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搶分模擬卷01(新高考專用)(A4考試版)_第1頁
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搶分模擬卷01(新高考專用)(A4考試版)_第2頁
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搶分模擬卷01(新高考專用)(A4考試版)_第3頁
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搶分模擬卷01(新高考專用)(A4考試版)_第4頁
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搶分模擬卷01(新高考專用)(A4考試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考前搶分模擬卷01語文·全解全析(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材料一:漢服分為古代漢服和現(xiàn)代漢服兩個歷史階段。古代漢服源自黃帝創(chuàng)制衣裳,至清初行“剃發(fā)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體的服飾文化體系;現(xiàn)代漢服是現(xiàn)代繼承古代漢服基本內容而建構的民族傳統(tǒng)服飾體系。之所以劃分為古代和現(xiàn)代兩個部分,是因為歷史造成的中斷,不僅有民族服裝屬性的消失,還有現(xiàn)代化進程導致的傳統(tǒng)斷裂,雙重斷裂導致很多人對“漢服”這一概念產(chǎn)生誤讀,特別是在民族性和傳統(tǒng)性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風俗習慣的力量遠遠大于歷史記憶,漢服在現(xiàn)實和歷史記憶中都消失已久,與其他民族服裝的一脈相承形成鮮明對比,使很多人認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裝。在多民族的中國社會里,民族服裝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標識之一,往往可以成為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標識和民族認同的象征,這是漢族所不具有的。清初的“剃發(fā)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黃帝以來的“衣冠之治”,也中斷了漢服作為漢族唯一服飾的屬性。漢族服飾從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為國家公服、儀式禮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場合中保留了部分結構和元素。與此同時,承載漢服記憶的穿著群體發(fā)生了變化,漢服由“漢民族服飾”解構為“古人的服裝”。這也導致漢服的樣式對當代人來說顯得陌生,甚至被當作戲服、和尚服等特定群體的著裝,而近日一些韓國網(wǎng)友竟認為“漢服源于韓服”。另一方面,工業(yè)革命后社會向現(xiàn)代轉型,非西方文明國家的傳統(tǒng)服飾都經(jīng)歷了應用場景的轉換。日本和服與韓國韓服盡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飾,但可以應用在儀式、節(jié)日等重要場景。而漢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導致它錯過了現(xiàn)代演化的可能歷程,一些人視之為被現(xiàn)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業(yè)時代產(chǎn)物。(摘編自楊娜《現(xiàn)代漢服:在重構中傳承》)材料二: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體系。現(xiàn)代漢服是現(xiàn)代人繼承古代漢服基本特征而建構的民族傳統(tǒng)服飾體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為“平中交右、寬褖合纓”八個字,它不僅是對外觀的描述,更蘊含了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的內涵,充分體現(xiàn)中華服飾崇尚含蓄內斂、端莊穩(wěn)重的氣質與美感。第一個“平”字:指漢服運用平面對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線相連呈平面結構,整件衣服平鋪時呈現(xiàn)出中線對折的形態(tài),不論服飾的款式如何變化,都堅守“平裁對折”這一制衣理念。第二個“中”字:指漢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縫,體現(xiàn)了左右均分、守正執(zhí)中的民族身姿和文明形態(tài)。保持中縫對稱的剪裁習慣,與其他民族服飾形成結構性差異。又因前后中縫與地面垂直,被賦予“剛正、公平、正直”的含義。第三個“交”字:指漢服穿著時通過“相交”完成閉合,如交領是左右襟交疊,裙腰是左右圍合,褲腰是兩片重疊等。衣裳疊穿、衣身前后閉合,也被賦予天地交泰、陰陽相合的含義。第四個“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閉合固定后的外觀形態(tài)和習俗,這一原則擴展到下裝也是向右側交疊閉合固定。“右”作為漢服的本質特征之一,蘊含了文明有序的觀念。衣襟向右掩視為陽,表示在世的人;衣襟向左掩視為陰,表示故去的人??鬃诱f:“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狈从车恼钱敃r漢民族服飾“右衽”的特點。第五個“寬”字:漢服的用料遠大于覆蓋人體的需要,形成“松格寬擺”的特征,袖根寬松使腋下能自由運肘,裳或裙擺是腰圍的兩倍以上,形成文質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蘊含天人合一的哲學氣韻。第六個“褖”字,讀作tuàn,字意為衣服緣邊,是一種包邊工藝。古人認為衣領若不加緣邊則為粗陋之服,稱之為“襤”;如又加以縫補,則稱“褸”,成語“衣衫襤褸”形容生活困苦?,F(xiàn)代漢服禮服傳承《周禮》之制,保持“續(xù)衽鉤邊”的結構,即前衣襟加接一幅和緣邊,遮掩交疊之處有傳承禮義之邦的含義。第七個“合”字,即“腹手合袖”,約束袖長和儀態(tài)。特別是禮服,根據(jù)《玉藻》和《深衣》篇的記載,“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指袖長遮住手外能反折至肘部,雙手合攏時袖子褶皺堆積,袖口左右相合,陰陽互補,蘊含“和合共生”的含義。第八個“纓”字,字意泛指用于固定的帶狀部件或穗狀飾物,也是衣襟的固定方式,不同于西式服裝的單紐式或拉鏈固定式,而是采用衣帶或佩綬等部件收束和裝飾,若用紐扣則隱藏于不起眼處,形成隱扣系帶,佩絞結纓的衣冠風貌。總而言之,漢服與西式服飾的差別,在于漢服幾乎所有部件和結構都有相應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即在自然之中尋找規(guī)律,進而賦予文化的解釋。制衣理念的差異,表現(xiàn)為審美趣味的不同。從結構上看漢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會隨之呈現(xiàn)不同的曲線,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給人以隨風而動、瀟灑飄逸的感覺。這一點與崇尚開放性感、強調人體曲線審美的西方服飾,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服飾類別,表現(xiàn)出中西方文化的認識差異。(摘編自楊娜《現(xiàn)代漢服的文化密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民族服裝屬性的消失和現(xiàn)代化進程導致的傳統(tǒng)斷裂,使一些人對漢服產(chǎn)生誤讀,認為漢族沒有民族服飾,漢服是“古人的服裝”。B.古代漢服具有漢族的唯一服飾屬性,并作為國家公服、儀式禮服而長期存在,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著漢族的民族認同感在削弱。C.漢服崇尚含蓄內斂、端莊穩(wěn)重、瀟灑飄逸的美感,表現(xiàn)出與西式服飾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就是源于東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異。D.現(xiàn)代漢服呈現(xiàn)“平中交右、寬褖合纓”的典型特征,其中外觀上的“松格寬擺”特征,蘊含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無論古今,漢服都能彰顯服飾與禮儀之美,在古代它還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之一。B.古代漢服起源于黃帝,經(jīng)周朝建制,形成了完備的冠服體系,于清初消亡。C.旗袍、中山裝、新唐裝等服裝雖然也具有傳統(tǒng)元素,但其本質上都不是漢服。D.漢服的結構特征無論最初是何種原因所致,但幾乎最終都會賦予文化的解釋。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某大學拍攝“民族大團結”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學生都穿著本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漢族學生卻身著T恤和長褲出場。B.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黃帝制衣裳之后,周公制周禮而天下治,漢服成為禮儀的載體。C.今天有些人認為漢人穿的衣服就是漢服,有些人認為漢服的款式一直在變化,還有些人甚至認為“漢服”這一概念不存在。D.“我國家以騎射為業(yè),今若輕徇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清史稿·輿服志》)。4.根據(jù)材料二內容,下列選項最符合現(xiàn)代漢服主流典型特征的一項是(3分)A.B.C.D.5.現(xiàn)代漢服如何“在重構中傳承”?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建議。(6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不如歸去”談①卞之琳槐花滿地,時節(jié)又近初夏了。剛才讀蘆焚先生的《里門拾記》,見有一條注,解釋文中的“光棍抗鋤”:文人們叫做“不如歸去”的那種鳥。雖只是鳥的叫聲,一種人聽了奮起耕作,一種人聽了傷春思鄉(xiāng),連耳朵也竟有這樣大的差異。我覺得很有意思?!肮夤骺逛z”當然就是“割麥插禾”。書本里說布谷與杜鵑②有別,不過也說很相似,《辭源》里或者早已把“割麥插禾”“不如歸去”兩種鳥相混了,即使有考據(jù)癖的文人驟然間也不會分得清楚吧。記得我曾經(jīng)想寫一篇歷史小說,其中的核心,一個場面,是如此:頭上一陣鳥聲,如人言?!案铥湶搴獭保r人想?!安蝗鐨w去”,旅人想。我想寫這篇小說是在去年此時,讀了李廣田先生的《桃園雜記》以后。他在文中提起布谷,說在他的家鄉(xiāng)以為是叫的“光光多鋤”,令我想起了我的家鄉(xiāng)人仿佛說是“花好稻好”。花,讀ho,大約不是指普通的花,而是指棉花。稻無問題,即水稻,江鄉(xiāng)自然有水田。這兩種說法,與蘆焚先生的“光棍抗鋤”俱未見于典籍。典籍中有的,除“布谷”“割麥插禾”以外,還有“麥飯熟”“脫卻布褲”“郭公”等。而在我們的活書本里更不知有多少花樣了。哪一天把各地的花樣搜集起來該有如何一個大觀!不過千差萬別,都由于耳朵不同嗎?其實,蘆焚先生之意,在于環(huán)境,在于生活環(huán)境的差別吧。農人在田間,旅人在道旁。頭上一陣鳥聲,如人言?!案铥湶搴獭?,農人想。“不如歸去”,旅人想。這里有兩個人,雖然在一處,畢竟環(huán)境不同。但在我看來,即便“割麥插禾”與“不如歸去”是兩種觀念,也未嘗不可以聯(lián)在一起:春去也。見麥浪滾滾,旅人想起了多風波的江湖。你看,那邊一個農人在檐前看鐮刀哪。數(shù)千里外自家屋后的蓬蒿有多高了?家鄉(xiāng)收麥早,或許莊稼人已經(jīng)赤腳下水田了。唉唉,天南地北,干什么來著?葉落歸根,不如歸去吧。“不如歸去”一語,不見得太“文”,尤其在古代,更不見得不是俗子的口頭語。即使是雅士說的我也有話可說:當此時也,道上的過客或許是一個坐在轎子里的官老爺,不禁想,人生一夢耳,四處奔波,所為何來?為五斗米折腰實在犯不著,即使位居一品,在京華塵土里五更待漏,亦何苦也!君不見那個莊稼漢倒快樂自在,坐在茅屋的門檻上,捧一碗黃梁。你聞聞看,多香!真不如回去種田好,“守拙歸園田”。然而,“割麥插禾”多少帶點振作的情調,而“不如歸去”卻不免消極呢。不錯,這還是環(huán)境差異,不過哀樂是相依為命的。我曾經(jīng)說過,這可以作為補充,而“杜宇”只合永遠啼血,要知道:誰說杜宇歸去樂,歸來處處無城廓。更不要說這個,就連你“郭公”,哪怕你“郭公”:郭公,郭公!天雨蒙蒙,促農耕隴。城南戰(zhàn)骨多,野田變作丘與壟。郭公,郭公!何地播種?弄到這個地步,哪怕你“郭公”,就連你“郭公”也無可奈何吧?“感時花濺淚”,即使不“恨別”,鳥亦“驚心”。這又歸于一,同歸于悲了。不過,時至今日,啼血的子規(guī)到底是絕種了也說不定,因為“不如歸去”現(xiàn)在仿佛只活在書本里,而“割麥插禾”的子孫戚族還活在各地農人的口頭。各地農人的口頭開出了一朵朵各式各樣的小花。哪一天把它們搜集起來當標本,作一個系統(tǒng)的研究那才有意思呵。這一朵朵單純的小花將是一個個小窗子開向各種境地:水田,桃園——我想從你的里門望望看,蘆焚先生,你的門外是什么呢?我心中曾經(jīng)擬過一篇社會論文的題目:布谷聲里聽出的各地社會背景??墒菫槭裁床荒軓呐缘镍B聲里聽出來呢?為什么從旁的鳥聲我們聽不出這許多花樣?這種鳥聲本身到底自有其特殊性,引起人心上的反應乃小異大同了。人總是人。想起人,我真想起個別的人來了。蘆焚先生與我有過好幾面之緣,此刻想必在河南鄉(xiāng)下吧?李廣田先生,齊人也,是我的熟人,現(xiàn)在正陪我在此地吃他的家鄉(xiāng)飯,住在東鄰,和我天天見面。過幾天可以聽到布谷聲了,我想,那多妙,如果蘆焚先生在這里,我們三人同行,忽聽得一聲“布谷”:“光棍抗鋤”,蘆焚先生想?!肮夤舛噤z”,李廣田先生想?!盎ê玫竞谩?,我想。唉,江里的魚汛該過了好幾種了;竹筍該已經(jīng)老了,高過人頭了;青蠶豆該已經(jīng)上市了吧?這里倒已經(jīng)上市了。我不喜歡北方這種講究辦法,把青蠶豆去皮,疏疏幾瓣的炒肉片,就不能不去皮而稍加些腌菜,細蔥花,素炒一下,青青紫紫的來一碗嗎?也許畢竟是文人吧,我又想起了“不如歸去”。(有刪改)文本二:“真”是散文的靈魂,沒有“真”的文字,文章毫無生機,是呆滯的。那么怎樣到達散文的“真”呢?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語言本身,這就是我們說的“在場”?!霸趫觥奔戎干眢w在場,也指心靈敞開,與現(xiàn)實同在。(節(jié)選自耿立的《散文的在場與見證》)【注】①作者1936年寫于濟南。②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杜宇,春夏季節(jié),日夜鳴啼。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善于體察生活,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情景“杜鵑鳴啼”進行創(chuàng)作,其作品體現(xiàn)出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B.作者認為“割麥插禾”與“不如歸去”兩種觀念可以聯(lián)在一起,但畢竟雅士、俗子有別,在古代“不如歸去”屬雅士之言。C.作者認為,“杜宇”只合永遠啼血,這與唐代詩人李商隱“望帝春心托杜鵑”中“杜鵑”的意象內涵一致。D.“天雨蒙蒙,促農耕隴”原有振奮之意,但戰(zhàn)亂頻仍,“何地播種?”又令人悲傷無奈,暗合作者身處動蕩時代的感受。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以初夏時節(jié)、槐花滿地開篇,營造氛圍,以蘆焚先生的注解,巧妙點出“杜鵑鳴啼”,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審美情趣。B.作者在文中多次寫故鄉(xiāng)的杜鵑鳴啼之音,結尾提及家鄉(xiāng)的事與物,以小見大,字字關情,體現(xiàn)出濃濃的鄉(xiāng)土情結。C.文中加點詞“活書本”,運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寫出現(xiàn)實生活里有豐富鮮活的內容,意在批評文人們對生活缺少觀察。D.文章想象豐富,畫面感強;語言特色鮮明,既有口語化的表達,也有生動形象的描述表現(xiàn)手法靈活多樣。文本一《“不如歸去”談》一線成文,層層深入,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5分)9.文本二主張散文創(chuàng)作要“在場”,請分析文本一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主張的。(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武靈王平晝閑居,肥義侍坐。王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肥義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孫紲告公子成曰:“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胡服之意,非以養(yǎng)欲而樂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紲謁之叔請服焉?!惫映稍侔菰唬骸爸袊?,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畔學者,臣愿大王圖之?!笔拐邎笸?。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賜胡服。趙文進諫曰:“衣服有常,禮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叭煌酰宀煌潭?。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壁w造諫曰:“隱忠不竭,奸之屬也;以私誣國,賊之類也。臣雖愚,愿盡其忠,無通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壁w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笆ト酥d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吾計決,子其勿反也?!保ㄟx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資治通鑒·周紀》,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寫出這三處的字母。(3分)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義C以成D胡服之功E使紲謁F之叔G請服焉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侍坐,坐在尊長旁邊陪伴侍奉,與《論語·先進》“公西華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B.“畔學者”中的“畔”的意思是反叛,與《屈原列傳》中“被發(fā)行吟澤畔”的“畔”字意思相同。C.“五伯不同教而政”中的“五伯”在文中就是指春秋五霸,他們是古代諸侯聯(lián)盟的首領。D.“使者報王”中的“報”是報告的意思;“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中的“報”是奔赴的意思。)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武靈王對國情、人情的洞察準確透徹,知道推行胡服騎射一定會招來非議,但他仍然堅持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B.趙造一開始表明忠臣為國盡忠,即使獲罪也不應當回避,這是在明確地表達反對意見。C.同是說服反對者,趙武靈王對叔父從國家形勢和往事說起,動之以情;對另外兩位反對者則曉之以理,展現(xiàn)出了高超的勸說藝術。D.趙武靈王反復給反對者講述道理的這段文字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策》“智謀細,文辭妙”的特點。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2)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結合文章,概括趙武靈王的形象特征。(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小題。次韻子瞻新城道中蘇轍春深溪路少人行,時聽田間耒耜聲。饑就野農分餉黍,迎嫌尉卒鬧金鉦。閑花開盡香仍在,白酒沽來厭未清。此味暫時猶覺勝,問兄何日便歸耕。[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蘇軾因厭棄朝廷黨爭而請求外調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發(fā),寫下《新城道中》,詩中有“人間歧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之句。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lián)點明時間、地點等要素,很有畫面感,將讀者帶入鄉(xiāng)間生活特有的氛圍中。B.樂與野農共食卻嫌時卒擾人,其背后心態(tài)與陶潛所寫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處。C.閑花落盡說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說明生活清貧只買得起濁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悵。D.多種感官交織,自然風景與田園生活融合,詩人最終形成“猶覺勝”的整體印象。16.對蘇軾發(fā)出的“人間歧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的感慨,蘇轍在這首詩中是如何回應的?(6分)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1)《過秦論》中,當陳涉高舉義旗后,天下眾多豪杰志士積極響應,并追隨支持的兩句是“______,______”。(2)李商隱擅長借用典故傳說來寄托情思,《錦瑟》中“______”一句話用了莊子的典故,“______”一句借用了鮫人的傳說。(3)上題古詩鑒賞中寫及鷺鷥,其實古人常在詩文中用水鳥表達特定情感,如“______,______”就用“鷗”這一意象來表達豐富的情感。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木星恐怖地上升著,漸漸占據(jù)了半個天空。這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層中的風暴,那風暴把云層攪動成A的線條。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層下是沸騰的液氫和液氦的大洋。著名的大紅斑出現(xiàn)了,這個在木星表面維持了幾十萬年的大旋渦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個地球。這時木星已占滿了整個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云海上的一只氣球!而木星的大紅斑就處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紅色的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大地籠罩在它那陰森的紅光中……小小的地球能逃出這巨大怪物的引力場,真是令人B。從地面上看,地球甚至連成為木星的衛(wèi)星都不可能。我們似乎就要掉進那無邊云海覆蓋著的地獄中去了!但領航工程師的計算是精確的。暗紅色的迷亂的天空繼續(xù)緩緩移動,不知過了多長時間,西方的天邊露出了黑色的一角,那黑色迅速擴大,其中有星星在閃爍——地球正在沖出木星的引力魔掌。我們的星球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氫和液氦的巨浪。木星巨大的引力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離開木星時,地球已達到了逃逸速度,它不再需要返回潛藏著死亡的太陽系,而是向C的外太空飛去。漫長的流浪時代開始了。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19.下列句子中的“似乎”和文段中加點的“似乎”,表意相同的一項是(3分)A.實驗進行到一半,他們似乎就要找到突破點了,可惜結局并不令人如意。B.他看到前方四五十米處似乎躺著一個人,便跑回車里,告訴班長。C.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