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廣州市2023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堯舜禹和“堯舜禹時代”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堯舜禹或許不一定可以一一據實,但以堯舜禹為代表的這個“時代”是肯定存在的,因為在考古學上,明顯就存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一般稱之為“龍山時代”,甚至還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時代”。這說明()A.我國有文字可考歷史從商朝開始B.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C.歷史傳說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意義D.世襲制的出現(xiàn)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堯舜禹或許不一定可以一一據實”“考古學上,明顯就存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一般稱之為‘龍山時代’,甚至還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時代’”,由此可說明“以堯舜禹為代表的這個‘時代’是肯定存在的”,反映了歷史傳說具有一定的考古意義,故選C項。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說明歷史傳說與考古意義的關系,并未體現(xiàn)“我國有文字可考歷史從商朝開始”這一信息,排除A項。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說明歷史傳說與考古意義的關系,并未證明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項。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朝開創(chuàng)世襲制,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與題干信息沒有關系,排除D項。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歷史傳說與考古學意義,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遠古傳說的相關史實。2.西周時,周公曾對成王說,你得用心考察諸侯誰納貢,誰不納貢。如果諸侯不貢天子,人民也不貢諸侯,政治就亂了。周公旨在()A.廢除奴隸制 B.強調分封制的重要性C.建立郡縣制 D.倡導“尊王攘夷”策略【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如果諸侯不貢天子,人民也不貢諸侯,政治就亂了”,據此分析:
A項: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諸侯朝貢天子,人民朝貢諸侯,沒有涉及到廢除奴隸制的信息,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分封諸侯,諸侯應承擔進獻貢物等義務,以此確立分封的等級性,否則就會破壞分封制的等級秩序,所以題干材料強調了分封制的重要性,故選B項。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tǒng)一,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倡導“尊王攘夷”,以控制其他諸侯國家,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周的分封制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西周分封制的相關史實。3.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這有利于()A.齊桓公成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C.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D.夏朝鞏固統(tǒng)治【解析】【分析】提取答題關鍵信息“公元前256年”“都江堰修建的作用”,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都江堰是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時修建,齊桓公是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新法,明顯早于都江堰的修建,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促進了秦國經濟發(fā)展,有利于增強秦國實力,為秦的統(tǒng)一奠定基礎,故選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夏朝統(tǒng)治時期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與題干時代不同,排除D項。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都江堰的相關歷史知識。4.位于廣州的漢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銀盒(如下圖)。該銀盒的工藝、造型和紋飾與漢代及以前的銀器迥異,但在西亞波斯帝國時期的銀器中卻不難找到與之相似的標本。該銀盒反映了當時()A.中外交流的現(xiàn)象 B.中央集權的加強C.宦官專權的局面 D.儒家學說的興盛【解析】【分析】A項:根據題干信息“漢代南越王墓銀盒的工藝、造型和紋飾與漢代及以前的銀器迥異,但在西亞波斯帝國時期的銀器中卻不難找到與之相似的標本”,材料說明漢代銀盒明顯受到了波斯銀器風格的影響,體現(xiàn)了中外交流現(xiàn)象,故選A項。
B項: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體現(xiàn)不了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B項。
C項: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沒有體現(xiàn)宦官專權的局面,排除C項。
D項: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與儒家學說的興盛無關聯(lián),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點是漢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漢朝中外交往的相關史實。5.漢代某皇帝統(tǒng)治時期,陸續(xù)下詔“復三十而稅一”“復五銖錢”“釋奴婢”“并官省職”,這些措施使社會逐步安定。該皇帝統(tǒng)治的時期被稱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漢代某皇”“復三十而稅一”“復五銖錢”“釋奴婢”“并官省職”“”,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漢代文帝景帝時期,以農為本,減輕賦役,以德化民,廢除苛法,勤儉治國,出現(xiàn)了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的治世局面,史稱“文景之治”,不合題意,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東漢光武帝時期,多次下令釋奴婢,減輕田稅,三十稅一,合并郡縣,裁減官員,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恢復發(fā)展,出現(xiàn)“光武中興”的治世局面,故選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年間形成的治世局面,不合題意,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開元盛世是唐玄宵前期出現(xiàn)的盛世局面,不合題意,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光武中興。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的光武中興相關歷史知識。6.南北朝時期,至少有七十萬人從北方遷移到長江流域,使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戶口半天下”,倉廩充實。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A.科學技術的進步 B.君主專制的實行C.北方政局的穩(wěn)定 D.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南北朝時期,至少有七十萬人從北方遷移到長江流域……倉廩充實”,結合所學可知,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使南方勞動力人口大增,促進了江南的開發(fā),故選D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開發(fā),沒有體現(xiàn)“科學技術的進步”,排除A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開發(fā),沒有體現(xiàn)“君主專制的實行”,排除B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開發(fā),沒有體現(xiàn)“北方政局的穩(wěn)定”,排除C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江南的開發(fā)。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江南開發(fā)的相關歷史知識。7.劇作家田漢曾寫過一部劇本,里面講述了一位美麗端莊、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帶著其父“利樂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為嫁妝,克服了思親念家之情,踏過迢迢萬里險途,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故事。劇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為()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則天 D.金城公主【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唐朝女子”“利樂吐蕃人民”“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漢元帝時期與匈奴和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呼韓邪單于,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時期與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嫁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故選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唐中宗時期與吐蕃和親,金城公主入藏,嫁與吐蕃贊普尺帶珠丹,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成公主入藏。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文成公主入藏的相關歷史知識。8.當面對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時,古代文人紛紛吟出悲壯之音,唱出慷慨之聲,將個體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與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詞是()A.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B.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C.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D.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唱出慷慨之聲,將個體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宋詞”,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唐詩,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則唐詩,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宋代婉約詞,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宋代豪放詞,唱出慷慨之聲,將個體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故選D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詩宋詞的社會價值,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唐宋時期文學藝術發(fā)展的相關史實。9.1313年,元仁宗下詔,“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強調官吏選拔考試的內容要以儒家經典為主,次年開始考試,設進士科。這表明當時()A.推行了行省制度 B.沿用了科舉制度C.加強了邊疆治理 D.廢除了丞相制度【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強調官吏選拔考試的內容要以儒家經典為主,次年開始考試……”,材料說明元朝政府恢復了科舉考試制度,以儒家經典為官吏選拔考試的內容,故選B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舉考試,沒有體現(xiàn)“推行了行省制度”,排除A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舉考試,沒有體現(xiàn)“加強了邊疆治理”,排除C項。
根據所學可知,元朝中書省行使相權,廢除丞相制度的是明朝朱元璋,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制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科舉制度于的相關史實。10.繼虎門銷煙后,林則徐在廣州城南靖海門東炮臺又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銷煙,不僅燒毀鴉片,還燒毀吸食鴉片的煙具,使廣州“公開的煙館一個也沒有了”。這表明,靖海門銷煙()A.造成了白銀大量外流局面B.扭轉了中國貿易順差情況C.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林則徐在廣州城南靖海門東炮臺又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銷煙……使廣州‘公開的煙館一個也沒有了’”,結合所學可知,靖海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故選D項。
根據所學可知,列強在中大量走私鴉片,造成了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局面,不合題意,排除A項。
根據所學可知,鴉片前后,正當?shù)闹型赓Q易,中國處于順差地位,B項錯誤,排除。
根據所學可知,鴉片戰(zhàn)爭,清廷戰(zhàn)敗,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禁煙運動,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禁煙運動的相關史實。11.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現(xiàn)了從事貿易為主的外資商行,1864年約有150家,19世紀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個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廣州、天津和漢口為多。外資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A.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B.《辛丑條約》的危害C.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D.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解析】【分析】A項:根據題干信息,“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現(xiàn)了從事貿易為主的外資商行,……尤以上海、廣州、天津和漢口為多”,結合所學可知,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大批通商口岸的開辟,促進了外資商行的不斷增多,故選A項。
根據所學可知,《辛丑條約》是1901年簽訂,不合題意,排除A項。
根據所學可知,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排除C項。
根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與外資商行迅速增多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史實。12.1881年,清政府為了運輸開平煤礦的煤炭,建成唐胥鐵路,后來鐵路兩端不斷延伸,到1894年擴建成為天津至山海關鐵路,彌補了北方多條水系互相平行、無法聯(lián)通的缺憾。這說明()A.近代軍事工業(yè)開始出現(xiàn)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洋務運動推動了交通運輸業(yè)發(fā)展D.清政府淪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1881年,清政府建成唐胥鐵路……”“1894年擴建成為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排除B項。
C項:根據題干信息,“……唐胥鐵路……天津至山海關鐵路……”“彌補了北方多條水系互相平行、無法聯(lián)通的缺憾”,材料說明洋務運動,鐵路修建,推動了中國近代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故選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淪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排除D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洋務運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洋務運動的相關歷史知識。13.1890年,已是舉人的梁啟超對康有為布衣上書、力倡變法的行為與見解十分欽佩,于是沖破傳統(tǒng)觀念束縛,拜還是秀才的康有為為師。從此,康有為和梁啟超共同()A.走上維新變法之路 B.撰寫《資政新篇》C.創(chuàng)建了中國同盟會 D.提出“扶清滅洋”【解析】【分析】答題關鍵“康有為和梁啟超”,據此分析:
A項:根據題干信息,“……梁啟超對康有為布衣上書、力倡變法的行為與見解十分欽佩……”,反映了梁啟超對康有為變法主張的支持,由此在民族危機不斷加劇下,康有為和梁啟超走上了維新變法之路,故選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859年,洪仁玕撰寫《資政新篇》,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905年,孫中山創(chuàng)建了中國同盟會,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900年,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維新變法運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維新變法運動的相關歷史知識。14.下圖反映了1912-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主要得益于()A.辛亥革命創(chuàng)造的有利條件 B.五四運動范圍的擴大C.《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 D.北伐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1912-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態(tài)勢”,據此分析:
A項:根據題干圖片,1912-1920年,工礦數(shù)量、資本總數(shù)、工人數(shù)量都呈現(xiàn)大幅增長,由此說明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主要原因之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民國政府鼓勵發(fā)展民族工業(yè),故選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五四運動是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五四運動奠定了物質基礎,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947年,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qū)開展土地改革,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926年,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北伐戰(zhàn)爭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點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相關史實。15.1924年,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編印了《小學國語教科書》,其部分課文有第10課《女子的能力》、第28課《兄弟們!想想看》,還有第16課陳獨秀的演講詞《勞動者底覺悟》。這反映了()A.新文化運動的開始 B.國民革命運動失敗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義務教育全面普及【解析】【分析】A項:根據所學可知,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開始興起,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導致國民革命運動失敗,排除B項。
C項:根據題干信息,“1924年”“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編印了《小學國語教科書》……”,結合所學可知,五四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并且深入工人中,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故選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排除D項。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相關史實。16.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湘贛邊界,開始創(chuàng)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這里,中國共產黨鑄就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精神。該精神是()A.大慶精神 B.井岡山精神 C.長征精神 D.延安精神【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1927年10月”“開始創(chuàng)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大慶精神,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舉世聞名的大慶石油會戰(zhàn),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湘贛邊界,開始創(chuàng)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鑄就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符合題意,故選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歷時兩年(1934-1936年)的戰(zhàn)略轉移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延安為革命中心,形成的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井岡山革命精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井岡山革命精神的相關歷史知識。17.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發(fā)表文章說,從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學?!币呀涢_學,這個大學沒有圍墻,學生至少也有四萬萬,學校功課只有一門,叫“民族解放教學做”,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舉行畢業(yè)典禮。這表明,陶行知意在()A.改變傳統(tǒng)社會習俗 B.鼓勵興辦新式學校C.號召全體國民積極抗日 D.呼吁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從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學?!呀涢_學,這個大學沒有圍墻,學生至少也有四萬萬,學校功課只有一門,叫‘民族解放教學做’,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舉行畢業(yè)典禮”,結合所學可知,1935年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時代主題,所以陶行知意在號召全體國民積極抗日,故選C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陶行知意在號召國民積極抗,與改變傳統(tǒng)社會習俗無關,排除A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陶行知意在號召國民積極抗,并不是鼓勵興辦新式學校,排除B項。
根據所學可知,1946年,召開重慶政治協(xié)商會議,與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D項。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日戰(zhàn)爭,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抗日戰(zhàn)爭的相關史實。18.1949年國民黨敗退之際,廣州人民群眾積極開展護廠護校斗爭,保護城市公共設施,還日夜趕制五星紅旗。這表明,廣州人民()A.熱切期盼解放 B.提倡文學革命C.聲援南昌起義 D.支持抗美援朝【解析】【分析】
A項:根據題干信息,“1949年國民黨敗退之際,廣州人民群眾積極開展護廠護校斗爭,保護城市公共設施,還日夜趕制五星紅旗”,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繼續(xù)追殲國民黨殘兵,廣州人民的行動表明廣州人民熱切期盼解放,故選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期間提倡文學革命,不合題干信息,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不合題意,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950年開始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不合題意,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廣州解放,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進軍的相關史實。19.以下是某同學撰寫的演講稿提綱:◆從“吃飽”到“吃好”◆從小瓦房到大樓房◆從樣式單調到豐富多彩◆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高鐵列車◆從“自行車王國”到“共享單車王國”據此判斷,該演講稿的標題是()A.海峽兩岸的交往 B.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C.新時代強軍之路 D.社會生活的變遷【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從‘吃飽’到‘吃好’……從‘自行車王國’到‘共享單車王國’”可知,講稿反映了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反以演講稿的標題應是社會生活的變遷,故選D項。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沒有體現(xiàn)“海峽兩岸的交往”,排除A項。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沒有體現(xiàn)“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排除B項。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沒有體現(xiàn)“新時代強軍之路”,排除C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現(xiàn)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現(xiàn)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相關史實。20.下圖為古埃及的壁畫:勞動者在耕地、播種、收割、打谷勞動者在揚場,在監(jiān)工監(jiān)督下稱糧食
這些壁畫反映了古埃及()A.種姓制度的建立 B.農業(yè)生產的狀況C.統(tǒng)治區(qū)域的變化 D.民主政治的實行【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壁畫“勞動者在耕地、播種、收割、打谷”以及“勞動者在監(jiān)工監(jiān)督下稱糧食”,材料反映了古埃及農業(yè)生產的狀況,農耕文明相對發(fā)達,故選B項。
根據所學可知,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種等級制度,排除A項。
根據題干信息,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農業(yè)生產的狀況,沒有體現(xiàn)統(tǒng)治區(qū)域的變化,排除C項。
根據題干信息,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農業(yè)生產的狀況,沒有體現(xiàn)政治制度的信息,并且古埃及長期處于法老的專制統(tǒng)治之下,并沒有實行民主政治,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點是古代埃及文明成就。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埃及文明發(fā)展的相關史實。21.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的司法權是不完整的,受到封建教會嚴密控制,有時還被看成是充當封臣的一個集體,要為封君服軍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義務。這表明,自治城市()A.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B.出現(xiàn)了教育學術新氣象C.獲得免除賦稅特權 D.未完全擺脫封建主控制【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的司法權是不完整的,受到封建教會嚴密控制…”可知,材料表明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依然要為封君履行封臣的義務,沒有完全擺脫封建主的控制,故選D項。
根據所學可知,君主立憲制是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A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未完全擺脫封建主控制,沒有體現(xiàn)“教育學術新氣象”的信息,排除B項。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未完全擺脫封建主控制,沒有體現(xiàn)“獲得免除賦稅特權”的信息,排除項D。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世紀歐洲城市自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世紀歐洲城市的相關史實。22.14—15世紀,一些先進的意大利人認識到,他們的學問不應僅限于研究古代經典的理論知識,還要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服務。這一認識()A.帶有“神權至上”色彩 B.推動羅馬帝國建立C.意圖復興古典文化 D.具有人文主義特點【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14—15世紀”“意大利人”“要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服務”,據此分析:
A項: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強調了“要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服務”,與“神權至上”不相符合,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前7年,材料時間是14—15世紀,不相符合,排除B項。
C項:根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不僅要研究古代經典,還要服務實際需要”,所以“意圖復興古典文化”信息解讀不全,排除C項。
D項:根據題干信息,“要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服務”,反映要以人為中心,追求現(xiàn)世生活,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特點,故選D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人文主義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文藝復興運動的相關歷史知識。23.以下是日本某學者在19世紀中期提出的部分觀點:“國家的富強,在于貿易的發(fā)達”“脫亞入歐”“官民調和”“當今之急固屬富國強兵,然富國強兵之本,唯在專心培育人才”這些觀點在日本產生了極大影響,推動了()A.大化改新 B.鎖國時代到來C.明治維新 D.彼得一世改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日本某學者”“19世紀中期”“國家的富強,在于貿易的發(fā)達……然富國強兵之本,唯在專心培育人才”,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645年,日本大化改新,推動日本由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不合題意,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633年,日本幕府頒布了第一道鎖國令,開始了長達兩百多年的鎖國時代,不合題意,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688年,日本明治維新,宣揚“脫亞入歐”,推行“殖產興業(yè)”“文明開化”“和魂洋才”運動,故選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7世紀,俄國彼得一世為鞏固沙皇統(tǒng)治,開始進行改革,開啟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排除D項。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日本明治維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歷史知識。24.1944年6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會見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時致詞說,各位到延安時,正遇著歐洲開辟了第二戰(zhàn)場,“第二戰(zhàn)場的開辟,其影響不僅在歐洲,而且將及于太平洋與中國?!笨梢?,第二戰(zhàn)場的開辟()A.體現(xiàn)了《聯(lián)合國家宣言》的精神B.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C.促進了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最終形成D.加速了日本偷襲珍珠港計劃實施【解析】【分析】
A項:根據題干信息,“第二戰(zhàn)場的開辟,其影響不僅在歐洲,而且將及于太平洋與中國”,反映了歐洲第二場戰(zhàn)場的開辟,與蘇德戰(zhàn)場、遠東及中國戰(zhàn)場共同打擊法西斯的侵略,體現(xiàn)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聯(lián)合斗爭,體現(xiàn)了《聯(lián)合國家宣言》的合作精神,故選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蘇聯(lián)取得勝利,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936年3月,德國軍隊進駐萊茵非軍事區(qū),促進了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最終形成,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日本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底,遠在第二戰(zhàn)場開辟之前,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歐洲第二戰(zhàn)場的開辟。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相關歷史知識。25.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殖民者遭到前所未有的削弱,他們宣稱“我們在這里,是因為我們優(yōu)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下列史事可以證明該學者觀點的是()A.“三角貿易” B.美國的獨立C.“光榮革命” D.“非洲年”【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殖民者遭到前所未有的削弱”,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三角貿易是16世紀-19世紀,以歐洲-非洲-美洲為中心的黑人奴隸貿易,不合題意,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775年-1783年,美國最終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獲得獨立,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tǒng)治,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被稱為“非洲年”,削弱了西方殖民者的勢力,故選D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相關歷史知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26題14分,27題12分,28題14分)26.貨幣與貿易息息相關,關乎國計民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前期徽州祁門土地買賣契約統(tǒng)計時間使用的通貨類別及契約張數(shù)寶鈔白銀其他合計洪武年間1368-13987張1張8張永樂年間1403-142415張1張16張宣德年間1426-14354張13張17張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17張31張48張景泰年間1450-145610張2張12張成化年間1465-148732張32張(注:寶鈔為明代發(fā)行的紙幣)——摘編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買賣契約中的通貨》材料二洪武八年,朱元璋開始造大明寶鈔,規(guī)定一貫寶鈔折白銀一兩,不允許以金銀直接交易,“違者治罪”。到了宣德末年,銀一兩可抵寶鈔千余貫。正統(tǒng)元年開始,明政府把江南地區(qū)的賦稅一概折銀征收,規(guī)定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運往京城。景泰三年,在京文武官吏的俸祿一律按市價給銀?!幾园讐垡汀吨袊ㄊ贰返炔牧先鞒砥冢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其中,西班牙找到的從墨西哥的阿爾普爾科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再到澳門的航路,被稱為“太平洋絲綢之路”。西班牙商人將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織品、棉布、瓷器等產品運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運至馬尼拉。此后,美洲白銀陸續(xù)流入中國。據學者保守估計,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一百年間,中國獲得了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這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幾苑畼渲尽秶肥v》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洪武至成化年間,徽州祁門土地買賣中主要通貨的變化,并運用材料二加以解釋。(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太平洋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至17世紀的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窘馕觥俊痉治觥浚?)變化:根據材料一表格中信息“白銀通貨及契約張數(shù):1-17-10-32”,由此可知,白銀逐步成為主要通貨;根據材料一表格中信息“寶鈔通貨及契約張數(shù):7-15-4-0”,由此可知,寶鈔退出交易。
解釋:根據材料二中“洪武八年,朱元璋開始造大明寶鈔,規(guī)定一貫寶鈔折白銀一兩,不允許以金銀直接交易”,可知明朝初期,政府不允許用金銀交易,寶鈔是主要通貨;根據材料二中“到了宣德末年,銀一兩可抵寶鈔千余貫”,可知宣德、正統(tǒng)年間,寶鈔貶值,寶鈔逐步退出交易;根據材料二中“明政府把江南地區(qū)的賦稅一概折銀征收,規(guī)定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運往京城。景泰三年,在京文武官吏的俸祿一律按市價給銀”,可知政府賦稅折收白銀,官員俸祿改用白銀,白銀逐步成為主要通貨。
(2)原因:根據材料三中“明朝晚期,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聯(lián)系加強;根據材料三中“西班牙商人將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織品、棉布、瓷器等產品運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運至馬尼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手工業(yè)發(fā)達,絲綢、瓷器等產品成為航路的重要商品;根據材料三中“美洲白銀陸續(xù)流入中國……”,由此可知美洲盛產的白銀為航路貿易提供貨幣;根據材料三中“西班牙找到的從墨西哥的阿爾普爾科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再到澳門的航路……”,由此可知西班牙等國商業(yè)活動的推動。
(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可得出16至17世紀的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居中心地位。
故答案為:
(1)變化:白銀逐步成為主要通貨;寶鈔退出交易。
解釋:明朝初期,政府不允許用金銀交易,寶鈔是主要通貨;宣德、正統(tǒng)年間,寶鈔貶值,寶鈔逐步退出交易;政府賦稅折收白銀,官員俸祿改用白銀,白銀逐步成為主要通貨。(2)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聯(lián)系加強;明朝手工業(yè)發(fā)達,絲綢、瓷器等產品成為航路的重要商品;美洲盛產的白銀為航路貿易提供貨幣:西班牙等國商業(yè)活動的推動。(3)在世界經濟中居中心地位。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點是明朝時期中國貨幣變化。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表格材料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太平洋絲綢之路,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新航開辟的相關史實。
(3)本題是材料綜合分析總結,主要突出16至17世紀的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27.照片是歷史的定格,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照片及說明照片一20世紀50年代,北京市豐臺區(qū)東管頭鄉(xiāng)農民辦理加入合作社手續(xù)照片二1954年國慶節(jié),游行群眾抬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模型通過天安門照片三1973年,袁隆平(左二)帶領科研團隊培育強優(yōu)勢雜交水稻照片四1984年國慶節(jié),群眾游行隊伍中的“聯(lián)產承包好”彩車照片五____照片六2022年,第24屆冬季奧運會在北京開幕(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材料中照片五的說明。(2)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幅相互關聯(lián)的歷史照片,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解析】【分析】(1)說明:根據圖片五信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簽字儀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簽字儀式。
(2)本題為歷史小論文,解答此題須理解題意,選擇的歷史照片要有“關聯(lián)”,由此提煉觀點,注意觀點要明確,其次圍繞觀點,結合所選圖片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加以分析論述,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嚴密、言之成理。示例一:
觀點: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
論述:照片一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yōu)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照片二反映了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根據憲法確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結論: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xiàn)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示例二:
觀點:改革開放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論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照片四反映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的推廣。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fā)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照片五反映的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對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現(xiàn)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結論:我們應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故答案為:
(1)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簽字儀式。
(2)實例:
示例一:
觀點: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
論述:照片一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yōu)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照片二反映了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根據憲法確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結論: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xiàn)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示例二:
觀點:改革開放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論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照片四反映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的推廣。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fā)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照片五反映的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對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現(xiàn)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結論:我們應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點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國對外開放的相關史實。
(2)本題為歷史小論文,解答此題須理解題意,選擇的歷史照片要有“關聯(lián)”,由此提煉觀點,注意觀點要明確,其次圍繞觀點,結合所選圖片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加以分析論述,做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四川華新現(xiàn)代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喀什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度個人信用汽車貸款合同解除合同3篇
- 2025年中國卷裝分條整經機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細沙回收機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年度大學生實習勞動合同范本解讀4篇
- 2025-2030全球制藥植物蛋白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度個人債務轉讓協(xié)議書標準化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綠化打井工程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環(huán)保設施運營合同匯編
- 《電影之創(chuàng)戰(zhàn)紀》課件
- 社區(qū)醫(yī)療抗菌藥物分級管理方案
- 開題報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校教育研究
- 《醫(yī)院標識牌規(guī)劃設計方案》
- 夜市運營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電接點 水位計工作原理及故障處理
- 國家職業(yè)大典
- 2024版房產代持協(xié)議書樣本
- 公眾號運營實戰(zhàn)手冊
- 教學查房及體格檢查評分標準
- 西方經濟學(第二版)完整整套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