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教版必修2單元綜合測試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_第1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2單元綜合測試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_第2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2單元綜合測試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_第3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2單元綜合測試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_第4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2單元綜合測試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綜合測試四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題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首批解放牌大卡車是在(B)A.新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期間B.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C.“大躍進”運動期間D.“文化大革命”期間解析:1957年,“一五”計劃大都超額完成。長春一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故答案為B項。2.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報道,沈陽市的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經過政府和國營經濟的領導和扶植,生產獲得顯著發(fā)展,年生產總值達數億元。這一成績取得的主要原因是(A)A.生產關系的變革B.市場經濟的刺激C.責權明確的促進D.公私合營的激勵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材料反映的是我國對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體現(xiàn)的是生產關系的變革,故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市場經濟發(fā)展,故B項錯誤;責權明確是改革開放后對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原則,故C項錯誤;公私合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革措施,故D項錯誤。3.20世紀50年代,我國提出建設新農村的口號是“樓上樓下、電燈,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飯前葡萄酒、飯后水果糖”。這反映當時(A)A.要求改變落后狀況的愿望B.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C.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水平D.農村生產力得到快速提高解析: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的建設新農村的口號反映出當時農村的落后,以及要求改變落后狀況的愿望,故A項正確。4.下圖的板書設計,其空白框中填寫的標題應為(B)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解析: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內容和意義。分析材料可以看出,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分別通過走合作化道路和公私合營的方式實現(xiàn)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平穩(wěn)過渡,到1956年底使中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選B項。材料體現(xiàn)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由私有制轉為公有制的過程,無法得出土地改革,故A項錯誤;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50年代后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它違背了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關系,材料無法得出人民公社化運動信息,故C項錯誤;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農村進行體制改革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相關改革,材料無法得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信息,故D項錯誤。5.下列表格中的數據變化表明了我國(C)A.第一個五年計劃已順利完成B.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已初步實現(xiàn)C.正逐步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成效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我國的“一五”計劃在1957年完成,與題目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xiàn)工業(yè)發(fā)展成就,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由私有發(fā)展到公有,體現(xiàn)的是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故C項正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1984年開始的,故D項錯誤。6.下圖是新中國某一歷史時期的宣傳畫,它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是(C)A.“一五”計劃 B.三大改造C.“大躍進”運動 D.人民公社化運動解析:宣傳畫強調“不到十五年,就要超過英國”,體現(xiàn)了“大躍進”運動時期的“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的特征,故C項符合題意。7.下圖是1953~1985年我國農業(yè)總產值變化圖,其中年均增長率最高值出現(xiàn)的原因是(D)A.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成就巨大B.人民公社化運動促進生產發(fā)展C.改革開放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熱情D.國民經濟調整成效顯著解析: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到1956年結束,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人民公社化運動阻礙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故B項錯誤;改革開放從1980年開始,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1963年國民經濟進行調整,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恢復,故D項正確。8.企業(yè)家柳傳志回憶說:過去報紙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爭,全是社論。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報》竟然登載如何養(yǎng)豬的報道,(感覺)氣候真的要變了!柳傳志看到的《人民日報》可能是在(B)A.1976年B.1978年C.1984年D.1992年解析: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材料體現(xiàn)了這一工作重心的轉移,故B項正確;1976年“文革”結束,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與第一次看到《人民日報》這樣的報道無直接關系,故A、C、D三項錯誤。9.《來自家鄉(xiāng)的喜訊》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幅漫畫,畫中討論的主題主要得益于哪次會議的決策(B)A.中共八大 B.十一屆三中全會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解析:“有自己的地種了”體現(xiàn)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結合題干中“80年代初”這一信息可判斷B項正確。10.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國民經濟要“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重視市場調節(jié)輔助作用”。這主要表明(D)A.市場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已經很明顯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此開始起步C.中共認識到計劃和市場的雙重作用D.關于市場作用的原有認識被突破解析:由“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重視市場調節(jié)輔助作用”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共中央在強調了計劃經濟主導地位的同時,意識到了市場對經濟調節(jié)的作用,即計劃為主,市場為輔,故A、C兩項錯誤,D項正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起步于1984年,故B項錯誤。11.1983年國家有關部門指出,去年國有企業(yè)首鋼創(chuàng)利潤4.1億,交國家2.862億元后,在當年新增利潤中拿的太多。首鋼領導則認為,企業(yè)去年上交利潤又遞增了6%,不應該“只知取蛋,不想養(yǎng)雞”。材料說明當時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急需(D)A.政企分開,建立企業(yè)承包責任制B.釋放活力,取消計劃管理體制C.搞活企業(yè),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D.簡政放權,擴大企業(yè)的自主權解析:本題考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題目中的信息“國家……國有企業(yè)首鋼……新增利潤中拿的太多”可知,當時的國有企業(yè)領導希望國家能給企業(yè)更多的自主權,故D項正確;政企分開,建立企業(yè)承包責任制開始于1984年,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立了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方針,均晚于題目中的時間“1983年”,故A、C兩項錯誤;迄今,我國在極個別行業(yè)仍存有計劃管理體制,故B項錯誤。12.下圖是1979~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比上年增長)曲線圖。據材料信息可知(A)A.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保持持續(xù)增長B.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決定經濟運行增速C.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行D.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經濟穩(wěn)定解析: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觀察曲線圖可知,從1979~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有高有低,但都是正向增長,故A正確。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可以影響經濟運行速度,但不能決定,排除B;國內生產總值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qū))經濟狀況的指標,僅從GDP的變化中無法推斷C和D的結論,排除。13.下表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飲食消費水平統(tǒng)計表。當時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是由于實行(B)A.農業(yè)合作化 B.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C.國有企業(yè)改革 D.“南方談話”解析:從表中可知,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主要是因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故選B。A是1953年,排除;C是1984年,且與我國人民飲食消費水平的提高沒有直接性的關聯(lián),排除;D是1992年,排除。14.“作為距離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為中國開放的特區(qū),與新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它已從一個小漁村迅速發(fā)展成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學作品中對某一個城市的描述,這個城市應該是(C)A.廣州B.上海C.深圳D.珠海解析:題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離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為中國開放的特區(qū)”,符合這些條件的城市非常明顯的是深圳。15.1990年鄧小平視察上海時指出,如果像深圳經濟特區(qū)那樣,早幾年開發(fā)就好了。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后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現(xiàn)在就要做起。據此,中央采取的重大舉措是(D)A.建立上海經濟特區(qū)B.設立上海為沿海開放城市C.在上海設立沿海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D.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解析:根據所學知識,20世紀90年代上海開放的具體表現(xiàn)為浦東的開發(fā)和開放,故D項正確。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2小題,共40分)16.(20分)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現(xiàn)代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三個關鍵時間點。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是實行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指令性計劃與指導性計劃相結合、計劃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管理體制。1953年國家轉入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并宣布向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過渡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緊運行(注:大意是指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加速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為了與這種經濟緊運行和逐步單一的公有制相適應,在管理體制方面,也逐漸由以市場為基礎的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轉向計劃經濟。到1956年底,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生產要素市場基本消亡,產品市場也在國家的計劃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計劃為主、指導性計劃為輔的計劃經濟體制?!淞χ骶帯吨腥A人民共和國經濟簡史》材料二: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確實包含許多因素: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機、合理的發(fā)生作用,還是取決于制度安排。這就是為什么同樣一個中國,(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國情和自然稟賦并無質的差異,但發(fā)展程度卻有天壤之別?!昔斷崱稄奈鞣匠舐効粗袊绕稹凡牧先?949年以來,中國努力推進現(xiàn)代化的藍圖,是先建設社會主義并進而實現(xiàn)共產主義。它始終是決策的指南?!涍^蘇聯(lián)的斯大林主義、1956年后中國的烏托邦主義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鄧小平推行的務實主義的探索,現(xiàn)在已經有人在議論,認為中國將可能成為當代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一個樣板。鄧并不放棄社會主義作為最終目標,但對大量的市場經濟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說,新的體制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猍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xiàn)代化》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體制變化的主要表現(xiàn),說明其變化的原因。(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促進1978年后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制度安排”的具體表現(xiàn)。(4分)(3)據材料三,指出鄧小平“務實主義探索”的突出表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中國經濟體制的影響。(6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4分)答案:(1)表現(xiàn):由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經濟體制轉變?yōu)橥耆挠媱澖洕w制。原因:受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國民經濟建設的加速;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2)表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科技教育體制的調整。(3)表現(xiàn):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影響: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認識: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立足國情,順應潮流,及時改革與調整;正確處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由以市場為基礎的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轉向計劃經濟”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宣布向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過渡”“國民經濟緊運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總結概括即可。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總結我國從1978年起在政治、經濟領域所進行的改變即可。第(3)問,第一小問,概括材料三中鄧小平同志的觀點即可;第二小問總結該觀點對經濟體制的影響即可。第(4)問,總結三則材料的內容,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加以概括即可。17.(2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材料二:中國內地風氣尚未盡開,資本又不充裕,試問舍世界各國經濟互助,有何別法?互助之道無他,即合各國之利病共同,視線一致者,集一銀公司,棉鐵為主要……凡有一地一礦一事視為可經營者……詳確其預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數,程序其設施,檢核其成績,而又勢以平等資本,公開昭布其條件,而互輸產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國之權。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預言?!浴稄埣咀泳配洝崢I(yè)錄》卷七材料三: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qū),作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同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一樣,是我國對外經濟聯(lián)系的橋梁,進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引進來,加以吸收、消化、創(chuàng)新,向內地轉移,推動科技進步;要篩選、移植國外符合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經營管理方式,為全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摸索經驗;要把沿海生產的“洋貨”向內地銷售,繁榮國內市場,滿足人民需要;尤為重要的是,必須面向世界,發(fā)展出口貿易,開拓國際市場,為增加我國的外匯收入多做貢獻?!堕L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qū)座談會紀要》(1985年1月31日)(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對外方面的主張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種考慮?(6分)(2)材料三與材料二的主張看似相同,但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這一本質差異是什么?(4分)(3)材料三反映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4分)(4)上海浦東開發(fā)是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而早在20世紀初中華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開發(fā)浦東的最初設想。開發(fā)浦東的美好設想在20世紀初難以實現(xiàn),而在20世紀末卻喜獲成功,造成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