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法治研究論文_第1頁
和諧社會的法治研究論文_第2頁
和諧社會的法治研究論文_第3頁
和諧社會的法治研究論文_第4頁
和諧社會的法治研究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和諧社會的法治研究論文立法要追求法律的統(tǒng)一性,執(zhí)法要有一個忠實于法律的公務員隊伍,再加上一個獨立的公正的司法系統(tǒng),最后還有一個發(fā)達的法學教育給社會提供法治理念、提供法治的主體。只有這幾項合起來,我們才可以說,構筑法治的基本條件已經(jīng)具備了。

和諧社會一定是以法治為前提的社會。法治描述了這樣的一種社會狀態(tài),在這個社會狀態(tài)中,法律約束住了國家的權力,權利在人與人之間得到和諧的配置。法治的實現(xiàn)條件有三:一是“精神要件”,法治國家是需要一些觀念和精神來支撐的;二是“實體要件”,實體要件就是基本的制度和基本的治國原則;三是“形式要件”,形式要件就是實現(xiàn)制度的時候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和支撐。

一、法治的精神要件

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有一系列和它相適應的理念,這個理念就是精神要件。其實質(zhì)是,法律與權力交互作用時人們所做的價值選擇和持有的立場。

第一個理念是善法惡法標準理念。法治國家里面的法律一定是善法,法治一定是善法之治。惡法,非法也,不可能催生法治。在此,我們可以談到紐倫堡審判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全世界人民經(jīng)歷的一場浩劫,納粹分子的罪惡罄竹難書,可問題是,根據(jù)法律他們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在紐倫堡審判開始的時候,所有的被告人用同一個理由為自己辯護,那就是“執(zhí)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希特勒是一個很完美的形式法制主義者,盡管他最后是用毒氣用槍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但是在屠殺之前經(jīng)過了法律程序。希特勒制訂了三部法律把猶太人逼上了絕路:第一部法叫做身份法,就是把猶太人和其他人分別開,猶太人身上必須要有一個符號,就是現(xiàn)在我們見到的以色列國旗上的符號,見到這種符號的人就可以對他區(qū)別對待。第二部法就是剝奪猶太人的財產(chǎn),禁止猶太人經(jīng)商,要經(jīng)商就必須把現(xiàn)在所有的財產(chǎn)都留給德國,然后離開德國。有錢人都走了,剩下的留在德國的那些猶太人有第三部法律等待著,這就是強制勞動法,所有的有勞動能力的猶太人每天都必須工作16小時以上,這樣很強壯的猶太人都變得骨瘦如柴,當他們失掉了一切勞動能力的時候就把他們趕到火車上拉往集中營,最后屠殺。這就是希特勒的三部曲,“屠殺六百萬猶太人是通過法律實現(xiàn)的”。因此所有的戰(zhàn)犯都說,“我是在執(zhí)行法律,對這六百萬人的死亡我不負有責任”。法官們陷入了尷尬境地,不得不休庭。因為法官也信奉這條法治原則——執(zhí)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

著名的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也看到了這個兩難問題,于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法律的不法與超法律的法”。他寫道,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則,它們的效力比任何法律規(guī)則更強而有力,以至于如果一項法律與它們相矛盾,那么,這些法律就只是強權的運作而不配叫做法律。法官們從他的思想里獲得啟示,最后得出來的結論是:“凡是展示人類的共同理性、以維護人權為特征的法才叫法,背離了人類的共同理性以剝奪和踐踏人權、侵犯人的尊嚴的法不叫法”。這樣的話,法律就分成了法上之法和法下之法,法上之法被稱作善法,法下之法被稱作惡法,而惡法非法。所以再次開庭的時候,法官斷然駁回了被告?zhèn)兊霓q護理由。

紐倫堡審判留給人類兩大經(jīng)驗。第一大經(jīng)驗是,法律是分善法和惡法的,惡法非法,只有善法才是法;第二大經(jīng)驗是,法治是分為形式法治和實體法治的,形式法治是有法律、嚴格的按照法律辦事,實體法治是以維護人的尊嚴、維護人的權利作為特征的法治。

第二個理念是法律至上理念。在法治國家里面,法律應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找到的最終權威不是法律,而是一個機關或者一個人,那么這個國家一定不是法治國家。我國憲法規(guī)定是各政黨、各國家機關、武裝力量、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nèi)活動。這里的各政黨包括執(zhí)政黨,所有的人、所有的社會主體都要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活動,奉行社會主義法律的至高無上。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首先是依憲執(zhí)政,這就是第二個理念。

第三個理念是法的統(tǒng)治理念。法治和人治是水火不容的,有人治便沒有法治,實行法治就要排除人治。人治和法治的界限在哪里?不是說在法治的國家里邊可以忽視領導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忽視他的領導能力;如果領導人的能動性是在法律范圍內(nèi)發(fā)揮的,我們應該鼓勵他發(fā)揮到極致,發(fā)揮得越充分越是法治狀態(tài)。相反,如果領導人的那種主動性、能動性是在法律之外發(fā)揮的,哪怕只發(fā)揮了一點并且最后沒有受到追究,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是人治。所以,法治和人治的分水嶺就在于,人的作用、權力的作用是在法律之內(nèi)發(fā)揮還是在法律之外發(fā)揮。做個簡單的比喻,公共權力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就是火車頭和鐵軌之間的關系,鐵軌不管火車頭的動力大小,只要求火車頭在軌道上行駛,一旦火車頭沖出軌道,那么它的動力越大,損失也就越為慘重,最終變成一堆爛鐵。同理,違背法律的公共權力的行使最終應該受到追究,所以,法治觀念里邊排除了人治。

最后一個理念,法治社會要奉行人道主義文化和權利文化。人道主義文化的哲學表達就是以人為本。人道主義最終要解決的就是人的主體性問題,什么時候人被看作是人,人道主義就產(chǎn)生了。人道主義說到底就是怎樣關愛人。我認為,如果要找到一種文明來對應人道主義文化,那么它就是這個社會的精神文明。

在權利文化方面,法國人對世界的貢獻頗多。1789年的法國人權宣言從制度上解決了公民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公民和國家之間的關系重新被設計。在這個宣言發(fā)布之前,公民都是服從國家的,宣言發(fā)布以后,這個關系被顛倒過來,不是公民服從國家,而是要求國家服從公民。人們組建政府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于讓公民的權利最大化,這就是人權宣言留給后世的財富。1804年法國民法典制訂出來以后后世都在模仿,被稱作法典的樣板。它要解決的是財產(chǎn)的所有權問題,要解決財富對人的意義問題,要解決人和人之間關系當中的權利問題,由此法國就形成了一種權利文化。國家怎樣保障公民權利的最大化,每個人就怎樣尊重他人權利的最大化,這就構成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文化就被稱作權利文化。

2004年我國憲法的修改增加了一個最耀眼的條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個條款的增加就預示著我們的制度就是要以人權的實現(xiàn)、人權的保障作為基本特征和原則。這種文化如果要對應一種文明,那就是法治文明,也就是國家的制度文明、政治文明。

二、法治的實體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是國家在建設法治國家過程中應該尊崇的基本制度。我們可以用制度構建的四個原則予以說明。

第一個原則,是一切公共權力都來源于法律,并且最終都受制于法律,沒有法律授權的公共權力不得行使。這是法治國家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制度原則,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法治政府――英國提供給世界的寶貴經(jīng)驗。英國的法治是從剝奪王權開始的,王權最終被法律全部剝奪了,甚至它的王位繼承也需要按法律來進行的時候,王權就變成了一個社會象征,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符號。

當年,約翰國王帶兵打仗失敗了,貴族們于是開會拒絕國王回國。國王不得不尋求妥協(xié),滿足貴族的要求,以達到回國的目的。貴族們開出了一系列條件。比如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今后要對我們增加賦稅,必須通過由我們組成的評議會的允許”,“你要我們服兵役,也必須經(jīng)過我們評議會的同意”,“通過依法審判,才能剝奪我們的財產(chǎn),限制我們的自由”,這個評議會就是英國議會的起源,也是世界議會的起源。今天,所有國家在向公民增加義務的時候應當經(jīng)過議會,已經(jīng)成為一條憲法原則。國王答應的這些條款概括起來被稱作“自由大憲章”。在這個大憲章產(chǎn)生之前,總是法律服從國王;這個大憲章簽訂以后,人類第一次看到國王開始服從法律。它給人們提供的經(jīng)驗是,法治開始于對公共權力的限制,什么時候法律把公共權力束縛住了,什么時候法治就基本實現(xiàn)了,只要還有一個公共權力不受限制,可以超過法律,這個地方便沒有法治。

第二個原則,國家責任的不可逃避。古典的法治理論,總以行政權為防范對象,其實,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樣可能侵害公民的權利。因此,任何公共權力的行使都要附帶責任,這個責任最終都要轉(zhuǎn)化為法律上的責任。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于其行使之后,以避免傷害人權。

第三個原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把它概括為“法治的真諦是人權”。這是實體法治和形式法治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別。形式法治只是表面上的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實體法治則是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最終保障人權。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法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jīng)驗,就是把人的權利宣告出來。宣告公民權利的意義在于,每宣告公民一項權利,就給國家權力劃了一個界限,所以宣告權利不是可有可無的。

2004年我國憲法修改的時候,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關于尊重和保障的含義,我認為,尊重對應的是公民自由,在公民自由這個領域里,要求國家盡最大的努力來約束自己不要侵入到公民的自由生活當中,讓公民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由,法不禁止即是自由,所以簡稱為國家在這個領域里要不作為,一旦作為就是侵權。在這個領域,國家越是抑制自己,公民實現(xiàn)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叫尊重。

保障正好相反,它不是要求國家權力自我抑制,而是要求國家權力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起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去創(chuàng)造條件,所以這個領域?qū)氖枪竦臋嗬恳粋€權利的實現(xiàn)都需要國家去提供條件,沒有條件要創(chuàng)造條件,要提供保障。比如說社會權、勞動權、就業(yè)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等,這些權利的實現(xiàn)依賴于公權力的保障和積極作為。我們可以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修訂看到這一原則的影子。從過去的全民辦義務教育,到今天由國家來辦義務教育,從過去的收費的義務教育,到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的義務教育,都可以看到國家義務的變化。受教育權就是需要國家提供保障,這就叫保障人權。

第四個原則,公民義務的法定化。這也被稱作“公民法外無義務”。就是說,公民只履行法律以內(nèi)的義務,任何對公民施加的法律以外的義務,公民都有權拒絕。大家常講的社會“三亂”――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其實質(zhì)就是要求公民履行法律規(guī)定之外的義務。中國還有一個有趣的“袖標”現(xiàn)象,除了戴黑袖標的,戴個其他顏色的袖標到街上都可以罰款,袖標的后邊其實隱藏著一個公共權力。這實際上就是讓公民履行法律以外的義務,屬于變相剝奪群眾的財產(chǎn)權,是法治國家所反對的。

上述四個基本制度原則,前兩個是約束公權,后兩個就是保障私權,這就是法治國家的實體制度要件。

三、法治的形式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指的是法治實體要件的表現(xiàn)方式,即實現(xiàn)實體要件的技術條件。僅有理想的法治實體內(nèi)容,而缺乏適合于它的形式,法治仍是不完整的。實體要件與形式要件的統(tǒng)一,才有良好的法治。

第一,要保障國家法制的統(tǒng)一性。這一項實際上是對立法提出來的要求,法律的內(nèi)部不能有沖突,立法的科學化、立法的一體化、立法的價值化都要在這里得到體現(xiàn)。這就要求下位的法必須服從上位的法,法規(guī)以外的東西要服從法規(guī)。比如,部門的規(guī)章要服從國務院的行政法規(guī),國務院的行政法規(guī)要服從法律,法律要服從全國人大制訂的基本法,行政法規(guī)法律和基本法最終都服從憲法,形成這樣一個效力體系,這是一個在立法上的形式要件。

第二,要有一支懂法、守法、并且對法律形成信仰的公務員隊伍。執(zhí)法者一定要懂法,養(yǎng)成對法律的信仰,執(zhí)法者如果不懂法,就如同盲人上路,別人危險,自己也危險。我國制定的《公務員法》,有這樣一條,當公務員認為上級的決定和命令有違法律時,可以要求上級糾正,這就是現(xiàn)在媒體炒作的下級可以對上級說“不”。這是媒體上的一個說法,是不準確的。這個條款的準確含義,是下級公務員對上級公務員不符合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可以要求上級收回,而不是說“不”。這是法律賦予下級公務員的批評權、建議權。如果上級公務員不收回,那么執(zhí)行了以后,由上級公務員承擔法律后果,這便賦予了下級公務員一個免責權。所以,這里是兩項權利,一項是建議權,另一項是免責權。下面一個條款更重要,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執(zhí)行之后不得免責。也就是說,下級公務員要求上級公務員收回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但是上級沒有收回還是要求下級執(zhí)行,此時,如果下級公務員執(zhí)行的話,他就要和上級一起負責。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有一種權利,我把這種權利叫做抗命權,其實質(zhì)就是法律允許公務員對嚴重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進行抗命。所以,在解釋這個條款的時候,我的理解是,下級服從上級是公務員的基本義務,但是所有的公務員都向法律負責是公務員首要的義務。

第三,要有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系統(tǒng),賦予法院以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權威地位。

法學家們常常把國家權力析分為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這三個權力的區(qū)別在哪里?我認為,立法權是一個議決式的權力,它一定是集體行使的并且是定期而行的;而行政權追求高度統(tǒng)一,是用命令和服從的方式而展示出來的以效率為特征的權力。與這兩種權力相比,司法權有自己的特性。具體來說:第一個特性,是被動性。司法權是被動行使的權利。在這一點上行政權和司法權正好相反,行政權一定要主動行使,行政權一旦被動的話,行政領域就可能被別人侵害;但是司法權不允許主動行使。因此,所謂的“上門服務”、“提前介入”等等,都有悖于司法權的性質(zhì),都是司法權濫用的表現(xiàn)。第二個特性,是程序性。司法權是最嚴格的程序主義的權利,程序是司法的生命,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這一點又可以把司法權和行政權區(qū)別開來,盡管我們在一些領域里要求行政權有程序,但是更多的是要求行政權的自由裁量。司法權不允許在程序之外用法,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公正。程序公正有一系列的體現(xiàn),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法官要“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這是一條程序公正的原則,如果法官不能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當事人就感覺失掉了公正。第三個特性,是中立性。行政權要始終代表著公共利益,要始終代表群體利益,代表社會利益。司法權則是中立性的權力,它不能站在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