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學2017-2018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_第1頁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學2017-2018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_第2頁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學2017-2018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_第3頁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學2017-2018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_第4頁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學2017-2018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莆田第二十五中學20172018學年下學期月考一試卷高二地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8分讀我國某區(qū)域水系圖,回答下列各題。1.圖中河段水流較急的地點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關于圖示區(qū)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①河流流量大,夏汛時間長②植被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③耕地以水田為主④河流無結冰現象,含沙量大⑤山區(qū)土壤以紅壤為主,有機質含量低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答案】1.B2.D【解析】1.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水流越急。根據圖示可知,②處等高線最密,說明此處坡度最陡,水流較急,所以ACD錯誤,B正確。2.根據圖示可知,圖示區(qū)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夏汛長,無結冰現象,含沙量?。恢脖灰詠啛釒С>G闊葉林為主;山地土壤多為紅壤,有機質含量低;耕地以水田為主。所以ABC錯誤,D正確?!军c睛】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越緩。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夏汛長,無結冰現象,含沙量?。恢脖灰詠啛釒С>G闊葉林為主;山地土壤多為紅壤,有機質含量低;耕地以水田為主。下圖為某地區(qū)等高線地形圖。讀下圖,回答下列各題。3.圖中甲地的海拔數值可能為()A.155B.185C.205D.3104.站在乙處,最有可能看到全貌的聚落是()A.aB.bC.cD.d【答案】3.C4.A【解析】了解等高線的判讀方法,數值總是按遞增或遞減的順序變化。凸向海撥高處是山谷,凸向海拔低處是山脊。若兩地間沒有山脊或山峰阻擋,視線通透,可以看到全貌。4.根據圖中等高線形態(tài)特征,站在乙處,最有可能看到全貌的聚落是a,沒有地形阻擋視線,A對。乙與b之間有甲山頂阻擋,B錯。乙與c、d之間有山脊阻擋,看不到全貌,C、D錯。點睛:等高線數值總是按遞增或遞減的順序變化。根據彎曲形態(tài),判斷山脊或山谷地貌類型,兩地間沒有阻擋視線的地貌,可以看到全貌。讀下列四幅圖,完成下列各題。5.四圖中B相對A的方向排列正確的是()A.①西北②東北③西南④西北B.①西北②西北③西南④東北C.①東南②東南③東北④正東D.①東北②西北③西北④西南6.通過地心與②圖中A地相對地點的地理坐標是()A.(95°W,45°N)B.(95°E,45°S)C.(85°W,40°S)D.(180°,0°)【答案】5.C6.B【解析】..................6.關于地心對稱點的地理坐標的特點是:緯度相同,東西經相反;經度和是180,東西經相反。②圖中A地的地理坐標是(85°W,45°N),所以通過地心與②圖中A地相對地點的地理坐標是.(95°E,45°S),所以ACD錯誤,B正確?!军c睛】根據經緯度即經緯網判斷方向。1、兩個相比較的地點同是東經,則經度數值大的在東面,經度數值小的在西面。2、兩個相比較的地點同是西經,則經度數值大的在西面,經度數值小的在東面。3、兩個相比較的地點分別在東經和西經,兩地經度和<180°,則東經度的地點在東面;兩地經度和>180°,則西經度的地點在東面;兩地經度和=180°,不分東西。南北極點俯視圖判斷方法:1、看極點處的字或字母。2、看箭頭所示的地球自轉方向,順時針即南極點俯視圖,逆時針即北極點俯視圖。3、看圖中標注的經度度數,根據東西方位和地球自轉方向判定。4、看極點及其附近的海陸分布,南極地區(qū)為大陸,北極地區(qū)為大洋。下面為兩國輪廓圖,A、B兩城市分別是甲、乙兩國的首都。據此完成下列各題。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左圖比例尺比右圖大B.甲國的面積較乙國大C.甲、乙兩國面積相當D.甲、乙兩國氣候相似8.A城位于B城的()A.東北方向B.東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9.從甲國沿海乘海輪走最短路線到乙國沿海,必須經過()A.蘇伊士運河B.英吉利海峽C.好望角D.直布羅陀海峽【答案】7.A8.B9.D【解析】7.兩圖圖幅面積相同,圖1所跨經度約為8°,圖2所跨經度約為20°,因此實地面積圖1小于圖2,圖1比例尺大于圖2,乙國實地面積比甲國大;根據兩國的經緯度和海陸位置可知,甲、乙兩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分別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8.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根據兩城市的經緯度可以判斷A城位于B城的東南方向。9.從甲、乙兩國的地理位置可知,兩國分別為剛果和阿爾及利亞,分別位于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從甲國沿海乘海輪走最短路線到乙國沿海,必須經過直布羅陀海峽。讀下面經緯網圖,回答下列各題。10.從B地到C地,若不考慮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A.一直向東走B.一直向西走C.先向東北,再向東南走D.先向東南,再向東北走11.讀經緯網圖,緯線AB約是DE長度的()A.一半B.等長C.1.5倍D.2倍【答案】10.C11.B【解析】10.球面上兩點間最短距離為過這兩點大圓上的劣弧長,圖示中B的坐標是(60°N,45°E),C的坐標是(60°N,135°E),兩點在同一緯線上,因此兩點間最短距離為過B、C兩點向高緯方向凸出的圓弧,故選C。11.60°N緯線圈的長度約為赤道的一半,因此60°N緯線上經度相差180°的AB線和赤道上經度相差90°的DE線距離相等。讀下列氣候資料,回答下列各題。12.該氣候資料所反映的氣候類型是()A.亞熱帶季風氣候B.熱帶季風氣候C.熱帶沙漠氣候D.熱帶雨林氣候13.該地最高月均溫出現在5月,而不是在7月的原因是()①地處低緯度,5月太陽高度已經很大②5月降水量還不太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不強③受西南來的暖濕氣流的影響強烈④受地形的影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2.B13.A【解析】12.判斷氣候類型要根據以溫定帶,以雨定型的方法。該地最冷月在1月,且最冷月均溫為20.1℃,大于了15℃,為熱帶,該地降水總量累計為1800mm,而熱帶雨林氣候降水量要大于2000mm,所以排除,熱帶季風氣候的降水量大于1500mm,符合該地的特征,因此,可以確定該地的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故選B。13.該地終年高溫,應位于低緯度,5月份太陽高度大.①正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盛行東北風,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為旱季,降水量較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還不太強,②正確;該地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強烈是在6-9月,降水量大,降水對氣溫會帶來影響,③錯誤;5月和7月盛行風向一致,因此,地形對該地氣溫的影響不大,④錯誤。故選A。讀地球表面某區(qū)域的經緯網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14.若某人從M點出發(fā),依次向正東、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別前進200km,則其最終位置()A.回到M點B.在M點正東方C.在M點正西方D.在M點東南方15.M和N兩點的實地距離約是()A.4444kmB.3333kmC.2222kmD.1823km【答案】14.B15.C【解析】14.不同緯度地區(qū)間隔的經度數相等的緯線長度不同,自赤道向兩極遞減,不同的經線上間隔的緯度數只要相等,則長度相等。62°N緯線上200千米距離所跨的經度比60°N緯線上所跨的經度多。若某人從M點出發(fā),依次向正西、正北、正東和正南方向分別前進200km,則其最終位置在M點正東方。選B。15.而赤道上跨經度1°的距離約110km,MN位于60°N,經度1°的距離約為赤道的一半,M和N經度相差40°,實地距離約是2222km。選C。點睛:本題屬于經緯網應用的常規(guī)性試題。解題需要把握以下幾點:①掌握經線長和緯線長的分布規(guī)律;②掌握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16.甘德機場位于甲國首都的()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C.東北方向D.東南方向17.甲國首都距甘德機場的距離最接近()A.4500千米B.450千米C.3000千米D.2500千米18.一架速度為800千米/小時的飛機從我國??谑?20°N,110°E)直飛M地(20°S,70°W),行程約需()A.20小時B.25小時C.45小時D.15小時【答案】16.C17.A18.B【解析】16.據圖可以讀出甘德機場的地理坐標是(48°N,55°W),甲國首都的地理坐標是(65°W,10°N),可以判斷甘德機場位于甲國首都的東北方向,正確選項是C。17.根據上題分析,得出甲國首都和甘德機場的經緯度,可知兩地經度相差不大,緯度相差大約為38°,所以兩地的距離大約為111×38=4218,與答案A接近,正確選項是A。18.由兩地經度可知,兩地關于地心對稱,則其最短距離約2萬千米,速度為800千米/小時的飛機需飛行約25小時到M地。所以B正確。19.有關甲、乙兩圖的敘述,正確的是()A.甲圖的比例尺較乙圖小B.乙圖所描述的內容簡略C.甲圖中①②兩城市之間的實地距離比乙圖中③④兩城市之間的實地距離遠D.①城市在④城市的東北方向【答案】B【解析】兩圖圖幅面積雖相差2倍,但甲圖(長江三角洲)表示的實際范圍遠小于乙圖(日本),故反映比例尺較乙圖大,A錯誤;乙圖比例尺較小,則表示的實際內容較簡略,B正確;結合圖示①②城市和③④城市跨經緯度比較,①②城市之間的實地距離比近,C錯誤;結合兩城市的經緯度位置判斷,①城市在④城市的西南方向,B錯誤。下圖是“某區(qū)域沿回歸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2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處氣候類型為地中海氣候B.b山脈由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而成C.c地處于世界最大的河流流域D.d所在地形區(qū)為東非高原21.流經e海域的洋流是()A.為西澳大利亞寒流B.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洋流C.對沿岸有增溫增濕的作用D.由高緯流向低緯【答案】20.B21.D【解析】試題分析:首先,從提干和圖提供的經緯度確定該地位置在南美洲,再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圖中:b是安第斯山脈,c是拉普拉塔平原,d是巴西高原,e是太平洋,f是大西洋。20.a處于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應為熱帶沙漠氣候;c位于巴西高原以南地區(qū),非亞馬孫平原,為拉普拉塔平原;d所在地形是巴西高原,而非東非高原。21.南美洲西海岸為自南向北流的秘魯寒流。不是西澳大利亞寒流,也不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洋流,對沿岸有降溫減濕的作用。此洋流由高緯流向低緯。選擇D?!究键c定位】南美洲地理概況【知識拓展】南美洲大陸的地形可分為三個南北方向的縱列帶:西部為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為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脈長90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阿空加瓜山海參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東部為巴西高原、圭亞那高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積5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為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是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讀我國南方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各題。22.上圖示區(qū)域最大的高差可能是()A.350米B.400米C.500米D.550米23.上圖示區(qū)域中流量季節(jié)變化最小的河段是()A.①B.②C.③D.④24.某校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利用暑假調查該區(qū)域的土地利用狀況,下列地點中最不適合成為宿營地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22.D23.A24.C【解析】試題分析:22.讀圖,可判斷出該地最低處的海拔在400到450之間,最高海拔為950到1000之間;故該地的高差大約在500到600之間,D正確。23.因為①受湖泊調節(jié),故季節(jié)變化小,A正確24.丙地位于河谷地區(qū),夏季容易發(fā)生洪水,不適合宿營,C正確?!究键c定位】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名師點睛】估算某地形區(qū)的相對高度①估算方法:一般說來,若在等高線地形圖上,任意兩點之間有n條等高線,等高距為d米,則這兩點的相對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H<(n+1)d米。②例證:求A、B兩點間的相對高度:A、B兩點之間有3條等高線,等高距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兩點間的相對高度為200米<H<400米。下圖為“海洋與陸地夏季等溫線分布理想模式圖”,甲、乙位于同一緯度。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25.據圖可推斷出()A.甲地位于北半球陸地B.乙地位于北半球陸地C.甲地位于南半球海洋D.乙地位于南半球海洋26.造成甲、乙兩處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A.太陽輻射的差異B.地形差異C.洋流性質不同D.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答案】25.B26.D【解析】25.全球溫度變化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由圖示溫度分布可判斷該圖示是北半球;已知是冬季,說明海洋較陸地溫度高,圖中同緯度的乙較甲的溫度高,可判斷乙是海洋、甲是陸地。選A正確。26.甲乙緯度相同,溫度差異大,是因為海洋熱容量大,不易熱也不易冷;即是兩地存在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形成兩地溫度差異。選D正確?!军c晴】本題主要考查等溫線的判讀。先要根據溫度的遞變方向判斷南北半球,氣溫向南遞減的為南半球;根據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判斷高低溫;題中已給出是冬季,陸地溫度較海溫度低;海洋熱容量大,增溫減溫較陸地慢。27.與下圖中河流名稱排序相符的是()A.①密西西比河、②尼羅河、③長江、④亞馬孫河B.①密西西比河、②尼羅河、③亞馬孫河、④長江C.①亞馬孫河、②尼羅河、③密西西比河、④長江D.①亞馬孫河、②尼羅河、③長江、④密西西比河【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根據選項,圖示表示世界四大河流。其中亞馬孫河,位于巴西北部,自西向東流,且支流呈樹枝狀匯入,為③;尼羅河自南向北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為②;長江位于我國南方,自西向東流,中下游呈拉長的“W”型,為④;密西西比河位于美國中央大平原,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灣,為①。故選B。【考點定位】主要河流的水系特征【名師點睛】世界四大河流:尼羅河,全長6670km,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注入地中海,是世界最長的河流。亞馬遜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長度位居世界第二。長江,全長6397km,起源唐古拉山,注入東海,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大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單位:米)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28.圖中水庫大壩的高度約為()A.48米B.68米C.108米D.128米29.關于圖中內容敘述,正確的是()A.鐵路要防御崩塌和滑坡的危害B.A地能看到懸崖下過往的火車C.大壩建成后不會淹沒B處村莊D.C處適合開辟梯田發(fā)展種植業(yè)【答案】28.B29.A【解析】28.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圖中的判讀,圖中等高距為50米,所以壩頂海拔為550米,壩底海拔大于450米,小于500米,故壩頂與壩底的相對高度為50米—100米之間。故選B。29.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圖中的判讀及應用。A地所在山坡等高線上疏下密,為“凸”坡,阻擋視線,從A地看不到懸崖下過往的火車,故B錯;B處村莊海拔比大壩海拔低,建大壩成后會淹沒B處村莊,故C錯;C處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不適合開辟梯田發(fā)展種植業(yè),故D錯;讀圖,圖中鐵路一側為陡坡,一側為陡崖,容易產生崩塌和滑坡的危害,故選A。二、綜合題:共42分30.下圖為我國華北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量算圖示地區(qū)鐵路橋至公路橋一段河流的流程。(2)寫出大青山頂與李村之間的相對高度。若站在大青山頂可否能看到李村?簡述理由。(3)某游客在山區(qū)小路游覽,在小橋至古廟一段行走感覺輕松,請分析其原因。(4)描述圖示區(qū)域的地形特征?!敬鸢浮?1)1000~1200m(2)250m至350m之間。不能看到,因為兩地之間有山脊阻擋視線(3)該路段坡度緩;小路走向與等高線大致平行(4)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解析】整體分析:本題考查等高線、比例尺等問題。難度較大,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遷移運用。(1)依據圖中的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估計公路橋到鐵路橋的距離,圖中公路橋到鐵路橋的距離稍多于兩個500米。也可以將線段式比例尺換算成數字式比例尺,為1:50000,利用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量算出公路橋到鐵路橋的距離。(2)圖中等高距為50米,大青山山頂的海拔在550600米之間,李村的海拔在300350米之間,所以兩者之間的相對高度在200300米之間。判斷兩地之間可否通視,可以依靠兩地間的地形剖面圖來分析,也可以通過觀察地形圖上兩點之間是否有地形凸起來簡單的判斷。(3)山區(qū)公路一般沿等高線或者河谷穿行,有利于降低坡度,便于通行。讀圖可知,小橋至古廟一段,山路主要平行于等高線,坡度較緩。(4)地勢特征主要包括高低和起伏狀況,依據圖中等高線以及指向標可知,該區(qū)域地勢北高南低。地勢低平的區(qū)域便于聚落的發(fā)展,而地勢起伏的區(qū)域,不便于聚落的發(fā)展?!军c睛】判斷兩地之間可否通視,可以依靠兩地間的地形剖面圖來分析,也可以通過觀察地形圖上兩點之間是否有地形凸起來簡單的判。山區(qū)公路一般沿等高線或者河谷穿行,有利于降低坡度,便于通行。地勢特征主要包括高低和起伏狀況31.讀我國南方某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各題。(1)描述圖示區(qū)域內的地形、地勢特征。(2)說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3)當地擬修建一座水壩,其水壩的壩頂海拔為500米,水壩址有A處和B處兩個選擇方案。請選擇其中一個方案簡述其主要的利與弊。(4)從自然條件的角度,說明甲處成為該區(qū)域中心城鎮(zhèn)的主要原因?!敬鸢浮?1)圖示區(qū)域屬于盆地地形,高度變化較大;地勢四周高,中部低(2)先由北向南,再向東南(3)A方案:庫區(qū)面積和蓄水量小;淹沒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遷移量小。(或B方案:庫區(qū)面積和蓄水量較大;淹沒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遷移量大。)(4)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城鎮(zhèn)的建設和發(fā)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