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微生物學課件_第1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課件_第2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課件_第3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課件_第4頁
醫(yī)學微生物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0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

一微生物定義二微生物的種類與分布1.非細胞型微生物三大類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醫(yī)學微生物學概念及發(fā)展簡史

三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一)從宏觀上看,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依賴微生物的存在來運行,如果沒有微生物的合成與分解代謝作用,物質循環(huán)則不能進行,人類將無法生存。在農業(yè)方面為植物生長提供無機氮、生產菌肥、微生物滅蟲等在醫(yī)藥工業(yè)方面;在工業(yè)生產方面:在環(huán)境治理方面:遺傳工程方面的應用:(二)從微觀上看,棲息在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宿主之間構成微生態(tài)關系四今后努力的方向發(fā)現(xiàn)新病原、闡明致病機制研制新疫苗、有效地預防傳染病的發(fā)生研究快速、準確、特異的診斷方法研制有效的治療藥物等

最終達到控制和消滅感染性疾病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人類在探討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規(guī)律和防治措施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科學,在醫(yī)學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該課程的特點是:易懂但易混;內容多、零散而難記。

第一篇細菌學總論

第一章細菌形態(tài)學

第一節(jié)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1.大?。簜€體微小,通常以微米(μm)為測量單位2.基本形態(tài):有三種:球狀、桿狀、螺旋狀,分別稱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3.染色性: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

第二節(jié)細菌的結構

㈠細菌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

1細胞壁

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稱粘肽。

細菌細胞壁所特有成分.

由多糖骨架、四肽側鏈和交聯(lián)橋3部分組成(G-菌肽聚糖無交聯(lián)橋)各種細菌肽聚糖骨架均相同,但四肽側鏈的組成極其聯(lián)結方式隨菌種而異.

磷壁酸(techoicacid)

革蘭陽性菌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殘基經磷酸二酯鍵相互連接而成的多聚物。作用:(1)調節(jié)離子通過粘肽層,有保存和輸送鎂離子的作用;(2)為噬菌體的特異性受體;(3)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4)具有抗原性可用于細菌的分型。

外膜G-細菌在肽聚糖層外面還有三層結構脂蛋白:由脂質和蛋白質構成外膜脂質雙層類脂A

內毒素的毒性部分,無特異性脂多糖核心多糖有屬或組的特異性寡糖重復單位由3-5個單糖組成,有種或型的特異性

脂質雙層是G-菌細胞壁的主要結構,占細胞壁干重的80%,結構類似細胞膜,為液態(tài)的脂質雙層,又稱外膜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即G-菌的內毒素(endotoxin)功能:(1)G-的主要致病物質;(2)所帶的負電荷可吸附鈣、鎂離子以提高其濃度;(3)具有抗原性;(4)是噬菌體吸附的受體;(5)選擇性屏障功能。

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及意義的比較

細胞壁結構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強度較堅硬較疏松肽聚糖層數可達50層1~2層肽聚糖含量50~80%5~20%磷壁酸有無外膜無有五肽交聯(lián)橋有(三維結構)無(二維結構)革蘭染色陽性(紫色)陰性(紅色)青霉素和溶菌酶敏感不敏感

細胞壁主要功能

①維持細菌固有形態(tài)

②保護細菌抵抗低滲環(huán)境

③完成菌體內外物質交換

④決定菌體的抗原性

⑤某些成分與致病性有關

細菌細胞壁缺陷型(細菌L型)

(1)形態(tài):多形態(tài)性(2)培養(yǎng):須在高滲低瓊脂含血清的培養(yǎng)基中生長,多呈油煎蛋狀菌落(3)原生質體:革蘭陽性菌原球體:革蘭陰性菌(4)對作用于細胞壁的抗生素無效(5)常規(guī)細菌培養(yǎng)陰性(6)細菌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能力

2細胞膜(cellmembrane)

細胞壁與細胞質之間半滲透性的生物膜脂類雙層,鑲有蛋白質功能:滲透和運輸、生物合成(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等)、呼吸作用、參與細菌分裂。另外,細胞膜是鞭毛基體的著生部位和鞭毛旋轉的供能部位。中介體(mesosome):細胞膜向細胞漿內凹陷,折疊形成的囊狀物。

G+多見,其功能類似真核細胞線粒體,故有擬線粒體之稱。參與細菌的分裂(細菌分裂時一分為二)加強了細胞呼吸(擴大了細胞膜的表面積)

白喉棒狀桿菌中介體透射電鏡圖×130000

3細胞質是細菌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含有以下顆粒:⑴核糖體(ribosome):合成蛋白質的場所⑵胞漿顆粒(cytoplasmicgranules):儲藏營養(yǎng)。異染顆粒:染成與細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顏色,如:白喉桿菌--鑒別⑶質粒(plasmid):質粒: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雙股環(huán)狀DNA攜帶某些遺傳信息,控制某些遺傳性狀

R質粒(resistanceplasmid):耐藥性質粒

F質粒(fertilityplasmid):致育性質粒

Vi質粒(virulenceplasmid):毒力質粒4核質(nuclearmaterial)

細菌為原核細胞,無核膜、核仁、核基質、有絲分裂器,故稱為核質或擬核。為雙股環(huán)狀DNA,還有少量RNA、RNA聚合酶、蛋白質是遺傳物質,有染色體功能,控制各種遺傳性狀

㈡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芽胞、鞭毛、菌毛

1.莢膜(capsule):定義:某些細菌胞壁外圍繞一層較厚的粘液性物質,稱為莢膜。形成條件:動物體內、營養(yǎng)豐富的培養(yǎng)基內化學成分:多糖分類:莢膜、微莢膜、粘液層----糖被功能:鑒別細菌、分型依據(因有抗原性)致病性有關(抵抗吞噬、消化等)2.鞭毛(flagellum)

定義:為附著在某些菌體上的細長而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種類:單毛菌:如霍亂弧菌雙毛菌:如空腸彎曲菌叢毛菌:如銅綠假單胞菌周毛菌:如傷寒沙門菌化學成分:蛋白質性質:是運動器官

電鏡下:基礎小體鉤狀體絲狀體鞭毛的功能:

①鑒別細菌:鞭毛(動力)的有無、數目、位置、排列、抗原性

②與致病性有關:粘附性

3.菌毛(fimbriaorpili)定義:某些細菌表面遍布著比鞭毛纖細、短而直的絲狀物。只有在電鏡下才能觀察。化學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菌毛的種類與作用:①普通菌毛:數量多,粘附于受體上---致病性②性菌毛:少,雄性菌(F+),雌性菌(F-)---接合;噬菌體吸附受體4.芽胞(endosporeorspore):定義:細菌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胞漿脫水濃縮,在菌體內形成的多層膜狀結構的圓形或卵圓形小體。形成條件:缺乏營養(yǎng)物質,有害代謝產物堆積性質:是休眠狀態(tài),不是繁殖方式種類:功能:①鑒別細菌:大小、形狀、菌體內的位置②對細菌起保護作用:多層膜包繞,通透性降低③作為滅菌是否徹底的指標:抵抗力強

細菌芽胞形狀、大小和位置

㈢細菌形態(tài)與結構檢查法

1.顯微鏡放大法

☆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等2.

染色法

單染法革蘭染色法復染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革蘭染色法(Gramstain):1.步驟:(1)細菌涂片、干燥、經火焰固定(2)結晶紫染色lmin,水洗(3)加碘液媒染lmin,水洗(4)加95%乙醇脫色30sec-lmin,水洗(5)用稀釋復紅或沙黃復染,lmin,水洗吸干后鏡檢真菌概念真菌(fungus):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組成:核膜和核仁(細胞核)完整的細胞器(胞漿):幾丁質或纖維素單細胞(少數)or多細胞(多數)生存方式:腐生or寄生繁殖方式:有性

or無性

生長緩慢分布廣泛、種類繁多、數量大多數有益:如釀酒、發(fā)酵、生產抗生素等少數有害:人類及動、植物疾病。醫(yī)學(病原)真菌400種,常見的有50-100種

真菌癥明顯上升趨勢:

1.

濫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

2.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癌藥物和HIV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等原因

分類真菌門:5個亞門(傳統(tǒng))鞭毛菌亞門(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亞門(Zygomycotin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半知菌亞門(Deutemycotina,orImperfectfungi)

(醫(yī)學相關:后4個亞門)最新分類:真菌界:4個門:接合菌門(Zygomycota)擔子菌門(Basidomycota)子囊菌門(Ascomycota)壺菌門(Chytridiomycota)

生物學性狀

形態(tài)與結構

形態(tài):多種多樣有核結構和細胞器。兩類:(一)單細胞真菌(二)多細胞真菌單細胞真菌

形態(tài):圓形或橢圓形,如酵母型和類酵母型真菌。(1)酵母型真菌菌絲:無繁殖方式:從母細胞芽生菌落:與細菌相似

(2)類酵母型真菌菌絲:假菌絲

(pseudohypha)

假菌絲:長的芽體可伸進培養(yǎng)基內

繁殖方式:從母細胞芽生

菌落:與酵母型相似,由假菌絲聯(lián)結成假菌絲體,稱為類酵母型菌落

多細胞真菌

由菌絲和孢子兩大部分組成

1.菌絲(hypha)2.孢子

(spore)菌絲(hypha)芽管:孢子生出嫩芽菌絲:芽管逐漸延長呈絲狀,管狀隔膜(septum):有的菌絲在一定的間距形成橫隔

菌絲體

(mycelium):菌絲長出分枝,交織成團分為:有隔菌絲(大部分病原性絲狀菌)無隔菌絲

營養(yǎng)菌絲

(vegetativemycelium):伸入到培養(yǎng)基內

氣生菌絲

(aerialmycelium):露出于培養(yǎng)基表面

生殖菌絲

(reproductivemycelium):部分氣中菌絲可產生具有不同形狀、大小和顏色的孢子鏡下菌絲的不同形態(tài)可作為識別的依據

(有繁殖能力)(1)單純菌絲細長的管狀組織,有粗有細,分枝或不分枝,有隔或無隔,有色或無色。(2)球拍狀菌絲菌絲在隔膜部位一端膨大呈球拍狀,排列規(guī)整。(3)破梳狀菌絲菌絲一側有不規(guī)則的梳齒狀凸起,梳齒參差不齊如破梳狀。(4)螺旋狀菌絲菌絲呈彈簧狀,有規(guī)律性旋轉狀生長。(5)結節(jié)狀菌絲稍膨大的側枝細胞、菌絲端細胞或中間性細胞彎曲成團,互纏成結。(6)鹿角狀菌絲菌絲頂端呈不規(guī)則分枝,狀如鹿角。孢子(spore)

孢子是生殖結構,由生殖菌絲產生。是鑒定和分類的依據。

(1)無性孢子

不經過兩性細胞的配合而產生

(2)有性孢子

細胞間配合(質配和核配)后產生:

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擔孢子

絕大多數為非致病性真菌所具有。無性孢子1)葉狀孢子(thallospore)

由菌絲細胞直接形成①芽生孢子(blastospore)通過發(fā)芽方式形成圓形或卵形的細胞②關節(jié)孢子(arthrospore)由菌絲分化成長方形的幾個節(jié)段,胞壁稍厚③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

是一種休眠細胞,條件適宜可再發(fā)芽

2)分生孢子(conidia)

常見的一種無性孢子形狀、大小、結構、顏色等:分類、鑒定①大分生孢子(macroconidia)體積較大,多細胞性。孢子呈紡錘形,棍棒狀等。②小分生孢子(microconidia)體積小,單細胞性,外壁薄,球形、卵形、梨形以及棍棒狀等。3)

孢(子)囊孢子(sporangiospore)

由菌絲末端形成一種囊狀結構(孢子囊),內有許多孢囊孢子。繁殖與培養(yǎng)真菌的繁殖方式依靠孢子及菌絲進行繁殖:有性繁殖無性繁殖無性繁殖

1.芽生:酵母菌及酵母樣真菌

2.裂殖:以二分裂法進行繁殖

3.萌管:萌發(fā)芽管,芽管伸延后形成菌絲

4.隔殖:在分生孢子梗某一段落形成一隔膜,隨之原生質濃縮而形成一個新的孢子。孢子可再獨立繁殖。

真菌的培養(yǎng)特性

真菌的營養(yǎng)要求不高常用沙保弱培養(yǎng)基

(Sabouraud′smedium):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鈉和瓊脂。溫度:22~28℃,但某些深部感染的真菌為37℃。

pH:4.0~6.0

生長速度:較慢在沙保弱培養(yǎng)基上,3種類型的菌落:

1.酵母型菌落

(yeasttypecolony):菌落柔軟、光滑、濕潤。鏡下可見單細胞性的芽生孢子,無菌絲。隱球菌菌落

2.類酵母型菌落(酵母樣菌落)(yeast-liketypecolony):和酵母型菌落相似,

鏡下可見假菌絲。白色念珠菌菌落3.絲狀型菌落(filamentoustypecolony):由多細胞菌絲體組成的絮狀菌落(一部分向空中生長,并形成孢子)。絲狀真菌或霉菌菌落。(菌落較大)

變異性多次傳代或孵育過久,容易變異(形態(tài)、結構、菌落性狀、色素以及生理性狀(毒力))。

抵抗力熱:不強。孢子一般60℃經1h即被殺滅

(不同于芽胞)。干燥、日光、紫外線及多種化學藥物:

耐受性較強。

1%~3%石碳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醛液:較敏感。

致病性真菌性感染

真菌性超敏反應

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性感染

真菌病

(mycoses):

由真菌引起感染并表現(xiàn)臨床癥狀者

真菌的致病力比細菌弱

致病性真菌

條件致病性真菌原發(fā)性感染:球孢子菌(Coccidiodes)、皮炎芽生菌

(Blastomyoesdermatitidis)、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等繼發(fā)性感染:

機體防御機能顯著低下時。

致病機理:真菌的粘附能力,對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抑制,胞壁中的酶類真菌性超敏反應

按性質分:①感染性超敏反應:感染后,Ⅳ型②接觸性超敏反應:

吸入或食入,Ⅰ~Ⅳ型按部位分:

①皮膚超敏反應:皮炎、濕疹、蕁麻疹、瘙癢癥等②呼吸道超敏反應:支氣管哮喘以及過敏性鼻炎③消化道超敏反應真菌毒素中毒

農作物、食物或飼料上

表現(xiàn):1.肝、腎、神經、造血系統(tǒng)損傷

2.致癌性:黃曲霉毒素,等

(原發(fā)性肝癌)

免疫性非特異性免疫

1.機體的屏障和正常菌群的拮抗健康的皮膚粘膜皮脂腺分泌的不飽和脂肪酸學齡前兒童頭癬成人足癬白念珠菌是正常菌群

(口腔、陰道、腸道)2.吞噬作用

單核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

特異性免疫

免疫力不強,不能形成穩(wěn)固的病后免疫

1.抗體的作用

2.細胞免疫及超敏反應

微生物學檢查法

取材:淺部:鱗屑、病發(fā)或甲屑

深部:分泌物、排泄物、體液、痰液及血液直接鏡檢:粘稠或含角質的標本:先加10%KOH,微加溫后鏡檢液體標本:離心后鏡檢培養(yǎng):含抗生素的沙保弱培養(yǎng)基

25℃(絲狀真菌)37℃(酵母型真菌)主要病原性真菌皮膚感染真菌(淺部真菌)皮下組織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

皮膚感染真菌

部位: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組織(表皮角質層、毛發(fā)、甲板)分類:皮膚癬菌角層癬菌感染源:接觸患者或患畜接觸染菌物體

皮膚癬菌

疾?。浩つw癬

(tinea),尤其手足癬三個屬:表皮癬菌

(Epidermophyton)

毛癬菌(Trichophyton)

小孢子癬菌

(Microsporum)

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

致病菌種:絮狀表皮癬菌(E.floccosum)侵犯部位:侵犯表皮、甲板,不侵犯毛發(fā)疾病:體癬、足癬、手癬、股癬和甲癬特征:1菌落:蠟狀―>粉末狀,白色―>黃綠色

2大分生孢子:菌絲的側壁及頂端,棍棒狀,壁薄,3-5個細胞

3小分生孢子:無

4菌絲:較細、分隔,可見球拍狀、結節(jié)狀、螺旋狀菌絲毛癬菌屬(Trichophyton)

致病菌種:紅色毛癬菌(T.rubrum)石膏樣毛癬菌(T.mentagrophytes)斷發(fā)毛癬菌(T.tonsurans)侵犯部位:侵犯表皮、甲板,毛發(fā)疾?。后w癬、足癬、手癬、股癬、甲癬、發(fā)癬特征:1菌落性狀:顆粒狀、粉末狀、絨毛狀、光滑蠟樣及腦回狀菌落色澤:白色、黃色、淡紅色、紅色、橙黃色、桔黃色或紫色

2大分生孢子:細長、薄壁、棒狀、兩端鈍圓

3小分生孢子:側生、散在或葡萄狀

紅色毛癬菌(T.rubrum)

1生長速度:較緩慢2菌落性狀:粉末狀,絨毛狀菌落色澤:白色,淡紅色或蛋黃色菌落背面:紅色3大分生孢子:為圓筒形,胞壁薄,光滑,3-8個細胞4小分生孢子:為單細胞性,側生,卵圓形,棍棒狀或洋梨狀

石膏樣毛癬菌(T.mentagrophytes)

1生長速度:中等2菌落性狀:扁平,呈粉末狀或絨毛狀

菌落色澤:白色或蛋黃色菌落背面:黃色,黃褐色或褐色3大分生孢子:較少,2-5個細胞,呈棍棒狀,胞壁薄,有橫隔4小分生孢子:單細胞性或葡萄串狀,球形或亞球形

斷發(fā)毛癬菌(T.tonsurans)

1生長速度:遲緩2菌落性狀:扁平形,呈顆粒狀

菌落色澤:奶油色,灰色,黃褐色菌落背面:黃褐色,紅褐色,鐵銹色3大分生孢子:少,棍棒形或圓筒形,2―10個細胞4小分生孢子:豐富,稍大,形狀多樣(絲狀,淚滴狀,棍棒狀等),側生,并排或成堆5亦可見到分節(jié)型孢子和螺旋形菌絲

小孢子癬菌(Microsporum)

致病菌種:奧杜按小孢子菌(M.audoini)犬小孢子菌(M.canis)

石膏樣小孢子菌(M.gypseum)侵犯部位:毛發(fā),皮膚疾?。侯^癬、體癬特征:1菌落性狀:絨毛狀或粉末狀,粗糙菌落色澤:灰色、桔紅色或棕黃色

2大分生孢子:厚壁,梭形

3小分生孢子:卵圓形,側枝末端

4菌絲:有隔,呈結節(jié)狀、球拍狀、梳狀

奧杜按小孢子菌(M.audoini)(歐美小孢子菌)

1侵犯部位:毛發(fā)及皮膚2疾?。瑚[屑斑,偶爾引起體癬,甲癬,膿癬3菌落性狀:天鵝絨狀,可有放射狀溝紋菌落色澤:淡桔黃色或淡棕黃色菌落背面:棕黃色4大分生孢子:紡錘形,壁厚,外有刺,分隔多(4-20個)5小分生孢子:棍棒狀,菌絲兩側6可見到厚膜孢子,還可見到球拍樣,樹狀,結節(jié)狀菌絲

犬小孢子菌(M.canis)

(羊毛狀小孢子菌)

1疾?。喊装_,膿癬,體癬2生長速度:慢3菌落性狀:棉毛狀,菌絲呈放射狀,樹枝狀,邊緣呈鋸齒狀菌落色澤:白色,米黃色菌落背面:桔黃帶紅棕色4大分生孢子:梭形,壁厚,頂端尖,胞壁有小突起,6-15個細胞5小分生孢子:單細胞性,側生,棍棒形,洋梨形6菌絲:有隔

石膏樣小孢子菌(M.gypseum)

1侵犯部位:兒童頭部2疾?。好已准澳撃[,亦可引起體癬3生長速度:較快4菌落性狀:絨毛狀,顆粒狀,粉末狀菌落色澤:白色,棕黃色菌落背面:紅棕色5大分生孢子:豐富,紡錘形,壁薄,光滑或有小突起,頂端鈍圓,4-6個細胞6小分生孢子:少,單細胞性,棍棒狀,在菌絲的兩側7菌絲:多形性,如球拍樣,梳狀,結節(jié)狀菌絲8可見有厚膜孢子

角層癬菌

腐生于表皮角質或毛干表面病原性菌:

秕糠狀鱗斑癬菌(糠皮孢子菌)(Malasseziafurfur)何德毛結節(jié)菌(Pieriahortai)

秕糠狀鱗斑癬菌(Malasseziafurfur)疾?。浩つw表面:花斑癬(黃褐色)

只礙美觀好發(fā)部位:胸、背、腹、頸和上臂培養(yǎng)特點:好脂性(培養(yǎng)基中加入橄欖油等)菌落:酵母型鏡下所見:球形或卵圓形的酵母形細胞菌絲(比白念珠菌的假菌絲及皮膚癬菌的菌絲寬且短)厚壁,球形,成群的孢子何德毛結節(jié)菌(Pieriahortai)毛干上硬的黑色結節(jié)(砂粒狀)

皮下組織感染真菌種類:著色真菌孢子絲菌侵入途徑:外傷感染部位:局部擴散:著色真菌:血行或淋巴管孢子絲菌:淋巴管

申克孢子絲菌(Sporotrixschenckii)腐生性雙相型真菌形態(tài)特點:患者標本(膿、痰、血、病變組織):梭形或圓形孢子

沙保弱培養(yǎng)基(25℃):灰褐色皺膜狀菌落鏡下:分隔菌絲,成群的梨形小分生孢子血平板(含胱氨酸)(37℃):以芽生方式形成酵母型菌落感染途徑:皮膚(有創(chuàng)傷)接觸:染菌土壤或植物

經口或呼吸道侵入疾?。烘咦咏z菌性下疳(sporotrichoticchancre):孢子絲菌侵入皮下組織、淋巴管,形成亞急性或慢性肉芽腫,使淋巴管出現(xiàn)鏈狀硬結

著色真菌

分布:土壤、木片和木漿中組織中:厚壁、圓形細胞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

1生長速度:緩慢

2菌落:褐色,黑色的糊狀菌落

3菌絲:棕色,有隔

4分生孢子:棕色,圓形或橢圓形在分生孢子梗上,樹枝形、劍頂形、花瓶形等

代表菌:裴氏豐薩卡菌(Fonsecaeapedrosoi)

卡氏分枝孢菌(Cladosporiumcarrionii)

外瓶霉(Exophiala)

瓶霉(Phialophora)侵入途徑:外傷感染多發(fā)部位:顏面、下肢、臀部等暴露部位疾?。?/p>

著色真菌病

(chromomycosis):病損皮膚呈境界鮮明的暗紅色或黑色區(qū)深部組織:慢性感染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腦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時多態(tài)性,鑒定困難

深部感染真菌

發(fā)病率增加:

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

主要菌屬: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新形隱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

曲霉菌(Aspergillus)

毛霉菌(Mucor)

鐮刀菌屬(Fusarium)

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假絲酵母菌

(Saccharomycesalbicans)

念珠菌(Candida)中10個種有致病性皮膚、粘膜及內臟的念珠菌病(candidiasis)

生物學性狀1形態(tài):菌體圓形或卵圓形2方式繁殖:出芽3組織內:芽生孢子及假菌絲培養(yǎng)時:厚膜孢子(在假菌絲中間或其末端形成)為本菌特征之一4菌落:37℃2~3d,類酵母樣菌落,灰色或奶油色,光滑,有酵母氣味陳舊:菌落增大,顏色變深,質地變硬或有皺褶5營養(yǎng)要求:普通瓊脂、血瓊脂、沙保弱培養(yǎng)基

致病性常在菌(口腔、上呼吸道、腸道與陰道粘膜)菌群失調或抵抗力降低時(如AIDS):念珠菌病所致疾?。海ㄉ畈?,淺部)

1.皮膚、粘膜感染皮膚:皮膚潮濕、皺褶部位(腋窩、腹股溝、乳房下、肛門周圍、會陰部及指(趾)間),引起濕疹樣皮膚念珠菌病、肛門周圍瘙癢癥及肛門周圍濕疹和指間糜爛癥粘膜:鵝口瘡

(thrush)、口角糜爛、外陰、真菌性陰道炎2.內臟感染肺炎、支氣管炎、腸炎、膀胱炎、腎盂腎炎、敗血癥3.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

(不易發(fā)現(xiàn),病死率高)

腦膜炎、腦膜腦炎、腦膿腫

微生物學檢查法

1.

直接鏡檢膿、痰標本:革蘭染色后鏡檢皮膚或指(趾)甲:先滴加10%KOH

軟化后鏡檢鏡下所見:圓形或卵形芽生孢子假菌絲

2.

分離培養(yǎng)沙保弱培養(yǎng)基:

25℃1~4d,乳白色酵母樣型菌落鏡下所見:假菌絲成群的卵圓形芽生孢子

3.鑒別和鑒定

(1)芽管形成試驗:

人血清或羊血清中,37℃、1.5~4h,

芽生孢子及芽管形成

(2)厚膜孢子形成試驗:

檢查致病力

1%吐溫-80玉米粉培養(yǎng)基中,

25℃,24~48h,厚膜孢子(菌絲頂端、側緣或中間)

(3)動物試驗:

菌液注入兔(耳靜脈)小白鼠(尾靜脈,腹腔)

5~7d后動物可死亡,腎臟、肝臟等有膿腫

新形隱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

分布:鴿糞;人類的體表、口腔、糞便形態(tài):圓形的酵母樣細胞

外周有一層肥厚的膠質樣莢膜繁殖方式:芽生,無假菌絲培養(yǎng):沙保弱與血瓊脂培養(yǎng)基

25℃和37℃

酵母型菌落,粘稠,乳白色---桔黃色---棕褐色莢膜多糖:A、B、C、D4個血清型

臨床分離株:A,D型

致病性

是正常菌群抵抗力降低時:內源性感染致病物質:莢膜多糖:抑制吞噬誘使動物免疫無反應性降低機體抵抗力感染途徑:呼吸道所致疾?。海ㄉ畈?,淺部)

肺部感染(空氣飛沫傳播)播散感染:各個臟器(皮膚、粘膜、淋巴結、骨、內臟)

最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慢性腦膜炎)

預后不良

微生物學檢查法

1.直接鏡檢(墨汁涂片法):

CSF:離心取沉渣痰和膿汁:直接加墨汁鏡檢圓形菌體,透明的肥厚莢膜2.培養(yǎng)培養(yǎng):沙保弱培養(yǎng)基,25℃或37℃,2~5d

菌落:乳白色、粘液性細菌型菌落,蠟樣光澤繼續(xù)培養(yǎng):菌落增厚,由乳白、奶油色變?yōu)榻埸S色鏡檢:圓形或卵圓形菌體,無假菌絲3.免疫試驗檢測抗原膠乳凝集試驗,熒光抗體技術

曲霉菌(Aspergillus)主要致病菌:

煙曲霉(A.fumigatus)黃曲霉(A.flavus)黑曲霉(A.niger)土曲霉(A.terreus)

構巢曲霉(A.nidulans)菌絲:有隔,多細胞性,有分枝

足細胞(接觸培養(yǎng)基的部分,厚壁而膨大)分生孢子梗:從足細胞直立頂囊:孢子梗頂端膨大,半球形或橢圓形小梗:頂囊上,輻射狀,一層或二層桿狀分生孢子:小梗頂端,成串,球形或柱狀,黃、藍、棕黑分生孢子頭:菊花樣的頭狀結構(頂囊,小梗,分生孢子)菌落:絨毛狀或絮狀開始為白色,后菌種不同顏色不同繁殖:多數:無性少數:有性

煙曲霉(A.fumigatus)菌落:綠色,深綠色頂囊:燒瓶狀小梗:單層,頂囊上半部孢子:球形,有小棘,綠色,成鏈排列

黃曲霉(A.flavus)菌落:黃色頂囊:球形或近球形小梗:雙層,第一層長,布滿頂囊表面,放射狀孢子:球形或梨形,有小棘,成鏈排列

黑曲霉(A.niger)菌落:黑色頂囊:球形或近球形小梗:雙層,第一層長,布滿頂囊表面,放射狀孢子:球形,黑褐色,有小棘,成鏈排列

土曲霉(A.terreus)菌落:淡褐色或褐色頂囊:半球形小梗:雙層,第一層短,頂囊的2/3,放射狀孢子:球形,小,表面平滑,成鏈排列

構巢曲霉(A.nidulans)菌落:綠色或暗綠色頂囊:半球形小梗:雙層,第一層略長,頂囊的上半,放射狀孢子:球形,綠色,成鏈排列

致病性

所致疾?。褐苯痈腥?/p>

超敏反應毒素中毒

1.肺曲霉菌病

真菌球型肺曲霉菌病

(asperigillomaorfungusball)

局限性發(fā)病基礎:器官已有空腔

(如結核空洞,副鼻竇,擴張的支氣管)

不侵犯組織,不播散肺炎型曲霉菌病常見于免疫缺損或免疫受抑制的患者在肺內播散,引起壞死性肺炎或咯血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超敏反應疾病。

2.全身性曲霉菌病重癥疾病的晚期原發(fā)病灶:肺,少見于消化道,多數由敗血癥引起3.中毒與致癌人或動物急、慢性中毒,損傷肝、腎、神經等組織癌癥的發(fā)生

毛霉菌(Mucor)接合菌亞門條件致病菌,在重病或惡性疾病晚期,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培養(yǎng)特征:生長速度:迅速菌落:絲狀,白色,轉為灰黑色或黑色鏡下特征:菌絲:無隔,粗大,不規(guī)則,分枝較少孢子囊:球形,在孢子囊梗上

內有大量孢子,可形成有性孢子

感染部位:鼻或耳部,經唾液流入上頜竇和眼眶,形成肉芽腫;經血流入腦部,引起腦膜炎

擴散至全身,死亡發(fā)病急,進展快,生前診斷困難

鐮刀菌屬(Fusarium)主要致病菌:茹鐮刀菌(F.solani)

尖鐮刀菌(F.oxysporum)

念珠鐮刀菌(F.moniliforme)所致疾?。簻\部:真菌性角膜炎,爪真菌病深部:從鼻竇,呼吸道及皮膚入侵生長速度:迅速菌落:淺紫色或玫瑰紅色等大分生孢子:兩頭尖,中央彎曲,為鐮刀形,分隔,呈多細胞性

支原體(Mycoplasma)

1.能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中生長

2.能獨立生活

3.最小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4.無細胞壁

5.二分裂繁殖

6.多形態(tài)性,“油煎蛋樣”菌落分類

柔膜體綱(Mollicutes)

支原體目(MycoPlasmatales)

下分3個科:①支原體科(MycoPlasmataceae);

2個屬:支原體(Mycoplasma)脲原體(Ureaplasma)②無膽甾原體科(Acholeplasma-taceae),生長時不需要外源性膽固醇;③螺原體科(Spiroplasmataceae),生長至一定階段呈螺形。人體分離:20種,其中8種是致病或條件致病菌:

肺炎支原體(M.pneumoniae,Mpn)

生殖支原體(M.geuitalium,Mg)

人型支原體(M.hominis,Mh)

發(fā)酵支原體(M.fermentants,Mf)

穿透支原體(M.penetrans,Mpe)

梨支原體(M.pirum,Mpi)

關節(jié)炎支原體(M.arthritidis,Mart)

解脲脲原體(U.urealyticum,Uu)

支原體與細菌L型比較性狀支原體細菌L型濾過性有有細胞壁無無油煎蛋狀菌落形成形成對青霉素抵抗抵抗對膽固醇需要生長需要不一定需要來源自然界、人與動物由細菌在環(huán)境條件下誘導形成回復變成細菌不能能遺傳性與細菌無關與原細菌相同肺炎支原體形態(tài)與結構

大小:可通過濾器,光鏡下可觀察細胞壁:無形態(tài):球形、球桿形、分枝絲狀或念珠狀等細胞膜:

三層:1.蛋白質

2.脂質(膽固醇較多)3.蛋白質染色:姬姆薩染色法:淡紫色或藍色核酸:二種(DNA和RNA)生長繁殖繁殖方式:

二分裂方式球體延伸、分節(jié)斷裂、出芽、分枝繁殖周期:3小時營養(yǎng)要求:較高,含動物血清、酵母浸液酸堿度:pH7.8~8.0氣體環(huán)境:5%CO2或5%CO2與95%N2溫度與時間:37℃,3d~10d菌落特征:“油煎蛋”狀菌落表25—2支原體與脲原體的某些生物學特性

抗原構造主要抗原成分:1.蛋白質

P1蛋白抗原:表面抗原致病:粘附

2.脂質中的糖脂抗體:產生補體結合抗體生長抑制抗體代謝抑制抗體抵抗力理化因素:比細菌敏感(因無細胞壁)熱:弱,50℃經30min死亡-20℃可長期保存耐堿酸和有機溶劑:較敏感(消毒劑、清潔劑)四環(huán)素族、紅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敏感青霉素:不敏感致病性外源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咽炎、氣管炎支原體性肺炎(Mycoplasmalpneumonia)(原發(fā)性非典型肺炎)(primaryatypicalpneumonia)臨床表現(xiàn)和胸部X線:

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典型肺炎不同類似病毒性肺炎世界各地,密集人群,兒童及青少年多見秋冬季發(fā)病率高,每隔3~5年出現(xiàn)一次流行飛沫傳播潛伏期2W~3W,感染起病緩慢臨床主要癥狀:發(fā)熱(約39℃)、頭痛、持續(xù)性頑固咳嗽、胸痛等。病人帶菌、排菌狀態(tài)可持續(xù)6W~8W肺外合并癥(神經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心臟等)發(fā)病率高,嚴重者可致死致病性:粘附是先決條件也和超敏反應有關(共同抗原)免疫性抗體:多種(CF抗體、生長抑制抗體、殺支原體抗體等)

呼吸道sIgA:有一定作用非特異冷凝集素:1.和自身免疫有關

2.患者陽性率為50%,常用于輔助診斷。

微生物學檢查法病原分離特異核酸的檢測血清學診斷抗原檢測冷凝集試驗病原分離標本:咽拭子或痰液培養(yǎng)基:雙相培養(yǎng)基(含馬血清、酵母浸液)

SP-4培養(yǎng)基(提高分離率30%~40%)氣體環(huán)境:5%~10%CO2溫度與時間:37℃,l~2W可疑菌落:

1.糖發(fā)酵

2.溶血性

3.血細胞吸附

4.特異抗血清生長抑制試驗等

特異核酸的檢測(1)聚合酶鏈反應(PCR):優(yōu)點:特異性好敏感性高快速、簡便靶基因:16SRNA基因

P1蛋白基因方法:套式PCR(nPCR)

復合PCR

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分析(RFLP)

隨機引物PCR(RAPD)

(2)基因探針根據堿基嚴格互補配對的特性特異性強,敏感性不如PCR技術血清學診斷

(1)補體結合試驗(CFT):雙份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

診斷(2)間接血凝試驗(IHA):測抗體,2—3周高峰(3)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IgM、IgG和IgA

敏感性高(4)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檢測IgM、IgG

特異性較強抗原檢測

方法1:間接法或直接法抗體:熒光標記多克隆抗體或單克隆抗體檢測標本:呼吸道分泌物中抗原

86%可陽性方法2: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標本:呼吸道分泌物中抗原可檢出105CFU/ml

方法3: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捕獲法抗體:抗P1單克隆抗體檢測標本:P1蛋白可檢出104CFU/ml

特異性強,3小時即可冷凝集試驗輔助診斷非典型肺炎針對紅細胞膜Ⅰ抗原冷凝集素屬IgM5d~10d出現(xiàn),2W~3W高峰輔助診斷效價:64~128倍以上雙份效價升高4倍以上特異性和敏感性較低防

冶藥物:四環(huán)素類(近年來耐藥性增加)

大環(huán)內酯類:首選

(紅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喹諾酮類疫苗:減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其它支原體寄生部位:鼻咽腔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屬于正常菌群,引起條件性感染口腔支原體:慢性呼吸道感染唾液支原體:齒槽溢膿生殖支原體:生殖道、呼吸道和關節(jié)腔的炎癥,

流產、早產和新生兒肺炎發(fā)酵支原體: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AIDS相關(分離率明顯升高)人型支原體:滲出性咽炎、非淋菌性尿道炎

(nongonococcalurithritis,NGU),

卵巢膿腫、產褥敗血癥脲原體屬

(Ureaplasma)

從支原體分出的獨立的新屬正常菌群:絕大多數有致病性:解脲脲原體(U.urealyticum,Uu)

1954年從NGU患者的病灶處分離類似肺炎支原體能水解尿素生物學性狀

形態(tài):圓形或球桿狀染色:革蘭染色陰性溫度和酸堿度:37℃,pH6.0菌落:很小(15μm~60μm,放大200倍),

稱T株(Tinycolonystrain)敏感性:

敏感:四環(huán)素、氯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0.05%醋酸鉈、

125μg/ml5-碘-2’脫氧尿苷不敏感:青霉素生化特性:水解尿素產氨致病性

存在:人和動物的口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血清型:解脲脲原體(Uu)有14個血清型傳播途徑: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所致疾病(STD)

泌尿生殖道感染:NGU、盆腔感染、宮頸炎、陰道炎、輸卵管炎、慢性前列腺炎、附睪炎、男女不孕癥、反復流產、早產、死胎新生兒疾病:呼吸道病變、肺炎、腦膜炎立克次體屬立克次體特征:①比細菌小,能通過濾器,光鏡可見②以節(jié)肢動物為傳播媒介,有儲存宿主③專性細胞內寄生(胞漿內),原核細胞微生物④二分裂繁殖⑤有兩種核酸(DNA和RNA),酶系統(tǒng)不完整⑥多數人畜共患⑦對抗生素敏感所致疾病:發(fā)熱出疹性疾病對人致病的:立克次體屬東方次體屬埃立克體屬柯克斯體屬立克次體分類及其致病情況見表26-1

生物學性狀大小:(0.3μm-0.6μm)×(0.8μm-2.0μm)形態(tài):

類似球桿菌,多形性

(球形、啞鈴形、長桿狀或絲狀等)染色:Giemsa染色法:紫色或藍色

馬氏染色法(Macchiavellostain):紅色排列:

散在于細胞漿中、核旁成堆

(斑點熱立克次體在胞漿或核內)培養(yǎng):

專性細胞內(活細胞內)寄生培養(yǎng)方法:

雞胚卵黃囊內接種組織細胞培養(yǎng)動物接種抵抗力:

熱、消毒劑:較弱(56℃,數分鐘,0.5%石碳酸、

0.5%來蘇,75%酒精中數分鐘)

抗生素:敏感:氯霉素和四環(huán)素不敏感:磺胺類低溫、干燥:較強(-20℃或冷凍干燥半年以上)抗原構造:群特異性抗原,種特異性外膜抗原外斐反應(Weil-Felixreaction):斑疹傷寒等立克次體與變形桿菌某些X菌株有共同的耐熱多糖類抗原。利用這些變形桿菌菌株代替立克次體抗原,進行定量非特異凝集反應(交叉凝集反應),以檢測人或動物血清中的相應抗體。協(xié)助診斷斑疹傷寒,恙蟲病,滴度超過1:160有意義.致病性傳播方式:普氏立克次體:頭虱和體虱(腸上皮細胞)人是唯一宿主斑點熱立克次體:第一宿主是蜱(唾液腺)第二宿主是嚙齒類動物致病機理

過程:侵入->小血管內皮細胞中繁殖->

破壞細胞->細胞腫脹、浸潤、堵塞血管腔形成血栓

->皮膚:斑疹

->實質器官:相應臨床表現(xiàn)

毒性物質:內毒素

磷脂酶A所致疾病1.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imictyphus)

不屬于人畜共患病

病原體:普氏立克次體(R.prowazekii)

媒介:人虱宿主:人季節(jié):冬春季癥狀:5~21d潛伏期->高熱、頭痛、肌肉痛等->4~5d:皮疹->

神經、心血管和其他器官病后免疫:持久,與地方性斑疹傷寒有交叉免疫

2.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typhus)

(鼠型斑疹傷寒)

屬于人畜共患病病原體:斑疹傷寒立克次體(R.typhus)宿主:鼠為天然貯存宿主傳播方式:鼠蚤或虱->鼠間

->人->人虱->人疾病:較輕,緩慢,持續(xù)時間短,很少侵害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后免疫:持久,并與流行性斑疹傷寒有交叉免疫

3.恙蟲病(scrubtyphus)

病原體:恙蟲病東方次體

(O.tsutsuganushi)傳播:寄生于恙螨體內,可經卵傳代。人若進入恙螨的孳生地,可能受感染(亦稱“叢林熱”)癥狀:10~14d潛伏期->突然高熱,被叮咬處:發(fā)紅,丘疹,水皰,潰瘍,周圍紅暈,上有黑色痂皮,稱為焦痂(特征)。附近的淋巴結腫大,皮疹。治療拖延肺炎、腦炎、DIC。微生物學檢查法

(一)血清學診斷

1.外斐反應(非特異性)

診斷:立克次體和東方次體效價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價增長

2.補體結合(CF)反應(特異性)

所用抗原:可溶性抗原(群特異抗原)

洗滌過的顆??乖?種特異抗原)

診斷:斑疹傷寒群、斑點熱群、恙蟲病、

Q熱(二)立克次體分離鑒定

動物:小鼠(恙蟲病)

雄性豚鼠(斑疹傷寒)防治原則1.滅虱、滅蚤、滅鼠2.改進環(huán)境、個人衛(wèi)生3.死疫苗4.廣譜抗生素有效

巴爾通體屬(Bartonella)

特點:1.形態(tài)結構與立克次體相似

2.可以人工培養(yǎng)而非嚴格細胞內寄生模式種:桿狀巴爾通體(B.bacilliformis)生物學性狀

形狀:1.血涂片:球形、橢圓形或弓形桿狀;單個或成群,偶見鏈狀2.組織中:內皮細胞原漿中,單體或圓形團塊,G-,常用Giemsa或鍍銀染色法。3.培養(yǎng)中:單鞭毛培養(yǎng)條件:1.需氧2.常用10%兔血清和0.5%血紅蛋白的半固體培養(yǎng)基3.可在無細胞培養(yǎng)基中生長4.28℃-37℃,10d以上致病性

自然宿主:人媒介:節(jié)肢動物(疣腫白蛉)所致疾病:1.奧羅亞熱-秘魯疣

(Oroyafever-verrucaperuviana)

病原體:桿狀巴爾通體階段:第1階段:發(fā)熱,貧血(奧羅亞熱)

第2階段:以血管損害為基礎的肉芽腫(秘魯疣)

診斷方法:1.血涂片

2.用半固體培養(yǎng)基分離培養(yǎng)

衣原體(Chamydia)特點:1.能通過細菌濾器,光鏡下可觀察

2.有獨特發(fā)育周期

3.不能人工培養(yǎng),不能獨立生活,

為專性細胞內寄生

4.原核細胞型和病毒的區(qū)別:

⑴有細胞結構⑵細胞壁類似G-⑶兩種類型的核酸(DNA和RNA)⑷有核糖體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獨特的發(fā)育周期⑹對多種抗生素敏感(四環(huán)素和紅霉素)分類存在:人類、哺乳動物及禽類體內分類依據:1.抗原構造

2.包涵體糖原的有無

3.對磺胺類藥物的敏感性分類(4個種):1.沙眼衣原體(C.trachomatis)(人)亞種(1)沙眼生物變種(Biovartrachoma)

14個血清型(2)性病淋巴肉芽腫變種(Biovar

lymphogranunlomavenereum,LGV)4個血清型(3)鼠生物變種(Biovarmouse)

2.鸚鵡熱衣原體(C.psittaci)(人)

3.肺炎衣原體(C.pneumonia)(人)

4.家畜衣原體(C.pecorum)

表27-13種致病性衣原體的比較

生物學性狀生活周期包括原體和始體兩階段光鏡下:兩種形態(tài):

原體(elementarybody)

始體(initialbody)原體(elementarybody)

1.形狀:球形,0.2~0.4μm

電鏡下:核質致密和少量核糖體細胞壁堅韌

存在于細胞外

2.功能:(1)有很強的感染性(吸附)(2)發(fā)育成始體:吸附->被吞噬->

胞膜在原體周圍形成空泡->

原體在空泡中增大->始體始體(initialbody)

1.形狀:球形,較原體大(0.8~1.5μm),無致密核質,有纖細網狀結構---

也稱為網狀體(reticulatebody)

2.發(fā)育周期:原體->->始體->空泡內->

二分裂->子代原體->包涵體(inclusionbody)->原體成熟->釋放->再感染

(24~48h)(無細胞外周期)3.是繁殖型,無感染性染色:1.Macchiavello染色法或Giemsa染色法原體:紅色或紫色始體:深藍色

2.碘染色法:沙眼衣原體原體:褐色(因包涵體含糖原)

培養(yǎng)

方法:1.雞胚卵黃囊

2.各種傳代細胞

(Hela細胞,McCog細胞)3.動物實驗:某些可感染小鼠

培養(yǎng)時間:48~72h后觀察:包涵體原體顆粒始體顆粒

抗原構造

1.屬特異性抗原成分:脂多糖方法:CF試驗和IF法2.種特異性抗原成分:外膜蛋白(MOMP)方法:IF法和中和試驗(NT)3.血清型特異性抗原成分:MOMP

方法:單克隆抗體微量免疫試驗

血清型:(1)沙眼生物變種:14個(A-K、Ba、Da,Ia)

(2)LGV:4個(L1、L2、L2a和L3)

抵抗力

熱:敏感,60℃10min或37℃48h寒冷:-50℃數年化學消毒劑:0.5%石炭酸,24h75%乙醇,半分鐘抗生素:利福平、四環(huán)素、紅霉素、磺胺敏感

青霉素:不敏感

致病機理

致病物質:內毒素相似的物質致病機理:1.抑制細胞代謝,使細胞溶解

2.引起超敏反應

3.形成肉芽腫傳播途徑:眼-眼眼-手-眼性接觸傳播產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不通過節(jié)肢動物傳播)

所致疾病

1.沙眼(trachoma)(慢性傳染性角結膜炎)病原體:沙眼生物變種的A、B、Ba、C血清型傳播途徑:眼—眼,眼—手—眼慢性炎癥,可致盲湯飛凡等(1956年,雞胚接種法)2.包涵體結膜炎(inclusionconjunctivitis)

病原體:沙眼生物變種中除A和C以外好發(fā)人群:新生兒(產道感染)(母嬰間)

成人(接觸)3.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體:沙眼衣原體D-K血清型是性傳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eddisease,STD)疾?。耗行裕悍橇芫阅虻姥祝∟GU)女性:NGU、宮頸炎、盆腔炎嬰兒:肺炎(產道)

4.性病淋巴肉芽腫(lymphogranulomavenereum,LGV)是STD

病原體:沙眼衣原體LGV生物變種

5.上呼吸道感染及衣原體肺炎

(chlamydiapneumonia)病原體:鸚鵡熱衣原體和肺炎衣原體

(除外沙眼衣原體)

自然宿主:鸚鵡,鳥類疾病:鸚鵡熱(呼吸道感染)

肺炎衣原體引起的肺炎只限于人群間

免疫性

細胞免疫,體液免疫保護性不強持續(xù)、隱性和反復感染微生物學檢查法

(一)直接涂片鏡檢

Giemsa染色,沙眼還要做碘液染色,查包涵體(二)酶抗體法檢查抗原用抗衣原體抗體、酶標抗體IgG(三)分離衣原體小鼠腹腔、雞胚卵黃囊或培養(yǎng)細胞

(四)血清學診斷鸚鵡熱和LGV的診斷。常用CF試驗??贵w效價增高4倍或4倍以上(五)檢查核酸

PCR,雜交等,特異性及敏感性高

螺旋體(spirochaete)定義:細長、柔軟、彎曲呈螺旋狀、運動

活潑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基本結構:類似細菌,但無鞭毛對人類致?。?.鉤端螺旋體屬問號鉤端螺旋體,雙曲鉤端螺旋體

致病性(即寄生性),非致病性(即腐生性)2.密螺旋體屬3.疏螺旋體屬

形態(tài)與染色

形態(tài):細長、彎曲的桿菌暗視野顯微鏡下:

1.螺旋細密、規(guī)則,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

2.問號鉤端螺旋體:似問號雙鉤螺旋體:兩個彎曲染色:G—,但著色難。常用鍍銀染色法,棕褐色

培養(yǎng)和生化反應易人工培養(yǎng),需氧,營養(yǎng)要求不高常用Korthof培養(yǎng)基半固體培養(yǎng)基:扁平、透明、圓形菌落生化反應:不分解糖類和蛋白質產生過氧化氫酶

抵抗力熱,酸:抵抗力弱濕土或水中:存活6w以上(傳播上有意義)

分類

1.按抗原構造分類表面抗原:多糖蛋白復合物,型特異性->分型內部抗原:類脂多糖復合物,

幾種鉤體共有->分群2.按DNA同源性分類

DNA雜交技術

傳染方式

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傳染源和儲存宿主:鼠類、狗和豬等(非節(jié)肢動物為媒介)動物:多不發(fā)病,在腎臟繁殖->尿->排出人類:接觸污染物

致病性

致病物質:1.溶血素->溶血2.細胞毒因子3.內毒素樣物質侵入途徑:皮膚損傷粘膜眼結膜臨床類型:①黃疸出血型又稱外爾病(Well'sdiscase)

敗血癥、出血、黃疸與肝腎損害等②流感傷寒型又稱沼澤熱(marshfever)

如流感或傷寒,較輕,內臟損害較少

免疫性

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對同型)特異性抗體(

1~2w):

調理,吞噬增強血流中:被清除腎臟內:不易被清除

->尿中排菌:數周、數月、數年微生物學檢查法

(一)檢查螺旋體

取材:1w內:血,2w后:尿,腦膜刺激癥狀:腦脊液檢查方法:1.直接鏡檢暗視野法,鍍銀染色法

2.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

Korthof培養(yǎng)基,25~30℃,2~4w3.動物實驗(接種)豚鼠,黃地鼠

4.其他同位素,生物素標記DNA探針,PC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