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qū)三中學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qū)三中學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qū)三中學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qū)三中學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qū)三中學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qū)三中學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綿不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下列史實均體現(xiàn)了上述觀點。其中發(fā)生于明清時期的有①忽必烈在地方設行中書省,進步加強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②戚繼光消滅倭寇,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與民族利益③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了祖國西北邊疆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西歐中世紀晚期,莊園經濟衰落和城市市民階層的擴大,其直接影響是促進A.基督教的產生 B.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C.北美爆發(fā)革命 D.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3.1914年秋,正當歐洲國家紛紛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大屠殺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整個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下列歷史現(xiàn)象中能印證這一說法的有()①歐洲的國際地位開始下降②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③歐洲損失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④戰(zhàn)爭推動了國際聯(lián)盟的成立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4.下列選項中,屬于冷戰(zhàn)的產物的是A.德國分裂B.二戰(zhàn)后,德國被分區(qū)占領C.杜魯門主義的提出D.蘇聯(lián)解體5.2018年4月11日,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將一件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的珍貴文物“青銅虎鎣”(見下圖)進行拍賣,并將當年參與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劫走該文物的一名英國海軍上校的家信公之于眾。材料中的“參與聯(lián)軍”中的空格處應該填寫A.德意B.俄奧C.英法D.美日6.為了適應工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化教育。最早建立國家教育體系的國家有()①法國②德國③印度④美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7.《宋史》列傳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布衣超過二分之一,而布衣官員入仕的途徑,在北宋初期以科舉制出身的約占三分之一,到北宋晚期更超過五分之四。除了大幅增加科舉取士名額,進士授官從優(yōu),升遷迅速。以下說法錯誤的是A.科舉制體現(xiàn)了選官制度的開放和階層流動的增強B.科舉制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重文輕武的政策C.科舉制能選拔出最優(yōu)秀的官吏D.促進宋代文化昌盛8.“南京全城署局、學堂、商店及各營、各炮臺、各兵艦商輪俱懸旗申慶。次日,日本駐南京領事鈴木電告日本外務大臣:‘今日市中遍懸國旗,過路行人已全無垂發(fā)辮者?!辈牧戏从车氖茿.武昌起義勝利B.中華民國建立C.黃埔軍校建立D.南京國民政府建立9.從如下圖可以推斷出當時()A.講學者是墨家學派B.聽講者是鄉(xiāng)村學童C.私人辦學蔚然成風D.形成尊師重教風尚10.成語“墨守成規(guī)”的“墨守”源自戰(zhàn)國時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墨子是“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主張A.“非攻”“節(jié)儉” B.“仁政”“禮治” C.集權專制 D.無為而治11.《新全球史》說:“世界開始重建,而另一場戰(zhàn)爭也開始了。曾經擊敗德國和日本的聯(lián)盟也解體了,在很短的時間里,美國和蘇聯(lián)及其各自的盟國在冷戰(zhàn)中已經擺好了作戰(zhàn)的姿勢,開始了主要在政治、經濟和宣傳層面的對抗。”它表明A.為反法西斯建立的聯(lián)合國在戰(zhàn)后迅速解體B.冷戰(zhàn)主要是軍事上的對抗C.二戰(zhàn)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峙D.冷戰(zhàn)目的是為了稱霸世界12.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的《人權宣言》既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和資產階級要求,又開啟了近現(xiàn)代法制的先河。下列三部文獻評述正確的是()①都是為了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②都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③都確立了共和政體④都對民主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13.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劇中抨擊封建反動勢力,謳歌人的偉大,其體現(xiàn)的進步思想是A.禁欲主義 B.神權主義 C.王權主義 D.人文主義14.隋朝與秦朝的相似之處有()①都定都于洛陽②都首創(chuàng)了影響深遠的重要制度③都興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5.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描述:“當他們用民主和科學來概括歐美工業(yè)文明的精神的時候,已經超出了仿效某個具體建制的軌跡。他們不再熱衷于討論民主與君主專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轉而探索民主社會在歐美為何可能,而在中國為何屢屢失敗……”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A.堅定了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決心B.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D.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16.某劇作家在編寫《偉大的長征》劇本時,設計了以下幾個歷史場景,以下與史實相符合的是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使紅軍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③1936年10月,會寧會師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④中共一大的召開成為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7.前世界銀行駐華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曾講道:“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边@一認識得出的主要依據是中國A.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B.建立了經濟特區(qū)C.進行了國有企業(yè)改革D.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8.1875年,李鴻章對日本駐華公使說:“對于近來貴國所舉,很為贊賞。獨有對貴國改變舊有服裝,模仿歐風一事感到不解,我國決不會進行這樣的改革。”李鴻章對日本改革“不解”的是A.廢藩置縣B.文明開化C.發(fā)展工業(yè)D.發(fā)展教育19.“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參加國家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fā)放津貼?!边@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A.古巴比倫 B.古代印度 C.古希臘 D.古羅馬20.有思想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有思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下列名言反映我國古代老子思想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中美貿易爭端,又稱中美貿易戰(zhàn)、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經濟關系中的重要問題。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不顧中方勸阻,執(zhí)意發(fā)動貿易戰(zhàn),掀起了又一輪的中美貿易爭端,嚴重影響了中美關系健康發(fā)展?;仡櫄v史,中美兩國是哪一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A.1949年B.1971年C.1972年D.1979年22.面對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治,世界大戰(zhàn)的歐洲策源地形成。相比較,羅斯福新政促進經濟恢復發(fā)展,使美國A.徹底擺脫經濟危機B.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C.建立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D.成為世界大戰(zhàn)的亞洲策源地23.《十二銅表法》沉重地打擊了古代羅馬奴隸主貴族,具有“一定程度上維護平民利益的特點”可以稱之為“平民的勝利”。這主要是因為《十二銅表法》()A.使羅馬的司法審判有法可依 B.剝奪了貴族解釋法律的權力C.使平民成為解釋法律的主體 D.解除貴族與平民的隸屬關系24.秦始皇的統(tǒng)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裁制;漢武帝的統(tǒng)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誘引?!睋伺袛?,秦始皇與漢武帝分別以哪一學派思想治理國家A.道家和儒家B.法家和儒家C.法家和道家D.道家和墨家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5.世界三大宗教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且風格迥異的建筑文化。下列圖片中的建筑與三大宗教無關的是26.________(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1919年在________(會議)戰(zhàn)勝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27.歷史示意圖有助于形成時空概念。在下面歷史朝代更替示意圖中,西晉應填在A.AB.BC.CD.D三、材料解析與探究題:閱讀材料,依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要求(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8題7分,第29題6分,第30題7分,共20分)。28.(7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瑯率清軍大舉進攻,不久占領澎湖……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tǒng)一,獲康熙帝同意。鄭克塽投降歸順,從此成為清的一部分。統(tǒng)一后,施瑯認為,乃要害之地,“紅毛”“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促成康熙帝決心留守,并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設立府。——施宣圓《施瑯“復臺”和“保臺”的歷史功績》(1)根據材料一,指出清朝為收復地區(qū)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并分析府設置的背景。材料二:從1888年之后,未再增添任何新式軍艦。1891年后,因海防經費被挪用修筑頤和園,連槍炮彈藥也停止購買。北洋海軍本來為抵御日本侵略而建……卻在甲午戰(zhàn)爭中被日本侵略者徹底粉碎?!钯吨袊贰罚?)北洋海軍是中國近代哪場探索活動的產物?結合材料二分析北洋海軍“在甲午戰(zhàn)爭中被日本侵略者徹底粉碎”的原因。材料三: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盡管是一個低收入國家,中國仍然選擇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發(fā)展戰(zhàn)略……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機構,比如中國科學院(CAS)。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核技術、空間技術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重大進步證實了這種制度成功的一面?!溃﹦趥悺げm特、托馬斯·羅斯基編《偉大的中國經濟轉型》(3)根據材料三,用史實說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核技術、空間技術”方面取得的典型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29.(6分)閱讀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問題。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塑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關系一個政黨興衰的重要力量。文化作為軟實力,是各種制度和社會秩序在精神層面上的投射,客觀反映出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對外影響力。材料一:1913年康有為在《與陳煥章書》中認為,發(fā)展和宣揚孔教、提倡等孔可以動員尊孔可以動員很多政治力量:“近者大變,禮俗淪亡,教化掃地。非唯一時之革命,實中國五千年政教之盡革,進無所依,退無所據?!衿鋾r也。吾欲復立孔教會以振之”。相反,錢玄同則認為“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胡適的邏輯是這樣的:“正因為二千年吃人的禮教法制都扯著孔丘的招牌,故這塊孔丘的招牌﹣﹣無論是老店,還是冒牌﹣﹣不能不拿下來”胡適面對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卻從來沒有打算小心求證。概述康有為對待孔子與錢玄同、胡適對孔子的觀點有何不同?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胡適和錢玄同參與發(fā)起的運動是什么?結合材料指出錢玄同觀點的錯誤之處,分析這一運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存在什么缺陷。你認為應該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30.(7分)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M可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保ü糯┎牧弦唬褐袊鞘澜缟显嫁r業(yè)產生最早的地區(qū)之一。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農業(yè)發(fā)展的表現(xiàn),其中出現(xiàn)在黃河流域的有.(將文物的序號填在橫線上)材料二:東晉南朝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比較重視農業(yè),以農業(yè)是否發(fā)展作為考課官吏的標準,還特別注意流民的安置和小農因破產而再流亡的問題。這一時期,北方早已使用的鐵犁、牛耕在這里也已經普及。南朝時期,各地農業(yè)普遍有所發(fā)展,典型的如揚州三①吳地區(qū)“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rěn),則數郡忘饑?!幾灾旖B侯《中國古代史》依據材料二,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農業(yè)狀況如何。分析其原因(近代篇)材料三:在半殖民地條件下,中國農業(yè)一方面被卷入世界市場,出現(xiàn)了某些農產品的高度商品化;另一方面在裝備和技術上并無重大變革,以致地力耗竭,收成下降?!栋俣劝倏啤方Y合材料三,說出近代以來中國的農業(yè)發(fā)展受到沖擊的原因。(現(xiàn)代篇)材料四:在和農戶簽訂的合同中規(guī)定,地方干部同意為農戶提供土地和農機,收獲之后農戶上繳一定數量的糧食和其他作物作為回報?!@種制度保證了國家對糧食、棉花和其他作物的需求得到滿足。農戶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種地,只要按合同交夠數量,剩余產品便可以自用或拿到集市上出售?!蹈吡x《鄧小平時代》材料四中“這種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這種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據以上材料歸納,促進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

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C【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①忽必烈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進一步加強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發(fā)生于元朝,①不符合題意。故把包含①的ABD項排除。②戚繼光消滅倭寇,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與民族利益發(fā)生于明朝;③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進一步密切了西藏與內地的聯(lián)系,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發(fā)生于清朝;④乾隆帝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了祖國西北邊疆發(fā)生于清朝。②③④符合題意。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2、B【解析】

歐中世紀晚期,莊園經濟衰落,城市市民階層的擴大,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B符合題意;ACD與題干的內容無關,不符合題意;故選B。3、D【解析】

依據材料二“整個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將導致歐洲在世界的主導權將開始逐漸喪失。一方面歐洲的戰(zhàn)亂使得英法德俄等老牌歐洲列強收到極大的損失,而美、日等列強則通過這場戰(zhàn)爭進一步崛起,挑戰(zhàn)歐洲的世界霸權。另一方面戰(zhàn)爭會使英法等國賴以生存的殖民地體系受到非常大的打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由于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德國、美國、日本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超越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所以歷史現(xiàn)象中能印證這一說法的有①③,D項符合題意。②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是在二戰(zhàn)后,④推動國際聯(lián)盟的成立是在一戰(zhàn)之后。由此分析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4、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冷戰(zhàn)進行,美蘇在各自占領區(qū)扶植建立起相互對抗的兩個國家,德國由此分裂,直到近半個世紀后伴隨蘇聯(lián)的結束才最終再度完成統(tǒng)一。A符合題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美、英、蘇等國討論了結束戰(zhàn)爭、處理戰(zhàn)爭遺留問題和戰(zhàn)后和平等問題,二戰(zhàn)后,德國被分區(qū)占領。B不符合題意。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是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C不符合題意。戈爾巴喬夫不成功的改革,激化了社會矛盾,促使東歐聚變,最終導致蘇聯(lián)解體,D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故選A。5、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1860年,英法聯(lián)軍闖入圓明園,公開搶劫圓明園的珍貴文物,最后火燒圓明園。故C符合題意;德意、俄奧、美日與火燒圓明園無關,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6、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以后,為了適應工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德國和法國最早建文起國家教育體系。選項①②符合題意;選項③印度、④美國,不符合題意,可排除;因此只有選項①②符合題意,故選A。7、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在北宋通過科舉做官的平民階層越來越多,與宋代科舉制的改革擴大增加選舉名額等有關,說明了選官制度更加開放,更有利于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重文輕武的政策,同時也促進宋代文化昌盛。但是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員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優(yōu)秀的結論。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8、B【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今日市中遍懸國旗,過路行人已全無垂發(fā)辮者”,可知剪掉了辮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建立,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建立了中華民國。選項B符合題意;武昌起義勝利是1911年10月;黃埔軍校建立是1924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是1927年;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9、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廣儒家教育,設太學,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他在位時期,西漢王朝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西漢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我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圖示是漢武帝實行“尊儒術興太學”的措施,表明當時形成尊師重教風尚,故選D。10、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墨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節(jié)葬”“節(jié)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用、尚賢為支點,A項符合題意;“仁政”“禮治”是儒家學說的主張,B項不符合題意;集權專制是法家學說的主張,C項不符合題意;無為而治是道家學說的主張,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11、C【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新全球史》“世界開始重建,而另一戰(zhàn)爭也開始了?!绹吞K聯(lián)及其各自的盟國在冷戰(zhàn)中已經擺好了作戰(zhàn)的姿勢,開始了主要在政治、經濟和宣傳層面的對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二戰(zhàn)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峙,實行冷戰(zhàn)。二戰(zhàn)后,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lián)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zhàn)政策,其表現(xiàn)主要有:政治上,出臺“杜魯門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經濟上,推行“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便加強對西方國家的控制.針對北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蘇聯(lián)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從此歐洲出現(xiàn)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以蘇聯(lián)和美國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2、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比較分析能力。本題涉及了早期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相關文件,其中,英國的《權利法案》和法國的《人權宣言》頒布的目的是為了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美國的《獨立宣言》是為了推翻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英國的《權利法案》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并非共和政體,而法國的《人權宣言》剛開始是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后來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政體,美國《獨立宣言》并沒有說明要確立什么政體,但是美國后來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傊?,在三國的文件都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都對民主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故答案選D?!究键c定位】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步入近代?英國資產階級的革命;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步入近代?美國的誕生;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步入近代?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13、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是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在歐洲發(fā)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位文學巨匠,代表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等,這些作品深刻批判封建反動勢力,謳歌人的偉大,集中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精神。故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選D?!军c睛】此題重點識記文藝復興的內容與影響。文藝復興是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在歐洲發(fā)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代表人物有但丁、莎士比亞等。14、D【解析】本題是排列組合型題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的都城是長安,秦朝的都城是咸陽,因此①項不是隋朝與秦朝的“相似之處”,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項。D選項正確。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要熟悉秦朝和隋朝的相關知識點。秦朝、隋朝的相似點有:(1)都是在長期分裂之后統(tǒng)一中國的封建王朝;(2)都建立了一些開創(chuàng)性的政治制度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如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3)都有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如秦朝萬里長城,隋朝大運河;(4)都因大興土木,實行暴政,導致大規(guī)模農民大起義,都是二世而亡。(5)都為繼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訓。15、C【解析】

依據題干“當他們用民主和科學來概括歐美工業(yè)文明的精神的時候,已經超出了仿效某個具體建制的軌跡。他們不再熱衷于討論民主與君主專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轉而探索民主社會在歐美為何可能,而在中國為何屢屢失敗……”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領導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對中國社會進行深刻思考和探索,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的內容與題干的材料內容無關,不符合題意;故選C。16、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紅軍長征,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5年,遵義會議,成為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1936年10月,會寧會師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故①②③符合題意,④不符合題意。故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17、D【解析】

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從1985年開始,我國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yè)的改革,1992年中共十二大上,又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所以答案選D。18、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鴻章對日本改革不解的是“模仿歐風”,這屬于文明開化的內容。明治維新時,政府大力提倡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即所謂“文明開化”,如采用西方歷法,武士們剪去了頭上的發(fā)結、解下隨身的佩刀,許多人穿起了西服,人們在社交場合,也都以模仿西方的服飾禮儀為榮。所以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19、C【解析】

由題干材料“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參加國家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fā)放津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古代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制度。雅典實行的是奴隸主民主政治,在伯利克里當政時期,雅典的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雅典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期,為鼓勵公民積極參政,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fā)放津貼。為吸引公民觀賞戲劇,還特意為公民發(fā)放“觀劇津貼”。故C符合題意。ABD均與題干現(xiàn)象無關,故選C。20、B【解析】

A.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是商鞅變法的思想,A不符合題意;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B符合題意;C.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儒家的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C不符合題意;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D不符合題意;所以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21、D【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兩國關系開始走上正?;?。中美雙方經過反復磋商,簽署并公開發(fā)表了《中美聯(lián)合公報》,闡述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并確認從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隨著兩國關系的不斷發(fā)展,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故D符合題意;ABC表述錯誤,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22、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促進經濟恢復發(fā)展,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古國B正確。經濟危機不可能徹底擺脫,故排除A項。羅斯福新政開啟的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不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故排除C項。世界大戰(zhàn)亞洲策源地形成是在日本,故排除D項。故選B。23、A【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的頒布表明,羅馬法從習慣法發(fā)展到成文法,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局面,限制了貴族在司法上的專橫,這使得在審判中可以按律量刑,有法可依,所以A項符合題意;貴族仍然可以解釋法律,但不可濫用法律,故B項錯誤;平民不可能成為解釋法律的主體,故C項明顯錯誤;法律并沒有解除貴族與平民的隸屬關系,故D項錯誤。故選A。24、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注重法家思想,以法治國,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的政策,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選B。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5、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其中帕特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與三大宗教無關,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26、遵義會議巴黎和會【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后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1919年1月,在一戰(zhàn)中戰(zhàn)勝的協(xié)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zhàn)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開了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巴黎和會上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斗矤栙惡图s》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27、B【解析】

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與蜀國和吳國并立的國家是三國時期的魏國,A項排除;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完成短暫統(tǒng)一的是西晉,B項符合題意;十六國時期,南方的政權是東晉,C項排除;與北朝并立的是南朝,,D項排除;故選B。三、材料解析與探究題:閱讀材料,依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要求(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8題7分,第29題6分,第30題7分,共20分)。28、(1)措施:清軍大舉進攻,占領澎湖;“招撫”政策的實施。背景:戰(zhàn)略位置重要;面臨西方殖民侵略威脅,需要加強管轄。(2)活動:洋務運動;原因:清政府統(tǒng)治的腐朽。(3)成就: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或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國家對國防建設的重視和支持;國內外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等?!窘馕觥?/p>

(1)根據材料一“施瑯率清軍大舉進攻,不久占領澎湖……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tǒng)一”可知,清軍大舉進攻,占領澎湖;并實施“招撫”政策,根據“施瑯認為,乃要害之地,“紅毛”“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促成康熙帝決心留守,”可知,府設置的背景是灣戰(zhàn)略位置重要;面臨西方殖民侵略威脅,需要加強管轄。(2)根據材料二“北洋海軍本來為抵御日本侵略而建……卻在甲午戰(zhàn)爭中被日本侵略者徹底粉碎?!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洋海軍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產物,在20世紀70到80年代,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戰(zhàn)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統(tǒng)治的腐朽。(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核技術、空間技術”方面取得的典型成就有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或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等。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國家對國防建設的重視和支持;國內外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等。29、(1)康有為宣揚孔教,提倡尊孔。理由:尊孔可以動員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使禮俗淪喪,教化掃地。錢玄同、胡適則主張廢孔學、禮教。理由:孔教宣揚的封建倫理不符合世界文明發(fā)展要求。為了挽救民族命運,必須廢除孔教。(2)新文化運動。廢除漢字。全面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應該客觀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窘馕觥?/p>

(1)根據材料“1913年康有為在《與陳煥章書》中認為,發(fā)展和宣揚孔教、提倡等孔可以動員尊孔可以動員很多政治力量”、“近者大變,禮俗淪亡,教化掃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宣揚孔教,提倡尊孔。他認為尊孔可以動員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使禮俗淪喪,教化掃地。根據“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正因為二千年吃人的禮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