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天津市第三中學高一年級上冊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天津市第三中學高一年級上冊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天津市第三中學高一年級上冊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天津市第三中學高一年級上冊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天津市第三中學高一年級上冊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津市第三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

一、單選題

1.某學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國存在的區(qū)域文化帶有內蒙古長城帶、仰韶文化、大

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長江三角洲文化、大里坑文化等,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

這表明

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動最終促成了國家的形成

B.中華文明的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格局

C.地理的復雜性與分層性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

D.中華文明由黃河流域向周邊逐漸擴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強調多個文化帶同時并存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所以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

源呈現多元一體的格局,B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指向最后國家的形成,故A不正確;

材料并非強調地理的復雜與分層,故C排除;這些文化帶并未直接體現從黃河流域向周

邊的擴展,也不是先后的遞進演進關系,故D不正確。

2.2021年,天津市薊州區(qū)太子陵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fā)掘成果,證實了天津地區(qū)具有

不少于10萬年的人類發(fā)展歷史,是華北乃至中國北方地區(qū)早期人類繁衍生息、連續(xù)交

流演化的重要區(qū)域。這次考古發(fā)掘成果

太子陵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細石核

A.有助于構建中華民族歷史B.可以證明天津農業(yè)的起源

C.能夠印證同期天津史文獻D.說明當地生產力水平較高

【答案】A

【解析】根據“證實了天津地區(qū)具有不少于10萬年的人類發(fā)展歷史,是華北乃至中國北

方地區(qū)早期人類繁衍生息、連續(xù)交流演化的重要區(qū)域”可得出,這一考古發(fā)現,反映出

天津地區(qū)也有文明的起源,有助于構建中華民族歷史,A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農業(yè)起

源,排除B項;當時沒有文史材料,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生產力水平高,排除D

項。故選A項。

3.《禮記?禮運》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

親,不獨子其子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下列遺址最有可能的是

能體現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的是()

A.仰韶文化遺址B.二里頭遺址C.殷墟遺址D.紅山文化遺址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原始社會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根據各部落的推舉和考察產生,“天

下為公”,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這種做法稱為“禪讓”。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

變?yōu)椤凹姨煜隆薄?梢姟疤煜聻楣?'到"天下為家''是在夏朝發(fā)生的,因此最有可能體現這一

變化的是二里頭夏文化遺址,B項正確;仰韶文化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

排除A項;殷墟遺址屬于商代文化遺址,排除C項;紅山文化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

期文化遺址,排除D項。故選B項。

4.西周時“一人跖(踏)未而耕,不過十畝“;戰(zhàn)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引起

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變?yōu)樗教顱.鐵器牛耕的使用

C.國家走向統(tǒng)一D.封建制度的確立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時“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到戰(zhàn)國時“一夫挾

五口,治田百畝”說明到了戰(zhàn)國時期耕作效率明顯提高,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

鐵器、牛耕應用于農業(yè)生產并得到推廣,促進了農業(yè)精耕細作的發(fā)展,推動了生產力水

平的顯著提高,B項正確;公田變?yōu)樗教镆约胺饨ㄖ贫却_立也取決于鐵器牛耕的應用與

推廣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排除AD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處于長期分裂割據狀態(tài),并沒

有實現統(tǒng)一,排除C項。故選B項。

5.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qū)、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和文

化認同,被稱為華夏認同。華夏認同形成于()

A.夏、商、周時期B.春秋戰(zhàn)國時期

C.秦朝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后D.西漢鞏固大一統(tǒng)局面以后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華夏認同觀念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西

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周王室衰微,周王的實際控制能力減弱,使得內遷的戎狄蠻夷

試卷第2頁,共15頁

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qū)、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和文化認同,被稱為華夏

認同,B項正確;夏、商、周時期尚未形成華夏認同觀念,排除A項;秦朝和西漢的統(tǒng)

一局面形成于華夏認同的基礎之上,排除C、D項。故選B項。

6.自秦漢時期丞相制度建立以后,與春秋戰(zhàn)國時代相比,掌握實權的人數減少了,國

家權力就更容易集中,杜絕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政出私門”的現象。這表明,丞相制度的建

、,一

A.加劇與皇權的矛盾B.保證了皇權的獨尊

C.有利國家長治久安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可知,自秦漢時期丞相制度建立以后,國家權力就更容易集中,杜絕了春

秋戰(zhàn)國以來“政出私門”的現象,這就保證了皇權的獨尊,故選B;A、C、D與材料無關。

7.下圖為秦朝的詔書版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

乃詔丞相狀、維(狀、第均為人名),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毕铝嘘P于該

材料說法正確的是()

一*

5.*

*

小?

.偷4

韶*?7

'

蜜?

I?王5

1:?■-■

那<

/-、

耦jI

一<?

①六王畢,四海一②確立了丞相制度

③該詔書的條令推動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④該詔書所寫字體為隸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可知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六王畢,四海一”;

根據材料“乃詔丞相狀、第(狀、綃均為人名)”,可知確立了丞相制度;根據材料“法

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可知統(tǒng)一了度量衡,促進了經濟交流;根據圖片詔

令所用字體為“小篆”,可知已經統(tǒng)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①②③表述正確,A項

正確;排除B項、C項、D項。故選A項。

8.西漢初期,女子頗有先秦遺風,并無婦人之貞節(jié)等方面的要求。西漢中期以后,不

僅男尊女卑之風愈演愈烈,而且對女子“從一而終”“守節(jié)”等倫理要求也呈增強之勢。西

漢女性倫理的變化()

A.說明國家統(tǒng)一利于家庭穩(wěn)定

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識增強

C.反映了女性婚姻觀念的增強

D.是社會主流思想影響的結果

【答案】D

【解析】漢武帝以后,儒學大張,成為主流思想,提倡三綱五常,對女性的約束逐漸增

強,D項正確;材料內容與家庭穩(wěn)定無關,排除A項;對女性的約束是外在約束而非

女性內在的道德自覺,排除B項;婚姻觀念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9.家譜是記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商周時期就有用于祭

祀的家譜。東晉南朝,家譜發(fā)展迅速,出現了專修家譜的機構,譜諜學成為一種專門的

學問。與家譜發(fā)展關系密切的是

A.從分裂到統(tǒng)一的政治形勢.B.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選拔標準的重大變革D.儒、佛、道“三教合歸儒”

【答案】C

【解析】根據“家譜是記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東晉

南朝,家譜發(fā)展迅速,出現了專修家譜的機構,譜諜學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可和出,

家譜與宗法血緣關系有關,而東晉南朝時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選官重視家世門第,

因此家譜盛行,這與官吏選拔標準的重大變革有關,C項正確;AB項與之沒有太直接

的關系,排除AB項;D項是理學的產生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

10.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史實與推論錯誤的是

A.“與民休息”——使?jié)h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fā)展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學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

C.張騫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D.蔡倫改進造紙術——推動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并沒有解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C選項表述錯誤,

符合題意;A、B、D三個選項所述均正確,史實與推論符合邏輯,不符合題意,排除。

11.史學家錢穆評價道:”若將武帝一朝的事業(yè)與秦朝相比,其對內的政治,尚未能超

出秦制的規(guī)模;其對外的開拓,則越出了秦時所開拓的疆域?!毕铝杏嘘P漢武帝一朝開

拓疆域的史實表述錯誤的是

A.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控制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qū)域

試卷第4頁,共15頁

B.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強對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

C.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促進西域與中原的聯系

D.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以加強控制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宣帝時,始設西域都護,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因此D

錯誤,符合題意;ABC關于漢武帝的描述均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D。

12.隋文帝開皇三年,下詔停止“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的州郡中正官員品評人

物之權,令諸州每歲貢士三人;開皇十八年,又下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

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由此可知,隋代()

A.消除了地方割據隱患B.杜絕了世家子弟入仕

C.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威D.改變了政權社會基礎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隋文帝下詔,停止各州郡中正評舉人才的權力,后又把選拔人

才的權力給了高級官僚階層,是在糾正“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的九品中正制

的弊端,體現了強化君主專制權威,C項正確;根據材料,這是隋朝對人才選拔制度進

行改革,逐漸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據隱患,排除A項;

根據材料可知并沒有杜絕世家子弟入仕途,排除B項;材料中的措施只是調整選官權,

沒有改變政權社會基礎,排除D。故選C項。

13.泱泱大漢得益于秦的奠基,而盛唐氣象離不開隋的創(chuàng)制。下列制度中屬于唐承隋制

的是:()

①中央行政制度②選官制度③戶籍制度④賦稅制度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沿襲和完善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

沿襲和完善隋朝的科舉制度,沿襲隋朝的戶籍制度,以及沿襲隋朝的賦稅制度租調制,

發(fā)展為租庸調制。故①②③④均正確,D項正確,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

14.1970年,陜西西安何家村考古發(fā)掘出土了一枚“唐朝懷集庸調銀餅”,史學家研究發(fā)

現這是嶺南道廣州懷集百姓所納庸調在上繳朝廷時由地方官折納的銀餅,下列關于唐朝

租席調制說法正確的是

A.擴大收稅對象B.使征稅標準從財產轉為人丁

C.一年分夏秋兩季納稅D.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輸唐代役有利于保障農民的生產時間,D項正確;ABC

項與兩稅法有關,排除。故選D項。

15.唐代“龜茲樂”極富異域情調并且樂律新鮮生動,在唐代樂舞中廣為應用。在唐朝文

部伎的八部樂舞當中,自破陣樂之下的六部皆用大鼓,并且雜以龜茲樂。坐部伎的六部

樂舞當中,自長壽樂之下的四部皆用龜茲樂,形成了各類樂舞之間爭奇斗艷的盛況。這

折射出唐代()

A.中外密切交往的盛況B.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態(tài)

C.經濟繁榮的社會生活D.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域音樂中的“龜茲樂”在唐朝時期被廣泛應用,形成各類

樂舞爭奇斗艷的局面,得益于當時兼收并蓄、開明開放的文化生態(tài),B項正確;“龜茲

樂”源于西域地區(qū),與中外交往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藝術的發(fā)展而非經濟繁

榮,排除C項;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

B項。

16.宋仁宗曾說:“措置天下事,正不欲專從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則可,有一不然,

難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議,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為便,則臺諫公言其失,改之

為易?!彼稳首诘倪@番言論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監(jiān)察機構的多元化B.相權與君權的相互斗爭

C.削弱地方割據勢力D.君主專制下的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措置天下事,正不欲專從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則可,有一不然,

難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議,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為便,則臺諫公言其失,改之

為易”可知,材料認為君主理智地處理國家事務,都需要臣僚的參與,尤其是重大事務

的決策,皇帝與宰執(zhí)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復討論,集體商議是經常的事,這體現了理性的

精神,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監(jiān)察機構,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君臣之間的合作而

不是斗爭,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

17.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統(tǒng)治時期,大臣富弼說:“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九

贍軍(供養(yǎng)軍隊),軍可謂多矣,財可謂耗矣?!边@種狀況的影響是()

A.抵消了王安石變法的成果B.造成了武將擁兵割據的問題

C.扭轉了宋朝在邊境的軍事弱勢D.加重了財政負擔,造成積貧局面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十中九贍軍(供養(yǎng)軍隊),軍可謂多矣,財可謂耗矣”可知,軍費開

試卷第6頁,共15頁

支占據了宋朝國庫的很大比重,造成了冗費,加重了財政負擔,造成積貧局面,D項正

確;這種現象是王安石變法的原因之一,排除A項;宋朝重文輕武,改變了唐代以來

武將擁兵割據的問題,排除B項;宋朝邊境軍事弱勢的局面并未改變,排除C項。故

選D項。

18.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統(tǒng)治者創(chuàng)制并實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謀克’“四等

人制''等.系列制度。這些制度.()

A.沿襲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發(fā)展水平的差異

C.實現了疆域內民族平等D.消除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遼宋金元夏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統(tǒng)治下都有多個民族,“南

北面官”、“猛安謀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設置,都是為了迎合各個民族發(fā)展

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發(fā)展水平的差異,B項

正確;這些制度屬于少數民族政權創(chuàng)設的,“沿襲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實,排除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排除C項;“四等人制”

造成了各民族之間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

19.“宋代經濟的大發(fā)展,特別是商業(yè)方面的發(fā)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yè)

革命小。宋代“商業(yè)革命”的突出表現是指

A.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相當普及

B.四川地區(qū)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

C.長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己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D.長安成為當時繁華的國際性大都會

【答案】B

【解析】兩宋時期的社會經濟繁榮,在“商業(yè)革命”中的突出表現是四川地區(qū)出現了世界

最早的紙幣“交子”。答案為B;AC是宋代農業(yè)發(fā)展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排除;D是

唐朝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排除。

20.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費水平的高漲、文化娛樂活動的豐富、

夜生活的發(fā)達,都達到空前水平;國內市場形成城市、鎮(zhèn)市、草市三級金字塔結構,在

地方貿易網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陜、北方、西北幾個較大的區(qū)域市場。這主

要得益于()

A.政府放松對市場時空限制B.長途販運貿易的快速發(fā)展

C.信用貨幣交子的流通使用D.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己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費水平的高漲、文化

娛樂活動的豐富、夜生活的發(fā)達,都達到空前水平;國內市場形成城市、鎮(zhèn)市、草市三

級金字塔結構,在地方貿易網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陜、北方、西北幾個較大

的區(qū)域市場?!翱芍?,宋代的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區(qū)域性市場,這是社

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主要表現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D項正確;

政府放松對市場時空限制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長途販運貿易的快速

發(fā)展,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交子的流通使用,是原因之一,不是

根本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

21.在宋代,傳統(tǒng)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費者對美食和氛圍的熱切追求,也不符合經營者多

元經營和對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盤而食,各取所需,滿足了官場結黨、商業(yè)聯系、

親朋聯誼等各類需求。這一轉變反映出,宋代()

A.坊市制度瓦解促進了商品經濟發(fā)展B.商業(yè)發(fā)展引領飲食習俗新風尚

C.社會流動性的加強和門第觀念淡化D.新型義利觀沖擊了傳統(tǒng)的禮制

【答案】C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宋代受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打破了傳統(tǒng)的分餐制,出現“同桌群聚,

同盤而食'’的現象,這顯然體現了宋代社會流動性的加強和門第觀念淡化,C項正確;A

項屬于因果關系顛倒,排除;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業(yè)的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與新型的

義利觀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22.南宋有相當多的通俗教育讀本,如《勸孝文》《勸學文》《勸農文》等,《三字經》

更為經典,幾乎家喻戶曉。這些讀物都是勸導民眾遵循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恪守本分等

生活理念的。這反映出()

A.理學思想滲透到百姓生活B.民眾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高

C.文學世俗化惠及市民階層D.政府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控制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南宋很多通俗教育讀本幾乎家喻戶曉,勸導民眾遵循長幼有序、男

女有別、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以看出南宋時期理學思想滲透到百姓生活,走向世俗

化、社會化,A項正確;“民眾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高”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根據材

料側重于理學思想世俗化、社會化,而不是說文學世俗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

政府的行為,排除D項。故選A項。

23.元代,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軍國重事,無不

領之但行省轄區(qū)內宣慰司、路府州縣、漢軍萬戶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遷調、考

課等管理。行省官朝覲述職和不定期遷調,朝廷遣官鉤考、巡察等,或經常舉行,或成

試卷第8頁,共15頁

為定制。這說明元代()

A.實現了對行省的有效監(jiān)察B.行省權力大而不專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隱患D.官員素質大大提高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行省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行省轄區(qū)內宣慰司、路府州縣、漢軍萬

戶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遷調、考課等管理。行省官朝覲述職和不定期遷調,朝廷遣

官鉤考、巡察等,或經常舉行,或成為定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基本保證

了行省轄區(qū)的地方官吏受轄于國家、效忠于朝廷,使其權力基本上保持在大而不專的范

圍內,B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元代中央限制行省的人事權,不是強調元代的監(jiān)察制度,

排除A項;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隱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元代

官員素質大大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

24.明代,言官的彈劾權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內閣首輔,下至州縣官員,都受到言

官的制約和糾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彈劾,首輔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辭職,除非受到皇帝

的挽留,否則便會下臺。這反映出明代()

A.言官權力不斷擴大B.政治生態(tài)日益惡化

C.專制皇權得以強化D.監(jiān)察體系趨于完善

【答案】C

【解析】結合材料及所學可知,言官的彈劾權來自于皇帝授予,依附于皇權,遭受彈劾

的官員最終由皇帝決定去留,這表明了明代專制皇權得以強化,C項正確;言官權力不

斷擴大只是表面現象,其品秩不高,依附于皇權,排除A項;言官的設置有利于糾劾

百官不法行為,改善政治生態(tài),澄清國家吏治,排除B項;D項“完善”的說法錯誤,排

除。故選C項。

25.明朝中后期,內閣的票擬制度被逐漸固定下來,內閣首輔因擁有票擬權而權威漸重,

政事決于一身,但是首輔進朝時對宦官的態(tài)度卻愈來愈謙卑。這說明()

A.內閣逐漸統(tǒng)領六部B.內閣成員來源廣泛

C.宦官操縱國家權柄D.制度本質沒有改變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內閣首輔因擁有票擬權而權威漸重,政事決于一身,但是首輔進朝

時對宦官的態(tài)度卻愈來愈謙卑?!翱芍鞒泻笃?,內閣首輔權威漸重,但宦官的態(tài)

度卻愈來愈謙卑,而宦官是皇帝的影子,尤其是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代表的是皇權,據此可以看

出,明朝中后期的內閣與初創(chuàng)時的內閣,本質上都是皇帝的顧問機構,D項正確。內閣

始終不是正式的權力機關,不能統(tǒng)領六部,排除A項;內閣成員來源廣泛,材料信息

不能說明,排除B項;宦官只是皇權的代表,操縱國家權柄的仍然是皇帝,排除C項。

故選D項。

26.如表涉及軍機處的一些現象。表中變化()

清初“奏折直達皇帝,臣僚不得與聞”成為成例

乾隆

和珅”在軍機時,慮人舉發(fā),凡有奏折,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

嘉慶閑雜人等“借回事畫稿為名''聚集軍機處周圍,雖經整肅好轉,但是不久“折稿未

時達于宮廷,新聞早傳于街市“

A.說明大臣專權現象嚴重B.反映了軍機處的性質發(fā)生變化

C.顯示出軍機處規(guī)模擴大D.表明軍機處的保密原則被破壞

【答案】D

【解析】軍機處由之前的“臣僚不得與聞”到乾隆時的“令具副本”再到嘉慶時的“折稿未

達于宮廷,新聞早傳于街市''可知軍機處的保密原則被破壞,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

旨無關,排除A項;軍機處的性質沒有發(fā)生變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軍機處規(guī)

模擴大,排除C項。故選D項。

27.清代稱邊疆少數民族居住地區(qū)為“藩部”,設置理藩院進行管理,并編纂有《理藩院

則例》《蒙古律例》《回疆則例》《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等。這表明清代()

A.實現了對西北地區(qū)的嚴密控制B.提高了邊疆少數民族的地位

C.以漢化政策融合邊疆少數民族D.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征

【答案】D

【解析】據材料“清代稱邊疆少數民族居住地區(qū)為“藩部”,設置理藩院進行管理,并編

纂有《理藩院則例》《蒙古律例》《回疆則例》《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等“可知,

清代對少數民族地區(qū)不僅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還針對不同少數民族編纂了不同的律

例,體現出因俗而治的特征,D項正確;材料中不僅涉及西北地區(qū),還涉及西南地區(qū)、

北部的蒙古等,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制定相關律例不代表提高了少數民族的地位,

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漢化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

28.明清時期,商業(yè)的繁榮催生了一批新興工商業(yè)市鎮(zhèn)。江蘇松江府地區(qū)種植棉花的占

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稱;浙江崇德石門鎮(zhèn)榨油業(yè)發(fā)達;江西景德鎮(zhèn)瓷業(yè)

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據此可知,明清時期()

A.市鎮(zhèn)的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

試卷第10頁,共15頁

B.手工業(yè)的經濟主導地位日趨凸現

C.區(qū)域生產的專業(yè)化明顯

D.商業(yè)的經營方式發(fā)生根本性轉變

【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明清時期,商業(yè)的繁榮催生了一批新興工商業(yè)市鎮(zhèn)”,“江蘇松江

府……棉布”等等,可以看出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發(fā)展,形成了很多專業(yè)化的生產市鎮(zhèn),體現

了生產的專業(yè)化,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排除A項;明清時期仍然是

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根本性轉變”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29.明清之際,黃宗羲提出振聾發(fā)腿的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揭示了“私天

下'’的危害,王夫之則猛烈抨擊“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聲B.說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學思想體系

【答案】A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對君主專制進行批判,這是思想文

化走向近代化的先聲,A項正確;當時儒家思想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明清之

際的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排除C項;黃宗羲、顧炎武等人屬于明清之際的新儒學,并非

是新理學,排除D項。故選A項。

30.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中商人開始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粉墨登場。同時,文學作品中

也不注重內容的高雅與和文章的文采,而是充滿了對世俗人情的玩味、對榮華富貴的渴

羨、對公案靈怪的興趣等。這反映出當時()

A.理學世俗化的新途徑B.傳統(tǒng)倫理觀念根深蒂固

C.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D.商人社會地位明顯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據“商人開始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粉墨登場同時,小說中缺乏高雅的趣味

和華美的文采,而充滿了對世俗人情的玩味、對榮華富貴的渴羨、對公案靈怪的興趣等

描述,表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需求的多樣化,文學的價值不再僅僅是書齋

的擺設和極少數貴族的供品,這是對市民階層社會價值取向的反映,C項正確;小說中

所涉及的內容反映「對理學的反叛,而不是世俗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傳統(tǒng)倫理

觀念受到挑戰(zhàn),體現不出根深蒂固,排除B項;中國古代社會商人的社會地位較低,“明

顯提高”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二、材料分析題

31.“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證明了中華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見證了一代代中國考古人

執(zhí)著的探求精神??脊彭椖糠从沉酥袊脊艑W在人類起源、農業(yè)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

成和發(fā)展、中國早期國家誕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fā)展等重要學術研究的成果,都

在各自領域解決了重大的學術問題,實現了新突破。請根據所學,回答以下問題。

第一組曾隨之謎在今天湖北境內,傳世文獻沒有記載過周代一個叫曾國的諸侯國。

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fā)現卻證明歷史上湖北的隨州確實存在著一個姬姓曾國。文獻記

載與考古發(fā)現的不一致,引發(fā)了學者們關于“曾國”和“隨國”兩個國名關系的爭論。

直到2019年,這場爭論才得以平息??脊艑W家在湖北隨州棗樹林發(fā)現春秋中晚期的曾

國墓葬群,三組大墓的墓主人分別為曾公求及其夫人漁、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曾侯得,

三組大墓均出土有編鐘,同一墓葬均出土帶有周文化和楚文化兩種不同文化因素的銅鼎。

以下為曾侯寶夫人、楚王女兒羋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銘文

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

大意為:楚王嫁女兒羋加到隨國的陪嫁。

銘文:伯括受命,觸禹之緒,有此南泄。

余文王之孫,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長辭

夏。

大意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業(yè),被

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

穆候的長子,通過統(tǒng)治曾國,光大“夏”的功

業(yè)。

⑴指出解決“曾隨之謎”的主要方法。此次考古發(fā)現可以印證周代的哪些史實?

第二組關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數,歷史文獻記載說法不一。參考古代文獻記載,

并結合考古學者調查測定數據,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數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酈山”;秦二世元年(前

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酈山事大畢”,可見秦始皇陵復土工程施工時間不超過236

日。云夢睡虎地秦簡《徭律》記載“水雨,除興”,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

可以進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書年代比較接近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載有土方工程應

用算題,其中可以看到當時“土功”不同工種的勞動定額。綜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

試卷第12頁,共15頁

皇陵工程用工人數應如《史記》記錄,大致在“七十余萬人”左右。

——摘編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與秦統(tǒng)一歷史意義的新認識》

(2)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數時,請舉例說明學者用到了哪些類型的史料?

第三組西漢?;韬钅箞@的考古發(fā)現。

在?;韬顒①R墓主槨室中出土了雙折式的孔子像漆衣鏡,因上面繪有世界

材料1最早的孔子像而備受關注。墓中所出簡本《易》《春秋》《詩》系于王吉,《詩》

《禮》又見于王式的情形,可以修正“漢博士皆專經教授”的成見。

?;韬钅钩鐾亮?0余噸、約200萬枚五銖錢,以1000枚為一串,首次以

材料2

考古形式證明“千錢一貫”的貨幣校量制度最遲起源于西漢中晚期。

考古在劉賀遺骸腹部發(fā)現了尚未消化的“香瓜子”。?;韬钅拱l(fā)現隨葬的

材料3

“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五種可食用植物遺存”。

?;韬钅箞@5號墓,墓主可能為劉賀長子劉充國。清理時發(fā)現隨葬多種玉

材料4器,“約240件加工成器中,約70%為和田玉”?!扒嗖貣|部緣邊地帶和中原

內地的蟲草貿易”。

(3)根據提供的4則材料,分別簡析其從側面反映了西漢社會發(fā)展哪些狀況。

【答案】(1)主要方法:考古發(fā)掘。(在曾國的墓葬中發(fā)現了隨國的信息,表明曾與隨是

對同一個諸侯國的不同稱呼,解決了考古發(fā)現和文獻記載不一致的矛盾,填補了文獻史

料中對曾國記載的空白。)

史實:西周實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由編鐘銘文可知,曾國是西周時期分封到隨州的諸

侯國。)西周禮樂文明得到繼承和傳播。(由墓葬出土的禮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銅鼎可知,

曾國傳播了西周的禮樂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區(qū)的文化逐漸融合。)春秋中期華夏認同的

觀念已經形成。(編鐘及其銘文“禹”和“夏”的發(fā)掘與釋讀,表明曾國對“禹”和“夏”的認同。)

(2)史料:傳世文獻史料:正史,如《史記》;科技著作,如《九章算術》;出土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