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學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欣賞建筑之美四合院明代綠釉龍紋脊吻脊吻故宮故宮蘇州園林欣賞建筑之美中國建筑的一代宗師:梁思成中國的建筑即是延續(xù)了三千多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tǒng),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量遺產。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史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和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筑的研究。(選自梁思成《中國建筑史》)01知人論世

梁思成,廣東省新會縣人,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后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后主持創(chuàng)建中國營造學社。主要著作《清室營造則例》、《中國建筑史》。梁啟超林徽因林洙梁思成夫妻1919年相識,1928年成婚育有梁從誡、梁再冰夫妻(師生)1948年相識1962年再婚第一任第二任人物關系父子梁思成

林徽因02文體知識科普說明文所謂科普說明文,就是以介紹科學技術知識為目的而對某方面的科學知識進行說明的文章。

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引資料、作比較、打比方、摹狀貌、列數字、分類別、列圖表、作詮釋等。說明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表達方式:以說明為主,但也使用描寫﹑敘述﹑議論等手法。語言特點:簡明﹑確切﹑通俗﹑生動。03整體感知作者是從哪兩方面概說中國建筑自成獨特體系?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兩方面

作者首先指出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簡要說明。地域分布廣闊,不限于中國境內,幾乎涵蓋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源遠流長,從考古發(fā)掘狀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基本構成,并保留至今,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這樣的鑒定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構成行文的獨特視角。中國建筑九大特征,哪些屬于結構特征?哪些屬于裝飾特征?按什么順序展開介紹?速讀文本,自主探究①中國建筑總體特征(1-2)(1)立體構成:臺基房屋屋頂(2)平面布局:建筑群組成左右對稱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戶外空間②中國建筑結構特征(3-5)(3)結構方法框架結構(4)斗拱作用(5)舉折舉架作用③中國建筑外部特征(外觀、顏色、裝飾等)(6-9)(6)介紹屋頂(7)著色特點(8)裝飾特征(9)用材特點速讀文本,自主探究

九大特征概括中國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又有理論層面的解釋。

從總體到結構到外部的說明順序一一展開,其中(3)(4)(5)屬于結構特征,(6)(7)(8)(9)屬于裝飾特征。而(1)(2)因為從總體上談中國建筑,既涉及結構特征,也涉及裝飾特征。層次清晰,脈絡分明。04文本分析①個別建筑構成臺基房屋屋頂②群體建筑構成中心性對稱性朝陽性主次性③結構方法: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形成框架結構④斗拱:減少剪力,裝飾作用⑤舉折、舉架: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⑥屋頂的裝飾作用“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瓦面彎曲四角翹起巨大的裝飾性朱紅⑦屋身的顏色選擇彩繪⑧部件的裝飾作用⑨材料的裝飾作用中國建筑九大特征①個別建筑構成②群體建筑構成③結構方法④斗拱⑤舉折、舉架⑥屋頂的裝飾作用⑦屋身的主要顏色⑧部件的裝飾作用⑨材料的裝飾作用總體特征結構特征裝飾特征整體(主)局部(次)可否替換九大特征的順序?不可替換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也具有獨特的個性,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

例:喬家大院和北京四合院的不同風格,說明其“靈活性”與“千變萬化”。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以四合院為例,幫助理解?!罢?、廂房、游廊、垂花門”等是構成四合院的“詞匯”。詞匯和詞匯的組合構成四合院這篇“文章”。而詞匯之間的組合不是隨意地、隨機的,是有規(guī)則的,這種規(guī)則就是“文法”。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種價值是世世代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是智慧的結晶,整個中華民族的財富??焖贋g覽課文14-17段,填寫下表語言和文學建筑學詞匯文法文章大文章小品橫額對聯建筑的單個構件和因素中國建筑的規(guī)則和慣例建筑或建筑群宮殿、廟宇等山亭、水榭等影壁、牌樓等快速瀏覽課文18-19段,填寫下表可譯性語言和文學建筑學可以互相翻譯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什么是“可譯性”?“可譯性”可能給各民族建筑的發(fā)展帶來什么影響呢?

用“語言和文字”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的形式卻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影響:從利的方面講可以促進本民族建筑風格、建筑文化與世界其他民族建筑風格和文化的交流,讓本民族建筑特色發(fā)揚光大,走向世界;從弊的方面分析,這也可能導致本民族的建筑風格和文化被其他民族建筑的風格和文化替換而至于消失。為何梁思成要談及“可譯性”話題?有何寫作目的?中外可譯古今可譯可譯性世界視野歷史眼光

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西方建筑的“詞匯”與“文法”,融入到我們的建筑語言中與世界建筑體系接軌,融入世界,提高民族自信心,為當下中國新建筑的建設提供借鑒和源泉

把中國建筑體系融入到世界建筑體系之中

品味語言,亦莊亦諧

本文運用精彩的比喻句來說明中國建筑特征,請賞析其表達之妙。

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兄弟之間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以弟兄關系來比喻中國周邊國家的建筑與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關系,形象地說明了它們同屬于一個系統(tǒng),從而可見中國建筑的影響力之大已超出國家的界限。

本文運用精彩的比喻句來說明中國建筑特征,請賞析其表達之妙。

賞析“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壯觀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別致的建筑,讓讀者利用對文章大小的感受經驗,來體會建筑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品味語言,亦莊亦諧

本文運用精彩的比喻句來說明中國建筑特征,請賞析其表達之妙。

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打比方(比喻)的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征。

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我家屋頂上瓦片層層疊疊,密如魚鱗,哪怕天河缺了口也漏不進一點兒去。那飛檐上的兩條飛龍,金鱗金甲,活靈活現,似欲騰空飛去。品味語言,亦莊亦諧

“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

“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象。”——梁思成作者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本文寫于1954年。建國之初,隨著北京新城建設的開展,古城的城墻和城門也隨之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象”。

在北京城墻存廢的辯論會上,他說,拆城墻如同抽他的筋、剝他的皮一樣。他曾向中央政府諫言,在西郊建新北京,以保護北京古建筑和城墻。然而,他的呼吁無濟于事,城墻被拆了,隨后代表老北京的城樓和牌坊也被拆除了,對古建筑的大規(guī)模拆除開始蔓延。在明清古城墻被拆毀時,梁思成與林徽因撫轉痛哭。

梁思成先生本人也因提倡以傳統(tǒng)形式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