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抗疫記》教學設計-_第1頁
2021-2022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抗疫記》教學設計-_第2頁
2021-2022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抗疫記》教學設計-_第3頁
2021-2022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抗疫記》教學設計-_第4頁
2021-2022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抗疫記》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優(yōu)質課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

《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議記》教案

【教材定位】

《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議記》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這篇文章以2020年5月為節(jié)點,總結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取得的重大戰(zhàn)略成果。

文章全面、客觀、立體地報道了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這一事件,揭示了中國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思路清晰,內容全面,高屋建瓴,氣魄宏大。閱讀時要注意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是如何進行多角度、分層次的綜合報道的。

這篇通訊主要運用綜合敘述的方式,沿著內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發(fā)掘其中的意義與價值,這就使得文章兼具宏闊和深刻之美;在敘述中,運用富有詩意、飽含深情的語句表達觀點和情感,名言、詩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間,使文章不僅充實、厚重,還具有一種蕩氣回腸、打動人心的力量。閱讀時,要注意體會這樣的寫法。

【素養(yǎng)目標】

1.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內容,分析多角度、分層次進行報道的方法。

2.品味文中富有詩意、飽含情感的語句。

3.把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文學性,掌握事件通訊和人物通訊的區(qū)別。

4.理解并傳承中國人民在抗疫行動中體現的“百折不撓、眾志成城、甘于奉獻、命運與共”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難點】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綜合敘述的方式。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2020年5月,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國為什么能經受住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zhàn)帶給我們哪些永恒的財富?這篇《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對這些問題做了初步的回答。

二、作家作品

1.了解“鐘華論”

“鐘華論”是由新華社領導直接指揮、集中全社評論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論欄目,于2019年創(chuàng)辦。“鐘華論”聚焦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重磅評論,實現文字、視頻、圖片、金句海報的全媒呈現,彰顯新華社評論的影響力。

2.了解寫作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fā)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1949年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疫情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湖北武漢市等地近期陸續(xù)發(fā)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全力做好防控工作。

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3.了解“社論”

社論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是最為重要的新聞評論和輿論工具,是報紙編輯部就重大問題發(fā)表的評論。美國作者史本沙爾在《社論寫作》一書中認為:“社論是一種事實與意見的精確、合理與有系統的表白,為了娛樂,并影響公眾,也為了要解釋新聞,使一般讀者能夠了解其重要性?!?/p>

社論是帶有指導性的聲音,所以不同于學術論文,是不允許進行無休止的討論和辯論的;社論也不同于一般的評論文章,因為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帶有權威性的堅守黨性原則的評論文章,是不允許任意發(fā)揮個人意見的。社論也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是從思想認識上闡明問題,把社會生活現象和重大時政問題提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加以分析闡述,從而把受眾的認識水平提升到政策的高度,從而具有高度的指導性。所以說,作為新聞評論的一種形式,社論也具有新聞評論的一般功能(認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體乃至政黨、政治團體等直接發(fā)言的喉舌與輿論功能。因此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才會把社論喻為“報紙的心臟”。

三、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巍?。╳ēi)庚子(gēng)荊楚(jīng)肆虐(sì)堅如磐石(pán)

遏制(è)鉚足(mǎo)夯實(hāng)凜冽(lǐn)屹立不倒(yì)

脊梁(jǐ)淬煉(cuì)詮釋(quán)罹難(lí)瘧疾(nüè)

溯源(sù)諄諄(zhūn)沉疴(kē)不騖(wù)挑釁(xìn)

2.解釋詞語。

①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比喻眼光遠大。

②堅如磐石:像大石頭一樣堅固。形容不能動搖。

③審時度勢:研究時機,估量形勢。

④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樣高聳挺立。比喻意志堅定,不可動搖。

⑤披荊斬棘: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⑥諄諄告誡:懇切耐心地勸告。

⑦沉疴積弊:拖延長久的重病;難治的病。

⑧休戚相關:形容關系密切,利害一致。

(二)初讀課文。

【思考1】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把握

1.請結合文本把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內容填寫出來。

導語 悲壯雄渾的篇章

(一) ①

(二)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三) 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四) ②

(五) ③

(六) 國家治理能力的檢驗

(七) 合作抗疫,國際援助

(八)結語 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

明確①黨的堅強領導②生命至上,人民至上③科學防治,效果顯著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辨析講述方式

1.課文全面、客觀、立體地報道了2020年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這一歷史事件,請分析一下作者是從哪些角度進行報道的。

明確文章主體由七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從國家、人民、精神、理念、應對方法、國際合作等角度進行報道的。

2.作者安排課文主體部分的順序的依據是什么?各部分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1)依據是由宏觀到具體,由內因到外因,突出了我們國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黨的領導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證;四面八方的支援與人民的不屈精神、醫(y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以及科學防治效果顯著,都是黨的正確領導的具體體現。抗疫的成功說明了我們國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雖是外因,但在戰(zhàn)勝疫情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思考2】賞析寫作技巧

1.本文的標題有何特點?作者通過這個標題要表達什么意思?

明確(1)本文的標題由主副標題構成。主標題“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是一個介詞短語,副標題“2020中國抗疫記”則交代了文章所寫的具體內容。(2)這兩個標題結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國成功戰(zhàn)勝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必將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本文在敘述中運用了倒敘手法,請分析一下這樣敘述有哪些好處。

明確①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引人入勝,避免敘述的平板和單調。②造成懸念,引發(fā)讀者對文章的思考。③倒敘打亂事件發(fā)展的順序,使人猝不及防地進入故事發(fā)展的緊要關頭,使故事更加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3.文章第(三)部分為何寫1938年外國記者在武漢拍的照片?

明確這幅照片展示的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眾舉著寫有“不死”兩字的旗幟。作者以此說明,武漢人民在面對各種困難時,都表現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從而引出下文對民族精神的謳歌。

4.作者在文中引述外國友人(如拉法蘭、譚德塞)對中國的評價有什么好處?

明確外國友人作為旁觀者,其評價更為客觀,作者引述他們的話使文章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思考3】品味語言

1.本文在敘述中運用了許多富有詩意,飽含深情的句子,還使用了一些名言、詩句、格言式的句子,請分組按章節(jié)找出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賞析這些句子的使用效果。

明確示例1:“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穩(wěn)若泰山,源于根基堅實如鐵”。

鑒賞:采用對稱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黨帶領人民上下一心,奮起戰(zhàn)斗;比喻手法的運用寫出了作者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信任與贊揚,語言富有詩意又飽含作者情感。

示例2:“為了進行斗爭,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并使這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恩格斯)

鑒賞:引用恩格斯的話強調團結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贊揚中國人民集中量辦大事的作風,肯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觀點有說服力。

示例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鑒賞:引用詩句,增強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現了全世界人民互幫互助,攜手前行帶來溫暖與力量。

五、明晰主旨

文章全面、客觀、立體地報道了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這一事件,揭示了中國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現了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彰顯了科學抗議的理性思考,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禮贊,對中國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頌,對推進社會治理體系變革的深入思考。

六、拓展閱讀

張岱年:將愛國之心轉化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張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95年,86歲高齡的張岱年憶起一生中幾個難忘的“第一次”時說:“最有意義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樂的第一次?!?/p>

一個在書齋和講堂度過一生的哲學家,為什么在晚年還如此欣慰地憶起聽到抗戰(zhàn)勝利消息的那一天?因為其中包含著諸多親歷的苦難和辛酸,包含著對抗戰(zhàn)勝利的殷切期盼,包含著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厚情感和堅定信念。張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說:“我少年時期,對于民族危機感受極深,痛感國恥的嚴重,于是萌發(fā)了愛國之心,喚起了愛國主義的激情。深知教國必須有知,于是確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熱誠。自審沒有從事政治活動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學術救國的道路?!痹谶@條道路上,張岱年始終把對哲學理論、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問題的研究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系在一起。

20世紀30年代,張岱年發(fā)表多篇哲學論文。1933年,他在《大公報世界思潮》上發(fā)表《論外界的實在》,用經驗證明和邏輯分析的方法來論證“新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觀實在性。此文發(fā)表時,編者特附有按語:“切望平津讀者不可因敵迫城下,心神不寧,遂爾忽之。同時更宜信:有作出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滅亡的?!碑敃r,日本的鐵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國聞周報》刊載張岱年的《論現在中國所需要的哲學》《關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等文章。他指出,“中國民族現值生死存亡之際。應付此種危難,必要有一種勇猛宏毅能應付危機的哲學”“惟有賴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國民族才能復興”“中國若不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哲學,則民族再興只是空談”。張岱年厚重的歷史使命感躍然紙上。

1937年7月29日,日軍入侵北平。清華師生紛紛離校,張岱年與學校失去聯系,未能隨校南行,滯留北平。雖然時局動蕩,生活艱辛,但張岱年和滯留北平的一些學者抱定一個信念:不與敵偽合作,不到偽北大和偽師大去教書。

張岱年后來回憶:“我當時想,今日固然是國家艱難之秋,實亦民族中興之機,個人不應頹唐喪氣,因此勤力攻讀,專心撰述,以期有補于來日?!彼麨槭裁磻延腥绱顺绺叩拿褡鍤夤?jié)和堅定的勝利信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自強不息”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切的理解。20世紀80年代,本人曾聽張岱年講過,當時也有少數文化人投入敵偽政權,成了漢奸。他們之所以喪失民族氣節(jié),誤以為中華民族會亡,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太膚淺”。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張岱年認為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滅亡,中國抗戰(zhàn)勝利在望。于是,他動筆撰寫其在哲學理論上的專著。此專著原計劃寫“方法論”“知論”“天論”和“人論”四部分,意在“窮究天人之故,暢發(fā)體用之蘊,以繼往哲,以開新風”,但到抗戰(zhàn)勝利,終因“亂世治學”“生事頗窘”,僅寫成《哲學思惟論》《事理論》《知實論》和《品德論》四部論稿,后又以《天人簡論》來簡述其歷年致思的哲學要旨。20世紀80年代,張岱年公開出版這五部論稿時,有學者仿照馮友蘭在抗戰(zhàn)時期寫的《貞元六書》,提議將此書稱為《天人五論》。

1942年,張岱年會晤私立中國大學校長何其鞏。何其鞏得知張岱年著有《中國哲學大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