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四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導學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9/21/wKhkGWW8J2OAA3zOAAKzNCZaNw8292.jpg)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四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導學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9/21/wKhkGWW8J2OAA3zOAAKzNCZaNw82922.jpg)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四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導學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9/21/wKhkGWW8J2OAA3zOAAKzNCZaNw82923.jpg)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四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導學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9/21/wKhkGWW8J2OAA3zOAAKzNCZaNw82924.jpg)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四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導學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9/21/wKhkGWW8J2OAA3zOAAKzNCZaNw8292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沖刺2024年高考二輪專題四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導學案(原卷+答案)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tài)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tài)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據此完成1~3題。1.推測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是由于()A.板塊擠壓B.火山不斷噴發(fā)C.板塊張裂D.巖漿持續(xù)侵入2.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A.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B.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wěn)定C.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D.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wěn)定3.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A.板塊運動逐漸加強B.板塊運動逐漸減弱C.外力作用逐漸加強D.外力作用逐漸減弱蓮花盆是一種獨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觀。它是在溶洞的薄層水中由水底向上發(fā)育的盆狀或圓盤狀沉積體(下圖)。廣西某溶洞數百米長的洞穴中,分布著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蓮花盆,最大的蓮花盆直徑達9米。據此完成4~5題。4.形成蓮花盆需要()①水自洞頂不斷滴落②水沿洞壁緩慢滲出③不斷流動的薄層水④相對靜止的薄層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曾經流過該段溶洞的地下河為發(fā)育大規(guī)模蓮花盆群提供的關鍵條件是()A.曲折的河道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D.豐富的泥沙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一種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類型的冰川地貌??蒲腥藛T通過對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斷冰川的規(guī)模、運動方向及古氣候環(huán)境。如圖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景觀,由于冰川侵蝕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據此完成6~7題。6.依據所學地理知識,判斷該地貌景觀目前在我國主要分布于()A.青藏高原B.黃土高原C.云貴高原D.內蒙古高原7.通過對羊背石的觀察,可以直接判斷()A.古冰川發(fā)育的厚度B.古冰川運動的方向C.古冰川作用的規(guī)模D.古冰川形成的時間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風蝕粗化是風蝕導致地表松散層細顆粒物流失,粗顆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現(xiàn)象。其過程如圖1所示,某科研小組通過比較地表松散層表層和淺層的粗、細顆粒物含量,構建了風蝕粗化指數。該指數數值越大,說明表層比淺層粗顆粒物含量越高。圖2顯示青藏高原南部(針對風蝕)采樣點粗化指數的分布。(1)說明風蝕粗化過程中地表松散層風蝕強度的變化。(6分)(2)指出圖2所示區(qū)域風蝕粗化指數的空間分布特征,并解釋其原因。(8分)(3)分析耕作對風蝕和風蝕粗化指數的影響。(6分)(4)提出圖2所示區(qū)域因地制宜的風蝕防治措施。(4分)核心考點一內力作用與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1.內力作用與地貌2.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相對移動方向對地球表面的影響舉例邊界類型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生長邊界板塊擠壓碰撞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消亡邊界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島弧、海溝;安第斯山脈3.地質構造類試題的解題思路4.判斷巖層新老關系(1)沉積巖:上新下老(打井越往下應是越老的沉積巖)。(2)侵入巖: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3)變質巖:侵穿者新,被侵穿者老。(4)斷層:發(fā)生在斷裂的巖層形成之后。(5)溶洞形成:石灰?guī)r—地殼上升—流水溶蝕—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話,一般先形成上層洞穴,后形成下層洞穴)—鐘乳石(流水沉積)—石筍(流水沉積)。(6)若為背斜,從中心向兩側逐漸變新;若為向斜,從中心向兩側逐漸變老。5.根據巖層如何判斷地殼運動狀態(tài)(1)先地殼下降,后巖層沉積;先地殼上升,后巖層侵蝕。(2)有幾個巖層侵蝕面,一般地殼就上升幾次,若侵蝕面與下面巖層界面平行,則沒有發(fā)生褶皺,若侵蝕面與下面巖層斜交,則發(fā)生了褶皺。(3)若侵蝕面上有新的巖層,說明侵蝕后,地殼下降,接受新的沉積??挤ㄒ坏刭|構造的判讀讀圖,完成1~2題。1.圖示地區(qū)地質地貌演化的順序是()A.甲乙丁丙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乙丙甲2.甲圖中,形成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考法二結合地質構造平面圖考查區(qū)域特征下圖為“某地地形地質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圖中山地的成因是()A.巖層軟硬不一受差別侵蝕而成B.兩斷層間巖塊上升形成地壘山C.背斜軸部的巖石上拱隆起成山D.向斜槽部巖石不易被侵蝕而成4.與甲—乙間地形地質剖面圖相符的是()A B C D核心考點二流水地貌1.外力作用與地貌之間的關系圖示2.流水地貌類型[方法歸納]河流地貌發(fā)育的判斷技巧(1)利用河谷形態(tài)判斷所處河段,如圖所示:(2)利用河谷形態(tài)判斷河流階地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稱為河流階地(如下圖)。(3)河漫灘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qū)——一般位于凸岸,堆積。②洪水期流水挾帶泥沙堆積,被淹沒;枯水期裸露。(4)利用堆積地貌類型判斷河段,如圖所示:(5)利用堆積地貌形態(tài)景觀圖判斷河段,如圖所示:(6)河口處地貌特殊變化的推理過程考法一河流沖淤特征分析考法一河流沖淤特征分析下圖表示黃河桃花峪附近花園口水文站監(jiān)測的1958年7月、1977年7月、1982年8月、1996年8月四次洪水過程水位與流量的關系。讀圖,完成1~2題。1.圖中監(jiān)測的洪水過程中,花園口水文站過水斷面的沖淤變化為()A.漲沖落淤B.漲淤落沖C.漲沖落沖D.漲淤落淤2.由圖中可推斷()A.1977.7曲線包容在1958.7曲線之中說明1977.7為低含沙洪水B.1996.8與1982.8的曲線比較,同流量水位升高、同水位流量增加C.1982年以來,黃河下游河床萎縮惡化D.1958年至1996年,花園口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蓋率都大幅度上升考法二結合示意圖考查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河流入??诘牡孛菜茉?,主要取決于河口區(qū)特有的動力和沉積因素。下圖為我國某河口地貌構成平面圖和沿河流方向的縱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該河口處最可能()A.海灘淺平B.河流湍急C.風大浪急D.潮汐強盛4.該河口地貌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順序應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核心考點三風成地貌與風沙問題1.風成地貌(1)風成地貌類型地貌類型分布形成條件常見地貌風蝕地貌干旱地區(qū),在我國主要是西北地區(qū)多沙漠和戈壁,風大而頻繁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等風積地貌沙漠地區(qū)、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和海岸風沙堆積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黃土高原等(2)風積地貌與風向的關系①根據沙丘判斷風向。沙丘的緩坡為迎風坡,如下圖:②根據堆積物顆粒的大小判斷風向。堆積物顆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風向,如下圖:2.風沙問題(1)(2)(3)風沙的危害思路分析①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等。②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倒作物、摧毀電線桿等)。③污染大氣: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④影響生產、生活: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yè)等。(4)風沙的防治措施思路分析考法以區(qū)域圖考查風成地貌的形成、治理與開發(fā)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日本海岸地帶原有沙丘地(下圖)24萬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0.64%。早在17~18世紀日本開始在海岸地帶造林固沙,且通過立法管理、環(huán)保教育等措施禁止清理海岸林地的枯枝落葉。相比同緯度亞歐大陸的內陸國家,日本海岸沙丘地的治理難度較小。其中,作為日本唯一一處可游覽參觀的“海岸沙漠地貌”景觀——鳥取沙丘,每年可接待游客200萬人次,為保護“沙漠”景觀,日本每年都對該沙丘進行人工除草。(1)與同緯度亞歐大陸內陸國相比,分析日本治理海岸沙丘難度較小的原因。(6分)(2)推測日本東西兩岸沙丘不同坡向的坡度差異,并解釋理由。(6分)(3)說明禁止清理海岸林地枯枝落葉對沙丘地土壤的改善作用。(6分)(4)簡述鳥取沙丘人工除草的必要性。(6分)?地質作用過程示意圖的判讀1.地質作用過程示意圖的常見形式2.確定巖層及其新老關系通過圖例可以了解圖示地區(qū)存在的巖層類型及其新老關系,也可以通過巖層之間的關系判斷巖層的新老關系。一般沉積巖呈層狀分布,老巖層在下,新巖層在上;若為背斜(如圖3乙處)則兩翼新中間老;若為向斜(如圖3丁處)則兩翼老中間新;若有侵入巖體(如圖2),侵入巖體要比被侵入的巖層新。3.判斷地質構造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分析圖中的地質構造特征,分析圖示是向斜(如圖1中M處)還是背斜;結合巖層的斷裂和移動特點判斷出斷層構造(如圖3中丙處)。4.判斷地表起伏狀況及地貌類型圖1河流發(fā)育在背斜,M處的地形為向斜山,該處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圖3甲處有石灰?guī)r分布,結合地表形態(tài)可知該地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圖中乙處為背斜山,丁處為向斜山。5.判斷巖層的特定情況(1)若地層出現(xiàn)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層所代表的年代發(fā)生了地殼隆起,使當地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當時有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三是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2)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地殼上升形成的。(3)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在地質學里圍巖的意思是礦物或礦石周圍的巖石)形成之后又發(fā)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形成的侵入巖晚于圍巖形成時代。對點精練考法一結合剖面圖考查地質作用蘇必利爾湖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位于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疾彀l(fā)現(xiàn),在蘇必利爾湖東南部堆積有許多來自湖底的巖石。下圖為蘇必利爾湖地質構造剖面圖。據此完成1~2題。1.形成蘇必利爾湖湖盆的地質作用有()①冰川侵蝕作用②垂直斷裂下沉③冰磧堰塞作用④水平擠壓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在蘇必利爾湖東南部堆積有許多來自湖底的巖石,說明()A.湖底巖層比較松軟B.流水侵蝕搬運較弱C.火山熔巖流動較遠D.冰川向西北方移動考法二結合地質剖面圖考查地貌形成過程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鹽巖的流動性和塑性較其他巖石更強,且密度相對較低。歷史上,扎格羅斯山脈某地因內部鹽巖層活動觸發(fā)了約4.2億立方米的巨型巖崩,短期內造成巖崩體堵河。研究表明,該地的褶曲類型對巖崩發(fā)育具有促進作用。圖甲示意該地地質構造,圖乙示意鹽巖層活動剖面。(1)說出該地的褶曲類型并簡述其對巖崩的促進作用。(8分)(2)說明鹽巖層活動觸發(fā)巨型巖崩的過程。(6分)(3)分析巨型巖崩對河谷位置和形態(tài)的影響。(8分)熱點聚焦4地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熱點鏈接地形與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構成自然地理環(huán)境,并且地形對其他自然要素、人類活動也產生很大的影響。高考題目中多以等高線地形圖或生活情境為背景材料,多以綜合題的形式出現(xiàn);考查地形特征,判斷地形對氣候、河流、植被、農業(yè)生產活動等的影響。對點精練考法一地形對自然景觀形成的影響氣流順著一座高聳、孤立的山峰抬升凝結成云,穩(wěn)定在山峰頂部不動,像大帽一樣戴在山頂上的這種特殊的地形云被稱為帽狀云。帽狀云是一種在山頂穩(wěn)定氣流和低水汽條件下形成的地形云,莢狀云往往與帽狀云相伴隨(當山區(qū)氣流越過山頂,在山峰背風坡和平地上方,受波狀氣流影響,水汽遇冷凝結形成莢狀云)。貢嘎山處于青藏高原的東南緣、四川盆地的西側,山頂多帽狀云,山地西坡成為攝影師們拍攝極高山帽狀云的勝地。下圖為帽狀云和莢狀云形成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相對于東坡,攝影愛好者們更傾向于在貢嘎山西坡拍攝帽狀云的主要原因是()A.西坡海拔高,氣流運動較弱B.東坡海拔低,溫度高C.東坡水汽充足,氣流運動較強D.西坡水汽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2.位于燕山山脈南側永定河沖積扇上的北京城市上空也曾出現(xiàn)難得一見的莢狀云,推測其原因是()A.城市熱島效應顯著 B.距海近,水汽充足C.地形條件有利 D.夏季風來臨考法二地形對聚落的影響在交通要道上設置驛站以傳遞公文、接待來往官吏,稱為驛傳或郵驛。福溫古道由官方驛道和民間驛道組成,沿線聚落規(guī)模小、數量多。下圖示意福溫古道三都澳段的聚落分布。三都澳曾經在1074年設置海上驛路,由于風大浪急在1160年停用。讀圖,完成3~5題。3.福溫古道沿線聚落“規(guī)模小、數量多”的特點主要取決于()A.氣候 B.地形C.水系 D.土壤4.圖示范圍內聚落的分布趨向,體現(xiàn)了()A.人文要素向心布局的趨勢B.聚落選址不同時代的轉變C.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D.交通條件對空間結構的影響5.三都澳海上驛路的設置主要為了提高驛傳系統(tǒng)的()A.連續(xù)性 B.靈活性C.效率 D.運量參考答案『構建知識網絡』①高原②疏密③變質巖④衰變⑤向下⑥谷地⑦向上⑧山嶺⑨太陽輻射能⑩侵蝕?搬運?變質作用?層理?化石?太平洋?美洲?消亡?生長『感悟高考真題』1~2.解析:第1題,據圖文材料可知,圖示為北美東南部沿海沖積平原某區(qū)域海岸線,由1890年到2010年逐漸向陸地退縮,說明受海水侵蝕作用強烈。其中1950年到1970年間,海岸線退縮范圍最廣,變化最快,海水侵蝕作用最強。地震屬內力作用,通常會引起地表形態(tài)起伏更大,對海岸線退縮的直接影響較小,A錯誤;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fā)、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壞性海浪,會產生海水侵蝕,但其形成的頻率較低,不是該海域海岸線退縮的主要原因,B錯誤;結合經緯度,該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緯度地區(qū),靠近熱帶海域,每年會發(fā)生多次颶風,颶風除導致狂風、暴雨的危害以外,還會形成風暴潮,對海岸線產生強烈的侵蝕和破壞作用,因其頻率較高,使海岸線退縮范圍廣,變化快,C正確;洶涌的洪水會從上游帶來大量泥沙沉積到海岸,使海岸線向海洋推進,與圖示不符,D錯誤。故選C。第2題,百年來海岸線不斷退縮,甲水域北岸岸線基本穩(wěn)定,說明其與外海并未直接連通,而是受海岸線與海岸沙堤隔離,使其幾乎沒有受到海浪的侵蝕,①正確;百年來,變動的海岸線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線彎曲,進一步說明甲水域長期受海岸和海岸沙堤的隔離,與外海分隔開來,形成陸地上的一個湖泊,②正確;據所學可知,海灣是三面環(huán)陸、一面連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對封閉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故甲水域有無河流注入、水域形態(tài)與其是湖泊還是海灣關系不大,③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答案:1.C2.A3~4.解析:第3題,據圖可知,圖中北部為美洲板塊,南部為太平洋板塊,阿留申海溝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受碰撞擠壓,太平洋板塊位置較低,俯沖插入美洲板塊底部,太平洋板塊一側擠壓下沉,形成海溝,D正確;美洲板塊一側受抬升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B錯誤;海溝區(qū)域不臨歐亞板塊,且歐亞板塊屬大陸板塊,張裂應形成裂谷,A錯誤;太平洋板塊張裂在海底形成海嶺,C錯誤。故選D。第4題,據所學可知,生長邊界受張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嶺,在陸地上張裂形成裂谷,二者不與海溝相伴,①②錯誤;據上題分析可知,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在消亡邊界擠壓碰撞,大洋板塊一側下沉形成海溝,大陸板塊一側受抬升,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島弧或海岸山脈與海溝相伴,③④正確。綜合起來,A、B、D錯誤,C正確。故選C。答案:3.D4.C5~6.解析:第5題,該河段的地質構造情況應該相差不大,A錯誤;河流的階段性下切會加深河床,但不會使河床抬升,B錯誤;由圖可知,推測的原始河床縱剖面變化較為均勻,地形差異不大,C錯誤;該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勢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較為豐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fā)。由材料可知,該河段近幾十年來,有湖泊發(fā)育,推斷應當為滑坡、泥石流搬運的物質堵塞河道形成的多個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導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積變多,河床抬升,形成階梯狀的形態(tài),D正確。故選D。第6題,由圖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斷升高,河床不斷變淺,說明從2007年到未來,河床泥沙淤積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蝕的速度,導致河床堆積物變多,河床變淺,A正確;侵蝕大于淤積,會導致河床加深,B錯誤;侵蝕—淤積平衡,河床的深度應該維持不變,C錯誤;持續(xù)不斷侵蝕會導致河床加深,D錯誤。故選A。答案:5.D6.A7.解析:本題以海岸線的變化為背景,涉及海岸線位置變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陸面變化等知識點,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等學科素養(yǎng)。第(1)題,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區(qū)陸面的垂直變化方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冰蓋消融,冰川融水進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qū)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可推測消融區(qū)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導致陸面上升。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隨著海面和陸面的變化而變化,當冰蓋消融較快時,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則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當冰蓋消融后,冰川融水減少,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第(2)題,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qū),當地緯度高,氣溫低,人口密度較小,人類活動對海岸線的影響不大,而且受海岸山脈影響,河流短小,輸沙總量小,流水侵蝕、堆積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較弱,對海岸線的影響有限,因此甲站陸面垂直變化主要與基巖性質、冰蓋消融有關。甲站區(qū)域基巖堅硬,冰蓋覆蓋時,巖層受壓下沉,海平面相對陸面上升;冰蓋消融后,巖層承壓減輕,反彈抬升,海平面相對陸面下降。第(3)題,由圖可知,乙站所在區(qū)域海平面上升,從人類活動角度入手分析,如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加劇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內水庫等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河口三角洲泥沙來源減少,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第(4)題,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qū),由圖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測甲地海岸線向南移動,基巖海岸較陡峭,故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圖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勢平緩,故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區(qū)陸面上升。冰蓋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冰蓋消融后,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2)甲站位于基巖海岸,下墊面堅硬。冰蓋覆蓋時,巖層受壓下沉;冰蓋消融后,巖層承壓減輕,反彈抬升,海平面相對陸面下降;甲站位于基巖海岸區(qū),而阿拉斯加海岸地處海岸山脈一側,河流短小,輸沙總量小,流水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較弱;區(qū)域人口密度較小,人類活動對海岸線的影響有限。(3)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內水利設施攔水攔沙,導致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4)甲站區(qū)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線向南移動,由于基巖海岸陡峭,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小;乙站區(qū)域南側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三角洲地勢平緩,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核心考點一『對點精練』1~2.解析:第1題,花崗巖是地下巖漿向上侵入、冷卻凝固形成的,花崗巖之上的巖石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變質形成變質巖,花崗巖形成于地下,丁圖花崗巖位于地下,甲乙丙圖花崗巖出露地表,說明丁圖最早出現(xiàn),A、B、C錯誤。因地殼抬升,花崗巖之上的變質巖被外力侵蝕,其厚度逐漸變薄,部分區(qū)域花崗巖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蝕,花崗巖表面變得起伏不平,因此丁圖之后應該是乙圖,再以后是丙圖;甲圖中出現(xiàn)斷層,使原來的花崗巖、變質巖發(fā)生斷裂錯位,相對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積,出現(xiàn)松散沉積物,因此正確的地質地貌演化的順序是丁乙丙甲,D正確。故選D。第2題,據上題分析可知,甲圖中,①是花崗巖,形成最早;②④是變質巖,形成晚于①花崗巖;③是松散沉積物,形成于斷層下降巖塊上,因此是先有斷層使原來的變質巖發(fā)生斷裂形成②④兩塊變質巖,其中④是下降巖塊,之后在④之上沉積形成松散沉積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確,A、B、D錯誤。故選C。答案:1.D2.C3~4.解析:第3題,根據圖文信息,該地地形起伏不大,北部有水庫,說明北部地勢較低,可判斷該地地勢整體南高北低。甲地東南部附近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斷層地帶巖石脆弱,因此甲地附近的小河最可能是流水侵蝕該斷層形成的,河槽也應呈東北—西南走向,再結合當地整體南高北低的地勢可判斷小河應由西南流向東北,故選A。第4題,由材料可知,該地主體構造為向斜,地形以山地為主,說明巖石堅硬,外力侵蝕掉的巖層相對較少。由圖可知,b石灰?guī)r覆于c砂頁巖之上,形成時間較砂頁巖晚,所以b比c新,①錯,③對;水越深,沉積巖顆粒物越細,bc期間先沉積形成砂頁巖、后沉積形成顆粒更細的石灰?guī)r,沉積物顆粒逐漸變細,說明水逐漸變深,海岸線應向陸地前進,②錯、④對。故選D。答案:3.A4.D核心考點二『對點精練』1~3.解析:第1題,讀圖可以看出,圖中①、②、③、④四處河道形態(tài)和位置與甲處一致的是②處,無論河道走向,水流方向甲處與②處完全一致,由此判斷,裁彎取直之前,斷面水流方向與甲處最接近的是②處。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2題,讀圖可知,乙處和丙處都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積而成,河道彎曲,能夠形成牛軛湖,說明該區(qū)域地勢平坦,水流緩慢,圖中乙處和丙處距離較近,泥沙厚度差異不大,泥沙顆粒大小也不會有明顯差異,A、B錯誤。乙處和丙處的植物都會受到洪水威脅,但是乙處陸地形成比丙處要早,植物種群形成時間更早,生物種類會更豐富,C錯誤,D正確。故選D。第3題,圖中區(qū)域,降水差異小,但河流流程長,雨水補給更多,河流水量大,可能導致河流水位較高,故降水差異小不是牛軛湖與河流水位基本一致的重要原因,A錯誤;泥沙厚度大,說明牛軛湖與河流之間的地下水相互補給活躍,水位基本保持一致,B正確;該地為泥沙沉積層,水體下滲作用較強,C錯誤;植物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大小對水位高低影響不大,D錯誤。故選B。答案:1.B2.D3.B4.解析:河流從南部山區(qū)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擋后分流,但兩條河流凹岸處均受到侵蝕,隨著時間推移,兩條河流凹岸處距離不斷侵蝕而接近,直到兩河切穿分水嶺,河流連通。答案:那曲凹岸處向東侵蝕,雄曲凹岸處向西侵蝕;侵蝕持續(xù)進行,分水嶺將被切開;發(fā)生河流襲奪,兩河流連通。核心考點三『對點精練』解析:第(1)題,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關鍵信息分析可得,沙源應該是來自錯那湖東北部(鐵路附近)沿岸地區(qū),包括河流入湖處的河灘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灘。再結合題干中“冬春季”這個時間點,可知此時河、湖水位低,河灘和湖灘出露泥沙面積大,成為沙源。第(2)題,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既考慮風力因素,也要考慮植被因素,同時考慮周圍的地形等。第(3)題,風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蝕路基,并對機車造成破壞,影響行車安全。從車、路兩個方面展開。第(4)題,防止措施,一方面從沙源地找辦法,另一方面從路段方面想辦法。答案:(1)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錯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區(qū)水深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2)冬春季氣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3)(鐵路路基較高)風沙堆積,填埋路基和軌道;侵蝕路基(和路肩);損害機車車輛和通信、信號設備等,加大鋼軌、車輪等設備的磨損;影響運行列車安全。(4)(阻沙措施)在鐵路兩側設立阻沙墻(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蓋沙面,設置石(草)方格沙障。微專題?地質作用過程示意圖的判讀『對點精練』1~2.解析:第1題,據所學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積巖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結合示意圖,①為沉積物不是巖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錯誤;②是砂巖,屬于沉積巖的一種,可能會找到化石,B正確;③為大理巖,是石灰?guī)r在高溫高壓下受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不會有化石,C錯誤;④是花崗巖,地下巖漿侵入巖石縫隙冷卻凝固形成,不會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強力霹靂燈管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塑料封口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中厚料機旋梭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依非巴特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3-甲基-2-硝基苯甲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鋼鐵制品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葡萄糖大輸液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白象牙木板材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浪涌抗擾度測試儀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木制辦公椅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戶外LED顯示屏設計施工方案.docx
- 包裝材料及紙制品生產建設項目可行性實施報告
- 財務收支月報表excel模板
- 國標充電協(xié)議報文整理
- 水餃類產品質量檢驗作業(yè)指導書
- 電力變壓器計算單
- 紅外測溫培訓
- 新型城市化建設中城鄉(xiāng)結合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 質性研究(陳向明)PPT精選文檔
- 市政小三線施工方案(共22頁)
- 靜壓樁機、鉆孔灌注樁、沉槽機CAD圖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