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語文真題變式練習(xí)之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1頁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語文真題變式練習(xí)之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2頁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語文真題變式練習(xí)之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3頁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語文真題變式練習(xí)之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4頁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語文真題變式練習(xí)之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語文真題變式練習(xí)之文言文閱

原題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日:“吾欲伐

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爭舉并幣,臣請試之?!睆垉x

南見楚王,日:“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

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

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客言之于朝廷日:“不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

里?!比撼悸勔娬弋呝R,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丕就不須一兵不傷一人而得百于之拽

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

必至也?!蓖跞眨骸昂我玻繉θ眨骸狈蚯厮灾赝跽?,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

楚孤也,秦又何重泌國?且先絕齊,后責(zé)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

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強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

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萬令。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

者目:“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日:“伐秦,

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

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

過聽于張儀。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小題1】下對文中劃線都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

何也/

B.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

何也/

C.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

何也/

D.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

何也/

【小題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

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婺婦”的“孤”字含義相同。

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lián)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dān)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jīng)幫過楚國,齊楚關(guān)系密切。秦惠

王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yīng)對,張儀答應(yīng)嘗試出使楚國。

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

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C.楚國群臣祝賀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陳軫不以為然,認(rèn)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后援,

若先絕齊后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將攻打楚國。

D.張儀返回,秦王隨即派人與齊聯(lián)合,拒不給楚國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

合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軫而誤信張儀。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楚王不聽,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p>

(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日:“從某至某,廣從六里?”

【答案】【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B

【小題4】(1)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辦好了!你還是閉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p>

(2)張儀知道楚國與齊國斷了交,于是出來接見使者說:“從某地到某地,縱橫六里?!?/p>

【解析】

【小題1】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不煩一兵''和"不傷一人”字?jǐn)?shù)相同,結(jié)構(gòu)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

是連詞,所以“而”之前應(yīng)斷開,由此排除A、Do

“子”是第二人稱,指“你”,是“不賀”的主語,因此“子''前應(yīng)斷開,由此排除C。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rèn)為

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

故選B。

【小題2】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約車”的“約”是“拴套、準(zhǔn)備”之意,“與諸將約”的喲”是“約定”之意,二者含義不同。說

法錯誤。

B.“宣言”是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國家、政黨、團體或領(lǐng)導(dǎo)

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tài)以進行的宣傳號召,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

C.“孤國”中的“孤”是孤單、孤立的意思;《赤壁賦》“泣孤舟之蔑婦”的“孤”字是孤單之意,二

者含義相同。說法正確。

D.“陰合,,的,,陰,,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指陰晦的氣象,二

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

故選A。

【小題3】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說法錯誤。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qū)η貒┯卸骰荩亩?/p>

得到秦國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國的恩惠

故選B。

【小題4】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形容詞,好;“其”,副詞,表命令語氣,還是;“弭口”,住口。

(2)“絕”,動詞,斷絕;“乃”,副詞,才;“廣從”,縱橫。

參考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秦地)曲沃。后來秦想要進攻齊國,由于齊、楚友好,

秦惠王為此憂慮,對張儀說:“我想要發(fā)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guān)系正密切,請你為我考

慮一下,怎么辦呢?”張儀說:“請大王為我準(zhǔn)備車馬和金錢,讓我試試看。”于是張儀去

南方楚國見到楚懷王,說:“現(xiàn)在對秦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最嚴(yán)重的,秦國準(zhǔn)備征討齊國,

然而楚國跟齊國交好。如果大王能關(guān)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我勸說秦王獻上商于的土地,

方圓六百里。如果這樣,楚國就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在西面對秦國施有恩惠,且獲

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這就是一舉三得的上策?!背淹醴浅8吲d,在朝堂上宣布說:“我

已經(jīng)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聽見這話的群臣都向懷王道賀,陳軫最后晉見,唯獨不向懷王

道賀。懷王說:“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rèn)為

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陳軫回答說:

“我認(rèn)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會招來禍患?!睉淹鯁枺骸盀槭裁??”

陳軫回答說:“秦王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還沒有

得到秦國的割地卻先和齊國斷絕邦交,是讓楚國陷于孤立狀態(tài)啊,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

無援的國家呢?何況楚國如果先跟齊國斷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張儀

欺騙。結(jié)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后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一定會進

攻楚國。"楚王不聽從,說:“我的計劃已經(jīng)妥當(dāng)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

到割地)吧。”懷王派使者跟齊國斷絕邦交。張儀回到秦國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

秦齊的盟約暗中締結(jié)成功。楚國派遣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

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從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楚國使節(jié)回

國報告楚懷王,懷王大怒,準(zhǔn)備發(fā)兵去攻打秦國。陳軫說:“攻打秦國,不是一個好辦法。

大王不如趁此機會將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跟秦連兵伐齊,這樣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里的再

從齊國補償回來。楚懷王沒有采納,于是發(fā)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合兵,楚軍在杜陵

慘敗??梢姡耐恋夭⒎遣淮?,人民也并非軟弱,之所以會幾乎亡國,是懷王沒有采納

陳軫的忠告,而過于聽信張儀的緣故。

變式題1基礎(chǔ)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張儀日:“王其為臣約車并巾,臣請試之。”張儀

南見楚王,曰:“萼聲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愿為臣者,亦無大王。弊邑之

王所甚憎者,無大齊王: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

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令儀不得為臣也。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

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

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

賀。陳軫日:“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日:“何也?”對日:“夫

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她后

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后責(zé)地,且必受欺于張儀。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

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

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容勺不絕齊乎?”

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曰:“臣

聞六百里,不聞六里。“儀日:“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

興師伐秦。陳軫目:“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

于齊也。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zé)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楚

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于杜陵。

(節(jié)選自《外國卷》)

【小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

B.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

C.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

D.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

【小題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幣,文中指禮物?!墩f文?巾部》:“幣,帛也?!薄皫拧北臼琴浫说募徔椘贰?/p>

B.弊邑,古代對自己的國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謙稱,還用于稱臣于他國時自稱。

C.寡人,是古代王侯對自己的專稱,意指天下沒有能夠與之并列的人。

D.《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xué)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主要

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樨闔的斗爭。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軫審時度勢,進言勸諫楚王。面對秦國主動向楚國示好,陳軫不對楚王表示祝賀,并

認(rèn)為楚國會受張儀的欺騙,不可能得到商於之地。

B.陳軫頭腦冷靜,反對攻打秦國。楚國受騙后,楚王大怒,準(zhǔn)備出兵攻打秦國。陳軫表示

楚國已經(jīng)跟齊國絕交,又去責(zé)備秦國失信,這樣會使齊、秦兩國聯(lián)合起來。

C.張儀狡猾奸詐,離散齊楚聯(lián)盟。他承諾給楚國土地,促使楚齊絕交。他不但稱病不上朝,

還辯解說自己本來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可能許諾楚國六百里土地。

D.楚王利令智昏,招致兵敗杜陵。楚王不知道張儀分化瓦解之計,輕信張儀六百里土地的

承諾,不聽群臣勸告,一意孤行,結(jié)果楚軍在杜陵被三國聯(lián)軍打得慘敗。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

(2)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

【答案】【小題1】C

【小題2】C

【小題3】D

【小題4](1)如今,秦國的土地還沒有得到,您卻先與齊國絕交,這樣楚國就孤立了,秦

國又為什么要看重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

(2)大王不如趁此把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與秦國聯(lián)合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可以把損失

在秦國的土地從齊國得到補償。

【解析】

【小題1】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如果能封閉關(guān)隘與齊國絕交,我會請求讓秦王獻出商於之地,方圓六百里,這樣,

齊國因無外援,必定削弱,齊國削弱了,就一定會聽大王的使喚。

“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秦王獻商於之地”是“請使”的賓語,“方”是名詞,作下句的主語,

“方”前斷開,排除A;

“若此”與“齊必弱”是兩個意思表達完整的分句,中間應(yīng)斷開,排除BD。

故選Co

【小題2】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C.“意指天下沒有能夠與之并列的人“錯誤。寡人,寡德之人,謙稱。

故選C

【小題3】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不聽群臣勸告”錯,原文是“群臣聞見者畢賀”,意思是,群臣聽說后,都為此祝賀。他是

沒有聽從陳軫的勸告。

故選D?

【小題4】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絕”,絕交;“是”,這樣;“重”,看重;“孤”,孤立。

(2)“因”,趁此;“賂”,賄賂,送給;“伐”,攻打;“亡”,損失。

參考譯文:

秦國想進攻齊國,而齊、楚關(guān)系友好,秦惠王為此甚為憂慮。張儀說:“請大王為我準(zhǔn)

備車馬、財物,我請求去楚國試試看?!睆垉x去南方拜見楚王,對楚王說:“秦王最喜歡的

人,莫過于大王;我希望做臣子,也莫過于希望給大王您當(dāng)臣子。秦王最痛恨的人,莫過于

齊王;我最痛恨的人,也莫過于齊王?,F(xiàn)在齊王對秦王犯下了重罪,我國想要討伐齊國,而

貴國正與齊國友好,這樣,秦王無法好好侍奉大王,我也不能做大王的臣子了。大王如果能

封閉關(guān)舐與齊國絕交,我會請求讓秦王獻出商於之地,方圓六百里,這樣,齊國因無外援,

必定削弱,齊國削弱了,就一定會聽大王的使喚。這樣,在北邊您使齊國勢力削弱了,在西

邊又施恩于秦國,還坐得商於之地,而自己得利。只此一計,便可以一舉三得?!背趼牶?/p>

大喜。群臣聽說后,都為此祝賀。陳軫最后才去拜見,偏偏不道賀。陳軫說:“我看您不可

能得到商於之地,相反肯定會招來禍患,所以我不敢隨便向大王祝賀。”楚王說:“為什么?

陳軫說:“秦國看重大王的原因,是大王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秦國的土地還沒

有得到,您卻先與齊國絕交,這樣楚國就孤立了,秦國又為什么要看重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

呢?況且,秦國先拿出商於之地,我們再和齊國絕交,那秦國一定不肯這樣做。我們先和齊

國絕交,然后再去要商於之地,就必定會被張儀欺騙。被張儀欺騙后,大王肯定會悔恨的。

這樣,楚國的西邊有秦國為患,北邊又已與齊國絕交,秦、齊兩國隨之必定會進攻我國?!?/p>

楚王不聽從陳軫的意見,派人去與齊國絕交。張儀從楚國返回秦國后,秦王便派使者出使齊

國,齊、秦兩國秘密聯(lián)合。楚國隨即派一名將軍到秦國接受商於之地。張儀回秦后,托病不

上朝。楚王說:“張儀是以為我不會與齊國絕交嗎?”于是他又派了一名勇士到齊國去,大

罵齊王。張儀了解楚國確實已與齊國絕交后,才會見楚國使者,說:“從某處到某處,方圓

六里。”使者說:“我聽說是六百里,沒聽說是六里。”張儀說:“我本來是個小人物,怎

么能說有六百里呢?”使者回報楚王,楚王聽后大怒,要興兵討伐秦國。這時,陳軫說:“進

攻秦國不是個好辦法。大王不如趁此把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與秦國聯(lián)合攻打齊國,這樣,

我們可以把損失在秦國的土地從齊國得到補償。楚國不還是照樣完整無損嗎?您現(xiàn)在已經(jīng)和

齊國絕了交,又去譴責(zé)秦國的欺騙,這樣,我國反而使齊、秦兩國聯(lián)合起來了,那么我國就

一定要大受損失了。"楚王聽不進去,于是發(fā)兵討伐秦國。秦國與齊國聯(lián)合起來,韓國也跟

從著這兩國。楚軍在杜陵被打得慘敗。

變式題2基礎(chǔ)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信侯①欲攻趙以廣河間,使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木于質(zhì)于秦。文信侯因請張?zhí)?/p>

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zhí)妻o目:“燕者必徑于趙,趙人得唐者,受百里之

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羅日:“君保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日:“吾令剛成君蔡澤事

燕三年,而燕太子已人質(zhì)矣。今吾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日:“臣行之?!蔽男啪?/p>

去日:“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

二歲于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羅見張?zhí)迫眨骸扒渲?,孰與武安君②?"唐日:

“武安君戰(zhàn)勝攻取,不知其數(shù);攻城墮邑,不知其數(shù)。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羅日:“卿

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曰:"知之。”“應(yīng)侯③之用秦也,孰與文信侯專?''曰:“應(yīng)侯不如

文信侯專。''曰:"卿明知為不如文信侯專歟?“日:“知之?!备柿_日應(yīng)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

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唐日:“請因孺子

而行!”令庫具車,廄具馬,府具幣,行有日矣。甘羅謂文信侯日:“借臣車五參,請為張?zhí)?/p>

先報趙?!币娳w王,趙王^率。謂趙王曰:“聞燕太子丹之入秦與?”日:“聞之。”“聞張?zhí)浦?/p>

相燕與?“日:“聞之?!薄把嗵尤肭卣?,燕不欺秦也。張?zhí)葡嘌嗾?,秦不欺燕也。秦、燕?/p>

相欺,則伐趙,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也。今王赍臣五城以

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壁w王立割五城以廣河間,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

谷三十六縣,與秦什一。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五》,有刪改)

【注】①文信侯:呂不韋。②武安君:白起。③應(yīng)侯:范雎,曾任秦國相國。

【小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甘羅曰/應(yīng)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

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

B.甘羅曰/應(yīng)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

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

C.甘羅曰/應(yīng)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

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

D.甘羅曰/應(yīng)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

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

【小題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子,古代君王繼任者的稱謂,一般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B.君侯,古代稱列侯為君侯,秦漢時,多以列侯為丞相,后敬稱尊貴者。

C.乘,古代戰(zhàn)車一車四馬為一乘,千乘常代指天子。

D.郊迎,指到郊外迎接賓朋或使者,以示隆重、尊敬之意。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信侯不相信甘羅能讓張?zhí)迫パ鄧鱿鄧?,甘羅不亢不卑,用項橐七歲時就可做孔子老

師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為。

B.甘羅勸說張?zhí)疲龑?dǎo)張?zhí)茖v史教訓(xùn)與現(xiàn)實情況進行比較,使張?zhí)凭堰^來,為了前途

命運,張?zhí)屏⒓赐獬鋈窝嘞唷?/p>

C.甘羅通過分析形勢發(fā)展,迫使趙王就范,讓趙王割五城給秦國,又唆使趙國去攻打燕國,

主要是為了彌補趙國的損失。

D.本文語言簡明,通過甘羅與文信侯、張?zhí)?、趙王的對話,塑造了甘羅年少聰慧、能言善

辯、膽識過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文信君叱去日:“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也。

【答案】【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C

【小題4】(1)文信侯呵斥他走開,說:“我親自讓他去,他還不肯去,你怎么可能讓他去

呢?”

(2)燕、秦兩國之所以不想相互欺詐,沒有別的原因,只是想要攻打趙國來擴大河間封地。

【分析】

【小題1】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甘羅說:“應(yīng)侯想進攻趙國,武安君反對他,在距離咸陽七里的地方,應(yīng)侯把他絞死

了。現(xiàn)在文信侯親自請您到燕國任相國,而您不肯,我真不知道您將死在何處!”

“武安君難之”中“之"作"難''的賓語,應(yīng)在其后斷開,排除選項AB:

“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是一個兼語句,“卿”為兼語,“相”名詞作動詞,任相國,作謂語,句

子中間不可斷開,排除選項C。

故選D。

【小題2】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C.“千乘常代指天子”錯誤,“千乘”代指諸侯,“萬乘”代指天子。

故選C。

【小題3】

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C.“主要是為了彌補趙國的損失”錯誤。原文“趙攻燕,得上谷三十六縣,與秦什一”,是為了

自己所在的燕國家能得到好處,而不是“為了彌補趙國的損失

故選C。

【小題4】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叱”,呵斥;“去”,讓……離開;“汝”,你;“安”,怎么。

(2)“所以",……的原因;“異故”,其它原因;“廣”,形容詞作動詞,擴大。

參考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想進攻趙國來擴展河間的地盤,派剛成君蔡澤去事奉燕國,歷時三年,并

使燕國派太子到秦國做人質(zhì)。文信侯又請秦臣張?zhí)迫パ鄧鱿鄧?,想與燕國聯(lián)合進攻趙國,

以擴大河間地盤。張?zhí)仆妻o說:“到燕國去必定要經(jīng)過趙國,趙國人抓住了我,可以得到一

百里的土地。”文信侯離開張?zhí)坪蠛懿桓吲d。少庶子甘羅問:“君侯為何這樣悶悶不樂呢?”

文信侯說:“我派剛成君蔡澤去事奉燕國,只用了三年,燕太子丹就到我們秦國做了人質(zhì)。

現(xiàn)在我請張卿去燕國任相,但是他不肯去?!备柿_說:“我可以讓他去?!蔽男藕詈浅馑?/p>

開,說:“我親自讓他去,他還不肯去,你怎么可能讓他去呢?”甘羅說:“項橐七歲時就

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二歲了!您就讓我試試看,為什么要聲色俱厲地呵斥我呢?”

甘羅便去會見張?zhí)疲f:“您和武安君白起比,誰的功勞大?”張?zhí)普f:“武安君戰(zhàn)勝攻取,

不計其數(shù);攻取城邑,不計其數(shù)。我的功勞不如他?!备柿_說:“您明確知道功勞不如武安

君嗎?”張?zhí)普f:“我知道?!备柿_說:“應(yīng)侯范雎在秦國掌權(quán),與文信侯比誰更專權(quán)?”

張?zhí)普f:“應(yīng)侯不如文信侯專權(quán)。”甘羅說:“您明確知道應(yīng)侯不如文信侯專權(quán)嗎?”張?zhí)?/p>

說:“我知道。”甘羅說:“應(yīng)侯想進攻趙國,武安君反對他,在距離咸陽七里的地方,應(yīng)

侯把他絞死了?,F(xiàn)在文信侯親自請您到燕國任相國,而您不肯,我真不知道您將死在何處!”

張?zhí)普f:“請允許我通過你的幫助去燕國吧?!庇谑窍铝钴噹鞙?zhǔn)備車輛,馬廄準(zhǔn)備馬,府庫

準(zhǔn)備財物,出發(fā)的行程指日可待。(出發(fā)前)甘羅對文信侯說:“借給我五輛車,讓我為張

唐先去通報趙王?!备柿_去見趙王,趙王在城外迎接。甘羅對趙王說:“您聽說燕太子丹到

秦國做人質(zhì)的事嗎?”趙王說:“聽說了?!庇謫枺骸澳犝f張?zhí)埔パ鄧鱿鄧氖聠幔俊?/p>

趙王說:“聽說了。”甘羅說:“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zhì),是表明燕國不會欺騙秦國。張?zhí)?/p>

做燕國相國,是表明秦國不會欺騙燕國。秦、燕互不相欺,結(jié)成聯(lián)盟討伐趙國,那么趙國的

處境就危險了。燕、秦兩國之所以不想相互欺詐,沒有別的原因,只是想要攻打趙國來擴大

河間封地?,F(xiàn)在大王只要割給我五座城邑,用以擴大河間封地,我請求秦國讓燕太子回燕,

與強趙一道進攻弱小的燕國。”趙王立刻割出五座城邑用以擴展河間,秦國送回了燕太子丹。

于是趙國進攻燕國,奪得了上谷她區(qū)三十六縣,后分給了秦國十分之一。

變式題3鞏固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司馬錯論伐蜀

劉向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日:“不如伐韓。"王日:“請聞其

說?!?/p>

對日:“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森轅三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維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

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按圖

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赤”之長也,敝

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

室,天下之個期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

務(wù)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

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

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

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

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

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

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p>

惠王日:“善!寡人聽子?!弊淦鸨ナ?,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

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節(jié)選自《"周善?秦策一》

【小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帽轅、維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

B.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帽轅、綴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

C.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帽轅、維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

D.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幌轅、綏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

【小題2】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周:指西周和東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有記載。武王伐紂立國到幽王被殺是西周,

西周定都于鎘京(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部);東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第一任天子為原先

被周幽王廢的太子宜臼,史稱周平王。

B.戎狄:古時候?qū)ξ鞅钡貐^(qū)的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稱。周朝時居民有華夏

和四夷的區(qū)分:南方少數(shù)民族為蠻;東方少數(shù)民族為夷;西方少數(shù)民族為戎;北方少數(shù)民族

為狄。

C.《國策》,又稱《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xué)名著。它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主

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攆闔的斗爭。全書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D.市朝:市,集市;朝,朝廷。指眾人聚集的場所或者公共場合。與“能謗譏于市朝,聞

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中的"市朝”同義。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記述一場關(guān)于“伐蜀”與“伐韓”的爭論,張儀主張“伐韓”,因為他認(rèn)為如果出兵去攻

打戎狄,就離開周王畿太遠了,不值得。

B.司馬錯認(rèn)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樣,是容易做到的事情。這是基于當(dāng)時的客

觀現(xiàn)實情況,選擇易于成功的事做。

C.司馬錯強調(diào)要富國強兵、稱王天下,就一定要擴大國家的領(lǐng)土,讓百姓們富足,并廣施

君主的恩德。

D.秦惠王最終聽取了司馬錯的意見,并派兵攻打蜀國取得成功。蜀國歸附了秦國,秦國變

得更加強大。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

(2)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答案】【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A

【小題4](1)我們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

天下沒有敢于違抗的,這就能建立王業(yè)了。

(2)得到它的土地,能夠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

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jīng)歸服了。

【解析】

【小題1】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應(yīng)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崎轅、綏氏兩個隘口,擋住通向屯

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

“親魏善楚”是并列結(jié)構(gòu)的短語,互文修辭,“親”與“善”相對,“魏”與“楚”相對,之間不能斷

開;“下兵”的地點即賓語是“三川”,之間不可斷開,“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是對稱句,各自

斷開。排除BC。

“塞帽轅、維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均為對稱句,各自斷開,排除A。

故選D..

【小題2】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C.“《國策》……它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故選C。

【小題3】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出兵去攻打戎狄,就離開周王畿太遠了”錯,曲解原文“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應(yīng)該

是反而攻打戎狄一樣的蜀國,就遠離了稱王天下的霸業(yè)。

故選Ao

【小題4】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據(jù)”,占有;“按”,掌握;“此王業(yè)也”,判斷句。

(2)“廣”,形容詞使動,擴大;“富”,形容詞使動用法,時……富足;“繕兵”,整治軍隊。

參考譯文: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進行了一場爭論。司馬錯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

韓國。秦惠王說:“我愿聽聽你的意見?!?/p>

張儀回答說:“應(yīng)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帽轅、維氏兩個隘口,

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

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近郊,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后)乘機侵占楚、魏兩國的土地。周

王室知道已經(jīng)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九鼎和寶器。我們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

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夭下沒有敢于違抗的,這就能建立王業(yè)了。如今,蜀

國是西邊偏僻(落后)的國家,戎狄為首領(lǐng)。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百姓勞苦,卻不

能以此來建立名望;即使奪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聽說:'爭名的要在朝

廷上爭,爭利的要在市場上爭。'現(xiàn)在的三川地區(qū)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大市場和朝廷,

大王不去爭奪,反而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帝王之業(yè)遠了?!?/p>

司馬錯說:“不對。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想使國家富庶,一定要擴大他的領(lǐng)地,想使

軍隊強大的一定讓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業(yè)的一定要廣布他的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

那么,王業(yè)就會隨之實現(xiàn)了。'現(xiàn)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貧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從容易辦

的事做起。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lǐng),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

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qū)趕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能夠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

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jīng)歸服了。因此,奪取了蜀國,

但天下人不認(rèn)為我們暴虐;取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也不認(rèn)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說,我們

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xiàn)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

子,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去進攻天下人都不希

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請允許我講明這個緣故:周王室,現(xiàn)在還是天下的宗室;韓

國,是周國的友好鄰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王自己知道要喪失三川,那么,

兩國一定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采取對策,依靠齊國和趙國,并且向楚、魏兩國求援,以解除危

難。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

打蜀國那樣萬無一失?!?/p>

秦惠王說:''很對。我采納你的意見?!苯Y(jié)果,出兵進攻蜀國。十月奪取了那里的土地,

然后平定了蜀國。蜀國的君主改稱為侯,秦國派遣陳莊去輔佐蜀侯。蜀國歸附以后,秦國就

更加強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諸侯國了。

變式題4鞏固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蘇秦說趙王日:“請屏左右,白言所以異。大王誠能聽臣,燕必致氈裘狗馬之地,齊必

致海隅魚鹽之地,楚必致橘柚云夢之地,韓、魏皆可使致封地湯沐之邑,貴戚父兄皆可以受

封侯。夫割地效實,與”之所以覆軍禽將而求也;封侯貴戚,湯、武之所以放殺而爭也。仝

大王垂拱而兩有之,是臣之所以為大王愿也。大王與秦.則秦必弱韓、魏;與齊,則齊必弱

楚、魏。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

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計也。夫秦下道則南陽動,劫韓包周則趙自銷錦,據(jù)衛(wèi)取淇則齊必入朝。

秦欲已得行于少有,則必舉甲而向趙。秦甲涉河逾漳,據(jù)番吾,則兵必戰(zhàn)于邯鄲之下矣。此

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啰卷之門,故尊主廣地強兵之計,臣得陳忠于前

矣。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從親,以侯畔秦。令天下之將相,

相與會于泡水之上,通質(zhì)刑白馬以盟之。約曰: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食道,

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后,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

守云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后,韓守成皋,魏塞午道,趙涉河、漳、博關(guān),燕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guān),齊涉漸海,韓、魏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

楚軍武關(guān),魏軍河外,齊涉渤海,燕出銳師以住之。諸侯直先苴約者五國黃代,六國叢親以

按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guān)以害山東矣如是則伯業(yè)成矣!”趙王乃封蘇秦為武安君,飾車可

零,黃金千鎰,白璧百雙,錦繡千純,以約諸侯。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小題I)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六國從親以接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guān)以害山東矣/如是則

伯業(yè)成矣

B.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六國從親以推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guān)以害山東矣/如是則

伯業(yè)成矣

C.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六國從親以接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guān)以害山東矣/如是則

伯業(yè)成矣

D.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六國從親以接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guān)以害山東矣/如是

則伯業(yè)成矣

【小題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伯,即五霸,指春秋時期諸侯中勢力最大的五個諸侯盟主;文中的趙王不屬于五霸。

B.山東,指梁山以東。戰(zhàn)國時除秦外,六國都在梁山函谷關(guān)以東,故又稱六國為“山東”。

C.朋黨,又稱集團、派別,多是指為爭奪權(quán)力、排斥異己,互相勾結(jié)而結(jié)合起來的集團。

D.百乘,即一百輛兵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常用“百乘之家”稱擁有百輛兵車的士大夫之家。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秦對趙王說,只要趙王真的聽從他的忠言,就能得到別國土地,并使父兄外戚等得以

封侯。

B.蘇秦告訴趙王,如果趙國與齊國結(jié)盟,齊國必然削弱楚國,楚國被削弱,趙國就孤立無

援了。

C.蘇秦認(rèn)為,如果秦國東向的想法一旦施行,就必然會舉兵攻打趙國,占領(lǐng)邯鄲,趙國就

會滅亡。

D.蘇秦認(rèn)為,如趙王使六國締結(jié)盟約,全力抵抗秦國,秦國就不敢危害六國,趙王霸業(yè)就

可完成。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大王垂拱而兩有之,是臣之所以為大王愿也。

(2)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于海水之上,通質(zhì)刑白馬以盟之。

【答案】【小題1】B

【小題2】B

【小題3】C

【小題4](1)如今大王不費氣力就可以擁有這兩個好處,這是我希望大王得到的東西。

(2)讓天下的文武大臣,一齊在海水之上集會,交換人質(zhì)殺白馬來締結(jié)盟約。

【解析】

【小題1】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諸侯中有先背棄盟約的,其他五國就共同討伐他。六國合縱結(jié)成聯(lián)盟來抵抗秦國,秦

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guān)發(fā)動軍隊來危害六國了!這樣大王的霸業(yè)就可以完成了!

“有……者”為固定結(jié)構(gòu),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

“出兵于函谷關(guān)''是狀語后置句,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Bo

【小題2】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梁山”錯誤,山東,指增山以東。戰(zhàn)國時除秦外,六國都在嵋山函谷關(guān)以東,故又稱六國

為“山東

故選Bo

【小題3】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占領(lǐng)邯鄲,趙國就會滅亡”錯誤,原文為“秦欲已得行于山東,則必舉甲而向趙。秦甲涉

河瑜漳,據(jù)番吾,則兵必戰(zhàn)于邯鄲之下矣”,意思是“假如秦國的想法在六國得到了施行就必

然會舉兵進攻趙國。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占據(jù)番吾,那么兩國軍隊必將在邯鄲城下交戰(zhàn)”,

是“在邯鄲城下交戰(zhàn)”不是“占領(lǐng)邯鄲”;秦趙會交戰(zhàn),不是“趙國就會滅亡”。

故選C。

【小題4】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關(guān)鍵詞:'‘垂拱",不費氣力;”是……也”,這是……,判斷句;‘‘愿”,希望。

(2)關(guān)鍵詞:“通質(zhì)”,交換人質(zhì);“刑”,殺;"會于漁水之上“,狀語后置句,在河水之上

集會。

參考譯文:

蘇秦游說趙王說:“請您屏退身邊的人,我來說明選擇邦交利害不同的原因。大王果真

能聽從我的忠言,燕國一定會把盛產(chǎn)氈裘狗馬的土地獻給您,齊國一定會把海邊盛產(chǎn)魚鹽的

土地獻給您,楚國一定會把盛產(chǎn)橘柚的云夢之地獻給您,韓魏兩國也都可以使其獻上自己分

封的土地和能夠收取賦稅的私邑,大王的內(nèi)外親族和父兄都可以被封拜侯爵。別國割讓土地

以顯示誠意,是五霸不惜軍隊覆滅、將領(lǐng)被擒也要追求的;使內(nèi)外親族得以封侯,是商湯放

逐夏桀、周武王誅殺殷紂王而去爭奪的。如今大王不費氣力就可以擁有這兩個好處,這是我

希望大王得到的東西。大王親附秦國,那么秦國必然會削弱韓、魏兩國:親附齊國,那么齊

國必然會削弱楚、魏兩國。魏國被削弱就會割讓河外的土地,韓國被削弱就會獻上宜陽。獻

上了宜陽,通往上郡的路就會斷絕,割讓了河外之地,道路就不暢通。楚國被削弱趙國就孤

立無援。這三項計策,是不能不仔細(xì)謀劃的。秦國攻下領(lǐng)道那么南陽就會動搖,脅迫韓國包

圍周室那么趙國就會自行削弱,占領(lǐng)衛(wèi)地、奪取淇水那么齊國必然會到秦國稱臣。假如秦國

的想法在六國得到了施行就必然會舉兵進攻趙國。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占據(jù)番吾,那么

兩國軍隊必將在邯鄲城下交戰(zhàn)。這就是我為大王擔(dān)憂的原因。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杜絕猜疑遠離讒言,摒棄流言的痕跡,堵塞為私利相互勾結(jié)的門徑,

這本來是尊貴的君主擴大疆土、強大軍隊的計策,我才能在大王面前陳述忠心。所以我私下

為大王謀劃,不如聯(lián)合韓、魏、齊、楚、燕、趙,使六國合縱結(jié)為聯(lián)盟,以此抗拒秦國。讓

天下的文武大臣,一齊在泡水之上集會,交換人質(zhì)殺白馬來締結(jié)盟約。盟約可以這樣寫:假

如秦國攻打楚國,齊、魏兩國各自派出精銳的軍隊來援助楚國,韓國軍隊負(fù)責(zé)切斷秦軍運糧

的通道,趙國軍隊渡過黃河、漳水,燕國軍隊守衛(wèi)常山以北地區(qū)。假如秦國攻打韓、魏兩國,

那么楚國軍隊切斷秦軍的后路,齊國派出精銳的軍隊來援助韓、魏兩國,趙國軍隊渡過黃河、

漳水,燕國軍隊守衛(wèi)云中。假如秦國攻打齊國,那么楚國軍隊切斷秦軍的后路,韓國軍隊守

住成皋,魏國軍隊堵住縱橫交貫的要道,趙國軍隊越過黃河、漳水、博關(guān),燕國派出精銳的

軍隊來援助齊國。假如秦國攻打燕國,那么趙國軍隊守住常山,楚國進軍駐扎武關(guān),齊國軍

隊渡過渤海,韓、魏兩國各自派出精銳的軍隊來援助燕國。假如秦國攻打趙國,那么韓國進

軍駐扎宜陽,楚國進軍駐扎武關(guān),魏國進軍駐扎河外,齊國軍隊渡過渤海,燕國派出精銳的

軍隊來援助趙國。諸侯中有先背棄盟約的,其他五國就共同討伐他。六國合縱結(jié)成聯(lián)盟來抵

抗秦國,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guān)發(fā)動軍隊來危害六國了!這樣大王的霸業(yè)就可以完成了!”

趙王于是封蘇秦為武安君,賜給他一百輛有裝飾的兵車、一千鎰黃金、一百對白玉璧、一千

純錦繡,讓他用這些財物與其他五國諸侯締結(jié)合縱之約。

變式題5提升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靖郭有①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饼R人有請者曰:“臣請三

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本腹蛞娭?挖叾M曰:“海大魚?!币蚍醋摺>唬?/p>

“客有于此。”客日:“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日:“亡,更言之。”對日:“君不聞大

魚乎?網(wǎng)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蟋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蔭,

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本眨骸吧??!蹦溯z城薛。

靖郭君善齊貌辨。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漫靖郭君靖郭君丕聽士尉辭而去

于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數(shù)年,感壬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

與齊貌辨俱。無幾何,齊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

死焉?!饼R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齊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齊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聽愛

夫?”齊貌辨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

仁,不若廢太子,更立衛(wèi)姬嬰兒郊師。'靖郭君泣,而日:'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

為之,必?zé)o今日之患也。此為一。至于薛,昭陽②請以數(shù)倍之地易薛。辨又日:‘必聽之。'

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雖惡于后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

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宣王大息,動于顏色目:“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

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要誥。”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

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當(dāng)是時,靖郭君可謂能知人矣。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

【注】①靖郭君:田嬰,齊威王少子,齊宣王異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東滕州)。②昭陽:

楚國令尹。

【小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錚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于是舍之上舍/

令長子御/旦暮進食/

B.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凈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于是舍之/上舍

令長子御/旦暮進食/

C.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凈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于是舍之上舍/

令長子御/旦暮進食/

D.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錚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于是舍之上舍

令長子御/旦暮進食/

【小題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一種爵號,如賈誼《過秦論》中提到的信陵君、孟嘗君等“四君”。

B.客,即門客,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中的“客”也是此義。

C.威王,與下文的“宣王”一樣,都是古代君王去世后被追授的謚號。

D.敬諾,意同遵命。"諾”是應(yīng)答之詞,加“敬”字是強調(diào)語氣的恭謹(jǐn)。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墻,拒絕接受勸諫。有位齊人提前保證自己只說三句話,得以

見到靖郭君并達到了勸諫目的。

B.靖郭君不顧他人反對,始終善待齊貌辨;齊貌辨冒著生命危險去見與靖郭君關(guān)系惡劣的

宣王,作為對靖郭君的報答。

C.齊貌辨通過陳述靖郭君不聽自己勸告的兩件事,巧妙地暗示了靖郭君對宣王和齊國的忠

誠,從而打動了宣王。

D.通過齊貌辨的游說,齊宣王不但消除了對靖郭君的嫌怨,還用隆重的禮節(jié)迎接靖郭君的

歸來,并重用靖郭君為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