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云南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云南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云南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云南省部分地區(qū) 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部分地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2024屆云南省普洱市三新教研聯(lián)合體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袼梅浅蓜t璜,二子何如?”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蔽暮钤唬骸跋壬R事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見翟璜。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钡澡奕蛔魃唬骸拔骱邮貐瞧?,臣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相于克,克之對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祿千鐘,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愿卒為弟子!”(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紀》)材料二:上(周世宗)欲相樞密使魏仁浦,議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為輔佐,豈盡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門下侍郎,與范質皆參加樞密院事。以仁浦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樞密使如故。仁浦雖處權要而能謙謹上性嚴急近職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歸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中起刀筆吏,致位宰相,時人不以為忝。(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后周紀》)材料三:故方其(莊宗)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節(jié)選自《五代史伶官傳序》)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仁浦雖處A權要B而能謙謹C上性嚴急D近職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歸己H以救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窮視其所不為”與“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中“窮”字含義相同。B.刀筆吏,古代記事最早用刀刻,后來才有筆。所以刀筆并稱,指用刀筆主辦文案的官吏。C.“時人不以為忝”中“忝”是“恥辱”的意思,與成語“忝列門墻”中的用法不相同。D.“為天下笑”與“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句式相同,都是被動句。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雖然李克對選任宰相人選并沒有做出明確回答,但他委婉建議從五個方面來對人才作長期而全面的考察。B.翟璜急于探聽消息,落選后不服氣要一比高低,動作情態(tài)由變了臉色生氣地詢問發(fā)展到徘徊不安地自嘲。C.周世宗力排眾議,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負所望,以其謙謹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贏得了時人的認同。D.五代主要以科舉取士,非進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輕視,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擔任要職,遭到眾臣的反對。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14.簡要概括三則材料中李克、世宗、莊宗的人才選用標準分別是什么。2024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畢業(yè)生復習統(tǒng)一檢測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夫廢法度而好私議,則奸臣鬻權以約祿,秩官之吏隱下而漁民。諺曰:“蠹眾而木析,隙大而墻壞?!惫蚀蟪紶幱谒蕉活櫰涿瘢瑒t下離上。下離上者,國之“隙”也。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鮮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國無“隙”“蠹”矣。(選自《商君書·卷十四·修權》)材料二元載結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屬,必先知之。探微揣端,無不諧契,故帝任不疑。時擬奏文武官功狀多謬舛,載虞有司駁正,乃請別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①團奏,不須檢勘,欲示權出于己。載智略開果,久得君,以為文武才略莫己若??v諸子關通貨賄。京師要司及方面,皆擠遣忠良,進貪猥。凡仕進干請②,不結子弟,則謁主書③。城中開南北二第,室宇奢廣,當時為冠。近郊作觀榭,帳帟④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別墅,疆畛相望,且數十區(qū)。帝盡得其狀。載嘗獨見,帝深戒之,警然不悛。會李少良上書詆其丑狀,載怒,奏殺少良。道路目語,不敢復議。載由是非黨與不復接,生平道義交皆謝絕。帝積怒,大歷十二年三月庚辰,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將軍吳湊收載,系政事堂。分捕親吏、諸子下獄。乃下詔賜載自盡,妻及子揚州兵曹參軍伯和、祠部員外郎仲武、校書郎季能并賜死;毀私廟主及大寧、安仁里二第,以賜百官署舍,破東都第助治禁苑。(節(jié)選自《新唐書·列傳·卷七十》)【注】①附甲:在他人奏議上簽名(畫押)表示同意。②干請:請托。③主書:指主書官卓英倩、李待榮,均為元載心腹。④帟yì,帳幕。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有“隙”A“蠹”B而不亡者C天下鮮矣D是故E明王任法去私F而國無“隙”G“蠹”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結,意為勾結,與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意有所郁結”的“結”意思不同。B.子弟,原意指兒子與弟弟,亦可泛指弟弟、侄子或年輕的后輩,文中指兒子。C.收,逮捕,與賈誼《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的“收”意思不同。D.獄,意為監(jiān)獄,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獄”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商鞅認為,如果廢除法度,喜好私議,那么就可能出現賣官求財、魚肉百姓的情形。B.大臣爭相謀取私利而不顧及百姓,百姓就會遠離君主,君主與百姓之間便會產生裂痕。C.元載把持朝政,無視君權,任用貪猥,大肆貪腐,驕奢淫逸,最后禍及祖先與子孫。D.皇帝初時對元載任用不疑,掌握其貪腐情形后,曾鄭重告誡他,但元載傲慢不悔改。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載智略開果,久得君,以為文武才略莫己若。(2)載由是非黨與不復接,生平道義交皆謝絕。14.材料一中的“隱下而漁民”在元載身上有何體現?云南曲靖市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第二次教學質量監(jiān)測語文試題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馬,輕任新節(jié),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茍得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其誰能當之?《周書》曰:“民,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讎也。”有讎而眾,不若無有。今世之人主,多欲眾之,而不知善,此多其讎也。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zhàn)而驟勝”武侯曰:“驟戰(zhàn)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zhàn)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睎|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guī)。莊公曰:“善?!币詾樵旄覆贿^也,使之鉤百而返。顏闔入見,莊公曰:“子遇東野稷乎?”對曰:“然,臣遇之。其馬必敗?!鼻f公曰:“將何敗?”少頃,東野之馬敗而至。莊公召顏闔而問之曰:“子何以知其敗也?”顏闔對曰:“夫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guī),造父之御,無以過焉。鄉(xiāng)臣遇之,猶求其馬,臣是以知其敗也?!保ü?jié)選自《呂氏春秋·適威》有刪改)材料二: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國之政脅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為貴矣。季孫問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彼疂釀t魚困,令苛則民亂,城峭則必崩,岸竦則必陀。故夫治國譬若張琴,大弦急則小弦絕矣。故曰:急轡銜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貢問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馬?!弊迂曉唬骸昂纹湮芬??”孔子曰:“夫通達之國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吾讎也。若何而毋畏?”(節(jié)選自《說苑?政理》)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茍得為A上用B民之走之C也D若決積水E于千仞之溪F其誰G能H當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讎,指仇敵,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及仇讎已滅”的“讎”意思相同。B.驟,指屢次,與《赤壁賦》中“知不可乎驟得”的“驟”意思不同。C.罷,同“疲”,指疲憊,與《琵琶行》中“曲罷曾教善才服”的“罷”詞性相同。D.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國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張在《齊桓晉文之事》中也有體現。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呂氏春秋》認為當時世上的君主,大多不知道善待百姓,只會增加仇敵;古代的君主,致力于為民除害,思考著為民造福。B.東野稷在莊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駕車技術,莊公認為其技藝不能超過造父,于是命他讓馬繞一百個圈再返回。C.顏闔認為東野稷的馬一定要累壞。不一會兒,東野稷的馬果然累壞而返,原因是他對馬太苛刻。D.季孫請教孔子“誅殺無道,親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對誅殺,接著指出施政者為善會感染百姓,并以風和草為喻具體闡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guī)。(2)故夫治國臂若張琴,大弦急則小弦絕矣。14.兩則材料用“御馬”各自論證了什么觀點?請簡要概括。(3分)2024屆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昔趙文王喜劍,劍士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弊笥以唬骸扒f子當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鼻f子曰:“諾。周善為劍?!碧釉唬骸叭晃嵬跛妱κ浚耘铑^突鬢,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請治劍服?!敝蝿Ψ?,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蓖踉唬骸白又畡文芙??”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愿得試之?!蓖踉唬骸胺蜃有?,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蓖跄诵κ科呷?,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莊子曰:“望之久矣!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王曰:“愿聞三劍?!痹唬骸坝刑熳觿?,有諸侯劍,有庶人劍?!蓖踉唬骸疤熳又畡稳纾俊痹唬骸疤熳又畡?,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蔽耐趺H蛔允?,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圣士為鏵,以豪桀士為夾。此劍一用,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蓖踉唬骸笆酥畡稳纾俊痹唬骸笆酥畡?,蓬頭突鬢,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蓖跄藸慷系?,宰人上食,王三環(huán)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節(jié)選自《莊子?說劍》,有刪改)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使臣上說A大王B而逆C王意D下不當E太子F則身刑而死G周H尚安所事金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厭,指厭倦,與《六國論》“暴秦之欲無厭”和“貪得無厭”中的“厭”詞義不相同。B.當,指應當,與《陳情表》“猥以微賤,當侍東宮”和“當仁不讓”中的“當”詞義相同。C.趨,特指禮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秦漢之后“入朝不趨”成為皇帝對臣子的恩寵。D.封,指疆界,與《燭之武退秦師》“又欲肆其西封”和“封疆大吏”中“封”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趙文王喜歡劍術,眾多劍士在他面前日夜搏擊。國家日益衰弱,諸侯們就一起商量如何勸說趙文王。B.莊子不接受太子派人送給他的千金,和使者一同前去拜見太子,并認為無論勸說是否成功,都無需千金。C.面對趙王的詢問,莊子說用劍術和趙王交流,向趙王夸贊自己的劍術能十步殺一人,奔走千里銳不可當。D.趙王讓劍士們較量了七天,死掉了六十多人,從中選出五六個人,讓他們捧劍到宮殿下,才召見莊子。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請治劍服。(2)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14.莊子以“三劍”喻三種治國之道。請結合文意加以概括。云南省2024屆高三大聯(lián)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金履祥少從學同郡王柏及何基之門,二人蓋得朱熹之傳者。宋將亡,遂絕意進取,屏居金華山中。嘗以劉恕《外紀》記司馬氏《通鑒》以前事不本于經,舛謬不可信,乃斷自《尚書》,旁采子、史損益之,作《通鑒前編》。他如《論》《孟》《大學》諸經傳及禮樂書,各有注疏,授其門人許謙以傳。當時以為基之清介純實似尹和靖,柏之高明剛正似謝上蔡,履祥則親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仁山先生。許謙受業(yè)金履祥之門。履祥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鹽既加,則酸咸頓變。子來見我三日矣,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fā)于子邪?”謙聞之惕然,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妙。履祥既沒,謙益肆充闡,多所自得。自謂:“吾非有大過人者,惟為學之功無間斷爾?!逼缴菩猩鯂?,而所以應世者,不膠于古,不流于俗,屏跡入華山,四方之士不遠百里而來受業(yè)。其教人至誠諄悉,內外殫盡,獨不教人以科舉之文,曰:“此義利之所由分也?!辈怀隼镩偞顾氖曛型饷剂衅湫辛x章凡數十上郡以遺逸應詔,有司請主文衡,皆莫能致。世稱為白云先生,卒謚文懿。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歿,其學猶未大顯,至謙而其道益著。同時休寧陳櫟、婺源胡一桂,皆以講明道學見重于時云。巙巙知經筵,日勸帝就學。帝欲寵以師禮,固辭不可。帝嘗欲觀畫,巙巙取比干圖以進。一日,帝覽宋徽宗畫稱善,巙巙進曰:“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钡蹎栆皇轮^何,對曰:“獨不能為君爾。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凡為人主,貴能為君,他非所尚也?!逼潆S事規(guī)諫,皆類此。嘗謂人曰:“天下事宰相當言,宰相不得言則臺諫言之,臺諫不敢言則經筵言之。備位經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故于時政得失,有當匡救者未嘗緘默。(節(jié)選自《綱鑒易知錄·元紀》)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不出里閭A垂四十年B中外名臣C列其行義D章凡E數十上F郡以遺逸G應詔11.下列對原文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疏,指對注的注解,又稱正義,與《諫太宗十思疏》的“疏”詞義不相同。B.既,指已經,與蘇軾《赤壁賦》“不知東方之既白”中的“既”詞義相同。C.受業(yè),指跟隨老師學習,與《師說》“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詞義不相同。D.重,指重視、推崇,與《蘇武傳》“見犯乃死,重負國”的“重”詞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金履祥跟隨王柏、何基學習,因對劉恕的《通鑒外紀》不滿意,金履祥以《尚書》為上限,采納多種書籍或增或刪,作成《通鑒前編》一書。B.當時的輿論對何基、王柏評價較高,而金履祥親自受何、王二人教誨,將他們的知識才華融于一身,著述頗豐,求學之人稱呼他為仁山先生。C.許謙師從金履祥,聽聞老師的話后,內心警覺省悟,之后完全學到金履祥學問的精妙之處,并且有許多自己的心得體會,他卻從不以此為傲。D.巙巙認為,宋徽宗有許多才能,唯獨不能做好君主,因而落得個身辱國破的下場,國君最重要的是能當一個好君主,然后再重視其他的事情。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劉恕《外紀》記司馬氏《通鑒》以前事不本于經,舛謬不可信。(2)子來見我三日矣,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fā)于子邪?14.巙巙心愿滿足的原因是什么?答案2024屆云南省普洱市三新教研聯(lián)合體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答案】10.CDF11.D12.B13.(1)剛才聽說君王見先生談選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誰任相呢?(2)你把我李克推薦給君王,難道是要結黨營私做大官嗎?14.①李克特別強調不視俸祿為私產的賢明以及在招納人才上的貢獻;②周世宗任人唯賢,任用德才兼?zhèn)涞娜?;③莊宗任人唯親,寵用伶人?!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句意:魏仁浦雖身處權力的中心位置卻能夠謙虛謹慎,世宗性格嚴厲而急躁,身邊的官員有違背世宗旨意的,仁浦大都選擇自己承擔罪過來拯救他們?!吧闲試兰薄?,主謂結構,句意完整,單獨成句,CD處斷開;“仁浦”為后句的主語,前面F處斷開。故CDF三處需要斷句?!?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現象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窮”,處境困難、不得志、不顯貴,與“通”或“達”相對。句意:失意時看他所不做的事。/遭到小人離間,可以說是處境非常艱難了。B.正確。C.正確。恥辱。/有愧于。句意:當時的人并不以之為恥。/愧在師門。D.錯誤?!盀樘煜滦Α北肀粍?。/“見恕”為賓語前置,即“恕見”,原諒我。句意:被天下人恥笑。/希望你或許能夠原諒我。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自嘲”錯誤,原文為“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愿卒為弟子!’”是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表示臣服,而不是自嘲。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今者”,剛才、剛剛;“卜”,選擇;“果”,究竟。(2)“豈”,難道:“比周”,勾結,結合,結黨營私?!?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結合“魏成食祿千鐘,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可知,李克特別強調不視俸祿為私產的賢明以及在招納人才上的貢獻;結合“仁浦不由科第”“以仁浦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樞密使如故。仁浦雖處權要而能謙謹,上性嚴急,近職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歸己以救之”可知,周世宗任人唯賢,任用德才兼?zhèn)涞娜?;結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可知,莊宗任人唯親,寵用伶人。參考譯文:材料一:魏文侯對李克說:“先生曾經講過:‘家貧就想到良妻,國亂就想到良相?!壳耙x人擔任國相,看來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他們兩人怎么樣?”李克回答說:“地位卑下的人不應該去謀劃尊貴者的事,關系疏遠的人不應該去考慮親近者的事,臣是一個在野的人,實在不敢應命。”文侯說:“先生面臨決定國家大事的時候,請不必謙讓!”李克說:“君王只是沒有詳察罷了。在平時看他所親近的人,有錢時看他所交往的人,顯達時看他所舉薦的人,失意時看他所不做的事,貧困時看他所不取用的是什么,從這五個方面觀察就足以判斷他們的優(yōu)劣了,何必要我參與研究呢!”文侯道:“先生回家休息吧,我已定下國相的人選了。”李克辭出,遇見翟璜。翟璜說:“剛才聽說君王見先生談選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誰任相呢?”李克說:“魏成?!钡澡兞四樕鷼獾卣f:“防守西河的吳起,是臣推薦的。君王內心為鄴縣百姓憂慮,是臣推薦西門豹。君王準備攻打中山國,臣推薦樂羊。中山被占領后,未能選派出防守的人,臣推薦先生。君王的兒子沒有老師訓導,臣推薦屈侯鮒。憑著這些有眼可見有耳可聽的事實,臣哪一點比魏成差!”李克說:“你當初把我李克推薦給君王,難道是要結黨營私做大官嗎?君王向我征詢選誰為相的意見,我只作了請君王詳察這樣的回答。我之所以知道必定會任魏成為相,原因是魏成在自己薪俸的開支上,把十分之九用到了有關國家的事情上,只將十分之一用于他個人;因此從東方吸引來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等賢者。這三位,君王都把他們視為老師;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都只把他們用作臣子。你怎么能同魏成相比呢!”翟璜不安地后退了幾步,向李克拜了兩拜,說:“翟璜我是一個見識淺陋的人,講話失禮,希望終生當你的弟子!”材料二:后周世宗想任用樞密使魏仁浦為宰相,參與商議的人認為魏仁浦不是從科舉及第而為官的,不能作宰相。世宗說:“從古至今都是選拔有文才武略的人作輔佐之臣,哪里都是從科舉及第的呢!”己丑(十五日),王浦加官門下侍郎,與范質都參與樞密院的事務。任命魏仁浦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樞密使的職務不變。魏仁浦雖身處權力的中心位置卻能夠謙虛謹慎,世宗性格嚴厲而急躁,身邊的官員有違背世宗旨意的,仁浦大都選擇自己承擔罪過來拯救他們,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的十有七八。所以魏仁浦雖然出身于刀筆吏,而官至宰相,當時的人并不以之為恥。材料三: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于困窮,難道只是寵溺伶人的原因嗎?2024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畢業(yè)生復習統(tǒng)一檢測語文試題【答案】10.CDF11.D12.C13.(1)元載有智謀,通達果斷,長期受皇帝信任,認為文武官員的才干謀略沒有比得上自己的。

(2)元載從此不是同黨之人便不再接觸,平生道義相交的朋友都被拒絕。14.①欺上瞞下,專權亂政,不如實上報官員功勞,買官賣官。

②貪贓枉法,放任兒子親信收受賄賂,貪得無厭。

③盤剝百姓,廣建別墅臺榭。

④排擠忠良,殘害言官,堵塞民眾言論?!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因而國家有了“縫隙”、“蛀蟲”卻不滅亡的,天下少有。所以賢明的君主確定法律擯去私利,國家就不會有“縫隙”、“蛀蟲”了。“……者”判斷句,其后斷開,選C;“天下鮮矣”表示上述被判斷的情況很少見,“……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表示感嘆,選D;“明王”是主語,“任法去私”是謂語,“而國無‘隙’‘蠹’矣”是結果狀語,“而”連詞,表示目的,故在“而”前斷開,選F。故選C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耙庥兴艚Y”的“結”是心情煩悶,心里有結的意思。句意:元載勾結宦官董秀。/心情抑郁不舒暢。B.正確。C.正確?!笆仗煜轮?,聚之咸陽”的“收”是征收的意思。句意:派左金吾大將吳湊逮捕了元載。/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D.錯誤?!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獄”的意思為“案件”,意思不同。句意:一并關進監(jiān)獄。/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誠心(合理裁決)。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無視君權”錯誤。元載向上諂媚,蒙蔽皇帝,進而才得到任用,依仗受寵任意妄為。文中沒有關于他與皇帝對抗的相關論述。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果”,果斷;“得”,受到信任;“若”,比得上,如同。(2)“黨與”,同黨之人;“復接”,交往;“謝絕”,推辭別人的建議、邀請等?!?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半[下而漁民”,隱瞞民情而魚肉百姓。由原文“時擬奏文武官功狀多謬舛,載虞有司駁正,乃請別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團奏,不須檢勘,欲示權出于己”可知,欺上瞞下,專權亂政,不如實上報官員功勞,買官賣官。由原文“縱諸子關通貨賄”可知,貪贓枉法,放任兒子親信收受賄賂,貪得無厭。由原文“城中開南北二第,室宇奢廣,當時為冠。近郊作觀榭,帳帟什器不徒而供。膏腴別墅,疆畛相望,且數十區(qū)”可知,盤剝百姓,廣建別墅臺榭。由原文“會李少良上書詆其丑狀,載怒,奏殺少良”“道路目語,不敢復議。載由非黨與不復接,生平道義交皆謝絕”可知,排擠忠良,殘害言官,堵塞民眾言論。參考譯文:材料一廢除法度喜歡私下議論,那么奸臣就會賣官來求財,一般官吏就會隱瞞民情而魚肉百姓。諺語說:“蛀蟲多了,大樹就會折斷;縫隙大了,墻就會坍塌?!彼源蟪紶幭嘀\取私利卻不顧及百姓,那么民眾就會遠離君主。民眾遠離君主,這是國家的“縫隙”。一般官吏隱瞞下情,進而魚肉百姓,這就是民眾的“蛀蟲”。因而國家有了“縫隙”、“蛀蟲”卻不滅亡的,天下少有。所以賢明的君主確定法律擯去私利,國家就不會有“縫隙”、“蛀蟲”了。材料二元載勾結宦官董秀,送很多金錢給他,讓他探聽皇帝的想法?;实巯胱鍪裁?,他必定先知道。揣摩皇帝的心思,沒有和皇帝不相合的意見,所以皇帝任用他毫不懷疑。當時他草擬的文武官員的功勞情狀有很多錯誤,元載怕有關部門批駁指正,就請求再下令任命六品以下的官員時,吏部、兵部就附在各等級中一起奏報,不必檢查審核,想用來顯示權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元載有智謀,通達果斷,長期受皇帝信任,認為文武官員的才干謀略沒有比得上自己的。他放任兒子們接收賄賂。在京城重要部門和全國各地,都排擠忠臣賢人,提拔貪官小人。凡是有想升官請托的,不是巴結他的兒子,就是去拜見主書官卓英倩、李待榮。他在長安城建有南北兩座宅院,房屋華麗高大,是當時最好的。他在近郊修亭觀臺櫥,帷幕陳設不需搬動。良田別墅,到處都是,近幾十處?;实哿私饬怂星闆r。元載曾經單獨拜見,皇帝鄭重告誡他,他傲慢不肯悔改。恰好李少良上奏揭露他的丑事,元載發(fā)怒了,上奏殺死了李少良。人們走在路上只敢用眼睛示意表示對他的憤恨,但沒人敢再非議他。元載從此不是同黨之人便不再接觸,平生道義相交的朋友都被拒絕?;实鄣膼琅黾恿?,大歷十二年三月庚辰,皇帝駕臨延英殿,派左金吾大將吳湊逮捕了元載,關押在政事堂里。又分別逮捕了他的親信官吏和兒子們,一并關進監(jiān)獄。于是皇帝下詔命讓元載自盡,他妻子、兒子揚州兵曹參軍元伯和、祠部員外郎元仲武、校書郎元季能都被處死了;拆毀了他家私廟的神主和大寧、安仁里的兩處住宅,將材料賜給眾臣修理官署住宅,還拆毀他在洛陽的宅院來修建禁苑。云南曲靖市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第二次教學質量監(jiān)測語文試題卷略2024屆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答案】10.DFG11.B12.A13.(1)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會見趙王,事情一定會弄糟,請準備劍士的服裝。(2)先生暫回館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將安排好擊劍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武。14.“天子之劍”關注的是天下萬民;“諸侯之劍”關注的是一方國家百姓;“庶民之劍”于國事毫無用途。【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假如我對上游說趙王卻違拗了趙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還哪里用得著這些贈禮呢?“上說大王而逆王意”和“下不當太子”是說“向上……”“向下……”兩種情況,所以應在“意”和“子”后面分別斷開,即在DF處分別斷開;“則身刑而死”是“臣”的謂語,所以應在“死”后面斷開,即在G處斷開;“尚安所事金”的主語為“周”,中間不應斷開。所以,應在DFG處斷開?!?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皡捑?;/滿足”;句意:趙文王仍然喜好這件事不厭倦。/殘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B.“指應當”錯誤,應為“擔當”,與“當侍東宮”的“當”意同;“當仁不讓”的“當”意為“面對著”。句意:只有莊子能夠擔當此任。/我憑借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遇到應該做的事或合理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推讓。C.正確。D.正確。均為“疆界”;句意:四境之內。/又想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指古代管轄一省或數省的長官,類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諸侯。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諸侯們就一起商量如何勸說趙文王”錯誤。由原文“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可知,是各國諸侯都在謀算怎樣攻打趙國,而不是諸侯們就一起商量如何勸說趙文王。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儒服”,穿著儒服;“治”,準備。(2)“就”,到;“舍”,旅舍?!?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可知,天子之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所以,“天子之劍”關注的是天下萬民。由原文“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圣士為鏵,以豪桀士為夾。此劍一用,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可知,諸侯之劍一旦使用四境之內,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所以,“諸侯之劍”關注的是一方國家百姓。由原文“庶人之劍,蓬頭突鬢,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可知,庶民之劍一旦使用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所以,“庶民之劍”于國事毫無用途。參考譯文: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擊劍的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趙文王仍然喜好這件事不厭倦。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算怎樣攻打趙國。太子悝十分擔憂,征求左右近侍說:“誰能夠說服趙王停止比試劍術,贈予他千金?!弊笥医陶f:“只有莊子能夠擔當此任。”太子于是派人攜帶千金厚禮贈送給莊子。莊子不接受,跟隨使者一道,前往會見太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斷絕趙王對劍術的愛好。假如我對上游說趙王卻違拗了趙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還哪里用得著這些贈禮呢?假如我對上能說服趙王,對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趙國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難道還得不到!”太子說:“是這樣。父王的心目中,只有擊劍的人?!鼻f子說:“好的,我也善于運用劍術。”太子說:“不過父王所見到的擊劍人,全都頭發(fā)蓬亂、髻毛突出、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大王竟喜歡見到這樣打扮的人。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會見趙王,事情一定會弄糟,請準備劍士的服裝?!比煲院髣κ康姆b裁制完畢,于是面見太子。太子就跟莊子一道拜見趙王。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見到趙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王說:“你想用什么話來開導我?!鼻f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特地用劍術來參見大王?!壁w王說:“你的劍術怎樣能遏阻劍手、戰(zhàn)勝對方呢?”莊子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阻留。希望有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壁w王說:“先生暫回館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將安排好擊劍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武?!壁w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死傷六十多人,從中挑選出五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趙王說:“今天可讓劍士們跟先生比試劍術了?!鼻f子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趙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三種劍。”莊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百姓之劍?!壁w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用四季來圍裹,用渤海來纏繞,用恒山來做系帶;靠五行來統(tǒng)馭,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趙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拿賢良之士做劍脊,拿忠誠圣明之士做劍環(huán),拿豪杰之士做劍柄。這種劍一旦使用,四境之內,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趙王說:“百姓之劍又怎么樣呢?”莊子說:“百姓之劍,全都頭發(fā)蓬亂、髻毛突出、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相互在人前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這就是百姓之劍,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壁w文王于是牽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王繞著坐席慚愧地繞了三圈。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劍術之事我已啟奏完畢?!庇谑勤w文王三月不出宮門。云南省2024屆高三大聯(lián)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答案】10.BDF11.D12.A13.(1)履祥曾經說過司馬光文正公作《資治通鑒》,秘書丞劉恕作《外紀》,以記載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經書,有很多錯謬之處不足以作為信史流傳。(2)你來見我已經三天了,卻仍然跟女子一樣,難道是我的學問不能使你得到感發(fā)嗎?14.能夠在天子面前說他人不能說、不敢說的事,對國家有所貢獻?!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準確斷句的能力。句意:他有將近四十年沒有離開鄉(xiāng)間,可是當時中外著名的大臣都羅列他的美德佳行,奏章有幾十次上到皇帝跟前,郡守把他當作在野的賢才舉薦給朝廷?!按顾氖辍笔恰安怀隼镩偂钡臅r間狀語,可在其后斷開,即B處;“中外名臣”是主語,“列其行義”則是謂賓成分,句子成分完整,可在D處斷開;“章凡數十上”中主語是“章”,“郡以遺逸應詔”的主語則是“郡”,兩句主語不同,應在中間斷開,即F處。故句子應斷于BDF處?!?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一詞多義能力。A.正確?!吨G太宗十思疏》的“疏”指的是奏章。句意:也都各有注釋闡釋。/上奏給太宗皇帝十條值得注意的奏疏。B.正確。句意:醬醋調料已經加進去。/不知道東方的天空已經泛白。C.正確。后者指教授學業(yè)。句意:那時候四面八方的讀書人,都不遠百里來跟隨他學習。/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的人。D.錯誤。后者指程度的加重。句意:也都以講解、通曉道學而被時人推重。/被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金履祥跟隨王柏、何基學習,因對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