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2齊桓晉文之事》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課文簡介:《齊桓晉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長文,以對話的形式表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為核心逐層展開,既一氣貫注,又收縱自如。先從正面入手,論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進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來從反面辨析“王”“霸”之別,指出“發(fā)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點明“發(fā)政施仁”的關(guān)鍵舉措是“制民之產(chǎn)”,又回到“保民”的主題。
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1、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學會從語言入手讀通讀懂文言文。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整體把握文意,學會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劃分內(nèi)容層次,了解孟子和齊宣王論辯的四個回合。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賞析《孟子》文章的語言特點、論辯特點,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4、文化傳承與理解:聯(lián)系孔孟所處的歷史時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貴君輕等思想,并思考這些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價值。教學重點:疏通文意,提升文言閱讀素養(yǎng);分析人物性格和《孟子》論辯風格。教學難點:思辨閱讀,探討仁政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課時:3課時一、導入1、社會背景介紹:
戰(zhàn)國中期,是諸侯之間爭斗不息、兼并不斷的時代,“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當是之時,秦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史記-孟子荀卿傳》)而齊國在東方諸國中實力強大,齊宣王的父親齊威王曾經(jīng)兩次大敗魏軍(一為公元前353年,于桂陵;一為公元前341年,于馬陵),并以善于納諫著稱,有“戰(zhàn)勝于朝廷”之美譽(《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課時齊宣王本人也曾經(jīng)攻破燕國都城(公元前314年),威震諸侯,并且繼承其父遺業(yè),在稷下(齊國都城臨淄稷門附近地區(qū))擴置學宮,招攬士子數(shù)千人,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正以客卿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戰(zhàn)國地圖齊宣王有效仿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大欲,卻沒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要在思想上破其所有,立其所無,本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孟子通過親切生動的舉例,淺顯恰切的設喻,明確犀利的語言,最終說動了齊宣王,并從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野心勃勃,很想憑武力稱霸中原,所以一開始就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用心非常明顯。孟子是極端反對霸道的,他曾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2、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曾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仁”的學說,被尊為儒家的第二號圣人——“亞圣”。他在哲學上提出“民貴君輕”為中心的“仁政”主張,哲學上提出“性善論”。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篇又都分上、下兩篇?!睹献印肥恰墩撜Z》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漢文帝時列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到南宋時,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成為讀書人的必讀書?!睹献印犯挥谛坜q,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學價值很高。3、題解:
“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先后是春秋時候的霸主;
“事”,事業(yè),就是用武力稱霸于諸侯的事業(yè)。本文是問答體散文,記述了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次談話。齊桓共、晉文公實行的是霸道,而文中齊宣王以此為話題展開問詢,孟子轉(zhuǎn)移了話題,而談論“王道”,認為“霸道”不可行。全篇都是一問一答,在問答中展開辯論。二、字音檢測(預習內(nèi)容)觳觫húsù
便嬖piánbì放辟fangpì庠序xiáng褊小biǎn
邪侈chǐ胡龁hé
忖度cǔnduó三、初讀課文,劃分層次第一部分——開頭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第二部分——“王說,曰......”至“王請度之”;第三部分——“抑王興甲兵......”至“其若是,孰能御之”;第四部分——向齊宣王闡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綱領(lǐng)。四、細讀課文,分析講解1、第一部分(開頭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重點字詞: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王(wàng):用作動詞,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統(tǒng)一天下。保:安。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擋。胡齕(hé):齊王的近臣。之:往,到…去。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鐘。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若:如此。就:接近,走向。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易:交換。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愛:愛惜,這里含有吝嗇之意。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誠:的確,確實。褊(biǎn)小:土地狹小。無異: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對。彼惡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惡(wū):怎,如何。隱:哀憐。何擇:有什么分別。擇:區(qū)別,分別。宜:應當。乎:在這里表示感嘆。此句是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無傷:沒有什么妨礙,此處譯為沒有什么關(guān)系。仁術(shù):指仁愛之道,實施仁政的途徑。庖廚:廚房。內(nèi)容分析:
孟子指出齊桓、晉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齊宣王首先提出想聽聽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則用“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將齊宣王的問題撥開,并提出“無以,則王乎”的話題。這是由于雙方的立場、主張不一致的緣故。在齊宣王看來,齊桓、晉文是春秋時代的霸主,自己也渴望像他們那樣稱霸諸侯;而孟子則從儒家主張仁政的觀點出發(fā),認為武力征服的方式是野蠻的,不足取的。所以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并非真的不知,而是不愿講,不屑講??墒侨绻苯舆@樣回答,那么談話就無法再進行下去,而孟子想要說服宣王行王道的目的更是無法實現(xiàn)。于是孟子巧妙采用“求同”戰(zhàn)術(shù),設法把齊宣王引入自己所要勸說的范圍之內(nèi)。“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這統(tǒng)一天下的大欲正式孟子所要求的同。宣王也想聽,于是繼續(xù)追問“德何如則可以王”,孟子抓住這一機會明確提出自己的政治觀點“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此即全篇立論的總綱。
齊宣王對此表示懷疑,孟子就以發(fā)生在齊宣王身上的一件事為例:某次釁鐘時,齊宣王不忍看到牛的恐懼戰(zhàn)栗之態(tài),而提出“以羊易?!薄=又赋鲞@個“不忍”就是“仁術(shù)”的表現(xiàn),就是行王政的基礎(chǔ)。這樣既分析了齊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可能,打消其疑慮,博得宣王歡心,幫齊宣王樹立信心,也為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作了鋪墊。2、第二部分(“王說,曰......”至“王請度之”)重點字詞:說:同“悅”,高興。戚戚:心動的樣子,指有同感。復:報告。鈞:古代以斤為一鈞。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小的東西。輿薪:一車薪柴。許:相信,贊同。見保:受到保護或安撫。見:被。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第二個王是動詞。形:具體的外在區(qū)別和表現(xiàn)。異:區(qū)別。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運于掌:運轉(zhuǎn)在手掌上,比喻稱王天下很容易辦到。大過:大大超過。權(quán):秤錘,這里作動詞用,指用秤稱重。度(duó):思量,揣度。內(nèi)容分析:論述齊宣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齊宣王覺得孟子說到自己的心里了,同時提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舉有人能“舉百鈞”而不能“舉一羽”,能“察秋毫”而不能“見輿薪”為例,說明“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齊宣王還不能理解,于是孟子又舉“挾泰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為例進一步說明。兩問兩答,兩次取譬,同時進行反詰,詞鋒犀利,使對方明確“不王”的癥結(jié)所在。細讀文本第三、四部分第二課時1、第三部分(“抑王興甲兵......”至“其若是,孰能御之”)重點字詞:抑:選擇連詞,還是。危:使……受到危害。構(gòu)怨:結(jié)仇。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豈:難道。然:這樣。則:那么。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便嬖(piánbì):國王寵愛的近侍。辟:開辟,擴大。朝:使……稱臣(或朝見)。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tǒng)治。中國:指中原地帶。而:表并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以:憑借。若:如此。若:你。若是:如此。甚:厲害。殆:不定副詞,恐怕,大概。有:同“又”。鄒:與魯相鄰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南方的大國。集:湊集。這句說,齊國土地合起來約有一千個平方里。蓋:同“盍”,兼詞,“何不”的合音。涂:通“途”。疾:憎恨。赴愬:前來申訴。內(nèi)容分析:揭出齊宣王之大欲,論證其不可能實現(xiàn),指出應當反本而行王道。孟子提出:“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齊宣王說:“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泵献幼プ↓R王的“大欲”,連連反問,最終揭示其“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圖霸夙愿,并一針見血地指出:“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又以鄒人與楚人戰(zhàn)為例,詳細剖析,曉之以利害,指出只有放棄稱霸的企圖,反本而行王道,才能一統(tǒng)天下。這樣,齊宣王的圖霸大欲便失去了成立的基礎(chǔ),不得不重視孟子“保民而王”的觀點了。(第三回合:排除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礙。)2、第四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敝两Y(jié)尾)重點字詞:
惛:同“昏”,思想昏亂不清。進:前進。于:在。是:這。敏:聰慧?!氨佟焙汀靶啊蓖x,都是行為不軌的意思。罔民:張開羅網(wǎng)陷害百姓。罔,同“網(wǎng)”,用作動詞。制:規(guī)定。畜:同“蓄”,養(yǎng)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樂歲:豐收的年頭。終:一年。兇年:饑荒的年頭。驅(qū):督促,驅(qū)使。之:往,到。善,做好事。輕:容易。贍(shàn):足,及。奚:何。暇:空閑時間。盍:何不。衣:穿。帛:絲織品。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謹:重視,謹慎地對待。庠(xiáng)序:古代學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申:反復教導。頒白者:頭發(fā)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黎民:黑頭發(fā)的民眾。這里指少壯者,與上文老者對舉。內(nèi)容分析:歸結(jié)到“保民而王”的主張,并舉出實現(xiàn)這一主張的根本措施。經(jīng)過上面的層層剖析,反復交鋒,齊宣王愿意放棄圖霸的主張,誠懇地接受孟子的意見。于是孟子才正面論述自己“保民而王”主張的具體內(nèi)容。孟子認為,老百姓“無恒心,放辟邪侈”,是因為“無恒產(chǎn)”;只有擁有了“恒產(chǎn)”,解決了生活問題,才談得上講禮義。其具體措施就是“五畝之宅,樹之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在此基礎(chǔ)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四回合:向齊宣王闡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綱領(lǐng)。)全文總結(jié):本文先后有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王天下的關(guān)鍵是保民——保民的前提是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需要發(fā)揚,善于推恩——推恩具體表現(xiàn)是摒除武力,富民、教民。
總之,孟子反對武力征服,主張推行王道,而王道的關(guān)鍵在于先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然后進行教化。這種主張淵源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即有先“足民”后“禮樂”的提法,但孟子將這種思想闡述得更為細致、具體,勾畫出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藍圖——衣食無憂,守禮知義,天下歸心,遠人來附。然而,當時的諸侯醉心于征戰(zhàn)殺伐、武力兼并,盡管如齊宣王、梁惠王等愿意讓孟子陳述自己的主張,卻沒有一個統(tǒng)治者真正愿意踐行;更何況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孟子的主張在當時也是難以實現(xiàn)的。但不得不說的是,現(xiàn)實中的不得施行,并不妨礙孟子的思想光耀后世,成為一代代仁人志士奮力追求的目標,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資源。第三課時一、思考探究1、本文中,孟子提出的中心觀點是什么?明確:“保民而王”是全文的中心觀點,全文的思路由此出發(fā),又歸結(jié)于此。國之本在民,只有讓人民衣食無憂,才談得上守禮知義,也才會天下歸心。一、思考探究2、比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會理想、治國理念方面的異同點。明確:《侍坐》和《齊桓晉文之事》兩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處,如都重視安養(yǎng)民眾。也有因論說重點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如孔子重視“為國以禮”,孟子強調(diào)“發(fā)政施仁”。就整體而言,兩篇文章愛“民”望“治”,重“王”輕“霸”,推“仁”講“禮”,比較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儒家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其中的許多論斷至今仍為人們認可、重視。3、孟子勸說齊宣王“發(fā)政施仁”,認為“推恩足以保四?!?。他對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設想,在今天看來有什么可資借鑒之處?又有哪些不足?明確:古代文化經(jīng)典有很高的思想文化價值從《齊桓晉文之事》來看,孟子治國理念可以概括為四點:“君為中樞”“寬政愛民”“制民之產(chǎn)”“崇禮重教”。這樣的理念在今天自然還有相當?shù)慕梃b價值。但是古代文化經(jīng)典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孟子所說“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在重視“保民”的同時,有對平民百姓有一定程度的歧視。在孟子生活的年代,這樣重“士”輕“民”的態(tài)度并不罕見,但在今天,要對其局限性有明確的認識,進行批判性閱讀,而批判性閱讀本身就是思辨性閱讀的重要形式。而且,孟子將治好國家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君主的觀念轉(zhuǎn)變和善性自覺上,期待賢君明主推己及人,在當時固為無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在今天看來,就與現(xiàn)代國家的治理理念相去甚遠了。孟子的“王道”主張,最終還是寄托在封建統(tǒng)治者肯發(fā)善心并懂得推恩的基礎(chǔ)上,在戰(zhàn)國列強紛爭的情況下,這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正因為如此,孟子雖能言善辯,說得宣王心服口服,但事后宣王并沒有真正采納孟子的主張。孟子在齊國待了幾年,也曾多次企圖說服宣王行王道,但始終不得志,結(jié)果只能悻悻離去。4、結(jié)合原文,賞析孟子論辯的風格。(1)氣勢浩然,邏輯嚴謹。
《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的氣概,充分反映了戰(zhàn)國時代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韓愈:“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北疚匿亸垞P厲,縱橫恣肆,各段之間又聯(lián)系緊密,一氣呵成。孟子散文的氣勢源于他堅毅的人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廣博的學問,氣盛則言宜,所以談起話來理直氣壯,剛?cè)嵯酀?,詞鋒犀利。
本文不僅波瀾起伏,氣勢磅礴,而且邏輯上十分嚴密,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表面上散漫無紀,實則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礎(chǔ),進而論述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開仁政藍圖,令齊王心動目眩,迫切希望實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順理成章。(2)取譬設喻。
《孟子》散文善于運用比喻。有人統(tǒng)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個比喻,可見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說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進行論辯,不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勝;而且顯得簡潔、明白,更有說服力。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薄盀殚L者折枝”“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zhàn)”等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孟子這些比喻,并非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夸張性,卻并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道理之真,情事之實?!?.2齊桓晉文之事》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一、教學目標1.熟讀文本,總體感知全文。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4.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二、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shù),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shù),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文化傳承與理解:讓學生從文中體會學習孟子為政之道,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領(lǐng)會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現(xiàn)實意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思想領(lǐng)域曾經(jīng)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產(chǎn)生過馳騁其想像、自由其意識、生發(fā)其學說、論辯其觀念的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現(xiàn)實精神的堅強和滔滔的雄辯口才,雄居“亞圣”之位,使儒學得以發(fā)展,“孔孟之道”不僅成為儒學的代名詞,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旗幟。他的散文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全面研究一下這位先賢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論辯藝術(shù)。
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于是就出現(xi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yè),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
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guān)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了,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孟子,名軻,字子輿。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仁”的學說,被尊為儒家的第二號圣人——“亞圣”。他在哲學上提出“民貴君輕”為中心的“仁政”主張,哲學上提出“性善論”?!睹献印芬粫敲陷V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編纂的,全書共三萬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對話語錄集。《孟子》一書宋代時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南宋朱熹又將它合入《四書》之中。
《孟子》富于雄辯,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學價值很高。孟子孟子故居結(jié)構(gòu)層次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钡狡?,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2、德何如,則可以王矣?3、不識有諸?無道—沒有談論是以—“以是”,因此無傳—沒有流傳臣未之聞也—我沒有聽說過桓文之事。何如—如何王—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識—知道、懂得、認識諸—之乎翻譯第一部分4、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5、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異—對……感到奇怪。以……為……—認為……這真是什么心理呢?宜—應該所以—……的原因合于王—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6、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翻譯第一部分8、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獨—“卻”為—是明—視力見—表被動9、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折枝—折肢。對長輩彎腰作揖。老1—意動用法。尊奉。老2—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長輩。幼—愛撫。天下可運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翻譯第一部分1、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2、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3、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吾何快于是—吾于是何快將以—用來。將:拿,用。所大欲—最想要的東西??傻寐勁c—可以說給(我)聽聽嗎?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翻譯第二部分1、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2、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儀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3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惛-不明白,糊涂明以教我—明確地教導我行之—成就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盍—何不本—根本,指實行王道庠序—古代地方學校?!邦C”通“斑”,頒白—鬢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負戴—用背馱著東西、用頭頂著東西翻譯第三部分寡人之于國也梁惠王用心民不加多孟子以戰(zhàn)設喻無望民之多于鄰國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謹庠序之教申孝悌之義無罪歲,天下之民至焉王道必成對話通假識別無以,則王乎
將以釁鐘
王說刑于寡妻
蓋亦反其本矣
可得聞與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皆欲赴愬于王無不為已是罔民也
同“已”,止通“(xìn)”,古代指殺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同“悅”,高興
通“型”,作榜樣
通“盍”,何不。通“返”
通“歟”,語氣詞通“途”通“訴”,跑來申訴通“矣”,表示確定語氣同“網(wǎng)”,作動詞,張開羅網(wǎng)捕捉特殊詞義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不識有諸不忍其觳觫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述說,談論。
之乎,兼詞。
恐懼發(fā)抖的樣子。
代詞,表疑問,怎么。
傷痛、哀憐。
詞類活用無以,則王乎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王,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對……感到奇怪
視力
用尺量
用秤稱遠離敬愛;老人愛護;幼兒詞類活用危士臣
朝秦楚
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從而刑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使動用法。使動用法。
加以刑罰。動詞。穿。小的勢力;大的勢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強大的力量。古今異義吾何愛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至于兄弟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蒞中國而撫四夷也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然后從而刑之
吝嗇……的原因用來推及到到了……妻子兒女中原地區(qū)可以憑借跟隨著……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愛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吳廣素愛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道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不足為外人道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任重道遠吝惜。愛護。喜愛、喜歡明亮視力清楚、明白賢明的述說、談論說、講道義、道理路、道路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判斷句是乃仁術(shù)也夫子之謂也是誠不能也是折枝之類也是罔民也
特殊句式百姓之不見保
被動句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將以釁鐘
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省略句特殊句式臣未之聞也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牛何之
然則一羽之不舉
輿薪之不見
何以異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句特殊句式王坐于堂上
構(gòu)怨于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狀語后置句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會使話題與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說服齊王的意圖便絕難實現(xiàn)了。所以,他巧妙地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高端餐廳員工聘用合同示范3篇
- 二零二五版凍豬肉儲備政府采購合同爭議解決與仲裁條款2篇
- 二零二五版商業(yè)地產(chǎn)改造與招商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腳手架施工材料供應與租賃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新型讓與擔保合同-供應鏈金融支持協(xié)議2篇
- 二零二五版家政服務員與雇主及家政協(xié)會三方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公司間股權(quán)置換、轉(zhuǎn)讓與資本運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教育機構(gòu)教學質(zhì)量兜底服務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貸款買賣合同范本:適用于房產(chǎn)交易中的擔保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購物卡電子支付解決方案合同3篇
- 2025年河北供水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Unit3 Sports and fitnes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說課稿-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 農(nóng)發(fā)行案防知識培訓課件
- 社區(qū)醫(yī)療抗菌藥物分級管理方案
- 安徽大學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學分認定辦法
- 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離網(wǎng)光儲微網(wǎng)供電方案
- 高度限位裝置類型及原理
- 中文版gcs electrospeed ii manual apri rev8v00印刷稿修改版
- 新生兒預防接種護理質(zhì)量考核標準
- 除氧器出水溶解氧不合格的原因有哪些
- 沖擊式機組水輪機安裝概述與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