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福建省莆田市七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48分。1.下表為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中央官制的演變情況。這些演變秦朝西漢隋唐宋朝明朝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廢丞相設內閣A.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監(jiān)督皇權的作用C.緣于皇帝個人的喜好 D.體現(xiàn)了皇權加強的趨勢〖答案〗D〖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可知自秦朝丞相制度設立以來,丞相權力被分割直至廢除,反映了古代相權消弱,皇權不斷強化的趨勢,故D項正確;題干與地方管理無關,排除A項;古代丞相制度的變化目的在于加強君主專制,而非約束皇權,排除B項;古代丞相制度變化以皇權的強化為核心,并非緣于皇帝個人喜好,排除C項。故選D。2.17-18世紀,英國、美國和法國相繼爆發(fā)革命和戰(zhàn)爭,開啟了創(chuàng)建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歷程。現(xiàn)代民主政治與古代雅典為代表的古典民主有明顯的區(qū)別:①前者建立了民族國家,后者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②前者參與者為國家的成年公民,后者只限于本邦的成年男子③前者以間接民主方式為主,多采用代議制、政黨制,后者實行直接民主④前者基礎廣泛,運行相對穩(wěn)定,后者則容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美國、法國革命后,建立了民族國家,古代雅典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前者屬于間接民主,后者是直接民主;現(xiàn)代民主政治基礎廣泛,運行相對穩(wěn)定,古代雅典民主容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①③④正確,故選A;古代雅典民主只限于本邦成年男性公民,②錯誤,故排除B、C、D。3.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兩次偉大實踐。二者的共同主張有()A.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B.推翻君主制度C.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挽救民族危機D.用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來救中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個是在建立君主立憲,一個是要建立民主共和,但都屬于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A項正確;推翻君主制度僅適用于辛亥革命,排除B項;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挽救民族危機指的是洋務運動,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用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來救中國,指的是新文化運動,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康有為因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而被學術界普遍認為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傳推動維新運動。但在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發(fā)現(xiàn)康有為《日本變政考》《波蘭分滅記》等史料,在上述著作中提倡仿效外國變法。上述史料在強調A.康有為只是采用“托古改制”推進改革 B.康有為推動改革的方式包含“仿洋改制”C.戊戌維新運動的合理性 D.戊戌維新運動成功的必然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康有為不僅采用“托古改制”方式推動維新變法,還主張效仿外國變法圖強,說明康有為推動改革的方式包含“托古改制”“仿洋改制”等,故選B;材料反映康有為推動維新變法采用多種方式,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康有為推動變法的方式,未分析戊戌變法的原因,故排除C;戊戌變法最終失敗,而不是必然成功,故排除D。5.夏商周:世襲→秦:軍功授爵制→漢代: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舉制。下列選項中,有關選拔官員的標準與以上選官制度按順序搭配正確的是A.血緣→功績→考試成績→品行才學→門第聲望B.功績→血緣→考試成績→品行才學→門第聲望C.血緣→功績→門第聲望→品行才學→考試成績D.血緣→功績→品行才學→門第聲望→考試成績〖答案〗D〖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夏商周三代是世官制,按照血緣關系來做官;秦國商鞅變法時獎勵軍功,按照軍功的大小,賜予土地和爵位,貴族無軍功不再受爵,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強;漢武帝要求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即品行才學;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所壟斷,不利于人才的選拔;隋唐時期的科舉制按照考試成績錄取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局面,D項正確;結合以上所述,其余三項所述不符合史實,ABC排除。故選D項。6.19世紀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開平等考試,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實行定期考績,按照勤惰,政績大小予以升降,獎懲;禁止文官介入黨派活動,文官不與執(zhí)政黨共進退。這種制度改革()A.有違民主自由選舉的精神 B.是全面學習中國科舉制度的結果C.有利于管理專業(yè)化科學化 D.大大削弱了執(zhí)政黨的領導能力〖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設問詞是原因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世紀中后期英美。據(jù)題干可知,19世紀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的改革,選拔職業(yè)性文官參與政府管理,有利于管理的專業(yè)性,C項正確;文官制度是考試方式選拔,不是選舉,排除A項;“全面學習”說法絕對,排除B項;文官保持中立,不會削弱執(zhí)政黨領導能力,排除D項。故選C項。7.19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官制度逐漸形成,它“純粹的職業(yè)性……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jié)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保百Y產階級議會制的國家的全部歷史表明……更換部長的意義極小,因為實際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龐大的官吏隊伍手中?!边@表明,西方文官制度()A.推動政治與管理分離 B.有利國家干預經濟發(fā)展C.緩和了社會階級矛盾 D.完善三權分立制衡體制〖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據(jù)材料“純粹的職業(yè)性”,“保持最高的效率”,“實際管理工作”中,可知文官制度突出事務處理和具體管理的特征,避免受到政黨利益和政治局勢的影響,體現(xiàn)了政治與管理分離,A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文官制度,并未提及經濟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強調西方文官制度對緩和社會矛盾方面的影響,排除C項;三權分立制衡是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相互制約達到平衡,文官制度未體現(xiàn)權力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8.隋唐政府為解決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打擊門閥士族特權,實行科舉制;英國為適應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實施文官制度。1905年,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實行學堂選官制和留學生選官制。這說明A.選官制改革解決了社會現(xiàn)實問題 B.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促進選官制改革C.統(tǒng)治危機是改革官制的重要原因 D.官員選拔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論是隋唐、英國還是晚清,都面臨社會治理的問題,而得力的官員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故D選項正確;“解決了社會現(xiàn)實問題”夸大了選官制的作用,故A選項錯誤;隋唐時期并沒有出現(xiàn)資本主義經濟,故B選項錯誤;隋唐和英國選官制改革前并未出現(xiàn)統(tǒng)治危機,故C選項錯誤。9.法律和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下列禮法的先后順序是()①子產“鑄刑書”②《呂氏鄉(xiāng)約》③《永徽律疏》④《圣諭廣訓》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答案〗C〖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jù)所學可知,①子產“鑄刑書”:公元前536年3月(陰歷),鄭國執(zhí)政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征諸侯權位的金屬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②《呂氏鄉(xiāng)約》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所制訂和實施的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xiāng)約;③《永徽律疏》原名《律疏》,又名《唐律》;④《圣諭廣訓》是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清時期的國教。所以順序為①③②④。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0.圖為古羅馬正義女神象。它體現(xiàn)了羅馬法的諸多原則,如高擎的秤體現(xiàn)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劍體現(xiàn)的是法律的強制力。據(jù)此,雙眼蒙布所體現(xiàn)的原則是,法官審案應()A.主要依據(jù)道德良知 B.側重聽取證人證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實真相 D.排除一切干擾遵從民眾意愿〖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羅馬法的原則,解題的關鍵是理解“雙眼蒙布”的內涵。圖片中“正義女神雙眼蒙布”,這體現(xiàn)了法官在審案時要抵御各種利益或情感的誘惑以洞察事實真相,來作出公正的判決,實質上體現(xiàn)了羅馬法的公平公正原則。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C項。依據(jù)道德良知審案,不在于是否“雙眼蒙布”,故A項錯誤;很顯然,法官“雙眼蒙布”只通過“聽”證人的證言,不能保證審判的公平公正,故B項錯誤;同樣“雙眼蒙布”也不能保證排除一切干擾,故D項錯誤。【考點定位】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羅馬法的原則11.西方國家的文官是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是政府的雇員,一切服從政府需要。中國公務員沒有自己集團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權。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是()A.不搞“政治中立” B.堅持政黨利益至上C.堅持服務于民 D.奉行黨管干部〖答案〗C〖解析〗根據(jù)題干可知,西方國家的文官是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是政府的雇員,一切服從政府需要,中國公務員是不代表任何集團的特殊利益組成,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權,體現(xiàn)了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C項正確;材料和不搞“政治中立”無關,排除A項;人民利益高于政黨利益,排除B項;D項不是最根本的行為準則,排除D項。故選C項。12.歷代中央政府重視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下列屬于中央政府加強對新疆地區(qū)實行有效管轄的是()①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②唐朝設置安西、北庭都護府③元朝設宣政院④清朝設伊犁將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歷代中央政府為加強對新疆地區(qū)的管轄,先后設立相關機構,如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唐朝設置安西、北庭都護府;清朝設伊犁將軍。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宣政院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tǒng)轄吐蕃(今西藏)地區(qū)的軍政事務,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13.國際法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法律,是為了維持國際社會的秩序,維持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滿足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社會需要而產生的。下列有關國際法的發(fā)展史實錯誤的是A.荷蘭人格勞秀斯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B.維也納體系開創(chuàng)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結束戰(zhàn)爭的先例C.《非戰(zhàn)公約》宣布廢棄以戰(zhàn)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工具D.《聯(lián)合國憲章》確定了大國一致的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維也納會議開創(chuàng)了用國際會議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結束戰(zhàn)爭的先例,會后形成了維也納體系,B說法有誤,符合題意,故選B;ACD說法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14.下面幾幅歷史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我國A.擺脫殖民統(tǒng)治實現(xiàn)民族獨立 B.實行改革開放走向富裕繁榮C.政治制度建設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D.人民政治權利和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第一幅圖描繪的是1949年開始出現(xiàn)的政協(xié)會議,第二幅圖是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第三幅圖是西藏自治區(qū)成立40周年的紀念標志,第四幅圖反映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的區(qū)徽,所以它們依次反映的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構想,這說明我國政治制度是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的,故選C。15.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國的三次建交高潮。對此解釋最合理的是階段時間外交特征第一次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建交第二次1956——1965年主要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第三次20世紀70年代主要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交A.社會主義陣營走向瓦解B.中國外交理念不斷調整C.資本主義國家走向衰落D.兩極格局向多極化發(fā)展〖答案〗D〖解析〗從新中國的三次建交高潮中可以看出,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從社會主義國家到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再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體現(xiàn)出國際關系從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增強,故D項正確;社會主義陣營瓦解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故A項排除;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外交理念的變化,故B項排除;中國外交的變化無法反映出資本主義國家的衰落,故C項排除。16.二戰(zhàn)后,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構建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其中最能體現(xiàn)美國占優(yōu)勢的是()A.美國召集世界主要強國在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 B.世界銀行和貨幣基金組織的領導由美國人擔任C.只有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 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xié)定總部均在美國〖答案〗C〖解析〗根據(jù)所學,布雷頓體系之下,只有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美元取得了壟斷的地位,C項正確;會議地點不能體現(xiàn)優(yōu)勢,排除A項;B項并不是最能體現(xiàn)優(yōu)勢的,排除B項;關貿總協(xié)定是貿易體系,與材料強調的金融體系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17.20世紀40年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xié)定相繼成立,成為戰(zhàn)后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對世界經濟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消除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B.促進世界經濟向制度化方向發(fā)展C.促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D.向各國貸款促進各國經濟恢復〖答案〗B〖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為會員國在國際貨幣問題上進行磋商與合作提供必要的機構,促進國際的合作等宗旨調節(jié)各成員國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世界銀行通過為用于生產目的的投資提供便利,以協(xié)助會員國的復興和開發(fā)等宗旨促進國際貿易,而關貿總協(xié)定通過實現(xiàn)國際貿易自由化,逐步降低關稅并消除各種非關稅壁壘,以提高各國的生活水平等宗旨,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發(fā)展商品的生產與交換,因此這三大支柱對世界經濟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促進世界經濟向制度化方向發(fā)展,故B選項正確;消除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側重于關貿總協(xié)定,不是共同的作用,故A選項錯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三大組織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國在這三大支柱中擁有特殊地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趨勢,反映了世界經濟體系化和制度化的發(fā)展方向,而不是促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故C選項錯誤;向各國貸款促進各國經濟恢復屬于世界銀行的作用,不是共同作用,故D選項錯誤。18.“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評述的是A.兩稅法 B.租調制 C.均田制 D.租庸調制〖答案〗A〖解析〗據(jù)材料“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唐朝的兩稅法的收稅標準以稅和戶稅為主,這就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A正確;租調制是北魏時期的賦稅制度,丁男要承擔一定的徭役,B不符題意;均田制是與租調制對應的土地制度,C不符題意;租庸調制是在租調制基礎上增加了“庸”,即應服徭役的可以納一定數(shù)量的絹或布來代替,故D不符題意。19.明初,農民多以糧食等實物形式交納賦稅,祿米在官俸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政府首先在江南地區(qū)嘗試以貨幣取代實物繳納賦稅,后被逐漸推廣;與之相應,官員的俸祿則不再發(fā)放糧食等實物,而代之以貨幣。這一舉措A.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B.解決了明朝的財政危機C.減少了官員的腐化現(xiàn)象 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答案〗D〖解析〗據(jù)題意可知,明代官員的俸祿形式和農民上繳的賦稅形式有關,而賦稅收取貨幣和官員俸祿發(fā)放貨幣都有利于發(fā)展商品經濟,D項正確;材料主要說明賦稅形式的變化,并不能說明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和解決了明朝的財政危機,排除AB項;改變賦稅和俸祿形式并不一定能夠減少官員的腐化現(xiàn)象,排除C項。故選D項。20.下表反映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賦稅制度的變化,圖中方框①②③內應填寫的分別是()A.租調制、租庸調制、兩稅法 B.均田制、租調制、兩稅法C.兩稅法、租庸調制、租調制 D.均田制、租庸調制、兩稅法〖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魏晉時期的賦稅制度為租調制,隋及唐前期為租庸調制,唐朝后期為兩稅法,A項正確;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期的土地制度,排除B項;兩稅法不是魏晉時期的賦稅制度,排除C項;均田制不是賦稅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21.1927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采取單方面宣告關稅自主的政策,并陸續(xù)公布若干法令,大幅度提高了現(xiàn)行稅率。但是,英、日等國一致反對新稅,甚至表示將不惜武力對付中方。8月29日,外交部照會各國駐華公使,宣布上述法令暫緩實行,唯宣稱自9月1日起實行關稅自主政策仍然維持有效,上述博弈()A.引發(fā)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 B.體現(xiàn)國民政府獨裁統(tǒng)治的實質C.使中國收回了關稅自主權 D.推動國民政府實施“改訂新約”〖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1927年(中國)。據(jù)材料,國民政府在1927年單方面宣告關稅自主,未得到西方國家的承認,推動國民政府實施“改訂新約”,也即與西方國家簽訂新的條約,促使西方國家承認中國的關稅自主權,D項正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是在1931年,原因是日本企圖侵略中國,與國民政府爭取關稅自主無關,排除A項;爭取關稅自主體現(xiàn)國民政府的對外政策,不能體現(xiàn)對內的獨裁統(tǒng)治,排除B項;國民政府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排除C項。故選D項。22.隋文帝統(tǒng)一后,大力整理戶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大索貌閱”,即派遣官吏,將戶籍檔案與本人體貌核對。如有不實,地方官吏要將其流配還鄉(xiāng),核查結果新編戶籍164萬人。同時還實行“輸籍法”,即定戶等上下,規(guī)定應納稅額,寫成簿籍。這些措施實施的目的是A.保證國家賦稅收入 B.選拔有才德的人為官C.加強民族地區(qū)管轄 D.開鑿大運河發(fā)展交通〖答案〗A〖解析〗依據(jù)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隋朝通過加強戶籍管理,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故A正確;B項是選官的方法,與題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項所述與題干主旨無關,故排除C;D項所述不符合題干主旨,故D錯誤。故選A。23.古代戶籍制度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①②③分別對應正確的是:()A.編戶齊民、大索貌閱、黃冊 B.編戶齊民、大索貌閱、主戶客戶C.大索貌閱、編戶齊民、主戶客戶 D.大索貌閱、編戶齊民、戶貼制度〖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古代戶籍制度是國家治理重要制度”可知,在中國古代不同的朝代推行不同的戶籍制度,漢朝時期推行編戶齊民的政策,隋朝時期推行大索貌閱制度,宋朝推行主客戶制度,B項正確;明代推行黃冊制度,排除A項;C項中大索貌閱和編戶齊民順序顛倒,排除C項;戶貼制度是宋朝發(fā)給民戶的納稅通知書,非戶籍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24.英國“高稅收、高支出、高福利”的福利國家體系的弊端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益顯露。20世紀70年代,社會福利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29.4%,直接導致了國債總額滾雪球似地迅速增大。此外,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給,對福利的依賴性使得吃大鍋飯的想滋長起來,從而引起經濟效率的損失。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建成福利國家不利于經濟發(fā)展 B.福利政策需要適時地進行調整C.英國的福利支出完全依賴政府 D.完善的福利制度促進社會公平〖答案〗B〖解析〗根據(jù)題干英國高福利的政策的弊端在20世紀70年代后日益暴露,如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降低了勞動積極性,引發(fā)經濟效率損失等,面對這種情況,福利政策需要適時調整,B項正確;福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推動了經濟發(fā)展,排除A項;政府財政支出是腹里支出的一部分,并非完全依賴,排除C項;題干體現(xiàn)的是福利政策在20世紀70年年代出現(xiàn)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25.政治制度是現(xiàn)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xiàn)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隨著歷史發(fā)展而不斷變革完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趙高(時為丞相)勢傾人主,老臣皆被黜。嘗遇朝會,乃使人獻鹿于帝,高指曰:“此馬也?!倍佬υ唬骸柏┫嗾`矣,此鹿也?!比撼冀晕⑿Χ桓覔P聲。(1)根據(jù)材料一“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揚聲”,說明秦朝的制度存在著什么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唐朝、明朝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1832年議會改革),取消了56個衰敗選邑,議席得到重新分配。這場改革為城市工商業(yè)階層與農村富裕農民規(guī)定了10英鎊財產資格選舉權,使選民人數(shù)增加。不過新增加的選民絕大多數(shù)為中等階級,……大大削弱了貴族的政治基礎,……——選自齊世榮、錢乘旦主編《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興衰史》(上卷)(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的背景和意義。材料三第六十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第九十七條省、直轄市、設區(qū)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下一級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第一百條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上取得重要進展的表現(xiàn)。〖答案〗(1)矛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措施: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明朝:廢丞相,權歸六部(2)背景: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工業(yè)資產階級壯大和土地貴族力量的削弱;新興工業(yè)城市的發(fā)展;英國政府有維系統(tǒng)治且適時而變的傳統(tǒng)。

意義:通過和平改革使工商業(yè)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分享了國家政權;重新規(guī)定財產資格,增加了選民的人數(shù);削弱了貴族的統(tǒng)治基礎,使英國不斷走向民主化。

(3)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固定任期,每屆五年;改進選舉制度,把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實行差額選舉;賦予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的權力?!冀馕觥健拘?】矛盾:根據(jù)材料一“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趙高(時為丞相)勢傾人主,老臣皆被黜。嘗遇朝會,乃使人獻鹿于帝,高指曰:‘此馬也?!佬υ唬骸┫嗾`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揚聲”可知,材料一中“群臣皆不敢揚聲”說明秦朝的制度存在著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措施:依據(jù)所學可知,為解決君權與相權這一矛盾,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明朝廢丞相,權歸六部?!拘?】背景:根據(jù)材料二“1832年議會改革”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工業(yè)資產階級壯大和土地貴族力量的削弱;新興工業(yè)城市的發(fā)展;英國政府有維系統(tǒng)治且適時而變的傳統(tǒng)。意義:根據(jù)材料二“1832年議會改革),取消了56個衰敗選邑,議席得到重新分配”可知,通過和平改革使工商業(yè)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分享了國家政權;根據(jù)材料二“這場改革為城市工商業(yè)階層與農村富裕農民規(guī)定了10英鎊財產資格選舉權,使選民人數(shù)增加”可知,重新規(guī)定財產資格,增加了選民的人數(shù);根據(jù)材料二“不過新增加的選民絕大多數(shù)為中等階級,……大大削弱了貴族的政治基礎”可知,削弱了貴族的統(tǒng)治基礎,使英國不斷走向民主化?!拘?】根據(jù)材料三“第六十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得出規(guī)定了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固定任期,每屆五年;根據(jù)材料三“省、直轄市、設區(qū)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下一級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得出改進選舉制度,把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根據(jù)材料三“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得出賦予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行差額選舉。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進入19世紀,在“政黨分贓制”的影響下,官吏的任用是以黨派為基礎,從而造成官吏隊伍不穩(wěn)定,政府工作混亂,政策缺乏連續(xù)性。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斯坦頓父子在《一個駐中國大使權威記錄》和《關于中國的雜記》中對中國政府官吏選拔的種種描述,在英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迫使政府必須增加管理社會事務的職能,需要增設一些新的社會管理機構和一大批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員參與管理社會事務,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間,隨著平等、自由思想的傳播和民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1854年,英國與俄國在克里米亞作戰(zhàn),英軍因后勤供應問題傷亡嚴重,加劇了人們對政府官員管理能力的強烈不滿。隨后,英國相繼頒布法令,規(guī)定多數(shù)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幾孕煸浮队墓僦贫鹊慕⒓捌溆绊憽凡牧隙駠鴷r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資產階級統(tǒng)治服務的,但是和古代的科舉制相比,開放性要小。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試與任用在實際上是相互脫軌的,無法實現(xiàn)所有的文官都經由考試合格才任用的設想,不乏任人唯親的現(xiàn)象存在。由于民國時期的軍治和黨治色彩濃烈,經過一般程序通過考試合格的人,入職后還要進行學習,薪金遠要比非考試合格途徑上來的待遇低,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對知識分子的吸引。雖然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孫中山先生設立的考試獨立權、任用制度,具有開創(chuàng)性,可以被視為我國近代文官制度之開端。雖然在當時特定社會背景下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但是在之后到南京國民政府也是得到相應的體現(xiàn),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進當時的行政管理活動?!幾詣⒐鹁睹駠鴷r期文官制度研究》材料三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wèi)和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領導各項事業(yè)的核心力量,公務員制度是黨的干部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公務員的管理上,強調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這是由于我國是執(zhí)政的國家,不搞多黨輪流執(zhí)政,所以不存在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則實行“兩官分途”。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這是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幾杂釔偂稄挠⒚牢墓僦贫瓤粗袊肮珓諉T”熱》(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英國文官制度確立的背景。(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xiàn)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獨特性?!即鸢浮剑?)背景:“政黨分贓制”存在嚴重弊端;中國古代科舉制的影響;工業(yè)革命推動政府管理職能的擴大;英國民主制度逐漸完善;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民眾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克里米亞戰(zhàn)爭暴露了政府管理低效無能。(任答三點即可)(2)評價:積極:提高了官員素質;建立了比較公平的官員選拔制度;利于推動中國政治的近代化。局限:考試與任用脫節(jié);不能充分吸引知識分子;成為國民政府維護專制的工具。(“積極”“局限”各答一點即可)(3)獨特性:政治立場明確;堅持黨管干部;不搞“兩官分途”;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任答兩點即可)〖解析〗(1)背景:依據(jù)材料“政黨分贓制的影響下,官吏的任用是以黨派為基礎,從而造成官吏隊伍不穩(wěn)定,政府工作混亂,政策缺乏連續(xù)性”,得出“政黨分贓制”存在嚴重弊端;依據(jù)材料“英國斯坦頓父子在《一個駐中國大使權威記錄》和《關于中國的雜記》中對中國政府官吏選拔的種種描述,在英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出中國古代科舉制的影響;依據(jù)材料“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迫使政府必須增加管理社會事務的職能”,得出工業(yè)革命推動政府管理職能的擴大;英國民主制度逐漸完善;依據(jù)材料“隨著平等、自由思想的傳播和民眾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保贸鰡⒚伤枷氲膫鞑ズ兔癖娛芙逃降奶岣?;依據(jù)材料“1854年,英國與俄國在克里米亞作戰(zhàn),英軍因后勤供應問題傷亡嚴重,加劇了人們對政府官員管理能力的強烈不滿”,得出克里米亞戰(zhàn)爭暴露了政府管理低效無能。(2)評價:積極,從對官員素質影響分析,得出提高了官員素質;依據(jù)材料“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進當時的行政管理活動?!?,得出建立了比較公平的官員選拔制度;從中國政治近代化分析,得出利于推動中國政治的近代化。局限:依據(jù)材料“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試與任用在實際上是相互脫軌的,無法實現(xiàn)所有的文官都經由考試合格才任用的設想”,得出考試與任用脫節(jié);依據(jù)材料“入職后還要進行學習,薪金遠要比非考試合格途徑上來的待遇低,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對知識分子的吸引”,得出不能充分吸引知識分子;從制度所起的作用分析,得出成為國民政府維護專制的工具。(3)獨特性:依據(jù)材料“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wèi)和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出政治立場明確;依據(jù)材料“是領導各項事業(yè)的核心力量,公務員制度是黨的干部制度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