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讀《走到人生邊上》有感_第1頁
2024讀《走到人生邊上》有感_第2頁
2024讀《走到人生邊上》有感_第3頁
2024讀《走到人生邊上》有感_第4頁
2024讀《走到人生邊上》有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頁讀《走到人生邊上》有感楊華

喜歡文學(xué),更喜歡文學(xué)界中恬淡獨特的楊絳,一個被大家尊稱為先生的女性,從這個稱謂就知道他在讀者心目中的位置。而我喜歡她是因為他骨子里的恬淡與灑脫。印象深刻的是她翻譯蘭德的《生與死》里面的句子“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zhǔn)備走了。”這也算是她獨有的解讀吧。

這一次,讀完楊絳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感觸良多。此書是楊先生在96歲高齡寫完的,可見她是多么的勤奮。此書雖然不算太厚,才四萬多字,但是凝結(jié)著一代學(xué)人在人生暮年對真理、對生與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思考。

九十六歲,許多人已經(jīng)臥病在床而無心學(xué)問了,也有許多人,到了另一個世界享福。而這個經(jīng)歷了幾乎一個世紀(jì)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學(xué)問,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是什么,讓她如此高壽,又是什么,讓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實而豐富,看完此書,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著。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著,相互斗爭又相互統(tǒng)一。斗爭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dāng)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xiàn)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xí)霈F(xiàn)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jīng)過生活對肉體進(jìn)行磨練,從而達(dá)到對靈魂的鍛煉,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為,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tǒng)一的和諧狀態(tài)。無可否認(rèn),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要經(jīng)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

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為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yīng)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qiáng)大嗎。那么,當(dāng)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zhí)著于靈魂之向往了。

第二篇。走到人生邊上美文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一世是考驗。人死了,好人的靈魂升天。不好不壞又好又壞的人,靈魂受到了該當(dāng)?shù)膽土P,或得到充分的凈化之后,例如經(jīng)過煉獄里的燒煉,也能升天。我認(rèn)為這種考驗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賦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順,生活幸運,做一個好人很現(xiàn)成。若處境貧困,生性頑劣,生活艱苦,墮落比較容易。佛家輪回之說,說來也有道理??简炓淮尾粔?,再來一次。但因果之說,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個因是什么呢。當(dāng)然,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都不屬我自問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過,宗教講的是來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么價值。

不是說,“留下些聲名”嗎。這就是說,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與實是不相符的。“一將成名萬骨枯”,但戰(zhàn)爭中奉獻(xiàn)生命的“無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與愛戴。我國首都天安門廣場上,正中不是有個“人民英雄紀(jì)念碑”嗎。人世間得到功勛的人,都有賴無數(shù)默默無聞的人,為他們做出貢獻(xiàn)。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他們活了一輩子,就毫無價值嗎。從個人的角度看,他們自己沒有任何收獲,但是從人類社會集體的角度看,他們的功績是歷代累積的經(jīng)驗和智慧。人類的文明是社會集體共同造成的。況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價值呢。聲名,活著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蘇格拉底堅信靈魂不滅,堅信絕對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寧愿飲鴆就義,不肯茍且偷生。因信念而選擇死亡,歷史上這是第一宗,被稱為僅次于基督之死。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頭來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體,人生一世,還說得到什么價值呢。

匹夫匹婦,各有品德。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養(yǎng)。俗語:“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薄暗谩本褪堑玫降墓Φ拢卸嗌俟Φ戮陀卸嗌賰r值。修來的功德不在肉體上而在靈魂上。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價值觀,而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人類天生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統(tǒng)治者只是借人類對神明的敬畏,順?biāo)浦郏騽堇麑?dǎo),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儀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婦。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學(xué)家、大科學(xué)家、大文學(xué)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誠,遠(yuǎn)勝于愚夫愚婦。

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佛家愛說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叭魪?fù)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得如是無量福德……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為什么呢。因為我佛無相,非但看不見,也無從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說,需有經(jīng)久的鍛煉。如能把信仰傳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無量。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zhì)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zhì)也不相同的靈魂。有關(guān)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鬃釉唬骸拔粗?,焉知死?!薄安恢獮椴恢??!蔽业淖詥栕源穑豢梢缘酱藶橹沽恕?/p>

第三篇: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一)

王雨晴

早就聽過無數(shù)人推薦這本書,一直想找個安靜的午后細(xì)細(xì)品讀。之前讀《我們仨》時,就體會到了楊絳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隱喻的手法寫"我"與家人的離別過程,雖不著一字,卻字字流露著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樸實的敘述中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那么在她96歲的高齡時,又道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dāng)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有人說,靈魂來處來,去處去。哪兒來的。又回哪兒去呢。說這話的,是意味著靈魂是上帝給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兒去。可是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

楊絳先生擺脫世俗成見,依靠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諦——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隨后楊先生提出了"靈性良心"的概念。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biāo)準(zhǔn)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rèn)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食色性也"則是人的肉體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屬于肉體本能。佛家所謂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六大罪惡,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軀。靈性良心與肉體則是相互對立的兩方,肉體總有無盡的欲念,而靈性良心總在克制著"我"的縱欲放肆。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順從靈性良心的指導(dǎo)。在人這個復(fù)雜的矛盾體上,靈與肉的斗爭實時都在,貫穿著人的一生。

那么我們的靈魂又偏向哪面呢。靈魂雖帶個靈字,卻始終附于肉體之上,與肉體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縱。所以靈魂實則在肉體一面。"感情是很難控制的,人是很可憐的。"我們的靈魂一生都在這兩方中間飄擺不定。

"我們?nèi)绻此家簧慕?jīng)歷,都是當(dāng)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guān)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還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里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這就是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了。"

毫無疑問,人的靈魂需要通過肉體這個媒介來歷練,鍛煉的成績只屬于靈魂上;靈魂接受或不接受鍛煉,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或罪孽;人死之后,肉體沒有了,但靈魂仍在,鍛煉或不鍛煉的結(jié)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說:"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楊先生問得好:"‘真、善、美’看得見嗎。摸得著嗎??床灰?、摸不著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嗎。信念是看不見的,只能領(lǐng)悟。"我們的問題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認(rèn)物質(zhì)現(xiàn)實,不相信精神價值,于是把信仰視為迷信。而楊絳先生所求教的那些來自社會各界的"聰明的年輕人"對精神信仰都抱著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態(tài)度。楊先生說:"什么都不信,就保證不迷嗎。"

楊絳先生沒有被普遍浮躁的風(fēng)氣蒙蔽雙眼,而是努力撥開迷云,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身體切實的去體會。楊絳老先生在96歲的高齡下,將她畢生的感悟總結(jié)于此,這已經(jīng)過時了嗎。非但沒有,而且比當(dāng)下的年輕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徹啊。我們這個時代確實存在種種問題,最大的問題正是信仰的缺失??鬃由星腋锌?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如果人沒有信仰,又何談修身呢。

書后的注釋也極具特色,它不像其他書那樣精短,幾乎每篇都是一段塵封的往事,也正是對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鮮活例證。輯零碎而顯真知,文叢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楊絳先生不如錢先生下筆即用典故,寫文章也罷,讀書也罷,總是貼身貼肉地去感覺。我總慚愧自己理論知識不夠,不能上綱上線地分析作品只能說感覺,試體溫。讀了楊絳先生后才覺得,這樣做也未嘗不可。比如楊絳先生書后的《論語》趣,讓曾經(jīng)對古文敬而遠(yuǎn)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讀一遍《論語》——孔子最偏寵的子路如何"野哉"??鬃佑譃楹斡?xùn)斥宰與"朽木不可雕也"。

周國平說。她的心態(tài)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于經(jīng)常得不出確定的結(jié)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xì)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倘若能夠像楊先生這樣讀書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識分子,我輩這么妄望一下,可否。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二)

第二次讀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感觸頗多。

第一次讀它還是2014年冬天,真沒想到時間過的真快,去年一年就這么嘩啦過去了,完全沒有什么濃墨重彩??磥磉€是得多多記錄,多多做些有挑戰(zhàn)的事情,才能讓記憶更加刻骨銘心一些。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對人生一些抽象問題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問題、人是否有靈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惡、人活著的價值是什么……作為90多歲(當(dāng)時寫書時候)高齡的知識女性來說,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錢鐘書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靜,好讀書,思考這些形而上的問題是最自然不過的。

可以看出,錢鐘書和女兒離去后,楊絳也隨時準(zhǔn)備著『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見爹媽、錢先生和女兒。她做了種種假設(shè),如果是以現(xiàn)在的樣子去見他們,肯定是爹媽不認(rèn)識她,因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幾歲的樣子去呢,錢先生和女兒又不認(rèn)識她。哈哈。真有趣兒。

她喜歡《論語》,書中在闡述觀點時,引述了大量《論語》里面的語句。她讀《論語》讀出了個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愛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個弟子的特點都能分析出來;她還對孔子的夫人特別感興趣,因為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不語,寢不言』等言辭,可以看出他對生活品質(zhì)的要求極高,那這背后服務(wù)他的是誰呢??刹痪褪欠蛉嗣?。由此推斷,孔子夫婦肯定感情甚好。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從小背《論語》,恐怕并沒有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錯。還會去考慮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會。

楊先生又教會我們讀經(jīng)典的一招了,就是把書讀活了,要放開大腦去大膽地想象。記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學(xué)課時,一位年輕的男老師講古詩詞時會大膽想象,描繪一些場景,又會延展出相關(guān)典故及文化背景,這就顯得既有趣又有學(xué)問,所以,比其他課程,逃課的人少多了。

楊絳先生從小有個溫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溫馨,也為日后她和錢鐘書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讓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眾多,關(guān)系親密,相處和諧。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顧錢鐘書和阿圓,他倆跟她叫娘,這在《我們仨》里也有體現(xiàn),羨慕。

她的腦子真好使,好多事兒記得門兒清,文章中詳細(xì)記載了哪一年哪一天,發(fā)生了什么事兒。想必平時有做日記的緣故吧。這讓我想起《瓦爾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記載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時長等信息。這也是作家們共有的特性吧。

作家們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善于觀察,他們用大量的時間來發(fā)呆,觀察一些在我們看來特別無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兒,比如楊先生寫的《記比鄰雙鵲》一文,寫自家窗前的喜鵲如何建巢、何時同居、baby何時出生、暴風(fēng)雨侵襲巢穴、baby死亡等事情,從頭至尾,她都了如紙張。

要換作是我這種凡人,斷然不會把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因為一來覺得不值,有這時間,蠻可以看點『有用』的有望轉(zhuǎn)換成錢的東西。二來根本沒有這種閑情逸致。

看來我們這些普通人也需要時不時從頻繁刷朋友圈的狀態(tài)中抬起頭來,或是走出看新聞、打游戲、寫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藍(lán)天白云、觀察觀察小生靈們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記得著名女導(dǎo)演王潮歌曾這樣批評過這個焦慮的時代,這些焦慮的年輕人:

『我們犧牲了所有生活的樂趣,犧牲了年輕,去追求那一個個理想。我們有太多不滿意,對自己不滿意,對長相不滿意,時間流失就不再來,我們?nèi)⒄`在奮斗途中了。我們被理想所誘惑,嫌自己不夠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對草的香味、云彩流動速度無感。』

或許我們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來了,讓我們收拾好行裝,從容出發(fā)吧。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三)

駱兆楠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女士在96歲高齡之時著作,其首次坦誠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艘惶斓臅r間讀完這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對楊絳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欽佩。

首先,該書是在楊絳先生96歲時寫成,也許很多人在這個年紀(jì),已經(jīng)病臥于床,無心學(xué)術(shù),抑或是早已命歸西天,去了另一個世界??捎终沁@個年紀(jì),正是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對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楊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這一本書。

人活在世上的價值到底有什么。楊先生在書中不止一次的思考這個問題。楊先生在書的一開頭就提到了死的問題,按著中國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傳統(tǒng),說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對。人類懼怕死亡,是普遍的規(guī)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說法,有說去往天堂的,有說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學(xué)下不都不復(fù)存在了嗎。

對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價值,楊絳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貢獻(xiàn),而是本身身為人、身為萬物之靈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認(rèn)識到自己真正價值所在,才不會因建功立業(yè)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默默無聞而自怨自艾。

書中也提到了對善惡的思考,性善和性惡,兩個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爭論。現(xiàn)在或許大都相信性惡論,于是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信任危機(jī)",就拿我們來說,好逸惡勞就是我們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惡。不到最后關(guān)頭絕不完成任務(wù)甚至到了最后關(guān)頭也完不成,這種現(xiàn)象叫"懶癌",在多少人身上,懶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楊先生在書中則是從人的本性出發(fā),提出人的靈性良心是主宰著人之善惡的關(guān)鍵。靈性良心占上風(fēng),人們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貪逸的本性,靈性良心被棄置,那這個人的良心也就輸了,內(nèi)心的欲望膨脹,往往變成極惡之人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類。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惡的,怎樣也變不回好的,這也是我自己認(rèn)同的。

我慶幸我還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問題可以從現(xiàn)在開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們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過來的,是可以變勤奮的。

點評。一本書,一個話題,一點收獲,足矣。

第四篇:《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后感《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后感

《走到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哲理性散文集,凝結(jié)著她在人生暮年對真理、生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追問。是一本值得深讀的好書,希望大家有機(jī)會都去看看。

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后感一:

這本哲理性散文集,實質(zhì)上是對人性和生活的探討。關(guān)于人的“靈”與“肉",“命”以及靈肉的鍛煉,還真讓我有點小吃驚。開篇就有說道楊絳先生怕“鬼”,“鬼”其實就是人死后的靈魂。書中也確實記載了好幾個關(guān)于別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墻”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說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東西,但是你不能否認(rèn)這些東西的存在。你還別說,我還真記得,在我們大學(xué)教室里,我們可愛的日語老師還真的跟我們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經(jīng)歷,以及后續(xù)詭異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還記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學(xué)短信給她,說她給同學(xué)們留下了陰影,該老師還當(dāng)縱在課堂上給我們道歉了。所以,我也覺得,世界上某些東西我們雖然不相信,但是確實不能否認(rèn)他們的存在。

還有所謂的“靈”與“肉”的斗爭和統(tǒng)一,當(dāng)“靈”即理性一面占據(jù)上風(fēng),便是顯示了我們作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戰(zhàn)勝獸

性的時候,當(dāng)“肉”即獸欲占據(jù)上風(fēng)之時,便是顯示我們也是動物中的一員的本性。當(dāng)然,“靈”也是說,我們作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層次的一面,“肉”即使作為動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為一個人,我們也是時刻處在矛盾與斗爭之中的啊。這個時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獸欲是人類不斷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根本源泉”。當(dāng)然,這個有點跑題之說,不過,也是我突然聯(lián)想到到一個趣事。

文中還主要講述了為人一生的修養(yǎng)與鍛煉,即是“靈”的鍛煉,也是”肉“的鍛煉?!比缫憻捯粋€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xì),香得愈濃烈?!捌鋵?,也就是我們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后面,老先生還收錄了一些注釋。其實就是一些生活中發(fā)生的真人真事的記錄。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個在北京給夫人做幫傭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慘一生。經(jīng)歷饑荒,抗戰(zhàn),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小時候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長大后辛苦勞作,外出務(wù)工養(yǎng)家,結(jié)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無情被勾引,身體背叛,隨后默認(rèn)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實,還一直堅持在外賺錢養(yǎng)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話:"一輩子只知道勞作,賺錢,存錢,省錢。年輕的時候為了賺25塊養(yǎng)家的錢,后來失去了家?!迸税?,這是為什么啊。不過,也有個體會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樣還是要在一起的,長期分離總會有問題,最終得不償失。當(dāng)我說出這番感慨時,連在一邊玩網(wǎng)游的蔣公子都馬上附和道:“對,沒錯。?!?/p>

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后感二: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讀完楊絳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感觸良多。此書是楊先生在96歲高齡寫完的,可見她是多么的勤奮。此書雖然不算太厚,才四萬多字,但是凝結(jié)著一代學(xué)人在人生暮年對真理、對生與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思考。

眾所周知,楊先生是大學(xué)者錢鐘書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前些年,楊先生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洗澡》和回憶錄《我們仨》為廣大讀者所熟悉,去年商務(wù)印書館推出了這本《走到人生的邊上》后,立刻在讀者中引起閱讀旋風(fēng),我就此書印象最深的方面談?wù)劯惺堋?/p>

多年前,錢鐘書先生寫過一本《寫在人生邊上》,堪稱經(jīng)典。若干年后,楊先生寫《走到人生的邊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讀性極強(qiáng)的書。兩本書像雙子座,在中國讀書界風(fēng)光無限。錢鐘書楊絳夫婦在專業(yè)追求、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謂志同道合。他們從牽手結(jié)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風(fēng)風(fēng)雨雨走過,實為不易。此書的副標(biāo)題是“自問自答”,很謙虛,絲毫沒有高人一等的架勢,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出楊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書中,注釋部分將近占去全書一半的篇幅,這在當(dāng)代出版的圖書中是不多見的。一般書(古籍除外)注釋部分都是書的附屬部分,而此書每篇注釋都一段塵封的往事,是對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鮮活例證。每篇注釋可單獨成篇。比如:阿菊闖禍、勞神父、三叔叔的戀愛等篇幅,本身可當(dāng)作都好散文拿來讀。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對神鬼、人性、靈魂、天命、文明等問題進(jìn)行深思,楊先生也不例外。對于這些問題,楊先生都有自己的見解。在書的前言部分,楊先生的開篇就直指“死”字,她寫道:我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的邊緣,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楊先生在九十多歲的高齡,能灑脫地面對將來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種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從我們社會的思想意識全部被唯物論一統(tǒng)江湖后,關(guān)于神鬼問題討論就很少見到了。用科學(xué)的方法來分析、研究我們的難題,已經(jīng)成為大家普遍的思維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不思考這些問題好像不太可能,何況像楊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她在“神和鬼的問題”一文中,談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劃上等號。比如人們都講信念,信念是一個心中抽象的概念,人們看得著嗎。毫無疑問,信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信念,不能沒有信念。還有,我們經(jīng)常說大自然有規(guī)律,一代代的科學(xué)家都發(fā)現(xiàn)了許多規(guī)律。但后來證實一些規(guī)律是錯誤的,必須推翻。這樣看來,規(guī)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補(bǔ)充。在文中,楊先生還回憶自己小時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經(jīng)走在人生的邊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準(zhǔn)確測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還記憶猶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么現(xiàn)代科學(xué)真理,就是根據(jù)《易經(jīng)》《周易》能推算命運的起伏。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到現(xiàn)在她還想不通。

書中,楊先生談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體需要鍛煉,人的品德需要修煉。她說: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燒。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qiáng)??鬃訌?qiáng)調(diào)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靈性良心鍛煉肉體,得有合適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qiáng)烈的感情不得發(fā)泄,人就會發(fā)瘋。靈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時候,的寬容,許可身心和諧。克制自己,當(dāng)恰如其分。所謂“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就是用禮樂來調(diào)節(jié)、克制、并疏導(dǎo)。這番話很有道理,要想成為堂堂君子,必須經(jīng)過磨練,同時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沒有這兩點,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個高的層次。

《走到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晚年的人生諸多問題的集中思考,書中的很多問題,都是人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不可回避。像這樣的智慧之書,也不是我一兩天就可以全能讀懂,以后要常常翻閱,不斷尋找人生的秘密。

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后感三:

自己對楊絳先生,一直很敬重,老先生有著很好的人格素養(yǎng)。但是,知道在文字的世界里,“文不如其人”相對于“文如其人”更為成立:寫出好作品的人未必好,做人足夠好的又未必寫得出好的作品,楊先生就屬于后者;其實本來,也就不該將人和作品混為一談,況且,好壞的標(biāo)準(zhǔn)在各人心里并不一。說實話,楊先生的這本書,讓我比較失望。之前是偶爾看到周國平先生薦辭里的高度評價,才十萬火急的要買來看的。周先生的評論顯得夸張。書實為一般,前面思考的部分,說實話,思想性較低,我沒有得到任何啟發(fā),在我看來都是很平凡的見解(當(dāng)然不排除本人悟性較低以致未能理解楊先生的深層意圖);后面注釋部分,亦實為平凡無趣,一回想,其實那個時代的多例文人,寫出的散文,都是帶了矯情的筆調(diào),沒有出奇,只是自顧自的憐喜,是真正的起“雅興”來“把玩”文字(這類文人一般具有殷實的經(jīng)濟(jì)基礎(chǔ),故能起雅興,例如林語堂、周作人、蘇雪林、凌叔華;而蕭紅、魯迅等則是另一類;張愛則是獨一例),楊先生此書雖出在當(dāng)世,但其行文思路依舊沿用了那個時代的特色。每個人的思想基礎(chǔ)不一樣,對同一事物的評價也千差萬別。我只是覺得,好的可讀的書愈加的少了……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的讀后感,來自當(dāng)當(dāng)網(wǎng)的網(wǎng)友:因為文化革命的迫害,楊絳先生在幾乎是在一個女人最美好的時期吃了很多苦,到了可以安享晚年時,又不得不“我一個人想念我們仨”,盡管如此,她卻從未在書中抱怨過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就算是寫回憶性質(zhì)的文章,也只是淡淡地,以客觀得近乎旁觀的視角來記錄所經(jīng)歷的一切,這種淡然和超脫反而教人覺得可憐——需要有多么堅韌的心,才能經(jīng)得起碰撞時代的瘋狂。這本書是07年初版的,今年她已97歲高齡。在正篇中陳列對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坦言內(nèi)心的迷茫。楊提到自然不可理解的親身見聞。必須指出的是,這和迷信是不同的。從教育影響便可得知。書中記敘他父親在當(dāng)時傳統(tǒng)的民國家庭居然能做到不請回灶神:“吃了人家的糖瓜,就說人家的好話,這種打小報告的神送走了正好,還接來干嘛?!睏钆e此例是以說明她家里幾十年沒有所謂的灶神也是很平安的。只是和他父親堅定的“不信”大相徑庭的是,她能夠坦言不明白所親見的非自然現(xiàn)象,而她自己本人是本來對這些事不感興趣的:“以上所說,都屬‘怪、力、亂、神’之類,我原并不想談……我原是舊社會過來的‘老先生’——這是客氣的稱呼。實際上我是老朽了。老物陳人,思想落后是難免的。我還是晚清末代的遺老呢?!笨傻搅?6歲,她不得不談了:“我已經(jīng)走到人生的邊緣邊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我想不明白。我對想不明白的事,往往就擱下不想了。可是我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邊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問問人,而我可以問的人都已經(jīng)走了……”“我認(rèn)為,身后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倍鴷男?biāo)題,就是《自問自答》。丈夫死去了,女兒也過世,她活得太久太久,這境地,本該是何等的寂寞和蒼涼,然而這個老太太,仍舊費盡最后的氣力去解開一些謎語,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勇氣。其實這些都是早年的一些收集,真正落力的是序文,花了楊2年半時間才塵埃落定。最為感動的反倒是正篇之后的……

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后感四:

讀完九十六歲高齡的楊絳女士寫的《走到人生邊上》,除了一陣陣的敬佩,還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歲,許多人已經(jīng)臥病在床而無心學(xué)問了,也有許多人,到了另一個世界享福。而這個經(jīng)歷了幾乎一個世紀(jì)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學(xué)問,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是什么,讓她如此高壽,又是什么,讓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實而豐富,看完此書,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著。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著,相互斗爭又相互統(tǒng)一。斗爭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dāng)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xiàn)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xí)霈F(xiàn)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jīng)過生活對肉體進(jìn)行磨練,從而達(dá)到對靈魂的鍛煉,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為,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tǒng)一的和諧狀態(tài)。無可否認(rèn),這個過程是漫長,要經(jīng)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為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yīng)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qiáng)大嗎。那么,當(dāng)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zhí)著于靈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總免不了會回憶那曾經(jīng)的旅途,也總免不了會抽象出一些如命運、人的存在之類的哲學(xué)命題進(jìn)行思考。千百年來,這樣的命題長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jié)論,但總無定論。人總說“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楊絳女士并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說:“人的可貴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說,八字怎么規(guī)定,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預(yù)演的現(xiàn)場直播。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bǔ)償?!?/p>

站在二十歲的風(fēng)華歲月里,許多事我未曾經(jīng)歷過,許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