B項;根據“懶洋洋地享受著陽光午后”可知并不能說明英國民眾內心的迷茫和孤獨,排除C項;“新經濟”出現在美國,排除D項。故選A項。22.C【詳解】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二戰(zhàn)后西方發(fā)達國家紛紛效仿美國羅斯福新政實行社會保障制度,因而導致了國家財政負擔加重,因此到了20世紀70年代,為了緩解經濟滯脹現象,西方發(fā)達國家紛紛開始削減社會保障支出減輕財政負擔以緩解危機,因而社會保障制度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C項正確;20世紀80年代為了應對危機,在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論的指導下,西方國家紛紛減少對經濟的干預,排除A項;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紛紛滯漲,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社會貧富分化差距減小,排除D項。故選C項。23.B【詳解】根據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可知,通過憲法的不斷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B項正確;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材料中體現的信息不足,排除A項;公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不符合史實,中國的公民社會福利水平在不斷的提升,排除C項;弱勢群體利益得到保障,說法不夠全面,排除D項。故選B項。24.B【詳解】羅斯福政府設立全國青年管理處,給眾多在讀大中學生提供半工半讀機會,幫助畢業(yè)生就業(yè)等措施,有利于培養(yǎng)青年人自食其力的品格,B項正確;材料與加快普及中等職業(yè)教育無關,排除A項;幫助學生半工半讀和就業(yè)并非國家干預經濟的集中體現,排除C項;以興辦公共工程實現充分就業(yè)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25.C【詳解】依據材料“1946年英國工黨政府頒布了《國民保險法》”,可知該法律涉及的是社會保障層面,推動了英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fā)展,C項正確;“開始”表述錯誤,排除A項;“根本上”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消除了”表述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26.C【詳解】依據材料可知,德皇威廉一世強調保障工人的福利待遇以消滅革命運動。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后期,德國工人運動不斷發(fā)展,德國統(tǒng)治者調整政策以鞏固統(tǒng)治。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人運動催生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C項正確;“消弭了”的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工人的福利待遇問題,不是“政黨斗爭制約了德國的統(tǒng)一進程”,而且德國在1871年就已經完成了統(tǒng)一,排除B項;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德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排除D項。故選C項。27.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對失業(yè)率高、災害性弱勢群體人數多的現狀,黨和政府既采取發(fā)放急賑、以工代賑、安置就業(yè)等經濟措施,又讓弱勢群體學習文化、參加政治活動。這表明新中國初期的社會救濟具有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相結合的特點,B項正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自1953年國民經濟恢復后開始,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弱勢群體采取的相關措施,不是強調與農業(yè)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關系,排除C項;“建立健全了社會保障體系”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久}意圖】本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的社會救濟切入,考查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讀的能力,以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yǎng)。28.D【詳解】依據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很多方面都發(fā)揮著作用,依賴科技的進步,人類提高了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能力,D項正確;A項“顛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沒有涉及醫(yī)療機構的職能轉變,排除B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選D項。29.A【詳解】從材料中的“必須在政府提供的四個項目(即為期6個月的國家補貼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全日制教育或培訓;環(huán)衛(wèi)工作和公益部門工作)中選擇一個”可以看出,英國政府在強制青年就業(y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福利國家”制度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而實施的,故A正確;根據所學知識,英國教育事業(yè)發(fā)達,國民文化素質一直較高,排除B;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已經建立起了“混合經濟”模式,不存在經濟危機的惡化問題,排除C;雖然材料中提到了“環(huán)衛(wèi)工作”,但并不能表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村拆遷空白合同范本
- 二手車網約車合同范本
- 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商業(yè)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證
- 農業(yè)銀行書面合同范本
- 個人股經營合同范本
- 冷凍食品合伙合同范本
- 修建超市合同范本
- 入住眾籌合同范本
- 產品代賣合同范本
- 疾病預防與健康生活的平衡藝術
- 新人教版高中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全套精品課件
- 新公務員法培訓課件
- 領導干部的國學修養(yǎng)講義
- 05-第三章-環(huán)境污染物的生物轉運和生物轉化-生物轉化幻燈片
- 公司精益改善項目推進管理制度及激勵方案
- 工科高等數學(下)知到章節(jié)答案智慧樹2023年上海海洋大學
- oppor11t刷全網通改全教程
- 兒童羽毛球教程
- 福建某機場二次雷達站基建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內部控制-倉儲與存貨循環(huán)調查問卷
- 流程成熟度模型(PEMM)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