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一輪復習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句子的含意導學案-人教課標版_第1頁
高三語文一輪復習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句子的含意導學案-人教課標版_第2頁
高三語文一輪復習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句子的含意導學案-人教課標版_第3頁
高三語文一輪復習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句子的含意導學案-人教課標版_第4頁
高三語文一輪復習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句子的含意導學案-人教課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論述類復習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考點要求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概念指準確把握文意時必須理解的概念。要注意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體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對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疾橹攸c是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富有表現(xiàn)力的句子,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净顒佣Y合文本,揣摩例題】波茲曼的詛咒周國平①美國文化傳播學家波茲曼的《把我們自己娛樂死》是一部聲討電視文化的著作。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確實時時聽見一聲聲急切有力的喝問:難道我們真的要把自己娛樂死?無人能否認電視帶來的便利,問題在于,這種便利在總體上是推進了文化,還是損害了文化。

②波茲曼認為媒介的變化意味著并且導致了認識世界方式的變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時代,人們主要通過書籍來交流思想和傳播信息。在書籍的閱讀中,我們得以進入用文字記載的悠久傳統(tǒng)。相反,電視則以現(xiàn)時為中心,所傳播的信息越具有當下性似乎就越有價值。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作為一種媒介,它要求閱讀的同時必須思考。而電視直接用圖像影響觀眾,它有時甚至忌諱思考,因為思考會妨礙觀看。在波茲曼看來,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類精神傳統(tǒng)之中進行思考。書籍能夠幫助我們實現(xiàn)這個目標,電視卻會使我們背離這個目標。那么,電視究竟把我們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娛樂。一種迷戀當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們只能恰如其分地稱之為娛樂。

③并不是說娛樂和文化一定勢不兩立,問題也不在于電視展示了娛樂性內容,而在于電視上的一切內容都必須以娛樂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波茲曼的結論是,在電視的強勢影響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轉變成娛樂的程度而被人們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轉變成了娛樂。“除了娛樂業(yè)沒有其他行業(yè)”——到了這個地步,本來意義上的文化就蕩然無存了。

④波茲曼是把美國作為典型來對電視文化進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電視主宰文化、文化變成娛樂的傾向卻是世界性的。譬如說,在我們這里,通過電視劇學習歷史,而歷史僅僅作為戲說、也就是作為娛樂而存在,消滅歷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這更加徹底的了。又譬如說,在我們這里,電視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樣,報紙和雜志紛紛向電視看齊,蛻變成了“電視型印刷媒介”。且不說那些純粹娛樂性的時尚雜志,只要翻開幾乎任何一種報紙,你都會看到一個所謂文化版面,所報道的全是娛樂圈的新聞和大小明星的逸聞。這無可辯駁地表明,文化即娛樂日漸成為新的約定俗成,只有娛樂才是文化即將成為不爭的事實。

⑤赫胥黎曾預言:一旦無人想讀書,無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為滑稽戲,文化就滅亡了。波茲曼認為,

赫胥黎的預言應驗了。這個結論也許太過悲觀,我相信,只要人類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決不會滅亡。不過,我無法否認,對于文化來說,一個娛樂至上的環(huán)境是最壞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任何嚴肅的精神活動都不被嚴肅地看待,人們不能容忍不是娛樂的文化,非把嚴肅化為娛樂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戲侮嚴肅當作一種娛樂。面對這樣的行徑,我的感覺是,波茲曼的書名聽起來像是詛咒。、作者既說波茲曼的結論“也許太過悲觀”,又說“波茲曼的書名聽起來像是詛咒”,對此應當如何理解?(分)答:相信人類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滅亡論;娛樂至上的環(huán)境已經造成了對文化的傷害;放任娛樂至上傾向,波茲曼的話將應驗。(分)【活動三考點解讀,方法點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指的是根據具體語境把握概念的意義。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既要對文章全局進行“整體把握”,又要根據詞語的具體語境來體會。①根據上下文推斷含義深刻的概念;②根據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語境義;③根據作者的觀點理解重要概念的隱含義。、“重要句子的含意”指的是這個句子本身表達、顯現(xiàn)具有的或隱含的深層、特殊的意義,甚至是言外之意、寓意等?!袄斫馕闹兄匾渥拥暮狻敝父鶕唧w語境領會或解釋這些句子的意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一般原則:由語境到本句,由詞語到句子,由形式到內容。①抓關鍵詞分析句子:壓縮句子主干,把握關鍵詞。抓住主干的同時,特別注意指示代詞、程度副詞等修飾限制性詞語。句子的修飾、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揭示句子內涵的作用。②根據修辭分析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辭方法,破解作者寫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如比喻、雙關、借代、反語等。③從相鄰句入手分析句子:論述文閱讀中對于那些關鍵性語句,要特別注意其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看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這相鄰的上下句往往隱含著解題的信息。④根據結構分析句子:分析復句,要辨析分句間關系(條件關系、并列關系、承接關系、遞進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等)。找準其第一層關系,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⑤根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解讀句意:如果句子在語段中起總起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須從所領起的那些內容去看、去找;如果起小結作用,就必須從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關信息。無論總起還是小結,關鍵要看句子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區(qū)內尋找答案。、避免誤區(qū):脫離語境、脫離句子實際,自由發(fā)揮,人為拔高,把句子本身沒有的意思強加上去?!净顒铀漠斕镁毩暎ハ嘟涣鳌繕藴实臉藴手?/p>

庵①一百年前諾貝爾文學獎剛剛設立時,大概未曾料到,如今竟有這么大的聲譽,這么高的地位。我們簡直要把它當做在世界范圍內評衡某一作家文學成就的最終標準。②諾貝爾本人最初提出“富有理想的傾向”,顯然想確立一個標準,好像也頗有幾位作家(托爾斯泰、勃蘭兌斯和易卜生等)因此而沒能入選;但是這標準終于執(zhí)行不下去了,或者評委也意識到,繼續(xù)這樣不啻是獎項本身的自殺。薩特一九六四年拒絕獲獎,理由據說是抗議只發(fā)給西方作家和東方的叛逆作家。他似乎發(fā)現(xiàn)一項規(guī)律,也就是看到一條標準,可第二年為肖洛霍夫所得,這規(guī)律或標準也就落了空。九十年代,西方的左翼作家頻頻得獎,簡直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了,當然也不能算有了什么標準。惟一可以視為標準的,就是只授予尚且健在的作家,雖然也有一兩次例外,而對于活著的眾多作家來說,這樣的標準等于沒有標準。③正因為諾貝爾獎缺乏標準,我們(瑞典文學院的十八位院士除外)對它總是一則以慕,一則以怨。常常抱怨某甲應該得而未得,某乙不該得而得了;這時那些評委被視為昏庸之輩,板上釘釘的事情他們都看不清楚。二十世紀最有成就的作家,得獎的有不少,這足以保障該獎項的權威性;遺漏的也很多,卡夫卡,穆齊爾和布爾加科夫這樣身后名聲大噪者倒也罷了,喬依斯,納博科夫、博爾赫斯和卡爾維諾等則實在說不過去??墒俏覀儾⒉灰虼司头艞壔蚪档蛯υ摢劦某缟?,這大概是慕與怨之外,又一則以恕也。都說這不是前述作家的遺憾,而是諾貝爾獎本身的遺憾。④這里可以順便一提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其實該獎只授予個人,并非授予國家,所以這種情結(無論怨懟也好,希冀也好)根本不能成立。拿我們的作家和上面提到的幾位比一下,誰更該表示不滿呢?迄今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名符其實。第二類名不符實。嚴格說來,諾貝爾獎授予這兩類作家,對讀者都沒有太大意義。想讀的照樣讀,不想讀的照樣不讀。這里第一類作家,實際上等同于前述那些該得而未得獎的作家;第二類作家,則不過是花名冊上的一些填錯了的名字,是諾貝爾獎百年史上的疏忽、差錯,抑或玩笑而已。第三類有實而少名或無名,因為得到這個獎,從而名符其實。無論如何,諾貝爾獎很出名。它在確認作家價值的同時,也把他們鄭重推薦給讀者,提示他們其實具有與第一類作家相等的地位。特別是來自某些相對弱小或相對偏僻國度的作家,如果沒有諾貝爾獎得主這塊招牌,我們不光沒有機會讀到他們的書,就連他們的名字都很難知道。所以諾貝爾獎的真正意義,恐怕還在擴大視野方面。

⑤一百年來,諾貝爾獎時而令人滿意,時而令人失望,始終也沒有成為理想的化身。曾有上帝造人一說,為什么既造美人又造丑人呢,因為上帝無所不能;君臨人間的評委如此行事,正是對上帝的某種模仿,二者都有恃無恐,、因為無論上帝還是諾貝爾獎都是惟一的。

、“標準的標準”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分)答:、依據文意,說說你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分)答:附:參考答案《標準的標準》:

、第一個“標準”指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第二個“標準”指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標準;“標準的標準”是指諾貝爾文學獎多年來其實沒有明確的評選標準。(分)像上帝造美人也造丑人一樣,評委們授獎給名符其實的作品,也授獎給名不符實的作品;把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和上帝作類比,也是對評委的委婉諷刺。(分)【活動五鞏固練習,個人小結】擇死與擇生張曼菱①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②同是中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為什么屈原與司馬遷,一個要死,一個卻不惜帶辱而活?這個問題從兒時就牽襻著我。③后世一直將屈原定位為“愛國詩人”,值得商榷。④我以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這個偏差或許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為楚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報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獻身是別無選擇的,后者卻是投機的。屈原身為三閭大夫,是楚國的決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國蒙受亡國的事實。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令“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傳人”。但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失敗時惟一的堅持。他是把對政治的責任放在“詩人”之上的。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⑤詩人的事業(yè),可以不與某一個具體的朝廷和君王相聯(lián)系,相始終。屈原的這種始終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不可挽救的狂瀾的惟一堅持?!叭松怨耪l無死?”“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敝谏溃袊怨乓延写_認之標志。雖然“哀莫哀兮生別離,樂莫樂兮心相知”,已將生樂死苦、留戀人世的滋味體會盡致,但是,主動迎接死亡,“在不可選擇中進行選擇”的精神依然確立。中國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時候,很重視死之權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選擇死亡,將死看作一種意志與尊嚴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會等到敵國軍隊進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認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獨立的死。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草香服,時而悲吟,時而高歌,徜徉在汩羅江畔,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赴死。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詩人”的,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幟鮮明,詩人卻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們何不理解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后,緊緊擁抱著詩的理想而去的。這死亦是一種決裂,與以往從事的“政治”的決裂,與終生所愛的詩章同歸。這是歷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結局。⑦死,可以明志;生,卻可踐志。當死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出于公心,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假如就為此而死亦不失為真諫烈臣;但司馬遷認為自己規(guī)定的人生使命卻不是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記,為中國撰寫第一部大型紀傳體史書。⑧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卻執(zhí)意要做民間第一史家。當時雖沒有明文不準平民“寫史”,但司馬遷此舉引起了當朝的臨視與懷恨。他選擇受刑忍辱,棄政從文,從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舉,這是勇敢與崇高的跨越。他不愧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錮人臣的君臣倫理觀念決裂的杰出代表!棄一帝而得天下千秋,偉哉司馬遷!

⑨屈原擇死,史遷擇生,都是崇高的。他們擇死與生的思考世代延傳;這種思考,構成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隆起的脊梁。、第段,“這中國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義,請用簡明的語言加以解釋。(分)答:、解釋下列語句的含義(分)

()(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答:

()(司馬遷)從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答:《擇死與擇生》、古以來,中國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為楷模,行使擇生與擇死的權利。(答案應涉及中國人崇高的生死觀念,意思對即可。)、屈原在政治理想破滅后,緊緊地擁抱著詩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分,根據文中有關語句整理,意思對即可。)()司馬遷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與傳統(tǒng)的君臣倫理觀念決裂,選擇了杰出的生。(分,“與君臣倫理觀念決裂”,不可少。)【活動六課下練習,鞏固提升】:《捧與挖》:《談靜》:《純樸的嗜血者》:時尚淺說黃毓璜辭典上“時尚”直白的釋義就是一時風尚。作為社會流變、生活遷移、價值更迭驅動下的潮汐式性相【注】,主要是審美旨意、心理趨向在公眾與日常的表征。其公眾性、盲動性、愉悅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質,決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長,成就其推進演化的廣度、強度和速率;還不妨說,時尚作為時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個時代的種種合力使然。雖然其行也不遠,此起彼落,時有變更,卻不隨一己好惡而興廢,不因拒之納之而行止,稱得上是一位無翼而飛、天生天殺的主兒。同時,時尚也并非可以簡單地一面而論。其本身也具備種種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誕生之契機,亦可成為潰靡之溫床,事情確實存在兩面性?!耙騽堇麑А币蚨蔀榭赡?,“圣者時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標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內,是從不同側面說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體面前的主觀選擇和臨世態(tài)度。不妨說,“趨時”是人類的天性,要不然“”、“”也不至于那么頻頻掛到男男女女的嘴邊。這一方面說明人的“順變”能力,另一方面呢,也說明了人的“從眾”心理——他那樣說的時候,未見得自己多么酷愛英語??梢姡摆厱r”大體指向外部關涉,關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內心的好惡關系不是太大的。這原本毋庸置疑,須得一議的是:這里的時尚很可能成為一種壓力,壓迫人們劃一了心志和產生超水平的企求。諸如就業(yè)上某些職崗的過冷過熱,諸如婚嫁時房子、車子被列為必要前提——面對種種時尚如騖趨之或心理失衡,人們有理由拒絕“安分守己”、“安貧樂道”的慰勉,也同樣有必要顧及具體的現(xiàn)實條件和屬于自己的選擇。如果說人除了是一種“物質”存在還分明是一種“精神”存在,那么,“與時俱進”跟“順時遷變”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執(zhí)著于精神性的人還往往抱持跟時尚“對視”的姿態(tài),所謂“不隨俗沉浮”,大體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時尚面前保持一份心靈的高傲?!安缓蠒r宜”歸根結底是一種精神境界,是“抗塵走俗”與“超塵脫俗”的起始點。我們無法在普遍的層面上要求人們都成就為精神上的“龐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則是:一個精神強健的人,一個有作為的人,一個不失尊嚴的人,無論是在春風得意中走馬,還是在艱難困頓中蹣跚,都不能是一個失落自我而為時尚左右的人。

、文章說,“‘趨時’是人類的天性”。請簡要闡述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分)、(分)【要點】①人具有“順變”能力,能適應時尚。②人有“從眾”心理,往往會趨時逐流。③人都愛面子,易于屈從時尚的壓力。(意思對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作家的膽量周澤雄近日,一位名叫顧彬的德國漢學家,就中國文學,說了很多比剃須刀片還要鋒利的話。他鄙視了我們的“美女文學”,奚落了頗具中國特色的“作協(xié)”,尤其刺激的是,他還著重強調:中國作家膽子特別小。顧彬先生是在何種語境下發(fā)表這番高論的,我并不了解,這讓我無從評判他的結論。當然,我也缺乏為中國作家辯護的熱情。中國作家是否膽小,對我來說就像一道“哥德巴赫猜想”。但是,顧彬先生提供了有趣的話題:何謂作家的膽量?作家的膽量,在我看來,必須與作家的職業(yè)特性有某種內在關聯(lián)。海明威據說特別夠膽:敢于充當戰(zhàn)地記者,敢于用一桿獵槍面對獅子,敢于在拳擊臺上與職業(yè)拳手比試拳法,二戰(zhàn)時期還敢于像真正的戰(zhàn)士那樣參加海岸巡邏……所有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甚至,我都不曾夢想做到它。海明威的確夠膽!然而我還得說,這些膽量對海明威的非凡創(chuàng)作雖然極有幫助,對于作家這一行當卻根本不是必須的。不管我對海明威如何敬佩,我也知道,海明威式膽量并非一種作家標準。普魯斯特沒有海明威孔武有力,這絲毫無損于普魯斯特的文學光輝。從人格上指責一位作家缺乏膽量,這事兒并不高明。除非,批評家補充說明,他指的乃是一種文學人格。我承認,存在一種文人膽量;文人膽量的有無高低,也確實可以折射出作家的品級。文人之膽雖然有別于好漢之膽,在勇氣和難度等級上,卻絲毫不落下風。挑戰(zhàn)前賢,敢于在充滿優(yōu)秀范例的文學城堡中,探索并嘗試一種前無古人的手法;拒絕任何廉價獲得喝彩的模式,決意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獨一無二的招牌式印記;甚至在語言表達上,都敢于蔑視一切低難度的平庸表述:即使平白也要平白出獨家特色,哪怕質樸也要質樸得不同尋常。面對龐雜的人情世態(tài),敢于把筆像外科手術刀那樣,朝著心愛的對象深深刺入;面對紛繁錯落的精神世界,敢于把大腦調動成一臺隧道掘進機,為了獲得真正有意味的思維成果,不惜把文字三毀九改,哪怕思考到面無人色的地步,也絕不輕易俯首?!泊朔N種,均屬于我心目中的文人豪膽。我不清楚中國作家是否有此膽量,但我堅信,要談論作家的膽量,須從此入手,舍此則無從談起。文人膽量與好漢膽量,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推崇某種“孤膽”。要說區(qū)別,文人之膽只會更加苛刻些,因為在作家陣營里,永遠不會流行“一個好漢三個幫”的說法。那么,作家是否還應兼具敢于反抗專制、攖獨裁者虎須的膽量呢?我的看法是:你有此等膽量,我敬佩你;你無此膽量,我也不會小覷你。畢竟,那是人杰之膽,而非文人之膽。、請簡要分析文中畫線句“中國作家是否膽小,對我來說就像一道‘哥德巴赫猜想’”的內涵和作用。(分)、作者為什么說,“海明威式膽量并非一種作家標準”?(分)、(分)內涵:表明作者沒有能力(分),也沒有熱情(分)去解決中國作家是否膽小這個問題(分)。作用:生動形象地(分)表明此文重點不在解決中國作家是否膽小這個問題(分),引出本文論述的重點——何謂作家的膽量(分)。、(分)因為海明威式膽量只能表現(xiàn)出個人的“孔武有力”(或“只是好漢之膽”,分),它與作家的職業(yè)特性沒有內在關聯(lián)(分)。文化的偏見是沒有價值的——評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判斷老舍生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個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魚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觀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夠客觀地來觀察的旁人,又因為生活在這種文化以外,就極難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點胭脂,斷定他美,或幾個麻斑而斷定他丑。不幸,假若這個觀察者是要急于搜集一些資料,以便證明他心中的一點成見,他也許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對擦胭脂的閉上眼。日本人是相當的細心的。對中國的一切,他們從好久就有很詳密的觀察與調查,而自居為最能了解中國人的人。對中國的工礦農商與軍事的情形,他們也許比中國人還更清楚,但是,他們要拿那些數目字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就正好像拿著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賞山水的詩來。同時,他們?yōu)榱耸┬性幵p與愚弄,所接觸的中國人多數的是中華民族的渣滓。這些渣滓,不幸,給了他們一些便利,他們便以為認識了這些人就是認識了全體中國人,因而斷定了中國文化里并沒有禮義廉恥,而只有男盜女娼。國際間的友誼才是了解文化的真正基礎,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會有和平。日本人的辦法,反之,卻像一個賊到一所大宅子中去行竊,因賄賂了一兩條狗而偷到了一些值錢的東西;從此,他便認為宅子中的東西都應該是他的,而以為宅子中只有那么一兩條可以用饅頭收買的狗。這教日本人吃了大虧。他們的細心,精明,勤苦,勇敢,都因為那兩條狗而變成心勞日拙,他們變成了慣賊,而賊盜是要受全人類的審判的!他們沒有想到在平津陷落以后,中國會有全面的抗戰(zhàn)。在他們的軍人心里,以為用槍炮劫奪了平津,便可以用軍事占領的方式,一方面假裝靜候政治的解決,一方面實行劫搶,先把他們的衣袋裝滿了金銀。這樣,他們自己既可達到發(fā)財的目的,又可以使軍人的聲勢在他們國內繼長增高。因此,上海的抗戰(zhàn),使在平津的敵寇顯出慌張。他們須一方面去迎戰(zhàn),一方面穩(wěn)定平津;他們沒法把平津的財寶都帶在身上去作戰(zhàn)。怎樣穩(wěn)定平津?肆意的屠殺固然是最簡截明快的辦法,但是,有了南京政府的全面抗戰(zhàn),他們開始覺到屠殺也許是危險的事,還不如把他們所豢養(yǎng)的中國狗拉出幾條來,給他們看守著平津。假若在這時候,他們能看清楚,中國既敢抗戰(zhàn),必定是因為在軍事的估量而外,還有可用的民氣,在物質的損失中,具有忍無可忍的決心,他們就會及時的收兵,免得使他們自己墮入無底的深淵。可是,他們不相信中國是有深厚文化的國家,而只以槍炮的數目估計了一切。人類最大的慘劇便是彼此以武力估計價值,像熊或狗似的老想試試自己的力氣,而忽略了智慧才是最有價值的,與真有價值的。.請理解文中畫線的兩處句子的含意。(分)⑴他也許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對擦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