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實習報告_第1頁
嵩山實習報告_第2頁
嵩山實習報告_第3頁
嵩山實習報告_第4頁
嵩山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頁共13頁目錄引言 2嵩山介紹 2自然地理 2經濟地理 3實習目的及意義 3第一章地質 41.1沉積巖 41.2巖漿巖 51.3變質巖 51.4地質構造 61.41褶皺 61.42斷層 7第二章地貌 82.1洪積扇 82.2黃土地貌 82.3河流地貌 9第三章水文地理 10第四章土壤 10第五章植被 11后記: 13引言嵩山介紹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宗高"、"宗山",西周時稱為:"岳山",公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陽以后,以嵩山位居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岳,始稱"中岳嵩山:。它與山東的東岳泰山,陜西的西岳華山,湖南的南岳衡山,山西的北岳恒山以及神話傳說中海上的方丈、蓬萊、瀛洲三臺山稱為三山五岳。中岳嵩山橫跨滎陽、新密、鞏義、登封、伊川、洛陽等市縣,全長60多公里。主體部分在登封境內,分東西兩部分,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太室山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4米,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海拔1512米。兩山各有36峰,合稱嵩山72峰。

嵩山以其居中而冠五岳,以其古老而蘊奧秘,地質稱五代同堂,松柏

幃萬世綠裝,夏禹疏九河分洪荒,周公測天地以建圣制,漢武幸太室山呼萬歲,唐宗賜少林禪武盛傳,則天臨峻極登封告成,乾隆謁岳廟詩揚太少,許由避堯禪隱于箕山,李聃寫道經遁于嵩高,達摩創(chuàng)禪宗于少林,二程演儒理于嵩陽,中岳千古文明,河山十方浩氣,俱匯中岳。

嵩山,五岳之中。五岳是中國最有名氣的名山,不僅風景好,也是歷代皇帝祭天封禪的地方,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嵩山最為古老,早在36億年前,地球其他地方還沉睡海底時,她就橫空出世,傲然成陸。而且,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于天"的名句。少林寺介紹少林寺是我國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聲譽顯赫的禪宗祖庭,少林功夫的發(fā)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處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風景區(qū)的主要核心景區(qū)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為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傳禪宗。至此,少林被稱為“禪宗祖庭”。自然地理氣候嵩山屬于暖溫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2-14.8度。一月份最低氣溫-7度。七月份最高氣溫40度,隨著海拔的上升,氣溫逐漸下降。年降水量約為700-800mm,山地對降水影響較大,降水呈逐年遞減趨勢。河流河網(wǎng)密度大,地下水豐富但是埋藏較深。以嵩山為分水嶺,北坡流至黃河(黃河水系),南坡流至淮河(淮河水系)。地形嵩山地區(qū)以低山丘陵為主,北部地區(qū)以山地丘陵為主即“北部山地丘陵區(qū)”;東部以丘陵平原為主,其中丘陵主要為黃土丘陵;南部為山地丘陵區(qū),山地主要以箕山為主,丘陵一般為200-300米,潁河沿岸有較寬的河漫灘和三級階地。土壤有棕壤、河土、潮土三種土壤;其中以河土為主稱農業(yè)土壤。這里土壤貧瘠,作物生長狀況很不樂觀。生物資源嵩山地區(qū)植物垂直分布帶明顯,800米以下的丘陵、山谷等以河土為主,800-1200米為針葉林闊葉林混交地帶,此地區(qū)以森林為主,但林木覆蓋率低(因為很大一部分山區(qū)由石英巖組成,其化學性質穩(wěn)定硬度大,不易風化為土壤)1200米以上以森林為主,主要有栓皮櫟,榆樹,桐樹,槐樹,楊柳,椿樹,皂角樹,桃樹,灌木叢。動物資源為華北區(qū)系,有八哥,燕子,斑鳩,金雞,喜鵲,黃鼠狼,鼠,兔,松鼠,畫眉,烏鴉,麻雀。其中獸類有野羊,野豬,虎……經濟地理登封市在這幾年來經濟發(fā)展迅速,占地面積逐年擴大,90年代總人口數(shù)為55萬,1990年GDP為128831萬元,嵩山地區(qū)旅游收入為120億。登峰工業(yè)不發(fā)達,基本上為加工工業(yè)但不在登封市區(qū)內,多分布在登峰周邊地區(qū),在蘆店,主要為煤礦業(yè)。這里有大量的鐵礦,鋁鐵礦,花崗巖礦加工工業(yè),但規(guī)模都不大。登封市交通發(fā)達便利,鐵路,高速公路,很是方便。登封為中華民族農業(yè)發(fā)祥地之一,但是由于土壤貧瘠,氣候干旱,用于灌溉的土壤不多。糧食類作物有小麥,玉米,豆類,經濟作物有煙葉。登峰地區(qū)峰巒疊嶂、寺廟林立、古跡眾多,有吸引旅客的嵩山地質公園,少林寺等眾多旅游景點,因此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1990年年接待游客人次為10萬,現(xiàn)在年接待人次為2億。實習目的及意義地質學是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發(fā)展歷史和演化規(guī)律,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地質依據(jù)。自然界的地質現(xiàn)象往往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錯綜復雜。通過野外實習可以把抽象的地質學理論與實際的地質現(xiàn)象結合起來,真正理解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通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同時通過實習鞏固學過的《普通地質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實習時間:2012-5-11實習人員:鄭主任,張老師,高老師,王老師,劉老師及10/11級所有同學。實習路線:路線一:五月十一號號市區(qū)——氣象站——教練場路線二:五月十二號號市區(qū)——中岳廟后溝——黃蓋亭——玉皇廟——斷層東路線三:七月十七號市區(qū)——陳樓后山——大金店黑龍溝穎河階地路線四:七月十八號市區(qū)——少林水庫——水壩南——少林水庫西山頭——實習點:1,嵩陽書院東2,逍遙溝3,中岳廟后溝4,黃蓋亭后小路上5,玉皇廟小樹林6,玉皇廟小橋7,斷層東8,陳樓后山上9,大金店黑龍溝穎河階地10,少林水庫11,少林水庫南小山坡12,少林水庫西山頭13,教練場主題內容第一章地質1.1沉積巖沉積巖,又稱水成巖,是三種組成地球巖石圈的主要巖石之一(另外兩種是巖漿巖和變質巖)。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它巖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fā)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鹽的作用形成的巖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巖石是沉積巖,但如果從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個巖石圈算,沉積巖只占5%。沉積巖主要包括石灰?guī)r、砂巖、頁巖等。沉積巖中所含有的礦產,占全世界礦產蘊藏量的80%。(一)采集名稱:砂礫巖采集時間:2012-5-12采集地點:玉皇廟斷層東基本特征:(1)顏色:紅褐色、紫紅色(2)礦物成分:黏土、石英、粉砂(3)結構:碎屑結構(4)構造:層理構造砂礫巖形成于二疊紀,根據(jù)結構不同,可以分為粗砂礫巖、細砂礫巖和粘土巖。其顏色為紫紅色,與巖石形成時期濕熱的環(huán)境有關。(二)采集名稱:化石采集時間:2012-5-12采集地點:陳樓后山基本特征:這類巖石是巖石風化產物和剝蝕產物中的溶解物質和膠體物質通過化學作用方式沉積而成的巖石和通過生物化學作用或生物生理活動使某種物質聚集而成的巖石,前者屬于化學巖,后者屬于生物化學巖。這類巖石大多是在海、湖盆地中形成,有一小部分也可以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成分常較單一,具有結晶粒狀結構、隱晶質結構、鮞狀結構、豆狀結構或具有生物結構、生物碎屑結構等。其中有許多巖石本身就是有重要意義的沉積礦產,如石鹽、鉀石鹽、石膏、芒硝、石灰石、白云石、鐵礦、錳礦、鋁土、磷礦、硅藻土等。石灰?guī)r由平行不整合運動形成,其中的珊瑚類、腕足類、筳類、海百合等各種化石形成于石炭紀泥盆紀和中奧陶紀。各種化石的主要特征有:腕足類:貝殼特征:個頭與指甲大小,形狀大小不一,生活在淺海粘在石頭上;珊瑚類:群體生活,形狀小麥桿粗細筳:狀小麥粒方垂形有網(wǎng)格狀花紋螺類:形狀類似海螺棘皮:表面像雞皮海生無脊椎動物1.2巖漿巖巖漿巖或稱火成巖,是由巖漿凝結形成的巖石,約占地殼總體積的65%。巖漿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產生的高溫熾熱、粘稠、含有揮發(fā)分的硅酸鹽熔融體。是形成各種巖漿巖和巖漿礦床的母體。巖漿的發(fā)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巖漿作用。(一)采集名稱:輝綠巖采集時間:2010-5-13采集地點:逍遙溝基本特征:(1)顏色:灰綠色(2)礦物成分:輝石、長石、橄欖石、角山石、石英、磁鐵礦(3)結構:璃狀(4)構造:塊狀(二)采集名稱:花崗巖采集時間:2012-5-13采集地點:教練場基本特征:(1)顏色:多樣(偏紅、偏綠、偏黑)(2)狀物成分:長石、正長石、斜長石、石英、黑云母、角山石(3)結構:粒狀結構(4)構造:塊狀結構1.3變質巖變質巖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巖石。固態(tài)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fā)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結晶變成大理石。(一)采集名稱:石英巖采集時間:2012-5-13采集地點:逍遙溝基本特征:(1)顏色:灰白色(2)礦物成分:石英、長石、云母(3)結構:璃狀、變晶結構(4)構造:條帶狀結構(二)采集名稱:千枚巖采集地點:黃蓋亭后小路上采集時間:2012-5-13基本特征:(1)顏色:具有絲絹光澤(2)礦物成分:絹云母、綠泥石、石英、鈉長石(3)結構:鱗片變晶結構(4)構造:千枚狀構造1.4地質構造內力引起的地殼乃至巖石圈變形、變位的作用,叫做構造運動。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巖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fā)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tài)。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一般來說,構造運動和地殼運動的含義大致相同,嵩山這塊地質寶藏的地殼運動非常顯著,主要有距今25億年的嵩陽運動、18億年的中岳運動和5.43億年的少林運動。1.41褶皺巖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fā)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fā)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其中褶曲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但基本形態(tài)只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實地觀察嵩山中岳廟后溝處有一個褶曲。此褶曲的兩翼傾角不等,左翼巖層是石英巖,厚度大,屬中元古代,地層為中元古界,也就是中元古界嵩山群石英巖。觀察地點:中岳廟后溝觀察時間:20102-登封歪斜背斜:該背斜為傾斜背斜,兩翼傾角不等;左翼約23度,右翼約45度。寬約230米,高約75米。褶曲節(jié)理發(fā)育,巖性為石英巖,形成于中原古代。北翼地層出露較完整。1.42斷層斷層地殼中巖石、特別是脆性較大和靠近地表的巖石,在受力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斷裂和錯動,總稱為斷裂構造,它也是地殼中普遍發(fā)育的基本構造之一,通常把斷裂分為節(jié)理、劈理和斷層。地殼巖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fā)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在地貌上,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中國華山北坡大斷崖。(二)羅盤的使用方法羅盤是用來測量地質方位的,它分長邊和短邊。羅盤打開后,羅盤面上有一個小軸,壓下去后指針就不會再動,它有兩個作用:一是方便讀數(shù),二是對指針起保護作用。羅盤的蓋上有一面鏡子,為了方便讀數(shù)。另外,羅盤既然是用來測量地質方位的,那么它自然是以東西為界限(地質方位),就是在0度-90度、270度到360度時把北放前邊,如45度讀作北東,小于45度時,讀北北東,那么大于300度,讀北北西;90度-270度就是把南放前面,如135度,讀南東。一般說來,我們使用羅盤是只測其傾角和傾向,就玉皇廟附近這個斷層來說,測傾角時,使長邊(有刻度的一面)豎著放(放在筆記本上更標準),然后使水平氣泡居中,讀羅盤中那個小白針所指的度數(shù),經測量,這個斷層面的傾角為46度;測傾角時,使羅盤的短邊和斷層面內平行,然后看到羅盤中的水平氣泡居中時,讀出指針的數(shù)值,測得這個斷層面的傾向是155度。第二章地貌2.1洪積扇概念:洪積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暫時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較強,扇面上水系不發(fā)育。由于山前構造斷裂下降,洪積物厚度可達數(shù)百米。從扇頂至扇緣高差也可達數(shù)百米。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lián)結形成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洪積扇因山地不斷抬升,山前平原不斷下降,形成上疊式扇體。當山地上升規(guī)模、幅度均較大時,老扇隨之抬升,在其下方發(fā)育新扇體,形成串珠狀洪積扇。當山地前緣有不等量的新構造活動時,新扇體向相對下降的一側移動,使新老扇體并列向一側偏轉,造成不對稱形態(tài)。在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溝谷出口處形成的扇狀堆積地形,也常稱沖積錐或沖出錐。與發(fā)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區(qū)的洪積扇相比,沖積錐的規(guī)模一般較小,地面坡度則較大,常具半圓錐形形態(tài)。沖積錐不論在干旱地區(qū)還是濕潤地區(qū)都有分布。具有經常性流水的河流在出山口處,也??尚纬缮葼疃逊e地形,一般稱沖積扇。由于洪積扇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故巖石的物理風化強,在太陽作用下,易破碎,自然直被差。實習時間:2012-5地點:嵩陽書院東地理位置:登封縣城洪積扇量石:直徑:95厘米;寬:70厘米;高:60厘米。黃土地貌黃土主要是第四紀風力搬運堆積的土狀物質,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我國除集中分布于黃土高原外,還包括新疆、青海、黃河下游及松遼平原等地,在河南分布在西部、三門峽、洛陽等地。關于黃土地貌的成因,目前有三種學說。(1)水成說;(2)原地風化學說;(3)風成說地貌學中所認可的是“風成說”。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源于西北地區(qū)的沙漠、戈壁。在風力作用下,不斷的搬運,當風速減小后,逐漸在一個干燥環(huán)境的地方堆積。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潛蝕和風蝕均為黃土地貌的外動力,而流水作用居首位。在陳樓村委東邊有一處黃土地貌,黃土中有兩條不連續(xù)分布的礫石線,這是由于當時的氣候濕潤,也就是說此地的黃土是由流水搬運堆積作用形成的。實習時間:2012-5-15地點:陳樓后山特征:黃土顏色:灰黃、棕黃(些許有黑色,煤的塵土)成分是黏土、細紗和粉砂,顆粒均一,碳酸鈣含量多黃土的直立性好,可以挖窯洞;黃土孔隙度大,濕陷性強,抗蝕性弱,極易遭受流水侵蝕。河流地貌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溝谷流水和河流三類。流水具有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三種作用,使大地上出現(xiàn)了關于流水作用的地貌類型,在登封,我們主要了解了河床、河漫灘、河流階地。河谷是以河流作用為主,并在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參與下形成的狹長凹地,是一種常見的地貌形態(tài)。河床是平水期河水淹沒的河槽,河漫灘則是汛期洪水淹沒而平水期露出的水面的河床兩側的河谷。河流一般可分為上游、中游與下游3個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jù)平面形態(tài)、河型動態(tài)和分布區(qū)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依平面形態(tài)可分為順直型、彎曲型、分汊型和游蕩型;按河型動態(tài)主要分為相對穩(wěn)定和游蕩型兩類。山區(qū)與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著不同的發(fā)育演化規(guī)律與特點。山區(qū)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縱坡降較大,谷底與谷坡間無明顯界限,河岸與河底常有基巖出露,多為順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層沖積物,有完好寬平的河漫灘,河谷橫斷面為寬U或W形,河床縱剖面較平緩,常為一光滑曲線,比降較小,多為彎曲、分汊與游蕩河型。穎河河谷地貌:穎河河谷縱剖面呈河床-河漫灘-河流階地三部分,其中在河漫灘呈二元結構:漫灘相沉積和河床相沉積,其巖石依次為細粒、粗粒。河流階地即河水一般不會淹沒的區(qū)域,穎河可分為三個階地。河流階地是地殼活躍時期,地殼上升,利用其高差形成的勢能變大,經過一段時間的穩(wěn)定時期河床會下陷,形成河流階地。主要成因有:氣候的變化,形成氣候階地;構造運動,形成構造階地;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基準面。河流階地按組成物質及其結構分為以下4類:①侵蝕階地。由基巖構成,階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沖積物。②堆積階地。由沖積物組成。根據(jù)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階地的切割疊置關系不同又可分為:上疊階地,是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上;內疊階地,新階地疊于老階地之內。③基座階地。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超過了老河谷谷底而達到并出露基巖。④埋藏階地。即早期的階地被新階地所埋藏。運用物理、化學、生物、年代學的方法研究階地的級數(shù)、結構、年代、成因、分布的規(guī)律在科學上與經濟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習時間:2010-7-17地點:大金店黑龍溝穎河階地實習工具:卷尺、繩子、羅盤測量結果:河流走向:108°二、三級階地為4.5四級接地米;在登封的穎河小橋附近,我們看到了河床的河漫灘,此河流自西向東流,河谷寬闊,地勢平坦,而且在河流的一側還分布有河流階地。在張永民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測得的河流走向是108°左右。三級階地的高度大約4.5米,界面長為29.42米,四級階地高大約1.45米。水文地理地點:氣象站2012年5月11日11:00內容:氣象觀測儀器認知風速風向儀雨量筒蒸發(fā)儀嵩山地區(qū)地處淮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界處。大部分流域屬于淮河流域,面積為1067.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88.37%;其中潁河流域面積為1037.5平方千米,汝河流域面積為30平方千米。屬于黃河流域的伊洛河流域面積較小,為140.5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11.63%。有四個主要水庫,白沙水庫、紙坊水庫、劵門水庫和少林水庫。這次我們主要考察了少林水庫。5月14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楊家壩西邊的少林水庫,少林水庫位于少林寺東南35公里,登封西北8公里。水庫控制流域41公里,總庫容1180萬㎡,選址在地質牢靠的位置,在湖口建成肚大口小的模型,這樣以便于更好的發(fā)揮實現(xiàn)水壩的最大價值。該水庫于1958年10月動工興建,1960年5月停工,完成壩高20m。1971年8月續(xù)建加高,1972年10月竣工,最大壩高40.35m。這個水壩還有溢湖道、輸水管道、防浪墻、上游坡面、下游坡面,同時坡分級得到不同階坡增加大壩牢固性。為安全起見,壩高超過5米,要修筑戧臺,坡面不能一下到底。一般一項水利工程的建設是用來防洪、灌溉、發(fā)電、城市供水、養(yǎng)殖、航運、觀光等等。我們此次的任務是在張老師的帶領下觀察,測量大壩。主要的工具有量繩、羅盤,依據(jù)測量結果和計算,我們得到了一些數(shù)據(jù)。用羅盤得到壩走向:179°,管道直徑:2.7米,壩頂寬:4.3米,壩頂長:246.5米,防浪墻高80厘米,寬70厘米,下游三級坡長和角度分別為:一級23.62米,26度,二級28.22米,21度,三級23.35米,20度,一級戧臺高1.55米,二級高1.95米,三級高2.33米土壤嵩山的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其中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少室山的主峰,海拔1512.6米。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是落葉闊葉林。嵩山地區(qū)的土壤復雜多樣,以褐土帶為主,占大約92%,其次有棕壤約5%和潮土約3%。800米以上主要為棕壤,800—300米主要為褐土,其中以褐土為主稱農業(yè)土壤。550-800米為淋溶褐土,300-550米為褐土性土。嵩山的動物種類屬華北區(qū)系,1200米以下的地區(qū)鳥獸種類多,土壤的水平分布情況如下:褐土分布最廣,主要分為四類,①典型褐土,分布在盆地,潁河附近②淋溶褐土,主要分布在高丘陵上部,海拔較高地登封南北兩側③碳酸鹽土,登封中部平原地區(qū)④褐土性土,在低山丘陵、階地兩邊。棕壤分布范圍主要在登封北部少室山,太室山中北部。潮土則是長條狀分布。實習時間:2015-5-15實習地點:少林水壩南500米小山頂實習要素:土壤成土要素:氣候、生物、地形、時間、母質實習工具:小刀、放大鏡實驗結果:土壤剖面有機質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淀基層顏色褐色棕褐色淺黃色黃白色質地壤土壤土壤土壤土松緊度松緊植被植被屬暖溫帶植物區(qū)系,植物種類繁多,成分復雜,由于嵩山的地勢起伏大,故植被呈垂直分布。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主要分布著灌從草甸和農作物植被帶;800米-1200米的低山、中山處分布的是針葉林、落葉闊葉混交林帶;1200米以上為棕色深林土,以灌木和針葉林為主。并以栓皮櫟,榆樹,桐樹,槐樹,楊柳,椿樹,皂角樹,桃樹,灌木叢通過老師講解,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職務,并自己動手操作,做了個10*10的樣方,觀察認識植物。喬木是指樹身高大的樹木,由根部發(fā)生獨立的主干,樹干和樹冠有明顯區(qū)分。有一個直立主干、且高達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稱為喬木樹體高大(通常6米至數(shù)十米),具有明顯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為偉喬(31米以上)、大喬(21-30米)、中喬(11-20米)、小喬(6-10米)等四級。灌木是指那些沒有明顯的主干、呈叢生狀態(tài)的樹木,一般可分為觀花、觀果、觀枝干等幾類,矮小而叢生的木本植物。常見灌木有玫瑰、杜鵑、牡丹、小檗、黃楊、沙地柏、鋪地柏、連翹、迎春、月季、荊、茉莉、沙柳等。殼斗科(Fagaceae)又名山毛櫸科,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金縷梅亞綱、殼斗目的1科。殼斗科植物廣泛分布于南、北兩半球,主要分布于歐洲(包括地中海周圍)、亞洲東半部、北美至中美洲(含南美北部),而北極區(qū)、大洋中的島嶼、沙漠、南美洲與撒哈拉沙漠南方的非洲并沒有它的蹤跡。殼斗科依不同觀點,共6~11屬,約900種,除新疆有引種外,自然分布于南北各省區(qū),主要產于西南及南部自沿海低丘陵至海拔約3800米高山均有生長,常為山地常綠闊葉或針葉闊葉混交林的主要上層樹種,又是山地水源林的重要成分,也是秦嶺南坡以南各地的主要用材樹種。在中國東北、北部及西南部不少地區(qū),先后發(fā)現(xiàn)了櫟屬、錐屬和柯屬植物的葉化石,在西藏希夏邦馬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屬于晚上新世的植物化石層中找到與現(xiàn)在活植物相同的多種高山櫟類的葉化石。胡桃科Juglandaceae,雙子葉植物綱金縷梅亞綱的一科。落葉或半常綠或常綠喬木,羽狀復葉,無托葉?;▎涡?,雌雄同株;雄花序常為柔荑狀,單生或數(shù)條成束生;雌花序穗狀或稀柔荑狀;雄花生于1枚不分裂或3裂的苞片腋內,通常具2小苞片或1~4枚花被片,雄蕊3~40枚插生在花托上;雌花具2小苞片和2~4枚花被片貼生于子房,子房由2心皮合生;果實為假核果或堅果。該科共9屬72種,間斷分布在歐亞和美洲,以中國南部至中南半島和美國南部至中美洲種類最多。豆科,雙子葉植物,約690屬,17600余種,為種子植物的第三大科,廣布于全世界,性狀種種,其用途之大,不亞于禾本科;食用類有:大豆、蠶豆、豌豆、綠豆、赤豆、豇豆、菜豆、藊豆、木豆、落花生等;飼料類有;紫云英、苜蓿、蠶豆、翹搖等;材用類有:合歡、黃檀、皂角、格木、紅豆、槐等;染料類有:馬棘、槐花、木藍、蘇木等;樹膠和樹脂類有:阿拉伯膠、木黃芪膠、柯伯膠等;纖維類有印度麻、葛藤等;油料類有大豆、落花生等。鵝耳櫟(Carpinusturczaninowii),也寫作鵝爾櫟,樺木科、鵝耳櫟屬落葉小喬木。高可達5米,樹冠緊密而不整齊。樹皮灰褐色、淺裂。小枝細、有毛。單葉互生。冬芽紅褐色。葉卵形。長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緣有重鋸齒。表面光亮。背面脈腋及葉柄有毛。側脈8~12對。堅果卵圓形。果穗稀疏、下垂。果苞葉狀。一邊全緣。一邊有齒。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殼斗科栓皮櫟,落葉喬木,樹皮深灰色,縱深裂。由于韌皮發(fā)達,老干樹皮厚,剝下可用于軟木塞、絕熱、隔音和絕緣材料。木材堅硬,紋理直,結構粗,為優(yōu)良木材樹種。高達25米;木栓層發(fā)達,樹皮深縱裂,黑灰色。葉互生;寬披針形,長8-15厘米,寬3-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芒狀鋸齒;葉背灰白,密生細毛。殼斗碗狀,徑2厘米,包堅果2/3以上,苞反曲;堅果球形,直徑1.5厘米,頂圓微凹。麻櫟,落葉喬木,高達25米;樹皮暗灰色,淺縱裂;幼技密生絨毛,后脫落。葉橢圓狀被針形,長8—18厘米,寬3—4.5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或闊楔形,邊緣有鋸齒,齒端成刺芒狀,背面幼時有短絨毛,后脫落,僅在脈腋有毛;葉柄長2—3厘米。殼斗杯形;苞片錐形,粗長刺狀,有灰白色絨毛,反曲,包圍堅果1/2;堅果卵球形或長卵形,直徑1.5—2厘米;果臍隆起?;ㄆ?月,果次年10月成熟。槲樹為落葉喬木,高達25m,樹皮暗灰色,寬縱裂,小枝粗壯,具溝槽并密生黃灰色星狀絨毛,大型葉片倒卵形,長達30cm,寬達20cm,通常大小在長為10-20cm,寬在6-13cm之間,葉先端鈍圓或鈍尖,基部耳形,葉緣有4-10對波狀缺裂,幼葉有毛,側脈4-10對,葉柄極短,長僅2-5mm,密被絨毛;殼斗杯形,高約1cm,徑1.5-1.8cm,包圍堅果約1/2,苞片狹披針形,棕紅色,反卷,小堅果卵形至橢圓形,長1.5-2.5cm,徑約1.5cm,花期4-5月,果熟9-10月?;銟?,落葉小喬木,高2-6m。樹皮灰褐色,不規(guī)則縱裂;枝條暗褐色,有小皮孔;冬季被芽鱗,髓部實心。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15-30cm,小葉7-23枚,無柄,卵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薄革質,長4-11cm,寬1.5-3.5cm,不等邊,稍呈鐮狀彎曲,基部近圓形,一邊略偏斜,先端長漸尖,邊緣有重鋸齒。楓楊,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幼樹樹皮平滑,淺灰色,老時則深縱裂;小葉多為偶數(shù)或稀奇數(shù)羽狀復葉,長8-16厘米(稀達25厘米),葉柄長2-5厘米,葉軸具翅至翅不甚發(fā)達,與葉柄一樣被有疏或密的短毛;小葉10-16枚(稀6-25枚),無小葉柄,對生或稀近對生,長橢圓形一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約8-12厘米,寬2-3厘米,頂端常鈍圓或稀急尖,基部歪斜,枝灰色至暗褐色,具灰黃色皮孔;芽具柄,密被銹褐色盾狀著生的腺體。合歡樹,落葉喬木,傘形樹冠。葉互生,傘房狀花序,雄蕊花絲猶如縷狀,半白半紅,故有“馬纓花”、“絨花”之稱。樹干淺灰褐色,樹皮輕度縱裂。枝粗而疏生,幼枝帶棱角。葉為偶數(shù)兩面羽狀復葉,小葉10對~30對,鐮刀狀圓形,晝開夜合。傘房花序頭狀,萼及花瓣均為黃綠色,五裂,花絲上部為紅色或粉紅色絲狀,簇結成球,花期6~7月。果實為莢果,成熟期為10月。黃檀,喬木,高10—17米;樹皮灰色。羽狀復葉有小葉9—11,長圓形或寬橢圓形,長3—5.5厘米,寬1.5一3厘米、頂端鈍,微缺,基部圓形;葉軸與小葉柄有白色疏柔毛;托葉早落。圓錐花序頂生或生在上部葉腋間;花梗有銹色疏毛;萼鐘狀,萼齒5,不等,最下面1個披針形,較長,上面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