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法治的基本要素和法學的任務一、法治的基本要素:立法和司法1、關于立法。(1)立法權(2)立法程序(3)法的正當性(合法性)問題:A、合憲性;B、正當性訴求的其他途徑2、關于司法。(1)法官或法律適用者的角色。從法律的作用機制來看,法律適用者是法律的直接約束對象,因此,法治的基礎在于司法者守法。(2)如何約束司法者。法律的適用:邏輯三段論。緒論:法治的基本要素和法學的任務二、法學的任務(一)教育功能。(二)在立法中支持或批評立法者、在法律適用(包括法官造法)中支持或批評法院。1、立法論:對將來立法或對法律的修改所作的建議2、解釋論:針對現(xiàn)行法所作的解釋緒論:法治的基本要素和法學的任務三、法律人的分工和自我目標的設定(一)法律共同體和法律人的分工1、法律實踐者:立法者、法律適用者、律師(對話者、溝通者)等等。2、法學研究者。3、多重角色。(二)自我目標的設定第一章民法的概念和性質目的要求: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對民法是什么,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有一個基本把握;明確民法的性質、民法理念。重點、難點民法的概念;民法的性質和理念;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第一節(jié)民法的概念一、定義的方法1、屬加種差定義法:首先明確欲定義的概念(種概念)的上位概念(屬概念),再將欲定義的概念與其上位概念所具有的種差加以明確,即可得出其完整的定義式表述。2、優(yōu)點:可以將某一概念置于一個完整體系中,明確此概念和彼概念的關系第一節(jié)民法的概念二、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法對民法的定義
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民通》第2條)(一)屬加種差定義法1、屬概念:法律規(guī)范2、種差:調整對象——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第一節(jié)民法的概念(二)民法調整對象的理解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和平等主體是民事調整對象中的三個要素。1、人身關系(1)人格關系:人格是人之主體性要素的總稱。主體性要素指人之為人的要素或條件,包括物質性要素(生命、身體、健康)和精神性要素(姓名、肖像、名譽、榮譽、自由、隱私等);(2)身份關系:A、身份是自然人在群體中所處的據(jù)以適用特別規(guī)范的地位。B、身份關系的內容是精神的和倫理的權力、權利與義務,但往往與財產有或松或緊的聯(lián)系;C、身份關系有平等型與權力服從型兩種類型。第一節(jié)民法的概念(二)民法調整對象的理解2、財產關系:以財產為媒介發(fā)生的社會關系(1)財產的構成要素:A、效用性(能滿足人的需要);B、稀缺性(不能無限量地存在);C、可支配性;D、非人格要素性。(2)財產關系的基本類型A、靜態(tài)財產關系(又稱財產支配關系):財產在特定主體支配下形成的支配者和社會一般人之間的財產關系。B、動態(tài)財產關系(財產流轉關系):財產由某一主體向另一主體移轉時,在轉讓者和受讓人之間形成的財產關系。第一節(jié)民法的概念(二)民法調整對象的理解3、主體的平等:確定民法調整對象的標準(種差的主要表現(xiàn))(1)什么是平等:兩個以上的主體之間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當事人互不隸屬,處于同等地位,保持自己獨立的意志自由。(2)抽象平等(形式平等)和具體平等(實質平等)A、抽象平等:社會倫理及法律理念上的平等。B、具體平等:具體的主體在具體的關系中通過均衡的實力較量形成和維持的實際平等。C、民法維護的主要是抽象的平等?,F(xiàn)代民法: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第二節(jié)民法的性質一、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一)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之分野1、整個社會由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兩個領域構成,所謂市民社會乃相對于政治國家而言。2、前者是特殊的私人利益關系的總和,后者是普遍的公共利益關系的總和。3、個人在社會中的雙重角色:市民和公民(二)區(qū)分的意義1、劃定市民法和政治(國家)法2、市民法和政治(國家)法的對峙第二節(jié)民法的性質二、民法是私法(一)公法與私法的區(qū)分標準1、利益說或目的說:以公益或私益為目的的標準;2、從屬規(guī)范說:規(guī)范上下級或平等關系的標準;3、主體說:法律關系一方主體須為國家或其機關者為公法;否則,為私法;4、特別法規(guī)說(新主體說):國家或機關以公權力地位作為法律關系主體者,該適用的法律為公法;對任何人皆可適用者為私法。5、基本結論:私法是以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平等與自決(私法自治)為基礎、規(guī)定個人與個人之間關系的法律。民法是私法。第二節(jié)民法的性質二、民法是私法(二)區(qū)分的實益1、從認識目的看(1)公法優(yōu)位主義:超個人主義、國家中心主義的世界觀,實際上表現(xiàn)為“警察國家”之制度。(2)私法優(yōu)位主義:自由主義的世界觀,實證法上表現(xiàn)為“法治國家”之制度;B、社會契約論;C、私權神圣和私法自治。(3)私法公法化:認為法律應支援社會的弱者,牽制社會的前者,使之達到真正的平等,故國家權力不得不介入個人間法律關系中。2、從救濟程序看:私法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轄;公法案件,除刑事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轄外,原則上得受行政救濟,由行政機關或行政(憲法)法院管轄。3、從救濟方式和途徑看。(1)私法責任具有同質救濟性,即對當事人的直接救濟,以恢復原狀為目的。(2)私法糾紛的解決方式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第二節(jié)民法的性質三、民法為權利法1、民法規(guī)范多為授權性規(guī)范,刑法規(guī)范基本為禁止性規(guī)范。因此,民法為權利法。2、為權利而斗爭!四、民法為實體法五、民法為行為規(guī)范兼裁判規(guī)范(一)定義1、行為規(guī)范:作為人民行為之準則,其約束對象為社會上不特定的一般人;2、裁判規(guī)范:作為法院裁判案件的準則,其約束對象為法官。(二)民法兼具行為規(guī)范和裁判規(guī)范的性格。第三節(jié)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一、從法律的效力層次看民法處于一般法或普通法的層次二、從現(xiàn)行法的定義看(尋找種差:調整對象不同)1、民法和行政法2、民法和經濟法3、民法和商法:民事主體和商主體;民事行為和商行為三、從民法的性質看1、市民法和政治法2、公法和私法3、實體法和程序法第二章民法的適用目的要求: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對民法適用在法學和司法實踐中的意義有所認識,形成方法論上的自省或自覺;對法律適用尤其是民法適用的操作程序有一個基本把握,以提高其司法實踐能力;明確民法法源的性質及其構成,掌握民法解釋學的基本理論。重點、難點民法適用的意義和演繹推理模式;民法法源的性質和構成;民法解釋學的基本問題。第一節(jié)民法適用概述一、法條與法律規(guī)范(一)定義1、法條:指制定法的條文,為立法技術的產物;2、法律規(guī)范:也稱法律規(guī)定,指法律中能夠發(fā)揮規(guī)定功能的最小單位?;具壿嫿Y構:兼?zhèn)錁嫵梢头尚Ч糠?。(二)法條和法律規(guī)范的關系:完全性法條與不完全性法條1、完全性法條具備一個法律規(guī)定(規(guī)范)基本邏輯結構的法條。其兼?zhèn)錁嫵梢头尚Ч糠?,并將該法律效果以一定模態(tài)(規(guī)定)方式系于該構成要件。分析上包括主項、謂項和規(guī)范模態(tài)詞(“允許”、“應當”、“可以”、“必須”、“禁止”等)。例:《民通》第44條第一節(jié)民法適用概述(二)完全法條與不完全法條
2、不完全法條:指不完全具備法條基本要素的法條。(1)說明性法條:指或者詳述應用在其他法條的概念或類型(描述性法條《民通》第153條),或者在考量不同案件形態(tài)下將一般用語特殊化或補充其內容(填補性法條《民通》第6條);(2)限制性法條:限制用語過廣外延。(《民通》第48條后段)(3)引用性法條:相似要件的效果準用。(也稱參照性或省略性法條《民通》第11條第2款);(4)擬制性法條:不同要件的效果準用。(表見的擬制如《合同法》第45條、推定式擬制如《合同法》第48條、引用性擬制如《民通》第11條第2款——統(tǒng)稱隱藏的引用及隱藏的限制(縮)如《民通》第128條)3、復合性法條(民通第153條)第一節(jié)法律適用概述二、法律適用的概念和目標(一)法律適用的定義:指將法律規(guī)范適用于具體案件以獲得判決的全過程;法解釋學術語為Subsumtion(歸攝或涵攝),指將待決案件事實置諸法律構成要件下,以獲得特定結論的邏輯思維過程。(二)法律適用的目標:法律適用者將有效的法適用于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或糾紛。目標的分解:1、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在抽象性的法律規(guī)范中并由法律淵源學說來定義的有效的法,所謂的找法;2、將所找到的法符合事實地適用于待決的糾紛。(演繹推理)第一節(jié)法律適用概述三、法律適用的邏輯模式——演繹推理(一)基本術語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T);小前提:待決案件事實(S);結論:特定法律效果(R)(二)邏輯思維結構(簡單模式)
TR(對T的每個事例均賦予法效果R)
S=T(S為T的一個事例)
SR(對于S應賦予法效果R)(三)復雜模式的分析第二節(jié)民法的淵源一、概述(一)定義對于法律適用者具有約束力的法規(guī)范,即可以作為裁判上之大前提的法律規(guī)范。(二)法律淵源理論的意義法律適用規(guī)則要求法官必須知道到哪里且如何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的法,而法律淵源學說則有助于發(fā)現(xiàn)法律淵源。第二節(jié)民法的淵源二、民法淵源的類型(一)憲法是否可以作為民法的淵源?例題:1990年,山東省某市中學生齊某參加中??荚?,被一學校錄取為90級財會專業(yè)委培生。齊某所在的中學既未將考試成績通知齊,也未將錄取通知書送給齊某本人,卻送給了與齊某同一屆的另一名學生陳某。陳某即以齊某的名義讀完中專,被分配到金融單位工作,其在人事檔案中也一直使用齊某的姓名。此事在多年后東窗事發(fā)。1999年1月29日,齊某以陳某和她的父親以及原所在學校等數(shù)家單位侵害其姓名權和受教育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責令被告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16萬元和精神損失40萬元。據(jù)此,最高人民法院根據(jù)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請示,于2001年8月13日作出《關于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害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指出:“陳××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依據(jù)憲法所享有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并造成了具體損害,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贝藶樗^的“憲法司法化第一案”。問:憲法可否作為民法的淵源而在法院判決中被直接援用?第二節(jié)民法的淵源二、民法淵源的類型(一)憲法是否可以作為民法的淵源?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須借助于民法中不確定的法律概念和一般條款作用于私法中的法律關系。(二)民事立法(由憲法賦予立法權限的機關制定)1、民法通則。最主要的法源,居于民事基本法的地位。2、民事單行法(特別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yǎng)法、著作權法等等。3、民事法規(guī)。由國務院制定。4、行政法律法規(guī)中的民法規(guī)范。第二節(jié)民法的淵源二、民法淵源的類型(三)民法性質的規(guī)范性文件(四)有權解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五)習慣法問題。(六)判例是否可以作為民法的淵源?(七)法理是否可以作為民法的淵源?(八)學說是否可以作為民法的淵源?第三節(jié)民法的解釋一、法律解釋概述(一)法律解釋的必要性(二)法律解釋的特點
1、對具體案件的關聯(lián)性;
2、價值取向性;
3、解釋學循環(huán)。(三)法律解釋的目標法律解釋的目標:主觀說、客觀說與折衷說(四)法律解釋和法官造法法律解釋的創(chuàng)造性與法律解釋的安定性。第三節(jié)民法的解釋二、法律解釋的方法(一)解釋方法1、文義解釋;2、法意(歷史)解釋(《合同法》286條);3、體系解釋(《民通》第122條);4、擴張解釋(民通93條);5、限縮解釋(民通58條);6、當然解釋(民通55條);7、目的解釋(合同法債權轉讓通知);8、合憲性解釋;9、比較法解釋(預期違約);10、社會學解釋。第三節(jié)民法的解釋二、法律解釋的方法(二)解釋規(guī)則1、范圍性因素2、內容性因素3、控制性因素第三節(jié)民法的解釋三、法律漏洞補充(一)法律漏洞:指制定法體系上違反立法意圖存在缺陷即不完全性,影響現(xiàn)行法功能實現(xiàn)的情形;(二)法律漏洞的補充方法1、依習慣補充方法;2、依法理補充:類推適用;目的性限縮(自己代理規(guī)定);反對解釋;目的性擴張(民通120條);一般的法原則;依比較法補充;(三)制定法外的法形成:指依據(jù)法理,就現(xiàn)存實證法毫無依據(jù)之類型,創(chuàng)造其規(guī)范的情形。第三節(jié)民法的解釋五、不確定概念及一般條款的價值補充(一)不確定概念包括封閉的不確定概念(如危險、物、違法性、法律行為、近親屬等)與不封閉的不確定概念(如合理、公平、惡意、重大事由等);概念核與概念暈。(二)一般條款(三)價值補充:法官依價值判斷將不確定概念與一般條款具體化;1、價值判斷時應依客觀標準,忌主觀臆斷;客觀標準指社會上存在的可以認識的倫理、價值、規(guī)范及公平正義觀念;
2、價值判斷時應負充分說理義務;第三章民法基本原則目的要求: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對民法基本原則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意義有所認識,在觀念上提升對民法性質的認識;掌握民法基本原則的具體類型和內容。重點、難點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民法基本原則的性質;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的具體含義及其司法適用。第一節(jié)概述一、基本原則的概念貫穿民法始終的民事立法與司法指導方針的根本規(guī)則或標準。二、特點1、非完整的規(guī)范(一般條款);2、不確定性;3、立法指導性;4、民法適用上的補充性(禁止向一般條款逃避);5、貫徹始終。三、功能1、民事立法準則的功能;2、行為準則的功能;3、解釋民事法律的依據(jù)(正法功能);4、補充法律漏洞、發(fā)展學說判例的基礎。第二節(jié)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一、平等原則(《民通》第4條)二、私法自治原則(自愿原則;《民通》第4條)(一)私法自治原則的含義:當事人依照自己的判斷,決定和管理自己生活事務的完全權力(自主參與與自主選擇),并承擔自己行為所產生的相應后果(自己責任與過失責任)的私法原則。(二)私法的基礎:社會基礎是市民社會,即生產和交換存在于其中的組織和制度的總和。即普通人在理性指導下自治而形成的社會。(三)私法自治的內容:所有權自由、契約自由、婚姻自由與遺囑自由等。(四)私法自治與平等原則:人格平等是私法自治的基礎或前提。(五)私法自治在近代以來的發(fā)展:所有權社會化思想、契約正義觀念的引入、無過錯責任的確立與社會弱者保護理念的確立。第二節(jié)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三、誠實信用原則(一)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1、在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中,誠信原則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對待自己事務的注意對待他人事務,保證法律關系的當事人都能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2、在當事人和社會的利益關系中,該原則要求當事人不得通過自己的民事活動損害第三人和社會的利益,應在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二)誠實信用原則的作用一方面是法院解釋契約及其他意思表示,從而調整當事人利益沖突的依據(jù)和指導原則;另一方面又是法院演進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依據(jù)和指導原則。(三)誠實信用原則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民通》第7條)。后者是前者的反面要求。第二節(jié)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四、公序良俗原則(一)公序良俗原則的含義:公共秩序指由現(xiàn)行法具體規(guī)定及其基礎原則、制度所構成的規(guī)范秩序;善良風俗某一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倫理性)。學者認為前者主要涉及政治(國家與家族)與經濟方面,后者主要適用于性道德與家庭道德方面。(二)公序良俗在現(xiàn)行法的表現(xiàn)1、危害國家公序行為類型;2、違反家庭關系行為類型;3、違反性道德行為類型;4、射幸行為類型;5.違反人權和人格尊重的類型;6、限制經濟自由的行為類型;7、違反公平競爭行為類型;8、違反消費者保護類型;9、違反勞動者保護類型;10、暴利行為類型;等等。(三)公序良俗原則的特別功能1.正法功能;2.彌補強行性和禁止性規(guī)定的不足,以禁止現(xiàn)行法未作禁止性規(guī)定的事項。(四)公序良俗判定的問題:遺囑給予“二奶”遺產案件介紹。第四章民事法律關系目的要求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實務分析的基本手段,對形成清晰的分析思路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章的教學,應使學生深刻領會民事法律關系的基本內涵及構成要素;理解民事主體能力的概念與內容,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內容的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及權利保障的民事責任。理解主體、內容及責任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關系。重點、難點: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民事能力;民事權利與義務。第一節(jié)概述一、定義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發(fā)生的、由民事法律規(guī)范調整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二、特征(一)是法律關系的類型之一1、民法以人為本位,人作為社會動物,總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之中;2、人所參加的社會關系只有經過法的調整,才成為法律關系。法律關系乃由法所規(guī)范,僅受道德或習慣規(guī)范者,非法律關系。(二)民事性格:主體平等、權利義務的非“公法”性質、同質救濟性等等。第一節(jié)概述三、分類(一)作為規(guī)范的民事法律關系和作為事實的民事法律關系1、前者指民法規(guī)范確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模型體系,其特點是規(guī)范化和一般化。2、后者指具體的當事人依照民事法律關系模型建立的實際的法律關系。(二)財產權關系和人身權關系(三)絕對權關系和相對權關系(四)單一民事法律關系和復合民事法律關系第二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法律關系的構成,分動、靜兩種要素,靜者為主體、客體和權利義務;動者為權利變動及變動原因。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包括:主體、客體、權利義務、變動與變動原因。二、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概念和特征又稱民事權利義務的主體,或者權利主體。從特定民事權利而言,主體乃指權利的歸屬中心;就抽象意義而言,乃指享有權利、承當義務的法律資格。此指后一意義。
1、民事主體須是適于享有民事權利的社會存在;
2、其資格須經法律認可。民事主體在民法上稱人,其資格稱人格,即民事權利能力。(二)民事主體的類型第二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三、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一)定義:也稱標的,指主體之間得以形成法律關系內容的目標性事物。法律關系客體一般與民事權利客體同,不過嚴格而言,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與民事權利的客體、民事行為的客體存在差異不同,須加注意。(二)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種類復雜,不可一概而論,應區(qū)分不同法律關系決定,各國立法對其也不作一般規(guī)定。四、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即民事權利與民事義務。第三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一、概念變動,即發(fā)生、變更和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乃指主體、客體和內容中某一要素的變動,如主體變動、客體變動或內容變動。第三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二、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一)概念和特征
1、概念:導致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理論上稱為法律事實,即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情況。2、特征(1)是一種客觀現(xiàn)象。(2)作為法律事實的客觀現(xiàn)象必須和一定的法律效果相聯(lián)系。(3)并非所有的客觀情況都是法律事實,法律事實具有法定性。第三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二、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二)自然事實:人的行為之外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一切客觀情況。
1、狀態(tài):指某種客觀情況的持續(xù);
2、事件:指某種客觀情況的發(fā)生:第三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二、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三)行為:指人有意識的活動。
由民法規(guī)定的行為,為民法上的行為。其他法律上的行為亦可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發(fā)生、變更和消滅。
1、分類(1)表意行為:行為人通過意思表示,旨在設立、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這是最大量地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事實。包括:A、民事法律行為;B、準民事法律行為(2)非表意行為:即使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目的,但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客觀上能引起某種法律效果發(fā)生的行為。包括:A、事實行為,如發(fā)現(xiàn)埋藏物等等;B、非法行為,如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等;
第三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二、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三)行為2、表意行為和非表意行為的區(qū)別(1)表意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非表意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2)前者法律效果的發(fā)生乃行為人所追求,即法律效果的意定性;后者的法律效果具有法定性,其法律效果乃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不以當事人意志為轉移。(四)事實構成:多個法律事實引起一個或多個法律關系變動的情況第三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附表:法律事實圖示
法律事實自然事實狀態(tài)事件行為表意行為非表意行為法律行為準法律行為事實行為(合法)不法行為第四節(jié)民事能力一、概說1、民事能力指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包括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三個層次。2、民事能力具有法定性,屬于強行性規(guī)范,不允許當事人依自由意思予以排除或變更。二、民事權利能力(一)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又稱法人格或人格,指能夠充當民事主體,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不同:1、前者是民事權利取得的前提,它僅僅表現(xiàn)為一種可能性。民事權利則表現(xiàn)為一種具體的權益。2、前者具有法定性,而權利的取得、變更和消滅可取決于當事人的意思。第四節(jié)民事能力二、民事權利能力(二)民事權利能力的取得和消滅1、具有法定性,不允許當事人依自由意思予以排除或變更。2、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不受剝奪。(三)一般民事權利能力與特別民事權利能力1、一般民事權利能力泛指參加一般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資格;2、特別民事權利能力,指參加特定民事法律關系所要求的法律資格。第四節(jié)民事能力三、民事行為能力(一)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特征和類型1、概念:民事主體據(jù)以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2、特征:(1)法定性;(2)僅對于民事法律行為有其意義,是民事主體不依賴他人獨立實施法律行為的資格。(3)可通過國家行為予以剝奪或限制。3、類型: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二)行為能力制度的意義判斷行為人實施的法律行為是否能產生其預期法律效果的要件之一。第四節(jié)民事能力三、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能力(亦稱判斷能力或識別能力)1、概念:指自然人認識自己行為的動機與結果,并據(jù)此決定正常意思的能力。2、和行為能力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1)區(qū)別:A、意思能力的有無屬于事實問題,行為能力則具有法定性;B、意思能力的判斷并無統(tǒng)一標準,須考慮行為人的智力和精神狀態(tài);行為能力的判斷一般依立法上的統(tǒng)一標準,如年齡,但不排除根據(jù)行為人的智力和精神狀態(tài)進行個案判斷。(2)聯(lián)系:A、法律為行為能力確定統(tǒng)一標準時,乃以社會上一般人的意思能力為標準,其基本根據(jù)是年齡;B、在一般立法之外,對于某些智力或精神狀況不能依年齡進行一般性判斷的,則允許法官根據(jù)具體的意思能力確定其行為能力。第四節(jié)民事能力四、民事責任能力(一)概念:指民事主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資格,也稱不法行為能力。注意:無責任能力人實施的不法行為并非不受法律追究,而是指其責任不由行為人本人承擔。無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其責任由監(jiān)護人承擔;無責任能力的社會組織,其責任由其上級機關或上級組織承擔。(二)民事責任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區(qū)別1、制度目的不同。前者保護他人和社會利益;后者保護行為人利益。2、效力不同。前者是決定主體是否自己承擔責任的根據(jù),后者是決定法律行為是否有效的根據(jù)。3、性質不同。主體的行為超出其行為能力的范圍將不生效,但無責任能力的人實施不法行為會產生法律責任,只不過其責任不由自己承擔。第四節(jié)民事能力四、民事責任能力(三)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1、通說認為應根據(jù)行為時有無意思能力作出具體認定;但也有主張依行為能力作劃一處理較為妥當。2、我們的意見,單獨談論責任能力之有無并無必要,宜將責任能力與行為能力的判斷歸于統(tǒng)一。(《民通》第133條)第五節(jié)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一、民事權利(一)民事權利的概念1、定義:法律為保障民事主體實現(xiàn)特定利益而賦予其享有的法律上之力。
2、權利的本質:有意思說、利益說與法力說。綜合其觀點:(1)民事權利意味著權利人在一定范圍內的意志自由。(2)民事權利意味著權利人實現(xiàn)特定利益的可能性。(3)民事權利經由法律上之力(支配力、請求力、形成力、抗辯力)而予落實??稍V性:對權利的司法救濟。第五節(jié)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一、民事權利(二)權利的分類1、以權利標的是否具有財產價值分為財產權和非財產權;2、以效力所及對象范圍分絕對權與相對權3、以相互關系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4、以與權利主體之關系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5、以取得要件是否已全部具備分為期待權與既得權第五節(jié)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一、民事權利(二)權利的分類6、依法律上之力分為支配權、請求權和形成權與抗辯權。(1)支配權指權利人得直接支配標的物(支配力)且具有排他性的權利。支配權一般對應于絕對權。(2)請求權是請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力)。居于權利體系之樞紐地位:A、和基礎權利的關系:先有基礎權利,后有請求權。a、支配權或絕對權受侵害時轉化為請求權;b、相對權(如債權、某些身份權)一般在權利成立的同時當然產生請求權,其基礎權利往往難以和請求權區(qū)分。B、與訴權的關系。區(qū)別:a、請求權為實體法上的權利,訴權為訴訟法上的權利;b、請求權存在于平等的當事人之間,屬于私權,訴權系私人請求國家予以保護的訴訟權利,屬于公權。聯(lián)系:a、請求權不能實現(xiàn)時,須通過訴權訴諸司法救濟;b、訴權的發(fā)生通常需要實體法上的依據(jù),而請求權為主要依據(jù)。C、請求權基礎:指足以支持某項請求權的法律規(guī)范。
第五節(jié)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一、民事權利(二)權利的分類6、支配權、請求權和形成權與抗辯權。(3)形成權:依照權利人單方面意思表示就能使權利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權利。實現(xiàn)形成權既不需要強制執(zhí)行,也不需要向法院提出請求。形成訴權:權利人必須提起訴訟,形成權也只有在判決具有既判力后才能發(fā)生效力。形成判決:使形成權實現(xiàn)的判決。形成判決不需要執(zhí)行。(4)抗辯權:權利人享有的對抗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權利,其作用在于阻止或消滅對方請求權的效力。第五節(jié)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附表:民事權利體系
相對權債權
財產權所有權物權用益物權特定利益絕對權擔保物權(內容)其他:如知識產權人格權(生命權、健康權等等)絕對權身份權(如親權)權利非財產權相對權基于身份的請求權支配權絕對權法律上之力請求權效力所及對象范圍
相對權抗辯權形成權
第五節(jié)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一、民事權利(三)權利競合
數(shù)個權利存在于同一標的之上,而其行使可發(fā)生同一結果的情形。主要為請求權的競合二、民事義務(一)概念(略)(二)民事義務的分類1、專屬義務與非專屬義務;2、主義務與從義務;3、積極(作為)義務與消極(不作為)義務;4、約定義務與法定義務;5、明示義務與默示義務;6、一般義務與附隨義務。第六節(jié)民事責任一、民事責任概說二、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三、民事責任的本質(一)民事責任是連結民事權利與國家公權的中介(二)民事責任是一種特別債
1、發(fā)生非基于當事人自愿,而是直接基于法律規(guī)定;
2、以有效存在的義務為前提;
3、以義務履行為停止條件;
4、具有強制性。第七節(jié)民事法律關系的意義一、作為規(guī)范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意義有利于民法體系之構造模式的展開:圍繞抽象的四要素而構建。主體(類型化:自然人、法人、第三主體);內容(權利
);客體
;法律事實
二、作為事實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意義對司法實踐具有意義:具體案例的分析乃圍繞具體的四要素而展開。在具體個案的分析中,回答四個基本問題:(1)發(fā)生了什么樣的具體法律事實;該法律事實導致(2)在何人和何人之間(主體)(3)產生、變更或消滅了何種具體的權利義務(內容);以及(4)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具體標的是什么?第二編總則目的要求:通過本編學習,使學生明確總則的意義,理解總則的體系構成。在此基礎上,把握自然人、法人、第三民事主體的各種具體制度;明確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制度的性質、意義及其基本規(guī)定。重點、難點各種民事主體具體制度;民事法律行為理論;代理制度;時效制度。第一章權利主體——自然人目的要求自然人作為傳統(tǒng)民法中最為重要的民事主體,其法律問題最稱完備與復雜。通過本章的學習,應使學生準確理解自然人法律廣泛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民事能力的法律規(guī)定、主體能力狀況的宣告制度、監(jiān)護制度。重點、難點1、自然人能力狀況2、宣告(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3、監(jiān)護制度。第一節(jié)民事權利能力一、權利能力的取得(一)取得原因:自然人的出生。1、出生的定義和性質:自然人脫離母體而成為有生命獨立體的自然事件。2、出生的要件(1)出:須與母體分離而成為獨立體。(2)生:須有生命。3、出生時間:(1)一部露出說;(2)全部露出說;(3)斷臍說;(4)初啼說(
);(5)獨立呼吸說。4、出生的證明。出生為事實問題,須加以證明。第一節(jié)民事權利能力一、權利能力的取得(二)對胎兒利益的保護1、立法例:(1)絕對主義,即絕對貫徹不具有權利能力的原則;(2)個別的保護主義,即胎兒原則上無權利能力,但在列舉的情形有權利能力;(3)總括的保護主義,即一般將胎兒視為已出生,或規(guī)定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受孕,但其財產權方面的權利能力附有解除條件(出生時須為活體)。2、我國:個別的保護主義關于胎兒的繼承權(《繼承法》第28條)3、胎兒利益的保護和法政策目標的實現(xiàn)第一節(jié)民事權利能力二、權利能力的消滅自然死亡是自然人權利能力消滅的惟一原因。(一)死亡的認定標準及其時點1、在一般場合(1)心搏終止說。(2)腦死亡說。2、在數(shù)人共同遇難的場合(《繼承意見》第2條)(二)死亡證書和死亡登記第二節(jié)民事行為能力一、行為能力的一般規(guī)定(依年齡認定)(一)完全行為能力以18周歲為標準(《民通》第11條第1款)(二)無行為能力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民通》第12條第2款)(三)限制行為能力
10周歲以上18周歲以下(《民通》第12條第1款)第二節(jié)民事行為能力二、行為能力的個案認定(依意思能力即心智的具體狀態(tài))行為能力的個案認定系由法院依本人或利害關系人的申請而宣告。(一)完全行為能力(勞動成年制)年滿16周歲不滿18歲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睹裢ā返?1條第2款(二)無行為能力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睹裢ā返?3條第1款(三)限制行為能力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睹裢ā返?3條第2款(四)關于禁治產人(域外法)第二節(jié)民事行為能力三、欠缺行為能力的法律效果(一)法律效果
1、無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法律行為無效,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2、限制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只能獨立實施與其心智狀態(tài)相符的法律行為;其他法律行為須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但以下法律行為例外:(1)使未成年人純獲利益的法律行為。(2)關于零用錢條款。(3)被許可營業(yè)的未成年人的營業(yè)行為。(4)日常生活中的定型化行為。(二)對行為能力欠缺者的救濟:設立法定代理人(監(jiān)護制度功能之一)第三節(jié)責任能力參考第四節(jié)監(jiān)護略第五節(jié)宣告失蹤略第六節(jié)宣告死亡一、含義二、宣告死亡的要件三、性質和效力四、死亡宣告的撤銷五、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的區(qū)別1、性質不同。前者為法律事實,后者為法律擬制。2、自然死亡需要證明;宣告死亡則須符合法律要件。3、死亡的時點不同。
4、規(guī)范意旨不同。前者使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和所有的民事法律關系歸于消滅;后者并不剝奪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僅結束以其原住所地為中心的民事法律關系。5、效力不同。前者的效力是絕對的;后者的效力則可依撤銷而溯及地被消滅。第七節(jié)住所略第二章權利主體——法人目的要求:法人是不同于自然人的另一重要民事主體,在現(xiàn)代民法上的地位更趨顯赫,法律規(guī)則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自然人法律規(guī)則。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我國現(xiàn)行法有關法人制度的基本立法情況。特別是法人的設立條件與類型、法人能力的規(guī)定、法人機構的設置、非法人組織的主要類型、法人主體的派生形式等內容,應要求學生有深刻認識。同時,對法人制度現(xiàn)代發(fā)展中產生的新的問題,如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公司集團等也要稍作介紹,從而使學生對法人制度有較為全面的基本認識。重點、難點:法人的能力;法人的設立條件。第一節(jié)法人的概念及其本質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法人是指由法律規(guī)定的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社會組織體?!睹裢ā返?6條規(guī)定。2、特征(1)法人是一種社會組織體:組織上的統(tǒng)一性是法人成為民事主體的前提。(2)法人是人合或資合組織體。社會組織體有人合組織和資合(財合)組織兩種,由多數(shù)自然人集合而組成的組織為人合組織,由一定財產集合而組成的組織為資合組織。(3)法人是獨立的民事主體:法人在人格上不同于法人成員。(4)法人擁有獨立的財產,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一節(jié)法人的概念及其本質二、法人本質1、法人擬制說:認為法人乃處于法律的擬制,是為使團體得以享有權利的法律技術的產物,法人不過是想象上的人格而已。該說為薩維尼首倡。2、法人否認說:該說否認法人有人格,認為如有人格,也應歸屬于一定自然人或無主財產,而無須擬制想象中的人格。內部又分目的財產說(法人為奉行一定目的之無主財產布倫茨)、受益人主體說(法人利益實際享有者為法人實質主體耶林)和管理者主體說(認為實際管理法人財產之人為法人本體霍德爾等)。3、法人實在說:認為法人是在性質上宜于作為民事權利能力之社會實在,又分二說:一是法人有機體說,認為法人有類同于有機體的實質,為基爾克所倡;二是法人組織體說,認為法人有團體意思和代表機關,從而宜于作為權利能力者的組織體。為米休(Michoud)、撒賴(Saleilles)等倡導。為現(xiàn)今之通說。第二節(jié)法人的分類一、公法人與私法人
公法人指為完成公共法律只能而依公法設立的法人,私法人指由私人創(chuàng)立并追求私人目的而依私法設立的法人。二、私法人又分為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
社團法人指以社員權為基礎的人的集合體,也稱人的組合。未取得法人資格前為社團。財團法人指為一定目的而設立,并由專門委任的人按照規(guī)定的目的而營運的財產集合體。未取得法人資格之財產集合體為財團。第二節(jié)法人的分類
三、公益法人、營利法人與中間法人公益法人指以公益為其活動目的的法人,營利法人指以營利為其活動目的的法人。理論上也有稱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分類者,學者以為更為可取。四、民法法人和商法人五、集體法人與獨任法人(英美法分類,略)六、本國法人與外國法人
七、企業(yè)法人與非企業(yè)法人(我國的分類)八、本國法人與外國法人九、普通法人和特殊法人第三節(jié)法人的能力一、法人的權利能力(一)法人權利能力與自然人權利能力的區(qū)別1、存續(xù)期間不同;2、內容不同;3、與行為能力的相關性不同。(二)法人權利能力的取得和消滅《民通》第36條第2款規(guī)定,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法人的成立,到法人終止時消滅。第三節(jié)法人的能力一、法人的權利能力(二)對法人權利能力的限制1、自然性質的限制:因法人和自然人在性質上的差異產生的對法人權利能力的限制。2、法律的限制:個別法律法規(guī)對法人權利能力的限制。3、目的上的限制(1)定義:法人章程規(guī)定的事業(yè)目的,就是對法人權利能力的限制。(2)目的上限制是否為對權利能力的限制A、《民通》第42條規(guī)定:法人超出經營范圍所為的行為為無效,即目的范圍外無權利能力。B、《合同法》第50條規(guī)定:對目的限制的軟化。第三節(jié)法人的能力二、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一)概說法人有無民事行為能力,持不同的法人本質說,有不同的結論。(二)代理人說法人擬制說因認為法人為法律技術的擬制,沒有意思能力,也就沒有行為能力,法人的行為通過其代理人實現(xiàn)。(三)機關說法人實在說則持法人有行為能力的觀點,即法人通過其機關或者代表人實現(xiàn)其行為能力,因此機關的行為即為法人的行為。我國法律采法人實在說,明確認可法人有行為能力。第三節(jié)法人的能力三、法人的責任能力(一)法人責任能力概說1、定義:又稱民事侵權能力,指民事主體據(jù)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或者法律資格。2、法人本質理論和法人的責任能力(1)法人擬制說不承認法人的責任能力;(2)法人實在說認為法人具有責任能力。3、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法人有責任能力?!睹裢ā返?3、49條第三節(jié)法人的能力三、法人的責任能力(二)法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條件1、須具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2、須有法人代表機關或有權代表法人實施行為的機關的行為;3、須屬執(zhí)行職務的行為。須外觀上足以認為執(zhí)行職務,同時依社會共同經驗足以認為與執(zhí)行職務有客觀關聯(lián)。(三)法人侵權責任的承擔1、法人對相對人承擔侵權責任;2、根據(jù)法人章程或命令規(guī)定,法人對有過錯的責任人有權追償損失和其它責任。(《民通》第49條規(guī)定)第四節(jié)法人的成立一、法人的設立和法人的成立1、區(qū)別:設立是自然人或社會組織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法律人格的社會組織的過程或行為;成立是社會組織已取得法律人格的一種狀態(tài)和事實。2、聯(lián)系:設立是成立的前提,成立是有效設立行為的法律后果。第四節(jié)法人的成立二、法人成立的原則(一)關于成立原則的立法例1、自由主義:僅需設立行為,且對設立無條件限制2、特許主義:須經特別立法或國家元首的許可。3、行政許可主義:設立行為+行政許可4、準則主義(登記主義):設立行為+登記5、強制主義:由國家強制設立第四節(jié)法人的成立二、法人成立的原則(二)我國法人成立的原則1、企業(yè)法人(1)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法第27條第2款);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第77條)(2)其他企業(yè)法人:2、非企業(yè)法人(1)機關法人:由命令或法律直接規(guī)定成立,無需登記。(2)事業(yè)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特許設立主義和行政許可主義第四節(jié)法人的成立三、法人成立的條件(《民通》第37條)(一)依法設立1、除特許成立或強制成立的法人外,須有合法有效的設立行為(1)設立行為須符合法律行為的一般生效要件;(2)對設立人主體條件的特別規(guī)定。2、設立程序合法。(二)有必要的財產或經費:企業(yè)法人至少應有法定的最低限額的財產,非企業(yè)法人應有獨立的經費以供經營或活動之需。(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四)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該條件與其說是法人成立條件,不如說是法人已成立的標志。
第四節(jié)法人的成立四、設立中法人的法律地位(一)設立中的法人和成立后的法人1、學說:(1)分離說;(2)同體說;(3)有限同體說。2、我國學理的意見:有限同體說(1)設立中法人發(fā)生的權利義務,原則上直接移轉于成立后的法人;(2)限制:設立范圍之外的行為為無效法律行為,原則上由設立人承擔連帶責任,但經成立后法人機關追認的除外。(二)法人未能成立時產生的民事責任《公司法》第97條規(guī)定第五節(jié)法人的財產和責任一、法人的獨立財產(一)法人的獨立財產的含義:指法人獨立于其創(chuàng)設人和成員的財產。(二)法人獨立財產的構成:法人獨立財產來源于創(chuàng)設人或成員的投入以及經營積累;(三)社團法人的獨立財產和社員權1、社團法人的獨立財產2、社員權(股東權、股權):指社團法人的成員對法人享有的權利。(1)財產權性質:盈利分配權;法人終止時剩余財產的取回權;股份轉讓權等;(2)人身權性質:法人內部事務管理性質的權利,如表決權等。第五節(jié)法人的財產和責任二、法人的責任制度(一)法人的獨立責任及其范圍1、含義:(1)獨立于成員的責任;(2)獨立于其管理人和工作人員的責任。2、性質和范圍:法人以其全部實有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性質上為無限責任。注冊資本和實有財產的區(qū)分:注冊資本是指法人成立時登記注冊的財產數(shù)額,它標示企業(yè)法人的經營能力和責任能力,但不能作為企業(yè)法人財產責任范圍的依據(jù)。第五節(jié)法人的財產和責任二、法人的責任制度(二)法人成員的有限責任1、含義:法人成員僅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責任。2、性質:(1)法人成員的有限責任實質上是社員對法人的出資責任;(2)是一種有限責任。3、法人成員違反出資義務的責任(1)違反出資義務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虛報出資、虛報估價、出資后抽逃資金等等。(2)違反出資義務的責任:按照有限責任原則,出資人承擔補足責任。第六節(jié)法人機關略第七節(jié)法人的變更和終止略第三章權利主體—非法人組織目的、要求:
非法人組織雖非《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權利主體,但已為現(xiàn)行法及理論所肯定,為與自然人、法人并立的第三種權利主體形式。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我國現(xiàn)行法有關非法人組織的基本立法情況。特別是非法人組織的的設立條件與類型、民事能力的規(guī)定等內容。重點、難點非法人組織的基本類型及其民事能力的特別規(guī)定。第一節(jié)非法人組織概述一、定義指雖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自己名義從事活動的組織體。二、特征(一)非法人組織是多數(shù)人組成的社會組織體,具有團體性特征。1、團體性的表現(xiàn):(1)由多數(shù)人組成;(2)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具有一定組織規(guī)則的穩(wěn)定集合體。2、其團體性弱于法人的團體性。其團體性意志不獨立于成員的意志。第一節(jié)非法人組織概述二、特征(二)是具有一定目的的組織體,具有不同于成員個人利益的團體利益。(三)依法成立,具有一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四)有自己獨特的財產權結構。(五)以自己的名義對外參加民事活動,并對以其名義所為法律行為的法律后果承擔責任。(六)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一節(jié)非法人組織概述三、非法人組織的民事能力(一)非法人組織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1、有否定與肯定兩種相反意見,但從我國現(xiàn)行法的規(guī)定看,非法人組織在核準登記的范圍內有一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2、權利能力的范圍(二)民事責任能力非法人組織雖具有一定責任能力,但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當其不能承擔償還債務責任時,其設立人或開辦單位或上級單位應承擔補充責任。第一節(jié)非法人組織概述四、非法人組織的成立要件1、須屬人合組織或有穩(wěn)定的組織結構;2、須有一定財產和經費;3、須有自己的名稱、場所等;4、須經登記或批準。第一節(jié)非法人組織概述五、非法人組織的財產和責任(一)非法人組織的財產權結構其財產具有不完全獨立的特征1、外部形態(tài):(1)非法人組織財產的真正所有權人是該團體的成員或團體的創(chuàng)設單位;(2)其財產基于所有權關系而與成員或創(chuàng)設人的其他財產具有法定的連帶責任關系。2、內部形態(tài):其財產歸團體統(tǒng)一管理和使用,以實現(xiàn)團體利益,它表現(xiàn)為對所有權人權能的限制。(二)非法人組織的責任1、團體的對外責任2、成員的無限連帶責任或上級組織的補充責任第一節(jié)非法人組織概述六、非法人組織的類型1、非法人企業(yè);2、非法人經營體:廣義上包括“兩戶”、合伙企業(yè)、企業(yè)法人的分支機構、籌建中的公司等;3、非法人公益團體:主要為不具有法人資格的機關、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第二節(jié)合伙略第三節(jié)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略第四節(jié)法人的分支機構略第四章民事法律行為目的要求法律行為是民法調整的入手點,但其構造較為抽象,法律技術性特點極為突出學習的難度很大。通過本章教學,應使學生理解法律行為概念的基本規(guī)定性,掌握法律行為的基本分類、法律行為成立與生效條件、意思表示的瑕疵類型、法律行為的附款與法律行為內容的解釋及法律行為效力狀況與法律后果。重點、難點1、法律行為的要素和意思表示理論;2、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條件;3、意思表示瑕疵類型;4、法律行為效力狀況與法律后果。第一節(jié)概述一、概念(一)定義:指以發(fā)生私法效果的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法律事實。(二)特征1、是一種法律事實;2、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意思表示是以發(fā)生私法上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3、以發(fā)生私法上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民通》第54條。也稱為民事法律行為的目的性。第一節(jié)概述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一)單方行為、雙方行為與多方行為1、分類標準:以法律行為成立所需意思表示的數(shù)量為標準2、單方行為:也稱單獨行為,指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告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包括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與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3、雙方行為:兩個方向相反的意思表示的合致。4、多方行為:兩個以上方向相同的意思表示的一致。第一節(jié)概述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二)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1、劃分標準:法效意思的不同2、財產行為:指以發(fā)生財產上效果為目的的行為;(1)有償行為:給付人有受相對給付的法律行為;(2)無償行為:受領給付人純獲利益的行為;3、身份行為:指以發(fā)生身份上效果為目的的行為。4、財產行為之效果可能含有身份因素,如合伙、雇傭、委托等;第一節(jié)概述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三)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財產行為的再分類)1、劃分標準:所追求的法效意思不同2、物權行為:以物權變動為其法效意思的法律行為3、債權行為:以債權變動為其法效意思的法律行為。(四)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第一節(jié)概述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五)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劃分標準:是否以具備某種形式為生效要件(六)要物行為與非要物行為(諾成性行為與實踐性行為)劃分標準:以是否需要物的交付或某種行為的完成為成立要件(七)主行為與從行為(八)獨立行為與補助行為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一、概念將希望發(fā)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為。二、意思表示的構成要素:目的意思、效果意思(法效意思)、表示行為(一)目的意思:指明法律行為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是意思表示據(jù)以成立的基礎。目的意思內容依其法律性質可分為要素、常素和偶素。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二、意思表示的構成要素(一)目的意思1、要素:構成某種意思表示所必須具備的意思內容。其欠缺或不完整將導致法律行為不成立。2、常素:行為人為意思表示時通常應包含的、其內容完全等同的意思要素。3、偶素:依法律行為性質并非必須具備、僅依表意人特別表示而確定的意思要素。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二、意思表示的構成要素(二)法效意思1、定義:指表意人欲使其表示內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發(fā)生的內在意思要素,亦即“設立法律關系的意圖”。2、法效意思的類型(三)表示行為1、定義:表意人將其內在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現(xiàn)于外部,并足以為外界所客觀了解的行為要素。2、表示行為的形式:口頭、書面、行為本身3、表示行為和推定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三、意思表示之效力的發(fā)生1、關于意思表示效力發(fā)生的立法主義(1)發(fā)信主義;(2)到達主義;(3)理解主義。2、我國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基本采納到達主義(參看《合同法》第16、26條第1款)注:到達的判定(1)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發(fā)出意思表示時生效,但有待機關接收的意思表示,如繼承權的放棄則準用有相對人意思表示之規(guī)定,以該意思到達特定機關時生效。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四、意思表示的瑕疵(一)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第一、故意的不一致1、真意保留:(1)定義:表意人故意地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又稱單獨的虛偽表示。我國現(xiàn)行法律無規(guī)定。(2)要件:A、須有意思表示;B、須表示與真意不符;C、須表意人故意;2、虛偽表示:(1)定義: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為虛假表示。即惡意串通的行為。(2)要件:A、須有意思表示;B、須意思與表示不一致;C、須有通謀行為;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四、意思表示的瑕疵(一)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第一、故意的不一致3、隱藏行為:(1)定義:為虛偽行為所掩藏的行為。我國法律無規(guī)定。(2)要件:須有虛偽行為的存在;須當事人有共同的認識。4、脫法行為:指故意規(guī)避法律的行為。即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為法律評價的結果,非獨立的意思表示形態(tài)。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四、意思表示的瑕疵(一)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
第二、無意的不一致——錯誤
1、定義:指因誤認或不知,致使表示與意思不一致。2、要件:(1)須有意思表示;(2)須意思與表示不一致;(3)須表意人不知內心的意思與表示不一致;(4)須因表意人自己原因而使表示與意思不一致;(5)錯誤的有無,以意思表示成立之時為準。3、錯誤的分類:(1)相對人本身的錯誤;(2)相對人資格的錯誤;(3)標的本身的錯誤;(4)標的物性質錯誤;(5)關于行為性質錯誤;(6)關于價格、數(shù)量、履行時間、地點的錯誤;(7)動機的錯誤。除(3)、(5)之外,其余之錯誤,須交易上認為重大者或相對人知道的,方可構成行為內容的錯誤。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四、意思表示的瑕疵(二)意思表示不自由、不真實1、欺詐(1)定義:指一方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陷入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的行為。(2)要件:A、須有欺詐行為;B、須行為人故意;C、須相對人有意思表示;D、須意思表示與欺詐之間有因果關系;E、須在社會觀念上達到違背誠信原則的程度。2、脅迫(1)定義:指以加害相對人使其陷于恐懼而作出意思表示的行為。包括威脅和強迫兩種。(2)要件:A、須存在脅迫行為,但脅迫行為僅須為不當,無需為非法;B、行為人為故意;C、須相對人有意思表示;D、脅迫行為與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第二節(jié)意思表示四、意思表示的瑕疵(二)意思表示不自由、不真實
3、乘人之危:(1)定義:是指利用他人處于危險境地或緊迫需要而使其為意思表示的行為。(2)要件:A、須相對人客觀上正處于危險境地或緊迫需要;B、須行為人有利用上述情況的行為;C、行為人為故意;D、須相對人與表意人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E、須當事人之間的對待義務之間明顯不對稱。第三節(jié)法律行為的要件一、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一)區(qū)別1、法律行為的成立與否屬于事實判斷問題,著眼點在于某一法律行為是否已經存在;法律行為的生效屬于價值判斷問題,著眼點在于某一法律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guī)定,能否取得法律認可的效力。2、適用不同的法律規(guī)則和判斷標準。(二)聯(lián)系1、法律行為的成立是法律行為生效的邏輯前提;2、法律行為生效時間一般取決于其成立時間。第三節(jié)法律行為的要件二、成立要件(一)一般成立要件:指一般法律行為共同的成立條件。1、單方行為的成立:區(qū)分有相對人和無相對人兩種情況。2、雙方行為的成立3、多方行為的成立(二)特別成立要件:指某些特定法律行為所需具備的條件。1、要物行為的特別成立要件。2、要式行為的特別成立要件。第三節(jié)法律行為的要件三、生效條件(一)一般生效要件,主要有:1、當事人相應的行為能力(保護性要件);2、意思表示自愿、自由、真實,即無瑕疵(保護性要件);3、內容合法,不違反強行性或禁止性規(guī)定(控制性要件);4、不違反公序良俗原則(控制性要件)。注:保護性要件旨在保護個人利益,以真正貫徹意思自治原則;控制性要件旨在保護公共利益,限定意思自治的范圍。(二)特別生效要件:如死因行為中的死亡、生效(延緩)條件的成就或始期的屆至等。第四節(jié)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一、絕對無效的法律行為(一)含義1、自始無效;2、當然無效;3、絕對無效;4、確定的無效注:絕對無效只是不能發(fā)生預期的法律效果,并不意味著根本沒有法律效果。不過,此種效果非法律行為本身的效果,而是無效法律行為作為一種事實行為所引起的法定效果。(二)宗旨:基于對公共利益的保護而對損害公益或社會利益的行為進行根本性的否定。第四節(jié)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一、絕對無效的法律行為(三)具體類型1、主體不適格:無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法律行為;2、《民通》第58條和《合同法》第54條之比較。(四)全部無效和部分無效部分無效的情形主要為:(1)法律行為內容一部超過法定限度;(2)法律行為標的由數(shù)種構成,僅其一違反法律規(guī)定;(3)法律行為非主要條款違反法律規(guī)定。
第四節(jié)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二、相對無效(可撤銷)的法律行為(一)界定指可使一定的當事人取得撤銷權,并在其行使撤銷權后,才使之溯及地產生無效效果的法律行為。(二)意旨相對無效之法律行為欠缺的要件僅關系到一定當事人的利益,所以由受害當事人依其意思選擇法律行為生效與否。(三)我國可撤銷法律行為的類型比較《民通》第58條、第59條和《合同法》第54條第四節(jié)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二、相對無效(可撤銷)的法律行為(四)法律效果:發(fā)生撤銷權或變更權。1、撤銷權或變更權的性質:形成訴權。和形成權的區(qū)別:須通過訴訟行使。2、權利行使的后果使法律行為確定地、溯及地無效或者依變更的內容發(fā)生效力。3、撤銷權的消滅(1)除斥期間經過;(2)權利人拋棄權利;(參看《合同法》第55條)第四節(jié)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三、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一)意義1、含義:指法律行為效力發(fā)生與否尚未確定,有待有關行為的作出使其確定的民事行為。2、意旨:此類行為之所以效力待定,是因為行為人欠缺行為能力或某種權限,此等欠缺須由法定代理人或具有權限的人補正。(二)種類:1、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為超越行為能力范圍的法律行為;2、狹義無權代理行為;3、無權處分行為。第四節(jié)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三、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三)效果1、效力的補正(追認):一經補正,即溯及地生效。(1)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為超越行為能力范圍的法律行為:(參看《合同法》第47條);(2)狹義無權代理行為:(參看《合同法》第48條);(3)無權處分行為:(參看《合同法》第51條)2、法定代理人或具有權限的人的拒絕權3、相對人的催告權4、善意相對人的撤回權:使法律行為歸于不成立第四節(jié)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五、確定不發(fā)生法律效力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印刷品質量檢測保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贍養(yǎng)協(xié)議及養(yǎng)老產業(yè)投資基金協(xié)議范本3篇
- 2025年綠色住宅區(qū)物業(yè)經營權轉交及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四衛(wèi)生院與醫(yī)療機構雙向轉診遠程醫(yī)療服務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煤炭行業(yè)環(huán)保設施建設合同4篇
- 個性化洗衣服務協(xié)議模板(2024年修訂版)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產業(yè)園區(qū)開發(fā)與運營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手房銷售簡明協(xié)議格式(2024年修訂版)版
- 二零二五版臨時攤位租賃合同標準文本4篇
- 二零二五版國際貿易結算合同主體欺詐預防與違約金條款合同3篇
- 寒潮雨雪應急預案范文(2篇)
- DB33T 2570-2023 營商環(huán)境無感監(jiān)測規(guī)范 指標體系
- 上海市2024年中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2024版)宣傳海報
- 垃圾車駕駛員聘用合同
- 2025年道路運輸企業(yè)客運駕駛員安全教育培訓計劃
- 南京工業(yè)大學浦江學院《線性代數(shù)(理工)》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4版機床維護保養(yǎng)服務合同3篇
- 《論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執(zhí)行能力”之認定》
- 工程融資分紅合同范例
- 2024國家安全員資格考試題庫加解析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