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虛擬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幾個基本問題摘要:虛擬社會是以互聯(lián)網傳播為背景的社會生活總體;而虛擬社會管理的本義,則是指對網絡時代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有效治理。與傳統(tǒng)社會相比,虛擬社會具備了流動性、族群化、人民身份、云智慧、技術近用等特質;相應的,政府應以虛擬社會的動態(tài)管理、差異管理、認同管理、協(xié)商管理、學習管理來應對這些挑戰(zhàn)。本研究認為,“現實-虛擬”的跨管理協(xié)同應成為虛擬社會管理機制的最終歸宿。關鍵詞:互聯(lián)網虛擬社會社會管理公共政策作者:杜駿飛,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南京210093);李永剛,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南京210093);孔繁斌,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南京210093)。開宗明義,我們認為,對于WEB2.0以來的虛擬社會(VirtualSociety),不能再簡單地視為在線社群(OnlineCommunity),更不能誤以為是類似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條件下的虛擬世界,而應該看作是人類社會以現代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和框架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體系。簡言之,虛擬社會是以互聯(lián)網傳播為背景的社會生活總體;而虛擬社會管理的本義,則是指對網絡時代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有效治理。虛擬社會的管理困境及其成因問題今天,互聯(lián)網已經發(fā)生了質的飛躍。短短幾十年間,互聯(lián)網的創(chuàng)新和普及速度前所未有,網絡技術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業(yè)務新業(yè)態(tài)層出不窮,移動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云計算等紛至沓來,互聯(lián)網的沖擊波效應早已超越單純的技術范圍而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值得注意的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超大規(guī)模自組織社會結構正在形成。與之相對應,工業(yè)社會的傳統(tǒng)行政模式正逐步向后工業(yè)社會和信息時代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轉變。它正在導致一場治理結構和管理的基礎性變革,促動官民關系和政策工具的連鎖變革,甚至引發(fā)政府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巨大震蕩。近年以來,加強虛擬社會管理,已被中國政府列入最為重大而緊迫的政策議程之一。2011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chuàng)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講話,強調“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題會議,就如何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做出了更加具體的部署和安排,其中亦將“完善信息網絡服務管理”列為一項重要任務。虛擬社會管理進入國家戰(zhàn)略層面,表現出決策層對信息技術新趨勢的體認以及因應政治治理新形態(tài)的決心。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在互聯(lián)網應用和管理領域,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CNNIC第2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達4.85億,手機網民達3.18億,是全球最大的互聯(lián)網國家。同時,政府管理部門對網絡問政、網絡執(zhí)政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網絡日益也成為加快經濟發(fā)展、改進政府工作的重要推動器,成為群眾行使知情權、監(jiān)督權、利益保障權的重要場所。但不容樂觀的是,中國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恰逢改革開放和趕超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社會階層分化,流動加速,利益多元,社會轉型尚未完成,新老矛盾疊加交織,這一切使得網絡雙刃劍的現象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盡管諸多政府部門積極努力地應對網絡社會的崛起,治理的成效也有口皆碑,但總體來看,網絡治理長期維持著治標不治本的格局,一些虛擬社會治理中的“常見病”、“急重病”均表現出長期發(fā)作、反復爆發(fā)的特點。我們以為,虛擬社會管理面臨的現實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1.就社會心態(tài)而言,部分網絡階層中存在著諸多消極不良的心態(tài),在網絡社區(qū)中,最為負面的社會癥結是,麻木、崩潰、迷惘、低俗、虛無、懷舊和絕望的極端情緒時有發(fā)生。而究其政治根本,是網民對法治不夠健全、言論不夠自由、社會不夠公平、生活不夠安全的批評逐漸升溫,因此,網絡社會文本中不時呈現出國家-社會對立、貧-富對立、主流-邊緣對立、中央-地方對立、價值觀對立、階層間對立和思潮對立的尖銳社會矛盾。2.就虛擬社會秩序而言,一些互聯(lián)網和電信運營企業(yè)、信息服務企業(yè)社會責任缺失,自我約束機制不健全,網站違法違規(guī)行為屢禁不止;民間網絡組織的動員能力和行動能力越來越強,如非法公關、網絡水軍、炒作欺騙、信息安全等各類社會問題愈演愈烈?;ヂ?lián)網上的違法犯罪活動屢禁不止,有害信息難以篩選,群體性、突發(fā)性惡劣事件頻發(fā)。這些網絡傳播中的行為失范、制度缺失,加劇了虛擬社會中緊張情緒和負面心態(tài)的形成,降低了網絡傳播的公信力,也加劇了現實社會的裂痕。3.就基礎管理而言,現有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多頭管理導致職責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一些地方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不到位,管理措施和要求沒有落到實處;互聯(lián)網媒體管理、內容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媒體管理和產業(yè)管理統(tǒng)籌協(xié)調力度不夠;政府新聞網站體制機制不靈活,創(chuàng)新動力不足,傳播力、影響力不強。這些因素,損害了政“中國問題”則因此成為世界學術界的顯學之一。不少國外學者都關注到了網絡社會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體制的沖擊及其對中國民主化進程造成的影響。如Brady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經歷了信息和傳播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這場革命賦予新興的社會網絡以空前的權力來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的宣傳體制。Brady,A.-M.Marketingdictatorship:PropagandaandthoughtworkincontemporaryChina.NewYork:RowmanandLittlefieldPublishers,2008.Yang闡述了新媒體技術為中國帶來的政治話語自由化以及對執(zhí)政黨進行公共監(jiān)督的便捷性YangG.B.ThepoweroftheInternetinChina:Citizenactivismonlin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9a.。而AshleyEsareyandXiaoQiang在其研究中也發(fā)現,數字媒體技術的普及帶來了我國公共話語的自由化,并為公民提供了宣揚其政治觀點的新機遇,其研究對報紙和博客進行了內容分析,結果表明,在中國,政治傳播的屬性已發(fā)生了重大轉型。Brady,A.-M.Marketingdictatorship:PropagandaandthoughtworkincontemporaryChina.NewYork:RowmanandLittlefieldPublishers,2008.YangG.B.ThepoweroftheInternetinChina:Citizenactivismonlin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9a.Esarey,A.andXiaoQ.DigitalCommunicationandPoliticalChange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vol.5,2011,pp.298–319.還有一些學者注意到了中國政府方面為了應對互聯(lián)網社會挑戰(zhàn)所作出的政策調整。如Cheung,AnneS.Y.闡釋了網絡的力量和中國政府在言論自由方面所作的努力。研究結果顯示,政治批評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被容忍的。一個致力于應對社會不滿情緒、通過線上和線下手段解決這些問題、反應迅捷、參與式的司法體制正在逐漸顯現。Cheung,AnneS.Y.ExercisingFreedomofSpeechbehindtheGreatFirewall:AStudyofJudges’andLawyers’BlogsinChina.HarvardInternationalLawJournal,vol.52,2011,pp.250-291.Wu的研究聚焦于電子政府和政治審查制度。其研究發(fā)現,中國政府和古巴與朝鮮政府大大不同的是,中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設電子政府,8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政府有其相應的網站,雖然這些網站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政府網站相比功能性還不是很強。同時他也指出,中國政府混淆了政治審查與互聯(lián)網管理的概念。Wu,G.Inthenameofgoodgovernance:E-government,Internetpornography,andpoliticalcensorshipinChina.InX.L.Zhang&Y.N.Zheng(Eds.),China’s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revolution:Socialchangesandstateresponses(pp.68–85).NewYork:Routledge.2009.Esarey,Ashley與XiaoQiang的研究也表明,中國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法律和技術措施來應對和引導網民政治話語的表達,但他同時也指出,新媒體使得中國的“網絡公民”Cheung,AnneS.Y.ExercisingFreedomofSpeechbehindtheGreatFirewall:AStudyofJudges’andLawyers’BlogsinChina.HarvardInternationalLawJournal,vol.52,2011,pp.250-291.Wu,G.Inthenameofgoodgovernance:E-government,Internetpornography,andpoliticalcensorshipinChina.InX.L.Zhang&Y.N.Zheng(Eds.),China’s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revolution:Socialchangesandstateresponses(pp.68–85).NewYork:Routledge.2009.MacKinnon,R.China's"NetworkedAuthoritarianism".JournalofDemocracy,vol.22,no.2,2011,pp.32-46.以往對紙媒和電視媒體中諷刺文本的研究表明,諷刺可以是一種對權力的反抗,隨著網媒的興起,學者們也開始關注網絡上的諷刺。Esarey和Xiao通過對中國博客網站的分析發(fā)現,網民們已經能嫻熟地使用政治上正確的語言來進行政治諷刺與揶揄,巧妙規(guī)避對政治表達的壓制。Esarey,A.,&Xiao,Q.PoliticalexpressionintheChineseblogosphere:Belowtheradar,AsianSurvey,vol.48,no.5,2008,pp.752–772.Tang,Lijun&SyamantakBhattacharya的研究通過分析中國的網絡事件,發(fā)現互聯(lián)網上的諷刺反映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無力感,而非賦予一般公眾以任何政治權力。不過,互聯(lián)網有助于推動對權力的諷刺,因為網絡使得草根階級能夠便捷地傳播其諷刺,網絡成為了激發(fā)和釋放公眾智慧的寶庫。Tang,L.J.andSyamantakBhattacharya.PowerandResistance:ACaseStudyofSatireontheInternet.SociologicalResearchOnline,Esarey,A.,&Xiao,Q.PoliticalexpressionintheChineseblogosphere:Belowtheradar,AsianSurvey,vol.48,no.5,2008,pp.752–772.Tang,L.J.andSyamantakBhattacharya.PowerandResistance:ACaseStudyofSatireontheInternet.SociologicalResearchOnline,.uk/16/2/11.html,2011.而在國內,基于社會學“虛擬社會管理”的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的熱點,學科類別涉及到政治學、傳播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據CNKI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顯示,自2000年開始,相關研究的研究熱度開始大幅升溫。我們在CNKI數據庫中以“虛擬社會”以及“網絡社會”做論文關鍵字搜索,查詢結果顯示,相關論文數量達到897篇,其中博士、碩士論文共128篇,學術期刊論文共744篇,會議論文15篇。限于篇幅,對于國內文獻,我們僅簡要梳理研究虛擬社會管理策略的相關成果。分析以往對虛擬社會管理策略的研究文獻,我們發(fā)現它們大致分布在三個層面:技術層面、價值層面與制度層面。在技術層面上,曾潤喜、王國華、陳強(2010)系統(tǒng)梳理了目前的網絡技術監(jiān)控手段和技術,同時也指出,這些輿情系統(tǒng)主要面向輿情監(jiān)測和輿情服務,注重獲取輿情主題,沒有考慮到突發(fā)事件的特征和突發(fā)事件的趨勢及其內在聯(lián)系,沒有考慮到突發(fā)事件在網絡中的傳播特點和傳播模式。曾潤喜,王國華,陳強:《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下的網絡社會治理》,《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曾潤喜,王國華,陳強:《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下的網絡社會治理》,《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林江:《網絡監(jiān)管與內容技術控制》,《中國出版》2002年第4期。陳麗麗:《論網絡社會秩序監(jiān)控體系的構建——網絡監(jiān)控體系‘三三制’模型的提出》,《現代情報》2010年第8期。張品良:《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網絡虛擬社會構建》,《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9期。在價值層面上,學術界普遍認為應當加強文化宣傳,在網絡上建構主流文化,如李嘯英(2008)李嘯英:《網絡社會的政府治理》,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等;一部分學者關注于如何利用網絡發(fā)展的契機培養(yǎng)公民意識和民主意識,提升網民素質,如李斌(2009)李斌:《網絡輿論危機的治理范式研究》,《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李嘯英:《網絡社會的政府治理》,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李斌:《網絡輿論危機的治理范式研究》,《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楊久華:《試論當前我國的網絡群體事件及其治理思考》,《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在制度層面上,陳星博(2003)陳星博:《對當前我國網上思想道德建設現狀及對策的分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第5期。、梁健(2008)梁?。骸吨卫砝碚撘暯窍碌恼畬W絡社會的管理》,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覃志定(2008)覃志定:《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的社會問題及控制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的研究關注于網絡法制建設;而陳麗麗(2010)等則指出,應當設立專業(yè)化監(jiān)管機制陳麗麗:《論網絡社會秩序監(jiān)控體系的構建——網絡監(jiān)控體系‘三三制’模型的提出》,《現代情報》2010年第8期。;李斌(2009)、楊久華(2009)、張一文(2010)張一文、齊佳音、方濱興等:《非常規(guī)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指標體系建立初探》,《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陳星博:《對當前我國網上思想道德建設現狀及對策的分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第5期。梁?。骸吨卫砝碚撘暯窍碌恼畬W絡社會的管理》,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覃志定:《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的社會問題及控制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陳麗麗:《論網絡社會秩序監(jiān)控體系的構建——網絡監(jiān)控體系‘三三制’模型的提出》,《現代情報》2010年第8期。張一文、齊佳音、方濱興等:《非常規(guī)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指標體系建立初探》,《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楊振宏:《當代中國政府轉型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楊炳超:《協(xié)商民主:中國憲政民主的可能路徑》,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張東:《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治理模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在對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術界對虛擬社會的研究已經做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概念界定、效果研究和分領域研究等,但是在學理認知、實際操作和頂層設計諸環(huán)節(jié),仍有一些缺失或忽略:1、從學科融合的角度來看,現有的研究涉及社會學、傳播學、信息管理學和政治學等多個學科,但是伴隨著網絡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與組合,對虛擬社會管理的研究還應當加大學科的整合。這種整合不僅包括文科學科的相互融合,還應該融入自然科學的學術成果,充實虛擬社會管理研究這一課題的學科內涵。傳播學奠基的施拉姆希望“在一個更加遙遠的未來時代,或許從現在開始的幾十年以后,……傳播學將消失,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被吸收到行為科學的一個重要統(tǒng)一體之中,這些行為科學最低限度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和經濟學。它們的研究中心是人類行為。施拉姆期望,傳播學會導致這一趨向行為科學統(tǒng)一體的運動?!盓·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殷曉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殷曉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第520頁。2、從研究方法上來看,本領域文獻的研究方法大多比較單純,融匯定量和定性研究的跨方法研究極少出現。從科學研究的屬性來看,只有少數成果運用了規(guī)范的經驗性、實證性方法進行了研究。學科融合不多,文理滲透很少,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的近親繁殖,不利于研究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我們不妨融合運用公共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公共政策、信息管理研究乃至計算機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具體分析虛擬社會管理這個問題。3、從思想貢獻來看,以往的研究提出的策略側重于國家控制和國家引導,這是國家時代的思維,而在虛擬-現實社會時代,我們既要面對網絡社會的烏合之眾,也要面對集權主義的淡出。以后的研究者不妨弱化國家主義的學術研究套路,將理論創(chuàng)新基于中國虛擬社會的國情特征來展開: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轉型背景下思考虛擬社會管理的框架;在多元社會治理共在的條件下思考虛擬社會管理的合作治理機制;在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背景下思考虛擬社會管理中的服務與控制之間的關系;在社會利益訴求多樣化的條件下思考虛擬社會管理的差異化策略;在社會結構非線性交疊的情況下思考動態(tài)的虛擬社會管理。4.從其他層面來看,以往的研究成果多為理論性、概念性和策略型的研究,大多缺乏對虛擬社會實踐的信息數據的科學化分析,因此無法實現虛擬管理的數理模型的建立。用發(fā)展的眼光看虛擬社會的管理,建模建型(如應激性模式和突發(fā)事件模式等)、提煉理論,對于提供高效規(guī)范的互聯(lián)網管理而言都至關重要,這將幫助管理者加強和完善對虛擬社會的有效治理。此外,現有行動方案的焦點集中在應急層次,對虛擬社會的長效和綜合治理欠缺戰(zhàn)略思維和縱深討論;在一定程度上,以往研究的行動策略可以說是政府傳統(tǒng)管理方式在網上的改良體。通過以上簡略的回顧與討論,我們認為,既往的虛擬社會管理研究在理論上的想象力、實際操作力、思維上的突破性、以及對國家的政策引導性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對虛擬社會的本質、演化趨勢和問題的嚴重程度尚缺乏細致的研究。我們認識到,虛擬社會出現的許多問題,病灶不在虛擬社會本身,而在于現實社會;虛擬社會表現出來的宣泄與怒氣,很大程度源自于現實社會中長期累積的“怨恨”。因此我們認為,虛擬社會管理研究應當跳出網絡的局限,回應現實社會的矛盾,致力于闡釋和疏散現實社會中的怨恨情緒,唯此方能根除病灶,有效治理虛擬社會。三、虛擬社會的本質與公共治理的創(chuàng)新問題通過對虛擬社會管理面臨的現實問題及現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們認為,只有重新診斷互聯(lián)網虛擬社會的病因,回應其新舊兩面性,才有助于找準重心和實現長效治理。我們并且認為:和傳統(tǒng)社會相比,虛擬社會發(fā)生了某種基因突變,它具備了“流動性”、“族群化”、“人民身份”、“云智慧”、“技術近用”等嶄新的特征,意味著舊式管理和控制手段可能面臨失靈甚至失敗的結局。在虛擬社會管理場域政府與社會的博弈中,政府擁有的優(yōu)勢為法律優(yōu)勢、國家暴力與資本優(yōu)勢。而社會擁有的優(yōu)勢為:流動性帶來的機動優(yōu)勢、規(guī)模化帶來的族群優(yōu)勢、“人民身份”帶來的道德優(yōu)勢、云智慧帶來的理性優(yōu)勢以及技術近用帶來的工具優(yōu)勢。我們提出:以虛擬社會的動態(tài)管理來應對虛擬社會的流動性特征;以虛擬社會差異的管理來應對虛擬社會的規(guī)?;卣?;以虛擬社會的認同管理來應對虛擬社會的“人民身份”特征;以虛擬社會的協(xié)商管理來應對虛擬社會的云智慧特征;以虛擬社會的學習管理來應對虛擬社會的技術近用特征。圖示如下:圖1回應虛擬社會嶄新特征:虛擬社會的管理機制探討(一)回應流動性:虛擬社會的動態(tài)管理所謂虛擬社會的流動性,是指虛擬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從某一事件的網絡參與向另一事件的網絡參與迅速遷移的能力和稟賦。由于網絡參與的便捷性與低成本,缺乏傳統(tǒng)社會的身份與地理制約,虛擬社會中參與某一事件的群體組成人員是不固定、甚至是非確定化的,虛擬社會中網民易于聚合,同時又易于轉移注意力,參與群體呈現出高度流動性的稟賦。形象地說,虛擬社會中的群體流動,好比是一群具有向光性的飛蛾,更好比是一地向低奔流的流水,最恰當的比喻或許是高空聚散的行云。他們看似是階層群體的集合,實則為事件話題的匯聚,其內部組成、意見觀點、群體屬性隨時隨地地發(fā)生著變遷。虛擬社會中網眾的流動性賦予其明顯的參與“機動優(yōu)勢”。我們認為,面對虛擬社會的流動性特征,政府當以“動態(tài)管理”來應對。虛擬社會管理主體尤其是政府需要修正現實社會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經驗,秉承對話、談判、協(xié)商的管理理念,以靈活、寬舒的治理方法,導向唯實、治本的治理效用,從而建立一套可行的虛擬社會動態(tài)管理體制。我們需要探討網民的“參與—聚合”行為邏輯,雖然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是網民的一般特征,但分散在不同興趣、話題中的網民卻具備受“高點擊率”支配的聚合心理?!案唿c擊率”事件形成的技術和行為機制的固有邏輯是什么?在某一議題下海量增加的匿名聚合的行動邏輯是什么?哪些制度和技術成為其支持和約束因素?這些追問將是學術界在可見的未來必須嚴肅回答的真正問題。(二)回應規(guī)模化:虛擬社會的差異管理所謂虛擬社會的規(guī)?;侵冈谔摂M社會中網民群體進行的大規(guī)模集結。他們可以輕易擺脫傳統(tǒng)社會中的各種桎梏,僅僅由于興趣、共同話語關注點等因素進行集結,短時間內就可以因為某一共同關注點聚合成千上萬的成員,這些集結網民,其人數所達到的規(guī)模經常能否超出現實人群集會數量的千百倍,形成超規(guī)?;摹熬W絡集群”。網絡集群是指“一定數量的、無組織的網絡群體,圍繞特定的現實主題,在一定誘發(fā)因素的刺激下產生的,以意見的強化與匯聚為特征的,具有現實影響力的網民聚集?!倍膨E飛:《網絡群體事件的類型辨析》,《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7期。網絡集群也是網民的一種權力形態(tài),并且是一種非日?;?、劇烈的權力。集群者既可能持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點,也可能以彼此對抗的狀杜駿飛:《網絡群體事件的類型辨析》,《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7期。虛擬社會中網民群體的超大規(guī)?;x予了網民具有極其顯著的“族群優(yōu)勢”。根據我們長期的研究共識,面對虛擬社會的族群化特征,政府當以“差異管理”來應對。政府要嵌入網民種群之中,“入民”、“入網”,以集中治理因應規(guī)模化。我們需要探討虛擬社會中網民群體的規(guī)?;F象及成因,并對超大規(guī)模集結中族群優(yōu)勢及其效應進行分析。議題族群在集聚過程中如何產生共同知識?之后又如何產生群體壓力?沉默的螺旋、羊群效應、群氓理論在網絡時代的特殊表征是什么?對議題族群的治理與族群規(guī)模之間有什么對應關系?諸如此類的問題將值得理論界作真切的深度探究。學術界必須通過大量案例分析,抽象出族群化的分析維度,找出不同族群的價值偏好、聚合方式,從而推導出政府與之合作、溝通的具體方式;而從政府視角來說,必須在現實社會發(fā)展參照下,對網上族群這一議題聯(lián)盟進行辨析和分類,以階層價值對話、社會心態(tài)治療、群體行為干預等方式,將網上族群優(yōu)勢推向建設性方向,使得虛擬社會的集群表現在公共議題上日趨理性和健康。(三)回應人民身份:虛擬社會的認同管理所謂虛擬社會中網民的“人民身份”,是指一種網民全體所先驗具有的道德賦權。在西方語境中,人們的道德賦權在古希臘時期的政治論述和建制中已經存在,啟蒙運動則重構了“人”的價值,并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后轉化為政治制度上的承認。而在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儒家政治倫理確立了“人民”的道德含義,并且它經由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而被賦予了現代性的價值,由此,現代以來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歷史上,人民大眾向來被認為是國家的主人,也是實踐理性的化身,抽象意義上的人民身份幾乎等同于正當性、正確性的先驗性假設。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物理性空間的制約以及單位體制的管制,“人民”的個體間有如散沙,各個個體很難與集體抗衡,而在虛擬社會中,網民可以迅速地連接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流動集群指涉階層,以群體意見指涉民意,最終以“網民身份”導入“人民身份”,并在話語體系中始終得以占領道德的高地。虛擬社會中網民的“人民身份”賦予其明顯的“道德優(yōu)勢”。面對虛擬社會中網民的“人民身份”特征,政府當以“認同管理”來應對。政府要有平等意識,并且要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合法性的再表達,在“三個代表”、“三個為民”等訴求基礎上,擴大公共性、補救合法性,強化國家與網民(擴及一般社會公眾)之間的內在認同;與此同時,以科學理性的精神,糾正統(tǒng)計學的膚淺和佯謬,還原真正的階層意見、民意指向和人民身份,傾聽真正的公共訴求,讓政治協(xié)商回歸真正的國家社會對話,也至關重要。政府對虛擬社會的管理絕不能只停留于手段的創(chuàng)新,而是要重構“官-民”之間的關系,更為關鍵的是要理解虛擬社會多中心格局這一客觀事實,忽視這一事實的單一中心治理理念和途徑,必定不能帶來虛擬社會管理績效的改進。具體而言,我們認為,實現虛擬社會的認同管理要認真對待三個問題:一是要將人民身份的單向強化導向相互承認:政府承認網民法律范圍之內的任何表達活動,但網民承認政府權威,雙方身份都具有各自的法律正當性;二是要達成相互承諾的信任:網民信任政府依法管理,政府信任網民具備公共理性能力;三是要培育相互尊重的監(jiān)管意識:網民的思想觀點乃至“小眾”私密話題的表達,可以以多樣的形式進行,但對自己的表達有可能帶來的國家和公共利益的損害應保持自省和自律,政府以網民的人民身份為正當認知,但對具體網民的具體表達必須基于公共性實施監(jiān)管。(四)回應云智慧:虛擬社會的協(xié)商管理云智慧(cloudwisdom)的詞源是云計算(cloudcomputing),后者是一種基于\o"互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ヂ?lián)網上的云計算服務特征和自然界的云、水循環(huán)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云”是一個相當貼切的比喻。對應地,“云智慧”是指互聯(lián)網將大量個體資源組合成一種動態(tài)的、易擴展的支持性資源的工作方式;虛擬社會中的云智慧是指網絡用戶的智慧得以互相激發(fā)、互為響應的集腦現象。云智慧使得網民群體的智性力量得以超越個體智性的總和,形成超大規(guī)模的思想共同體和“個體-群體”分享機制。虛擬社會的云智慧特性為網民帶來了“理性優(yōu)勢”。這實際上也是政府機構、權勢階層在網絡對抗中永遠不可能占據思維強勢的主因。面對虛擬社會的“云智慧”特征,政府當以“協(xié)商管理”來應對?!霸浦腔邸睘楦淖冋疀Q策提供了新的可能。政府要通過網絡問政、問計于民等民主治理舉措,以“議題風向標”改善“大云”的漂移,培育有責任感的公共知識分子,將云智慧運用于社會進步議題中。由于中國現實社會處于矛盾多發(fā)的轉型時期,加之民主政治在現實社會中發(fā)展滯后,網上公共議題的傾向多以批判性、揭露性為主。但是,具有族群化特色的網民以其批判性、揭露性的姿態(tài),為全社會反思公共治理的局限和缺陷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踐。政府公共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質量的提高也主要依賴于吸納全社會的智慧,體現更徹底的公平性,所以,應對網民的云智慧,其關鍵不在于抗拒和擊破,而是如何將其吸引到完善政府治理決策的領域中,達成善治的時代性要求。實際上,中國社會治理體系至今仍然落后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缺乏民意監(jiān)督的代表治理制度實際上排斥了公民參與。在單一中心治理模式下,政府習慣于一些具有歷史局限性的假設,如:執(zhí)政者不僅是科學的化身,而且是道德的象征;公眾的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大多缺乏先進性和合法性;過多問政問計于民有可能削弱政府的威信,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單一中心治理模式導致的治理文化和偏見,虛擬社會作為人類嘗試多中心治理的實驗,所提出的實質上是未來政府治理如何從少數人治理轉向多數人治理的問題。而面對這一將能夠帶來政治變遷和文明進步的治理挑戰(zhàn),正需要政府在虛擬社會管理中認真對待“云智慧”,找出尊重、借用、設定“云智慧”的途徑和方法,而不是消極地與之對抗。(五)回應技術近用:虛擬社會的學習管理“網絡技術近用”的詞源是媒介近用權(therightofaccesstomassmedia),后者也稱作“接近、使用媒介的權利”,其實現程度可從三個方面來考察,即:受眾是否可以自由地利用媒介接受真實并多樣化的信息;受眾是否能自由地利用媒介闡述、表達自己的觀點;受眾是否能參與媒介信息的制作,并有效傳播出去。媒介近用權是媒介話語權的基礎,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碌摹敖y(tǒng)治性言論”、哈貝馬斯的“合法化”等話語理論均指向了媒介近用的權利意義內核。所謂虛擬社會中的“技術近用”(accesstotechnology)是指一旦一項新技術被發(fā)明出來,龐大的網民群體總是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而率先使用這項技術,并且通過各種網絡傳播方式,迅速將這項技術的使用普及開來。我們的研究表明,技術近用的能力與干預現實的能力之間具有正相關的關系,網絡溝通的成本低廉,風險微不足道,網絡時代的公眾具有了表達自由意見的權利,而把關人缺失愈加強化了話語權力的自由度量,加之一些新型網絡應用(例如微博)開放的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技術使得網站能夠與第三方軟件進行合作,從整體上不斷拓展和完善了網絡服務功能。出于上述族群化、云智慧、規(guī)模化的虛擬人類學優(yōu)勢,虛擬社會中的“技術近用”領先者是網民,受益者是網民,權力優(yōu)勢也在網民一邊。一言以蔽之,虛擬社會中網民對新技術的使用和學習能力是高于政府(特別是作為階層的政府管理者)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的。虛擬社會的這種技術近用賦予網民以明顯的“工具優(yōu)勢”。面對虛擬社會的“技術近用”特征,政府當以“學習管理”來應對。網民的優(yōu)勢迫使管理者在技術近用方面不斷演化、不斷追趕,并且試圖控制及創(chuàng)新;但直到目前為止,作為群體之間的技術近用較量,仍是社會領先與國家。參與虛擬社會互動的政府官僚機構需要視技術近用為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強自我教育,學會向社會學習。同時,應該不斷提高官員素養(yǎng),加快政府自身科學治理能力的進化,以保持與虛擬社會中管理服務對象技術層次的一致性。簡言之,只有一個學習型的政府管理,才能駕馭具有強大網絡技術近用能力的網絡社會。四、公共管理哲學的演進:“現實-虛擬”社會協(xié)同管理問題如前所述,我們將WEB2.0以來的虛擬社會看作是人類社會以現代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和框架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體系。簡言之,虛擬社會是以互聯(lián)網傳播為背景的社會生活總體;而虛擬社會管理的本義,則是指對網絡時代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有效治理。我們認為,考慮到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及其對公共領域的深度影響,應該以較為開放和寬泛的理論視野來理解互聯(lián)網虛擬社會的管理問題。虛擬社會管理面臨的問題既可能是現實事件在互聯(lián)網上的延伸放大,也可能是單獨在互聯(lián)網上引發(fā)的治理事件;既可能是純粹的在線沖突,也可能是線上線下的交互感染;既可能是單一主題、區(qū)域熱點的個人行動,也可能是復合主題、跨界聯(lián)合的政治聚集。中國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恰逢改革開放和趕超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新老矛盾疊加交織,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之間的關系也錯綜復雜。從現代反思理論來看,虛擬社會代表著現代化的未來方向,現實社會一定程度上已經卷入朝向虛擬社會演化的進程之中?;ヂ?lián)網上出現的許多問題,其根源并不在互聯(lián)網上,而是社會癥候群的投射。網絡社會表現出來的宣泄與怒氣,很大程度也是因為現實世界缺乏制度化的表達渠道,網民的意見不被傾聽,訴求不被回應,只好遷移至互聯(lián)網。從治理的視角來看,只有社會的現實機制理順了,公眾作為被治理者擁有了正常的言說所求權利及問題解決途徑,互聯(lián)網才不會成為吸引眼球的話題引爆點;只有社會為人們提供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具有建設性的正面價值保證,互聯(lián)網才不會成為破壞性與否定性價值的載體。在多項相關課題的研討對話中,我們所形成的共識是,虛擬社會的治理者應該認同以下前提性假設:技術擴展和教育普及正在造就政治學意義上的大眾時代的來臨,沉默的多數有登臺出聲的歷史動力。精英掌控或者父愛主義應急管理,以及過度維穩(wěn)的治理,已被初步證明將難以為繼;發(fā)掘政治智慧,尋找制度化的利益表達和參與吸納之道,是當下之急。我們并且認為,從更長遠的視野看,虛擬社會背景下的新政治的治本之策還在于解決民生和民心問題,幫助廣大民眾切實實現由基本生存到體面尊嚴生活的價值目標。因此,虛擬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基礎之一,就在于緊密聯(lián)系我國轉型發(fā)展的現實關注,把虛擬社會及其管理視作現實社會及其管理的延伸與衍射。此外,未來的現實社會管理也必將從虛擬社會有效管理模式中獲得諸多啟發(fā)。故而,進一步發(fā)現和深刻闡釋現實和虛擬社會之間的協(xié)同管理關系,應當成為以后虛擬社會管理研究領域需要做出理論闡釋和經驗分析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現實社會結構和文化的現狀是虛擬社會管理的前提和約束條件?,F實社會的政府社會管理水平和績效,深刻影響虛擬社會公共事務的構成和態(tài)勢,只有政府在現實社會的社會管理中,以行政強制權最小化和公眾無罪化這兩個假設為約束,創(chuàng)新協(xié)商溝通、依法行政的方式和手段,才能通過縮小現實社會沖突進而使得虛擬社會公共議題的結構發(fā)生根本轉變,由目前的揭露公權力弊端轉變?yōu)榇龠M優(yōu)質公共治理為目標。為此,學術界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系統(tǒng)分析和考察現實社會管理績效對虛擬社會管理的影響方式、途徑和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半年工作總結模板
- DB2201T 62-2024 肉牛運輸應激綜合征防治技術規(guī)范
- 職業(yè)導論-房地產經紀人《職業(yè)導論》押題密卷1
- 房地產經紀操作實務-《房地產經紀操作實務》押題密卷1
- 人資年度工作總結模板
- 農學碩士答辯指南模板
- 年度目標達成總結模板
-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寒假作業(yè)(六)(含答案)
- 河南省鄭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 生物(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食堂廚具定制設計與安裝合同2篇
- 提優(yōu)精練08-2023-2024學年九年級英語上學期完形填空與閱讀理解提優(yōu)精練(原卷版)
- DB4511T 0002-2023 瓶裝液化石油氣充裝、配送安全管理規(guī)范
- 企業(yè)內部客供物料管理辦法
- 婦科臨床葡萄胎課件
- 三基三嚴練習題庫與答案
- 傳媒行業(yè)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
- 債務抵租金協(xié)議書范文范本
- 藥學技能競賽標準答案與評分細則處方
- 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含解析
- 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
- 第14課《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導學案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