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303-2017 地質遺跡調查規(guī)范_第1頁
(高清版)DZT 0303-2017 地質遺跡調查規(guī)范_第2頁
(高清版)DZT 0303-2017 地質遺跡調查規(guī)范_第3頁
(高清版)DZT 0303-2017 地質遺跡調查規(guī)范_第4頁
(高清版)DZT 0303-2017 地質遺跡調查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yè)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fā)布I Ⅲ1范圍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則 14.1地質遺跡分類 14.2工作目的任務 24.3工作程序 24.4基本要求 25設計書編審 25.1設計書編制 25.2設計書審批 26地質遺跡調查 26.1總體要求 26.2調查內容 36.3調查方法 47地質遺跡評價 57.1一般要求 57.2評價內容 57.3評價方法 57.4評價標準 57.5地質遺跡區(qū)劃 68成果編制與驗收 68.1原始資料檢查 68.2成果編制 78.3成果評審 78.4成果資料匯交 7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分類 8附錄B(資料性附錄)地質遺跡調查設計書編寫提綱 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篩選信息表 附錄D(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調查表 附錄E(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點鑒評結果表 附錄F(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價值等級評價標準表 附錄G(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點信息采集表 Ⅱ附錄H(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調查原始資料檢查表 附錄I(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點命名規(guī)則 26附錄J(資料性附錄)地質遺跡調查報告編寫提綱 附錄K(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圖圖例 參考文獻 35Ⅲ本標準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中國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四川省地質調查院、河南省地質調查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董穎、曹曉娟、翟剛毅、毛曉長、方建華、楊更、范曉、許紅根、陳君、殷秀蘭、1地質遺跡調查規(guī)范本標準規(guī)定了地質遺跡調查的術語和定義,工作目的任務,工作程序和精度,設計書編審,調查內容本標準適用于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工作。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DZ/T0001—1991區(qū)域地質調查總則(1:50000)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各種內外地質作用形成、發(fā)展并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現象。地質遺跡點geoheritagesite由成因上相同或相關、空間上相連的地質遺跡構成的區(qū)域或范圍。地質遺跡集中區(qū)geoheritageconcentrationregion若干個地質遺跡點在空間上相對集中分布,且達到一定規(guī)模的區(qū)域范圍。地質遺跡調查geoheritageinv采用資料收集與分析、遙感解譯、野外調查等綜合方法和手段,調查一定區(qū)域內地質遺跡點特征、范4.1地質遺跡分類4.1.1地質遺跡依據學科和成因、管理和保護、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等因素劃分為基礎地質、地貌景觀24.2工作目的任務4.2.1查明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分布與保存現狀,評價其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為地質遺跡的保護、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4.2.2具體工作任務包括:a)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調查區(qū)內已有的與地質遺跡相關的資料,篩選出具有重要價值的地質現象。b)了解調查區(qū)地形地貌、植被、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對篩選出的地質現象進行野外核查與調查,查明其特征、分布及保護利用現狀,圈定范圍,確定地質遺跡點。c)了解區(qū)域地質條件,分析總結地質遺跡分布規(guī)律及成因演化。d)編制相關圖件,建立地質遺跡數據庫及信息管理系統(tǒng)。e)開展地質遺跡評價與區(qū)劃工作,提出保護與科學利用建議。4.3工作程序地質遺跡調查工作一般經歷資料收集與分析、遺跡點篩選,設計書編制與審查,野外調查與核查,綜合研究與成果編制,建立數據庫及信息系統(tǒng),成果審查與驗收等工作階段。4.4基本要求4.4.1地質遺跡調查應采用資料收集和野外調查相結合的工作方法。4.4.2地質遺跡調查應調查反映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地質現象。4.4.3重要的地質遺跡點應進行野外實地調查。4.4.4野外工作用圖采用國家測繪部門編制出版的地形圖或地方有關單位測制并通過審查的專用地形圖、遙感圖等,工作手圖的比例尺應大于成圖比例尺。5設計書編審5.1設計書編制5.1.1根據任務要求,收集調查區(qū)的相關資料,篩選出調查對象,確定重點工作區(qū)域,選擇調查方法和技術路線,擬定工作方案,編制設計書。5.1.2設計書要求結構完整,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格式規(guī)范,文字精練,附圖附表齊全。設計書編寫提綱參見附錄B。5.2設計書審批設計書經任務委托方組織審查,通過后方可實施。6地質遺跡調查6.1總體要求6.1.1地質遺跡調查應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開展野外調查,厘定地質遺跡類型、描述其特征、圈定地理邊界、分析其成因與演化過程、客觀評價其價值、闡述保存現狀與保護利用條件、提出保護與利用建議。36.1.2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應進行遺跡篩選,填寫地質遺跡篩選信息表,見附錄C。6.1.3對反映地質遺跡特征的重要地質現象應填寫地質遺跡調查表,見附錄D。6.1.4野外工作結束后,應編寫野外工作小結,進行遺跡鑒評,填寫地質遺跡鑒評結果表,見附錄E。6.1.5地質遺跡價值等級評價標準,見附錄F。6.1.6整理地質遺跡調查成果,填寫地質遺跡點信息采集表,見附錄G。6.1.7地質遺跡調查結束后,應開展原始資料檢查,并填寫地質遺跡調查原始資料檢查表,見附錄H。6.1.8地質遺跡點命名規(guī)則,見附錄I。6.1.9野外工作結束后應開展綜合研究,編制相應的報告和圖件。地質遺跡調查報告編寫提綱參見附錄J,地質遺跡圖圖例見附錄K。6.2調查內容6.2.1自然地理特征調查調查地質遺跡點的地理位置,所在區(qū)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氣候、水文,以及與地質遺跡相關的人文歷史等相關內容,6.2.2地質遺跡特征調查調查地質遺跡點的分布、規(guī)模、形態(tài)、物質組成、性狀、組合關系等基本內容,分析研究地質遺跡點的地質背景(巖性、地層和構造)、成因(內外營力)及演化,確定地質遺跡點類型,圈定地質遺跡點范圍,初步評價其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分類側重調查以下內容:a)地層剖面?zhèn)戎卣{查分層特征、接觸關系及地層序列。b)巖石剖面?zhèn)戎卣{查巖石結構、巖性分層及巖相序列。c)地質構造剖面?zhèn)戎卣{查地質體和構造形跡及其所構成的空間結構與先后序次。d)古生物化石產地側重調查古生物化石的個體種屬及數量、埋藏特征、賦存層位,收集反映古生態(tài)與古地理環(huán)境的證據。e)重要巖礦石產地側重調查礦體的結構形態(tài)、產狀、控礦構造和圍巖蝕變等;礦業(yè)遺跡側重探、采、選、冶、加工、商貿的遺址調查和礦業(yè)史料的收集;隕石產地側重調查隕石的成分、數量、形f)巖土體地貌側重調查地貌單元的巖性、形態(tài)、規(guī)模、組合、結構關系、地理分布、地貌形成的控制因素等特征,以及景觀的美學特征。g)水體地貌側重觀測水體流量、流速、水溫、水質、形態(tài)、規(guī)模等,以及不同季節(jié)的景觀特征及其依存的地質地貌環(huán)境。h)冰川地貌側重調查冰川的寬度、長度、海拔及其所遺留的角峰、刃脊、冰斗、湖泊和冰磧堤的形態(tài)、規(guī)模及它們的組合關系。i)火山地貌側重調查火山的形態(tài)、大小及其噴發(fā)期次、時代和巖性成分等。j)海岸地貌側重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平臺、巖岸岬角、海灘、海岸沙丘等地貌單體的形態(tài)、數量、組合和分布等特征。k)構造地貌側重調查斷塊山,斷陷盆,斷層崖,褶皺隆起的面積、形態(tài)、位移距離和活動構造的位1)地震遺跡側重調查地震位置及引起的地質災害現象,收集地震發(fā)生過程的證據、破壞征狀、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了解地震的時間、震中、震源、震級和烈度。m)其他地質災害側重調查災害的類型、規(guī)模、形態(tài)、分布范圍、造成的危害程度等,了解災害發(fā)生4的時間序列和主要原因。調查地質遺跡點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現狀、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威脅,并提出保護利用建議。6.3.1一般要求文歷史等相關調查和研究資料,建立資料清單。6.3.1.2利用收集的資料和遙感解譯資料,篩選相關地質遺跡,填寫地質遺跡篩選信息表。6.3.1.4野外工作用圖一般采用1:50000地形圖,也可根據調查內容和范圍選擇適宜比例尺的地形圖或遙感圖。6.3.1.5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域地質遺跡調查成圖比例尺為1:500000~1:2000000;重要地質遺跡集中區(qū)成圖比例尺不小于1:250000;重要地質遺跡點調查成圖比例尺不小于1:50000。6.3.1.6使用野外數字采集系統(tǒng)采集的野外數據,應在野外工作期間將所有野外記錄及時整理并導出調查表和信息采集表。6.3.2資料收集與篩選收集調查區(qū)內已有的區(qū)域地質資料,初步確定調查對象;結合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地質公園資地質圖等,確認地質遺跡的調查范圍,填寫地質遺跡篩選信息表(見附錄C)。6.3.3遙感解譯選擇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數據,結合已有資料,建立地質遺跡影像特征和解譯標志,初步確定地質遺跡特征,圈定地質遺跡分布范圍,為野外實地調查提供基礎資6.3.4野外調查6.3.4.1調查方法野外調查路線采用穿越和追索相結合的方法,控制調查區(qū)地質遺跡的主要特征。對沿途不同地質現象進行觀測和記錄,填寫地質遺跡調查表(見附錄D)。6.3.4.2定點和描述地質遺跡調查點分為觀察點、遺跡特征點和邊界點。觀察點主要記錄描述地質遺跡的形態(tài)和組合、地貌單元特征;遺跡特征點主要描述地質遺跡的特征;邊界點主要描述地質遺跡的分布范圍。地質遺跡記錄其規(guī)模和形態(tài)及結構等特征。地質遺跡點的命名應遵循命名的規(guī)則,見附錄I。6.3.4.3多媒體信息采集多媒體信息采集包括攝影和攝像。照片應反映地質遺跡出露的全貌、總體現狀及局部特點及形態(tài);5影像應反映地質遺跡的地貌單元、保存現狀及宏觀特征等。6.3.4.4圈定范圍對地質遺跡出露邊界控制點進行劃定,根據遙感解譯圖和地質圖,結合地質現象和景觀點的分布確定地質遺跡的范圍、規(guī)模。7地質遺跡評價7.1一般要求7.1.1地質遺跡評價遵循分類評價的原則。7.1.2地質遺跡價值級別應組織專家集體鑒評確定,并填寫地質遺跡點鑒評結果表(見附錄E)。鑒評的標準,參見地質遺跡價值等級評價標準表(見附錄F)。省域地質遺跡調查對地質遺跡級別進行初步評價,確定為Ⅱ級(國家級)及以上地質遺跡,需開展全國(或世界)范圍的對比研究。7.2評價內容地質遺跡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評價內容包括科學性、稀有性、完整性、美學性、保存程度、可保護性六個方面。a)科學性:評價地質遺跡對于科學研究、地學教育、科學普及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b)稀有性:評價地質遺跡的科學含義和觀賞價值在國際、國內或省內的稀有程度和典型性。c)完整性:評價地質遺跡所揭示的某一地質演化過程的完整程度。d)美學性:評價地質遺跡的優(yōu)美性、視覺舒適性和沖擊力。e)保存程度:評價地質遺跡點保存的完好程度。f)可保護性:評價影響地質遺跡保護的外界因素的可控制程度。7.3評價方法7.3.1專家鑒評7.3.1.1按照附錄A中十三類分別邀請同領域的專家組成鑒評專家組,經集體討論,確定地質遺跡點的級別,填寫地質遺跡點鑒評結果表,見附錄E。7.3.1.2每一類型地質遺跡點鑒評專家不少于三人。7.3.2對比研究選擇與本項地質遺跡級別類相同或相似的地質遺跡點進行對比,對比的特征與要素(屬性)應反映遺跡的重要特征和價值,對比的對象不少于兩個。7.4評價標準7.4.1地質遺跡分為I級(世界級)、Ⅱ級(國家級)、Ⅲ級(省級)及IV級(省級以下),具體劃分標準見附錄F。7.4.2I級(世界級):a)能為全球演化過程中的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b)具有國際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產地及礦產地;6c)具有國際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地貌景觀或現象。7.4.3Ⅱ級(國家級):a)能為一個大區(qū)域演化過程中的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b)具有國內大區(qū)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產地及礦產地;c)具有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地貌景觀或現象。7.4.4Ⅲ級(省級):a)能為區(qū)域地質歷史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b)有區(qū)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產地及礦產地;c)在地學分區(qū)及分類上,具有代表性或較高歷史、文化、旅游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7.4.5IV級(省級以下):地質遺跡是指不符合以上標準的地質遺跡點。7.5地質遺跡區(qū)劃7.5.1地質遺跡區(qū)劃包括自然區(qū)劃和保護區(qū)劃。依據地域聚集性、成因相關性和組合關系等條件按類型進行自然區(qū)劃;依據地質遺跡的等級、保存現狀和可保護性等因素進行保護區(qū)劃。7.5.2地質遺跡自然區(qū)劃按照地質遺跡出露所在的地貌單元、構造單元,結合遺跡分布規(guī)律,進行劃分,分為地質遺跡區(qū)、地質遺跡分區(qū)、地質遺跡小區(qū)三個層次。7.5.3地質遺跡保護區(qū)劃按照地質遺跡的等級、保存現狀和可保護性進行劃分。保護區(qū)劃應當遵循自然屬地和行政區(qū)劃分原則。保護區(qū)級別分為特級保護區(qū)、重點保護區(qū)和一般保護區(qū)。世界級地質遺跡分布區(qū)可劃分為特級保護區(qū);國家級地質遺跡分布區(qū)一般劃分為重點保護區(qū);省級及以下地質遺跡分布區(qū)一般劃分為一般保護區(qū)。8成果編制與驗收8.1原始資料檢查8.1.1野外工作結束后,開展原始資料檢查工作。8.1.2原始資料檢查包括文檔資料檢查、技術資料檢查、野外核查三部分。8.1.3按10%~30%的比例抽取“技術資料”進行室內檢查,填寫地質遺跡調查原始資料室內檢查記錄表(見附錄H中表H.1),按10%的比例,選取室內檢查合格的原始“技術資料”,進行原始資料野外實地核查,填寫地質遺跡調查原始資料野外核查記錄表(見附錄H中表H.2)。8.1.4文檔資料檢查內容;a)資料清單;b)任務書和設計書;c)設計審查及批復意見書、設計調整批復文件;d)已收集的資料;e)野外工作小結;f)階段性資料和年度原始資料內部檢查記錄及意見;g)野外工作總結。8.1.5技術資料檢查調查表中各項內容文字描述和多媒體信息表達的準確性和翔實程度。8.1.6野外核查重點檢查原始資料記錄與現場實際情況的一致性與準確性。8.1.7檢查結束后,檢查組所有成員填寫地質遺跡調查原始資料檢查專家意見表(見附錄H中表78.2成果編制8.2.1成果報告成果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目的任務與工作過程、地質遺跡類型描述與分布規(guī)律、成因與演化、地質遺跡評價與區(qū)劃、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建議、創(chuàng)新點及成果轉化應用等。地質遺跡調查報告編寫提綱詳見附8.2.2圖件及說明書8.2.2.1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圖例見附錄K。8.2.2.2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以1:500000地質圖(簡化)和地理底圖作為背景圖層,專題圖層標注地質遺跡點的編號、類型和價值。8.2.2.3地質遺跡區(qū)劃圖:以1:500000地質圖(簡化)和地理底圖作為背景圖層,專題圖層標注地質遺跡點的編號、類型和價值;劃分地質遺跡小區(qū)、分區(qū)、區(qū),并以地貌和構造單位十主要遺跡類型進行8.2.2.4地質遺跡保護規(guī)劃建議圖:以1:500000地理底圖為背景圖層,專題圖層標注地質遺跡點的編號、類型和保護級別;說明每個遺跡點的重要性、保護方法和保護建議。8.2.2.5重要地質遺跡點(集中區(qū))資源圖:成圖比例尺的選取應適應地質遺跡的規(guī)模,能夠清晰表達組成地質遺跡的各種結構單元并準確描述所有典型及重要的地質現象(單元),一般不小于1:250000。選擇相應比例尺的地質圖(簡化)和地理底圖為背景圖層,專題圖層標注地質遺跡點的范圍和構成要素。地質遺跡點應按附錄I命名。8.2.2.6對地質遺跡資源圖、地質遺跡區(qū)劃圖、地質遺跡保護規(guī)劃建議圖編寫圖件說明書。8.2.3數據庫應根據地質遺跡信息采集表的要素,建立地質遺跡調查成果數據庫和圖件的空間數據庫,8.3成果評審報告應進行初審和終審。承擔單位組織初審,任務下達單位組織終審。8.4成果資料匯交驗收和評審合格后進行成果資料匯交,匯交的內容及辦法按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管理辦法執(zhí)行,匯交的成果資料包括紙介質和電子版。8大類(I)類(Ⅱ)亞類(Ⅲ)層型(典型剖面)斷裂典型礦床類露頭隕石坑和隕石體碳酸鹽巖地貌(巖溶地貌)土林、溝、塬、梁、峁9表A.1地質遺跡分類(續(xù))大類(I)類(Ⅱ)亞類(Ⅲ)河流(景觀帶)泉火山機構火山錐、火山口海蝕地貌(侵蝕)海積地貌(堆積)飛來峰峽谷(斷層崖)地面塌陷(資料性附錄)地質遺跡調查設計書編寫提綱地質遺跡調查設計提綱如下:(一)目的任務:簡要說明上級下達的項目任務書名稱、文號及任務要求。(三)工作內容及起止年限。(四)區(qū)內自然地理概況:簡要敘述區(qū)內地形、植被、氣候等;附調查區(qū)交通位置圖。二、以往工作概況敘述前人工作項目名稱、單位、工作年代、工作程度、范圍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與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本項目開展的作用。附工作程度圖及一覽表。三、調查區(qū)地質概況說明區(qū)域構造位置與主要地質特征;簡述與地質遺跡有關的地層、巖石、古生物、構造形跡、礦產資源與礦業(yè)活動;簡要評述地史階段與事件對地質遺跡形成、演化的作用與意義。簡述區(qū)內已有地質遺跡或可以開發(fā)利用的地質遺跡的類型、特征、規(guī)模、分布范圍、主要成因,說明地質遺跡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現狀。附地質遺跡篩選表。五、技術路線與工作方法(一)技術路線:闡明地質遺跡調查的總體思路。(二)工作方法:按地質遺跡類型、相關理論概念等所采用的針對性工作方法。(一)工作部署原則:根據任務書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闡述總體工作思路、技術路線和部署原則,說明各項工作間的銜接及施工順序。(二)總體工作部署:根據項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則,對不同層次及各類地區(qū)工作作出總體部署;并視具體情況分年度提出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并附相應的工作部署圖。(三)年度安排:說明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內容和工作量。當年工作安排要詳細具體。(四)實物工作量:為完成目標任務設計實物工作量(附實物工作量一覽表)。(五)標準:以本標準為準,結合實際,對調查采用的各種手段,提出具體標準。(一)調查報告、地質遺跡分布圖及電子文檔。(二)地質遺跡數據庫。(三)平臺建設及人才培養(yǎng)等。八、組織機構與人員安排(一)組織管理。(二)列表說明項目組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務、從事專業(yè)、工作單位及在項目中分工和每年參加項目工作時間等。按相關經費預算要求,編制工作項目經費預算科目、預算依據及總算經費。十、組織管理與保障措施(一)保障任務完成,提高工作質量的具體措施。含技術措施,各種新技術方法的應用,提高工作人員水平所采用的技術培訓措施等。(二)安全及勞動保護措施。(三)項目全面質量管理辦法及措施。長(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篩選信息表地質遺跡篩選信息表見表C.1。表C.1地質遺跡篩選信息表大類"類”亞類"特征“經度"EN地質評價等級"時間“來源“多媒體填寫說明:本表適用于所有類型地質遺跡資料篩選的信息錄入。表中標*的為必填項。編號:按照省+市+縣+數字格式填寫,省縣用數據庫說明中的代碼;地理位置:盡量寫到鎮(zhèn)以下的位置;地質體單位:巖石地層單位寫到組,其他地質體單位按年代+巖性單位填寫;巖性:寫到三大巖類的下一級具體巖性;遺跡重要特征:要說明這個遺跡的判別標準,或者作為重要遺跡的突出證據。(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調查表地質遺跡調查表見表D.1。表D.1地質遺跡調查表室內編號行政區(qū)屬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村遺跡出露范圍形態(tài)描述和性質地質遺跡的重要價值(意義)綜合價值(評價等級)照片編號審查人調查日期填表說明:本表適用于所有類型地質遺跡的整體描述記錄不同類型的地質遺跡調查記錄。遺跡名稱:地名(省十市+縣)+遺跡亞類。類型、亞類:按照附錄A地質遺跡分類填寫。遺跡坐標:指遺跡核心點或拐點的坐標,可以填多個拐點坐標。觀測點坐標:GPS觀測點位置,可以是多個觀測點。交通狀況:距最近的道路(高速、國道、省道、其他道路)的距離及時間,與縣級政府所在地的距離。露頭地貌形態(tài)描述和性質:填寫地質遺跡露頭所處地貌部位和不同形態(tài)特征的分別描述,填寫露頭性質(自然出露或是人工揭露)及出露率等。地質遺跡的地質特征與參數描述;描述與遺跡相關的區(qū)域地層特征、巖石類型、地質構造等信息;從宏觀到微觀描述地質遺跡的物質組成、結構關系與形態(tài)大小等基本特征,分析其主要成因,該部分內容應當盡可能詳細,并與遺跡詳圖、照片、素描等相配合。地質遺跡的基本特征描述包括:構造剖面類:斷層填寫斷層名稱、性質、上盤地質體巖性及代號、下盤地質體巖性及代號、形成時代、活重要化石產地類:古人類化石產地遺跡填寫遺跡名稱、產出層位及代號、化石保存特征、與古人類化石相關的古人類活動遺跡;古生物群化石產地、古動物化石產地、古植物化石產地、古生物遺跡化石產地遺跡填寫名稱、所屬生物門類、化石種屬、古生物化石或古生物行跡保存特征(化石層產出層位、化石層或遺跡層的厚度、出露面積、化石數量、密度、個體大巖土體地貌類:填寫組成地貌遺跡的主要景觀體的類型、形態(tài)(單體和整體)、單體特征(長、寬、高)、豐度、組合關系等。水體地貌類:河流亞類主要描述地貌景觀體的類型、河床形態(tài)、河段長度、河谷寬度、河床比降、水流狀態(tài)、最大水深、觀的類型、形態(tài)、空間幾何形態(tài)度量數據、密度、組合形式、火山地貌的火山堆積物的地質特征(巖性、巖相活動期數等。海岸地貌類:填寫物質組成、形態(tài)特征、分布特點以及組合特征。地質災害遺跡類:程度。重要價值(意義):指被調查地質遺跡在科學研究、地質工作開展的野外觀察、地質教學實習、地質科學知識普及、美學觀賞、旅游及轉化生產能力等方面的價值或代表性;重點闡述遺跡重要價值的對比說明和結論。綜合價值(評價等級):提出地質遺跡的評價等級(I級—世界級,Ⅱ級—國家級,Ⅲ級—省區(qū)級,IN級一省以下級)。保護與利用狀況:指被調查地質遺跡是否受到保護,采取的保護措施,是否在開發(fā)利用,利用的方式,是否面臨被人為或自然破壞的威脅,可保護的關鍵條件,建議地質遺跡保護等級(特級保護、一級保護和二級保護)。地質遺跡點鑒評結果表見表E.1.級別定級依據地質遺跡價值等級評價標準見附表F.1.和F.2。級別具有全球性的地層界線層型剖面或界線點IⅡⅢIⅡⅢ具有全球性構造意義的巨型構造、全球性造山帶、不整合界面(重大科學研究意義的)關鍵露頭地(點)I在全國或大區(qū)域范圍內區(qū)域(大型)構造,如:大型斷裂(剪切帶)、大型Ⅱ在一定區(qū)域內具科學研究對比意義的典型中小型構造,如:斷層(剪切帶Ⅲ具有科學普及意義的中小型構造,如;斷層(剪切帶)、反映地球歷史環(huán)境變化節(jié)點,對生物進化史及地質學發(fā)展具有重IⅡⅢ全球性稀有或罕見礦物產地(命名地);在國際上獨I在國內或大區(qū)域內特殊礦物產地(命名地);在規(guī)模、成因、類ⅡⅢ極為罕見之特殊地貌類型,且在反映地質作IⅡⅢ有一定的觀賞性,并可以作為旅游開發(fā)和科普教育的一個級別地貌類型保存完整且明顯,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I地貌類型保存較完整,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ⅡⅢ有一定的觀賞性,并可以作為旅游開發(fā)和科普教育的一個組成地貌類型保存完整且明顯,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I地貌類型保存較完整,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ⅡⅢ有一定的觀賞性,并可以作為旅游開發(fā)和科普教育的一個組成地貌類型保存完整且明顯,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I地貌類型保存較完整,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ⅡⅢ有一定的觀賞性,并可以作為旅游開發(fā)和科普教育的一個地貌類型保存完整且明顯,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I地貌類型保存較完整,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Ⅱ地貌類型保存較多,在一定區(qū)域內具有代表性Ⅲ有一定的觀賞性,并可以作為旅游開發(fā)和科普教育的地貌類型保存完整且明顯,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義I地貌類型保存較完整,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地質意ⅡⅢ有一定的觀賞性,并可以作為旅游開發(fā)或者科普教育的一個罕見震跡,特征完整而明顯,能夠長期保存,并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代表性(全球范圍)I震跡較完整,能夠長期保存,并具有一定規(guī)模(全國范圍)Ⅱ震跡明顯,能夠長期保存,具有一定的科普教育和警示意義(本省范圍)Ⅲ有一定的觀賞性,并可以作為旅游開發(fā)或科普教育的一個IⅡⅢ有一定的觀賞性,并可以作為旅游開發(fā)或者科普教育的一個級別屬國際罕有或特殊的遺跡點I屬國內少有或唯一的遺跡點Ⅱ屬省內少有或唯一的遺跡點Ⅲ屬縣域內少有或唯一的遺跡點(系統(tǒng)性)反映地質事件整個過程都有遺跡出露,表現現象保存系統(tǒng)完整I反映地質事件整個過程,有關鍵遺跡出露,表現Ⅱ反映地質事件整個過程的遺跡零星出露,表現現象和形成過程ⅢI有一定程度的人為破壞或改造,但仍能反映原有自然狀態(tài)或Ⅱ受到明顯的人為破壞和改造,但尚能辨認地質遺Ⅲ通過人為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能夠得到保護的—一工程或法律I通過人為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能夠得到部分保護的——部分控制,如溶洞等,周圍一定范圍內沒有破壞因素存在ⅡⅢ受破壞較大,但又產生出新的景觀或現象,或者異地保護地質遺跡點信息采集表見表G.1m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村出露范圍侵入體的巖性不用希臘字母表示,用中文漢字主要成因保護與建議保護等級表G.1地質遺跡點信息采集表(續(xù))多媒體資料——照片、攝像、剖面或素描圖1.照片編號及特征和方位——jpg2.攝像編號和說明附錄2參考文獻目錄附錄3專題考察或研究報告附錄4野外采集系統(tǒng)成果審核人填表日期地質遺跡點信息采集表填寫說明:本表適用于對地質遺跡點整體描述,包括基礎地質大類、地貌景觀大類、地質災害大類等所有地質遺跡點屬性記錄。地質遺跡的地質背景:填寫地質遺跡所在位置的地層或地質體巖性、地質時代、地質構造等地質特征。地質遺跡特征描述:填寫內容要求與附錄D調查表一致??茖W性:根據地質遺跡在地質科學方面具有的科學研究意義、地質教學野外觀察實習的意義、地質工作野外觀察的地質現象的重要性、地質科普教育意義,填寫地質遺跡的科學價值。觀賞性:填寫被調查地質遺跡在旅游開發(fā)利用吸引游客方面具有的美學觀賞性。稀有性:根據地質遺跡在國內外或省內外的稀有程度,填寫相應的地質遺跡的稀有性評價。完整性:根據地質遺跡是自然出露還是人工揭露、地質遺跡出露規(guī)模和范圍。保護與利用現狀:指地質遺跡是否受到保護,已經采取的保護方式和措施,是否在開發(fā)利用,利用的方式,是否面臨被人為或自然破壞的威脅,可采取的保護措施。建議保護等級:根據地質遺跡評定等級,填寫地質遺跡應當受到保護的相應保護等級。檢查項目檢查科目一、原始資料室內檢查文檔資料1.資料清單是否缺必要資料、原始資料能否滿足報告編寫需要2.任務書和設計書5.野外工作小結6.階段性資料和年度原7.野外工作總結(二)資料1.遙感解譯圖是否清晰、表達是否正確是否有漏項、未填寫情況、填寫內容是否正確3.地質遺跡調查表、(1)是否有漏項、未填寫情況、填寫內容是否正(2)露頭地貌形態(tài)描述和性質(3)地質遺跡的數描述(4)重要價值(5)綜合價值是否提出評價等級(6)保護與利用臨的威脅、可保護的條件、建檢查項目檢查科目一、原始資料室內檢查(二)資料是否清晰、是否反映遺跡點特征?是否與“地質5.野外手圖、典型剖面實測圖6.實際材料圖晰、繪制規(guī)范(標示有遙感解譯成果和調查線優(yōu)良原始資料基本滿足編制最終成果的要求,需要按專家意見原始資料不能滿足編制最終成果的要求,需要按專家意見專家簽名地質遺跡調查原始資料野外核查記錄表見表H.2。表H.2地質遺跡調查原始資料野外核查記錄表核查地質遺跡點名稱(地點)檢查項目核查科目二、原始資料野1.地質遺表、野外(2)露頭地貌形態(tài)描述和性質(3)地質遺跡的地質特征與參數(4)重要價值(意實際?(5)綜合價值(評(6)保護與利用資料面實測圖材料圖圖上標示的地質遺跡要素是否與野外實際情況一致?優(yōu)良專家簽名地質遺跡調查原始資料檢查專家意見表見表H.3.存在問題及處理意見,(規(guī)范性附錄)地質遺跡點命名規(guī)則I.1原則和要求類名稱前盡量使用地質遺跡所在地的地名冠名。地質遺跡亞類名稱應地名十亞類。I.3巖石剖面類命名I.4構造剖面類命名采用公開發(fā)表的研究成果的已有名稱,地名+地層或時代+古生物名稱,如:義馬義馬組銀杏植物I.6重要巖礦石產地類命名I.7巖土體地貌類命名采用現在使用的巖土體地貌名稱,地名+巖土體類型的地貌名稱,如:修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