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
敕
學
計
第一單元冷和熱
1.冷熱與溫度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科學思維]
設計實驗探究液體、氣體、固體在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探究實踐]
會正確使用酒精燈
[態(tài)度責任]
會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本課必須常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設計實驗探究液體、氣體、固體在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教學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教師]燒杯、溫度計、空心管、膠塞、圓底燒瓶、水槽、氣球、銅球、鐵圈、酒精燈
[學生]記錄冊。
【教學過程】
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開始探究溫度。1.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
識到進入上課狀態(tài)。
、
引入(一)用手初步體驗比較不同溫度的水,認識溫度計的作用。
1.用手初步體驗、比較不同溫度的水。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溫水和一杯熱水,先將兩手的食指分別插入熱水和冷水中,5秒后再同
時插入溫水中,比較手指的感覺。
2認識溫度計的作用。
我們請手直接感知比較不同水溫,有時會存在誤差,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能準確測量溫度的儀
器一一溫度計。
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用手指初步感知不同的水溫,發(fā)現(xiàn)存在誤差,從而順勢引出溫度計
及其作用。
--、
探索
(一)學習并使用溫度計測量不同的水溫
?溫產(chǎn)計的使用方法。
(1)溫度計是易碎品,使用時要輕拿輕放。拿溫度計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2)在測量液體的溫度時,溫度計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沒在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側
壁。
(3)要等溫度計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時才能認讀,并且要讓視線與溫度計液柱的頂端保持
水平。
1
2.用溫度計測量冷水、溫水、熱水的水溫
冷水:攝氏度溫水:攝氏度熱水:攝氏度
(二)探究熱水降溫過程的變化規(guī)律
問題: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還是勻速下降,或是其他?
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方法:
1.安裝好測溫裝置。
2.每隔2分鐘記錄一次水溫,連續(xù)記錄6次。
3.把測得的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在方格紙上描點并連成曲線。
實驗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了解不同種類的溫度計及其用途
1.出示圖片:電子水溫計、電子體溫計、干濕溫度計、紅外線感應溫度計
2.說說這些溫度計的用途和優(yōu)點。
通過介紹并示范使用溫度計的正確方法。組織學生討論使用溫度計測量水溫時的注意事項。
通過學生用溫度計測量冷水、溫水、熱水的水溫,切實感受到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并讀數(shù)。
通過小組合作,設計實驗探究熱水降溫過程中的水溫變化規(guī)律。通過每隔2分鐘測量并記錄
一次水溫,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在方格紙上描點并繪制成曲線。學生通過觀察、測量、記錄、繪制、分
析,最終得出結論,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全面提升其科學素養(yǎng)。
三、研討小結熱水剛到入杯中時與周圍的溫度相差較大,熱量散發(fā)得很快,當逐漸與周圍
環(huán)境的溫差變小時,熱的散發(fā)速度就減慢了。
四、拓展
如果我們繼續(xù)測量下去,溫度還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教學后記】
2.熱漲冷縮
【教學重點】
本課必須望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設計實驗探究液體、氣體、固體在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教學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教師]燒杯、溫度計、空心管、膠塞、圓底燒瓶、水槽、氣球、銅球、鐵圈、酒精燈
[學生]記錄冊。
【教學過程】
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繼續(xù)探究溫度。
一、導入
(一)感知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2
L操作:分別將兩支溫度計放入冷水和熱水中
2.提問:觀察這兩支溫度計的變化,想一想溫度計是怎么工作的?
通過觀察溫度計在冷水和熱水中的變化,思考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二、
(二)研究液體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1.要求:小組合作,設計實驗探究液體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問題:水在受熱和冷卻后,體積會有怎樣的變化?
假設:
實驗步驟:
1.準備一個中間插有空心管的膠塞和配套的瓶子。
2.往瓶里加滿染了顏色的水,用膠塞塞緊瓶口。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記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熱水,觀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5.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觀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變化。
實驗結果:
(三)研究氣體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問題:空氣在加熱和冷卻后,體積會有什么變化?
假設:
實驗步驟:
1.把氣球嘴套在玻璃瓶口。
2.把瓶子放入熱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
3.再將瓶子放入冷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
實驗結果:
(四)研究固體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1.介紹酒精燈的使用。
(1)打開燈帽,將燈帽豎放在燈旁。
(2)用點著的火柴從燈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點燃酒精燈。
(3)把被加熱物體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熱。
(4)加熱完成后,用燈帽自燈芯右上方斜向蓋滅火焰,然后取下燈帽再蓋一次。
2.研究固體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問題:銅球在受熱和冷卻后,體積會有什么變化?
假設:
實驗步驟:
(1)觀察常溫下銅球通過鐵圈的情況。
(2)給銅球加熱后,觀察銅球是否能通過。
(3)銅球冷卻后,再試著讓它通過鐵圈。
實驗結果:
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設計實驗探究固體、液體、氣體在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讓學生自
己去摸索溫度計制作原理,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絕大多數(shù)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遇
冷時,體積會收縮。這種現(xiàn)象叫熱脹冷縮。
三、研討小結絕大多數(shù)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遇冷時,體積會收縮。這種現(xiàn)象叫熱
脹冷縮。
四、拓展
提問:你能找出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并進行解釋說明嗎?
【教學后記】
3
3.水受熱以后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到100攝氏度時,水會沸騰
[科學思維]
利用羲圖,分析冰融化和水沸騰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
[探究實踐]
做冰融化實驗,觀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過程;做水沸騰實驗,觀察并描述水沸騰的過程
[態(tài)度責任]
安全使用熱水加熱裝置
【教學重點】
本課必須望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設計實驗探究液體、氣體、固體在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教學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教師]燒杯、溫度計、空心管、膠塞、圓底燒瓶、水槽、氣球、銅球、鐵圈、酒精燈
[學生]記錄冊。
【教學過程】
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繼續(xù)探究溫度。L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
識到進入上課狀態(tài)。
一、導入比較冰、水、水蒸氣的異同
L提問:水、冰、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嗎?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點?
2.交流并總結:水、冰和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只是形態(tài)不同。
交流冰、水、水蒸氣之間的異同點。運用多感官,將冰、水、水蒸氣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三者的
異同點,同時發(fā)現(xiàn)三者間的聯(lián)系,從而發(fā)現(xiàn)水、冰和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只是形態(tài)不同。
(一)冰的融化
L揭示:冰受熱以后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融化。
2.提問:冰在融化過程中溫度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3.設計實驗探究冰融化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情況。
問題:
假設:
實驗步驟:
(1)取少量冰,測量它的溫度。
(2)用酒精燈加熱冰,每隔1分鐘測一次溫度,直到燒杯中的水溫達到10攝氏度時為止。
(3)將測得的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并繪制曲線圖。
實驗結論:
4.提問:
(1)冰融化前,溫度是否持續(xù)上升?
(2)冰融化時的溫度時多少?
(3)冰融化過程中的溫度是怎樣變化的?
(4)冰融化后,溫度是怎樣變化的?
4
(二)水的沸騰
L提問:你見過水沸騰現(xiàn)象嗎?水在什么情況下會沸騰?沸騰時會發(fā)生哪些現(xiàn)象?
2.設計實驗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情況。
實驗步驟:
(1)加熱前,記錄燒杯中水面的位置。
(2)用酒精燈繼續(xù)加熱燒杯中的水,每隔1分鐘測一次水溫,直到水沸騰。記錄所得數(shù)據(jù)
并繪制溫度變化曲線圖。
(3)水沸騰后4分鐘,停止加熱,待水面平靜后,觀察、記錄燒杯中水面的位置。
3.交流
(1)水沸騰前,溫度是否持續(xù)上升?
(2)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
(3)水在沸騰的過程中,溫度是否持續(xù)上升?
(4)停止加熱后,燒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何變化?做冰融化實驗,觀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
過程,知道冰受熱以后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建立融化的概念。通過分析溫度變化曲線圖,認識冰融
化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
在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實驗中,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沸騰前后水面、溫度和氣泡
體積的變化。這個實驗要得出全面的結論,需要學生準確的實驗操作和細致地觀察。
三、研討小結
在一般情況下,給水加熱到IOO攝氏度,水會沸騰,并產(chǎn)生大量氣泡。水沸騰時的溫度叫水
的沸點。
四、拓展
水燒開后的現(xiàn)象及原因
提問:滿壺的水燒開后會產(chǎn)生哪些現(xiàn)象?為什么?會分析生活中常見的三態(tài)變化現(xiàn)象,將所
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練一練
3.水受熱以后
一、選擇題
1.水在溫度不斷升高時可能會發(fā)生()。
A.融化B.凝結C.沸騰D.液化
2.水結成冰以后()發(fā)生了改變,從液體變成了固體。
A.物質B.形態(tài)C.顏色D.氣味
3.下列關于水沸騰前后的溫度變化,說法錯誤的是()。
A.水沸騰前,溫度持續(xù)上升
B.在一般情況下,水沸騰的溫度是IOOc
C.水沸騰以后,繼續(xù)加熱,溫度會繼續(xù)上升
D.水沸騰后溫度會保持不變
4.關于酒精燈的使用正確的是()。
A.用酒精燈的內焰加熱
B.加熱完成后,用嘴吹滅再蓋上燈帽
C.不能用燃燒的酒精燈去點另一個酒精燈
D.酒精燈中的酒精要保持滿瓶才可使用
5.蘭蘭在室溫為24°C的實驗室里倒了一杯62C的熱水,兩個小時后這杯水的溫度可能是
()。
A.82℃B.62℃C.24℃D.0℃
二、判斷題
L水沸騰以后,在停止加熱前,水的溫度持續(xù)上升。()
2.可以用燃著的酒精燈點燃另一個酒精燈。()
3.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IOOC時,水會沸騰。()
5
4.水沸騰時的溫度叫做水的沸點。()
5.給水加熱,水的溫度會一直上升。()
參考答案
1.C2.B3.C4.C5.C
1.×2.×3.√4.√5.×
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教學后記】
4.水遇冷以后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知道水會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并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
[科學思維]
通過觀察與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
[探究實踐]
通過測量與分析,知道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O攝氏度時,水會結冰。
[態(tài)度責任]
安全使用冷凍裝置
【教學重點】
本課必須望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凝結和凝固的條件。
【教學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
利用曲線圖,分析水結冰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準備】
[教師]鐵架臺、酒精燈、溫度計、燒杯、鋁箔紙、冰塊、試管、試管夾、秒表
[學生]記錄冊。
【教學過程】
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繼續(xù)探究溫度。L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
識到進入上課狀態(tài)。
一、導入
二、猜謎導入,初步了解露水的形成
1.猜謎:小珍珠,真可愛,花兒草兒身上戴,太陽公公已一出來,急急忙忙都躲開。(露水)
2.提問:你見過露水嗎?什么時候見過?那時的氣溫在一天中是高還是低?
3.小結:露水出現(xiàn)在氣溫較低的清晨或傍晚。
4.露水的形成:傍晚或清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在草葉上的小水滴,稱為露水。通
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回憶什么時候見過露水,初步了解露水形成的條件和原因。
6
(一)探究水蒸氣遇冷以后的變化
1.設計實驗
(1)用鋁箔紙包住裝有溫水的燒杯口,在紙上開一個小洞。
(2)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水,直到水沸騰。
(3)在鋁箔紙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溫度較低的玻璃棒。
2.提問:玻璃棒上流下來的小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3.小結:水蒸氣遇冷后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凝結。
(三)探究水結冰過程中溫度和體積的變化。
1.設計實驗
(1)在試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溫度計,再記下水面的位置。
(2)把試管連同溫度計放到加了鹽的碎冰中,每隔1分鐘讀取溫度,直到溫度降到-2攝氏
度時為止。
(3)觀察試管中冰面與原來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2.繪制水結冰前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
3.交流:
(1)水開始結冰時溫度時多少?
(2)在水結冰過程中,溫度是怎么開始變化的?做水蒸氣遇冷實驗,觀察并描述水蒸氣遇
冷以后的變化。通過討論玻璃棒上流下來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知道水蒸氣遇冷后從氣態(tài)變成液
態(tài),建立凝結概念。
三、研討小結
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到O攝氏度時,水會結冰。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
四、拓展
水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以液態(tài)、氣態(tài)、固態(tài)三種狀態(tài)存在的物質。當外界溫度發(fā)生變化且達
到一定程度時,水會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創(chuàng)設情境,說說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
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凝結和凝固現(xiàn)象,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態(tài)、氣態(tài)、固態(tài)三種狀態(tài)
存在,當外界溫度發(fā)生變化且達到一定程度時,水會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從而得出冰、
水和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tài)。
五、練一練
一、選擇題
L水蒸氣遇冷以后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作凝結。下列現(xiàn)象不屬于凝結的是()。
A.凌晨看到露水B.裝冰的瓶子外壁有小水滴
C.缸里的水結冰后水缸裂開D.冬天遇到的霧天
2.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杯壁時()成了水
珠。
A.融化B.凝結C.蒸發(fā)D.升華
3.冬天,掛在陽臺上的衣服結了一層冰,太陽下冰融化成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冰和水都是無色、透明的
B.冰和水都會流動,都有固定的形狀
C.冰和水狀態(tài)不同,不是同一種物質
D.冰和水的體積是不變的
4.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時,水會結冰。
A.IOO0CB.IO0CC.VCD.0℃
5.水結冰時,體積會()。
A.增大B.減小C.不變D.不一定
二、判斷題
L水蒸氣遇冷后會從氣態(tài)變成固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做凝結。()
2.水蒸氣是氣態(tài)的水,露是液態(tài)的水,冰是固態(tài)的水。()
7
3.夏天時,野外草葉上的露水多出現(xiàn)在一天中溫度較高的時候。()
4.冬天戴眼鏡進入室內,鏡片上會出現(xiàn)白霧,是由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變成了小水珠。()
5.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0°C時,水會結冰。()
參考答案
1.C2.B3.A4.D5.A
1.×2.√3.×4.√5.√
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教學后記】
第二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
5.地球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
[科學思維]
了解生活中與“地球是一個球體”這一事實相關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
[探究實踐]
在教師的指導下,能依據(jù)證據(jù)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態(tài)度責任]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jù),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jù),能
調整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本課必須,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地球是球體
【教學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
通過模擬實驗,感受地球是球體。
【教學準備】
[教師]PPT、地球是球體演示儀、小船模型等。
[學生]地球儀、小紅旗、橡皮泥、紅線、藍色氣球、陸地板塊貼紙。
【教學過程】
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了解下地球。L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識
到進入上課狀態(tài)。
一、導入
出示微信開啟畫面截圖,這個大家熟悉嗎?畫面中的是什么?
地球。
8
對,就是地球。我們知道地球是球體。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事實,得益于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例
如天文望遠鏡、衛(wèi)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時候并沒有這么高的科技,古人們是如何認識地
球形狀的呢?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呢?如果沒有高科技,我們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狀?
二、
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
同學們,誰能說出最初古代人們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樣的嗎?
古代人由于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為整
個大地也是平的,像一個方形的棋盤,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個倒扣著的巨大的鍋,是半圓的;就
提出了“天圓地方說”,也稱為“蓋天說”
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發(fā)現(xiàn),當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出港時則相反。由
此,人們開始認為海面不是平的。
到這里,人們已經(jīng)不再認為地球是平的了。后來隨著雖然人們對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變
化嗎?誰知道?
我國漢代的張衡根據(jù)太陽東升西落的規(guī)律,認為宇宙像個雞蛋,天體如蛋殼,大地如蛋黃。
這種說法被稱為“渾天說”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的形狀變化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
2.用實驗解釋觀點
你們認為這些解釋合理嗎?有沒有一些案例可以幫助你解釋這些觀點?
下面老師要抽選幾位同學和我一起來做一個模擬實驗。一一模擬船只進出港。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需要用到“地球是球體演示儀”。
操作中,老師會把小船沿著球體緩慢移動,請同學在另一側平視并把看到的情況講給大家聽。
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動,請同學在另一側平視并把看到的情況講給大家聽。
選同學操作,并引導學生正確的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兩種情況下,看到的情況有什么不同。
實際生活中,人們看到的情況和上面一種(第一種情況)是一樣的。
實驗發(fā)現(xiàn):帆船在球體上航行,進港時總是先看見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時看見的情
況則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則不會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
這個實驗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位偉大的人物一一麥哲倫,聽過的同學舉手。
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說說看。
請大家閱讀活動手冊上相關內容。
然后,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海路線的主要??奎c。
在主要停靠點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細紅線按航行的路線把小旗連接起來。
取下這些小旗和細紅線組成的圖形。
觀察細紅線,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請同學們思考。
細紅線圍成了一個圓圈,這說明,麥哲倫圍繞著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來出發(fā)的地方。這
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也說明了地球是球體。
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條件的限制,在認識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問題上沒有辦法實際進行觀察,現(xiàn)
在科技的發(fā)展已經(jīng)能夠讓我們從外太空觀察到實際的地球了。
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lián)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1號”載人宇宙飛船進入太
空,成為第一個在宇宙中親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觀察成了證明地球形狀最直觀、最有力的
證據(jù)。
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fā)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
讓我們自信的看一下地球的樣子。
照片上白色、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可能是什么?
白色的云,藍色是海洋,咖啡色是黃土、沙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綠色地方是植被密集覆蓋
的區(qū)域。
比較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
藍色的面積大于綠色大于咖啡色。
9
接下來,給大家一個挑戰(zhàn),請大家仔細觀察地球儀,待會老師發(fā)給你們地球上的幾大板塊貼
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板塊貼紙準確貼到相應位置?
學生領材料,動手操作。
選出全對的小組進行講解,鼓勵大家進行修正。
本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梳理了人們對地球認知過程中產(chǎn)生的幾種典型觀點。把學生課前了解到的知識
進行了明晰和強化。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生活中海邊生活的人們所熟悉的現(xiàn)象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這一現(xiàn)象對學生
來說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在課堂上重新演示,以具象學生的認知。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人人參與的動手實驗,研究麥哲倫航海路線,從而發(fā)現(xiàn)路線的特征,從側面認識
到其中的道理。
本環(huán)節(jié)是介紹現(xiàn)代人觀測到的地球。是人類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最現(xiàn)代的一個過程,也是我
們最為熟知的階段。
本環(huán)節(jié)是進一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過動手操作,強化對地球幾大板塊的特征認識。
三、研討小結
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讓我們再來復習一下今天所講的人們認識地球的幾個階段吧。
出示課件中的表格。
地球附近還有一個小星球,你們知道是誰嗎?
月球
嗯,說的對,就是我們夜晚看到的月亮。
四、拓展
課后請大家閱讀關于月球的知識,我們觀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著你分享哦。
五、練一練
一、選擇題
1.太陽系中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星球是()。
A.月球B.地球C.火星D.水星
2.下列說法正確的()。
A.帆船行駛時,能始終看到船帆和船身同時出機
B.當帆船回港時,先看到船身,再看到船帆
C.當帆船回港時,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
D.在不同位置看到船帆和船身先后順序也不同
3.下面最能驗證地球是球體的是()。
A.張衡提出的“渾天說”
B.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時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度陰影進行的推測
C.衛(wèi)星拍攝到地球的照片
D.自古傳說的天似穹廬
4.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到地球大部分是藍色,藍色部分可能是()。
A.陸地B.森林C.冰川D.海洋
5.地球質量足夠大,圍繞太陽運行,自身不發(fā)光,是一顆()。
A.恒星B.衛(wèi)星C.行星D.彗星
二、判斷題
1.海面上駛來的船只,人們總是先看到船身。()
2.安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故事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球的。()
3.地球儀上藍色部分代表的是陸地,綠色部分代表的是海洋。()
4.地球儀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地球提供了方便。()
5.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開始認為海面不是平的。()
參考答案
1.B2.C3.C4.D5.C
1.×2.√3.×4.√5.√
10
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教學后記】
6.月球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知道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科學思維]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況,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原因。
[探究實踐]
能持續(xù)觀察月相,會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和描述月相變化的過程。
[態(tài)度責任]
通過圖片欣賞、模擬實驗、觀察記錄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月球環(huán)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
【教學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
持續(xù)觀察記錄月相,分析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準備】
[教師]手電筒、籃球、鋁箔紙包裹的網(wǎng)球。
[學生]沙盤、細沙、大小不同的石塊、月相記錄手冊。
【教學過程】
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了解下月亮。L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識
到進入上課狀態(tài)。
一、導入
出示月亮圖片。
同學們,這是什么?一一月亮!
關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一一有各種形狀、不會發(fā)光、球體。
對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月球。(板書課題)
出示月亮的圖片直接導入課題,引導學生的認知從原先意識中的“月亮”轉變到“月球”。
--a、
1、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
出示月球表面的圖片。
從古至今,人類對于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索從未停止過。400多年前,意大利偉大的天文學家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環(huán)形山、高地和月海。
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huán)形山是由火山噴發(fā)而形成的,直到大約50年前,又研究出了新
11
的結論:這些環(huán)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或隕石撞擊而形成的。這些環(huán)形山有什么特征?
一一外圍一圈隆起、分布雜亂、數(shù)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模擬實驗:環(huán)形山的形成與什么因素有關?
隕石怎樣撞擊會形成這些不同特征呢?
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問題:環(huán)形山的大小、深淺和隕石的什么有關。
接下來我們用實驗來模擬環(huán)形山的形成。實驗器材有沙盤、細沙,它們代表了月球表面;還
有石塊,代表宇宙中的流星和隕石。隕石的質量和撞擊速度怎么來表示?該怎樣設計實驗方案?
小組間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后進行交流:大小不同的石塊表示質量不一的隕石,石塊從不同高度下落表示撞擊
速度不一樣。
出示實驗步驟:
(1)在兩個盤子里分別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
(2)從不同高度往其中一個沙盤中丟相同大小的石子。
(3)從同一高度往另外一個沙盤中丟不同大小的石子。
(4)輕輕將石塊取出,觀察被石塊砸過的坑。
同學們已經(jīng)有了實驗思路,接下來請大家討論小組分工。你們小組是怎樣分工的?一一A負
責將細沙鋪在沙盤里;B負責挑選大小相同的石塊,使其從不同高度墜落;C負責挑選大小不同的
石塊,使其從相同高度墜落;D負責將石塊取出。
實驗過程中的注意問題一一操作過程要嚴密、實驗器材輕拿輕放、認真觀察、注意安全。手
松開時讓小石子自由下落。那就開始動手實驗吧!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請同學們交流一下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一一石塊越大,砸出的坑就越大。石塊下落越高,砸出
的坑就越深。
老師還給每組同學準備了手電筒,請把手電筒打開,直射或斜射沙盤里的石子坑,你觀察到
了什么?和我們看到的月球表面陰影一樣嗎?
2、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知道它是一顆行星。月球和地球是什么關系呢?一一月球圍繞地球
轉動。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wèi)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所以它是地球的衛(wèi)星,是距地球最
近的一個天體,也是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
必要條件。如果到月球旅行,需要帶哪些東西?
同時月球不會發(fā)光,只會反射太陽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亮其實是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又叫一一月相。
3、模擬月球的公轉。
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月相是變化的。為什么會變化呢?這和月球繞地球公轉有關。接下
來老師來演示一下月球的公轉,我用打開的手電筒表示一一太陽,用一個籃球表示一一地球,用
這個包裹著錫箔紙的網(wǎng)球來表示一一月亮。
請一位同學拿好手電筒站在一側,關燈,讓“月球”繞“地球”轉動,觀察“月球”的明暗
變化情況。
由于月球本身不發(fā)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qū),另半個球面是暗區(qū)。
隨著月亮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
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月相。
4、觀察月相并記錄。
知道了不同月相的形成原因,老師今天要發(fā)布一個任務一一每天晚上6點去觀察一下月亮。
容易忘記怎么辦?一一每天定好鬧鐘,讓鬧鐘來提醒我們。
僅僅觀察還不夠,還要學會記錄月相。這是我們的活動手冊,可以將我們看到的月相畫在表
格里。怎么畫呢?第一種方法:直接畫出亮面形狀。首先我們要判斷亮面在左還是右,我們來看
這張圖中的月亮,它的亮面在右側。第二步:畫出亮面的形狀,一個彎彎的月牙。接下來我們試
著畫兩個月相。這種方法對畫畫的要求比較高。
12
介紹第二種方法步驟:涂陰影法
(1)在記錄紙上畫好相同大小的圓圈
(2)觀察月相,找出明暗分界線。
(3)圓圈上點出分界線的兩個頂點,畫線連接兩頂點。
(4)將不明亮的部分涂上黑色。
注意:寫好日期,也可以加上日歷上的農(nóng)歷日期。
實事求是,如遇天氣不佳就空著。
在觀察月相時,同時觀察月亮出現(xiàn)的位置。
第二課時:
1、根據(jù)形狀認識月相名稱。
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同學們堅持觀察月相并且做好記錄,老師為你們點贊。請同學們說一
說在觀察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
學生進行交流
老師也和大家一樣,觀察和記錄了月相,其中有幾個月相圖片(課件出示),你們有沒有觀察
到?
介紹幾種月相名稱:
新月: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
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這時是農(nóng)歷初一。
峨眉月: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qū)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
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xiàn)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nóng)歷
初三、四。
上弦月:隨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nóng)歷初七、初八,半個亮區(qū)對著地球,人
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凸月:到了農(nóng)歷十二、十三,月球圓面上絕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稱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
滿月以前的凸月稱為“漸盈凸月”,又稱“上凸月
滿月: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nóng)歷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區(qū)全部對著地球,我們
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凸月:滿月過后,亮區(qū)西側開始虧缺,農(nóng)歷十九、二十的凸月稱為“漸虧凸月”,又稱“下凸
月”,明亮部分朝向東方。
下弦月:到農(nóng)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
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峨眉月: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
“娥眉月”稱為“殘月”。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xiàn)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
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xiàn)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
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xiàn)在黎明和后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
在你們的記錄單上把上面的幾種月相圈出來。
2、整理月相記錄單,總結月相變化規(guī)律。
投影展示一些學生的月相記錄單,請大家對比分析。出示月球表面的圖片,并加以視頻給
學生帶來直觀視覺體驗,同時嘗試用語言描述月球表面的狀態(tài)。
學生通過該模擬實驗能直觀感受到月球上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環(huán)形山的形成原因,教材上只
是給出了實驗方案,需要引導學生將實驗轉移到實際,即和隕石的大小和撞擊速度有關系。
介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與地球的關系。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以圖片展示為主。
模擬月球的公轉情況,可以直觀感受到月相變化產(chǎn)生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教室里通
過演示實驗看到的月相變化和我們在地球上真正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觀察月相后需要記錄,首先要指導學生記錄的方法是什么。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直接徒
手畫,但容易產(chǎn)生較大的誤差。而涂陰影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記錄月相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中間會受天氣、自身等諸多影響。讓學生交流遇到的問題并且
13
解決問題,同時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yǎng)。認識幾種常見的月相名稱是和二年級的知識點相互呼
應,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認識月相名稱的環(huán)節(jié),是知識的進階
記錄單上有35個空格,因此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至少觀察35天的月相,更容易找出其變
化規(guī)律。在分析月相變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按照農(nóng)歷時間將月相排列好。
三、研討小結
課件出示月相記錄匯總,指導學生總結變化規(guī)律:上半月,亮面逐漸變大,亮面在右側(西
面);下半月,亮面逐漸變小,亮面在左側。
如果繼續(xù)觀察下去,月相會是怎樣的?是的,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
根據(jù)月相觀察記錄,數(shù)一數(shù)兩次新月大約間隔多少天?一一30天。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
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
“朔望月”。
四、拓展
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其實關于月球還有更多有趣的知識,大家可以作為課后拓展,留待
課后繼續(xù)探究,好嗎?
思考:月亮出現(xiàn)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在發(fā)布觀察月相任務的時候,讓學生同時注意觀
察月亮出現(xiàn)的位置。但對于位置的記錄和描述都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的學生老師
及時給與表揚,暫時說不出來的學生鼓勵其繼續(xù)觀察
五、練一練
一、選擇題
1.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是()。
A.月球
B.地球
C.火星
D.水星
2.古詩“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中的“三五"指的是()o
A.農(nóng)歷初八
B.農(nóng)歷十五
C.農(nóng)歷二十
D.農(nóng)歷二十八
3.月相為滿月的時間是()。
A.農(nóng)歷初一、初二
B.農(nóng)歷十五、十六
C.農(nóng)歷十八、十九
D.農(nóng)歷二十五、二十六
4.“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句詩描述的月相是()o
A.峨眉月
B.滿月
C.新月
D.朔月
5.月球的方位變化與月相的循環(huán)周期是()。
A.24小時
B.半個月
C.一個月
D.三個月
二、判斷題
6.一個完整月相周期大約是30天。()
7.根據(jù)月相變化情況,兩次滿月大約間隔60天。()
8.月球在晚上是靜止不動的。()
14
9.月球表面的環(huán)形山大部分是由流星或隕石撞擊形成的。()
10.月球上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生命存在。()
參考答案
1.Λ2.B3.B4.B5.C
1.√2.×3.×4.√5.√
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教學后記】
7.太陽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及太陽的運動特征;知道太陽高度角及其變化規(guī)律
[科學思維]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象和事件發(fā)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
[探究實踐]
測量太陽高度角,發(fā)現(xiàn)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guī)律
[態(tài)度責任]
意識到地球自轉對時間影響
【教學重點】
本課必須簟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和太陽高度角;
【教學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
測量太陽高度角。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量角器、線(如:棉線)
【教學過程】
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探究太陽的影響。L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生意
識到進入上課狀態(tài)。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猜謎語吧,記得舉手搶答哦。老師待會叫最快舉手的同學回答。
一個球,
圓溜溜,
夜里人人不見,
白天家家有。
說的沒錯,就是太陽。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角一一太陽。謎語中還能調
15
取學生頭腦中關于太陽的已有知識。
二、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天體,表面溫度約為5500C,內部溫度可達1500萬。C。
這個溫度可是很高很高的呢,把水燒開的溫度是100攝氏度,把鐵融化的溫度是1500度左右。這
樣一對比,是不是感覺到了太陽的溫度有多高了吧。
太陽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這么大。
因為短時間內難以察覺其位置的變化,人們稱這樣的天體為恒星。
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也是白天在地球上唯一能看到
的恒星。
太陽雖然很大,但是相對于銀河系來講,它就像是很小的一顆塵埃。
太陽離地球約有L5億千米,光每秒鐘的傳播距離為30萬千米。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光的速度是極快的,為了更好的感受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接下來,
請你計算一下,此刻照在你身上的太陽光是什么時候發(fā)出來的?
500秒!約8分鐘,這樣的數(shù)據(jù)真實太讓人驚訝了。
目前,人類的主要交通工具中,飛機是最快的了,拿時速是IOOO千米的飛機來對比,你能算
出假如人類乘飛機去太陽那里,大概需要多久嗎?如果換成宇航員乘坐的速度更快的火箭呢?火
箭的時速達到了40000千米。
當我們計算過之后,能夠得出坐飛機大約需要連續(xù)飛行17年;坐火箭的話大約要連續(xù)飛行5
個月。
這樣的數(shù)據(jù)不經(jīng)讓我們感嘆太陽離我們真的是太遠了。
我們知道太陽每時每刻都是改變自己的位置,比如:早上太陽在東方,中午太陽在頭頂偏南
的方向,傍晚在西方。初次之外,同學們還關注了太陽的哪些變化呢?
太陽的高度變了嗎?
變了。
說的沒錯,太陽的高度也是變化的。
比如:早上和傍晚的高度比較低,中午的時候高度最高。但是怎樣才能清楚地表述太陽的高
度變化呢?
請大家思考。
用直尺能行嗎?
不可以,說的沒錯,剛才的數(shù)據(jù)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那應該怎么表示太陽的高度呢
下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個方法。
當我們(或者其他可以遮光的物體)站在太陽下的時候會產(chǎn)生影子。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
我們把它命名為太陽高度角。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角度越大說明太陽高度越高,
角度越小說明太陽高度越低。
那具體怎樣測量太陽的高度角呢?誰愿意嘗試一下?
請學生代表到黑板上進行操作演示。
同學們,你覺得他們做的對嗎?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嗎?
老師在這里有一個友情提示:角的頂點與量角器的中心重合,紅色為量角器的中心點,藍色
為常見的錯誤操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接下來,我們將分發(fā)材料,外出進行實際觀測。
出發(fā)前,老師提醒大家:
輕聲討論、及時記錄
任務分工,聽從安排
多做幾次,避免失敗
完后觀測,及時返回
觀測后,請大家匯報你們觀測的結果。有數(shù)據(jù)和其他小組差異較大的請思考問題出在哪里。
介紹太陽的基本特征和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數(shù)據(jù)作為對比,為學生理解
這些枯燥的數(shù)據(jù)做好鋪墊,感受宇宙的廣袤。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相關數(shù)據(jù)的理解記憶。
16
太陽的變化包括了很多方面,之前低年級的學習中已經(jīng)涉及了部分內容,本節(jié)課從高度入手,
并應發(fā)思考,從而順勢推出“太陽高度角”的概念。
操作上有一些易錯點,要伺機給學生買下埋伏,讓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以便對相關知
識點的深入剖析,切實理解,深刻記憶。
用實際觀測來強化對測量方法的理解吸收,但是一節(jié)課的時間不可能把問題中三個時間點都
測出來,只能放在課后,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這樣既延展了課堂,又增加了學生的鍛煉機會。
三、研討小結
同學們,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太陽的相關特征,太陽距離地球的長度
以及可以告訴我們太陽高度的太陽高度角。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愉快地完成了這節(jié)課,我感到非常高興,謝謝大家!下課。
四、拓展
請大家利用幾天學到的方法,測量上午9:00,中午12:00,下午3:00的太陽高度角,并
把結果填寫在活動手冊上,思考這個問題: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角有什么不同?
下節(jié)課,我們將進行數(shù)據(jù)匯報和答案討論。
五、練一練
一、選擇題
1.小明和同學要測量太陽高度角,一定用到下列哪種器材()。
A.手電筒B.直尺C.量角器D.繩子
2.()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它給地球上的萬物提供了光和熱。
A.太陽B.電燈C.蠟燭D.月亮
3.自身能夠發(fā)光、發(fā)熱的星球是()o
A.太陽B.地球C.月球D.火星
4.太陽是一顆()星球,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
A.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氣體B.自身不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氣體
C.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固體D.自身不能發(fā)光發(fā)熱的固體
5.()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A.太陽B.月球C.金星D.水星
二、判斷題
6.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是不動的()
7.太陽和月球是一樣大的,所以我們看到它們是一樣大的。()
8.陽光強烈時,不要直射太陽。()
9.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大的多。()
10.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小,因為在天上看起來很小。()
參考答案:
1.C2.A3.A4.C5.A
6.×7.X8.√9.√10.×
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教學后記】
17
8.太陽鐘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能描述一天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
[科學思維]
探究備形成的條件后,研究太陽照射下影子的的長短和方向隨太陽位置變化而產(chǎn)生的變化
規(guī)律
[探究實踐]
使用和制作簡易的古代的測量儀器模型,如日辱;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
調整。
[態(tài)度責任]
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了解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
鍵因素。
【教學重點】
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日辱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
制作日皆
【教學準備】
[教師]PPT、手電筒、鉛筆、橡皮泥、竹鶴等。
[學生]硬卡紙、膠水、剪刀、筆。
【教學過程】
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好,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將要繼續(xù)探究太陽的影響。1.和學生簡單互動拉近距離。2.讓學
生意識到進入上課狀態(tài)。
一、導入
同學們,在探究上節(jié)課的問題時,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角是相同的。它們比中午時分的太陽高度角要小。
對我們的探究問題: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角有什么不同?大家有答案了嗎?誰來
說一說。
角的頂點、開口方向是不同的。還有就是影子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這就要和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有關了。(板書:太陽鐘)
承上啟下的作用,將上下兩節(jié)課銜接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個連貫性,探究活動有基礎。
1.研究影子方向與長短的變化與光源的關系
讓我們來觀察兩幅圖片。一幅是下午3點測量太陽高度角時拍攝的照片,一幅是用手電筒照
射一根豎立的木條,觀察它們的影子。
請大家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呢?
教師引導出:光源、遮擋物、屏
說的沒錯,左面這幅圖中,光源是什么?
太陽
人是遮擋物,屏是草坪。
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用手電筒來照射豎立的木條,觀察它的影子。
我們發(fā)現(xiàn)了人的影子也在變化,現(xiàn)在你能改變木條的的影子嗎?
18
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器材,尋找方法。
匯報改變影子方向和長短的方法。
總結一下實現(xiàn)的方法就是?
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
非常棒,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其他發(fā)現(xiàn)?
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嗎?
豎直向下照射!
既然已經(jīng)知道了影子會變化,同學們有沒有什么繼續(xù)研究的方向嗎?
下面我們來模擬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從而觀察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是怎樣改變的。
太陽是東面升起,西面落下,在天空中變化的軌跡呈現(xiàn)半圓形,我們可以用竹盥模擬太陽運
行的軌跡;用手電筒模擬太陽。把手電筒放在竹艘上貼合移動。
在竹簿上分別標注7:00;9:00;12:00;14:00;17:00時間的位置,手電筒分別放在這
樣一些位置。手電筒照射方向面朝木條上部。
請大家及時記錄5個位置的影子大小和方向,可以把影子繪制在底板上。
實驗中,老師提醒大家,繪制的時候每個影子旁邊都要標注好對應的時間點,便于后期對比
是進行區(qū)分。
操作時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我們的活動手冊上。
匯報記錄情況
根據(jù)大家記錄的情況,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太陽位置變化時,物體影子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長,中午最短。
2.介紹太陽鐘
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辱二
請大家觀察圖片,左側是地平式日辱,右側是赤道式日辱,你認為這些日唇是怎么工作的?
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思考,舉手回答
說的沒錯,日唇正是利用了太陽的位置變化對物體的影子的影響是有規(guī)律的原理做成的。
他們之間有的是平鋪在地面的,有的與地面成一定的夾角。
3.制作日暑
了解了日髻,大家想不想做一個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日唇,親自去室外計時。
做日辱需要使用的器材有:
半圓形硬卡紙、三角形硬卡紙、膠水、直尺、筆
制作的步驟是:1、在半圓形的硬卡紙上按刻度示例圖標明刻度和方向。2、按成品效果圖,
把三角形的硬卡紙豎直粘貼在半圓形硬卡紙上。3、確定好方向后,根據(jù)三角形硬卡紙的投影確定
時間。
請同學們注意,三角形硬卡紙要豎直粘貼。否則影響計時準確度。
學生動手操作
成品展示,錯誤指導。
同學們,下課之后,大家可以嘗試著在陽光下計時,計時結果和教室的鐘表核對,看一看自
己制作的日署是不是能準確地計時。如果計時不對,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課后可以咨詢老師。
(三)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基本概念的學習??此茻o目的的觀察,卻能夠給學生建立
起穩(wěn)固的關于影子的概念,還能夠從“無目的”中發(fā)現(xiàn)很多不同的現(xiàn)象,為下面的探究做準備。
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太陽變化時物體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為下面引出太陽鐘做好鋪墊。
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日唇正是一個人類的需求的設計作品,這
也正說明了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鍵因素。給學生普及科學史,感受科技的發(fā)展給
人們帶來的益處。
19
感受日辱之類的科技發(fā)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在人類進步道路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鍛煉動
手動腦能力,增加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體現(xiàn)Stem的教育理念。
三、研討小結
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我們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條件,知道了太陽的位置變化會帶來影子方
向和長短規(guī)律性變化,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的影子最長;我們感受了古代人的聰明智慧,
知道了日辱,制作和使用了這樣一個簡易的古代的測量儀器模型。
四、拓展
大家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勞動合同范本及審查
- 七年級人教版上冊教學設計第三課 IT新城班加羅爾教學設計
- 個人租房合同范本樣書
- 公墓購銷協(xié)議合同范本
- 內裝箱合同范本
- 萬科電纜合同范本
- 事故二手車買賣合同范本
- 2024年廣州市天河區(qū)體育西幼兒園聘用制專任教師招聘考試真題
- 買地皮出售合同范本
- 保潔公司加盟合同范本
- DeepSeek1天開發(fā)快速入門
- 2025書記員招聘考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2024-2025年第二學期數(shù)學教研組工作計劃
- 2025輔警招聘公安基礎知識題庫附含參考答案
- GB/T 44927-2024知識管理體系要求
- 2025年環(huán)衛(wèi)工作計劃
- 2024年07月山東省泰山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夏季校園招考29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品質巡檢培訓課件
- 醫(yī)療器械生產(chǎn)企業(yè)并購合同
- 2025版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建設合同含政府補貼及稅收優(yōu)惠條款
- 初驗整改報告格式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