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 課時作業(yè)(九)古代文化常識_第1頁
2023新教材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 課時作業(yè)(九)古代文化常識_第2頁
2023新教材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 課時作業(yè)(九)古代文化常識_第3頁
2023新教材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 課時作業(yè)(九)古代文化常識_第4頁
2023新教材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 課時作業(yè)(九)古代文化常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課時作業(yè)(九)古代文化常識

題組一文化常識分類梳理與拓展

一、官職沿革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X”。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讓給賢能的人稱為禪讓,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lǐng)的選舉制度。

()

2.我國古代常取爵名封賜大臣,分別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

代。()

3.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

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

末。()

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5.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7.“舉孝廉”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級別的官吏根據(jù)考

察情況,將未有官職的士人推薦給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被征辟者經(jīng)過試用,確有能力,就正式

授予官職。()

9.官員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職,守喪三年,期滿后起復(fù),稱為丁憂。()

10.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

11.“起復(fù)”“奪情”都是指古代官員守喪期滿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職。()

12.“終養(yǎng)”又稱“歸養(yǎng)”,是指因親人年老或病重而辭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稱“致仕”,也稱“休致”。官員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請,

獲準后致仕,國家據(jù)其職位,給予一定的賞賜。()

14.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wù),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15.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quán)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

16.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guī)定年齡而離職。

)

17.“征、辟、任、除、拜、授、遷”都是指任用官員,用法相同。()

18.“轉(zhuǎn)、徙、出、入”這幾個詞有時是平級調(diào)任,有時是升職。()

19.古代任官,還有攝官、兼官、加官、試守的制度.“攝”是代行職守;“兼”指兼

職,以低職兼高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lǐng)”或“平”。()

二、姓名稱謂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J”,錯的打“X”。

1.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

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2.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4.號,與名和字沒有根本區(qū)別,一般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

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5.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死后會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6.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叫“廟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

者稱宗。()

8.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

一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作“改元”。()

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nèi)的名門大族。如韓愈雖是河內(nèi)河陽人,但因昌黎韓氏

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

10.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辭。如“家父”,又作“家

嚴”“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11.古人稱對方時,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常用“令”“尊”“賢”等敬辭。其中“令”

用以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愛”等;“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

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尊稱平輩或

晚輩,如“賢郎”(對方的兒子)、“賢弟”等。()

12.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

13.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

稱謂來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歲的男子。()

三、節(jié)日習俗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J”,錯的打“X”。

1.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2.清明節(jié),據(jù)傳為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仿效。按農(nóng)歷算在三月上

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

花等。()

3.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

音,農(nóng)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guān)。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

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qū)“五毒”等。()

4.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shè)香

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

5.中秋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

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lián)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

心。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6.重陽節(jié),《易經(jīng)》將“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

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四、天文地理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J”,錯的打“X”。

1.古人以天為干,以地為支。天干常用來表示次序,地支可用來表示時間。把天干地

支依次組合,配成六十對,稱為“六十甲子”。()

2.陰歷每月十五日稱“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幾天,這時候,月亮看起來

很圓。陰歷每月初一稱“朔”,每月最后一天稱“晦()

3.古人以夜半為中心,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時)

為三更,前后各有兩更。現(xiàn)在常說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時,即23點至1點。()

4.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參宿在西,心宿

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

5.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jīng)?七月》:“七月

流火,九月授衣?!逼咴孪喈斢诠珰v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己由中天逐漸西降,表

明暑氣已退。()

6.東曦,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

東曦指初升的太陽。()

7.云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云,虎嘯生風,即所謂“云龍風虎”。又說真龍?zhí)熳?/p>

所產(chǎn)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云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

五、教育科舉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J”,錯的打“X”。

1.“舉人”在科舉時代是指應(yīng)舉之人,是各地鄉(xiāng)貢入京應(yīng)試者的一類考生,是沒有學

歷的人。()

2.中國古代歷代各級官府都會直接舉辦和管理學校,稱為“官學”。由政府提供“廉

膳”,選派教師,指定教材,監(jiān)選生員。()

3.在中國古代,學校都稱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識,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

4.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機關(guān)稱為“國子監(jiān)”,同時又是國家最高學府。()

5.我國古代藏書、校書、講學的地方稱為“書院”,主要是校勘經(jīng)典、辨明典章、收

羅人才。()

6.中國科舉時代,學校里的幼童稱為“童生”。()

7.優(yōu)秀的人才稱為“秀才”,俗稱“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稱。()

8.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泛稱貢士,唐以后亦稱科舉制度為貢舉。()

9.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

10.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11.明清時期每隔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稱為“大比”。鄉(xiāng)試是科舉考試的開端,所以稱

為大比。鄉(xiāng)試之年稱為大比之年。()

12.明清時期在省城,每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因于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考

中者為舉人。舉人參加的科舉考試為會試,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舉行,也叫春試、春闈,

因其由禮部主辦,又稱為禮闈。()

13.科舉時代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因在皇宮內(nèi)大殿上舉行而被稱為“殿試”,亦稱廷

試。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

14.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

六、生活文化

(一)服飾、器物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J”,錯的打“X”。

1.冠冕是貴族男子的頭衣,平民男性的頭發(fā)則以頭巾為主,貴族則在冠之下附巾。如

葛巾、幅巾、綸巾等。()

2.笄,是簪的古稱。將頭發(fā)梳起來,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歲則被稱作“及笄”。

()

3.古代將上下身分為兩件的衣服,總稱“衣裳”,這里的“衣”和“裳”是兩個詞,

“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4.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線編織的粗衣,不但重,無光華,而且不暖。對地位低下的人

來說,則為平時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標志。()

5.袖,又稱“袂”,古語“聯(lián)袂”就是連在一起拉著手的意思。()

6.黔首,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即本業(yè)為農(nóng)業(yè)與小手工業(yè),末業(yè)為小商賈等各種不

事生產(chǎn)的人。()

7.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8.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

傷凄切。()

9.“笏”又稱“笏板”,當紙張還沒有發(fā)明的時候,文字都記錄在上面,上朝的時候

可以提醒自己重要的事情。()

10.“席”是跪坐時用的墊子。這是由于最初中國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時候,比較莊

重的坐姿是跪坐。()

(二)飲食、灶具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X”。

H.“觥”是古代一種橢圓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側(cè)面有提梁;“籌”本來

是竹片或木片,用來計數(shù),華麗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貴材料制作。后來指在喝酒時用以計

數(shù)的工具。()

12.“鼎”用于煮肉和盛肉。鼎有圓形三足和方形四足兩種,現(xiàn)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

數(shù)司母戊鼎。青銅鼎非常貴重,非大貴族不能使用。()

13.“簞”是一種像小筐的竹器,古代用它來盛飯。()

(三)交通出行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X”。

14.在中國周代,馬車就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據(jù)馬的數(shù)量,可以對車有不同

的稱呼:駢就是兩匹馬拉車,修就是三匹馬拉車,駟就是四匹馬拉車。()

15.古代的轎子叫肩輿或腰輿,其區(qū)別是肩輿上肩抬,而腰輿抬在腰間。最早叫“輦”,

本來是人推的車,后來成為專用的車或者轎子。()

16.“軾”是指馬車前部欄桿上的一塊橫木,“轍”是指車在泥土路上碾過的痕跡。

()

17.最初的田獵是一種非常嚴肅的軍事和祭祀活動,后來田獵的制度消失,對貴族們來

說,打獵成了休閑活動。()

(四)古代刑罰

判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J”,錯的打“X”。

18.刺配:臉上刺了字,發(fā)放送往遠地充軍。刺,即疑刑,在罪犯額面或肌膚上刺上字,

用墨染上顏色;配,發(fā)往遠地充軍。()

19.刖刑,又稱非IJ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的酷刑。()

20.笞刑,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打十至五十下。杖刑,用大荊條、大竹

板或棍棒抽擊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打五十至一百下。()

21.戮刑,戮有羞辱和恥辱之意。戮刑視為奇恥大辱。戮分為生戮和死戮。生戮即先將

犯人示眾,然后再殺死;死戮是先將人殺死,然后再陳尸示眾。()

22.宮刑又稱腐刑,是僅次于死刑之刑。因犯人閹割后畏風須暖,要在蓄火如蠶室之宮

刑獄中將養(yǎng)百日,所以宮刑也叫作隱宮、下蠶室。()

23.炮烙:下面點火把銅器燒熱,讓人赤腳在上面走,使人掉進火中燒燙而死。湯鐫:

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鐫,用滾湯將人活活煮死的酷刑。MBS:把人剁成肉泥,制成肉醬。()

24.車裂即五馬分尸,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

急奔,把人撕成六塊。凌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副”,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

去,是一種肢解的懲罰,即包含身體四肢的切割、分離。()

題組二綜合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徐儉,一名眾。幼而修立,勤學有志操,汝南周弘正重其為人,妻以女。梁太清初,起

家豫章王府行參軍。侯景亂,陵””使魏未反,儉時年二十一,攜老幼避于江陵。梁元帝聞

其名,召為尚書金部即中。嘗侍宴賦詩,元帝嘆賞日"徐氏之子,復(fù)有文矣”。江陵陷,復(fù)

還于京師。永定初為太子選甘,章鎮(zhèn)東從事中郎。天嘉三年,遷中書侍郎。太建初,廣州刺

史歐陽紇舉兵反,高宗令儉持節(jié)喻旨。紇初見儉,盛列仗衛(wèi),言辭不恭,儉曰:“呂嘉之事,

誠當己遠,將軍獨不見周迪、陳寶應(yīng)乎?轉(zhuǎn)禍為福未為晚也?!?/p>

紇默然不答,懼儉沮其眾,不許入城,置儉于孤園寺,遣人守衛(wèi),累旬不得還。紇嘗出

見儉,儉謂之曰:”將軍業(yè)已舉事,儉須還報天子,儉之性命雖在將軍,將軍成敗不在于儉,

幸不見留?!凹v于是乃遣儉從間道馳還。高宗乃命章昭達率眾討紇,仍以儉悉其形勢,敕儉

監(jiān)昭達軍。紇平高宗嘉之賜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鎮(zhèn)北鄱陽王珞議參軍兼中書舍人累遷國子博

士大匠卿余并如故。尋遷黃門侍郎,轉(zhuǎn)太子中庶子,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以公事

免。尋起為中衛(wèi)始興王限外瞪議參軍,兼中書舍人。又為太子中庶子,遷貞威將軍、太子左

衛(wèi)率,舍人如故。后主立,授和戎將軍、宣惠晉熙王長史,行丹陽郡國事。俄以冬優(yōu)去職。

尋起為和戎將軍,累遷尋陽內(nèi)史。為政嚴明,盜賊靜息,遷散騎常侍,襲封建昌侯,入為御

史中丞。儉性公平,無所阿附,尚書令江總望重一時,亦為儉所糾劾,后主深委任焉。又領(lǐng)

右軍。禎明二年卒。

(節(jié)選自《陳書?徐儉傳》)

【注】陵,即徐陵,徐儉之父,南朝著名文人。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紇平/高宗嘉之賜/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鎮(zhèn)北/鄱陽王諂議參軍兼中書舍人/累遷國

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B.紇平/高宗嘉之賜/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鎮(zhèn)北鄱陽王諂議/參軍兼中書舍人/累遷國

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C紇平/高宗嘉之/賜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鎮(zhèn)北鄱陽王濯議參軍/兼中書舍人/累遷國

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D.紇平/高宗嘉之/賜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鎮(zhèn)北鄱陽王/諂議參軍兼中書舍人/累遷國

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郎中,官名,本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

及差遣。

B.洗馬,官職名,漢時亦作“先馬”“前馬”,為太子屬官,掌侍從,太子出行時為

前導(dǎo)。

C.遷,古稱官職調(diào)動,一般指升職。最早也指遷謫、放逐,《史記》有“頃襄王怒而遷

之”。

D.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丁憂”是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停職五年的制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徐儉素有才德,頗受認可,汝南周弘正認可徐儉的為人,把女兒嫁給他;梁元帝在

宴席上也嘆賞他的文采。

B.徐儉臨危不亂,安然脫困。徐儉奉詔出使,卻被叛軍軟禁于城外,他從容面對,闡

明形勢,安然脫離困境。

C.徐儉為政嚴明,治理有方。徐儉的仕途坎坷不順,但他為政嚴肅而公正,他治理的

地方盜賊都停止了活動。

D.徐儉不阿權(quán)貴,堅持正義。徐儉不阿附勢要,尚書令江總聲威重極一時,也被徐儉

彈劾,后主對他非常信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太建初,廣州刺史歐陽紇舉兵反,高宗令儉持節(jié)喻旨。

譯文:........................................................................

(2)高宗乃命章昭達率眾討紇,仍以儉悉其形勢,敕儉監(jiān)昭達軍。

譯文:

課時作業(yè)(九)古代文化常識

題組一文化常識分類梳理與拓展

一、官職沿革

1.√2.√3.√4.√5.×6,√7.√8.X97

10.√11.X12.√13.√14.√15.X16.√17.X18.X19.×

二、姓名稱謂

1.√2.√3.√4.×5.√6.√7.√8.√9.√

10.√11.√12.√13.X

三、節(jié)日習俗

1.√2.√3.√4.√5.√6.√

四、天文地理

1.√2.√3.√4.√5.√6.√7.√

五、教育科舉

1.×2.√3.×4.√5.√6.×7.×8.√9.√

10.√11.√12.√13.√14.√

六、生活文化

1.√2.√3.√4.J5.√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

題組二綜合訓練

1.解析:“賜奴婢十人”“米五百斛”,是嘉獎的具體內(nèi)容,做動詞謂語“蜴”的賓

語,“賜”之前斷開,排除A、B;“鎮(zhèn)北鄱陽王諂議參軍”是官職名稱,之間不斷開,排

除B、Do故選C。

答案:C

2.解析:D項,"丁憂’是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停職五年的制度”錯誤,應(yīng)該是“停

職三年"J丁優(yōu)”指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道德禮儀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擁有官吏身份之人。

遭逢父母的喪事,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