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輪復習歷史課時檢測(九)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_第1頁
高中一輪復習歷史課時檢測(九)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_第2頁
高中一輪復習歷史課時檢測(九)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檢測(九)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30分)1.漢初,劉邦崇尚黃老之學,漢武帝則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這種文化政策的演變實質上反映出()A.春秋以來思想自由局面的結束B.統(tǒng)治集團內部權力與利益的沖突C.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徹底改造D.恢復國力到加強集權的政治轉變解析:選D思想自由局面的結束應該是秦朝的焚書坑儒,故A項錯誤;這種文化政策的轉變與統(tǒng)治集團內部權力與利益的沖突無關,故B項錯誤;漢武帝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體現(xiàn)了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徹底改造,但并不是這種演變體現(xiàn)的實質,故C項錯誤;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故D項正確。2.《春秋繁露》中有關于“災異”是“天譴”,帝王將興有“美祥”、將亡有“妖孽”,治世與亂世有不同征兆與不同之氣的內容。這體現(xiàn)的主要思想是()A.因果報應 B.天人合一C.君權神授 D.天人感應解析:選D帝王治世與亂世,上天會有不同征兆與不同之氣的反映,這體現(xiàn)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故D項正確;A、B、C三項與題意不符。3.董仲舒認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焐裥?,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睂@一言論最準確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君權神授”思想C.與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如出一轍D.排斥其他學說,樹立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解析:選B通過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xiàn),本題材料中的“天生民性,有善質”和孟子人性論是完全一致的,而本題材料中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所反映的本質問題又是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思想,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B。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秦朝滅亡后“法家學說信譽掃地,而儒家學說被長期推崇為官方教義。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斑@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指的是()A.法家學說被董仲舒吸收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C.“獨尊儒術”體現(xiàn)了法家的思想專制原則D.儒家思想已經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解析:選C材料信息“儒家學說被長期推崇為官方教義”說明到漢武帝時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是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專制的體現(xiàn)。這又體現(xiàn)了法家思想思想專制的原則,因此說是法家思想的勝利,因此C項正確,故選C項。A項錯誤,不是從本質上的認識;B項表述錯誤;D項錯誤,儒家思想雖然得到發(fā)展,但是“民本”特色并未喪失。5.從漢武帝正式設立太學,至西漢末年王莽輔政,太學弟子的數(shù)量從最初的50人劇增至10000余人。經學習考核,一般可任郡國文學職務,優(yōu)異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漢代這些舉措()A.使儒學正統(tǒng)地位得以確立B.導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養(yǎng)大批實用人才D.不利于學術思想自由發(fā)展解析:選D儒學正統(tǒng)地位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得到了正式確立,故A項錯誤;在兩漢四百多年的時間里,太學始終是中央一級和全國最高等級的學府,這是明顯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項錯誤;太學培養(yǎng)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實用型人才,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得知,太學錄取人數(shù)的劇增且被廣泛授予官職,這必然會造成大量的士人研習儒家經典,不利于學術思想自由發(fā)展,故D項正確。6.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宣揚“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漢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漸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這表明()A.儒學正統(tǒng)堅不可摧 B.政治與倫理相結合C.君主皆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續(xù)解析:選B材料體現(xiàn)了儒家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與鞏固,不涉及破壞、摧毀問題,故A項錯誤;“以孝治天下”體現(xiàn)的是倫理關系,“治國綱領”體現(xiàn)的是政治關系,故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項錯誤;宗法制強調的是宗法血緣,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共20分)7.中國古代各家對教育有著不同的主張。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孔子成長的時代,魯國政亂……“陪臣執(zhí)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tài)勢??鬃诱J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zhí)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Z志《歷史突圍:圖說春秋戰(zhàn)國》材料二他(韓非)理想中的境界是,“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在董仲舒看來,老天生民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就設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變善,君王的天職就是通過教化使民性成善?!幾圆苡啊丁靶匀贰保憾偈嫔鐣袒睦碚摳鶕?jù)》(1)根據(jù)材料一,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為達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張?(5分)(2)材料二中韓非提出了什么主張?結合所學指出這一主張在當時的積極作用。(6分)(3)據(jù)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張及理由。為此,漢朝統(tǒng)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綜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國教育的特點。(9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一“魯國政亂”“‘陪臣執(zhí)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tài)勢”得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據(jù)材料一“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得出孔子從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第二小問據(jù)材料一“想修復禮樂秩序”并結合所學得出仁、禮。第(2)問,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得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得出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推動變法。第(3)問,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三“通過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會教化;第二小問據(jù)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就設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質而未實現(xiàn),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責任;第三小問結合所學分析得出設立太學和郡國學校;第四小問據(jù)材料一“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得出教育服務于政治,據(jù)材料一“必須從人心入手”、材料三“君王的天職就是通過教化使民性成善”,并結合所學分析得出以儒學教育為主、私學和官學并存。答案:(1)目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從事教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