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1頁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2頁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3頁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4頁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全冊知識點考點復習提綱

一、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

1.天體: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連同通過天文望遠鏡或其他空間探測手段才能

探測到的星際空間的物質。

2.恒星:由赤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fā)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

星云:比如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成云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成分是氫

行星:在橢圓軌道上繞恒星運行的近似球狀的天體,本身不發(fā)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發(fā)亮

衛(wèi)星:環(huán)繞行星運轉的天體

3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

4.地球處在的位置從小到大: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可觀測宇宙

5.月地距離約38.4萬km,日地距離約1.5億km

6.地球自轉自西向東,太陽系天體的旋轉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7.類地行星(更靠近太陽,有固體表面,體積較?。核?,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體積巨大,主要由氣態(tài)物質組成):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遠離太陽,主耍由氣態(tài)物質組成):天王星,海王星

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具有適宜高級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溫度,水,大氣等條件,

這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自身的體積和質量有關。也與地球有一個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有關

二、地球的歷史

1.地層及化石的概念: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沉積巖的地層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

一般先沉積的層在下,后沉積的層在上。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有些生物的遺體或遺跡會

在沉積物中保存下來,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

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進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級、越簡單生物的

化石。

2.地質年代表的概念:根據(jù)地層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巖石年齡等,科學家把漫長的地球歷

史按照宙、代、紀等時間單位,進行系統(tǒng)性地編年

3.演化歷程:

(1)前寒武紀:

A.時間:距今5.41億年前,約占地球歷史的90%。

B.特點:地球大氣層、海洋和陸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氣,到太古宙時期出現(xiàn)了藍細菌,元古宙時期,藍細菌大爆發(fā),

大氣成分開始發(fā)生改變。是重要的成礦時期。

C代表生物:藍細菌

(2)古生代:

A.時間:距今5.41億年~2.52億年

B.特點:地殼運動劇烈,形成聯(lián)合古陸,是重要的成煤期,發(fā)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種滅

絕事件。

C.代表生物:早古生代是海洋無脊椎動物(三葉蟲、筆石、鸚鵡螺等)

古生代后期出現(xiàn)低等的植物,晚古生代是脊椎動物發(fā)展時代,從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再進化為

爬行類,裸子植物開始出現(xiàn),蕨類植物繁盛。

(3)中生代:

A.時間:距今2.52億年-6600萬年。

B.特點:聯(lián)合古陸在二福紀晚期解體,是重要的成煤期,末期發(fā)生物種大滅絕事件。

C.代表生物:爬行動物(恐龍),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裸子植物

(4)新生代:

A.時間:距今6600萬年-至今

B.特點:聯(lián)合古陸最終解體,地球運動劇烈。形成現(xiàn)在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全球數(shù)次冷暖

交替。

C.代表生物:被子植物,第四紀出現(xiàn)人類。

三、地球的結構

1.縱波及橫波的概念:

A.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

B.橫波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

2.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處

3.古登堡界面:地下約290Okm處

4.圈層結構:

(1)內部:

A.地殼:由固體巖石組成堅硬外殼,海洋地殼約5~10km,大陸地殼厚,有高大山脈的地方

地殼會更厚,最厚達70km。地球平均地殼為33km

B.地幔:占地球總體積的80%,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溫度很高,巖石部分熔融,

能緩慢流動??茖W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地球板塊的運動與之相關。

C.地核:地核主要由鐵和銀等金屬組成,厚度約3400多千米。根據(jù)地震波的變化,可將地

核分為外核和內核兩層。外核是液態(tài)的金屬物質,科學家認為,外核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

的磁場。內核是一個密度極大的固體金屬球,超強的壓力將鐵原子和銀原子緊緊擠壓在一起。

A.巖石圈: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

B.大氣圈: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大氣

圈籠罩著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溫度變化和緩,同時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氣。大氣圈中

的風、云、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與人類息息相關。

C.水圈:是地衣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tài)水體的總稱,其主體是海洋,還包括陸地上的河流、湖

泊、沼澤、冰川、地下水等。水是最活躍的自然環(huán)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質遷移和能量

轉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fā)展所不可或缺的。

D.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生物從環(huán)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同時也在

促進太陽能轉化、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組成、改造地表形態(tài)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

自然環(huán)境。

四、地球的大氣特點及受熱過程、運動

1.組成:二氧化碳0.038%(變動),氧氣21%,氮氣78%,氤氣0.93%,其他0.032%

2.干潔空氣:低層大氣中除去水汽和雜質以外的混合氣體。

氧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物質,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元素。

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所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他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強,

臭氧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

大氣中的水汽和雜質含量很少,卻在天氣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氣中的雜質作為凝結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3.垂直分層:

(1)對流層:對流層是大氣圈的最底層,集中了大氣圈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的水汽、雜

質,大氣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這一層。對流層的高度因緯度而異,在低緯度地區(qū)為17-18

千米,在高緯度地區(qū)僅為8-9千米。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遞減,在對流層的頂部氣溫

降至-60℃。對流層的大氣上部冷下部熱,有利于大氣的對流運動。低緯度地區(qū)受熱多,對

流旺盛,對流層所達高度就高。近地面的水汽和雜質通過對流運動向上輸送,在上升過程中

隨著氣溫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圖2.6)。云、雨、霧、雪等天氣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這一層。人

類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

(2)平流層:平流層范圍自對流層頂部至50-55千米高空。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該層大氣的下層氣溫隨高度變化很小,但是在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這是因為平流層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陽紫外線,使大氣增溫。在22-27千米范圍內,臭氧

含量達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層。臭氧層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被稱為“地

球生命的保護傘”。平流層的大氣上部熱、下部冷,不易形成對流,主要以平流運動為主。

該層大氣中水汽和雜質含量很少,無云雨現(xiàn)象,能見度好,適合航空飛行。

(3)高層大氣:平流層以上的大氣統(tǒng)稱高層大氣.自平流層頂部開始,由于沒有吸收紫外

線的臭氧,氣溫會下降;隨后,由于大氣吸收了更短波長的太陽紫外線,溫度又持續(xù)上升.

在300干米的高空,溫度可達IOOerC以上。在80-120千米的高空,多數(shù)來自太空的流星體

會燃燒,成為我們夜晚看到的流星,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電離層。電離層大氣

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通信有

重要作用。

高層大氣的空氣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大氣的密度已經是際空間的密度非常

接近。這里的一些高速運動的空氣質點經常散逸到宇宙空間,這個高度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氣

的上界。

高汽

氣壓埃

4大氣受熱過程:

(1)大氣保溫作用:

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又以長波

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近地面大氣。近地面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以后,又以對流、傳導

等方式層層向上傳遞能量,從大氣的受熱過程看,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較少,太陽短波

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到達地面;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較多,絕大部分地面長波輻射被大氣

截留。所以,地面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也是

來源于此。對流層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因此,地面輻射的長

波輻射除極少部分穿過大氣,到達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乃%—95%)被對流層中的水汽

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后會增溫。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長波

輻射。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與地面輻射

方向相反,故稱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把熱量傳給地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

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天空有云,特別是濃密的低云時,大氣逆輻射更強。

近地面:熱低壓,冷高壓,高空:熱高壓,冷低壓。高壓向低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

—一'^~''?

---------T——氣壓高低

無二*低=力/氣壓高低

'77772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地-面

冷熱冷冷熱狀況

(3)熱島效應:

(4)山谷風:

補充形成谷風

(5)風: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稱為氣壓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氣壓梯度,就產生促使大

氣由高壓區(qū)流向低壓區(qū)的力,這個力稱為水平氣壓梯度力。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

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摩擦力可以減小風速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左。

五、地球水循環(huán)及海水性質

1.水循環(huán)過程及類型

海陸間循環(huán)、陸地內循環(huán)、海上內循環(huán)

∣XS?h?H?^∣???lI海產!:空1

I大贏面I■麗京表面II海%i∣al

-------陸地內循環(huán)--海陸間循環(huán)一?海上內循環(huán)一

意①維持全球水平衡;②使全球各種水體不斷更新;

義③使地表各閹層之間、海陸之間實現(xiàn)物質轉移和能址交換;

④影響全球氣候和牛.態(tài);⑤般造若地衣形態(tài)

地理意義:1.是地球上各種垂體處于更新狀態(tài),維持全球水量動態(tài)平衡。2.是物質遷移和能

量轉換的重要過程。3.可以塑造地表形態(tài)。4.成為海陸間聯(lián)系的重要紐帶。5.對到達地表的

太陽輻射能起到吸收,轉化和傳輸?shù)淖饔谩?.影響著全球的氣候和生態(tài),對全球自然環(huán)境產

牛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2.海水溫度:太陽輻射是海洋主要熱量來源

Ikm以內的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幅度較大。Ikm以下的深層海水溫度變化幅度較小。

全球海洋表層的水溫由低緯向高緯,相同緯度海洋表層的水溫大致相同。同一海區(qū)的表層水

溫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受到海陸分布,大氣運動,海水運動等因素的影響。

影響:1.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2.有些海洋生物發(fā)生季節(jié)性的游動。3.人類的遠洋捕撈和近

海養(yǎng)殖。4.影響海洋運輸

同緯度的陸地相比,海水溫度的變化幅度比度低的小。海水上空的氣溫比陸地上空的氣溫變

化慢。海水對大氣溫度起著調節(jié)作用。沿海地區(qū)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和日變化均比內陸地區(qū)小

2.海水密度:

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溫度,鹽度,深度

一般來說溫度越高密度越低

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因緯度而異,中低緯度,一定深度的海水密度基本均勻。往下海水

密度隨深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很小。在高緯度海區(qū),海水

密度隨深度的變化較小。(海中斷崖等)

3.海水鹽度:世界大洋的平均年度為3.5%

對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緯度、降水量、蒸發(fā)量溫度、海區(qū)封閉程度、入海徑流等

鹽廠:日照充足,降水較少,寬廣平坦,雨日較少,蒸發(fā)強烈。

影響:海水養(yǎng)殖對嚴重的穩(wěn)定性極為重要,海水淡化等技術。

4.海水運動

(1)海浪:可以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fā),水下大規(guī)模坍塌等因素造成。風暴潮,海嘯。海

浪是受到海岸地貌的主要動力。

(2)潮汐:是海水的一種周期性漲落性現(xiàn)象,成因是太陽與月球對地球的引力(一天兩次)

影響潮間帶采集和養(yǎng)殖、港口建設、潮汐發(fā)電、諾曼底登陸等。

(3)洋流:海水比較穩(wěn)定,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guī)模的流動。

暖流從水溫高的地方流向水溫低的地方(增溫增濕)

寒流從水溫低的地方流向水溫高的地方(降溫減濕)

漁場形成條件:寒暖流交匯,下層營養(yǎng)物質帶到表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沿海大陸架。

影響:輪船順洋流航行可以節(jié)約燃料,洋流從極地地區(qū)攜帶的冰川對海運造成威脅??梢园?/p>

建海的污染物質攜帶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進化速度。

六、地球地貌及觀察

1.喀斯特地貌:

2.河流地貌:V型河谷、沖擊扇、沖擊平原、河曲、牛枕湖、三角洲

河曲形成:河流平直,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右岸

侵蝕、左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3.風沙地貌:風蝕柱、風蝕蘑菇、雅丹(走向與主風向一致)、沙丘(等高線平緩的一面是

迎風坡)

4.海岸地貌: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海蝕平臺、海灘(礫灘、沙灘、泥灘)、

沙壩

5.地貌觀察:應選擇一個視野比較廣闊的地方。

(1)順序:宏觀到微觀、面到點、大到小、粗略到細節(jié)

(2)內容:

(3)高度:絕對高度(海拔)和相對高度。

(4)坡:地表的各種形態(tài)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組成。坡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主要觀察坡

度和坡向。坡度是劃分坡的重要標準,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的

比值來表示。觀察坡向時應重點關注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隆

水等條件存在差異,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高度和坡度的組合,能夠反映地貌的形態(tài)特征。

例如,相對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較陡峻;相對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較平

緩。除了觀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tài)要素,還要注意觀察地貌的形狀、面積、空間分狀況

等。

七、太陽輻射及太陽活動

波長:紅外波長最長,紫外波長最短

1.太陽是什么:是一顆巨大、赤熱的氣體星球,其主要成分是氫和氨,表面溫度約為600Ok

(熱力學溫度單位)。你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這種現(xiàn)象稱為太陽輻射。它是

地球及整個太陽系光和熱的主要源泉

2.太陽的構造:

日冕:大氣的太陽最外層,可以延伸到幾個太陽半徑,甚至更遠?它的亮度僅為光球的百萬

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時或用特制的日冕儀才能用肉眼看見。

光球: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它發(fā)出的可見光最強,是用肉眼可以觀測到的太陽表面。

色球:位于光球之外,由于色球發(fā)出的可見光總量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因此人們平??床?/p>

到它,只有在日全食時或者用特殊的望遠鏡才能看到。

3.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為地球提供光和熱,維持著地表溫度,是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

活動的主要動力,太陽輻射為我們生活、生產提供能量。

4.太陽活動:

(1)太陽風:太陽大氣不斷釋放高速帶電粒子流(日冕層)

(2)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太陽黑子是出現(xiàn)在光球層上的黑斑點,太陽黑子區(qū)城

溫度比周圍低,因此顏色看上去深一些。人們發(fā)現(xiàn)太陽黑子數(shù)量具有周期性變化,有的年份

多,有的年份少。

(3)太陽耀斑:是色球表而忽然出現(xiàn)的大而亮的斑塊。一個火的太陽耀斑在短期可以發(fā)出

相當于10億顆氫彈爆炸所產生的能量。長期的觀測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太陽耀斑和太陽黑子活動

相關。

(4)太陽日珥:是在色球層上發(fā)生的一種劇烈太陽活動現(xiàn)象,噴射的氣體呈弧狀,像太陽

的耳朵一樣,由此得名。日全食時,可用肉眼觀測火紅的日珥。日珥爆發(fā)時會噴射大量帶電

粒子。

(5)日冕物質拋射:日冕物質拋射表現(xiàn)為日冕結構在幾分鐘至幾小時內發(fā)生明顯變化,向

外拋射大量帶電粒子。它使大范圍日冕受到擾動,破壞了太陽風的流動,是規(guī)模最大、程度

最劇烈的太陽活動現(xiàn)象。

5.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有顯著的影響。當太陽活動增強時,太陽風變得強勁,會

擾動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產生磁極光籌現(xiàn)象。當這種擾動足夠強烈時,還會對衛(wèi)星導航、

空間通信、電網(wǎng)、航空航天等人類活動產生災害性的影響。

八、植被及土壤

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長各種植物的整體

氣溫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只被高度越大,植物中的數(shù)量越多,垂直結構越豐富

海拔(m)

1.森林:森林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的濕潤、半濕潤地區(qū)。

(1)熱帶雨林: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qū)和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這里終年高溫、

降雨豐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長,森林呈深綠色,植物種類豐富、垂直結構復雜,有數(shù)量豐富

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開。常見莖花、板根等現(xiàn)象

(2)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這里夏

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且無明顯干季。森林常綠,喬本多革質葉片一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

在春末夏初。與熱帶雨林相比,雍直結構較簡單,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較少,少板根和莖花現(xiàn)

象。

(3)落葉闊葉林落葉闊葉林也稱夏綠林,主要分布在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

這里夏季炎熱或溫暖,生長季節(jié)達4-6個月,冬季寒冷并延續(xù)=4個月,目降水活宜、喬木

評片寬闊,春季發(fā)葉,秋冬季落旺

(4)亞寒帶針葉林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亞寒帶地區(qū)。這里夏季

短促,溫和,冬季漫長、寒冷,發(fā)育了以松、杉類植物為主的針葉林,樹葉縮小為針狀,以

抗寒抗早。

2.草原:在熱帶和溫帶,當水分條件不能滿足森林生長時,便出現(xiàn)以草本為主的植被一般分

布在熱帶雨林一帶的南北兩側。這里全年高溫,分干濕兩荒漠,認識它們的環(huán)境特征。溫帶

草原(圖5.9)地區(qū)夏季溫暖,冬季寒冷,氣候干燥。草原夏綠冬枯,植被高度

有的熱帶草原中散生著喬木或灌木。

較熱帶草原低,也會見到一些較為矮小的灌木。

(1)熱帶草原:濕季降水豐沛,植物生長旺盛,草原蔥綠。干季為4-6個月,降水稀少,

草類枯黃。有的熱帶草原中散生著喬木或灌木。

(2)溫帶草原:夏季溫暖,冬季寒冷,氣候干燥。草原夏綠冬枯。植被高度較熱帶草原低,

也會見到一些較為矮小的灌木。

3.荒漠: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早地區(qū),則形成荒漠植被

(1)熱帶荒漠:旱生灌木

(2)溫帶荒漠:荒漠植被

2.土壤:土壤是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1.土壤顏色:土壤顏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黑土(東北平原)、紅土(南方丘陵)、紫土(四川盆地)、黃土(黃土高原)

2.土壤質地:不同粒級的礦物質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對比例。

(1)砂土:砂土成分以砂粒占優(yōu)勢,大孔隙多,毛細管孔隙少,通氣、透水性強,保水、

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機質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2)粘土:黏土成分中黏粒占優(yōu)勢,通氣、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強,而且有機質分

解緩慢,易積累,保肥性能好,但質地黏重,不易耕作。

(3)壤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適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優(yōu)點,不僅通

氣、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強,是農業(yè)生產理想的土壤質地。

3.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

(a)草原土壤剖面(b)森林土壤剖面

a有機層:以分解部分分解的和半分解的有機有機碎屑層質為主。

b腐殖質層: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淋溶層:由于溶解干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

d淀積層:上層土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

e母質層: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

f母巖層:堅硬的巖石。

4.土壤形成因素:

a成土母質: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fā)育的物質基礎,稱為成土母質。成土母質決定了土

壤礦物質的或分和養(yǎng)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

b生物:生物是影響土壤發(fā)育的最基本也是量活躍的因素,沒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

土壤。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植物可把分散在

成土母質水和大氣中的僦、磷、鉀、鈣、鎂、硫等營養(yǎng)元素選擇性地加以吸收,儲存在生物

體內,并隨生物殘體的分解釋放到土壤表層。這種生物循環(huán)不斷進行,使營養(yǎng)元素在土壤表

層富集,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改善成土母質

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題粒團聚

C氣候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度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因此,濕熱地區(qū)的土壤形成速度比

干冷地區(qū)快得多。與干冷地區(qū)相比,濕熱地區(qū)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

重高。冷濕環(huán)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而干旱、高溫地區(qū)土壤有機質積累少亞馬孫河流域

因高溫多雨,自然土壤失去熱帶雨林保護時,有機質快速分解,營養(yǎng)元素被淋溶??傮w而言,

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

d地貌地貌對土壤發(fā)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山頂與山麓、陽坡

與陰坡、迎風坡與背風坡的土壤發(fā)育不同;從山頂?shù)降推酵莸?,山于成土母質的顆粒存在山

粗到細的變化規(guī)律,依次分布著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e時間在上述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土壤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

在自然狀態(tài)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IOO-IOOo年。除自然原因外,人

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極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類長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農業(yè)生

產的耕作土壤。(水稻土)

5.土壤功能及養(yǎng)護:

(1)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條件。

(2)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3)人類種植農作物是以土壤為物質基礎

酸(中和酸性土壤)粘(增施砂土)瘦(種植綠肥、休耕、廣施農家肥、作物輪作)

九、自然災害及預防技術

一、氣象災害

L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因連續(xù)性的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

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洪澇災害多發(fā)區(qū)的分布主要受氣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響。

從氣候因素看,洪澇災害多發(fā)于季風氣候區(qū)、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等。從

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勢低洼地區(qū)常受洪澇威脅。

洪澇危害巨大。洪水常常淹沒農田、聚落等,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

傷亡、農作物減產、交通受阻(圖6.2)、人畜飲用水困難等。

洪澇還會引發(fā)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態(tài)問題,破壞人類生存環(huán)境,制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此外,洪澇過后易發(fā)疫情,威脅人類身體健康。人口越密集、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的地區(qū)洪澇

造成的損失越大。武漢位于漢江與長江交匯處,地勢低平,人口密集,經濟發(fā)展水平高,遇

特大暴雨洪澇侵襲,則損失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洪澇頻繁且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qū)各大

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廣大山區(qū)也常受到洪水侵襲。

2.干旱災害

干旱是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現(xiàn)象。

當干旱持續(xù)時間較長,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時,稱為干旱災害,簡稱旱災。非洲、亞洲和

大洋洲的內陸地區(qū)是世界上旱災頻繁發(fā)生的地區(qū),其中非洲的旱災最嚴重.

干旱極易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乃至顆粒無收。干旱也會影響畜牧業(yè),主要表現(xiàn)在影響牧草

生長、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干旱還會引發(fā)水資源短缺,造成人畜飲水困難,嚴重時甚至

影響經濟發(fā)展乃至社會穩(wěn)定。此外,干旱極易引發(fā)沙塵暴、火災、蟲災等災害。

我國旱災的發(fā)生范圍廣泛,很多地區(qū)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災。東部季風區(qū)由于降水季節(jié)變化、

年際變化大易發(fā)生旱災。華北、華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災多發(fā)區(qū),其中華北地區(qū)的旱災發(fā)生

最頻繁、影響最嚴重。

3臺風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fā)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

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臺風發(fā)生頻率最高的海域。

臺風天氣常伴隨著狂風、暴雨、風暴潮等,并帶來嚴重的自然災害。狂風能夠吹倒房屋,拔

起大樹,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等;雨會引發(fā)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并危害近海養(yǎng)殖:

風暴潮侵蝕海岸,破壞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我國受臺風災害影響嚴重。影響我國的臺風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臺風災害主要分布在東南

沿海地區(qū)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

4.寒潮災害

寒潮是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氣溫2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