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成功的基石-“觀察”論文_第1頁
寫作成功的基石-“觀察”論文_第2頁
寫作成功的基石-“觀察”論文_第3頁
寫作成功的基石-“觀察”論文_第4頁
寫作成功的基石-“觀察”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寫作成功的基——“觀察”摘要:觀察是寫作成功的基石。一、觀察的特點:1.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性的。2.觀察是需要調動所有感官的。3.從觀察到寫作,還需要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出來。二、觀察的類型:1.人物觀察是觀察的核心內容,因為人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2.環(huán)境觀察包括自然環(huán)境的觀察和社會環(huán)境的3.場面觀察是人物察和環(huán)境觀察的有機結合體。三、觀察的方法:1.一個固定觀測點觀察法。2.多個觀測點觀察法。3.移步觀察法。4.對比相似點觀察法。四、提高觀察能力的方法:1.觀察需要長期堅持,由難到易。2.觀察能力的提高需要思考的助力推動。3.做好觀察筆記。關鍵詞:寫作,觀察,觀察的特點,觀察的類型,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的方法引言:觀察是寫作的基石,好的文學作品離不開寫作材作材料的積累離不開成功的觀察。觀察有什么特點?觀察有哪些類型?觀察有什么方法?怎樣提高觀察能力?”觀察”是寫作的基石。從看圖寫話的三言兩語到數(shù)十萬字的文學巨著,都離不開“”。對自己的認識,對他人的認識,識,對世界的認識都離不開“觀”。觀察是人類認識周圍世界的一個最基本的方法,是借助人的感官,全面細致地認識客觀事物的直覺過程。對于寫作來說,觀察是寫作人對要認識的人或物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并獲取寫作材料的過程。司馬遷20歲時,游江淮河、爬會稽山、戲水湘江、觀孔子遺風、被困彭城,他還出使西域,隨漢武帝出巡。他通過觀察積累生活經(jīng)驗,擴大了他的知識面與眼界,最終成就了《史記》這篇不朽的巨著。我們的作文寫作,無論是觀察圖片場景的寫作,還是觀察作文的寫作,再到文學巨著的寫作,都離不開觀察。那么,觀察有什么特點?觀察有哪些類型?觀察有什么方法?怎樣提高觀察能力?今天就以上四個方面展開,談談我的看法。一、觀察的特1.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性的。下意識的感受和隨意的件反射式不是觀察。觀察應該是主動地、有計劃地、有目的地感受生活。觀察的過程同時還是思考、判斷、收集、分析的過程,科學的觀察才能有助于我們的寫作。2.觀察是需要調動所有感官的。觀察需要調動我們的感覺器官。我們的感覺器官主要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皮膚等。也就是說“觀察”可以是用眼睛去看、可以是用耳朵去聽、可以是用鼻子去聞、還可以用舌頭去品嘗味道,也可以是用我們手腳等部位的皮膚去接觸感知。觀察主要是用眼睛看,但視覺只是從事物表面感知事物特征,因此必須調動其他感官才能更全面更客觀地認清事物的特征。具體說來,視覺可以感知事物的形狀、大小、色彩和遠近等特征;聽覺可以感知聲響、音調和節(jié)奏;嗅覺可以感知氣味;味覺可以感知酸甜苦辣;觸覺可以感知冷熱、干濕和軟硬等特征。只有調動各種感官去感受收集,才能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屬性,為寫作提供更鮮活的材料。3.從觀察到寫作,還需要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出來。福樓拜在教導莫泊桑時就強調,無論寫什么事物,要表達出來時,只有唯一的名詞;要描繪它的運動,只有唯一的動詞;要刻畫的它的性質只有唯一的形容詞。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怎樣把他們細微的差別分辨出來,就需要細致的觀察,準確的語言,最終寫出那個唯一能描繪這個人物的詞語。二、觀察的分根據(jù)觀察的對象不同,可以把觀察分為:人物觀察、環(huán)境觀察和場面觀察。1.人物觀察是觀察的核心內容,因為人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人物觀察的實質是什么呢?其實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但是性格、思想和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抽象的,那該怎么觀察呢?那就要通過觀察人物的肖像外貌、觀察人物的行動和觀察人物的語言來實現(xiàn)對人物性格、思想和情感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我們細致地捕捉,很好地將外在的人物面貌、行動和語言與人物內心思想相統(tǒng)一,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2.環(huán)境觀察包括自然環(huán)境的觀察和社會環(huán)境的觀察。環(huán)境是客觀存在的外部世界,同時也是人物活動的場所,也是可以襯托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自然環(huán)境的觀察,包括觀察日月、風雨、山河和樹木等。自然環(huán)境的觀察其實是人與自然的交織,自然環(huán)境的觀察也是為表現(xiàn)人物服務的。社會環(huán)境的觀察,包括觀察社會風俗、生活習俗、城市街道、農村客舍、家庭陳設等。社會環(huán)境的觀察,是把人放入與其生活的特有的生活中去,觀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沖突,從而展示出人物的性格與情感。3.場面觀察。場面包括兩方面內容:特定的環(huán)境和這個環(huán)境中的人物活動。其實,場面觀察是人物觀察和環(huán)境觀察的有機結合體。也就是說,場面觀察既有對人物觀察也有對環(huán)境的觀察。雖然觀察時是應該以人物為主要觀察對象,但是又不能孤立的觀察人物,還要把人物和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觀察。場面觀察時,我們不能局限于觀察個別人物,而要同時觀察多個人物,并能還要把人與環(huán)境、人與人也緊密聯(lián)系起來觀察,才能觀察到這個場面的氛圍。三、觀察的方1.一個固定觀測點觀察法。就是從某一固定觀測點去觀察事物?;蜓鲆暬蚋┮暎蜻h觀或近察,或由點到面或由面聚焦到點。這種固定視角觀察法需要我們選擇合適的觀測點,以求達到最佳的觀察效果。2.多個觀測點觀察法??臻g和時間的不同,所觀察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例如,對山的觀察,視角不同,山景固然不同,這才會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景高低各不同”的觀察效果,這是在不同空間的觀察視角。觀察某一處風景,在春夏秋冬不同時節(jié)觀察,也會有不同的風景。這是不同時間的觀察視角。對于人物的觀察更應該是多角度觀察,才能觀察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多樣性。3.移步觀察法。在分析寫景方法時,我們經(jīng)常會說到“移步換景”這個詞語。是的,為了更全面的了解要觀察的事物,我們可以移動位置進行觀察,這樣不但能更全面地觀察到事物的特征,而且可以將事物的變化觀察出來。4.對比異同觀察法。對比相似點觀察,不僅可以看出事物的相似之處,也是最容易區(qū)分事物的不同之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性。例如,朱自清在《綠》中就把北京什剎海的綠、杭州虎跑寺的綠、西湖的綠和秦淮河的綠都進行了描述。朱自清是這樣描寫了這幾種綠的:什剎海的綠,太淡了;虎跑寺的綠,太濃了;西湖的綠,太明了;秦淮河的綠,太暗了。雖然都是綠,但也各自具備各自的特點,以上的幾種對綠的描寫,其實都是為最后寫梅雨潭的綠的特點:“仿佛蔚藍的天融化了一塊在潭水里似的,是那樣的鮮潤?!蓖ㄟ^對比異同點觀察,更能突出梅雨潭的綠是“鮮潤”的這一特有特征,也更能突出表達對梅雨潭的綠的喜愛之情。四、怎樣提高我們的觀怎樣提高我們的觀察能力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觀察需要長期堅持,由難到易。托爾斯泰在談到培養(yǎng)觀察能力時也強調,觀察——永遠去觀察,時時刻刻去觀察。讓觀察成為一種習慣。特別是對人物的觀察,因為我們觀察到的只能是人物的外貌和言行,而人物內在的性格和精神如何才能通過觀察并挖掘出來呢?“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長期觀察的過程中,我們會通過觀察某一人物個體的特點,從而能夠觀察出這一群體的共同特征;通過觀察到的人物的外部特征從而能夠觀察出人物的內心深處的本質特征。這樣,我們的觀察能力也就不斷提高了。2.觀察能力的提高需要思考的助力推動。我們不僅需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更需要一個敏捷的思維。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觀察到的景象往往會是表面的現(xiàn)象,有時候觀察到的景象甚至會是錯覺。對于觀察的情況,還需要經(jīng)過辨別分析,去偽存真,才會看到本質特征。通過觀察后的思考,有時往往還會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寧夏電視臺記者隨中央電視臺的一個攝制組原本是到內蒙古拍攝中國治理沙漠的紀錄片。在一處高高的臺地上,記者發(fā)現(xiàn)了裸露的一塊人類骸骨,再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沙灘上居然是有連片的白骨。這些白骨是誰留下的?在這兒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一連串的疑問在記者的腦海浮現(xiàn)。記者們通過調查、尋訪,原來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寧夏游擊隊在這里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最后抗日戰(zhàn)士們全部犧牲。后來拍成了電視劇《恩格貝的見證——一個50年前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讓這段抗日歷史能重現(xiàn)熒屏。也正是記者們觀察后的思考才造就了這部優(yōu)秀的作品。3.做好觀察筆記。有了細致觀察,有了勤于思考,但所有信息只靠大腦記憶肯定是不夠的,應當及時準確詳細地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以便寫作時可以更好地提取素材。俗話說:“好記性”。俄國作家果戈里就養(yǎng)成了他讀過的警句會記下來,他聽到的趣聞軼事會記下來,看到的人情風俗會記下來……他還把他的觀察筆記叫做《萬寶全書》呢!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