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語文試卷(新高考Ⅱ)(解析)_第1頁
2023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語文試卷(新高考Ⅱ)(解析)_第2頁
2023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語文試卷(新高考Ⅱ)(解析)_第3頁
2023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語文試卷(新高考Ⅱ)(解析)_第4頁
2023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語文試卷(新高考Ⅱ)(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語文試卷(新高考Ⅱ)(解析)絕密★啟用前

2023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試卷(新高考Ⅱ)

語文

測試時間:150分鐘試卷分數(shù):15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

2.請將解析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加快構(gòu)建“強起來”的中國話語體系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需要。當代世界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國際社會的聯(lián)動互動空前廣泛。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正在發(fā)揮著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fā)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重要作用?;诖?,面向中國“強起來”的時代,我們不能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而要做中國學術(shù)的創(chuàng)造者、世界學術(shù)的貢獻者。因此,要立足我國改革發(fā)展實踐,挖掘新材料、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提煉標識性的學術(shù)概念;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中,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性重生,從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取有利于當今世界和諧、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進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學術(shù)話語體系,形成無愧于時代的當代中國學術(shù)思想和學術(shù)成果。

(摘編自洪曉楠、蔡后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研究——基于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到文化強國的理路》)

材料二:

幾年前(注:本文發(fā)表于1985年)不少眼盯著海外,如饑似渴,大量引進。介紹一個薩特,介紹一個海明威,介紹一個艾特瑪托夫,都引起轟動。作為一個過程,是正常而重要的。近來,一個值得欣喜的現(xiàn)象是:們開始投出眼光,重新審視腳下的國土,回顧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學覺悟。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說,帶上了濃郁的秦漢文化色彩;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說,則頗得吳越文化的氣韻。他們都在尋“根”,都開始找到了“根”。這是一種對民族的重新認識、一種審美意識中潛在歷史因素的蘇醒。

西方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jīng)對東方文明寄予厚望。他認為西方基督教文明已經(jīng)衰落,而古老沉睡著的東方文明,可能在外來文明的“挑戰(zhàn)”之下,隱退后而得“復出”,光照整個地球。我們暫時不必追究湯氏的話是真知還是臆測,有意味的是,西方很多學者都抱有類似的觀念??茖W界的笛卡兒、萊布尼茨、愛因斯坦、海森堡等,文學界的托爾斯泰、薩特、博爾赫斯等,都極有興趣于東方文化。傳說張大千去找畢加索學畫,畢加索也說:你到巴黎來做什么?巴黎有什么藝術(shù)?在你們東方,在非洲,才會有藝術(shù)。……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嗎?在這些人注視著的長江、黃河兩岸,到底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這里正在出現(xiàn)轟轟烈烈的改革和建設,在向西方“拿來”一切我們可用的科學和技術(shù)等等,正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但陰陽相生,得失相成,新舊相因。萬端變化中,中國還是中國,尤其是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在民族的深層精神和文化物質(zhì)方面,我們有民族的自我。我們的責任是釋放現(xiàn)代觀念的熱能,來重鑄和鍍亮這種自我。

(摘編自韓少功《文學的“根”》)

材料三:

2019至2022年,莫言和賈平凹先后分別推出“筆記體小說”新作《一斗閣筆記》與《秦嶺記》。這兩位當代文壇最重要的作家同時操持“筆記體小說”創(chuàng)作,牽扯著一個重要的文學命題,即“傳統(tǒng)資源如何實現(xiàn)當代轉(zhuǎn)化”。

對此,莫言自述“經(jīng)歷過向西方文學廣泛學習和借鑒的階段之后,我開始有意識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民間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而他找到的正是蒲松齡:“問我?guī)煆哪囊粋€?淄川爺爺蒲松齡?!蹦猿姓J自己走了一條“回轉(zhuǎn)之路”,是借道西方現(xiàn)代小說觀念向著傳統(tǒng)文學資源的歸返;而賈平凹的自述則體現(xiàn)了另外一種在中西視野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的立場與視角,他走了一條在思想與精神境界方面吸收外來的東西、形式上則采用來自傳統(tǒng)和民間的民族化的東西的道路。

遍覽作家們的自我論說及創(chuàng)作,他們其實都強調(diào)西方現(xiàn)代文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對比視角,不論是繞道西方重回傳統(tǒng),還是借重傳統(tǒng)文學資源,其論題皆以內(nèi)容與形式為中心,使得世界與民族、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最終都落實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體學與題材學兩部分上。傳統(tǒng)文學資源在他們那里都被強調(diào)為一種“形式化”的存在,文體學價值與意義尤為突出;而作家所經(jīng)見的新事物構(gòu)成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點,這才是屬于題材學的部分。僅就《一斗閣筆記》與《秦嶺記》而言,無論從文體學來看(語言、格式、格調(diào)等),還是從題材學來看(民間傳說、神鬼怪事、瑣事雜記等),無不是徹徹底底地“重回傳統(tǒng)”——只是所書寫的對象已具有被時代與社會所賦予的一種“新形態(tài)”——甚至可以看作是傳統(tǒng)文學資源當代轉(zhuǎn)化中被“照抄硬搬”式地“全盤引入”。

由此可見,《一斗閣筆記》與《秦嶺記》應能被看作是“當代文壇的傳統(tǒng)文學”。它們所引起的關(guān)注,充分證明傳統(tǒng)文學資源的旺盛生命力,甚至給我們提供了對小說的新認知,貌似是十分“陳舊的小說觀念”,從歷史的故紙堆中被重新挖掘、出土,作家對其作當代轉(zhuǎn)化后,意義得以突顯。

(摘編自謝尚發(fā)《近年“筆記體小說”創(chuàng)作與傳統(tǒng)的當代轉(zhuǎn)化》)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強起來”的時代需要“強起來”的中國話語體系,這一話語體系要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

B.賈平凹等一系列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小說創(chuàng)作的出現(xiàn),彰顯了文藝工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追求。

C.與《秦嶺記》相比,莫言《一斗閣筆記》的“回轉(zhuǎn)之路”,能更好地實現(xiàn)傳統(tǒng)資源的當代轉(zhuǎn)化。

D.新“筆記體小說”,既可顯示中國傳統(tǒng)文學資源的生命力,又體現(xiàn)出當代文學對傳統(tǒng)的賡續(xù)傳承。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guān)于和諧共處的優(yōu)秀價值觀念,對整個人類文化建設都具有借鑒意義。

B.西方眾學界的很多學者都曾經(jīng)對東方文明寄予厚望,對東方文化展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

C.材料二主談外來文化,材料三主談傳統(tǒng)文化,但都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要尋找“文化之根”。

D.新“筆記體小說”與之前“尋根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相近,傳統(tǒng)資源的當代轉(zhuǎn)化一直在路上。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佐證材料二中湯因比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黑塞評價中國古典小說《好逑傳》:“這個故事保留了以理節(jié)情的社會崇尚,對我們這些生活在一個價值喪失時代的人來說,沒有比這種崇尚更值得思考的了?!?/p>

B.梁啟超《歐游心影錄》:“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p>

C.泰戈爾談及“東方與西方”:“如果東方因此失去個性,她還能對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絲毫幫助嗎?”

D.雅斯貝爾斯闡釋“軸心時代”概念:“這個時代的新特點是:世界上所有三個地區(qū)都開始意識到整體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4.毛澤東詞《沁園春·長沙》、趙樹理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等作品,在對待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guān)系方面與新“筆記體小說”較為一致。請結(jié)合材料三對這種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加以分析。(4分)

5.如何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表述?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知事下鄉(xiāng)[法]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

馭者導前,仆從隨后,一輛知事衙門的四輪輕車,威風凜凜地一徑奔向那共阿非。因為這一天是個重要的紀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莊嚴。你看他身披繡花的禮服,頭頂折疊的小冠,褲子兩旁貼著銀色的徽帶,連著一把嵌螺細柄的指揮刀。在他的膝上,還安著一個皮面印花的大護書。

知事先生端坐四輪車內(nèi),面上堆著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護書出神;他一路想,幾時他到了那共阿非,見了那里的百姓們,總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動聽的演說:“諸位先生,諸位同事們……”知事先生把這兩句話周而復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總生不出下文。

四輪車內(nèi)的空氣,熱不可當!……那共阿非道上的灰塵,在正午的陽光下,興奮奔騰地跳舞……那道旁的樹林,一齊遮著白灰,只聽得整千整萬的蟬聲,遙遙地在那里問答。

知事先生,正在納悶的當兒,忽然瞥見了一叢小的櫧樹林,在山坡的腳下,招展著樹枝,笑嘻嘻地歡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他的誘惑了。他一面把他的意思吩咐給仆人們;一面就從四輪車里跳了下來,徑自走進那小的櫧樹林里。

在那小的櫧樹林里,有成群的鳥兒,在頭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邊發(fā)香;還有那無數(shù)的清泉在草地上流……他們瞧見知事先生,和他一條這樣體面的褲子,一個皮面的印花的護書,登時大起恐慌。那些鳥兒們,一齊停止了歌唱;那泉兒,也不敢再做聲了;那紫堇花們,更是急得低著頭,向地下亂躲……這些小東西們,自從出世以來,從沒有見過一個縣知事,在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互通猜度:這樣體面的褲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面對如此寂靜而清涼的樹林,頭腦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塊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隨手把他的皮面印花的護書,張開了放在膝上,又向那護書里面,抽出一張四六開的大紙。

“這竟是一位美術(shù)家呀!”那秀眼鳥先開口說。

“否,否,”接著說的是一只鶯鳥,“這哪里會是美術(shù)家,你沒看見他褲子上的徽帶嗎?照我來看,十之八九還是一位貴族哩?!?/p>

“也不是美術(shù)家,也不是貴族,”一只老黃鶯搶著來打斷他們倆的辯論,他曾經(jīng)在那知事衙門的花園里足足唱了一個春天的歌?!爸挥形抑溃@是一個縣知事呀。”

這時那些細微的語聲,不知不覺地漸漸地放縱起來了。

“原來是一個縣知事!原來是一個縣知事!”

一會兒,紫堇花發(fā)問:“他可含有什么惡意?”

“一點兒也沒有?!蹦抢宵S鶯答復。

于是那些鳥兒們,重新一個個地,去恢復他的唱歌;那些泉兒們,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們,也依舊放著膽去發(fā)他們的香氣……

在這喧嘩而又恬靜的中間,知事先生,又起了念頭,要繼續(xù)去籌備他的演說了。

不料還沒起頭,身旁突然傳來了笑聲。知事先生側(cè)頭看時,只見一只黃綠色的啄木鳥,歇在他的帽子頂上,嬉皮笑臉地向著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聳,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鳥很不知趣,索性大聲地唱將起來。

知事先生氣吁吁地漲紅了臉,一面隨意做個手勢趕開那頑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氣力回頭來重新干他的本行:“諸位先生,諸位同事們……”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鳥方面的交涉才剛結(jié)束,一叢弱小的紫堇花們覷著知事先生意思繚亂的當兒,也一起翹起了他們軟絨絨的枝兒,和著一種甜而且軟的語氣,沙沙地唱起歌來。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兒們登時就在他的腳下潺潺地奏起一種文雅的音樂;那些秀眼鳥兒也在他頭頂?shù)臉渲ι?,使盡畢生的本領(lǐng),唱出一闋優(yōu)美的調(diào)子;其余樹林周圍、上下左右一切的東西,沒有一個不是效仿著,全體一致地來阻止知事先生演說的起草。

知事先生起初未始沒有意思想擺脫這些妖媚的蠱惑,可是他辦不到了。他只得低下頭來,繼續(xù)去籌劃他的演說:“諸位先生,諸位同事們……”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地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滿了歌聲,他衣服上華美的裝飾被暫時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說,哎哎……哎哎地,從頭再述兩三回:

“諸位先生,諸位同事們……”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櫧樹林間生物的描繪,小說除借助多種修辭手法外,還調(diào)動了人的各種感官,寫得生動優(yōu)美,形象鮮活,生機盎然。

B.人和生物之間不可能直接對話,知事跟林中動、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擬人手法來完成的,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C.開頭寫知事出巡,打扮莊嚴隆重;結(jié)尾寫知事舒服偃仰,解去華美裝飾。前后對比,說明知事已完全擺脫了官場繁瑣禮儀的束縛,獲得了絕對的精神自由。

D.文章借老黃鶯親身經(jīng)歷來點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豐富了人物形象,又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可謂匠心巧運。

7.文中四次出現(xiàn)“諸位先生,諸位同事們……”的字樣,分別表現(xiàn)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次,拘囿在四輪馬車內(nèi),苦于無下文,心情氣悶煩躁。

B.第二次,進入林子,頭腦清醒不少,但受干擾,惱羞成怒。

C.第三次,置身樹林,面對干擾,無可奈何,只得隨遇而安。

D.第四次,融入自然,獲得靈感,籌劃出演說稿,輕松愉悅。

8.與一般小說相較,《知事下鄉(xiāng)》獨具特色,雖微波屢興,但總體上平和推進,呈現(xiàn)出一種詩意化的美感。請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對這一特色的理解。(6分)

9.莊子的《齊物論》中有“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之說,《知事下鄉(xiāng)》雖是外國小說,但其間也包蘊了中國古代的這種哲學思想,請結(jié)合作品具體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蘇氏文集序①歐陽修

予友蘇子美②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遺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錄之以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歸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棄擲埋沒糞土不能銷蝕。其見遺于一時,必有收而寶之于后世者。雖其埋沒而未出,其精氣光怪已能常自發(fā)見,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擯斥摧挫、流離窮厄之時,文章已自行于天下。雖嘗能出力而擠之死者,至其文章,則不能少毀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貴遠。子美屈于今世猶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無恨?!?/p>

予嘗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幾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習。后百有余年,韓、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復于古。唐衰兵亂,又百余年而圣宋興,天下一定,晏然無事。又幾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時少而亂時多。幸時治矣,文章或不能純粹,或遲久而不相及。何其難之若是歟?豈非難得其人歟?茍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為之貴重而愛惜之歟?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過,至廢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嘆息流涕,而為當世仁人君子之職位宜與國家樂育賢材者惜也!

子美之齒少于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間,予舉進士于有司,見時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擿裂③,號為時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獨與其兄才翁及穆參軍伯長,作為古歌詩、雜文,時人頗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顧也。其后,天子患時文之弊,下詔書,諷勉學者以近古。由是其風漸息,而學者稍趨于古焉。獨子美為于舉世不為之時,其始終自守,不牽世俗趨舍,可謂特立之士也。

(有刪改)

①此文是歐陽修把蘇舜欽的遺文編成集時寫的序。②蘇子美,即蘇舜欽。③擿裂,割裂。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3分)

斯A文B金C玉D也E棄F擲G埋H沒I糞J土K不L能M銷N蝕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公其可無恨”與“艱難苦恨繁霜鬢”(《登高》)兩句中的“恨”字含義不同。

B.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他們分別是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主,治國的業(yè)績十分突出。

C.“而古文始盛于今”與“草盛豆苗稀”(《歸園田居(其三)》)兩句中的“盛”字含義相同。

D.齒,既泛指牙齒,引申為排列如齒狀的東西,又指人的歲數(shù)、年齡等。文中指年齡。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先交代了編輯《蘇氏文集》的過程,接著著重寫了對蘇舜欽岳父杜公說的一段話,評價蘇舜欽文章的價值。

B.認為世俗常常是以遠為賤、以近為貴的,而蘇舜欽的文章能在當時獲得好評,已屬超出世情,他的文章會得到后世的好評。

C.蘇舜欽在“舉世不為之時”,能作“古歌詩、雜文”,不顧非議嘲笑而始終如一,不左右搖擺,確實是一個不同于常人的“特立之士”。

D.全文把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在稱呼上,語含悲哀,催人淚下;在語言上,錯綜變化,一唱三嘆,充分表現(xiàn)了散文的音節(jié)美。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雖嘗能出力而擠之死者,至其文章,則不能少毀而掩蔽之也。

(2)而為當世仁人君子之職位宜與國家樂育賢材者惜也!

14.認為,古文的興盛為什么如此之難?請簡要回答。(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②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①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由尚書右丞相被貶為荊州長史。晚年遭讒毀,忠而被貶,遂作此詩。②伊,語氣助詞。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屈原《橘頌》開篇描寫橘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這和本詩中的丹橘相似。

B.丹橘生于南方,眷戀故土,生命力旺盛,不畏嚴寒,句中的一個“猶”字表述了對丹橘的頌揚。

C.詩人認為南方天氣暖和,所以丹橘雖然有“歲寒心”,但和生長在嚴寒地帶的松柏相比還是略遜一籌。

D.本詩抒懷感事,在嘆惋丹橘的同時,更凸顯詩人對世事難料、命運無法探究的感慨,深化了主題。

16.劉禹錫說張九齡的《感遇詩》“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然與騷人同風”。請聯(lián)系這首詩,分析這種手法的運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西漢賈誼《過秦論》中,寫出蒙恬領(lǐng)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長城帶來的影響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是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一詞的主旨所在,不僅是寫景,而且也是寫人,寫自己品格之美;以“__________________”作結(jié),通過對照,說明詞人已忘情于這月白無風之夜,忘情于與大自然的交融之中。

(3)古代詩詞中,白發(fā)、華發(fā)一類的意象往往寄寓著詩人醒目而濃郁的生命意識、時不我待的焦慮感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悲涼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2023年3月24日傍晚,一場適合我國大部分公眾觀測的月掩金星在西方天空上演,再次引發(fā)人們對“月掩星星”這一天文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那么,什么是“月掩星星”?①?

月球在運行過程中,在視線方向上恰好遮擋住天體,就會形成“月掩星星”的現(xiàn)象。原理與日食類似,月球視直徑很大,且月球“走”得很快,再加上在地球不同位置,所能看見的月球視差比較大,因此,月球運行時“掃過”的面積會比較大,“月掩星星”的現(xiàn)象也比較容易產(chǎn)生。

②,也能掩住恒星。通常公眾比較關(guān)注亮星被掩住的情形。比如月掩行星中,公眾主要關(guān)注月掩金星、火星等。月掩恒星中,公眾主要關(guān)注月掩角宿一、軒轅十四等。月掩恒星時,被掩住的恒星通?!八蚕⒓词拧?,而后又“快速復現(xiàn)”。而對于掩食太陽系中視直徑比較大的天體,比如金星,整個掩食過程可能持續(xù)幾十秒鐘。事實上,太陽系內(nèi)的行星、小行星等也能掩住遠處的恒星,即使恒星之間也會上演雙星互掩。掩星在天文學上被統(tǒng)稱為這一類天象。

掩星不僅具有觀賞性,③。以觀測太陽系天體掩恒星為例,可以借掩星判斷被掩住的恒星是否為雙星,測定恒星的直徑,還可能發(fā)現(xiàn)太陽系天體周圍的結(jié)構(gòu),比如星環(huán)、衛(wèi)星等。天王星的星環(huán)就是通過觀測掩星而偶然發(fā)現(xiàn)的。

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介紹“月掩星星”現(xiàn)象時,使用了比擬手法,請簡要說明其表述效果。(3分)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走過冬天的曠野,我常常驚訝于自己能如此幸運。在難得的安靜中,我見到一棵棵光禿禿的樹。它們默然無言,凌寒而立,我不由注目沉思。那有章法的線條歷歷在目,有無限的想象空間任人馳騁。

走一路看一路,我在欣賞大自然這位藝術(shù)家的杰作,一棵棵樹,千姿百態(tài),構(gòu)成一幅幅①的畫。它們一次次撞擊著我的心靈,給我?guī)砭裣硎?。四時之景有②的顏色,不經(jīng)意間轉(zhuǎn)換畫風,使人常見常新。而在冬景中,樹是畫面的主體,日月星辰都是襯托,流水、小鳥和風早已成為點綴。

我選擇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有一種滄桑之美、仿佛能給人以意志的蕭索的草木。我愛看松樹、楊樹、銀杏樹、楓樹等,看一切落葉喬木與灌木,尋找它們的深刻寓意??窗?,那些枝條縱橫交錯,只是枝條上的樹葉早已凋落,只留下③的空隙,陽光就被這些空隙切割成千萬縷的光絲,從樹間投射下來。此時,我想透過這無數(shù)的空隙一窺樹的心魂,追尋它的心路歷程。

2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22.請將文中畫橫線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漢語里有“容錯”和“容錯率”兩個詞語。容錯:就是在系統(tǒng)控制下允許一定范圍內(nèi)出現(xiàn)錯誤情況。容錯率:指允許錯誤出現(xiàn)的范圍和概率。容錯率越高,對效果的影響越小,容錯率越低,對效果的影響越大。

材料二:秦穆公重用敗軍之將孟明視,衛(wèi)侯不因小節(jié)棄“干城之將”茍變,楚莊王“絕纓”護將得人心。同時,古人講,“慈不掌兵”“慈父無孝子”?!都臼蠈⒎ヮ咊А分?,孔子責備冉有:“求!無乃爾是過與?”沒有了以往“溫良恭儉讓”的態(tài)度。

上述材料談的是“容錯”的話題,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認為怎樣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長呢?請根據(jù)材料,從自身學習、生活感受的角度出發(fā),寫一篇文章,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試卷第1頁,共3頁

語文試卷第1頁(共3頁)

2023屆高三年級考前沖刺試卷(新高考Ⅱ)

語文參考解析

1.C本題考查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C.“能更好地實現(xiàn)傳統(tǒng)資源的當代轉(zhuǎn)化”錯誤。由原文“莫言承認自己走了一條‘回轉(zhuǎn)之路’,是借道西方現(xiàn)代小說觀念向著傳統(tǒng)文學資源的歸返;而賈平凹的自述則體現(xiàn)了另外一種在中西視野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的立場與視角,他走了一條在思想與精神境界方面吸收外來的東西、形式上則采用來自傳統(tǒng)和民間的民族化的東西的道路”可知,文本并沒有將二者進行比較,所以“能更好地實現(xiàn)傳統(tǒng)資源的當代轉(zhuǎn)化”屬于無中生有。故選C。

2.C本題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C.“材料二主談外來文化”錯誤。材料二主談的是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中國作家由大量引進西方到開始關(guān)注民族。故選C。

3.A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湯因比認為東方文明將要光照整個地球,對東方文明寄寓了厚望。A.黑塞強調(diào)中國文化(以理節(jié)情的社會崇尚)對西方社會乃至世界的積極意義;B.梁啟超強調(diào)東西方文明的互補;C.泰戈爾強調(diào)東方文明的個性;D.雅斯貝爾斯強調(diào)整體的存在。故選A。

4.這些作品都以傳統(tǒng)文學為形式,以現(xiàn)代生活與精神為題材。①文體學方面要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學資源,如借鑒古詩詞、評書等中國特色的藝術(shù)形式。②題材學方面要努力創(chuàng)新,寫出作家所經(jīng)見的新事物,體現(xiàn)文學作品在思想內(nèi)涵上的現(xiàn)代性。

本題考查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由原文“傳統(tǒng)文學資源在他們那里都被強調(diào)為一種‘形式化’的存在,文體學價值與意義尤為突出;而作家所經(jīng)見的新事物構(gòu)成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點,這才是屬于題材學的部分”可知,這些作品都以傳統(tǒng)文學為形式,以現(xiàn)代生活與精神為題材。

由原文“從文體學來看(語言、格式、格調(diào)等),還是從題材學來看(民間傳說、神鬼怪事、瑣事雜記等),無不是徹徹底底地‘重回傳統(tǒng)’”,結(jié)合所學,《沁園春·長沙》中的“沁園春”為詞牌名;《小二黑結(jié)婚》在敘述手法上借鑒了評書的技法等可知,文體學方面要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學資源,如借鑒古詩詞、評書等中國特色的藝術(shù)形式。

由原文“只是所書寫的對象已具有被時代與社會所賦予的一種‘新形態(tài)’——甚至可以看作是傳統(tǒng)文學資源當代轉(zhuǎn)化中被‘照抄硬搬’式地‘全盤引入’”,結(jié)合所學,《沁園春·長沙》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小二黑結(jié)婚》通過講述根據(jù)地青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追求婚姻自由、走向新生活的故事,歌頌了民主政權(quán)的偉大力量。可知,題材學方面要努力創(chuàng)新,寫出作家所經(jīng)見的新事物,體現(xiàn)文學作品在思想內(nèi)涵上的現(xiàn)代性。

5.①從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取契合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價值觀念。②借鑒傳統(tǒng)文化的文體學,注重文體學的價值和意義。③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使傳統(tǒng)資源得到創(chuàng)新性轉(zhuǎn)化和發(fā)展。

本題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由原文“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中,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性重生,從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取有利于當今世界和諧、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只是所書寫的對象已具有被時代與社會所賦予的一種‘新形態(tài)’”“它們所引起的關(guān)注,充分證明傳統(tǒng)文學資源的旺盛生命力,甚至給我們提供了對小說的新認知,貌似是十分‘陳舊的小說觀念’,從歷史的故紙堆中被重新挖掘、出土,作家對其作當代轉(zhuǎn)化后,意義得以突顯”可知,從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取契合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價值觀念。

由原文“遍覽作家們的自我論說及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文學資源在他們那里都被強調(diào)為一種‘形式化’的存在,文體學價值與意義尤為突出”可知,借鑒傳統(tǒng)文化的文體學,注重其文體學的價值和意義。

由原文“遍覽作家們的自我論說及創(chuàng)作,他們其實都強調(diào)西方現(xiàn)代文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對比視角,不論是繞道西方重回傳統(tǒng),還是借重傳統(tǒng)文學資源,其論題皆以內(nèi)容與形式為中心,使得世界與民族、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最終都落實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體學與題材學兩部分上……”可知,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使傳統(tǒng)資源得到創(chuàng)新性轉(zhuǎn)化和發(fā)展。

6.C本題考查分析鑒賞作品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C.“說明知事已完全擺脫了官場繁瑣禮儀的束縛”錯誤,文中只是說“衣服上華美的裝飾被暫時解去”,說明知事受自然熏陶,暫時擺脫繁瑣禮儀的束縛,獲得身心解放。故選C。

7.B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惱羞成怒”指由于羞愧和惱恨而發(fā)怒。知事先生受干擾,盡管氣吁吁地漲紅了臉,但他也只是“隨意做個手勢趕開那頑皮的畜生”而已,可見知事先生只是有些許生氣,而且他的行為也并非出于羞愧和惱恨。故選B。

8.①淡化故事情節(jié)。沒有刻意構(gòu)建復雜尖銳的矛盾沖突,而以知事先生進入樹林的見聞感受為行文脈絡,情節(jié)平和舒緩。

②淡化人物性格。文中雖以知事先生為主角,但大量篇幅卻放在對林中生物的描繪上,這種淡化人物性格而著意氛圍渲染的寫法,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內(nèi)涵。

③營造詩化意境。對櫧樹林間各種生物的描繪,營造了一種生機盎然、愉悅美好、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現(xiàn)出特有的詩情畫意之美。

本題考查鑒賞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小說沒有復雜尖銳的矛盾沖突,而以知事先生進入恬靜和諧樹林的見聞感受為行文脈絡:拘囿在四輪馬車內(nèi),知事先生苦于沒有下文,氣悶煩躁;進入林子,頭腦清醒不少,但受干擾,些許生氣;融入自然,身心愉悅,籌劃出演說稿,輕松自在。文章淡化故事情節(jié),淡化矛盾,情節(jié)平和舒緩。

小說淡化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主角雖是知事先生,卻將大量篇幅放在對林中生物的描繪上。“知事先生,正在納悶的當兒,忽然瞥見了一叢小的櫧樹林,在山坡的腳下,招展著樹枝,笑嘻嘻地歡迎他”“于是那些鳥兒們,重新一個個地,去恢復他的唱歌;那些泉兒們,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們,也依舊放著膽去發(fā)他們的香氣……”“不料還沒起頭,身旁突然傳來了笑聲。知事先生側(cè)頭看時,只見一只黃綠色的啄木鳥,歇在他的帽子頂上,嬉皮笑臉地向著他笑”,借助擬人手法,著意氛圍渲染,體現(xiàn)環(huán)境對知事先生的浸化及熏染,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內(nèi)涵。

小說注重意境的塑造?!霸谀切〉臋綐淞掷?,有成群的鳥兒,在頭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邊發(fā)香;還有那無數(shù)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地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滿了歌聲,他衣服上華美的裝飾被暫時解去”,小說對櫧樹林間各種生物的描繪,營造了一種生機盎然、愉悅美好、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現(xiàn)出特有的詩情畫意之美。

9.①《齊物論》中“天地”“萬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類,作品旨在揭示“人與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題。

②自然對人具有浸化、熏陶、包容作用。林中生機勃勃、和諧美好,使知事由氣悶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見自然環(huán)境能使人濾去塵俗、受到啟迪、身心解放。

③人類應親近、熱愛、保護、敬畏自然,與自然相融共生。知事對老黃鶯毫無惡意,所以林中生物親近他、與他融洽相處。知事將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最終獲得了愉悅和靈感。

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

作答時,考生首先要理解“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含義,“天地”“萬物”指的是自然界,如本文中的櫧樹林,而“我”指人類,本文中以“知事先生”為代表,作品旨在揭示“人與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題。

由“知事先生,正在納悶的當兒,忽然瞥見了一叢小的櫧樹林,在山坡的腳下,招展著樹枝,笑嘻嘻地歡迎他”,面對氣悶的知事,小櫧樹林笑嘻嘻地歡迎他;“不料還沒起頭,身旁突然傳來了笑聲。知事先生側(cè)頭看時,只見一只黃綠色的啄木鳥,歇在他的帽子頂上,嬉皮笑臉地向著他笑”“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鳥方面的交涉才剛結(jié)束,一叢弱小的紫堇花們覷著知事先生意思繚亂的當兒,也一起翹起了他們軟絨絨的枝兒……”,櫧樹林間的各種生物都積極主動地向知事先生展現(xiàn)著自己,于是到最后知事先生“舒舒服服地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滿了歌聲,他衣服上華美的裝飾被暫時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說,哎哎……哎哎地,從頭再述兩三回”可見自然對人類是善意包容的,自然對人具有浸化、熏陶的作用,正是林中生機勃勃、和諧美好的景象,使得知事由氣悶心躁到最后舒服偃仰在草地上,獲得了啟迪,得到了身心的解放。

由“知事先生,居然中了他的誘惑了。他一面把他的意思吩咐給仆人們;一面就從四輪車里跳了下來,徑自走進那小的櫧樹林里”“紫堇花發(fā)問:‘他可含有什么惡意?’‘一點兒也沒有?!抢宵S鶯答復。于是那些鳥兒們,重新一個個地,去恢復他的唱歌……”“知事先生起初未始沒有意思想擺脫這些妖媚的蠱惑,可是他辦不到了。他只得低下頭來,繼續(xù)去籌劃他的演說”可見,知事先生最終能獲得愉悅和靈感,順利完成演講稿,舒服偃仰在草地上,也離不開他平時對自然的親近、主動與順應,對老黃鶯的毫無惡意。因此可知,“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思想還體現(xiàn)在人類應親近、熱愛、保護、敬畏自然,與自然相融共生,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10.BEK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這些文章,是珍貴的金玉啊。即使被拋棄埋沒于糞土之間,也不會消磨腐蝕?!八刮模鹩褚病?,“……也”是判斷句標志,應在E處斷開;其中“斯文”是整句的主語,應在B處斷開;“棄擲埋沒糞土……”是省略關(guān)聯(lián)詞語“雖(即使)……也……”的句子,應在K處斷開。故選BEK。

11.A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兩句中的‘恨’字含義不同”錯誤,含義相同,都是遺憾的意思。句意:杜公可不必感到遺憾。/一生艱難,非常遺憾于志業(yè)無成而身已衰老。B.說法正確。C.兩個“盛”都是興旺、旺盛的意思。句意:古文才興盛于當今。/野草茂盛,豆苗稀疏。D.說法正確。故選A。

12.B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B.“認為世俗常常是以遠為賤、以近為貴的”錯誤。由原文“凡人之情,忽近而貴遠”可知,原文說的是“通常人的感情,總是忽視近代而重視遠古”,說明認為世俗常常是輕近貴遠,而不是“以遠為賤、以近為貴”。故選B。

13.(1)即使是那些曾經(jīng)出力排擠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對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詆毀而掩蓋它們的價值。

(2)而且替當代那些應該樂于為國家培育優(yōu)秀人才的擔任要職的仁人君子們感到惋惜?。?/p>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雖”,即使;“擠”,排擠;“少”,稍微;“毀”,詆毀。(2)“為”,介詞,替;“樂”,樂意,愿意;“惜”,惋惜;“之……者”,定語后置標志。

14.因為能寫古文的人才難得,同時這樣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興盛時期出現(xiàn)。

本題考查概括并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在原文第三段提出“何其難之若是歟?”這一問題,即題干所說的古文之興盛如此之難的問題。緊接著以一系列反問句加以回答“豈非難得其人歟?茍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為之貴重而愛惜之歟?”由此可知,是因為能寫古文的人才難得,同時這樣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興盛時期出現(xiàn)。

參考譯文:

在我的朋友蘇子美去世四年以后,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所寫的文章遺稿,并把它們集中抄錄下來,編為十卷。

子美,是杜家的女婿,于是我將他的文集編好后歸還給社家,并告訴社公說:“這些文章,是珍貴的金玉啊。即使被拋棄埋沒于糞土之間,也不會消磨腐蝕。盡管現(xiàn)在一時間被遺棄,將來一定有人收藏并且視為珍寶流傳給后世。雖然這些文章還被埋沒而沒有顯露出來,但其精神靈氣和奇光異彩已經(jīng)常常自己顯現(xiàn)出來,別的東西也無法掩蓋住它們。所以當子美遭受排擠挫折、流離困窘的時候,他的文章已經(jīng)不脛而走,流行于天下了。即使是那些曾經(jīng)出力排擠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對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詆毀而掩蓋它們的價值。通常人的感情,總是忽視近代而重視遠古。子美不得志于當世,他的文章尚能得到如此的待遇,到了后世他的文章該得到人們怎樣的重視啊!杜公可不必感到遺憾?!?/p>

我曾經(jīng)考察過前代文章與政治之間興盛、衰落的關(guān)系,感到奇怪的是唐太宗治理國家已經(jīng)接近于古代三王那樣的盛世,可是文章卻不能革除五代所留下的浮靡風氣。過了一百多年,韓愈、李翱那班人出現(xiàn)以后,元和年間的文章才恢復了古文的傳統(tǒng)。后來唐朝衰落,兵荒馬亂,就這樣又過了一百多年,圣明的大宋興起,天下統(tǒng)一,太平無事。又過了近百年,古文才興盛于當今。自古以來,天下安定之時少,動亂之時多。幸時的政治興盛了,而文章有的不能純正精粹,有的過了很久還是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文章之興盛為何如此之難呢?難道不是因為寫古文的人才難得嗎?假如一旦有了這樣的人才,又有幸出于太平盛世,世人豈會不把他看得很貴重而加以愛惜呢?可嘆啊,我的子美,因為一頓酒飯的過錯,竟至于被罷職為平民流落而死。這是可以令人嘆息流淚,而且替當代那些應該樂于為國家培育優(yōu)秀人才的擔任要職的仁人君子們感到惋惜??!

子美的年齡比我小,可是我學習古文的時間,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間,我在有司參加科舉進士測試的時候,見到當時學習寫文章的人,按照要求務必追求文辭聲調(diào)對偶和摘取古人文句才算好文章,并稱之為“時文”,還以此相互夸耀推崇,唯獨子美與其兄蘇才翁和參軍穆伯長寫作古體詩歌、各類古文,當時人都非議嘲笑他們,但子美不顧這些。不過從那之后,天子擔憂時文的弊端,于是發(fā)布詔書,勸勉學者寫文章要向古文靠攏。從此,那種崇尚時文的風氣才漸漸平息,而學者們作文漸漸趨向于古文。只有子美在全社會不寫古文的時候?qū)懝盼?,他能夠始終堅持,不因世俗的趨勢取舍牽絆,真可以稱得上是個具有獨立見解的人了。

15.C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賞析詩歌語言、表述技巧及情感的能力。C.“但和生長在嚴寒地帶的松柏相比還是略遜一籌”說法有誤,“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是說:哪里是丹橘所處的地方氣候溫暖,而是丹橘具有松柏的品性。故選C。

16.①本詩以丹橘自喻,托物言志,表現(xiàn)偉岸堅定、堅貞高潔、胸襟寬廣,具有高風亮節(jié)的詩人(志士)形象。②以丹橘感嘆“奈何阻重深”,因阻力大、路途遠,薦于嘉客的愿望落空,來象征詩人自己無法得到當朝的賞識重用,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懣不平。③以桃李象征諂媚鄙俗之人。末尾反詰,直指世弊:桃李一類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這樣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④這種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的象征手法一脈相承。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述技巧和詩歌中的情感的能力。開頭兩句,詩人就以飽滿的熱情繪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麗圖景,頌揚橘樹經(jīng)得起嚴冬風霜的熬煎,終年常綠。這里,詩人不僅寫了橘樹的外形,還在著意表現(xiàn)它堅強不屈的精神。詩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借橘樹的本性寫詩人的心靈之美,可見此詩主要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詩中,“歲寒心”是雙關(guān)語,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樹的耐寒本性,同時又用以比喻詩人的高尚美德。這么寫,是為了表現(xiàn)偉岸堅定、堅貞高潔、胸襟寬廣,具有高風亮節(jié)的詩人(志士)形象。

結(jié)合解釋,寫作此詩時正是詩人被貶為荊州長史之時,丹橘的遭遇也是詩人的遭遇,詩歌借助丹橘的形象抒發(fā)了個人的身世之慨?!翱梢运]嘉客,奈何阻重深”,以丹橘感嘆因阻力大、路途遠,薦于嘉客的愿望落空,來象征詩人自己無法得到當朝的賞識重用,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懣不平,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

詩中,“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意思是人們只說種植桃李,桃李有佳果可食,有濃冠遮陰,丹橘難道沒有嗎為何卻“不遇”呢這里桃李導致丹橘“不遇”的現(xiàn)象,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唐玄宗后期李林甫當權(quán)、安祿山野心微露的政壇亂象。所以,詩中也以桃李象征諂媚鄙俗之人。“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末尾反詰,直指世弊:桃李一類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這樣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

詩中的丹橘不僅本性能耐寒,更有佳果可以食用。而且,丹橘是南方果樹,屈原《橘頌》自敘忠貞,張九齡也選擇這一比興物象,在屈原贊美獨立不遷之人格的寓意之外,又增之進取用世之心,立意更為豐厚。所以,本詩的這種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的象征手法一脈相承。

17.(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2)表里俱澄澈不知今夕何夕(3)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本題考查名句名篇理解和默寫的能力。重點注意的字,如“俱”“澈”“暮”“鬢”等。

18.①哪些星星會被月亮掩?、谠虑蚣饶苎谧⌒行洽圻€有科學價值

本題考查語言表述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根據(jù)前文“什么是‘月掩星星’”以及下文第三段的內(nèi)容,可知此處為引起讀者對第三段內(nèi)容所解答問題的疑問。所以可填“哪些星星會被月亮掩住”。

②根據(jù)后文“通常公眾比較關(guān)注亮星被掩住的情形。比如月掩行星中,公眾主要關(guān)注月掩金星、火星等。月掩恒星中,公眾主要關(guān)注月掩角宿一、軒轅十四等”可知,此處應該填寫有關(guān)行星的內(nèi)容,又根據(jù)“也能掩住恒星”,所以可填“月球既能掩住行星”。

③根據(jù)前文“掩星不僅具有觀賞性”,以及后文“以觀測太陽系天體掩恒星為例,可以借掩星判斷被掩住的恒星是否為雙星,測定恒星的直徑,還可能發(fā)現(xiàn)太陽系天體周圍的結(jié)構(gòu)”,可推斷出可以進行科學研究,所以可填“還有科學價值”。

19.運用比擬,將月球比擬作人,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月球在空中的狀態(tài)和“月掩星星”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本題考查賞析修辭手法的能力。

本句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將月球比擬作人,賦予其人的動作,如“走”“掃過”,寫出了月球在空中運行的狀態(tài)。生動形象,簡潔自然,非常貼切地表現(xiàn)出月球在空中的狀態(tài)和“月掩星星”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20.事實上,太陽系內(nèi)的行星、小行星等也能掩住遠處的恒星,甚至恒星之間也會上演雙星互掩,這一類天象在天文學上被統(tǒng)稱為掩星。

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語病有兩處:一是關(guān)聯(lián)詞語使用不當,“即使恒星之間也會……”中“即使”不當,此處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改為“甚至”;二是不合邏輯,應將“掩星在天文學上被統(tǒng)稱為這一類天象”改為“這一類天象在天文學上被統(tǒng)稱為掩星”。

21.①精美絕倫②迥然不同③不計其數(shù)

本題考查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此處語境強調(diào)的是構(gòu)成一幅幅精致美妙得沒有東西可以比得上的畫,所以應該用成語“精美絕倫”?!熬澜^倫”,精致美妙,無與倫比。絕倫:沒有比得上的。也作“精妙絕倫”。

第二空,此處語境強調(diào)的是四時之景有差別很大的顏色,所以應該用成語“迥然不同”?!板娜徊煌?,形容差別很大。

第三空,此處語境強調(diào)的是空隙的數(shù)目之多,所以應該用成語“不計其數(shù)”?!安挥嬈鋽?shù)”,無法計算數(shù)目,形容極多。

22.我選擇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草木,那片蕭索的草木有一種滄桑之美,它們仿佛能給人以意志。

本題考查語言表述之變換句式的能力。

長句變短句,需要先找到句子的主干,明確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將它們變成按時間先后排列的短句。

本句中,先找到句子主干“我選擇性地把目光投向那片草木”,再將附加成分“有一種滄桑之美、仿佛能給人以意志的蕭索的”抽出來,然后將它變成兩個短句子“那片蕭索的草木有一種滄桑之美”和“它們仿佛能給人以意志”,連接即可。

23.本題考查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qū)動型材料作文題。

題目情境內(nèi)容由兩則材料構(gòu)成:第一則材料主要是提出并闡釋兩個概念——“容錯”與“容錯率”,并對容錯率對效果的影響做了解說。第二則材料主要是羅列具體的事例來闡釋第一則材料的內(nèi)涵,即“容錯”的價值。綜合起來,前者是“容錯”與“容錯率”在理論層面的闡釋,后者是其在實踐層面的具體表現(xiàn),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也是考生審題立意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所謂“容錯”,意指對錯誤的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