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宗炳《畫山水序》研究_第1頁
“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宗炳《畫山水序》研究_第2頁
“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宗炳《畫山水序》研究_第3頁
“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宗炳《畫山水序》研究_第4頁
“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宗炳《畫山水序》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宗炳《畫山水序》研究一、本文概述自古以來,中國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其中山水畫作為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深受歷代畫家的喜愛。山水畫的起源及其觀念的演變,無疑是中國繪畫史中的重要篇章。本文旨在深入探討“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并以南朝宗炳的《畫山水序》為切入點,展開詳盡的研究。本文將概述山水畫的起源和發(fā)展,揭示其在中國繪畫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對早期山水畫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一窺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同時,我們還將探討山水畫觀念的形成背景,包括哲學思想、自然審美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本文將重點研究宗炳的《畫山水序》。作為一部重要的繪畫理論著作,《畫山水序》不僅為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我們理解“畫山水”觀念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我們將通過深入解讀《畫山水序》的文本內容,探討宗炳的山水畫理論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本文將總結山水畫觀念的演變歷程,以及宗炳《畫山水序》在中國繪畫史中的地位和價值。通過對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山水畫的藝術魅力,以及其在世界繪畫藝術中的獨特地位。同時,這也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中國繪畫藝術,為未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有益的啟示。二、畫山水觀念的起源畫山水觀念的起源,深深根植于中國古代的自然觀、審美觀和哲學思想之中。這一觀念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其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通過自然來體悟宇宙之道。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提倡與自然的親近和融合,儒家則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應當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些思想為后來的畫山水觀念提供了哲學基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畫山水觀念逐漸在文人階層中興起。文人們通過繪畫來表達對自然的熱愛和向往,將自然山水作為情感的寄托和心靈的慰藉。此時,繪畫的功能不再僅僅是記錄或裝飾,而是成為了文人情感表達和心靈溝通的工具。到了東晉時期,宗炳的《畫山水序》的出現(xiàn),標志著畫山水觀念的正式確立。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詳細闡述了他對畫山水的理解和感悟,他認為畫山水能夠使人“暢神”,即通過觀賞山水畫,可以使人心情愉悅,精神得到放松和滿足。同時,宗炳還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強調在繪畫過程中要注重表現(xiàn)山水的神韻和氣韻生動,而非僅僅追求形似。畫山水觀念的起源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融合了古代的自然觀、審美觀和哲學思想,經(jīng)歷了文人階層的情感寄托和心靈溝通,最終在宗炳的《畫山水序》中得以正式確立。這一過程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為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理論支撐和靈感來源。三、宗炳《畫山水序》的內容解析《畫山水序》是中國古代畫論中的重要篇章,由南北朝時期的宗炳所撰寫。這篇文章不僅對山水畫的理論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更是揭示了“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和內涵。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詳細闡述了他對山水畫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理念,為我們理解古代山水畫的精神內涵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宗炳在《畫山水序》中首先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的觀點。他認為,山水之美在于其形態(tài),而這種形態(tài)能夠體現(xiàn)天地之間的自然法則和宇宙之道。這種觀念體現(xiàn)了宗炳對自然美的深刻認識,也奠定了山水畫以自然形態(tài)為表現(xiàn)對象的基礎。接著,宗炳進一步闡述了山水畫的功能和價值。他認為,山水畫不僅能夠“暢神”,即讓人在欣賞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悅和滿足,還能夠“悟道”,即通過觀察自然形態(tài)來領悟宇宙之道。這種觀念不僅提升了山水畫的審美價值,還賦予了它更深的哲學意義。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宗炳提出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原則。他主張在繪畫過程中要忠實于自然形態(tài)和色彩,通過精細的描繪來再現(xiàn)自然之美。這種原則體現(xiàn)了宗炳對真實性的追求,也為后世山水畫的寫實風格奠定了基礎。宗炳還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了“臥游”的概念。他認為,通過觀賞山水畫,人們可以如同身臨其境地游覽山水之美景,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放松。這種觀念不僅拓寬了山水畫的審美功能,還體現(xiàn)了宗炳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宗炳的《畫山水序》不僅是對山水畫理論的深入探討,更是對“畫山水”觀念的全面解析。他的觀點和理念不僅為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指導,也為我們理解古代藝術精神和審美觀念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四、畫山水觀念與宗炳理論的關聯(lián)研究在探討“畫山水”觀念的起源時,我們不能忽視宗炳及其《畫山水序》的重要性。宗炳,作為東晉時期的著名畫家和理論家,他的貢獻不僅在于推動了山水畫藝術的發(fā)展,更在于他對于畫山水觀念的獨到理解和闡述。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明確提出了“以形媚道”的繪畫理論,他認為通過描繪自然山水,可以體悟到宇宙之大道。這一理論不僅為山水畫提供了哲學依據(jù),更將畫山水從簡單的描繪自然提升到了表達哲理和人生境界的高度。在宗炳的理論中,畫山水不僅僅是對于自然的模仿,更是一種心靈與自然的交融。他強調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通過筆墨的運用,將自然山水的神韻和氣質表現(xiàn)出來。這種對于畫山水觀念的理解,無疑為后來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同時,宗炳還提出了“暢神”的觀點,即通過觀賞山水畫,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愉悅和放松。這一觀點不僅體現(xiàn)了宗炳對于畫山水功能的認識,也反映了他對于畫山水觀念的理解。他認為,畫山水不僅僅是對于自然的再現(xiàn),更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和表達。宗炳的《畫山水序》為我們理解“畫山水”觀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他的理論不僅推動了山水畫藝術的發(fā)展,更深化了我們對于畫山水觀念的認識。通過深入研究宗炳的理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和藝術魅力。五、畫山水觀念的發(fā)展與演變自宗炳的《畫山水序》以來,畫山水觀念在中國藝術領域經(jīng)歷了漫長而豐富的發(fā)展與演變。這一觀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個歷史階段中逐漸成熟和深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士人階層的崛起和隱逸文化的盛行,畫山水開始成為表達個人情感與理想的重要手段。藝術家們通過描繪山水之美,寄托了對自然的向往和對塵世的超脫。這一時期的畫山水作品,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雖然以人物為主,但背景中的山水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一定的藝術表現(xiàn)力。到了唐代,畫山水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唐代畫家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理論指導下,畫山水不再僅僅是對自然的模仿,而是融入了畫家的主觀情感和審美理想。這一時期的畫山水作品,如王維的《輞川圖》,更加注重表現(xiàn)山水的內在精神和意境。宋代是畫山水觀念演變的關鍵時期。在宋代理學的影響下,畫山水開始追求“理趣”和“意境”,強調畫家的主觀情感和客觀自然之間的融合。同時,隨著文人畫的興起,畫山水成為了文人抒發(fā)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載體。宋代畫家郭熙的《早春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山水既有自然的真實感,又充滿了文人的情懷和理想。明清時期,畫山水觀念繼續(xù)發(fā)展,并逐漸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在這一時期,畫家們不僅注重表現(xiàn)山水的形態(tài)之美,還開始探索山水與人物、花鳥等其他元素之間的融合與互動。同時,隨著西方繪畫觀念的傳入,中國傳統(tǒng)畫山水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現(xiàn)代特色的畫山水風格。畫山水觀念自宗炳《畫山水序》以來,經(jīng)歷了漫長而豐富的發(fā)展與演變。這一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成熟和深化,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畫山水觀念的發(fā)展與演變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的脈絡。六、結論經(jīng)過對宗炳《畫山水序》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畫山水”觀念的起源及其在中國繪畫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宗炳作為東晉時期的著名畫家和理論家,其對山水畫的獨特理解和闡述不僅反映了當時繪畫藝術的發(fā)展狀況,也為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的“以形媚道”和“暢神”等觀念,深入揭示了山水畫的審美內涵和精神寄托。他認為,山水畫不僅僅是自然山水的再現(xiàn),更是畫家心靈與自然的交融,是畫家對自然之美的獨特感悟和表達。這種觀念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具有極高的前瞻性和創(chuàng)新性,對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宗炳還強調了山水畫在陶冶性情、提升人格方面的作用。他認為,通過欣賞和創(chuàng)作山水畫,人們可以領略自然之美,凈化心靈,提升自我修養(yǎng)。這種觀念不僅體現(xiàn)了宗炳對繪畫藝術功能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對藝術的獨特追求和審美理想。宗炳的《畫山水序》不僅是中國繪畫藝術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更是“畫山水”觀念起源的重要標志。通過對該著作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審美內涵和發(fā)展脈絡,也為當今的繪畫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借鑒。參考資料:王維,唐代著名詩人,以其獨特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而著稱。他的詩歌中,充滿了濃厚的自然氣息和畫意,尤其是他對于山水景色的描繪,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王維的山水詩,不僅是對自然景色的客觀描繪,更是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具有強烈的“非客體性”畫意。在王維的山水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于自然景色的描繪并不是簡單的寫生,而是通過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將自然景色轉化為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形象。例如,《山居秋暝》中,王維描繪了秋日山間的景色,不僅寫出了山、水、樹、石等自然元素,更是通過這些元素傳達出一種清幽、恬靜的意境。這種意境,不是簡單的對自然景色的再現(xiàn),而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王維山水詩中的“非客體性”畫意,還體現(xiàn)在他對于自然景色的選擇和處理上。他不滿足于對自然景色的簡單描繪,而是通過巧妙的選擇和處理,使自然景色成為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載體。例如,《終南山》一詩中,王維通過對終南山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于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并沒有對終南山進行全景式的描繪,而是選取了山中的一些典型元素,如“白云”“青靄”“落日”“明月”等,通過這些元素的處理和組合,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王維山水詩中的“非客體性”畫意,還體現(xiàn)在他對于自然景色的藝術加工上。他不滿足于對自然景色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加工,使自然景色成為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形象。例如,《鹿柴》一詩中,王維通過對鹿柴的描繪,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靈、靜謐的藝術世界。他通過對光影、聲音等元素的巧妙處理,使鹿柴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這種藝術加工,不僅使詩歌的藝術價值得到提升,更使詩歌的內涵得到深化。王維山水詩中的“非客體性”畫意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自然景色的主觀感受、選擇處理和藝術加工等方面。他的詩歌不僅是對自然景色的客觀描繪,更是通過主觀情感的融入和思想表達的載體,使自然景色成為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形象。這種“非客體性”畫意,不僅使王維的山水詩獨具魅力,更使他的詩歌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中國山水畫作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將探討“畫山水”觀念的起源,以及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對該觀念的闡述和發(fā)揮?!爱嬌剿庇^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自然被賦予了重要的地位。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尋求心靈的解脫;儒家則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這些思想觀念為“畫山水”藝術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山水畫的興起還與古代文人墨客的隱逸傳統(tǒng)有關。他們寄情于山水,通過繪畫形式表達對自然的向往和敬畏。宗炳,南朝書畫家,中國古代畫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暢神臥游”,強調繪畫應該達到抒發(fā)情志、陶冶情操的目的。在宗炳的理論中,山水畫不僅僅是表現(xiàn)自然,更是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系。他主張通過繪畫來探尋自然之道,使觀者在欣賞畫面時能夠感受到自然的氣息,從而受到啟發(fā),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畫山水序》是宗炳的代表性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山水畫理論的經(jīng)典之作。在這篇序文中,宗炳詳細闡述了他對山水畫的看法,包括山水畫的本質、意義、方法等方面。他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認為山水通過其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超越言象的美感,這種美感能夠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的神韻。宗炳還強調“暢神”,即通過觀察和描繪山水,使觀者能夠體驗到自然的美妙,進而陶冶情操、舒暢胸懷?!爱嬌剿庇^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文人的隱逸傳統(tǒng),而宗炳的《畫山水序》則進一步深化了這一觀念,提出了以形媚道、暢神等重要理論。這些理論對后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和批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思路?,F(xiàn)代藝術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斷發(fā)展,而“畫山水”觀念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爱嬌剿钡拿缹W思想和方法論對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和啟示,有助于促進現(xiàn)代藝術在表現(xiàn)自然、傳遞情感方面的發(fā)展?!爱嬌剿庇^念中的精神內涵也對于現(xiàn)代人尋求心靈慰藉、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畫山水”觀念的起源與宗炳《畫山水序》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國山水畫的內涵和特點,還能夠為現(xiàn)代藝術提供有益的啟示。我們應該在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掘和利用這一寶貴資源,不斷推動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明代有仇英、張宏以實景青綠山水聞名畫壇,開創(chuàng)了青綠山水畫的新格局。青綠山水至明代形成了一個發(fā)展高峰,涌現(xiàn)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山水畫家,畫法不斷推陳出新,使青綠山水這一傳統(tǒng)題材得到長足發(fā)展。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后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后來才有淡彩。前者以工致的筆法為特征。從六朝開始,逐步發(fā)展至唐代二李才確立了青綠山水的基本創(chuàng)作特色,兩宋之交前后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三個門類,在元、明、清三朝各自發(fā)展并相互影響,而以小青綠山水為盛。金碧山水重在金碧輝煌,大青綠山水長于燦爛明艷,小青綠山水妙在溫蘊俊秀。后者在明末出現(xiàn),以藍瑛的沒骨重彩山水為代表。后來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成為近現(xiàn)代張大千、劉海粟等創(chuàng)立的青綠潑彩山水。沒骨重彩長于艷麗繽紛,青綠潑彩長于熱烈酣暢。當代畫壇在工筆山水領域卓有成就的畫家有郭關、林容生、許俊、尼瑪澤仁、祁恩進、滿云林等?!扒嗑G山水”作為一種中國畫的技法,以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為主,宜表現(xiàn)色澤艷麗的丘壑林泉。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青綠山水始創(chuàng)于唐代,經(jīng)幾代畫家發(fā)展傳承,形成一種程式化的表現(xiàn)方法,但要畫好難度很大,清“四王”之一王石谷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睋Q言之,畫青綠沒有水墨畫功底是不行的。現(xiàn)代畫家中擅長青綠山水技法的不在少數(shù),像張大千、黃賓虹、黃山壽、吳湖帆、謝稚柳、賀天健、陳佩秋等都是畫青綠山水的高手,并在畫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民國時期許多畫家在制定潤格時,往往將青綠山水定得很高,以陳佩秋畫為例,山水、花鳥、人物及仿明清各家名跡每平尺50元,雙鉤花鳥、青綠山水及仿宋元各家名跡加倍,另加墨費二成。其他名家吳湖帆、胡佩衡、王季遷等青綠山水也是加倍,至于金碧山水一般在青綠的基礎上再加倍。出現(xiàn)這一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材料昂貴,繪畫難度大;另一方面是青綠山水歷來在市場上很受藏家的追捧,價格一般比其它作品要高得多。上世紀90年代國內藝術拍賣興起后,古今名家青綠山水作品很受藏家的歡迎。如2005年廣東保利拍賣會上,明代董其昌的《青綠山水》受到藏家的追逐,以1375萬元拍出。在2002年上海東方國際拍賣會上,張大千1947年用小青綠繪就的《仿趙大年湖山清夏圖》受到了各路藏家的追捧,結果被一藏家以2萬元收入囊中。時隔3年,當這件作品在北京中貿圣佳拍賣會上亮相時,以880萬元的高價成交,3年價格翻了3倍多。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中貿圣佳拍賣會上,海派名家謝稚柳的精心之作《青綠山水通景八屏》格外引人注目,這件作品尺幅約合4平方尺,比丈八匹的巨幅宣紙還要大五分之一,最后以1760萬元的天價成交,創(chuàng)下謝稚柳作品的市場最高價。有趣的是,此件作品在改革開放初期曾被謝稚柳以1萬元的價格讓給文物商店,不久文物商店又以30萬元的價格售給境外人士。短短的20多年,此件作品價格能翻那么多倍,與青綠技法繪就是分不開的。從上不難看出,名家青綠山水歷來是藏界的熱門題材。鑒于青綠山水創(chuàng)作的難度大、觀賞性強,后市仍將會受到海內外藏家的追捧,價格迭創(chuàng)新高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南宋時期,青綠山水畫風復興。以趙伯駒兄弟倆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傳趙伯駒《江山秋色圖》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圖中寫秋日的山川景色,峰巒、河流、飛瀑、村落、長橋、棧道、松柏、修竹、車馬、舟船、行人、渡者,畫面極為豐富。從技法上看,用筆精細而不瑣碎。用色瑰麗而不火燥,畫中滲以水墨皴法,既有青綠山水的明麗,也有文人畫的"氣韻"把唐之青綠山水畫法,向前推進了一步,趙伯嘯的畫風與伯駒相近,從年齡上看也大至相仿,可以推測在當時他們一定是通力合作,相互研究,互為發(fā)展的。二趙山水的表現(xiàn)萬法也多有變化。工整而無匠氣,緊密而不纖弱,雄偉而又典雅。明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趙伯骕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庇謩t,宋代繪畫,主要是以宮廷院畫為主導。我們從現(xiàn)存的宋人冊頁中,可以看到一些風格不同的青綠山水作品,雖是吉光片羽,但精彩紛呈。如《千里江山圖》、《云山殿閣圖》、《澄江碧岫圖》、《江天春色圖》、《懸圃春深圖》、《曲院蓮香圖》,雖然這些作品都沒能留下作者的姓名,可足以證明當時面青綠山水的高手很多,從中也管窺出宋代青綠山水畫多種風格和多樣技法。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jīng)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趙孟頫畫有兩種風格,一是工整,二是粗放。工整一類即繼承了青綠山水一派的畫法,直取唐人的遺意,頗見功力。這個時期,還有錢選作青綠山水獨具風格。張宏(公元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以石面連皴帶染為特色。畫面的上層是村落后面起伏連綿的高山,峰群綿延無盡,云煙繚繞,駐目其間,觀者仿佛置身千巖萬壑之間,不知其有幾許遙遠。主要宗法沈周、文征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學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風格。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門學者尊崇之。另據(jù)史書稱,張宏92歲尚健,仍在作畫。張宏的《青綠山水圖》作為青綠山水的重要代表作,為后世所推崇。此圖中峰巒挺秀,煙霧彌漫,云光翠影,意境清新。巖頭水邊,古樹叢生。一隱士臨溪席地而坐,仰視對山飛泉,一仆捧物而來。人物勾勒簡明,形神兼?zhèn)?。用筆筒中見工,色彩清麗。此畫構圖深遠壯闊,筆法蒼勁古拙,墨法蒼潤,格調蒼勁秀雅,布局含蓄謹嚴,峰戀挺秀,煙霧彌漫,云光翠影,意境清新。當我們吟誦“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這句詩時,心中難免會被這寥寥數(shù)語所描繪的美麗景色所打動。而這種對自然山水的向往和贊美,不僅僅存在于詩歌中,更在繪畫藝術中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將探討“畫山水”觀念的起源,以及它如何影響了中國的繪畫歷史?!爱嬌剿庇^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在道家學說中,自然被視為一種自由、和諧的狀態(tài),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的藝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