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物的進化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30分)1.(2023·山東省聊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淺色樺尺蛾與黑色樺尺蛾同時存在體現了遺傳多樣性B.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基因重組,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C.變異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但都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D.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2.(2023·安徽黃山市高一期末)關于生物變異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變B.自然選擇會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C.太空射線能使種子發(fā)生定向變異D.一個堿基對的缺失引起的變異屬于染色體變異3.(2023·安徽蚌埠高二期末)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項不能作為支持這一論點的證據的是()A.各種生物的細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結構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C.大多數生物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能量驅動的D.生命活動的供能都與線粒體有關4.(2023·安徽淮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高一期中)一枝黃花自1935年由加拿大引進后逃逸為野生,在野外瘋狂地繁衍擴張、嚴重地破壞了本地的植被多樣性和生態(tài)平衡,造成“美麗的恐怖”局面。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這種擴張也是一種適應現象。下列相關敘述中屬于拉馬克進化觀點的是()A.加拿大一枝黃花與本地植物之間存在生存斗爭B.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適應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結果C.加拿大一枝黃花比本地植物更適應本地的環(huán)境D.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5.(2023·湖北孝感市孝南高級中學高一階段練習)安第斯山區(qū)有數十種蝙蝠以花蜜為食。其中,長舌蝠的舌長為體長的1.5倍,只有這種蝙蝠能從長筒花狹長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為該植物的唯一傳粉者。下列說法不相符合的是()A.長舌是有利變異,短舌蝙蝠不能繁衍后代B.長筒花不可以在沒有長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長筒花狹長的花冠筒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長舌蝠和長筒花相互適應6.(2023·福建福州模擬預測)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下列不屬于共同進化實例的是()A.蜂王專職產卵,雄蜂和蜂王交尾,工蜂負責采集花粉,喂養(yǎng)幼蟲等工作B.蝶類偏好高氨基酸含量花蜜,蝶類傳粉植物的花蜜中氨基酸含量通常較高C.某種蠑螈可產生神經毒素抵抗捕食者,以其為食的烏梢蛇對此毒素具有一定抗性D.蔥芥會產生有毒的化感物質,入侵美洲后,本土物種演化出耐受該有毒物質的能力7.(2023·云南羅平縣第二中學高一期中)下列關于化石的敘述,正確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B.挖掘出的恐龍骨骼、恐龍蛋及足印都是化石C.和兩棲類相比,恐龍的化石出現在更古老的地層中D.對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進行比較,就能準確推斷出生物進化的歷程8.(2023·河南溫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一階段練習)下列關于細菌抗藥性產生原因的敘述,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A.“抗藥性”變異產生于使用殺蟲劑之后B.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細菌定向產生了抗藥性變異C.抗藥性強的細菌產生的后代都具有更強的抗藥性D.長期使用抗生素使細菌的抗藥性成為有利變異并逐代積累9.經調查發(fā)現,某地區(qū)菜青蟲種群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其原因是連續(xù)多年對菜青蟲使用農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使用農藥導致菜青蟲發(fā)生抗藥性變異B.菜青蟲抗藥性的增強是人工選擇的結果C.通過選擇導致菜青蟲抗藥性變異不斷積累D.環(huán)境是造成菜青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動力10.(2023·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一期末)關于生物進化過程的正確表述是()A.某種群中新產生的等位基因的頻率一定逐漸增多B.若某種群中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則該種群一定發(fā)生進化C.生物的表現型和基因型一定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D.在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發(fā)生變化11.(2023·安徽六安一中高一開學考試)下列關于證明生物進化證據的論述,正確的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地質年代的動植物遺體,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B.蝙蝠的翼和人的手具有結構的相似性可以說明兩種生物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C.比較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過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存在血緣關系D.現存的不同生物之間親緣關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質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12.(2023·河北石家莊二中聯考)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A.種群中控制某一性狀的全部基因稱為基因庫B.人類不斷進化過程中,基因庫中的基因是不斷變化的C.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定會導致新物種的形成D.某種基因在基因庫中所占的比例稱為該基因的基因頻率13.假設羊的毛色遺傳由一對基因控制,黑色(B)對白色(b)為顯性。一個隨機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頻率各占一半,現需對羊群進行人工選擇,逐代淘汰白色個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淘汰前,該羊群中黑色個體數量與白色個體數量相等B.淘汰前,隨著交配代數增加,羊群中純合子的比例增加C.隨著淘汰代數的增加,羊群中基因型Bb的頻率逐漸增加D.隨著淘汰代數的增加,羊群中基因b頻率持續(xù)下降14.(2023·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qū)高一下學期期末)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B.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C.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D.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15.(2023·海南省文昌中學高一期末)對某校學生進行色盲遺傳病調查研究后發(fā)現: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攜帶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該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是()A.4.4% B.5.1%C.6.8% D.10.2%二、不定項選擇題(每題3分,選不全得1分,共15分)16.(2023·江西上饒高一期末)科學家比對了人類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相應DNA序列,得出如下四種生物之間的進化樹: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黑猩猩和人類的親緣關系,與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的遠近相同B.生殖隔離是上述四種生物朝不同方向進化的決定性因素C.分析上述生物的相應氨基酸種類以判斷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D.該研究結果可以作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17.某昆蟲翅膀的長翅對殘翅為顯性,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調查一自然區(qū)域該種群長翅的表型頻率為95%,檢測并計算出顯性基因頻率為7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種群的雜合子頻率等于純合子頻率B.長翅中的純合子數量高于雜合子數量C.長翅遠多于殘翅是兩者共同進化的結果D.殘翅基因是由長翅基因通過隱性突變形成的18.(2023·安徽馬鞍山市第二中學期中)分別屬于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現代海豚和古代魚龍的親緣關系甚遠,但因為棲居于相似的水體環(huán)境中,最終演化成具有相似形態(tài)特征或構造的生物,這種現象稱為趨同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在趨同進化過程中,現代海豚種群和古代魚龍種群的基因頻率都會發(fā)生定向改變B.趨同進化時環(huán)境起了自然選擇的作用,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個體C.現代海豚和古代魚龍有相似的形態(tài)特征或構造,因此不存在生殖隔離D.現代海豚和古代魚龍生活的環(huán)境使它們產生了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變異19.(2023·海南省文昌中學高一期末)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關系,從進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狼在客觀上起著促進鹿發(fā)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進化D.鹿的進化速度比狼的進化速度快20.下列有關協同進化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協同進化是指各種生物在生存斗爭中一起進化B.捕食者對獵物起到選擇的作用,但獵物對捕食者無此作用C.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D.個別物種的形成或滅絕對其他物種的進化沒有影響三、非選擇題(共55分)21.(14分)下圖表示某種兩棲動物3個種群在某山脈的分布。在夏季,種群A與B、種群A與C的成員間可以通過山脈遷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間3個種群的變化過程。資料顯示1915年在種群A和B的棲息地之間建了礦,1920年在種群A和C的棲息之間修了路。100年來氣溫逐漸升高,降雨逐漸減小。(1)建礦之后,種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為與種群A、C不同的新種。分析種群B可能形成新種的原因是由于與種群A之間的____,阻斷了種群B與種群A,種群B與種群C的____,因此種群B的____開始積累,且產生的變異被環(huán)境____保留下來,種群逐漸適應了____,種群規(guī)模開始擴張,并形成了___,新種形成。(2)下表是種群A、C的規(guī)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頻率的數據,表中為各自隱性基因的頻率。年份種群A種群C規(guī)模t(%)w(%)規(guī)模t(%)w(%)190046000511000511920450005.51850711940480007185090.819604400081800120.619804200061600100.820004000051550111依據表中數據和上述資料,對種群C的描述,更為準確的是____。A.等位基因1的雜合子逐漸增多B.與種群A之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C.正在經歷適應輻射D.受氣候影響更大(3)據表中數據分析,種群C的基因庫比種群A____;種群規(guī)模與基因___的頻率變化關系密切。22.(13分)一萬多年前,內華達州比現在濕潤得多,許多湖泊(A、B、C、D)通過縱橫交錯的小溪流連接起來,湖中有不少鳉魚。以后,氣候逐漸干旱,小溪流漸漸消失,形成了若干個獨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魚形態(tài)差異也變得明顯(分別稱為a、b、c、d鳉魚)。如圖為內華達州1萬多年以來湖泊地質的變化示意圖。(1)1萬多年后,A湖中的所有鳉魚可以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它們在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上稱為____。(2)現在,有人將四個湖泊中的一些鳉魚混合養(yǎng)殖,結果發(fā)現:A、B兩湖的鳉魚(a和b)能進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個體不能產生正常的精子,來自C、D兩湖的鳉魚(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A、B兩湖鳉魚的繁殖期在5月,C、D兩湖的鳉魚繁殖期在7月。則能體現遺傳多樣性的是____湖的鳉魚,A、B湖中鳉魚的進化歷程表明_____的形成,必須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3)在5000年前,A湖的淺水灘生活著甲水草,如今科學家發(fā)現了另一些植株較碩大的乙水草,經基因組分析,甲、乙兩水草完全相同;經染色體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對同源染色體,水草乙的染色體組數是水草甲的2倍。則甲、乙水草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種。23.(14分)(2023·山東省聊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某地大白菜農田蝸牛危害嚴重,農民起初噴灑殺蟲劑R控制蟲害,但幾年后效果不明顯,于是通過放養(yǎng)青蛙來控制害蟲,如圖是幾年中蝸牛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拉馬克認為,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和____。若用達爾文的觀點分析蝸??顾幮缘某霈F,則蝸??顾幮宰儺惍a生于殺蟲劑R使用____(填前或后),蝸??顾幮缘男纬墒莀___的結果。(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從A點到B點蝸牛發(fā)生了進化,其原因是___;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____的結果。據圖判斷從___點開始,農民開始放養(yǎng)青蛙控制害蟲。(3)蝸牛還能被一些鳥類捕食。蝸牛殼上有條紋與無條紋的性狀是由一對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員調查了某地區(qū)的1000只蝸牛,對存活的個體數和被鳥捕食后剩下的蝸??諝颠M行統計,得到的數據如表所示?;卮鹣铝袉栴}:有條紋(顯性)無條紋(隱性)合計存活個體數178211389空殼數352259611合計5304701000在這1000只蝸牛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頻率為32%,則a的基因頻率為___。由表中數據可推斷,經多個世代后,該種群中____(填有條紋或無條紋)基因的頻率將會降低。24.(14分)圖1顯示了某種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種群中每只甲蟲都有相應的基因型,A和a這對等位基因沒有顯隱性關系,共同決定甲蟲的體色,甲蟲體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如圖2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最初該種群只有A和a基因)(1)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____多樣性。用于檢測該多樣性的十分可靠方法是測定不同亞種、不同種群的___。(2)在種群Ⅰ中出現了基因型為A′A的甲蟲,A′基因最可能的來源是____。該來源為生物進化___。A′A個體的出現將會使種群Ⅰ基因庫中的____發(fā)生改變。(3)圖中箭頭表示通過遷移,兩個種群的基因庫之間有機會進行____。由此可知,種群Ⅰ和種群Ⅱ之間不存在____。(4)根據圖1兩個種群中不同體色的甲蟲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測出處于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中的是種群Ⅰ,該環(huán)境對甲蟲的生存起到____作用。生物的進化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30分)1.(2023·山東省聊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淺色樺尺蛾與黑色樺尺蛾同時存在體現了遺傳多樣性B.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基因重組,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C.變異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但都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D.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解析]淺色樺尺蛾與黑色樺尺蛾是同一種昆蟲,同一種昆蟲其表現型不同,說明在環(huán)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其基因型不同,體現了基因多樣性,A正確;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B正確;變異包括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只有可遺傳變異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C錯誤;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故選C。2.(2023·安徽黃山市高一期末)關于生物變異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變B.自然選擇會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C.太空射線能使種子發(fā)生定向變異D.一個堿基對的缺失引起的變異屬于染色體變異[解析]突變和基因重組是進化的原材料,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不包括基因重組,故A錯誤;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中有利變異的個體有更多機會產生后代,相應的基因頻率逐漸提高,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被淘汰,所以自然選擇會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故B正確;太空射線是誘導基因突變的物理因素,基因突變是隨機的、不定向的,故C錯誤;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屬于基因突變,故D錯誤。3.(2023·安徽蚌埠高二期末)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項不能作為支持這一論點的證據的是()A.各種生物的細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結構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C.大多數生物的生命活動都是靠能量驅動的D.生命活動的供能都與線粒體有關[解析]各種生物的細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結構,從細胞水平證明了生物都有共同祖先,A正確;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且都遵循中心法則和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且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B正確;細胞的生命活動大多數由能量驅動能夠證明生物都有共同祖先,C正確;生命活動的供能大多數與線粒體有關,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所以原核生物的能量供應與線粒體無關,D錯誤。故選D。4.(2023·安徽淮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高一期中)一枝黃花自1935年由加拿大引進后逃逸為野生,在野外瘋狂地繁衍擴張、嚴重地破壞了本地的植被多樣性和生態(tài)平衡,造成“美麗的恐怖”局面。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這種擴張也是一種適應現象。下列相關敘述中屬于拉馬克進化觀點的是()A.加拿大一枝黃花與本地植物之間存在生存斗爭B.加拿大一枝黃花的適應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結果C.加拿大一枝黃花比本地植物更適應本地的環(huán)境D.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解析]拉馬克進化學說的主要觀點是,地球上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進化而來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生物的適應性的形成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的結果,B正確,A、C、D錯誤。故選B。5.(2023·湖北孝感市孝南高級中學高一階段練習)安第斯山區(qū)有數十種蝙蝠以花蜜為食。其中,長舌蝠的舌長為體長的1.5倍,只有這種蝙蝠能從長筒花狹長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為該植物的唯一傳粉者。下列說法不相符合的是()A.長舌是有利變異,短舌蝙蝠不能繁衍后代B.長筒花不可以在沒有長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長筒花狹長的花冠筒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長舌蝠和長筒花相互適應[解析]變異的有利與否取決于環(huán)境,短舌蝙蝠能以其他食物的花蜜為食,因此能繁衍后代,A錯誤;長舌蝠與其他蝙蝠都以花蜜為食,它們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長舌蝠的長舌能從長筒花狹長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從而可以避開與其他蝙蝠的競爭,更容易獲得生存的機會,短舌蝙蝠可以在其他環(huán)境下生存;長舌蝠是該植物的唯一傳粉者,在沒有長舌蝠的地方,長筒花由于不能傳粉,從而無法繁衍后代,B正確;長舌蝠的長舌和長筒花狹長的花冠筒是共同進化的結果,即長筒花狹長的花冠筒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長舌蝠和長筒花相互適應,C、D正確。故選A。6.(2023·福建福州模擬預測)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下列不屬于共同進化實例的是()A.蜂王專職產卵,雄蜂和蜂王交尾,工蜂負責采集花粉,喂養(yǎng)幼蟲等工作B.蝶類偏好高氨基酸含量花蜜,蝶類傳粉植物的花蜜中氨基酸含量通常較高C.某種蠑螈可產生神經毒素抵抗捕食者,以其為食的烏梢蛇對此毒素具有一定抗性D.蔥芥會產生有毒的化感物質,入侵美洲后,本土物種演化出耐受該有毒物質的能力[解析]共同進化發(fā)生在不同生物之間,雄蜂、蜂王和工蜂屬于同一種生物,不屬于共同進化,A符合題意;蝶類與蝶類傳粉植物屬于不同種生物,因此他們之間屬于共同進化,B不符合題意;蠑螈和其為食的烏梢蛇屬于不同種生物,兩者之間的捕食關系體現了共同進化,C不符合題意;蔥芥和本土物種演化出的耐受該有毒物質的物種之間屬于競爭關系,他們之間體現了共同進化,D不符合題意。故選A。7.(2023·云南羅平縣第二中學高一期中)下列關于化石的敘述,正確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B.挖掘出的恐龍骨骼、恐龍蛋及足印都是化石C.和兩棲類相比,恐龍的化石出現在更古老的地層中D.對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進行比較,就能準確推斷出生物進化的歷程[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但不是唯一證據,如還有比較解剖學證據等,A錯誤;挖掘出的恐龍骨骼、恐龍蛋及足印都屬于化石,B正確;恐龍屬于爬行類,出現在兩棲類之后,所以和兩棲類相比,恐龍的化石出現在比較近的地層中,C錯誤;通過對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進行比較,可推斷出生物進化的趨勢,但不一定準確,因為在不同地質年代都有低等生物存在都可能形成化石,D錯誤。故選B。8.(2023·河南溫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一階段練習)下列關于細菌抗藥性產生原因的敘述,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是()A.“抗藥性”變異產生于使用殺蟲劑之后B.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細菌定向產生了抗藥性變異C.抗藥性強的細菌產生的后代都具有更強的抗藥性D.長期使用抗生素使細菌的抗藥性成為有利變異并逐代積累[解析]“抗藥性”變異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產生于使用殺蟲劑之前,即先有變異后有選擇,A錯誤;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B錯誤;變異是不定向的,抗藥性強的細菌產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更強的抗藥性,C錯誤;長期使用抗生素使細菌的抗藥性成為有利變異并逐代積累,符合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D正確。故選D。9.經調查發(fā)現,某地區(qū)菜青蟲種群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其原因是連續(xù)多年對菜青蟲使用農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使用農藥導致菜青蟲發(fā)生抗藥性變異B.菜青蟲抗藥性的增強是人工選擇的結果C.通過選擇導致菜青蟲抗藥性變異不斷積累D.環(huán)境是造成菜青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動力[解析]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抗藥性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農藥只是起到了選擇作用,A錯誤;菜青蟲抗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錯誤;自然選擇可以導致有利變異的積累,即農藥的選擇使菜青蟲的抗藥性(有利變異)不斷積累,C正確;生存斗爭是造成菜青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動力,D錯誤。10.(2023·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一期末)關于生物進化過程的正確表述是()A.某種群中新產生的等位基因的頻率一定逐漸增多B.若某種群中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則該種群一定發(fā)生進化C.生物的表現型和基因型一定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D.在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發(fā)生變化[解析]因為基因突變具有多害少利性,某種群中新產生的等位基因的頻率不一定增大,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若某種群中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則該種群一定發(fā)生進化,B正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為種群,因此生物的表現型和基因型不會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C錯誤;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說明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沒有影響,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遺傳漂變,交配方式等影響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其他因素,因此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發(fā)生改變,D錯誤。11.(2023·安徽六安一中高一開學考試)下列關于證明生物進化證據的論述,正確的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地質年代的動植物遺體,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B.蝙蝠的翼和人的手具有結構的相似性可以說明兩種生物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C.比較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過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存在血緣關系D.現存的不同生物之間親緣關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質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解析]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A錯誤;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是同源器官,而不是人的手,B錯誤;比較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過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存在親緣關系而非血緣關系,C錯誤;現存的不同生物之間親緣關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質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D正確。故選D。12.(2023·河北石家莊二中聯考)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A.種群中控制某一性狀的全部基因稱為基因庫B.人類不斷進化過程中,基因庫中的基因是不斷變化的C.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定會導致新物種的形成D.某種基因在基因庫中所占的比例稱為該基因的基因頻率[解析]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A錯誤;進化的實質為基因頻率的改變,人類不斷進化過程中,基因庫中的基因是不斷變化的,B正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生物就會發(fā)生進化,但不一定產生新物種,C錯誤;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的數量占全部等位基因數量的比例,叫作該基因的基因頻率,D錯誤。故選B。13.假設羊的毛色遺傳由一對基因控制,黑色(B)對白色(b)為顯性。一個隨機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頻率各占一半,現需對羊群進行人工選擇,逐代淘汰白色個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淘汰前,該羊群中黑色個體數量與白色個體數量相等B.淘汰前,隨著交配代數增加,羊群中純合子的比例增加C.隨著淘汰代數的增加,羊群中基因型Bb的頻率逐漸增加D.隨著淘汰代數的增加,羊群中基因b頻率持續(xù)下降[解析]由分析可知,淘汰前,該羊群中黑色個體數量與白色個體數量不相等,A錯誤;淘汰前,由于種群的基因頻率不變,不管交配代數是多少代,羊群中純合子的比例均為1/2,B錯誤;淘汰前,B和b的基因頻率均為1/2,Bb的頻率為1/2,白色個體占1/4。淘汰白色個體后,基因型BB的頻率為1/3,Bb占2/3,此時種群中B基因的頻率為1/3+2/3×1/2=2/3,b基因的頻率為1-2/3=1/3。黑色個體隨機交配,下一代個體中Bb基因型的頻率為2×1/3×2/3=4/9,bb(白色個體)基因型的頻率為1/3×1/3=1/9,BB基因型的頻率為2/3×2/3=4/9。淘汰白色個體,Bb基因型的頻率為4/9/(1-1/9)=1/2,BB基因型的頻率為1-1/2=1/2,種群中B基因的頻率為1/2×1/2+1/2=3/4,b基因的頻率為1-3/4=1/4。由此可推測隨著淘汰代數的增加,種群中b基因的頻率持續(xù)下降,B基因的頻率持續(xù)增大,基因型Bb的頻率逐代減少,C錯誤,D正確。14.(2023·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qū)高一下學期期末)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B.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C.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D.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解析]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A正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B正確;協同進化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所以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C正確;細菌中原本存在各種各樣的突變個體,接觸青霉素后,有抗藥性的突變個體存活下來了,其他個體不能生存。青霉素對細菌進行了選擇,所以并不是細菌接觸青霉素“后”產生突變個體,而是青霉素選擇出了抗藥突變個體,D錯誤。故選D。15.(2023·海南省文昌中學高一期末)對某校學生進行色盲遺傳病調查研究后發(fā)現: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攜帶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該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是()A.4.4% B.5.1%C.6.8% D.10.2%[解析]由題意可知:XBXB、XBXb、XbXb分別為705人、52人、23人,XBY、XbY分別為755人、65人,因此該群體中色盲基因(Xb)的頻率=(52+2×23+65)÷(780×2+820)≈6.8%。綜上分析,C項正確,A、B、D三項均錯誤。二、不定項選擇題(每題3分,選不全得1分,共15分)16.(2023·江西上饒高一期末)科學家比對了人類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相應DNA序列,得出如下四種生物之間的進化樹: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BC)A.黑猩猩和人類的親緣關系,與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的遠近相同B.生殖隔離是上述四種生物朝不同方向進化的決定性因素C.分析上述生物的相應氨基酸種類以判斷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D.該研究結果可以作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解析]相應DNA序列相似度越高,親緣關系越近,相應DNA序列相似度越低,親緣關系越遠。顯然,圖中顯示的黑猩猩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最近,因為兩者相應DNA序列為98.2%,在三類靈長類動物中數值最高,A錯誤;不同的自然選擇決定四種生物進化的方向,B錯誤;分析人類與靈長類之間的親緣關系時,可作為研究材料的生物大分子有DNA、蛋白質等。而不同蛋白質中可能含有相同種類的氨基酸,因此分析上述生物的相應氨基酸種類不能判斷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C錯誤;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點,提示人們當今生物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異的大小則揭示了當今生物種類親緣關系的遠近,以及它們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因此該研究結果可以作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D正確。17.某昆蟲翅膀的長翅對殘翅為顯性,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調查一自然區(qū)域該種群長翅的表型頻率為95%,檢測并計算出顯性基因頻率為7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BCD)A.該種群的雜合子頻率等于純合子頻率B.長翅中的純合子數量高于雜合子數量C.長翅遠多于殘翅是兩者共同進化的結果D.殘翅基因是由長翅基因通過隱性突變形成的[解析]長翅對殘翅為顯性,可以用A,a來表示,長翅的表型對應的基因型為AA和Aa,占95%,所以殘翅aa占5%,顯性基因頻率A=70%,設長翅純合子AA占比例為x,Aa占比例為y,即x+y=95%,A=x+y/2=70%,解方程得x=45%,y=50%,即AA基因型頻率為45%,所以純合子AA+aa=50%,Aa=50%,所以該種群的雜合子與純合子的概率相等,A正確;長翅中,AA基因型頻率為45%,Aa基因型頻率為50%,所以雜合子的數量更多,B錯誤;共同進化指的是不同物種之間,或者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的過程,長翅和殘翅都是同種昆蟲的不同表型,不叫共同進化,C錯誤;殘翅基因和長翅基因是一對等位基因,據題干信息無法推斷其變異來源,有可能是隱性突變也有可能是顯性突變,D錯誤。18.(2023·安徽馬鞍山市第二中學期中)分別屬于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現代海豚和古代魚龍的親緣關系甚遠,但因為棲居于相似的水體環(huán)境中,最終演化成具有相似形態(tài)特征或構造的生物,這種現象稱為趨同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B)A.在趨同進化過程中,現代海豚種群和古代魚龍種群的基因頻率都會發(fā)生定向改變B.趨同進化時環(huán)境起了自然選擇的作用,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個體C.現代海豚和古代魚龍有相似的形態(tài)特征或構造,因此不存在生殖隔離D.現代海豚和古代魚龍生活的環(huán)境使它們產生了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變異[解析]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因此在趨同進化的過程中,現代海豚種群和古代魚龍種群的基因頻率都會發(fā)生定向改變,A正確;趨同進化時環(huán)境起了自然選擇的作用,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個體,B正確;現代海豚和古代魚龍雖然有相似的形態(tài)特征或構造以適應水生環(huán)境,但仍屬于不同的物種,存在生殖隔離,C錯誤;水生生活環(huán)境不會使生物產生變異,生活的水體環(huán)境起了自然選擇的作用,D錯誤;故選AB。19.(2023·海南省文昌中學高一期末)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關系,從進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A.狼在客觀上起著促進鹿發(fā)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進化D.鹿的進化速度比狼的進化速度快[解析]狼在客觀上起著促進鹿發(fā)展的作用,因為二者之間存在共同進化,A正確;捕食者(狼)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數量,從而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資源和空間,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B正確;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進化,因為奔跑速度快的個體在生存斗爭過程中適者生存,而奔跑速度慢的個體不適者被淘汰,C正確;狼和鹿的進化速度是相當的,不能說誰快誰慢,D錯誤。20.下列有關協同進化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BD)A.協同進化是指各種生物在生存斗爭中一起進化B.捕食者對獵物起到選擇的作用,但獵物對捕食者無此作用C.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D.個別物種的形成或滅絕對其他物種的進化沒有影響[解析]協同進化不僅發(fā)生在不同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也存在;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相互選擇;生物與生物是密切聯系的,個別物種的形成或滅絕對其他物種的進化有影響。三、非選擇題(共55分)21.(14分)下圖表示某種兩棲動物3個種群在某山脈的分布。在夏季,種群A與B、種群A與C的成員間可以通過山脈遷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間3個種群的變化過程。資料顯示1915年在種群A和B的棲息地之間建了礦,1920年在種群A和C的棲息之間修了路。100年來氣溫逐漸升高,降雨逐漸減小。(1)建礦之后,種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為與種群A、C不同的新種。分析種群B可能形成新種的原因是由于與種群A之間的__地理隔離__,阻斷了種群B與種群A,種群B與種群C的__基因交流__,因此種群B的__基因突變__開始積累,且產生的變異被環(huán)境__選擇__保留下來,種群逐漸適應了__生存環(huán)境__,種群規(guī)模開始擴張,并形成了__生殖隔離__,新種形成。(2)下表是種群A、C的規(guī)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頻率的數據,表中為各自隱性基因的頻率。年份種群A種群C規(guī)模t(%)w(%)規(guī)模t(%)w(%)190046000511000511920450005.51850711940480007185090.819604400081800120.619804200061600100.820004000051550111依據表中數據和上述資料,對種群C的描述,更為準確的是__A__。A.等位基因1的雜合子逐漸增多B.與種群A之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C.正在經歷適應輻射D.受氣候影響更大(3)據表中數據分析,種群C的基因庫比種群A__小__;種群規(guī)模與基因__1(T/t)__的頻率變化關系密切。[解析](1)種群A與B、種群A與C,原來可以遷移,進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礦之后,種群A與B之間形成了地理隔離,無法進行基因交流,進而與種群C之間也是無法進行基因交流;這樣種群B進化方向與原來相比就發(fā)生了改變,經過長期進化過程,種群B與A、C間產生生殖隔離,形成新種。(2)種群C與種群A之間,等位基因1和2在100年內仍然都存在,因此兩種群可以進行基因交流,但是種群C等位基因1中t的概率在增加,因此等位基因1的雜合子逐漸增多。由于兩種群中等位基因2的頻率現在仍相等,僅是等位基因1發(fā)生差異,因此不能說兩種群正在經歷適應輻射,也不能判斷哪一個種群受氣候影響更大。(3)由于種群C的規(guī)模僅有550,這少于種群A的規(guī)模40000,因此種群C的基因庫(種群內的全部基因)比種群A小。比較兩個等位基因的頻率變化,可以發(fā)現T/t的頻率變化和種群規(guī)模變化密切相關。22.(13分)一萬多年前,內華達州比現在濕潤得多,許多湖泊(A、B、C、D)通過縱橫交錯的小溪流連接起來,湖中有不少鳉魚。以后,氣候逐漸干旱,小溪流漸漸消失,形成了若干個獨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魚形態(tài)差異也變得明顯(分別稱為a、b、c、d鳉魚)。如圖為內華達州1萬多年以來湖泊地質的變化示意圖。(1)1萬多年后,A湖中的所有鳉魚可以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它們在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上稱為__種群__。(2)現在,有人將四個湖泊中的一些鳉魚混合養(yǎng)殖,結果發(fā)現:A、B兩湖的鳉魚(a和b)能進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個體不能產生正常的精子,來自C、D兩湖的鳉魚(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A、B兩湖鳉魚的繁殖期在5月,C、D兩湖的鳉魚繁殖期在7月。則能體現遺傳多樣性的是__C、D__湖的鳉魚,A、B湖中鳉魚的進化歷程表明__物種多樣性(新物種)___的形成,必須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3)在5000年前,A湖的淺水灘生活著甲水草,如今科學家發(fā)現了另一些植株較碩大的乙水草,經基因組分析,甲、乙兩水草完全相同;經染色體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對同源染色體,水草乙的染色體組數是水草甲的2倍。則甲、乙水草__不是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種。[解析](1)A湖中的所有鳉魚可以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說明是同一物種,因此A湖中的所有鳉魚構成的是一個種群。(2)由于A、B兩湖的鳉魚(a和b)能進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個體不能產生正常的精子,所以A、B兩湖的鳉魚產生了生殖隔離;來自C、D兩湖的鳉魚(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說明C、D兩湖的鳉魚還是同一個物種,沒有產生生殖隔離。因此體現遺傳多樣性的是C、D湖的鳉魚;A、B湖中鳉魚的進化歷程表明物種多樣性(新物種)的形成必須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3)甲、乙水草雜交,可產生三倍體后代,三倍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聯會出現紊亂,不能產生后代,因此甲、乙水草存在生殖隔離,屬于不同物種。23.(14分)(2023·山東省聊城市高一下學期期末)某地大白菜農田蝸牛危害嚴重,農民起初噴灑殺蟲劑R控制蟲害,但幾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突破學習困境教育視角下的學生生涯規(guī)劃優(yōu)化策略
- 科技教育中的德育元素與素質教育
- 小學英語課《This is my home》教學設計與反思
- 個人股權委托代持合同
- 個人自建房質押貸款合同
- 臨時勞動合同安全免責約定
- 個人房產轉讓合同A
- 事業(yè)單位臨時工勞動合同
- 2025年城市公共交通燃油供應合同
- 上海銷售合同范本
- 屋面細石混凝土保護層施工方案及方法
- 2024年1月山西省高三年級適應性調研測試(一模)理科綜合試卷(含答案)
- 110kv各類型變壓器的計算單
- 雙減政策之下老師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 5A+Chapter+1+Changes+at+home+課件(新思維小學英語)
- 安徽省2023年中考數學試卷(附答案)
- 護工(陪護)培訓教材(完整版)資料
- 機械加工生產計劃排程表
- 女性生殖系統解剖與生理 生殖系統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 易制毒化學品安全管理制度匯編
- GB/T 35506-2017三氟乙酸乙酯(ETFA)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