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文學類文本閱讀浙江省精誠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清人趙翼贊譽崔顥的《黃鶴樓》“樓真千尺迥,地以一詩傳”,這一看法已見于南宋林希逸對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評論“鳳凰臺著名,以李翰林一詩也”。鳳凰臺和黃鶴樓各自憑借李白和崔顥的一首詩而名傳后世,這就是宇文所安所說的好文章創(chuàng)造一個地點的現(xiàn)象。這個地點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處勝跡,從一座樓臺亭閣到一塊墓碑。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畎住兜墙鹆犋P凰臺》有關金陵鳳凰臺的記載始見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記述東晉升平年間,“有鳳凰集此地,因名其處為鳳凰臺”。南宋馬光祖的《重建鳳凰臺》以淳熙時期保寧寺的壁記為據(jù),也得出了“晉升平已有臺”的結論。將金陵鳳凰臺當作名勝來題寫是自李白開始的。不過,從唐詩可知,金陵鳳凰臺此時即便存在,也還沒有形成一處名勝地標。李白以《登金陵鳳凰臺》向崔顥的《黃鶴樓》致敬并與之競爭,對他來說,鳳凰臺不過是一個方便的借口或話題而已。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至宋代影響漸著,題寫鳳凰臺自此蔚為風氣。但入宋之后,鳳凰臺屢遭破壞,長期處于荒廢狀態(tài)。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陸游所見鳳凰臺已“廢為大軍甲仗庫”。兩宋時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鳳凰臺,祥符年間“嘗著亭于斯,斯樓斯亭,咸以鳳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鳳凰臺”。歷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著改弦更張,另起爐灶,因為遺跡所剩無幾,不足為憑。既然如此,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現(xiàn)了題寫鳳凰臺的盛況并綿延不絕呢?在勝跡業(yè)已消逝或難以確認之際如何繼續(xù)書寫勝跡?書寫勝跡又意味著什么?周寶供的《亭臺類序》或許道出了其中奧秘:凡山川佳麗處,須起亭臺樓閣乃足供游人之玩賞。然古跡多堙,傾頹殆半。其間可登覽者固在所必紀,即有空名而無遺址可問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窮探,更以期后賢之重建云爾。這再次證實,題寫名勝是一種非對象化的寫作,后世的詩人來到此地,不只是為了看到鳳凰臺當下的模樣,更是為了將它從記憶中召喚回來。在所寫的勝跡消逝或失去了確定遺址之后,書寫本身變成了對它的補償與替代。消失的勝跡轉化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勝跡,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題寫勝跡既是關于勝跡的書寫,又最終化為勝跡的一部分,甚至取勝跡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勝跡修建與景觀重構。在勝跡毀壞和消失后,正是題寫勝跡的詩文繼續(xù)維系著,也不斷更新著關于它的歷史記憶。(摘編自商偉《“地以一詩傳”:題寫勝地的“跡”與“文”》)材料二:就廣義的書寫而言,勝跡所關聯(lián)的歷史、文學、宗教甚至神話、民俗都至關重要,但最終既體現(xiàn)“文”而又顯現(xiàn)為“跡”的,無疑是具有物質性的題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對于勝跡而言,題刻不僅具有指認的作用,對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義,尤其是山東境內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四山摩崖與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處題刻,在巫鴻先生看來,它如同一座歷史堆積起來的紀念碑,“山腳的碑銘年代相對較晚,越往上年代則越為久遠,沿著這些題銘攀登而上,游客們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尋歲月的痕跡,深入歷史。而岱頂?shù)臒o字碑,則是沉寂的歷史源頭”。明代文士往往通過選擇什么樣的時機出游,來將自己與普通游人區(qū)別開來;而乾嘉以后,隨著金石成為時尚,尋訪碑刻亦成為文人旅游的重點,其時踵出的登岱圖及其題詩之中常見碑刻的內容,就是一個顯見的例證。黃易《鐵橋先生登岱觀摩崖碑》所描繪的是濟寧金石收藏家李東琪觀摩《紀泰山銘》的場景,兩位游客對著唐玄宗書丹的摩崖指指點點,整個登岱活動,黃易只選取了這一場景作為定格,可知觀碑已然成為文人登岱的重頭戲。一方面,文字的題寫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學與書法,參與了風景的塑造,但題刻與山水的關系是從屬的,嵌入的,拓展的,不處于主要地位,雖說沒有《金剛經(jīng)》,便沒有經(jīng)石峪(或石經(jīng)峪)這樣的景點,但這絲毫不妨礙泰山仍是四海聞名的勝跡;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邊所匯集的種種題刻,相當于山水畫中的題跋,比如宋人陳國瑞題刻、明人所刻《大學》一章、萬恭所題寫的《高山流水石壁記》、李邦珍題寫的“經(jīng)正”、汪坦所刻《周頌》中的《般》等,這些后起的題刻不惟討論《金剛經(jīng)》的字體與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這片摩崖上所展開的某種競爭。但即便如此,題跋亦不能爭奪本幅的地位,《金剛經(jīng)》仍然是經(jīng)石峪真正的勝跡所在。(摘編自薛龍春《點綴山林:摩崖石刻與勝跡的塑造》)[注]經(jīng)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上刻隸書《金剛經(jīng)》,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jīng)石”。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宋時林希逸對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的評論,正體現(xiàn)了趙翼“地以一詩傳”這一觀念,這與宇文所安對文學與名勝關系的認識不謀而合。B.兩宋時期,鳳凰臺屢遭破壞,因此對鳳凰臺的題寫蔚為風氣,這與朝廷多次下令重建鳳凰臺不無關系。重建重修,往往意味著另起爐灶,很可能,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C.題刻對勝跡的重新塑造有著一定的意義,也往往能給勝跡增添一定的文化底蘊。清朝中期以后,尋訪碑刻也成為了文人旅游的重點。D.《金剛經(jīng)》參與了經(jīng)石峪景點的塑造,是經(jīng)石峪真正的勝跡所在,但《金剛經(jīng)》與山水的關系仍是從屬的。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文和題刻,對于名勝的塑造和流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平凡的山水也能借助文人之手得以揚名,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離。B.勝跡的書寫不一定會反應勝跡的歷史風貌,但這些文字仍有其存在的價值。一些勝跡在消失之后,依賴這些文字在文本中得以存活,成為文本化的勝跡。C.在眾多的書寫方式中,最能顯示“文”與“跡”雙重內涵的,當屬物質性的題刻,尤其是摩崖石刻。D.兩則材料啟發(fā)我們,保護名勝古跡,既要保存相關的非物質性的文字,也要保留物質性的題刻,同時也不能忽略勝跡本身。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xiàn)材料一“地以一詩傳”觀點的一項是()(3分)A.李白《越中覽古》與紹興的越王臺B.杜甫《登岳陽樓》與岳陽市的岳陽樓C.張繼《楓橋夜泊》與蘇州的寒山寺D.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與晉江的孤山寺4.兩則材料都論述了題寫題刻與名勝古跡的關系,請簡要分析其異同。(4分)5.結合材料一的觀點,試分析杜牧《阿房宮賦》對歷史勝跡阿房宮的意義。(6分)1.選B,強加因果,原文是“題寫鳳凰臺自此蔚為風氣。但入宋之后,鳳凰臺屢遭破壞,”。2.選A,“相互依存不可分離”錯,題寫文字可以脫離名勝古跡而存在。3.選C。張繼的《楓橋夜泊》,可謂寒山寺有關中詩文中的絕唱,其地位無與倫比,不可撼動,它讓無數(shù)人知道了寒山寺的存在。越王臺出名,絕不是因為李白這首詩。岳陽樓更出名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白居易詩中的孤山寺是杭州的孤山寺,不是江蘇靖江的孤山寺。4.同:①材料一認為題寫甚至能“化作勝跡的一部分”。②材料二則認為題刻具有指認的作用,對塑造勝跡也有一定的意義。二者都認為題寫和題刻對勝跡的流傳有一定的意義。異:①材料一認為題寫甚至能“取勝跡而代之”。②材料二認為“題刻與山水的關系是從屬的,嵌入的,拓展的,不處于主要地位”。5.①題寫的名勝古跡往往已消逝或失去了確定遺址,題寫者只是為了將它從記憶中召喚回來。比如《阿房宮賦》里的阿房宮在杜牧寫作時已經(jīng)不存在,寫作是杜牧自己的需要。②題寫是對名勝古跡的補償與替代。如《阿房宮賦》增加了阿房宮的文化價值,使阿房宮成為文本化的勝跡,在文本書寫中內涵更為豐富。③題寫勝跡化為勝跡的一部分,甚至取代了勝跡本原,并以其它方式介入后世的修建與景觀重構。如現(xiàn)今阿房宮遺址的受重視與開發(fā),與杜牧的《阿房宮賦》不無關系。④在勝跡毀壞和消失后,正是題寫勝跡的詩文繼續(xù)維系著,也不斷更新著關于它的歷史記憶。《阿房宮賦》在現(xiàn)代不斷更新著讀者對阿房宮的體驗與想象。(每點2分,答對3點即可得滿分,意思對即可)解析:材料一的觀點集中體現(xiàn)在最后一段,核心語句是“題寫名勝是一種非對象化的寫作”,以下語句都是具體解說。浙江省四校聯(lián)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晚清科考政策發(fā)生變化,除了詩文,還新增時務、天算、輿地等內容,為適應這種變革,吳江鄉(xiāng)間有賈家三子開始接觸上海報紙以補充新知,兄弟三人通過報紙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兩三個時辰用在報上。眼界開了,行動也就開始,他們托人在洋貨店買回來一盞火油洋燈,一亮如同白晝,油燈那點搖曳之火就顯得可憐無比。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報,凡見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購買。僅此仍不解渴,他們想去上海見見世面。謀劃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條船,半夜時分偷偷奔向上海。倘若這是一段史實,按照現(xiàn)有的研究思路,我們會關注什么呢?或許是當時的吳江鄉(xiāng)下已經(jīng)可以看到多少報紙,都是些什么報,它們又是通過什么渠道傳播的;或許是當?shù)刈x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讀什么,報紙對他們產(chǎn)生了什么作用;當然也可以分析報紙在上海向周邊輻射影響的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這樣的一些研究都從各自不同層面觸及報紙及其影響,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所有這些研究相加,讓人覺得仍未擊中這個故事的真正命意。比如為什么是讀報讓人知道外面的事?為什么報紙可以是購買洋貨的指導?報紙的這種誘導力量來自哪里?總而言之,如果沒有報紙的話,這一切就不會發(fā)生。那么,報紙是什么呢?很遺憾,在我們的研究中的確沒有人去追究報紙是什么,而是把報紙當作了一個不證自明的物品。這不僅把報紙常識化了,而且也難以切實把握研究者慣常重視的報紙內容及其作用(比如與書籍有何不同)。這種所謂的報紙歷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實,實際上是沒有“報紙”的報紙研究。歷史學家達恩頓就曾表達過類似意思,他說,研究者們總是希望通過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開一扇透視法國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們從來沒有打算了解這種主要傳播工具是如何貢獻于現(xiàn)代的第一次偉大革命,可以說,這場大革命如果沒有印刷報刊,就不可能推翻舊的君主專制。報刊與歷史研究中存在的這種現(xiàn)象,絕不是歷史研究獨家的問題,無論是社科還是人文學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狀況。其中一些研究者在關于媒介的構成、歷史及影響研究方面,路徑固然不一,但在關注媒介內容、角色和傳播的知識及其構成,而輕視乃至忽視媒介本身上,則是大同小異。如果我們轉變研究視野,將媒介看成一種改變時空和社會關系的新的傳播方式,①而不是當作一個空瓶,我們的研究——比如關于上面提到的吳江賈家兄弟故事的研究——還會只是圍著其內容打轉嗎?報刊是一種媒介,沒有人會提出異議;但為什么一定是媒介,媒介到底是什么,想必沒有多少人能夠回答。如何理解媒介,總是與以什么樣的方式看待它密切相關。當把媒介看成負載內容的一塊白板,②一個透明的玻璃缸時,除了緊盯“媒介內容”這一片“滋味鮮美的肉”,就不可能還會想到其他什么東西。且不說這種“工具論”的媒介觀,已經(jīng)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就是從今天我們自身的媒介體驗(比如手機的使用)來看,這一觀念也是完全不適用的。由此及彼,當能刺激我們反思現(xiàn)有媒介與歷史研究中的媒介觀,借此重新理解媒介,從媒介是什么入手,重新建立一個考察媒介的視角,顯得尤為重要。直白地說,在很多人眼里,媒介似乎是無須厘定的,因為它已經(jīng)是明擺在那里的一個個實物——人人都看得到的東西;或者說媒介已不是自然媒介物,而是一個社會機構,雖然二者都有處于中間位置之義。就每個具體研究而言,這樣理解似乎沒有什么大的問題。然而若稍作追究,就會發(fā)現(xiàn)事情不那么簡單。報紙、廣播、電視差別很大,其制作、傳遞、呈現(xiàn)和接收方式都不一樣,為什么都一概稱之為高二語文試題卷第1頁共7頁媒介,其依據(jù)是什么?什么東西可以被稱為媒介,什么樣的研究可以被認定為媒介研究?當我們一提媒介,本能的反應就是手中攤開的報紙,與家人一起圍坐觀看的電視機,飄揚出悅耳聲音的收音機,黑暗中人影晃動的銀幕的時候,我們的理解就已經(jīng)失落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間”之義——亦即在學術上理解媒介本該具有的“恰當?shù)姆绞健?。所以,記住下面這句話就顯得十分關鍵:理解媒介,不僅指理解單個的媒介形式——電、打字機、紙張、網(wǎng)絡——而是要從媒介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懊浇榻嵌取奔匆馕吨浇椴粌H僅是一個物品、一個對象,更是一個考察社會、人乃至世界的站點。這一“角度”或者視角,就是媒介的“居中”或“中間”位置。報紙、廣播、電視之所以是“媒介”,就在于它們共同的“媒介性”——處在中間位置的“調節(jié)機構”,更為切近的表達即“交轉性”。(摘編自黃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識媒介與歷史》)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對吳江賈家三兄弟來說,報紙不僅是增加新知識、了解外界事情的窗口,而且也成為購買洋貨的誘因。B.沒有“報紙”的報紙研究是指研究者沒有關注報紙本身究竟是什么,而是注重研究報紙內容及其作用。C.研究者希望通過考查印刷的世界,對法國大革命有新發(fā)現(xiàn),其實忽視了媒介本身,是“媒介盲”的表現(xiàn)。D.認為圍坐觀看的電視機是媒介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這種理解失去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間”之義。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認為現(xiàn)有研究思路“讓人覺得仍未擊中這個故事的真正命意”,是說研究者們未真正理解李伯元在書中記述這個故事的社會意義。B.如果從新的視角考察媒介,我們對媒介的理解與傳統(tǒng)才可能會有所區(qū)別,可以深入認識媒介是什么,也可能擴大媒介研究的視野和范圍。C.我們本能地把手中攤開的報紙當作媒介,是因為我們認為報紙和廣播、電視一樣都可以向我們傳遞信息,它的媒介性質毋庸置疑。D.雖然人們有時候把媒介界定為一種自然媒介物或一個社會機構,但是二者的“居中”或“中間”位置并未因這種不恰當?shù)睦斫舛淖儭?.下列選項中,能夠體現(xiàn)媒介“中間”含義的一項是(3分)A.在視覺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以“視覺性”為脈絡,把藝術、圖像、廣告、肥皂劇等全都納入研究的范圍。B.電視劇《人世間》在講述故事與塑造人物之間達到了高度的藝術平衡,彰顯了重大現(xiàn)實題材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新高度。C.通過研究《新青年》雜志作為公共交談平臺的運作方式,揭示其內容的形成,透視當時社會思想文化的變革軌跡。D.手機既能接收音頻、視頻,又能接收圖文、數(shù)據(jù),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賦予了手機強大的媒介融合能力。4.文中有兩處畫波浪線的句子,作者借句中的“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闡述了什么觀點?(4分)5.為了讓讀者理解“媒介的‘中間’之義”,作者是如何逐步展開論述的?請簡要概括。(6分)1.D(“認為圍坐觀看的電視機是媒介的觀點是錯誤的”說法錯誤。根據(jù)文意,作者并未否認報紙、廣播、電視機等是媒介)2.A(A“未真正理解李伯元在書中記述這個故事的社會意義”與文意不符,原文“總而言之,如果沒有報紙的話,這一切就不會發(fā)生。那么,報紙是什么呢?”可知,“這個故事的真正命意”指的是指對報紙本身的研究。)3.C(A強調研究媒介的范圍,B項強調電視劇作品的價值,D項強調手機的功能,均未涉及媒介的“中間”含義)4.①“空瓶”“透明的玻瑞缸”形象生動的比喻,使“媒介盲”“工具論”等術語表達更通俗易懂。②第一處,作者不認同只關注“媒介內容”而忽視媒介本身的“媒介盲”現(xiàn)象:第二處,表示對緊盯“媒介內容”的“工具論”的媒介觀不認可,表明我們要重新建立考察媒介的視角:(4分。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5.①首先,通過以現(xiàn)有思路去關注歷史故事產(chǎn)生的問題,引出沒有“報紙”的報紙研究的誤區(qū)。②然后,批評當前媒介研究中存在的“媒介盲”和“工具論”的媒介觀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考察媒介的新視角。③最后,啟發(fā)讀者思考媒介的“中間”之義,提出研究的視角——“媒介視角”。(6分。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浙江省杭州市學軍中學2023—2024學年下學期高二語文學科測試卷(一)(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題。①中國儒家文化有“樂學”的傳統(tǒng)?!墩撜Z》開篇就講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明確指出了“學”與“悅”之間的關系??鬃舆€談到學習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樂之,在他看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中國文化史上備受尊崇的“孔顏之樂”,就是儒家“樂學”理念的生動實踐,明代大儒王艮(字汝止,號心齋,陽明后學的集大成者,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有一首《樂學歌》流傳于世,這首詩就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樂學”理念。②“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痹谌寮铱磥?,樂乃是心之本體。明代大儒、王艮之子王東壓也指出:“樂者,心之本體也。有不樂焉,非心之初也。吾求以復其初而已矣?!笨鞓纺耸切牡谋緛頎顟B(tài),如果有煩惱出現(xiàn),那就是離開了心的最初狀態(tài)。讀書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恢復心的最初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苦樂摻雜,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態(tài),“不樂”與“樂”如同孿生兄弟,它們往往結伴而來。在王艮看來,真正的“樂”,不依賴于外在的條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擾,它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某種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來狀態(tài),真正的“樂”并非欣喜若狂或興高采烈,而是內心寧靜、無有憂愁。剛出生的嬰兒,既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他只是處在一種簡單自然、自在自適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也可以看作一種“樂”。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頭腦開始發(fā)育,欲望逐漸萌生:正是頭腦所制造的私欲,把“心之本體”給蒙蔽、束縛了。一旦陷入欲望的泥潭,必然患得患失,煩惱也將如影隨形。③“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碑斠粋€人私欲萌發(fā),即刻就會被自己的良知覺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覺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為本體之真樂將會重新顯露出來。所謂良知,就是本來的“知”,亦即“嬰兒意識”,或者說純凈的意識。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謂“致良知”,簡單來說就是始終保持警覺,覺知當下的一切。這是陽明心學的重要修養(yǎng)功夫。良知與私欲,如同光明與黑暗,當光明進來的時候,黑暗將自然消退,正如王陽明所說:“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雹堋皹肥菢反藢W,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痹谕豸蘅磥?,真正的“學”就是致良知。真正的“樂”,就是通過致良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體之樂。如果在致良知的過程中體會不到“樂”,那就偏離了圣賢之學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致良知。當然,如果不去學習和踐行致良知,也難以體會到這個本體之樂。這意味著,當我們處在放松而警覺的狀態(tài),內心寧靜、無有思慮,那就是在“學”(致良知);當我們處在緊張和焦慮的狀態(tài),內心躁動、思緒紛雜,那就不是在“學”(致良知)。在王陽明看來,“??旎畋闶枪Ψ颉?,故而,要體會到真正的“樂”,不僅要研讀圣賢之書,而且需要恰當?shù)挠柧毣蛲ㄟ^一定的方式,把情緒的垃圾丟出去,“心之本體”才有可能顯露出來,當一個人的內心越來越寧靜,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喜樂,就意味著這個“學”是卓有成效的,那是處在正確的學習方向;如果內心越來越糾結,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痛苦,那就意味著它是不自然的,很有可能偏離了圣人之學的方向。⑤“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蓖豸尢岢?,要在樂中求學,當我們的心處在寧靜愉悅的狀態(tài),學習圣賢之學(致良知)將會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覺到不樂。那還不如停下來歇息。與此同時,學中也有樂,在學習圣賢之學(致良知)的過程中,將自然而然地體會到那個本體之樂。在儒家看來,“樂”就是“學”,“學”就是“樂”?!皩W”與“樂”在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一旦把它們割裂開來,也就步入歧途了。這意味著,真正的“學”并不是拿起書本來讀的那個狀態(tài),而是保持覺知,安住當下。通過這個“學”所帶來的放松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⑥“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王艮感慨“天下之樂,何如此學”,世間各種欲望之樂,猶如過客一般轉瞬即逝,絲毫不值得貪戀,而致良知所帶來的精神之樂,是長久的樂、最大的樂。倘若讀書只是增加了我們對于知識的執(zhí)著,甚至帶來諸多的負累和煩惱,那么就應該去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現(xiàn)了偏差,只要及時加以調整,我們的心將重新回歸平靜與喜樂。⑦在現(xiàn)代社會。有的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只關注知識的累積、技能的培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的涵養(yǎng),智慧的提升,學習變得趨向功利化、技術化,陷入所謂的“學習焦慮”。今天,重溫王艮的《樂學歌》,無疑有助于我們明晰學習的動機,真正通過學習來滋養(yǎng)心靈、喚醒智慧,進而增益人生的幸福。(摘編自謝青松《“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王艮(樂學歌)解讀》)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篇以《論語》的“學”“悅”關系和孔子倡導的學習以樂之為上的理念導入,為進一步論證中心觀點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B.王艮父子對心的本來狀態(tài)的認識一致,都認為快樂是心的本體,而煩惱不是心的最初狀態(tài),違背了讀書人對修身養(yǎng)性的終極追求。C.致良知和體會本體之樂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人們通過致良知,能夠發(fā)現(xiàn)本體之樂:處于本體之樂中的學,才是真正的致良知。D.王艮感慨“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在作者看來,王艮的這句話表達了對致良知帶來的精神之樂的極大肯定和對欲望之樂的否定。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苦樂摻雜,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態(tài)”,可見要體會到真正的“樂”是不可能的。B.文章認為,成人的“樂”就是回到初生嬰兒那樣簡單自然、自在自適的“樂”的狀態(tài)。C.即使學習很刻苦,但如果偏離圣賢之學的方向,人們也可能會感覺疲憊,成效不高。D.從文中我們得到啟示:拿起書來讀不是真學習,學習狀態(tài)比學到具體的知識更重要。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第四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A.“天下之學……若費些子氣力,便不是圣人之學,便不樂?!盉.“文字思索亦無害,但作了常記在懷,則為文所累?!盋.“良知昏迷,眾欲亂行:良知精明,眾欲消化,亦猶是也?!盌.“圣賢只是為己之學,重功夫不重效驗?!?.王陽明說:“良知猶主人翁,私欲猶豪奴悍婢。”請結合文本分析其中蘊含的良知與私欲的關系。(4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說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論據(jù)和相應觀點的關系的辨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觀點,仔細比對各個選項,正確選擇。
(4)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找出與題干相關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解答】(1)B.“違背了讀書人對修身養(yǎng)性的終極追求”錯誤,偷換概念。由原文第二段“讀書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恢復心的最初狀態(tài)”“如果有煩惱出現(xiàn),那就是離開了心的最初狀態(tài)”可知,“心的最初狀態(tài)”并不是“修身養(yǎng)性的終極追求”。
故選B。
(2)A.“不可能的”錯誤,由原文第四段“在王陽明看來,‘??旎畋闶枪Ψ颉?,故而,要體會到真正的“樂”,不僅要研讀圣賢之書,而且需要恰當?shù)挠柧毣蛲ㄟ^一定的方式,把情緒的垃圾丟出去”可知,通過恰當方法有可能體會到真正的“樂”。
B.“成人應尋找像初生嬰兒那樣”錯誤,由原文第二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頭腦開始發(fā)育,欲望逐漸萌生……一旦陷入欲望的泥潭,必然患得患失,煩惱也將如影隨形”可知,成人尋找的樂的狀態(tài)是消除煩惱之后的樂,與嬰兒的不一樣。
C.正確,由原文“當一個人的內心越來越寧靜,……那是處在正確的學習方向;如果內心越來越糾結,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痛苦,那就意味著它是不自然的,很有可能偏離了圣人之學的方向”可知。
D.“學習狀態(tài)比學到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錯誤,由原文第五段“真正的‘學’并不是拿起書本來讀的那個狀態(tài),而是保持覺知,安住當下。通過這個‘學’所帶來的放松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可知,通過這個“學”所帶來的“放松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
故選C。
(3)第四段的論點是真正的“樂”,就是通過致良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體之樂。
A.“不是圣人之學,便不樂”符合第四段觀點。
B.“文字思索亦無害,但作了常記在懷,則為文所累”可論證第五段觀點:學中也有樂,在學習圣賢之學(致良知)的過程中,將自然而然地體會到那個本體之樂。
C.“良知昏迷,眾欲亂行”可論證第三段觀點:良知和私欲的關系。
D.“為己之學”與本文觀點無關。
故選A。
(4)“主人翁”與“豪奴悍婢”的比喻,揭示了良知和私欲是主仆關系,是掌控和被掌控關系。
具體情況,可由原文第三段“當一個人私欲萌發(fā),即刻就會被自己的良知覺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覺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簡單來說就是始終保持警覺,覺知當下的一切”,可以概括:良知應該時時覺察、消除私欲。
由“良知與私欲,如同光明與黑暗,當光明進來的時候,黑暗將自然消退”可知,私欲如黑夜,時常出現(xiàn),良知如同光明,“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沒有良知會造成私欲橫行的危險局面。
答案:
(1)B
(2)C
(3)A
(4)①良知為主,私欲為奴仆,良知可以管控私欲;
②私欲強悍,常有萌發(fā),任其蔓延會蒙蔽良知;良知要保持警醒,及時清除私欲?!军c評】選擇題干擾項設置常見錯誤類型:
1.擴大范圍。2.偷換概念。3.無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為一談。5.強加因果。6.答非所問。7.相互矛盾。8.張冠李戴。9.過于絕對。10.斷章取義。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汾口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就文學而言,“真實”是一個很奇怪的詞語,在通行的文學標準中,“真實”是最低級的文學形式,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認為,“真實”從來都不是藝術的標準。其實,韋勒克所反對的“真實”是就其最基本意義而言的,即物理意義的真實,“那兒有一朵玫瑰花”,這是物理真實,但這并不是文學。文學要求比物理真實更多的真實,“那兒是哪兒?庭院,原野,還是書桌?誰種的或誰送的?那玫瑰花的顏色、形態(tài),味道是怎樣的?”這才進入文學的層面,因為關于這些會有千差萬別的敘述,即使是非虛構寫作,也只能說:我在盡最大努力接近“真實”,在“真實”的基礎上,尋找一種敘事模式,并最終結構出作家關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現(xiàn)場感,這是非虛構文學的核心。敘事性是非虛構文學的必由之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國出現(xiàn)了大量的非虛構作品,這種文學融合了新聞報道的現(xiàn)實性與細致觀察以及小說的技巧與道德眼光,它傾向于紀實的形式,傾向于個人的坦白,傾向于調查和暴露公共問題,并且能夠把現(xiàn)實材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藝術結構,著力探索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困境。非虛構文學,作為近些年才在國內被頻繁提起的概念,總是容易被和虛構文學對立起來談,作家一方面被非虛構文學吸引,因為它在短時間內引起的關注要大于虛構文學,并且它似乎擁有某種樸素且深遠的品質;另一方面又對非虛構文學有所疑惑,認為它與文學的本質即虛構性不相符合。但我認為,通往文學的道路有多條,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夠挑戰(zhàn)既有的文學概念,從而使我們對文學本質、文學與生活的關系進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編自梁鴻《非虛構的真實》)材料二:從概念的嚴謹性來看,“非虛構寫作”無疑有值得商榷之處,因為它似乎涵蓋了虛構之外的所有文體。但倘若從目前已發(fā)表一些作品來看,它又呈現(xiàn)出某些獨特的文體特征。譬如,它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頗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記敘的完整性,不強調話語表達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題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的姿態(tài),直接展示創(chuàng)作主體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同時,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敘事散文,不僅擁有較長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現(xiàn)場紀實性的過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詩性的懷想。拋開概念的學理性糾纏,依據(jù)我的閱讀感受和思考,“非虛構寫作”的最大魅力,在于當代作家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深度介入,這種介入,是積極主動的,是微觀化的,是現(xiàn)場直擊式的,譬如李輝的《封面中國》,就是以《時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國人物為焦點,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觀化的細節(jié)呈現(xiàn)中,傳達作家對這些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則以故鄉(xiāng)梁莊作為考察坐標,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記錄梁莊的社會變化與存在的問題,也跟蹤記錄了梁莊人在全國各地謀生的艱辛與尷尬,以此展示了作者對中國鄉(xiāng)村現(xiàn)代化進程的獨特反思。無論是面對歷史還是面對現(xiàn)實,“非虛構”所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現(xiàn)場式的介入性寫作姿態(tài),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改變了當代作家習慣蟄居書齋的想象性寫作,激發(fā)了作家觀察社會的興趣,使作家能夠帶著明確的主觀意愿或問題意識,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現(xiàn)實領域,通過田野調查等手段,獲取第一手資料,也獲得最為原始的感知體驗,同時,它還體現(xiàn)了作家對社會歷史的研究意愿,對某種重要問題的深入思考。現(xiàn)在,有不少作家僅僅通過媒介資訊了解社會,只是憑借經(jīng)驗和習慣來處理現(xiàn)實,由此導致很多作品因為“不接地氣”而問題頻仍,讀這些作品,我們常常覺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話說是“經(jīng)驗的貧乏”,而“非虛構寫作”的興起,表明了作家們置身于生活現(xiàn)場,開始積極地介入歷史或現(xiàn)實內部,直面復雜的生存邏輯與倫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態(tài)和思想作為,也為人們了解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提供獨特的思考。當然,這種以獨特的現(xiàn)場感和真實感作為主要審美目標的寫作,藝術性上有時會偏弱些,那些現(xiàn)實調查類作品尤其明顯。畢竟它們突出的是“實錄”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顯的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當代作家都能夠抽出一些時間,親身介入社會歷史之中,進行一些必要的“非虛構寫作”,我認為,這會為他們的虛構性寫作提供巨大的幫助。(摘編自洪治綱《“非虛構寫作”的價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通行的文學標準中,“真實”是最低級的文學形式,非虛構文學并沒有完全還原現(xiàn)實的真實,它的“真實”還包含了作家關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現(xiàn)場感。B.非虛構文學引起關注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它擁有某種樸素且深遠的品質,另一個原因是它與文學的本質即虛構性不相符合。C.非虛構作品從學理角度看,其概念并不嚴謹,它并沒有涵蓋虛構之外的所有文體,比如,已發(fā)表一些非虛構作品就呈現(xiàn)出一些獨特的文體特征,D.很多作品之所以“不接地氣”,是因為作家總是蟄居書齋進行想象性寫作,沒有通過一手的資料去了解社會,只憑借經(jīng)驗對現(xiàn)實進行習慣性處理。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近些年在國內被頻繁提起的非虛構寫作不但能夠挑戰(zhàn)既有的文學概念,而且使人們對文學本質、文學與生活的關系進行了新的思考和辨析。B.李輝的《封面中國》和梁鴻的《中國在梁莊》的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表明,部分當代作家是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運用微觀化的方式和現(xiàn)場直未的方式對歷史和現(xiàn)實進行深度思考。C.材料二的三、四、五段,先通過對比突出非虛構寫作的意義,然后客觀地指出其藝術性地不足,最后再次強調了非虛構寫作有助于文學創(chuàng)作。D.雖然現(xiàn)實調查類非虛構作品的藝術性上偏弱些,但是當代作家能進行一些必要的“非虛構寫作”訓練,那么會幫助他們的虛構性寫作。3.下列選項對《包身工》真實性的分析,不正確的是(3分)A.《包身工》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以旁觀者的視角向讀者呈現(xiàn)包身工的悲慘生活,只客觀的敘述目之所及而不憑空添加。B.《包身工》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寫真紀實是它的重要特征,但同時也講究形象性、抒情性,運用文學手法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生活。C.全文穿插了“五卅慘案”等社會事件,將包身工置于宏大的社會背景中進行表現(xiàn),增強了歷史真實感,另外文中引入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也顯示了對客觀事實的嚴謹考察。D.“非虛構”作品和報告文學能夠成立的共同前提是真實性,創(chuàng)作者都注重在生活現(xiàn)場關注土地、人民和國家,重在記錄個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4.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6分)5.請結合材料二,分析“非虛構性寫作”對作家的寫作帶來了哪些好的影響。(6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內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
(2)本題考查根據(jù)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
(3)本題考查學生對《包身工》真實性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j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非虛構性寫作”對作家的寫作帶來好的影響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一個是因為它擁有某種樸素且深遠的品質,另一個原因是它與文學的本質即虛構性不相符合”理解有誤,與原文“作家一方面被非虛構文學吸引,因為它在短時間內引起的關注要大于虛構文學,并且它似乎擁有某種樸素且深遠的品質;另一方面又對非虛構文學有所疑惑,認為它與文學的本質即虛構性不相符合”說法不符。引起關注的原因主要是“作家一方面被非虛構文學吸引,因為它在短時間內引起的關注要大于虛構文學,并且它似乎擁有某種樸素且深遠的品質”。
故選B。
(2)A.“非虛構寫作不但能夠挑戰(zhàn)既有的文學概念,而且使人們對文學本質、文學與生活的關系進行了新的思考和辨析”理解有誤,原文“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夠挑戰(zhàn)既有的文學概念,從而使我們對文學本質、文學與生活的關系進行新的思考和辨析”可知,句子之間是因果關系,選項是遞進關系。
故選A。
(3)D.“重在記錄個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分析有誤,原文“它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頗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記敘的完整性,不強調話語表達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題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的姿態(tài),直接展示創(chuàng)作主體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可知,報告文學“強調話語表達的公共性”,“非虛構”作品強調創(chuàng)作主體帶著主觀介入的姿態(tài)對事件本身進行觀察、分析和思考。
故選D
(4)“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認為,“真實”從來都不是藝術的標準。其實,韋勒克所反對的“真實”是就其最基本意義而言的,即物理意義的真實”運用了引用論證。
“文學要求比物理真實更多的真實,‘那兒是哪兒?庭院,原野,還是書桌?誰種的或誰送的?那玫瑰花的顏色、形態(tài),味道是怎樣的?’這才進入文學的層面……這是非虛構文學的核心”運用了對比論證,引出了非虛構文學的核心。并運用了舉例論證,以日常生活現(xiàn)象為例,論證文學真實的特點。
(5)材料二共有五個文段,全文圍繞“非虛構寫作”的價值之話題展開論述。
文章第一段“以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的姿態(tài),直接展示創(chuàng)作主體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瑫r,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敘事散文,不僅擁有較長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現(xiàn)場紀實性的過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詩性的懷想”。
文章第二段分析指出“‘非虛構寫作’的最大魅力,在于當代作家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深度介入,這種介入,是積極主動的,是微觀化的,是現(xiàn)場直擊式的”。
文章三段,指出非虛構寫作的現(xiàn)實意義,“它改變了當代作家習慣蟄居書齋的想象性寫作,激發(fā)了作家觀察社會的興趣……同時,它還體現(xiàn)了作家對社會歷史的研究意愿,對某種重要問題的深入思考”。
文章四段,“而‘非虛構寫作’的興起,表明了作家們置身于生活現(xiàn)場,開始積極地介入歷史或現(xiàn)實內部,直面復雜的生存邏輯與倫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態(tài)和思想作為,也為人們了解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提供獨特的思考”。
從創(chuàng)作模式的改變,創(chuàng)作意愿和創(chuàng)作過程的改變,創(chuàng)作關注內容的改變三個角度去歸納概括。
答案:
(1)B
(2)A
(3)D
(4)引用論證,引用韋勒克論述,指出對物理意義的真實的反對,增強了論證說服力。
對比論證,將物理意義的真實和文學真實的對比,引出了非虛構文學的核心。
舉例論證,以日常生活現(xiàn)象為例,論證文學真實的特點。
(5)①(創(chuàng)作模式)非虛構寫作從習慣上改變了傳統(tǒng)寫作的模式,作家們置身于生活現(xiàn)場,通過田野調查等手段,獲取第一手資料,創(chuàng)作更接“地氣”。
②(創(chuàng)作意愿和創(chuàng)作過程)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愿更明確,問題意識更強烈,其創(chuàng)作過程更顯理性。
③(創(chuàng)作關注內容)作家積極地介入歷史或現(xiàn)實內部,直面復雜的生存邏輯與倫理秩序,對重要問題深入思考?!军c評】閱讀社會科學類非連續(xù)性復合文本,首先,應梳理文本的結構,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幾部分組成;其次,要根據(jù)材料的出處,從標題要素入手,整體把握各則材料的大致內容;最后,聚焦圖表中的數(shù)據(jù)、報告中的結論、評論中的觀點等關鍵信息,多元組合,整體把握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核心要義。有些文段沒有明顯中心句,必須對幾個互有關聯(lián)的句子進行意義整合,進而明確文本的主要觀點。浙江省義烏市第五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學中,以憂患感為基調的作品是很多的。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所體現(xiàn)的主要是對于自己及親友的命運而引起的憂患感,如宋玉《九辯》。第二類則是內涵更為深廣的憂世之作,例如《詩經(jīng)》中的《載馳》《正月》。這后一種傾向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無一例外地蒙著一層濃重的憂患情調。關于《離騷》,誠如司馬遷所云,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關于《九章》,從首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風》“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憂患之感與《離騷》完全相同。屈賦對讀者的強烈感染力主要來自它所蘊涵的憂患感,這種憂患感當然包含著詩人“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苦,“美人遲暮”的惆悵,但是更重要的則是詩人對于國家、人民的命運的危機感:“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時代,楚國是不是已經(jīng)岌岌可危了呢?據(jù)史書記載,它當時還是一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的強國。在屈原生前,楚國雖然在與秦國的戰(zhàn)爭中幾次失利,但并未瀕于滅亡的危險。屈原作品中那種仿佛大難已經(jīng)迫于眉睫的氣氛,與其說是反映了當時楚國的實際形勢,倒不如說是反映了詩人心中基于對現(xiàn)實的預感而產(chǎn)生的憂患意識,而這種預感和憂患意識正來源于詩人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強烈的責任感。屈原曾經(jīng)被楚懷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連串的誣陷、疏遠、放逐。在那個辯士四處奔走、朝秦暮楚的時代,屈原卻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澤畔,仍然以“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毅精神忍受著巨大的痛苦,時時刻刻把國家、人民的命運放在心上,仍然強烈地感到自己對于國家、人民的責任:“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甚至當他要想以身殉國時,仍念念不忘國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賢臣作為自己的榜樣:“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雖然屈原的憂世預言與歷史的實際進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懷著對國家、人民的命運的巨大關切,具有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夠極其敏銳地覺察到當時政治、社會中各種形式的隱患。這種對于歷史演變的深刻預感和憂患感是難以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諫始終不被楚王采納。這樣,他在當時就處于一種非常孤獨的境地。屈原反復悲嘆:“國無人莫我知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種深沉的孤獨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說言不為朝廷所接受。只有對國家、人民的命運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自己的事業(yè),理想的正義性懷有強烈的自信心,才能產(chǎn)生足以抗拒這種孤獨感的精神力量。(摘編自程千帆莫礪鋒《憂患感和責任感》)材料二:《離騷》全詩可分為三段:正文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亂》曰”是全詩的尾聲與總結。從“帝高陽之苗裔兮”至“豈余心之可懲”為前半部分,是寫“騷”,寫“憂”,寫詩人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斗爭、矛盾、幽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詩人抒寫著“靈修浩蕩”“皇輿敗績”“眾女謠諑”“芳澤雜糅”的政治亂象,又強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人生憂愁。政治斗爭的嚴重挫敗,現(xiàn)實與理想的懸殊背離,給屈原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深巨的憂憤。他抑止不住滿腔的憤懣,反復訴說著自己無比失望、孤獨、幽怨、孤疑的情緒,重重的憂郁、怨望、苦悶、彷徨,重重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度事業(yè)單位離崗創(chuàng)業(yè)人員社會保障與醫(yī)療待遇合同3篇
- 2024版儲能電站能源效率提升與合同能源管理協(xié)議3篇
- 2024年智能吊車租賃與數(shù)據(jù)分析合同3篇
- 2024版?zhèn)€人創(chuàng)業(yè)投資借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合同
- 2024年木材養(yǎng)護與修復服務合同
- 2024版對外承包項目研發(fā)創(chuàng)新借款合同樣本
- 2024年度宜賓酒王800億控量保價經(jīng)銷商合作協(xié)議書2篇
- 2024年版公司股份及債權變更協(xié)議版B版
- 2024年度租賃期滿后購買合同標的及購買價格和購買方式3篇
- 第四屆“長城杯”網(wǎng)絡安全大賽(高校組)初賽備賽試題庫-中(多選題部分)
- 三年級數(shù)學脫式計算題-800道
- 燃氣管道年度檢驗報告
- 房屋拆遷補償合同
- 外墻維修施工勞務合同協(xié)議書
- DL∕T 5028.4-2015 電力工程制圖標準 第4部分:土建部分
- DL5000-火力發(fā)電廠設計技術規(guī)程
- 液壓驅動抽油機結構設計任務書
- JTG-T-3334-2018公路滑坡防治設計規(guī)范
- 聽歌曲猜歌名抖音熱歌120首
- 煙酒店合作經(jīng)營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