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一般檢查名詞解釋_第1頁
診斷學-一般檢查名詞解釋_第2頁
診斷學-一般檢查名詞解釋_第3頁
診斷學-一般檢查名詞解釋_第4頁
診斷學-一般檢查名詞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一般檢查名詞解釋1.生命征(vitalsign);是評價生命活動存在與否及其質量的指標,包括體溫、脈搏、呼吸

和血壓,為體格檢查時必須檢查的項目之一。2.熱型;許多發(fā)熱性疾病時,體溫曲線的形狀可有一定規(guī)律性,稱為熱型。3.嗜睡(somnolence);是一種輕度的意識障礙。患者呈病理性持續(xù)睡眠狀態(tài),經刺激可喚醒,醒后能回答問題,能配合體格檢查。刺激停止后又復入睡。4.意識模糊(confusion);是一種較嗜睡更重的意識障礙。患者雖能保持簡單的精神活動,但對周圍事物的刺激判斷能力下降,出現(xiàn)定向力障礙,常伴有錯覺和幻覺,思維不連貫。5.昏睡(stupor);是一種較嚴重的意識障礙。須強烈刺激方能喚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時回答問題含糊不清或答非所問,昏睡時隨意運動明顯減少或消失,但生理反射存在。6.譫妄(delirium);是一種以興奮性增高為主的急性腦功能活動失調狀態(tài),其特點為意識模糊,定向力喪失伴有錯覺和幻覺,煩躁不安,言語紊亂。可見于急性感染的發(fā)熱期、顛茄類藥物中毒、肝性腦病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等。7.被動體位(positiveposition);病人不能自己調整和變換肢體和軀干的位置,見于極度衰弱和意識喪失者8.強迫體位(compulsiveposition);為了減輕疾病所致的痛苦,病人被迫采取的某種體位,稱強迫體位。9.蹣珊步態(tài)(waddlinggait);走路時左右搖擺如同鴨步,見于佝樓病、大骨節(jié)病、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先天性雙側髖關節(jié)脫位等。10.斑疹(maculae);只有局部皮膚顏色變化,既不高起皮面也無凹陷的皮膚損害,見于斑疹傷寒、丹毒、風濕性多形性紅斑等。1.丘疹(papules);是一種較小的實質性皮膚隆起伴有顏色改變的皮膚損害,見于藥物疹、麻疹、猩紅熱、濕疹等。2.斑丘疹(maculopapulae);在斑疹的底盤上出現(xiàn)丘疹為斑丘疹,見于猩紅熱、風疹及藥疹等。3.玫瑰疹(roseolas);常于胸腹部出現(xiàn)的一種鮮紅色、小的(直徑多為2~3mm)、圓形斑疹,壓之退色。這是對傷寒和副傷寒具有重要診斷價值的特征性皮疹。4.蕁麻疹(urticaria);又稱風團,是局部皮膚暫時性的水腫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一,顏色蒼白或淡紅,消退后不留痕跡,是皮膚速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所致,見于異性蛋白性食物、藥物或其他物質過敏、蟲咬傷等。5.瘀點(petechia);皮下出血斑點直徑<2mm者,稱為瘀點。6.紫癜(purpura);皮下出血斑點直徑徑為3~5mm者,稱為紫癜。7.瘀斑(ecchymosis);皮下出血斑點直徑>5mm者,稱為瘀斑。8.血腫;片狀出血伴皮膚顯著隆起者稱為血腫。9.蜘蛛痣(spiderangioma);皮膚小動脈末端分支性血管擴張所形成的血管病,形似蜘蛛,稱為蜘蛛痣10.肝掌;慢性肝病患者的大、小魚際及指腹處,皮膚常發(fā)紅,加壓后褪色,稱為肝掌。1.水腫(edema);皮下組織的細胞內及組織間隙內液體積聚過多稱為水腫。2.Wirchow淋巴結;左側鎖骨上窩出現(xiàn)大而堅硬無壓痛的淋巴結,應考慮胃癌或食管癌的轉移所致。此處為胸導管進入頸靜脈的入口,這種腫大的淋巴結稱為Wirchow淋巴結,為胃癌、食管癌轉移的標志。3.體型(habitus);是身體各部發(fā)育的外觀表現(xiàn),包括骨骼肌肉的成長與脂肪分布狀態(tài)等。4.二尖瓣面容(mitralfacies);面色晦暗,雙頰紫紅,口唇輕度發(fā)紺,見于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5.滿月面容(moonfacies);面圓如滿月,皮膚發(fā)紅,呈多血質表現(xiàn),常有座瘡,唇可有小須。見于庫欣綜合征(cushingsyndrome)及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患者。6.間歇性破行(intermittentclaudication);病人行走過程中,因下肢突發(fā)性酸痛,軟弱無力,而被迫停止行進,需小憩后方能繼續(xù)走動。見于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7.慌張步態(tài)(festinatinggait)起步困難,起步后小步行走,雙腳擦地,身體前傾,越走越快,有難以止步之勢,雙上肢缺乏擺動動作,見于震顫麻痹。基本檢查法1.體格檢查(physicalexamination);是醫(yī)生運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簡便的檢查器具(如體溫表、血壓計、叩診錘、聽診器、檢眼鏡等)來了解和評估機體健康狀況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檢查方法。2.檢體診斷(physicaldiagnosis);通過體格檢查提出的臨床判斷稱為檢體診斷。3.視診(inspection);是以視覺來觀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現(xiàn)的診斷方法。4.觸診(palpation);是應用觸覺來判斷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種診法。5.叩診(percussion);是用手指叩擊身體某部表面,使之震動而產生音響,經傳導至其下的組織器官,然后反射回來,被檢查者的觸覺和聽覺所接收,根據(jù)震動和音響的特點可判斷被檢查部位的臟器有無異常的一種方法。6.聽診(auscultation)聽診是醫(yī)師根據(jù)病人身體各部分發(fā)出的聲音判斷正常與否的一種診斷方法胸部檢查1.Louis角,胸骨柄與胸骨體交接處向前突起而形成的夾角,即為胸骨角(sternalangle),又稱Louis角。恰為胸骨與第2肋軟骨連接處,為在前胸部計數(shù)肋骨順序的標志。此處也是氣管分叉.心房上緣及上.下縱隔的交界部位。2.鎖骨中線(midclavicularline):為通過鎖骨的肩峰端與胸骨端兩者中點的垂直線。即通過鎖骨中點向下的垂直線,左右各一條。3.腋前線(anterioraxillaryline):為通過腋窩前皺襞沿前側胸壁向下的垂直線,左右各一條。4.腋后線(posterioraxillaryline):為通過腋窩后皺襞沿后側胸壁向下的垂直線,左右各一條。5.肩胛線(scapularline):為雙臂下垂時通過肩胛下角與后正中線平行的垂直線,左右各一條。6.肩胛間區(qū)(interscapularregion):為兩肩胛骨內緣之間的區(qū)域。后正中線將此區(qū)分為左右兩部。7.肩胛下角:肩胛骨的最下端稱為肩胛下角。被檢查者取直立位兩上肢自然下垂時,肩胛下角可作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標志,或相當于第8胸椎的水平。此可作為后胸部計數(shù)肋骨的標志。8.肋脊角(costospinalangle):由第12肋骨與脊柱構成的夾角稱為肋脊角。此前為腎臟和輸尿管所在的區(qū)域。9.肋膈竇(sinusphrenicocostalis):胸膜腔內每側的肋胸膜與膈胸膜于肺下界以下的轉折處稱為肋膈竇,約有兩三個肋間高度。由于其位置低,當深吸氣時也不能完全被擴張的肺所充滿。10.皮下氣腫:胸部皮下組織有氣體積存時謂之皮下氣腫(subcutaneousemphysema)。以手按壓可出現(xiàn)埝發(fā)感或握雪感。多由于肺、氣管或胸膜受損后,氣體由破損部位逸出,積存于皮下所致。偶見于局部產氣桿菌感染。11.桶狀胸(barrelchest):為胸廓前后徑增加,有時與左右徑幾乎相等,甚或超過左右徑,故呈圓桶狀。肋骨的斜度變小,其與脊柱的夾角常大于45o。肋間隙增寬且飽滿。腹上角增大,且呼吸時改變不明顯。見于嚴重肺氣腫的患者,亦可發(fā)生于老年或矮胖體形者。12.佝僂病串珠:在前胸壁沿胸骨兩側各肋軟骨與肋骨交界處肥大隆起,形成串珠狀,稱為佝僂病串珠(rachiticrosary)。13.漏斗胸:若胸骨劍突處顯著內陷,使胸廓呈漏斗狀,謂之漏斗胸(funnelchest)。14.雞胸:胸廓的前后徑略長于左右徑,其上下距離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側壁肋骨可凹陷,稱為雞胸(pigeonchest)。腹部檢查1、肋脊角(costovertebralangle):背部兩側第12肋骨與脊柱的交角,為檢查腎臟叩痛位置。2、腹部膨隆(abdonminalbulge):平臥時前腹壁明顯高于肋緣至恥骨聯(lián)合平面,外觀呈凸起狀。3、蛙腹(frogbelly):腹腔內有大量積液時,平臥位時腹壁松弛,液體下沉于腹腔兩側,致腹部呈扁而寬狀,稱為蛙腹。4、尖腹(apicalbelly):見于結核性腹膜炎大量腹水時,因同時有腹膜炎癥,腹肌緊張,腹部常膨隆呈尖凸型,稱為尖腹。5、腹圍:讓患者排尿后平臥,用軟尺經臍繞腹一周,測得的周長即為腹圍。6、腹部凹陷(abdominalretraction):仰臥時前腹壁明顯低于肋緣至恥骨的水平面。7、舟狀腹(scaphoidabdomen):仰臥時前腹壁明顯凹陷幾乎貼近脊柱,肋弓、髂嵴和恥骨聯(lián)合顯露,腹外形如舟狀,見于惡病質的病人.8、水母頭(caputmedusae):門脈高壓癥的體征之一,于臍部可見到一簇曲張靜脈向四周放射,形似水母頭。9、胃型或腸型(gastralorintestinalpattern):胃腸道發(fā)生梗阻時,梗阻近端的胃或腸段飽滿而隆起,可顯出各自的輪廓,稱為胃型或腸型。10、Grey-Turner征:左腰部皮膚呈藍色,為血液自腹膜后間隙滲到側腹壁的皮下所致,常見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11、Cullen征:臍周圍或下腹壁發(fā)藍,為腹腔內大出血的征象,見于宮外孕破裂或出血性胰腺炎。12、紫紋:是皮質醇增多癥的常見征象,好發(fā)生于下腹部和臀部,以及股外側和肩背部,由于糖皮質激素引起蛋白分解增強和被迅速沉積的皮下脂肪膨脹,以致紫紋處的真皮萎縮變薄,上面覆蓋一層薄薄表皮,而此時因皮下毛細血管網豐富,紅細胞偏多,故條紋呈紫色。13、腹外疝:腹腔內容物經腹壁或骨盆壁的間隙或薄弱部分向體表突出,形成腹外疝。14、板狀腹(board-likerigidity):急性胃腸穿孔或臟器破裂所致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時,由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痙攣,腹壁常有明顯緊張,甚至強直硬如木板,稱板狀腹。15、揉面感(doughkneadingsensation):結核性腹膜炎發(fā)展較慢,對腹膜刺激緩漸,且有腹膜增厚和腸管、腸系膜的粘連,故導致腹壁柔韌而具抵抗力,不易壓陷,稱揉面感或柔韌感,亦可見于癌性腹膜炎。16、McBurney點:臍與右髂前上嵴連線中、外1/3交界處,是闌尾病變的壓痛點。1、反跳痛(reboundtenderness):醫(yī)師用手觸診腹部出現(xiàn)壓痛后手指可于原處稍停片刻,使壓痛感覺趨于穩(wěn)定,然后迅速將手抬起,如此時患者感覺腹痛驟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稱為反跳痛,是腹膜壁層已受炎癥累及的征象。2、肝臟的擴張性搏動:醫(yī)師用手掌放于肝臟上面(或用兩手分放于肝臟的左右上面),如感到其開合樣搏動稱擴張性搏動,見于三尖瓣關閉不全,由于右心室的收縮搏動通過右心房、下腔靜脈而傳導至肝臟產生。3、肝-頸靜脈回流征:右心衰竭引起肝瘀血腫大時,用手壓迫肝臟可使頸靜脈怒張更明顯,稱為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4、肝區(qū)摩擦感:將右手的掌面輕貼于肝區(qū),讓患者做腹式呼吸動作,正常時掌下無摩擦感,肝周圍炎時,肝表面和鄰近的腹膜可因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而變得粗糙,二者相互摩擦所產生的振動可用手觸知,稱肝區(qū)摩擦感。5、肝震顫(liverthrill):檢查時用浮沉觸診法,當手指壓下時可感到一種微細的震動感,見于肝包蟲病,由于包囊中的多數(shù)子囊浮動,撞擊囊壁而形成震顫。6、Murphy征:醫(yī)師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壓于右肋下膽囊點(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界處),然后囑患者緩慢深吸氣,如因劇烈疼痛而致吸氣終止(不敢繼續(xù)吸氣)稱Murphy征陽性,見于膽囊炎癥。7、Courvoisier征:又稱為無痛性膽囊增大征,見于胰頭癌壓迫膽總管時,致使膽道阻塞、黃疸進行性加深,膽囊也顯著腫大,但無壓痛,稱Courvoisier征陽性。8、游走腎:腎下垂明顯并能在腹腔各個方向移動。9、液波震顫(fluidthrill):又稱波動感(fluctuation),腹腔內有大量游離液體時,如用手觸擊腹部,可有液體波動沖擊的感覺。10、振水音(successionsplash):胃內有多量液體及氣體存留時可出現(xiàn)振水音,檢查時患者仰臥,醫(yī)生以一耳湊近上腹部,同時以沖擊觸診法振動胃部,即可聽到氣、液撞擊的聲音。11、肝絕對濁音界:亦為肺下界,為肝臟貼近胸壁不被肺組織所遮蓋的部分,叩診時呈實音。12、胃泡鼓音區(qū):即Traube區(qū)。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緣以上,約呈半圓形,為胃底穹窿含氣而形成,叩診呈鼓音,其上界為橫膈及肺下緣,下界為肋弓,左界為脾,右界為肝左緣。13、移動性濁音(shiftingdullness):腹腔內游離腹水在1000ml以上,病人移動體位時,液體因重力而移動,濁音區(qū)也隨之變動,這種因體位不同而出現(xiàn)濁音區(qū)變動的現(xiàn)象,稱移動性濁音。14、尺壓試驗(rulerpressingtest):鑒別腹水與巨大卵巢囊腫的一種試驗。方法是當患者仰臥時,用一硬尺橫置于腹壁上,檢查者兩手將尺下壓,如為卵巢囊腫,則腹主動脈的搏動可經囊腫傳到硬尺,使尺發(fā)生節(jié)奏性跳動;如為腹水,則硬尺無此種跳動。15、腸鳴音(gurglingsound):腸蠕動時,腸管內氣體和液體隨之而流動,產生一種斷斷續(xù)續(xù)的咕嚕聲(或氣過水聲)。16、搔彈音(scratchsound):利用空腔臟器和實質性臟器傳導聲音的差別,可將聽診器體件放在上腹部,用手指輕彈或搔刮腹壁,聽診所產生聲音的強弱改變。用于肝下緣及微量腹水的測定。問診1.問診(inquiry):即病史采集(historytaking),是通過醫(yī)生與患者進行提問與回答了解疾病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2.癥狀(symptom):是患者患病后對機體生理功能異常的自身體驗和感覺.如疼痛.瘙癢.3.體征(sign):是患者的體表或內部結構發(fā)生可察覺的改變,如皮膚黃染,肝脾腫大.4.體格檢查(physicalexamination):是醫(yī)生用自己的感官或傳統(tǒng)的輔助器具(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等)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和檢查,解釋機體正常和異常征象的臨床診斷方法.5.實驗室檢查(laboratoryexamination):是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實驗室方法對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細胞取樣和組織標本等進行檢查,從而獲得病原學、病理形態(tài)學或器官功能狀態(tài)的資料,結合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全面分析的診斷方法.6.主訴(chiefcomplaints):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顯的癥狀或體征,也就是本次就診最主要的原因.常見癥狀1.癥狀:患者主觀感受到不舒適或痛苦的異常感覺或病態(tài)改變稱癥狀(symptom)。2.體征:醫(yī)生或其他人能客觀檢查到的改變稱體征(sign).3.發(fā)熱: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功能障礙時,體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稱發(fā)熱(fever)4.稽留熱(continuedfever):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shù)天或數(shù)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常見于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5.弛張熱(remittentfever):又稱敗血癥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見于敗血癥、風濕熱、重癥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癥等。6.水腫:人體組織間隙有過多的液體積聚使組織腫脹稱為水腫(edema)。7.咯血(hemoptysis):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經口排出者稱咯血。8.牽涉痛:是指內臟器官或深部組織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體表的某一部位也發(fā)生痛感或痛覺過敏區(qū)。這是因為病變內臟與分布體表的傳入神經進入脊髓同一節(jié)段并在后角發(fā)生聯(lián)系,來自內臟的痛覺沖動直接激發(fā)脊髓體表感覺神經元,引起相應體表區(qū)域的痛感,稱牽涉痛(referredpain)或放射痛(radiatingpain)9.發(fā)紺(cyanosis):又稱紫紺,是指血液中還原血紅蛋白增多,使皮膚、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現(xiàn)。10.呼吸困難dyspnea):是指患者感到空氣不足,呼吸費力;客觀表現(xiàn)呼吸運動用力,重者鼻翼扇動,張口聳肩,甚至出現(xiàn)發(fā)紺,呼吸輔助肌也參與活動,并伴有呼吸頻率,深度與節(jié)律的異常。1.嘔血(hematemesis):是上消化道疾?。ㄖ盖享g帶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肝、膽、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經口腔嘔出。2、腹瀉(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粘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3、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頻率減少,七天內排便次數(shù)少于2-3次,排便困難,糞便干結。4、眩暈(dizzsinessvertigo):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圍環(huán)境有旋轉或搖動的一種主觀感覺障礙,常伴有客觀的平衡障礙。一般無意識障礙,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經及小腦病變引起,亦可由于其他系統(tǒng)或全身疾病引起。5、黃疸(juandice):由于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黃染的現(xiàn)象稱黃疸。它是癥狀,也是體征。6、血尿:尿液離心沉淀后,鏡檢下每高倍視野有紅細胞3個以上,即為血尿(hematuria)血尿輕癥者尿色正常,須經顯微鏡檢查方能確診。重癥者尿呈洗肉水。色或血色,稱肉眼血尿。7、少尿:正常成人如果24小時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小于17毫升,稱為少尿(oliguria)。8、多尿:正常成人24小時尿量超過2500毫升者稱為多尿(polyuria)。9、暈厥(faint):由于一時性廣泛性腦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暫意識喪失狀態(tài),發(fā)作時病人因肌張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勢而倒地。一般為突然發(fā)作,迅速恢復,少有后遺癥。10、抽搐(tic):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地抽動或強烈收縮,常可引起關節(jié)運動和強直。11、驚厥(convulsion):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收縮表現(xiàn)為強直性和陣攣性時,稱為驚厥。12、意識障礙(disturbanceofconsciousness):是指人對周圍環(huán)境及自身狀態(tài)的識別和覺察能力出現(xiàn)障礙。多由于高級神經中樞功能活動受損引起。13、嗜睡(somnolence):是一種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續(xù)的睡眠狀態(tài),可被喚醒,并能正確回答和做出各種反應,但當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14、意識模糊(confusion):患者意識水平輕度下降,能保持簡單的精神活動,但對時間,地點,人物的定向力發(fā)生障礙。15.昏睡(stupor):患者處于熟睡狀態(tài),不易喚醒,雖在強烈刺激下可被喚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時答話含糊或答非所問。心臟與血管檢查——名詞解釋(一)1、心尖搏動:心尖搏動主要代表左室搏動,心臟收縮時心尖向前沖擊前胸壁相應部位,使肋間軟組織向外搏動而形成心尖搏動。2、抬舉性心尖搏動:心尖抬舉性搏動是指心尖區(qū)徐緩、有力、較局限的搏動,可使手指尖端抬起且持續(xù)至第二心音開始。與此同時心尖搏動范圍也擴大,為左室肥厚的體征。3、震顫:震顫為觸診時手掌感到的一種細小震動感,與在貓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顫類似,又稱貓喘。為心血管器質性病變的體征。4、心率:指每分鐘心搏次數(shù)。5、心律:指心臟跳動的節(jié)律。6、期前收縮:指在規(guī)則心律基礎上,突然提前出現(xiàn)一次心跳,其后有一較長間歇。7、二聯(lián)律:期前收縮規(guī)律出現(xiàn),可形成聯(lián)律。如每一次竇性搏動后出現(xiàn)一次期前收縮,稱二聯(lián)律。8、大炮音: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時房室分離,當心房心室同時收縮時可使第一心音增強,稱大炮音。9、心音分裂:第一心音或第二心音的兩個主要成分之間的間距延長,導致聽診時其分裂為兩個聲音,即稱心音分裂。10、額外心音:指在正常心音之外聽到的附加心音,但與心臟雜音不同。心臟與血管檢查——名詞解釋(二)1、奔馬律:系在第二心音之后出現(xiàn)的響亮額外音,當心率快時與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組成類似馬奔跑時的蹄聲。2、開瓣音:又稱二尖瓣開放拍擊音,出現(xiàn)于心尖內側第二心音后0.07秒,聽診特點為音調高、歷時短促而響亮、清脆,呈拍擊樣。見于二尖瓣狹窄時,舒張早期血液自左房迅速流入左室時,彈性尚好的瓣葉迅速開放后又突然停止所致瓣葉振動引起的拍擊樣聲音。3、心臟雜音:心臟雜音是指在心音與額外心音之外,在心臟收縮或舒張時血液在心臟或血管內產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動所產生的異常聲音。4、AustinFlint雜音: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時,由于主動脈血液返流,使左室舒張期容量增加,故二尖瓣一直處于較高位置而形成相對性二尖瓣狹窄,因此,心尖區(qū)可聞及舒張中期隆隆樣雜音,稱AustinFlint雜音。5、GrahamSteel雜音:二尖瓣狹窄造成嚴重肺動脈高壓者,在肺動脈區(qū)可聞及舒張期雜音,稱GrahamSteell雜音。6、無害性雜音:在頸根部近鎖骨處甚至在鎖骨下(尤其是右側)可出現(xiàn)連續(xù)性柔和雜音,系頸靜脈血液快速回流產生,又稱頸靜脈營營聲。以手指壓迫頸靜脈,使血流暫時中斷,雜音即消失。還有在正常兒童及青年,鎖骨上可有輕而短的收縮期雜音,當雙肩向后高度伸張可使雜音消失。1、水沖脈:脈搏驟起驟落猶如潮水漲落,故名水沖脈。檢查方法是握緊患者手腕掌面,將其前臂高舉超過頭部,可明顯感知猶如水沖的脈搏。此系脈壓差增大所致,常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先心病動脈導管未閉和嚴重貧血。2、奇脈:正常人吸氣時由于胸腔負壓增大?;匦难吭龆?,肺循環(huán)血流量也增多,因而左心搏出量無明顯變化。當有心臟壓塞或心包縮窄時,吸氣時由于右心舒張受限,回心血量減少繼而影響右心排血量,致使肺靜脈回流入左心房血量減少,形成脈搏減弱,甚至不能捫及,故又稱“吸停脈”。明顯的奇脈觸診時即可檢知,不明顯的可用血壓計檢測,吸氣時收縮壓較呼氣時低10mmHg以上。3、槍擊音:在外周較大動脈表面,常選擇股動脈,輕放聽診器鼓型胸件時可聞及與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槍的聲音。主要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嚴重貧血。4、Duroziez雙重雜音:以聽診器鼓型胸件稍加壓力于股動脈可聞及收縮期與舒張期雙期吹風樣雜音即Duroziez雜音。主要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脈壓增大的疾病。5、毛細血管搏動征:用手指輕壓病人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輕壓病人口唇粘膜,可使局部發(fā)白,當心臟收縮時則局部又發(fā)紅,隨心動周期局部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紅、白交替改變即為毛細血管搏動征。主要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脈壓增大的疾病。6、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正常人心律規(guī)則,部分青年人可出現(xiàn)隨呼吸改變的心律: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減慢,稱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一般無臨床意義。7、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雙頰暗紅,口唇輕度發(fā)紺,稱二尖瓣面容。8、二尖瓣型心:左房與肺動脈段均增大時,胸骨左緣第二、三肋間心濁音界增大,心腰更為豐滿或膨出,心界形如梨,常見于二尖瓣狹窄,故又稱為二尖瓣型心。9、肝頸靜脈回流征:當右心衰竭引起肝瘀血腫大時,用手壓迫肝臟可使頸靜脈怒張更為明顯,稱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10、心力衰竭:指在靜脈回流無器質性障礙的情況下,由于心臟損害引起心排血量減少,不能滿足機體代謝需要的一種綜合征。臨床上以肺和/或體循環(huán)淤血以及組織灌注不足為特征,又稱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和胸膜——名詞解釋(一)1.三凹征:當上呼吸道部分梗阻,吸氣時氣體入肺不暢,呼吸肌收縮,肺內負壓極度增高,吸氣時間延長,發(fā)生吸氣性呼吸困難。同時出現(xiàn)胸骨上窩、鎖骨上窩及肋間隙向內凹陷,稱為"三凹征"(threedepressionsign)。2.腹式呼吸:呼吸以膈肌運動為主,胸廓下部及上腹部的動度較大,故稱為腹式呼吸,多見于正常男性和兒童。3.胸式呼吸:呼吸以肋間肌的運動為主,稱為胸式呼吸,多見于女性。4.Litten現(xiàn)象:Litten現(xiàn)象又稱膈波影,是借光線照射顯示膈肌移動的一種方法。檢查時被檢查者取仰臥位,光源置于被檢查者的頭部或足部,檢查者位于光源的對面或側面,視線與被檢查者前腹壁取平。被檢查者吸氣時可見一條狹窄的陰影由腋前線第7肋間向第10肋間移動;呼氣時陰影由下而上移動回歸原位。此現(xiàn)象系膈肌隨呼吸而上下移動所致,正常人移動范圍為6cm,其變異的臨床意義同肺下緣移動度。5.Kussmaul呼吸: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病人為排出體內較多的二氧化碳,調整酸堿平衡,可出現(xiàn)深而快的呼吸,稱為Kussmaul呼吸或深長呼吸。6.Cheyne-Stokes呼吸:Cheyne-Stokes呼吸又稱潮式呼吸,是一種由淺慢為深快,達到最大呼吸后再由深快逐漸變?yōu)闇\漫,直至呼吸暫停一段時間之后再開始由淺慢變深快,如此周而復始的周期性呼吸。每一周期持續(xù)30s至2min不等,其中暫停呼吸的時間為5~30s。7.Biots呼吸:Biots呼吸又稱間停呼吸,表現(xiàn)為有規(guī)律地呼吸數(shù)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間歇短時間后又突然開始有規(guī)律地呼吸,如此周而復始。8.語音震顫:被檢查者發(fā)音時產生聲波,沿氣管、支氣管及肺泡,傳到胸壁引起共鳴振動,可用手掌在胸壁觸到,故又稱為觸覺震顫(tactilefremitus)。根據(jù)其振動的增強或減弱,可判斷胸內病變的性質。9.間接叩診(indirectpercussion):檢查者一手的中指第1和第2指節(jié)作為扣診板,置于欲叩診的部位上,另一手的中指指端作為叩診錘,以垂直的方向扣擊于扳指上,判斷由胸壁及其下面的結構發(fā)出的聲音。該法目前應用最為普遍。10.直接叩診(directpercussion):檢查者用中指掌側或將手指并攏以其指尖對胸壁進行扣擊,從而顯示不同部位叩診音的改變。1.Traube's鼓音區(qū):胸部左側腋前線下方有胃泡的存在,故叩診呈鼓音,又稱Traube's鼓音區(qū)。2.Kronig峽:自斜方肌前緣中央部開始叩診為清音,逐漸向外叩診,變?yōu)闈嵋魰r,即為肺上界的外側終點。然后再由上述中央部叩向內側,直至清音變?yōu)闈嵋魰r,即為肺上界的內側終點。該清音帶的寬度即為肺尖的寬度,正常為5cm,又稱Kronig峽。3.空甕音(amphorophony):是鼓音的一種,叩診時具有金屬性回響,頗似以手指彈擊充氣良好的小皮球所發(fā)出的聲音。常見于表淺而腔壁光滑的大空洞或張力性氣胸等。4.濁鼓音:是一種兼有濁音及鼓音特點的混合性叩診音,常發(fā)生于肺泡壁弛緩而肺泡內含氣量減少的情況下。多見于肺不張及肺炎的充血期或消散期、肺水腫等。少量或中等量胸腔積液時,積液上方的肺組織受壓而萎縮,叩診時也可呈濁鼓音,稱為Skoda叩響。5.Damoiseau曲線:胸腔積液時若積液為中等量,且無胸膜增厚、粘連者,患者取坐位時,積液的上界呈一弓形線,該線的最低點位于對側的脊柱旁,最高點在腋后線上,由此向內下方下降,稱為Damoiseau曲線。6.Garland三角區(qū):胸腔積液時在Damoiseau曲線與脊柱之間可扣得一輕度濁鼓音的倒置三角區(qū),稱為Garland三角區(qū)。7.支氣管呼吸音(bronchialbreathsound):為吸入的空氣在聲門、氣管或主支氣管形成的湍流所產生的聲音,頗似將舌抬高后經口腔呼氣時發(fā)出的"ha"的音響,該呼吸音強而高調,吸氣時相較呼氣相短。8.支氣管肺泡呼吸音(bronchovesicularbreathsound):是兼有支氣管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特點的混合呼吸音。其特點是吸氣音性質與肺泡呼吸音的吸氣音相似,但音調較高且較響亮。呼氣音的性質與支氣管呼吸音的呼氣音很相似,但強度稍弱,音調稍低,管樣性質少些和呼氣相短些,在吸氣和呼氣之間有極短暫的間隙。同時吸氣與呼氣時相大致相同。9.齒輪呼吸音:由于肺臟局部性炎癥或支氣管狹窄,使空氣不能均勻地進入肺泡,引起斷續(xù)性呼吸音,因伴短促的不規(guī)則間歇,又稱齒輪呼吸(cogwheelbreathsound)音。常見于肺炎、肺結核等。但應與因寒冷、疼痛或精神緊張所致的斷續(xù)性肌肉收縮時的附加音相鑒別,后者與呼吸運動無關。10.啰音(rale):是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adventitioussound),該音正常情況下并不存在,故非呼吸音的改變,按性質不同可分為濕啰音和干啰音。1.濕啰音(moistrales):是由于吸氣時氣體通過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如滲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膿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產生的聲音,故又稱水泡音(bubblesound)?;蛘J為由于小支氣管壁因分泌物粘著而陷閉,當吸氣時突然張開重新充氣所產生的爆裂音(crackles)。2.干啰音(rhonchi):亦稱為哮鳴,是一種持續(xù)時間較長的呼吸附加音,其發(fā)生機理是由于氣管、支氣管或細支氣管狹窄或部分阻塞,空氣吸入或呼出時發(fā)生湍流所產生的聲音。3.Velcro啰音: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患者吸氣后期出現(xiàn)的細濕啰音,其音調高,近耳頗似撕開尼龍扣帶時發(fā)出的聲音,謂之Velcro啰音。4.捻發(fā)音(crepitus):是一種極細小而均勻一致的濕啰音。多在吸氣末易聽到。聽診時好象在耳旁用手指捻搓一來頭發(fā)所產生的聲音,故稱捻發(fā)音。其發(fā)生機理是由于細支氣管和肺泡壁因分泌物存在而互相粘著陷閉,在吸氣時被氣流沖開而產生的高音調、高頻率的細小破裂聲。5.哨笛音:即高調干啰音(sibilantrhonchi),其音調高,其音頻率可達500Hz以上,呈短促的"zhi-zhi"聲或帶音樂性。用力呼氣時其音質常呈上升性,多起源于較小的支氣管或細支氣管。6.鼾音:即低調干啰音(sonorousrhonchi),其音調低,其音頻率約為100~200Hz,呈呻吟聲或鼾聲的性質,多發(fā)生于氣管或細支氣管。7.胸語音(pectoriloquy):胸語音是一種更強、更響亮和較近耳的支氣管語音,言詞清晰可辨,容易聽及。常見于更大范圍的肺實變區(qū)域。有時在支氣管語音尚未出現(xiàn)之前,即可查出。8.胸膜摩擦音:正常胸膜表面光滑,在胸膜腔內有微量液體起潤滑作用,呼吸時臟、壁兩層胸膜無摩擦音響。當胸膜有炎癥或其他因素使表面變粗糙,呼吸時可聽到兩層胸膜摩擦的聲音,稱為胸膜摩擦音(audiblepleuralfriction)。胸膜摩擦音可發(fā)生在胸膜的任何部位,但最易在肺臟移動范圍較大的部位聽到,如腋中線下部等。9.呼氣性呼吸困難:下呼吸道阻塞患者,因氣流呼出不暢,呼氣需要用力,從而引起肋間隙膨隆,因呼氣時間延長,稱為呼氣性呼吸困難,常見于支氣管哮喘和阻塞性肺氣腫。脊柱與四肢——名詞解釋(一)1.脊柱前凸:脊柱過度向前凸出性彎曲,稱為脊柱前凸。多發(fā)生在腰椎部位,病人腹部明顯向前突出,臀部明顯向后突出,多由于晚期妊娠、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腫瘤、髖關節(jié)結核及先天性髖關節(jié)后脫位等所致。2.脊柱間接叩擊法:囑病人取坐位,醫(yī)師將左手掌置于病人頭頂部,右手半握拳以小魚際肌部位叩擊左手背,了解病人脊柱有無疼痛。3.匙狀甲:又稱反甲,其特點為指甲中央凹陷,邊緣翹起,指甲變薄,表面粗糙有條紋。多見于缺鐵性貧血、高原疾病,偶見于風濕熱及甲癬等。4.肢端肥大癥:在青春期發(fā)育成熟后(骨骺端已愈合)發(fā)生腺垂體功能亢進,如腺垂體嗜酸細胞瘤或腺垂體嗜酸細胞增生等使生長激素分泌增多,因骨骺已愈合軀體不能變得異常高大,而造成骨末端及其韌帶等軟組織增生、肥大,使肢體末端異常粗大。5.平跖足:正常人直立時足跟與足掌前部及足趾部位平穩(wěn)著地,而足底中部內側稍微離開地面。若足底變平,直立時足底中部內側也能著地,稱為平跖足或平板腳,多為先天性異常。平跖足者不能持久站立,并影響長途行走及行進速度。6.腱鞘囊腫:多發(fā)生在腕關節(jié)背面或橈側,為圓形無痛性隆起,觸之堅韌,推之可沿肌腱的垂直方向稍微移動??梢蚣‰爝^度活動所致。7.梭形關節(jié):為指間關節(jié)增生,腫脹呈梭狀畸形,為雙側對稱性病變。早期局部有紅腫及疼痛,晚期明顯強直、活動受限,手腕及手指向尺側偏斜,見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8.爪形手:指手指關節(jié)呈鳥爪樣變形,見于進行性肌萎縮、脊髓空洞癥及麻風等,第4、5指爪形手見于尺神經損傷。神經系統(tǒng)檢查——名詞解釋(一)1.肌力:指肌肉運動時的最大收縮力。檢查時令病人作肢體伸屈動作,檢查者從相反方向測試被查者對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兩側對比。2.單癱:單一肢體癱瘓,多見于脊髓灰質炎。3.偏癱:為一側肢體(上、下)癱瘓,常伴有同側腦神經損害,多見于顱內病變或腦卒中。4.交叉癱:為一側偏癱及對側腦神經損害。5.截癱:為雙下肢癱瘓,是脊髓橫貫性損傷的結果,見于脊髓外傷、炎癥等6.肌張力:指靜息狀態(tài)下的肌肉緊張度。以觸摸肌肉的硬度及伸屈其肢體時感知的阻力作判斷。7.折刀現(xiàn)象:在被動伸屈其肢體時,起始阻力大,終末突然阻力減弱,稱折刀現(xiàn)象。8.鉛管樣強直:伸屈肢體時始終阻力增加,稱鉛管樣強直,為錐體外系損害現(xiàn)象。9.不隨意運動:系隨意肌不自主收縮所產生的一些無目的的異常動作,多數(shù)為錐體外系損害的表現(xiàn)。10.震顫:為兩組拮抗肌交替收縮引起的不自主動作。11.靜止性震顫:靜止時表現(xiàn)明顯,而在作意向性動作時則減輕或消失,常伴肌張力增高,見于震顫麻痹。12.動作性震顫:系動作時發(fā)生,愈近目的物愈明顯,見于小腦疾患。13.舞蹈樣動作:為肢體大關節(jié)的快速、無目的、不對稱的運動,類似舞蹈,睡眠時可減輕或消失。14.共濟運動:機體任一動作的完成均依賴于某組肌群協(xié)調一致的運動稱為共濟運動,這種協(xié)調主要靠小腦的功能。15.跟-膝-脛試驗:被檢者仰臥,上抬一側下肢,用足跟碰對側膝蓋,再沿脛骨前緣向下移動。小腦損害時,動作不準;感覺性共濟失調者則閉眼時出現(xiàn)該動作障礙。16.閉目難立征:被檢者足跟并攏站立,閉目,雙手向前平伸,若出現(xiàn)身體搖晃或傾斜則為陽性,提示小腦病變。如睜眼時能站穩(wěn)而閉眼時站立不穩(wěn),則為感覺性共濟失調。17.指鼻試驗:被檢者手臂外展伸直,再以示指尖觸自己的鼻尖,由慢到快,先睜眼,后閉眼重復進行。小腦半球病變時同側指鼻不準;如睜眼時指鼻準確,閉眼時出現(xiàn)障礙則為感覺性共濟失調。18.反射?。喊ǜ惺芷?、傳入神經元、中樞、傳出神經元和效應器等。19.角膜反射:囑被檢者向內上注視,以細棉簽纖維由角膜外緣向內輕觸被檢者角膜,正常時該眼瞼迅速閉合,稱直接角膜反射。若刺激一側引起對側眼瞼閉合,則稱為間接角膜反射。凡直接與間接均消失者為三叉神經病變(傳入障礙);如直接反射消失,間接反射存在,為病側面神經癱瘓(傳出障礙)。深昏迷患者角膜反射消失。20.提睪反射:持竹簽由下而上輕劃股內側上方皮膚,可引起同側提睪肌收縮,睪丸上提。雙側反射消失為腰髓1-2節(jié)病損。一側反射減弱或消失見于錐體束損害。局部病變如腹股溝疝、陰囊水腫等也可影響提睪反射。1.跖反射:用鈍頭竹簽劃足底外側,由后向前至小趾跖關節(jié)轉向趾側,正常反應為足跖屈曲(即Babinski征陰性)。2.跟腱反射:即踝反射,患者仰臥,髖及膝關節(jié)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檢查者左手將被檢者足部背曲成直角,以叩診錘叩擊跟腱,反應為腓腸肌收縮,足向跖面屈曲。反射中樞為骶髓1-2節(jié)。3.肱二頭肌反射:被檢者前臂屈曲90°,檢查者以左拇指置于被檢者肘部肱二頭肌腱上,然后右手持叩診錘叩左拇指指甲,可使肱二頭肌收縮,引出屈肘動作。反射中樞為頸髓5-6節(jié)。4.膝反射:坐位檢查時,被檢者小腿完全松弛下垂,臥位檢查則病人仰臥,檢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關節(jié)使之屈曲約120°,用右手持叩診錘叩擊膝蓋髕骨下方股四頭肌腱,可引起小腿伸展。反射中樞在腰椎2-4節(jié)。5.病理反射:指錐體束病損時,大腦失去了對腦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現(xiàn)的異常反射。6.Babinski征:被檢者仰臥、下肢伸直,醫(yī)生手持被檢者踝部,用竹簽沿患者足底外緣,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轉向內側,陽性反應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開。7.Chaddock征:用竹簽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緣,由后向前劃至趾跖關節(jié)處,陽性表現(xiàn)同Babinski征。8.Oppenheim征:醫(yī)生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檢者脛骨前緣用力由上向下滑壓,陽性表現(xiàn)同Babinski征。9.Gordon征:檢查時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壓腓腸肌,陽性表現(xiàn)同Babinski征10.Gonda征:將手置于被檢者足外側兩趾背面,向跖面按壓后突然放松,陽性表現(xiàn)同Babinski征。11.Hoffmann征:為上肢錐體束征。檢查者左手持被檢者腕部,然后以右手中指與示指夾住被檢者中指并稍向上提,使腕部處于輕度過伸位。以拇指迅速彈刮被檢者的中指指甲,引起其余四指輕度掌屈反應則為陽性,較多見于頸髓病變。12.陣攣:在有深反射亢進時,用力使相關肌肉處于持續(xù)性緊張狀態(tài),該組肌肉發(fā)生節(jié)律性收縮,稱為陣攣。13.腦膜刺激征:為腦膜受激惹的體征,見于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和顱內壓增高等病況。14.Kernig征:被檢者仰臥,一側髖關節(jié)屈成直角后,膝關節(jié)也在近乎直角狀態(tài)時,檢查者將被檢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關節(jié)可伸達135°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與屈肌痙攣,則為陽性。15.Brudzinski征:被檢者臥位,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托起被檢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當頭部前屈時,雙髖與膝關節(jié)同時屈曲則為陽性。16.Lasegue征:被檢者仰臥,雙下肢伸直。檢查者將被檢者伸直的下肢在髖關節(jié)處屈曲,又稱直腿高舉試驗。正常人下肢可抬高70°以上,如不到30°即出現(xiàn)由上而下的疼痛即為陽性。見于神經根受刺激的情況,如坐骨神經痛、腰錐間盤突出或腰骶神經根炎等。17.眼心反射:被檢者仰臥,雙眼自然閉合,數(shù)其一分鐘脈搏。醫(yī)師用左手中指、示指分別置于被檢者眼球兩側,逐漸加壓,以病人不痛為限。加壓20-30秒后計數(shù)1分鐘脈率,正??蓽p少10-12次/分,超過12次/分提示副交感(迷走)神經功能增強,迷走神經麻痹則無反應。如壓迫后脈率非但不減慢反而加速,則提示交感神經功能亢進。18.臥立位試驗:平臥位計數(shù)1分鐘脈率,然后起立站直,再計數(shù)1分鐘脈率。如由臥位到立位脈率增加超過10-12次/分為交感神經興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