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14X2教案_第1頁
【旅游地理】14X2教案_第2頁
【旅游地理】14X2教案_第3頁
【旅游地理】14X2教案_第4頁
【旅游地理】14X2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56第一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走進旅游地理教學目標知識:能復述旅游地理的學習內(nèi)容,能識記旅游資源的類型和我國的主要世界遺產(chǎn)資源。能力:能區(qū)分我國主要旅游資源的屬性,能闡述旅游資源開發(fā)和保護的關系。通過小組合交流分享學習經(jīng)驗,通過分析自身情況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態(tài)度:通過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本課程學習內(nèi)容,增進學生學好本課程的信心。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旅游地理的學習內(nèi)容和旅游資源的類型教學難點:能闡述資源開發(fā)和保護的關系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1、教師播放《中國旅游形象片-中國魅力永存》明確畫面中出現(xiàn)的各類旅游資源。2、學生看圖識景點。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明確旅游地理學習的內(nèi)容教師活動: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1、引導學生說說剛才視頻中出現(xiàn)的旅游資源和自己的旅游經(jīng)歷。2、明確兩個概念:旅游和旅游地理。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明確旅游資源是對旅游者產(chǎn)生吸引力,具有一定旅游價值和功能的資源。2、小組討論,明確旅游地理的學習內(nèi)容。教學活動二:辨析旅游資源類型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別說說本市及本省的旅游資源,并給這些旅游資源按性質(zhì)分類。2、組織學生分組選擇《中國主要自然旅游資源分布圖》中的旅游資源,并說說所選旅游資源的地理要素和特點。3、教師組織學生整理歸納,明確要點。學生活動:1、整理熟知的旅游資源并分類,熟練掌握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分類方法。2、小組合作,介紹所選旅游資源地理要素和特點。教學活動三:課堂討論——中國“申遺”的優(yōu)勢和對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旅游資源發(fā)展和保護的意義。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到目前“世界遺產(chǎn)”項目在中國遍布的省市。2、總結中國“申遺”對旅游資源發(fā)展和保護的意義,以及中國“申遺”的優(yōu)勢。學生活動:1、分小組介紹學習教材內(nèi)容,并在地圖上填出涉及省市的名稱和遺產(chǎn)類別。2、討論“申遺”對旅游資源發(fā)展和保護的意義及中國“申遺”的優(yōu)勢。教學活動四:地圖上的旅游教師活動:1、發(fā)放外國游客來華行程單。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按小組進行地圖上的游歷。2、選出學生代表介紹小組活動情況。教學活動五:探究課程學習方法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教師活動:1、介紹常用地學習方法。2、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活動:1、思考教師介紹的學習方法。2、回顧自身學習習慣和特點。3、小組交流,合作探究適合自己的課程學習方法。三、課堂小結旅游地理是介紹我國旅游區(qū)及世界上其他重要旅游區(qū)的課程,同學們通過這門課可以了解不同旅游區(qū)景點的特色和風格。很多美好的風景等我們?nèi)ジ惺?。四、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并預習華北旅游區(qū)概述,想想黃河文化和帝都文化體現(xiàn)在本區(qū)域哪些旅游資源上。課后記事第二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華北旅游區(qū)概述北京市教學目標知識:能識記華北旅游區(qū)的行政區(qū)劃、旅游資源的特點;能說明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氣候、歷史沿革;能識記北京市旅游資源特點;能復述北京市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能分析北京市旅游資源的特色,能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歸納帝都文化和胡同文化在北京建筑中的體現(xiàn)。態(tài)度: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北京市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難點:帝都文化和胡同文化在北京建筑中的體現(xiàn)。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出示華北旅游區(qū)地圖,學生讀圖找屬于華北旅游區(qū)的省份。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分析華北旅游區(qū)資源特點教師活動:1、展示地貌地圖,講授2、講授華北旅游區(qū)的地貌、氣候特點。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3、講授華北旅游區(qū)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特點。學生活動:1、觀察地圖,了解華北旅游區(qū)的地貌特征。2、學習掌握華北旅游區(qū)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特點。教學活動二:探究北京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沿革教師活動:1、展示圖片之故宮天壇、頤和園等。2、組織學生說說自己的“北京印象”。3、請同學們介紹作為“七大古都之一”北京的歷史沿革。 學生活動:1、分組圖說北京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沿革。2、掌握北京主要旅游資源分布及特點。教學活動三:帝都文化和胡同文化在北京建筑中的體現(xiàn)。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故宮、天壇、頤和園的建筑時間和建筑特色及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理由。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2、播放“北京胡同文化”片段。 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故宮、天壇、頤和園的建筑時間和建筑特色及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理由。2、觀看“胡同文化”片段并思考。教學活動四:討論帝都文化和胡同文化對于北京市旅游資源的影響教師活動:1、組織討論兩種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xiàn)有何異同。2、組織討論:你如何看待這兩種建筑的開發(fā)與保護。3、總結建筑在北京市旅游資源中的地位和傳播的文明。 學生活動:1、分小組介紹兩種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xiàn)有何異同。2、討論對北京共存的兩種文化兩種建筑形式開發(fā)與保護的思考。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五:規(guī)劃我的北京之旅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教師活動:1、以帝都文化為主題組織學生設計旅游行程。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以帝都文化為主題的旅游行程。2、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課堂模擬推介。3、小組合作完成簡單旅游介紹。四、課堂小結皇家建筑體現(xiàn)的帝都文化和四合院體現(xiàn)的胡同文化在皇城根下交融滋長,成為吸引千萬游客體驗的可持久運動力。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并預習天津市,比較天津天后宮和湄洲媽祖廟的異同。課后記事第三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天津市河北省教學目標知識:熟悉天津市、河北省的地理位置、氣候、歷史沿革;能復述兩地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通過海河的漕運地位對天津旅游資源的影響;能運用中國古典園林知識分析承德避暑山莊的特點。態(tài)度:通過學習相聲、年畫等天津特色的文化資源,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了解河北的西柏坡村等紅色旅游資源,激發(fā)珍惜中國建設成就的情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天津市、河北省主要旅游資源。教學難點:天津市中西合璧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及多樣性;承德避暑山莊旅游資資源的特點。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馬三立先生講天津的相聲視頻。學生聽相聲,感受濃濃天津衛(wèi)。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天津市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沿革。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圖說“天津衛(wèi)”。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2、講授天津在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歷程。學生活動:1、掌握天津市的地理位置對旅游資源特點形成的作用。2、掌握天津在近代史上的諸多領先。教學活動二:講授天津市的中西融合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學習天后宮和宮南共北大街。2、講授天津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美食和相聲。 學生活動:1、分組介紹天津天后宮和宮南宮北街。2、掌握天津特色的美食和獨特的相聲文化。教學活動三:討論天津中西合璧旅游資源的價值。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討論“五大道”和“上海中山東一路”的異同。2、組織學生總結天津市中西合璧旅游資源的價值。學生活動:1、分小組介紹“五大道”和“上海中山東一路”的異同。2、討論天津市中西合璧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教學活動四:了解河北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1、展示華北區(qū)的地貌圖,請學生講出河北省的地貌類型特點。2、講授河北省的濱海旅游資源。 學生活動:1、掌握河北的地貌類型,明確其為全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平原、湖泊、丘陵和海濱的省份。2、掌握河北省的濱海旅游資源。教學活動五:掌握河北省5A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西柏坡景區(qū)、安新白洋淀、淶水野三坡景區(qū)、山海關景區(qū)、承德避暑山莊。2、總結河北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分布及特點。 學生活動:1、分組介紹西柏坡景區(qū)、安新白洋淀、淶水野三坡景區(qū)、山海關景區(qū)、承德避暑山莊。2、掌握河北省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特點教學活動六:討論人文旅游資源在河北省旅游資源中的地位。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2、組織討論并總結人文旅游資源在河北旅游資源的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地位。 學生活動:1、分小組介紹山西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2、討論人文旅游資源在河北旅游資源的地位。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七:規(guī)劃我的天津、河北之旅教師活動:1、以風云之地為主題組織學生設計旅游行程。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以風云之地為主題的旅游行程。2、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課堂模擬推介。3、小組合作完成簡單旅游介紹。四、課堂小結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并預習山東省和山西省,思考儒家文化在山東旅游資源中的主要體現(xiàn)和山西古建筑旅游資源的特點。課后記事第四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山東省山西省教學目標知識:山東省和山西省的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等特點,兩地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能總結兩省旅游資源的特色,能說出儒家文化對山東省旅游資源影響,能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歸納山西古建筑旅游資源的特點。態(tài)度: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了解儒家文化和晉商文化對中原文明的影響。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山東、山西省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重難點:儒家文化在山東省旅游資源中的主要體現(xiàn);山西省古建筑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及多樣性。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泰山視頻片段。學生觀看視頻,感受泰山獨一無二的氣勢和精神。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講授山東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山東省區(qū)域圖,請學生講出山東的地理位置特點、氣候、人口等。2、展示山東省旅游資源圖,請學生介紹主要旅游景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點和分布。 學生活動:1、掌握山東省的地貌類型。3、分組介紹主要旅游景點和分布。教學活動二:講授山東省的文化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泰山、三孔、嶗山的旅游資源特色。2、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山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3、教師組織學生總結儒家文化對山東旅游資源的影響。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泰山、三孔、嶗山的旅游資源特色。2、分小組介紹山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入選理由及特色。3、掌握儒家文化對山東旅游資源的影響。教學活動三:講授山西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華北區(qū)的地貌圖和資源圖,請學生講出山西的地貌類型特點及主要礦產(chǎn)資源。2、請學生分組介紹五臺山總結山西省的山脈旅游資源分布及特點 學生活動:1、掌握山西省的地貌類型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2、掌握山西省礦產(chǎn)資源的類型3、分組介紹五臺山和恒山旅游資源的特點4、掌握山西省山脈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特點教學活動四:講授山西省的建筑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平遙古城、大同云岡石窟、山西應縣木塔、太原晉祠的建筑時間和建筑特點。2、教師組織學生總結山西建筑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平遙古城、大同云岡石窟、山西應縣木塔、太原晉祠和懸空寺的建筑時間和建筑特點。2、掌握山西建筑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教學活動五:討論山西地理位置對于山西游資源的影響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山西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2、組織討論并總結山西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對于山西佛教文化及晉商文化的作用。 學生活動:1、分小組介紹山西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2、討論歷史上北方少數(shù)民族對于山西佛教旅游資源和晉商旅游資源的作用。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六:規(guī)劃我的山東省、山西省之旅教師活動:1、以文化之旅為主題組織學生設計旅游行程。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以文化之旅為主題的旅游行程。2、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課堂模擬推介。3、小組合作完成簡單旅游介紹。四、課堂小結“一山、一水、一偉人”,山東獨特的地理條件孕育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泰山和三孔作為山東的標志性景點,其所包涵的文化影響力直到現(xiàn)在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山西是中國建筑文化保存完好的省份之一,對于中國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案例,總結生成山西省旅游資源的特點。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并預習河南省和陜西省旅游資源。課后記事第五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河南省陜西省教學目標知識:河南省和陜西省的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等特點,兩地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能總結兩省旅游資源的特色,能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歸納河南佛教建筑旅游資源的特點,分析黃河文化在兩省旅游資源中的體現(xiàn)。 態(tài)度:了解兩省深厚的歷史文化文化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兩省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難點:河南省佛教建筑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及多樣性;黃河文化在陜西旅游資源中的體現(xiàn)。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河南旅游形象片。學生觀看形象片,了解河南旅游資源。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講授河南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河南行政區(qū)域圖,請同學講講河南省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點。2、請學生分組介紹嵩山和云臺山,并總結河南省的山脈旅游資源分布及特點。 學生活動:1、掌握河南省的地貌類型。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2、分組介紹嵩山和云臺山旅游資源的特點。3、掌握河南省山脈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特點。教學活動二:講授河南省的佛教建筑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嵩岳寺塔、少林寺、白馬寺、龍門石窟的建筑時間和建筑特點。2、教師組織學生總結河南省佛教建筑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嵩岳寺塔、少林寺、白馬寺、龍門石窟的建筑時間和建筑特點。2、掌握河南佛教建筑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教學活動三:討論河南地理位置對于河南游資源的影響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河南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2、組織討論并總結龍門石窟和大同石窟的異同。 學生活動:1、分小組介紹河南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2、討論龍門石窟和大同石窟的異同。教學活動四:講授陜西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陜西省的地貌圖和區(qū)域圖,請學生講出陜西省的地貌類型特點及地理位置。2、請學生介紹華山,說說華山和泰山的異同??偨Y陜西省的旅游資源分布及特點 學生活動: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1、掌握陜西省的地貌類型2、分組介紹華山和泰山的異同。3、掌握陜西省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特點教學活動五:講授陜西省的黃河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陜北窯洞、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的形成時間和文化特色。2、教師組織學生總結陜西省黃河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陜北窯洞、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的形成時間和文化特色。2、掌握陜西省黃河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教學活動六:討論絲綢之路對于陜西省游資源的影響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陜西省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2、組織討論并總結陜西省的地理位置對于陜西省旅游資源的影響。 學生活動:1、分小組介紹陜西省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2、討論陜西省的地理位置對于陜西省旅游資源的影響。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七:規(guī)劃我的河南省、陜西省之旅教師活動:1、以歷史之旅、黃河之旅為主題組織學生設計旅游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行程。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以歷史之旅、黃河之旅為主題的旅游行程。2、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課堂模擬推介。3、小組合作完成簡單旅游介紹。四、課堂小結河南省市中原之地,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西高東低的地理特點使得河南省自古政權、商賈云集之地。寺廟、石窟、塔林等多種佛教建筑成為河南省的旅游資源抹上濃厚的人文氣息。陜西省位于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使得陜西省的旅游資源豐富而多樣。無論是世界奇跡“秦始皇兵馬俑”還是陜西和山西交界的壺口瀑布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恢宏氣勢,是古今往來,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并預習華東旅游區(qū)概述,整理長三角地區(qū)主要旅游資源。課后記事第六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華東旅游區(qū)概述上海市教學目標知識:能識記華東旅游區(qū)的行政區(qū)劃、旅游資源的特點;能說明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氣候、歷史沿革;能識記上海市旅游資源特點;能復述上海市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能分析上海市旅游資源的特色,能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歸納帝都文化和胡同文化在北京建筑中的體現(xiàn)。態(tài)度: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上海市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難點:經(jīng)濟中心在上海建筑中的體現(xiàn)。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出示華東旅游區(qū)地圖,學生讀圖找屬于華東旅游區(qū)的省份。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講授華東旅游區(qū)的自然條件和歷史、經(jīng)濟等教師活動:1、展示中國地圖,明確華東旅游區(qū)的行政區(qū)。2、展示中國地貌圖,學習華東旅游區(qū)的地貌、地形、氣候、河流分布情況。3、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活動,介紹華東旅游區(qū)的歷史、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經(jīng)濟、物產(chǎn)情況。 學生活動:1、看地圖,掌握行政區(qū)。2、分析地圖,表述華東旅游區(qū)的地貌、地形、氣候、河流分布。3、開展小組活動,閱讀書籍,表述歷史發(fā)展、經(jīng)濟物產(chǎn)情況。教學活動二:講授華東旅游區(qū)的自然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列舉華東旅游區(qū)的山岳旅游資源。2、組織學生列舉華東旅游區(qū)的水域旅游資源的類別和景點。3、討論、分析華東旅游區(qū)自然旅游資源特點及價值。 學生活動:1、開展小組活動,學習教材內(nèi)容,列舉山岳旅游資源,任選一處簡單介紹。2、學習教材內(nèi)容,掌握水域旅游資源的分類和景點。3、討論、分析華東旅游區(qū)自然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教學活動三:講授華東旅游區(qū)的人文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吳越文化、園林旅游資源。2、組織學生總結吳越文化對華東旅游區(qū)人文旅游資源形成的意義。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表述吳越文化。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2、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表述古典園林。3、討論、分析吳越文化對華東旅游區(qū)旅游資源形成的意義。教學活動四:講授上海市的自然條件和發(fā)展歷史教師活動:1、展示上海地圖,學習上海地理位置、地勢特點及氣候特點等基本情況。2、講授上海發(fā)展歷史。 學生活動:1、復述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和地勢特點。2、復述上海市的氣候特點。3、掌握上海發(fā)展歷史。教學活動五:講授上海市的人文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外灘、豫園、東方明珠、世博會舊址各自特色。2、組織學生總結上海市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外灘、豫園、東方明珠、世博會舊址的特色。2、討論、分析上海市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教學活動六:討論上海市都市旅游資源的開發(fā)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分析、介紹上海都市旅游資源形成原因。2、組織討論對比上海和香港,通過國家化大城市巴黎、紐約的成功經(jīng)驗,為上海旅游業(yè)發(fā)展提供建議。 學生活動: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1、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地理位置討論、分析上海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2、小組討論,分享從國際大都市著名旅游城市發(fā)展給上海旅游業(yè)發(fā)展獻計獻策。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七:規(guī)劃我的上海之旅教師活動:1、以歷史之旅、黃河之旅為主題組織設計旅游行程。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以歷史之旅、黃河之旅的旅游行程。2、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課堂模擬推介。3、小組合作完成簡單旅游介紹。四、課堂小結華東旅游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經(jīng)濟發(fā)達,促進了吳越文化的形成,生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成為了我國著名的旅游區(qū)域。上海作為直轄市之一,具有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和發(fā)展歷史,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文化,擁有豐富都市旅游資源。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分小組預習江蘇、浙江主要旅游景點。課后記事第七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江蘇省浙江省教學目標知識:掌握江蘇省和浙江省的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等特點,兩地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能總結兩省旅游資源的特色,能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歸納水域旅游資源的特點,能賞析中國古典園林藝術。 態(tài)度:賞析水域旅游資源和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兩省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難點:水域旅游資源的特點,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展示江蘇省三處世界遺產(chǎn)圖片。學生看圖識“世遺”。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講授江蘇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江蘇省地形圖,請學生講出江蘇的地形特點。2、請學生介紹江蘇省的水域資源分布。3、請學生介紹、分析南京秦淮河的地理位置、特色及相關文化。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學生活動:1、掌握江蘇省的地貌類型。2、掌握江蘇省水域旅游資源情況。3、通過分析掌握秦淮河旅游資源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特色。教學活動二:講授江蘇省的人文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鐘山——中山陵、夫子廟、周莊古鎮(zhèn)的人文旅游資源。2、教師組織學生總結江蘇省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中山陵、夫子廟、周莊古鎮(zhèn)的景點分布、建筑特色。2、掌握江蘇省建筑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教學活動三:討論江蘇地理位置對于古典園林資源的影響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介紹蘇州古典園林被評為世界遺產(chǎn)的理由。2、請學生分組介紹蘇州、揚州古典園林資源。3、組織討論并總結蘇州地理位置對古典園林資源形成的影響。 學生活動:1、了解蘇州古典園林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2、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瘦西湖的古典園林特色。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3、從自然和歷史的角度討論、分析古典園林集中形成的原因。教學活動四:講授浙江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浙江省地形圖,請學生講出浙江的地形特點。2、請學生分組介紹普陀山、雁蕩山總結浙江省的山脈旅游資源分布及各自旅游資源的特點。學生活動:1、掌握浙江省的地貌類型。2、掌握浙江省水域資源的類型。3、分組介紹普陀山和雁蕩山的旅游資源特點。4、掌握浙江省山脈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特點。教學活動五:講授浙江省的水域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杭州西湖、西溪濕地、千島湖的形成原因、特色。2、組織學生總結浙江省水域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杭州西湖、西溪濕地、千島湖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旅游資源特色。2、掌握浙江省水域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教學活動六:討論浙東、浙西旅游資源的異同教師活動:1、通過地圖學習浙東、浙西的分界線及地理特點。2、組織分析、討論浙東與浙西旅游資源的異同。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學生活動:1、掌握浙東、浙西的分界線以及各自的地理特點。2、分析、討論浙東與浙西在自然資源的異同以及對旅游資源形成的影響。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七:規(guī)劃我的江蘇、浙江之旅教師活動:1、以游園林、賞水景為主題組織設計旅游行程。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以歷史之旅、黃河之旅的旅游行程。2、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課堂模擬推介。四、課堂小結江蘇擁有豐富的古典園林資源和悠久的歷史,為學生學習園林旅游資源、建筑旅游資源提供了豐富的案例,總結生成江蘇省旅游資源的特點。浙江省是中國著名旅游勝地,有“青山綠水、絲府茶鄉(xiāng)、書圣佛國、文物之邦”的美譽,形成了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學生通過學習總結生成浙江省旅游資源的特點。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任選江蘇省一處古典園林資源,分析比較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的異同;預習浙江省、安徽省。課后記事第八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安徽省江西省教學目標知識:掌握安徽省和江西省的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等特點,兩地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能總結兩省旅游資源的特色,能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比較山岳景觀特點,能賞析中國古典民居藝術。 態(tài)度:賞析山岳旅游資源和中國古典民居藝術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學習江西紅色旅游資源,培養(yǎng)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兩省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難點:山岳旅游資源的特點,中國古典民居藝術。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展示“安徽名片”,學生完成看圖猜猜看——你了解安徽文化嗎?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講授安徽省的自然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展示安徽省的地形圖,請學生講出安徽的地形特點及主要旅游資源。2、請學生分組介紹黃山,分析黃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入選理由及特色,了解安徽省的山脈旅游資源分布。 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學生活動:1、掌握安徽省的地貌類型。2、掌握安徽省旅游資源的類型。3、分組介紹黃山的四絕。4、掌握安徽省山脈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特點。教學活動二:安徽省的民居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西遞、宏村的地形特點和建筑特點。2、教師組織學生總結徽派民居的特色和價值。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西遞、宏村的地形特點和建筑特點。2、掌握徽派民居的特點和旅游價值。教學活動三:講授安徽省的佛教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介紹地藏王菩薩。2、組織學生分組介紹九華街、化城寺、月身寶殿的建筑特點。3、組織學生比較、討論黃山、九華山旅游資源的異同。 學生活動:1、表述地藏王菩薩的相關知識。2、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九華街、化城寺、月身寶殿的建筑特點。3、分析、討論黃山、九華山旅游資源的異同,進一步了解安徽省山岳旅游資源的特色。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四:講授江西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江西省地形圖,請學生講出江西的地形特點。2、請學生分組介紹廬山、三清山、井岡山的旅游資源特點,從地理的角度討論、總結江西省的山地旅游資源分布及各自的特點。 學生活動:1、掌握江西省的地貌類型。2、掌握江西省礦產(chǎn)資源的類型。3、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廬山、三清山、井岡山的旅游資源。4、討論、分析江西省山地旅游資源的分布及各自的特點。教學活動五:講授江西省的古村落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介紹婺源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和自然旅游特點。2、教師組織學生分析、對比婺源和西遞、宏村的異同。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介紹婺源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和自然旅游特點。2、對比分析,了解婺源和西遞、宏村的異同。教學活動六:探究江西省景德鎮(zhèn)瓷文化教師活動:1、通過學習景德鎮(zhèn)古窯民俗博覽區(qū),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景德鎮(zhèn)瓷器發(fā)展歷史、燒瓷工藝。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2、組織討論礦產(chǎn)資源對景德鎮(zhèn)瓷器發(fā)展的影響。 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分小組介紹景德鎮(zhèn)瓷器發(fā)展歷史、燒瓷工藝。2、討論江西省礦產(chǎn)資源對景德鎮(zhèn)瓷器發(fā)展的影響、作用。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七:規(guī)劃我的江蘇、浙江之旅教師活動:1、以“那山那屋”為主題組織設計旅游行程。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那山那屋”的旅游行程。2、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課堂模擬推介。3、介紹主要旅游景點。四、課堂小結安徽江西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旅游資源融自然景觀與文化古跡于一體,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特點突出。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并預習華中旅游區(qū)。課后記事第九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華中旅游區(qū)概述教學目標知識:了解華中旅游區(qū)的行政區(qū)、氣候、水路交通情況等,熟悉華中旅游區(qū)橫跨三大階梯獨特地貌特點及自然旅游資源,掌握華中旅游區(qū)的歷史變遷及人文旅游資源。能力:能說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沿革對華中旅游區(qū)旅游資源的特色形成的作用。嘗試小組合作開發(fā)旅游線路。態(tài)度:學習華中旅游區(qū)的旅游資源,培養(yǎng)對大好河川的自豪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華中旅游區(qū)旅游資源的類型。嘗試小組合作開發(fā)旅游線路。教學難點:說明華中旅游區(qū)地理環(huán)境對荊楚、湘楚、巴蜀文化形成發(fā)揮的作用。指導學生小組合作開發(fā)旅游線路。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展示華中景點圖片,學生看圖識景點。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認識華中旅游區(qū)的基本情況教師活動:1、展示中國地圖,明確華中旅游區(qū)的行政區(qū)。2、展示中國地貌圖,學習華中旅游區(qū)的獨特的地理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位置、氣候、水路交通情況。 學生活動:1、看地圖,掌握行政區(qū)。2、分析地圖,表述華中旅游區(qū)的氣候、水路交通情況。教學活動二:講授華中旅游區(qū)的地貌情況教師活動:1、根據(jù)中國地貌圖,請學生分小組學習華中旅游區(qū)的地貌單元及各自的特點。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華中旅游區(qū)自然旅游資源的類別及特點。 學生活動:1、開展小組活動,結合地貌圖和教材,學習、介紹華中旅游區(qū)的地貌單元及特點2、討論、分析華中旅游區(qū)自然旅游資源的類別和特點。教學活動三:講授華中旅游區(qū)的歷史變遷及人文旅游資源。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了解華中旅游區(qū)的歷史發(fā)展。2、組織學生嘗試總結荊楚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及近代紅色革命形成的人文遺產(chǎn)。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學習華中旅游區(qū)的歷史發(fā)展。2、通過討論、分析,嘗試對荊楚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形成排序、說明特點及介紹遺留下來的人文旅游資。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四:開發(fā)旅游線路教師活動1、介紹旅游線路發(fā)開的原則。2、介紹旅游線路發(fā)開的流程。3、介紹旅游線路發(fā)開的要素。4、提煉旅游線路發(fā)開的主題。5、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旅游線路主題提煉和開發(fā)。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6、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7、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學習旅游線路開發(fā)知識2、小組合作完成旅游線路主題提煉。3、根據(jù)小組確定主題設計旅游線路。4、模擬進行線路推介。5、介紹主要旅游景點四、課堂小結華中旅游區(qū)地勢情況復雜,地貌類型多樣,產(chǎn)生了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同時,長江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孕育了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荊楚、湘楚、巴蜀文化對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擁有寶貴的人文旅游資源。旅游地理知識是旅游線路開發(fā)和設計的基礎,我們學習旅游地理知識要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五、布置作業(yè)對照旅游市場上已經(jīng)推出的旅游產(chǎn)品,繼續(xù)優(yōu)化小組設計的旅游線路。預習湖北、湖南。課后記事第十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湖北省湖南省教學目標知識:掌握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等特點,兩地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能總結兩省旅游資源的特色和開發(fā)現(xiàn)狀。 態(tài)度:激發(fā)愛國情懷并增強職業(yè)認同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兩省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難點:旅游資源開發(fā)。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展示炎帝祭祀典禮、武昌起義、長江三峽、明顯陵的圖片。學生看圖識景點。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講授湖北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湖北省地形圖,請學生講出湖北的地形特點、氣候、水域資源。2、組織學生學習湖北省的人口、歷史情況。3、舉例介紹湖北省的湖泊。 學生活動1、介紹湖北省的地形特點。2、介紹湖北省的水域資源。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3、介紹湖北省人口、歷史情況。4、掌握湖北省湖泊的分布,分析湖北省水體景觀旅游資源特點。教學活動二:講授湖北省的古建筑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集體學習黃鶴樓的地理位置、建筑時間等基本情況。2、請學生總結黃鶴樓的建筑特點。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掌握黃鶴樓的地理位置、建筑時間。2、學習教材內(nèi)容,掌握黃鶴樓的建筑特點。教學活動三:講授湖北省的宗教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武當山的山岳景觀特點和宗教景觀(金殿、紫霄宮)。2、組織討論宗教文化對旅游資源形成的作用。 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分小組介紹武當山山岳景觀、金殿、紫霄宮。2、集體討論宗教文化對旅游資源的作用。教學活動四:講授湖北省的生物景觀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集體學習神農(nóng)架林區(qū)的地形、地貌、氣候等情況。2、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神農(nóng)頂旅游區(qū)、香溪源旅游區(qū)、燕天埡旅游區(qū)的特點。3、組織學生總結湖北省旅游資源的類別及其特點。 學生活動: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1、學習教材內(nèi)容,掌握神農(nóng)架基本情況,加深對生物景觀旅游資源的認識。2、學習教材內(nèi)容,分小組開展活動,掌握神農(nóng)架三大旅游區(qū)的特點。3、嘗試總結湖北省旅游資源的類別、特點。教學活動五:講授湖南省的自然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展示湖南省地形圖,請學生講出湖南的地形特點、水域資源。2、請學生介紹湖南省人口、歷史情況。3、請學生分組學習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的基本情況以及相關景點。 學生活動:1、介紹湖南省的地形特點。2、介紹湖南省的水域資源。3、介紹湖南省的人口、歷史發(fā)展。4、分組學習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了解湖南省的生物景觀旅游資源。教學活動六:講授湖南省的古建筑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小組學習岳麓書院、愛晚亭、鳳凰古城的地理位置、建筑時間、建筑特點等情況。2、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分析岳麓書院對古代教育發(fā)展的促進作用。3、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分析如何保護鳳凰古城這類古建筑旅游資源。 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掌握岳麓書院、愛晚亭、鳳凰古城的地理位置、建筑時間及特點。2、討論、分析岳麓書院對古代教育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3、討論、分析對鳳凰古城的保護和宣傳。教學活動七:講授湖南省的文化名山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衡山的基本情況和衡山四絕。2、組織學生分析衡山旅游資源的特色和其它五岳的不同之處。 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分小組介紹衡山的基本情況、祝融峰、藏經(jīng)殿、方廣寺、水簾洞。2、總結五岳的不同之處。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八:我為鳳凰古城開發(fā)獻一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介紹鳳凰古城基本情況。1、閱讀資料。2、提供古城開發(fā)的案例。2、小組討論。3、組織學生討論。3、方案展示。4、點評、補充。四、課堂小結湖北、湖南歷史悠久,遺跡眾多,深厚的楚文化促進了我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省內(nèi)擁有眾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吸引眾多游客,學生通過學習嘗試生成湖北省旅游資源特點。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比較三清山、武當山異同;預習重慶、四川。課后記事第十一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重慶市四川省教學目標知識:掌握重慶市和四川省的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等特點,兩地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主要旅游景點及分布。能力:能總結重慶市和四川省旅游資源的特色。 態(tài)度:激發(fā)愛國情懷并增強職業(yè)認同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重慶市、四川省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難點:重慶市、四川省自然旅游資源的類別及其特點。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話說“天府之國”。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了解重慶市、四川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重慶市地形圖,請學生講出它的地形特點、氣候情況。2、展示四川省地形圖,請學生講出它的地形、少數(shù)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民族情況。 學生活動:1、介紹重慶市的地形特點、氣候情況。2、介紹四川省的地形特點、民族分布情況。3、掌握重慶市、四川省湖泊資源的分布及特點教學活動二:講授重慶市、四川省的自然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武隆喀斯特旅游區(qū)、長江三峽、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大熊貓棲息地等景點。2、請學生總結重慶市、四川省自然旅游資源的類別及其特點。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掌握武隆喀斯特旅游區(qū)、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大熊貓棲息地等景點。2、通過討論、分析小結重慶市、四川省自然旅游資源的類別及其特點。教學活動三:講授重慶市、四川省的宗教旅游資源教師活動: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1、組織學生分小組介紹大足石刻、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2、請學生總結重慶市、四川省宗教旅游資源的特點。 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分小組介紹大足石刻、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2、通過討論、分析這里的宗教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活動四:講授重慶市、四川省的古建筑旅游資源教師活動:1、請學生集體學習都江堰的位置、年代、特點。2、組織學生總結都江堰對四川發(fā)展的意義。學生活動:1、學習教材內(nèi)容,掌握都江堰基本情況,加深對古建筑旅游資源的認識。2、通過討論、分析小結都江堰對四川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七:規(guī)劃我的天府之旅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教師活動:1、以“天府之國”為主題組織設計旅游行程。2、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3、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天府之國”的旅游行程。2、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課堂模擬推介。3、介紹主要旅游景點。四、課堂小結重慶市、四川省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多樣,具有非凡性、永續(xù)性,同時,人文旅游資源歷史悠久,富有強勁的生命力,有助于學生嘗試生成重慶、四川旅游資源特點。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分析喀斯特景觀的成因、特點;預習華南旅游區(qū)。課后記事第十二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華南旅游區(qū)概述教學目標知識:了解華南旅游區(qū)的行政區(qū)、氣候、水路交通情況等,熟悉華南旅游區(qū)的旅游資源類型,掌握華南旅游區(qū)的歷史變遷及人文旅游資源。能力:能說出華南旅游區(qū)的區(qū)位優(yōu)勢,2.能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歸納華南旅游區(qū)的旅游資源特點。態(tài)度:學習華南旅游區(qū)旅游,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于本區(qū)旅游資源發(fā)展的重要性,增強對于華僑的愛國精神有認同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華南旅游區(qū)的區(qū)位地理位置;教學難點:華南旅游區(qū)的旅游資源特點,指導學生小組合作開發(fā)旅游線路。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海上絲綢之路”視頻,組織學生討論“海上絲綢之路”和“一路一帶”關系。學生觀看視頻后,充分討論并發(fā)言。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認識華南旅游區(qū)的基本情況教師活動:1、展示中國地圖,請學生指出華南旅游區(qū)在中國的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地理位置。2、請學生分組說說華南旅游區(qū)在中國版圖中的區(qū)域地理優(yōu)勢及在世界版圖中的地理優(yōu)勢。 學生活動:1、掌握華南旅游區(qū)在中國版圖中的地理位置。2、掌握華南旅游區(qū)在世界版圖中的地理位置。3、說出華南旅游區(qū)的區(qū)位地理優(yōu)勢。教學活動二:討論華南旅游區(qū)的旅游資源特點教師活動:1、請學生分組列舉華南旅游區(qū)的典型旅游資源。2、教師組織學生總結華南旅游區(qū)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價值。學生活動:1、說出華南旅游區(qū)的典型旅游景點并分析其類型和特點。2、掌握華南旅游區(qū)的旅游資源特點。教學活動三:討論華南旅游區(qū)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對于華南旅游區(qū)旅游資源的影響。教師活動:1、講述華南旅游區(qū)的歷史發(fā)展沿革,著重討論華僑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和改革開放對于本區(qū)的價值。2、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華南旅游區(qū)的地理位置,泉州、廣州港口地位及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條件下自然旅游資源的特點。學生活動:1、掌握華南旅游區(qū)的歷史沿革。2、學會分析華南旅游區(qū)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對于華南旅游區(qū)旅游資源的影響。三、課堂練習教學活動四:開發(fā)旅游線路教師活動1、介紹旅游線路發(fā)開的原則。2、介紹旅游線路發(fā)開的流程。3、介紹旅游線路發(fā)開的要素。4、提煉旅游線路發(fā)開的主題。5、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旅游線路主題提煉和開發(fā)。6、組織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各主要景點并略作介紹。7、點評學生表現(xiàn)。學生活動: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1、學習旅游線路開發(fā)知識2、小組合作完成旅游線路主題提煉。3、根據(jù)小組確定主題設計旅游線路。4、模擬進行線路推介。5、介紹主要旅游景點四、課堂小結華南旅游區(qū)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擁有豐富的歷史資源和社會人文資源,從而形成特殊的旅游環(huán)境,對中國的旅游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并預習海南省。課后記事第十三周第一次課系主任審核簽字:教學課題/實訓項目海南省教學目標知識:了解海南省的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等特點,掌握??谥饕糜钨Y源的特點,熟悉三亞主要旅游城市的主要旅游景點。能力:能通過自然和人文資源的特點,闡述海南旅游資源的特點。態(tài)度:學生通過了解我國濱海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培養(yǎng)保護海洋資源的責任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海南省旅游資源的特點;教學難點:海南省三亞旅游景點及特色。教學手段(含教法、學法、教具、課件等)教法:講授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等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具等:多媒體投影、自制ppt課件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海南三亞形象宣傳片。二、講授新課教學活動一:講授海南省的自然條件教師活動:1、展示海南省地圖,分析海南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2、請學生分組介紹??诤腿齺喌穆糜钨Y源及其特點。教學過程及教學設計學生活動:1、掌握海南省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2、分組介紹海南省的重要旅游城市海口和三亞的旅游資源。教學活動二:講授海南省的濱海旅游資源教學活動:1、請學生分組介紹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qū)、亞龍灣和天涯海角游覽區(qū)。2、教師組織學生總結海南省濱海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特點。 學生活動:1、分小組學習教材內(nèi)容,學習亞龍灣、天涯海角游覽區(qū)、南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