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第一冊 土建工程_第1頁
(高清版)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第一冊 土建工程_第2頁
(高清版)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第一冊 土建工程_第3頁
(高清版)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第一冊 土建工程_第4頁
(高清版)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第一冊 土建工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第一冊土建工程主編單位: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實施日期:2019年05月01日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第90號2018),作為公路工程行業(yè)標準,自2019年5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隧2018年12月25日2018年12月28日印發(fā)根據交通運輸部《關于下達2010年度公路工程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廳公路字〔2010〕132號),由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作為主編單位承擔《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D70—2004)(以下簡稱“原規(guī)范”)的修訂工作。本次修訂工作總結了我國近年來公路隧道設計、科研成果和經驗,充分吸收借鑒了國內外公路隧道相關標準與先進技術,按照“安全、耐久、經濟、節(jié)能、環(huán)?!钡闹笇г瓌t,對原規(guī)范進行了全面修訂,經批準后以《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第一冊土建工程》(JTG3370.1—2018)(以下簡稱“本規(guī)范”)頒布實施。修訂后,本規(guī)范包括18章和14個附錄,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和符號、隧道調查及圍巖分級、總體設計、建筑材料、荷載、洞口及洞門、襯砌結構設計、結構計算、防水與排水、特殊形式隧道、輔助通道、輔助工程措施、特殊地質地段設計、隧道路基與路面、抗震設計、改擴建設計、洞內預留預埋及構造物,附錄A~附錄P。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1.適用范圍由原規(guī)范的“以鉆爆法為主要開挖手段的各級公路雙車道隧道”擴大到“以鉆爆法為主要開挖手段的各等級新建和改擴建公路隧道”。2.對公路隧道建筑限界與其他標準規(guī)范進行了統(tǒng)一協(xié)調;對檢修道或人行道、緊急停車帶、人行和車行橫通道、單洞雙向行車特長隧道平行通道等相關規(guī)定進行了調整3.增加了監(jiān)控量測與超前地質預報規(guī)定。4.調整和補充了建筑材料相關規(guī)定。5.增加了小凈距、連拱隧道圍巖壓力以及地震荷載的計算方法。6.簡化了兩車道隧道襯砌結構設計內容,補充了三、四車道等大跨公路隧道結構設計內容,對構造設計內容進行了補充和調整。7.增加了部分荷載組合及其安全系數規(guī)定;引入了施工過程圍巖安全系數的有限元強度折減計算方法。8.完善了隧道防排水設計規(guī)定,補充了寒冷地區(qū)隧道防排水設計規(guī)定。9.完善了小凈距及連拱隧道設計規(guī)定,補充了分岔隧道和棚洞等特殊隧道設計10.完善了豎井、斜井、橫通道、地下機房等輔助洞室的設計內容。11.增加和細化了輔助工程措施設計內容。12.將原規(guī)范巖溶采空區(qū)細分為巖溶和采空區(qū)兩節(jié);補充了黃土隧道設計規(guī)定;將原規(guī)范“巖爆”修改為“高地應力”;增加了多年凍土隧道設計內容。13.對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復合式路面相關規(guī)定進行了補充調整;增加了連續(xù)配筋混凝土面層設計要求;增加了隧道路面結構下設置排水系統(tǒng)的規(guī)定。14.取消了原規(guī)范關于通風照明等設計內容。15.新增了“抗震設計”“改擴建設計”和“洞內預留預埋及構造物”三章。請各有關單位在執(zhí)行過程中,將發(fā)現的問題與意見,函告本規(guī)范日常管理組,聯(lián)系人:程崇國(地址:重慶市南岸區(qū)學府大道33號隧道與地下工程分院;郵編:400067;電話傳真,以便下次修訂時研用。主編單位: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參編單位:浙江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湖南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參與審查人員:李玉文李關壽李志厚劉貴有萬明富肖了林袁永新高世軍梁淦波劉洪洲林增海許崇邦王建華1——— 12術語和符號 2 22.2符號 53隧道調查及圍巖分級 73.1一般規(guī)定 73.2資料搜集 73.3地形與地質調查 83.4氣象調查 9 93.6圍巖分級 4.1一般規(guī)定 4.2隧道位置選擇 4.3隧道線形設計 4.4隧道橫斷面設計 4.5橫通道及平行通道 4.6監(jiān)控量測與超前地質預報 4.7施工計劃 5.1一般規(guī)定 5.2材料性能 5.3防排水材料性能 6.1一般規(guī)定 326.2永久荷載 6.3可變荷載 356.4偶然荷載 35 7.1一般規(guī)定 367.2洞口工程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第一冊土建工程(JTG3370.1—2018)2——7.3洞門工程 ——8襯砌結構設計 8.1一般規(guī)定 8.2噴錨襯砌 8.3整體式襯砌 418.4復合式襯砌 42 438.6構造要求 44 499.1一般規(guī)定 9.2襯砌計算 499.3明洞計算 9.4洞門計算 11特殊形式隧道 11.2小凈距隧道 11.5棚洞 12.4平行通道與橫通道 13輔助工程措施 13.3涌水處理措施 3——14特殊地質地段設計 ——14.1一般規(guī)定 14.2膨脹性圍巖 14.3巖溶 14.4采空區(qū) 14.6瓦斯及有害氣體 14.7黃土 14.8高地應力區(qū) 14.9多年凍土 15隧道路基與路面 15.1一般規(guī)定 15.2隧道路基 15.3隧道路面 16抗震設計 16.1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 16.2地震作用 16.3抗震驗算 16.4抗震措施 16.5洞內設施 17改擴建設計 17.1一般規(guī)定 17.2隧道改擴建方案設計 17.4隧道改建 17.5增建隧道 18洞內預留預埋及構造物 18.1一般規(guī)定 18.2預留預埋 18.3電纜溝 附錄A圍巖分級有關規(guī)定 91附錄B隧道建筑限界與內輪廓圖 97附錄C型鋼特性參數表 附錄D淺埋隧道圍巖壓力計算方法 附錄E淺埋偏壓隧道圍巖壓力計算方法 附錄F小凈距隧道圍巖壓力計算方法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第一冊土建工程(JTG3370.1—2018)4——附錄G連拱隧道圍巖壓力計算方法 ——附錄H明洞回填荷載計算方法 附錄J洞門墻土壓力計算方法 附錄K地震荷載計算方法 附錄L荷載結構法 附錄M地層結構法 附錄N鋼筋混凝土受彎和受壓構件配筋量計算方法 附錄P隧道支護參數表 本規(guī)范用詞用語說明 附件《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第一冊土建工程》(JTG3370.1—2018)條文說明 1總則 2術語和符號 3隧道調查及圍巖分級 4總體設計 5建筑材料 6荷載 7洞口及洞門 8襯砌結構設計 2039結構計算 21910防水與排水 22511特殊形式隧道 12輔助通道 13輔助工程措施 24514特殊地質地段設計 25515隧道路基與路面 26216抗震設計 26617改擴建設計 18洞內預留預埋及構造物 27611總則1.0.1為規(guī)范和指導公路隧道設計,制定本規(guī)范。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以鉆爆法為主要開挖手段的各等級新建和改擴建公路隧道。1.0.3隧道設計應滿足公路功能,遵循“安全、耐久、經濟、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基本原則.1.0.4公路隧道可按其長度劃分為四類,劃分標準應符合表1.0.4的規(guī)定。中隧道長度(m)注:隧道長度系指兩端洞口襯砌端面與隧道軸線在路面頂交點間的距離。1.0.5隧道主體結構應按永久性建筑設計,具有規(guī)定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滿足使用年限要求,方便養(yǎng)護和維修作業(yè)。1.0.6隧道主體結構、路面、防排水等土建工程與通風、照明、交通監(jiān)控、供配電、消防等運營設施應進行綜合設計。1.0.7隧道土建工程設計應貫徹動態(tài)設計與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訂地質觀察、預報和監(jiān)控量測的總體方案,為動態(tài)設計提供依據,及時調整支護參數和施工方法。1.0.8隧道設計應節(jié)約用地,盡可能保護原有植被,妥善處理棄渣和污水。1.0.9隧道設計應貫徹國家有關技術經濟政策,積極穩(wěn)妥地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1.0.10公路隧道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和行業(yè)現行有關標準2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公路隧道highwaytunnel供汽車及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的地下通道,一般分為汽車專用隧道和汽車、非機動車與行人共同通行的隧道。貫穿山體的隧道。2.1.3鉆爆法隧道drillblasttunnel用人工或機械鉆孔、裝藥,采用控制爆破方式開挖的隧道。用明挖法修建的隧道。建于公路上的棚式建筑物。為保證公路隧道內車輛行駛、人員通行所要求的限定空間。2.1.7凈空斷面tunnelcross-section隧道襯砌內輪廓與路面、側溝所圍成的斷面區(qū)域。2.1.8緊急停車帶emergencyparkingstrip隧道內供故障車輛、巡檢車輛等臨時停車的區(qū)域。2.1.9橫通道crosschannel連接兩隧道或洞室間或隧道連接地面的、近水平的橫向聯(lián)絡通道。3為改善運營通風或施工條件,垂直設置的通道。2.1.11斜井inclinedshaft為改善運營通風或施工條件,以一定傾斜角度設置的斜向通道。2.1.12小凈距隧道neighborhoodtunnel并行的兩隧道間凈距較小、兩洞結構彼此產生有害影響的隧道。2.1.13連拱隧道m(xù)ulti-archtunnel并行的兩拱形隧道之間無中夾巖柱、隧道的人工結構連接在一起的隧道。2.1.14分岔隧道branching-outtunnel由雙向行駛的大跨隧道或連拱隧道,經小凈距逐漸過渡到分離式雙洞的隧道。2.1.15圍巖分級surroundingrockclassification根據巖體完整程度和巖石強度等指標,按穩(wěn)定性對圍巖進行的分級。2.1.16巖體基本質量指標rockbasicqualityindex以圍巖的巖石堅硬程度及完整程度為基本參數確定的巖體質量指標。2.1.17巖體修正質量指標rockmodifiedqualityindex根據地下水、主要軟弱結構面及初始應力狀態(tài)等因素,對巖體基本質量指標進行修正后的巖體質量指標。作用于結構物而使結構產生應力的力。2.1.19松散壓力looseningpressure因圍巖松動而作用在襯砌結構上的壓力。2.1.20變形壓力deformedpressure因圍巖變形作用于襯砌結構上的壓力。2.1.21圍巖壓力surroundingrockpressure因圍巖變形和松動等作用于襯砌結構上的壓力,是變形壓力和松散壓力的統(tǒng)稱。作用于隧道襯砌結構上的不對稱荷載。為支擋和防護隧道洞口仰坡巖土而設置的結構物。2.1.24端墻式洞門end-walltunnelportal為支擋隧道洞口仰坡土壓力而設置的擋墻結構物。2.1.25明洞式洞門open-cuttunnelportal為隧道洞口仰坡而設置的坡面護坡并使隧道襯砌結構適當外延的結構物。支護隧道圍巖的結構體。設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襯砌結構。2.1.28噴錨襯砌shotcreteandrockbohslining噴射混凝土、錨桿、鋼筋網和鋼架等單獨或組合使用的隧道圍巖支護結構。2.1.29整體式襯砌monolithiclining隧道開挖后用模注混凝土或砌體修建的隧道襯砌結構。由噴錨襯砌、防水層和模注混凝土襯砌構成的復合襯砌結構。2.1.31超前導坑advancingdrift在隧道開挖斷面內超前掌子面開挖的小斷面坑道。2.1.32超前地質預報advancedgeologicalforecast采用物探、鉆探等手段,對隧道開挖面前方的地質條件進行探測、分析與評價的活動。2.1.33隧道施工監(jiān)控量測monitoringmeasurement通過使用各種量測儀器和工具,在隧道內或地表,對圍巖、地層的變形和支護結構的受力與變形進行觀察、量測、分析與評價的活動。在隧道開挖后,在地層原始應力作用下,使硬質圍巖地層產生巖爆、巖層剝離,使軟質圍巖地層發(fā)生大變形、開挖凈空顯著變小的地應力場。BQ——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巖體修正質量指標;R?——混凝土或砌體抗壓極限強度;R?——混凝土彎曲極限抗壓強度;R?——混凝土抗拉極限強度;Is(so)——實測巖石點荷載強度指數;K?——地下水影響修正系數;K?——主要軟弱結構面產狀影響修正系數;K?——初始應力狀態(tài)影響修正系數;K,——巖體完整性系數;J——巖體體積節(jié)理數;S——每立方米巖體非成組節(jié)理條數;v—巖體彈性縱波速度;v——巖石彈性縱波速度;o——垂直洞軸線方向的最大初始應力;E——變形模量;B——隧道開挖斷面寬度;J——檢修道寬度;73隧道調查及圍巖分級3.1.1應根據隧道不同設計階段的任務、目的和要求,針對公路等級、隧道特點和規(guī)模,確定搜集調查資料的內容和范圍,進行收集、調查、測繪、勘探和試驗。調查資3.1.2調查應分施工前調查和施工中調查兩個階段。施工前調查的內容、范圍、精度等應符合相應設計階段的要求;施工中調查應及時進行,核實3.1.3應根據隧址區(qū)地形、地質條件,并綜合考慮調查階段、方法、范圍等,編制相應的調查計劃。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實際情況與預計情況不符時,應及時修正調查2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表水,特別是自然地質災害的種類、性質、規(guī)模、危83.3地形與地質調查3.3.1隧道各階段調查的目標、內容及范圍可按表3.3.1確定。境、地質災害、既有建筑、道路交大于路線可能方案的范圍礎資料搜集、分析上階段獲取的資料;對可比選方案沿線進行初步調查,地形測繪;進行必要的地質物探、大于比選方案的范圍詳勘詳細地形測繪、工點地形測繪;圍應適當擴大施工中預報和確認施工中出現的地形、地質、環(huán)境補充調查;洞內觀測、量測、超前探測預報隧道內及地面受施工影響的范圍3.3.2隧道工程測繪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按設計階段的要求,搜集或測繪地形圖、縱斷面圖、橫斷面圖等。2測繪資料的圖紙內容、精度應滿足現行《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JTGC20)和《公路勘測規(guī)范》(JTGC10)的要求。3在隧道和輔助通道洞口附近,應按規(guī)定設置平面和高程控制點。3.3.3施工前各階段的地形與地質調查應包括自然地理概況、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等,并按階段要求重點調查和分析下列內容:1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的性質、類型和規(guī)模。2斷層、節(jié)理、軟弱結構面特征及其與隧道的組合關系,圍巖的基本物理力學性質。3地下水類型及地下水位、含水層的分布范圍及相應的滲透系數、水量和補給關系、水質及其對混凝土的侵蝕性,有無異常涌水、突水。4崩塌、錯落、巖堆、滑坡、巖溶、自然或人工坑洞、采空區(qū)、泥石流、流沙、濕陷性黃土、鹽漬土、鹽巖、地熱、多年凍土、冰川等不良地質和特殊巖土,及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原因、類型、規(guī)模和發(fā)展趨勢,分析其對隧道洞口和洞身穩(wěn)定的影響程度。95查明有害氣體或有害礦體地層、分布范圍、有害成分和含量,并預測和評價其應調查新構造活動的痕跡、特點和與地震活動的關系,并查明其對隧道工程的影響2當隧址區(qū)存在影響隧道方案的重大不良地質、特殊巖土情況時,應進一步搜集調查地質資料,綜合分析,預測隧道開挖后可能出現塌方、3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隧道除應按一般隧道進行調查、勘探、試驗外,必要時還4沿河傍山地段的隧道,應調查分析斜坡地質結構特征及其穩(wěn)定性、水流沖刷對5瀕臨水庫的隧道,應查明岸坡的穩(wěn)定性、水庫庫容及水位(含浪高和壅水高)3.3.5施工中的地質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1應根據施工中開挖揭露的圍巖情況,核定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下水等,分析判定實際圍巖級別。2探測和預報隧道開挖前方可能出現的圍巖條件,不良地質條件及其位置、性質、3.4.1氣象調查的內容應包括隧址區(qū)的氣溫、氣壓、風速、風向、降雨量、積雪量、雪線、冰川特征、凍結深度、降霧的程度和天數等,其中氣溫、風速、降雨、積雪應調3.4.2必要時宜在隧址處設立氣象觀測點(站)進行觀測,持續(xù)搜集當地氣象3.5.1應對隧址區(qū)及鄰近地區(qū)相關地表水系、地下水露頭、涌泉、溫泉、沼澤、湖3.5.2應對場區(qū)內土地使用情況、農田、水利設施、建筑物、地下管線情況等進行調查。對場區(qū)內公園、保護林、文化遺址、紀念建筑等重要地物應調查其現狀,并應評3.5.3應對生產生活用水、交通狀況、施工和運營噪聲、振動、污水廢氣排放等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進行調查;應對施工和運營中地下水流失可能造成地表沉降、塌陷、地面建筑物破壞、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枯竭等環(huán)境問題的影3.5.4施工條件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1交通條件、施工便道、施工場地、拆遷、棄渣場地、供水、供3其他可能影響施工的因素。1根據巖石的堅硬程度和巖體完整程度兩個基本因素的定性特征和定量的巖體基2在巖體基本質量分級基礎上,考慮修正因素的影響,修正巖體基本質量指標值,得出基本質量指標修正值[BQ],再結合巖體的定性特征進行綜合評判,確定圍巖的詳3.6.3巖質圍巖詳細定級時,應根據地下水、主要軟弱結構面、初始應力狀態(tài)的影響程度,對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進行修正,按式(3.6.3)計算:K?——主要軟弱結構面產狀影響修正系數;K?——初始應力狀態(tài)影響修正系數。K?、K?、K?值,可分別按本規(guī)范附錄A中表A.0.3-1、表A.0.3-2、表A.0.3-33.6.4可根據調查、勘探、試驗等資料,隧道巖質圍巖定性特征、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或巖體修正質量指標[BQ]、土質圍巖中的土體類型、密實狀態(tài)等定性特征,按表3.6.4確定圍巖級別,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圍巖分級中巖石堅硬程度、巖體完整程度兩個基本因素的定性劃分,可按本規(guī)范第A.0.5條和第A.0.6條確定。2圍巖巖體主要特征定性劃分與根據BQ或[BQ]值確定的級別不一致時,應重新審查定性特征和定量指標計算參數的可靠性,并對它們重新觀察、測試。3在工可和初勘階段,可采用定性或工程類比方法進行圍巖級別劃分。圍巖級別圍巖巖體或土體主要定性特征或巖體修正質量指標[BQ]IⅡ堅硬巖,巖體較完整;Ⅲ堅硬巖,巖體較破碎;較堅硬巖,巖體較完整;堅硬巖,巖體破碎;較堅硬巖,巖體較破碎~破碎;較軟巖,巖體較完整~較破碎;土體:1.壓密或成巖作用的黏性土及砂性土;2.黃土(Q?、Q?)V較軟巖,巖體破碎;軟巖,巖體較破碎~破碎;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至硬塑的黏性土及稍濕至潮濕的碎石土,卵石土、圓礫、角礫土及黃土(Q?、Q?)。非黏性土呈松散結構,黏性土及黃土呈松軟結構3.6.5各級巖質圍巖的物理力學參數,宜通過室內或現場試驗獲取,無試驗數據和初步分級時,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中表A.0.7-1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中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中表A.0.7-2選用。無實測數據時,各級土質圍巖的物理力學參數采用。3.6.6各級圍巖的自穩(wěn)能力,可根據圍巖變形量測和理論計算分析評定,或按表3.6.6判定。圍巖級別Ⅱ跨度10~20m,可基本穩(wěn)定,局部可發(fā)生掉塊或小塌方;Ⅲ跨度10~20m,可穩(wěn)定數日至1月,可發(fā)生小~中塌方;跨度5~10m,可穩(wěn)定數月,可發(fā)生局部塊體位移及小~中塌方;深小時,以拱部松動破壞為主;埋深大時,有明顯塑性流動變形和擠壓破壞;跨度≤5m,可穩(wěn)定數日至1月V無自穩(wěn)能力,跨度5m或更小時,可穩(wěn)定數日無自穩(wěn)能力4總體設計4.1.1隧道設計應滿足公路規(guī)劃、公路功能、土地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平縱線形、建筑限界、凈空斷面、通風、照明和交通監(jiān)控等設施應與公路等級相2在地形、地貌、地質、氣象、社會和人文環(huán)境等調查的基礎上,綜合比選隧道各軸線方案的走向、平縱線形、洞口位置、洞外接線3根據公路等級和設計速度確定建筑限界,在滿足隧道功能和結構受力要求的前5根據隧道長度、平面布置、交通量及其組成、環(huán)境保護和安全運營要求等,選6應結合公路等級、隧道長度、施工方法、工期和運營要求,對隧道內外防排水系統(tǒng)、輔助通道、棄渣處理、交通工程設施、管理設施、環(huán)境保護等進行綜合設計。4.2.1隧道位置應選擇在穩(wěn)定的地層中,避免穿越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極為復雜以4.2.2穿越山嶺的長、特長隧道,應在較大范圍地質測繪擬訂不同的越嶺高程及其相應的展線方案,結合兩端路線接線條件及施工、運營條件等4.2.3高邊坡與棚洞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4.2.4隧道洞口位置不宜設在滑坡、崩坍、巖堆、危巖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質地段,以及排水困難的溝谷低洼處和不穩(wěn)定的懸崖陡壁下。4.2.5瀕臨水庫、沿河、沿溪的隧道,其洞口路肩設計高程應高出計算洪水位(含浪高和壅水高)不小于0.5m。長期浸泡造成岸坡坍塌對隧道穩(wěn)定有不利影響時,應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4.2.6隧道設計洪水位頻率標準可按表4.2.6取值;當觀測洪水位高于頻率標準洪水位值時,應按觀測洪水位設計。公路等級中、短隧道4.3隧道線形設計4.3.1應根據地質、地形、路線走向、通風等因素確定隧道平面線形。設曲線時,不宜采用設超高和加寬的圓曲線。隧道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應符合表4.3.1的規(guī)定。隧道平面線形需采用設超高的圓曲線時,其超高值不宜大于4.0%。當設計速度為20km/h時,圓曲線半徑不宜小于250m。隧道內每條車道的視距均應符合現行《公路路設計速度(km/h)4.3.2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隧道應設計為上、下行分向行駛的雙洞隧道,雙洞隧道宜按分離式隧道布置。下列情況可按其他形式布置:1洞口地形狹窄、橋隧相連、連續(xù)隧道群、周邊建筑物限制或為減少洞外占地的2洞口地形狹窄、周邊建筑物限制展線特別困難的短隧道,可按連拱隧道3橋隧相連、洞口地形狹窄或有特殊要求的長隧道、特長隧道的洞口局部地段,4.3.3分離式隧道間的凈距,宜按兩洞結構彼此不產生有害影響的原則,并應結合素綜合確定。兩洞間凈距宜取0.8~2.0倍開挖寬度,圍巖條件總體較好時取較小值,圍巖條件總體較差時取較大值。兩洞跨度不4.3.4隧道縱坡形式,宜采用單向坡,地下水發(fā)育的長隧道、特長隧道可采用雙向坡。隧道內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應符合表4.3.4的規(guī)定。設計速度(km/h)豎曲線最小長度4.3.5隧道內縱斷面線形應考慮行車安全、運營通風規(guī)模、施工作業(yè)和排水要求確定,最小縱坡不應小于0.3%,最大縱坡不應大于3%;短于100m的隧道可不受此限安全評價后,隧道最大縱坡可適當加大,但不宜大于4%。4.3.6隧道洞外連接線線形應與隧道線形相協(xié)調,隧道洞口內外側各3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范圍的平、縱線形應一致。特殊困難地段,經技術經濟比4.3.7間隔100m以內的連續(xù)隧道,宜整體考慮其平、縱線形技術指標。4.4.1各級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如圖4.4.1所示,在建筑限界內不得有任何土建工程部件侵入。各級公路兩車道隧道建筑限界寬度應不小于表4.4.1的基本寬度,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設檢修道或人行道時,檢修道或人行道宜包含余寬;不設置檢修道或人行道時,應設不小于0.25m的余寬。3隧道路面橫坡:隧道為單向交通時,應設置為單面坡;隧道為雙向交通時,可設置為雙面坡;橫坡坡率可采用1.5%~2.0%,宜與洞外路面橫坡坡率一致。4路面采用單面坡時,建筑限界底邊線與路面重合;采用雙面坡時,建筑限界底邊線應水平置于路面最高處。5單車道四級公路的隧道應按雙車道四級公路標準修建。設計速度W左側右側四級公路4.4.2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隧道應在側設置人行道并兼作檢修道,檢修道或人行道寬度應符合表4.4.1的規(guī)定;連拱隧道行車方向左側、四級公路隧道可不設檢修道或人行道,但應保留不小于0.25m的余寬;設計速度大于100km/h時,余寬應不小于0.5m。檢修道或人行道的高度可按250~2滿足其下放置電纜、給水管等的空間尺寸要求,以及電纜溝排水空間要求。4.4.5特長隧道、長隧道內不設硬路肩或硬路肩寬度小于2.5m時,單洞兩車道隧道1緊急停車帶寬度為向行車方向右側加寬不小于3.0m,且緊急停車帶寬度與右側側向寬度(La)之和不應小于3.5m。2緊急停車帶長度不宜小于50m,其中有效長度不應小于40m。3緊急停車帶橫坡可取0~1.0%。4單向行車隧道緊急停車帶設置間距不宜大于750m,并不應大于1000m。5雙向行車隧道緊急停車帶應兩側交錯設置,同一側間距宜采用800~1200mm,并不應大于1500m。緊急停車帶建筑限界的構成如圖4.4.6所示,具體尺寸按本規(guī)范第4.4.1條和第4.4.2條規(guī)定執(zhí)行。4.4.8四車道高速公路上的短隧道,獨立設置的明洞或棚洞,城市出入口的中、短4.4.9洞口外相接路段應設置距洞口不小于3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且不小于50m的過1人行橫通道限界寬度不得小于2.0m,限界高度不得小于2.5m;車行橫通道限圖4.5.1所示。3車行橫通道設置間距宜為750m,并不應大于1000m;中、短隧道可不設。4車行橫通道路緣高度d宜與隧道行車方向左側檢修道高度一致。1宜靠近主隧道沿主隧道軸線通長設置;當條件受限時,可局部設置。3與主隧道之間應設人行橫通道,間距宜采用250~500m。4排水底面高程宜低于主隧道排水底面高程0.2~0.6m。4.6.1隧道設計應根據地質條件、施工方法、支護形式及周邊環(huán)境等因素,提出隧4.6.2隧道施工監(jiān)控量測和超前地質預報方案應包括目的、內容、要求和獲取的4.6.3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應根據隧道監(jiān)控量測和超前地質預報的相關信息,對施工開挖方法、支護參數進行及時調整,實行4.7.1隧道設計應制訂施工計劃。施工計劃主要應包括工期、施工方法、工區(qū)劃1應根據隧道長度、布置、斷面、工期、地質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條件等,確定合理2工區(qū)劃分應考慮隧道縱坡、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渣場和便道修建條件以3應結合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施工方法、施工以及運營通風方式等,對設置輔4根據隧道的建設規(guī)模、地質條件等,應對主要施工機械設備、配套設施的技術5臨時設施應根據工程規(guī)模、洞口條件,遵循滿足施工需要、減少周邊干擾和破壞、便于恢復利用的原則進行布置。建筑材料5建筑材料5.1一般規(guī)定5.1.1隧道工程常用的各類建筑材料,可選用下列強度等級:5.1.2隧道工程各部位的建筑材料強度等級不應低于表5.1.2-1和表5.1.2-2的規(guī)定。片石混凝土噴射混凝土拱圈 片石混凝土側溝、截水溝 5.1.3建筑材料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符合結構強度和耐久性要求,同時滿足抗凍、抗?jié)B和抗侵蝕的需要。2當有侵蝕性水作用時,所用混凝土和水泥砂漿均應采用具有抗侵蝕性能的水泥和集料配制,其抗侵蝕性能的要求視水的侵蝕特征確定。3最冷月平均氣溫低于-15℃的地區(qū)及受凍害影響的隧道,混凝土強度等級應適當提高。5.1.4混凝土和砌體所用的材料除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下列1不應使用堿活性集料配制混凝土。2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3鋼筋混凝土構件中,鋼筋的技術條件應符合現行《鋼筋混凝土用鋼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1499.1)、《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4片石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40,塊石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60,條石、料石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80,不應采用有裂縫和易風化的石料。5片石混凝土內片石摻量不得超過總體積的30%。6混凝土砌塊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20。5.1.5噴錨支護采用材料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5.1.1~5.1.4條的有關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噴射混凝土應優(yōu)先采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也可采用礦渣硅酸鹽2粗集料應采用堅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不得使用堿活性材料;噴射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徑不宜大于16mm,噴射鋼纖維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徑不宜大于10mm;集料級配宜采用連續(xù)級配,細集料應采用堅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細度模數宜大于2.5,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7%。3砂漿錨桿桿體材料宜采用HRB400、HRB500熱軋帶肋鋼筋。4中空錨桿材料宜采用Q345結構用無縫鋼管,桿體斷后伸長率A不應小于16%,并應符合現行《結構用無縫鋼管》(GB5組合中空錨桿桿體材料應符合本條第3、4款規(guī)定。1對混凝土的強度及其與圍巖的黏結力基本無影響,對混凝土和鋼材無腐蝕作用。2對混凝土的凝結時間影響不大(除速凝劑和緩凝劑外)。2長度宜為20~25mm,長度直徑比宜為40~60。3抗拉強度不得小于380MPa,且不得有油漬和明顯的銹蝕。5.1.8初期支護的鋼架宜用格柵鋼架或型鋼鋼架,也可用鋼管或鋼軌制成。各種型5.1.9隧道內路面材料應符合現行《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JTGD50)和《公5.1.10隧道內防水材料應符合現行《地下定。防水材料可選用注漿止水材料、防水卷材、2漿液黏度低,流動性好,可注性強,凝結時間可按要求控制。3漿液固化體穩(wěn)定性好,能滿足注漿工程的使用壽命要求。4漿液應對注漿設備、管路及混凝土結構物無腐蝕性,易于清洗。5.1.12防水卷材宜采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醋酸乙烯與瀝青共聚物(ECB)、聚乙烯(PE)或其他性能相似的材料,也可選用預鋪反粘類防水卷材或立體防排水板等新型防水材料。卷材及其膠黏劑應具有良好的5.1.13鋪設。5.2材料性能5.2.1常用建筑材料的重度應按表5.2.1的規(guī)定采用。表5.2.1建筑材料標準重度或計算重度片石(配筋率在3%以內)噴射片石5.2.2混凝土強度標準值應按表5.2.2的規(guī)定采用?;炷翉姸鹊燃墢澢箟簭姸萬5.2.3混凝土強度設計值應按表5.2.3的規(guī)定采用。表5.2.3混凝土強度設計值(MPa)混凝土強度等級彎曲抗壓f5.2.4混凝土極限強度值應按表5.2.4的規(guī)定采用。建筑材料混凝土強度等級彎曲抗壓強度R,5.2.5混凝土彈性模量應按表5.2.5的規(guī)定采用,混凝土剪切模量可按表列數值乘以0.43采用,泊松比可采用0.2?;炷翉姸鹊燃墢椥阅A縀。5.2.6噴射混凝土強度設計值應按表5.2.6-1的規(guī)定采用;噴射混凝土彈性模量應按表5.2.6-2的規(guī)定采用。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 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1.3MPa。噴射混凝土與圍巖的黏結強度可采用:I、Ⅱ級圍巖,不應低于0.8MPa;Ⅲ級圍巖,不應低于0.5MPa。5.2.8噴射混凝土1d齡期的抗壓強度不應低于5MPa。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抗拉強度不應低于2MPa,抗彎強度不應低于6MPa。5.2.9鋼筋抗拉和抗壓強度設計值應按表5.2.9的規(guī)定采用。彈性模量E,(MPa)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5.2.11鋼筋屈服強度標準值、極限強度標準值、抗拉或抗壓強度標準值可按表5.2.11的規(guī)定采用。5.2.12石材極限強度應按表5.2.12的規(guī)定采用。表5.2.12石材極限強度(MPa)強度種類彎曲抗拉5.2.13石砌體和混凝土塊砌體軸心及偏心受壓容許應力應按表5.2.13的規(guī)定采用。強度等級片石砌體建筑材料2塊石砂漿砌體抗壓強度設計值應按表5.2.14-2的規(guī)定采用。3片石砂漿砌體抗壓強度設計值應按表5.2.14-3的規(guī)定采用?;炷翉姸鹊燃壉?.2.15砌體極限強度(MPa)片石 5.2.16砌體的抗壓彈性模量采用10~15GPa。砌體的抗剪彈性模量宜采用抗壓彈性建筑材料5.3防排水材料性能5.3.1防水卷材技術指標可按表5.3.1-1、表5.3.1-2的規(guī)定采用。聚乙烯共聚物(EVA)斷裂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撕裂強度≥不透水性(0.3MPa,24h)無滲漏無滲漏低溫彎折性≤延伸≤22收縮≤66斷裂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耐堿性[Ca(OH)飽和溶液,168h]斷裂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斷裂拉伸強度保持率≥%扯斷伸長率保持率≥%刺破強度≥N可溶物含量≥ 拉力≥膜斷裂伸長率≥% 最大拉力時伸長率≥% 釘桿撕裂強度≥N200kN,無滲漏熱老化(70℃,168h)拉力保持率≥%伸長率保持率≥%滲油性≤2防竄水性無處理≥水泥粉污染表面≥泥沙污染表面≥紫外線老化≥熱老化≥與后澆混凝土浸水后剝離強度≥5.3.2隧道內用無紡織土工織物技術指標可按表5.3.2的規(guī)定采用。斷裂強度縱、橫向斷裂延伸率縱、橫向%CBR頂破強力撕破強力縱、橫向等效孔徑0o(Os)厚度5.3.3隧道內用橡膠止水帶技術指標可按表5.3.3的規(guī)定采用。邵爾A度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壓縮永久變形≤%%撕裂強度≥脆性溫度≤℃硬度變化≤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硬度變化≤6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臭氧老化50×10-?:20%,40℃,48h5.3.4橡膠止水帶的外觀質量、尺寸偏差和物理性能應符合現行《高分子防水材料5.3.5排水盲管性能應符合現行《軟式透水管》(JC937)及《埋地用聚乙烯(PE)6荷載6.1一般規(guī)定6.1.1隧道結構上的荷載應按表6.1.1的規(guī)定分類。圍巖壓力公路車輛荷載、人群荷載溫度變化的影響力落石沖擊力6.1.2應根據隧道所處的地形、地質條件、埋置深度、支護條件、施工方法、相鄰隧道間距等因素確定圍巖壓力,可按釋放荷載或松散荷載計算。在施工和實地量測中發(fā)現與實際不符時,應及時修正。6.1.3在隧道結構上可能同時出現的荷載,應按滿足承載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分別進行組合,并按最不利組合進行設計。6.1.4明洞荷載組合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明洞上方與公路立交時,應考慮公路車輛荷載。公路車輛荷載計算應按現行1垂直均布壓力可按式(6.2.2-1)和式(6.2.2-2)計算確定:w——寬度影響系數,按式(6.2.2-3)計算:隧道寬度B(m)圍巖壓力增減率i2有圍巖BQ或[BQ]值時,式(6.2.2-2)中S可用[S]代(6.2.2-4)或式(6.2.2-5)計算:或式中:[S]——圍巖級別修正值(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當BQ或[BQ]值大于800時,取800;BQ上、[BQ]±——分別為該圍巖級別的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和巖體修正質量指標BQF、[BQ]F——分別為該圍巖級別的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和巖體修正質量指標圍巖級別IⅡⅢVV0表6.2.2-3圍巖水平均布壓力圍巖級別ⅢV06.3可變荷載6.3.1明洞上公路車輛荷載及其所產生的沖擊力、土壓力應按現行《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6.3.2明洞上立交鐵路列車活載及其所產生的沖擊力、土壓力應按現行《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guī)范》(TB10002.1)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6.3.3變形受約束的結構,應考慮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徐變對結構的影響。6.3.4寒冷地區(qū)隧道凍脹力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圍巖冬季含水率、凍結深度及排水條件等確定。6.3.5施工荷載應根據施工階段、施工方法和施工條件確定。6.4偶然荷載6.4.1有落石危害需驗算沖擊力時,可通過現場調查或有關計算驗證。6.4.2地震荷載應按本規(guī)范第16章及附錄K確定。7洞口及洞門7.1一般規(guī)定7.1.1隧道洞口設計應遵循“早進洞、晚出洞”的原則,洞口不得大挖大刷。7.1.2洞口位置應根據地形、地質條件、洞外相關工程及施工條件,結合環(huán)境保護、運營要求,通過經濟、技術比較確定。7.1.3應結合洞口地形、洞口防護和路基排水,設置排水系統(tǒng)。7.1.4洞門結構應能防止洞口邊仰坡的碎落、滾石、坍塌物等掉落路面。7.1.5易產生積雪的洞口,宜考慮防止積雪危害的措施。7.1.6洞口及洞門設計宜考慮便于檢查和維護的條件。7.1.7洞口及洞門設計應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7.2洞口工程7.2.1洞口位置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設于山體穩(wěn)定、地質條件較好的位置。2隧道軸線宜與地形等高線呈大角度相交。3跨溝或沿溝進洞時,應考慮水文情況,結合防護工程、防排水工程,綜合分析確定。4緩坡地段進洞時,應結合隧道進洞條件、洞外路塹設置條件、邊仰坡防護、排水、施工和占用耕地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7.2.2洞口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減少洞口邊坡及仰坡開挖,避免形成高邊坡、高仰坡,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原地面的擾動。2洞口邊坡、仰坡根據情況采取放坡、噴錨、設置支擋結構物、接長明洞等措施3受暴雨、洪水、泥石流影響時,應設置防洪設施。4位于陡崖下的洞口,應清除危石,不宜切削山坡,宜接長明洞。5附近地面建筑及地下埋設物與洞口相互影響時,應采取防范措施。7.3.1洞門形式應根據洞口地形、地質條件及周邊環(huán)境條件確定。7.3.2洞門宜與隧道軸線正交。7.3.3端墻式洞門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洞門端墻和翼墻應具有抵抗來自仰坡、邊坡土壓力的能力,應按擋土墻結構進行設計。洞門墻墻身最小厚度不應小于0.5m,翼墻墻身厚度不應小于0.3m。2洞頂仰坡與洞頂回填頂面的交線至洞門端墻墻背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1.5m;洞頂排水溝溝底至拱頂襯砌外緣的最小厚度不應小于1.0m;洞門端墻墻頂應高出墻背回填面0.5m。3洞門端墻應根據需要設置伸縮縫、沉降縫和泄水孔。4洞門端墻基礎應置于穩(wěn)固地基上,并埋入地面下一定深度。嵌入巖石地基的深度不應小于0.2m;埋入土質地基的深度不應小于1.0m。基底埋置深度應大于靠墻設置的各種溝、槽底的埋置深度。地基為凍脹土層時,基底高程應在最大凍結深度以下不小于0.25m。5地基承載能力不足時,應進行加固處理。6洞門結構設計應滿足抗震要求。7.3.4明洞式洞門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洞口段襯砌應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2洞口段襯砌應伸出原山坡坡面或設計回填坡面不小于500mm。3洞口段襯砌端面可呈直削、削竹、倒削竹或喇叭形。4采用削竹式洞門時,削竹面仰斜坡率應陡于或等于原山坡坡率或設計回填坡面坡率。5設計回填坡面宜按自然山坡坡度回填。采用土石回填時,坡率不宜陡于1:1,8襯砌結構設計8.1一般規(guī)定8.1.1公路隧道應設置襯砌,根據隧道圍巖級別、施工條件和使用要求選擇采用噴錨襯砌、整體式襯砌、復合式襯砌。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的隧道應采用復合式襯砌;三級及三級以下公路的隧道洞口段、IV~VI級圍巖洞身段應采用復合式襯砌或整體式襯砌,I~Ⅲ級圍巖洞身段可采用噴錨襯砌。8.1.2隧道襯砌設計應綜合考慮圍巖地質條件、斷面形狀、支護結構、施工條件等,充分利用圍巖的自承能力。襯砌應有足夠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保證隧道長期使用8.1.3襯砌結構類型、支護參數,應根據使用要求、圍巖級別、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隧道埋置深度、結構受力特點,并結合周邊工程環(huán)境、支護手段、施工方法,通過工程類比和結構計算綜合分析確定。在施工階段,尚應根據現場監(jiān)控量測結果調整支護參數,實行動態(tài)設計,必要時可通過試驗分析確定。8.1.4隧道襯砌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襯砌斷面宜采用曲邊墻拱形斷面。2圍巖較差、側壓力較大、地下水豐富的地段可設仰拱,仰拱曲率半徑應根據地質條件、地下水、隧道斷面形狀、隧道寬度等條件確定。路面與仰拱之間可采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填充。隧底圍巖較好、邊墻基底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滿足要求時,可不設3洞口段應設加強襯砌,加強襯砌段長度應根據地形、地質和環(huán)境條件確定,兩車道隧道不應小于10m,三車道隧道不應小于15m。4圍巖較差地段襯砌應向圍巖較好地段延伸5~10m。5偏壓襯砌段應向一般襯砌段延伸,延伸長度應根據偏壓情況確定,不宜小于10m。6凈寬大于3.0m的橫通道與主洞的交叉段,主洞與橫通道襯砌均應加強。加強段襯砌應向各交叉洞延伸,主洞延伸長度不應小于5.0m,橫通道延伸長度不應小于3.0m。延伸長度范圍內不宜設變形縫。8.2.1噴射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厚度不應小于50mm。8.2.2噴射混凝土鋼筋網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鋼筋網鋼筋直徑不應小于6mm,不宜大于12mm。2鋼筋網網格應按矩形布置,鋼筋間距宜為150~300mm。3鋼筋網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30d(d為鋼筋直徑)。4鋼筋網噴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20mm;當采用雙層鋼筋網時,兩層鋼筋網之間的間隔距離不宜小于80mm。5單層鋼筋網噴射混凝土厚度不應小于80mm,雙層鋼筋網噴射混凝土厚度不應小于150mm。6鋼筋網可配合錨桿或臨時短錨桿使用,鋼筋網宜與錨桿或其他固定裝置連接8.2.3在圍巖變形大、自穩(wěn)性差的軟弱圍巖、膨脹性圍巖地段,可采用纖維噴射混凝土支護,纖維噴射混凝土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纖維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2鋼纖維噴射混凝土中鋼纖維摻量宜為干混合料質量的1.5%~4%。3合成纖維噴射混凝土中纖維摻量應根據試驗確定。4防水要求較高時,可采用強度等級高于C30的高性能噴射混凝土。8.2.4錨桿支護設計應根據隧道圍巖條件、斷面尺寸、作用、施工條件等選擇錨桿種類和參數,并符合下列規(guī)定:1用作永久支護的錨桿應為全長黏結型錨桿,端頭錨固型錨桿作為永久支護時必須在孔內注滿砂漿或樹脂,砂漿或樹脂的強度等級不應小于M20。2自穩(wěn)時間短的圍巖,宜采用全黏結樹脂錨桿或早強水泥砂漿錨桿。3軟巖、變形較大的圍巖地段,可采用預應力錨桿。預應力錨桿的預加力不應小于100kPa。預應力錨桿的錨固端必須錨固在穩(wěn)定巖層內。4巖體破碎、成孔困難的圍巖,宜采用自進式錨桿。5錨桿直徑宜采用20~28mm。6錨桿露頭應設墊板,墊板尺寸不應小于150mm(長)×150mm(寬)×8mm(厚)。8.2.5系統(tǒng)錨桿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錨桿宜沿隧道周邊徑向布置。當結構面或巖層層面明顯時,錨桿宜與巖體主結2錨桿宜按梅花形排列,如圖8.2.5所示。3系統(tǒng)錨桿長度和間距應根據圍巖條件、隧道寬度,通過計算或工程類比4錨桿間距不宜大于錨桿長度的1/2且不宜大于1.5m,錨桿間距較小時,可采用5兩車道隧道系統(tǒng)錨桿長度不宜小于2.0m,三車道隧道系統(tǒng)錨桿長度不宜小8.2.6局部不穩(wěn)定的巖塊宜設置局部錨桿,可采用全長黏結型錨桿、端頭錨固型錨8.2.7在圍巖條件較差地段、洞口段、淺埋段或地面沉降有嚴格限制地段,可在噴1鋼架支護應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能夠承受隧道施工期間可能出現的荷載。3鋼架間距宜為0.5~1.2m。4連續(xù)使用鋼架的數量不應少于3榀。5相鄰鋼架之間應設橫向連接,采用鋼筋作橫向連接時,鋼筋直徑不宜小于20mm,間距不應大于1m,并在鋼架內緣、外緣交錯布置。7鋼架與圍巖之間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40mm;臨空一側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20mm。當采用噴錨單層襯砌時,臨空一側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8鋼架形狀和尺寸應根據開挖斷面確定,受力變形后不得侵入設計凈空或二次8.2.81主筋應采用HRB400鋼筋,腹筋可采用HRB400或HPB300鋼筋。2主鋼筋直徑宜選用18~25mm,腹筋直徑宜選用10~20mm。3截面尺寸通過工程類比或計算確定,截面高度可采用120~220mm。4連接鋼板平面宜與鋼架軸線垂直,格柵鋼架主鋼筋與連接鋼板焊接應增加U形鋼筋幫焊。8.2.9型鋼鋼架節(jié)段兩端的連接鋼板平面應與鋼架軸線垂直。8.2.10在設置超前支護的地段,應設鋼架作為超前支護的尾端支點,鋼架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60mm8.2.11噴錨襯砌支護參數可通過工程類比或數值計算確定,并結合現場監(jiān)控量測調整。采用工程類比法時,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P中表P.0.3選用。8.3整體式襯砌8.3.1整體式襯砌截面可設計為等截面或變截面。設置仰拱時,仰拱厚度不應小于邊墻厚度。8.3.2采用整體式襯砌出現下列情況時,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1存在明顯偏壓的地段;2凈寬大于3m的橫通道、通風道、避難洞室等與主隧道交叉的地段;4單洞四車道隧道;5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大于0.20g的地區(qū)洞口段。8.3.3整體式襯砌采用鋼筋混凝結構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2結構厚度不宜小于300mm。3受力主筋的間距不宜小于100mm。8.3.4整體式襯砌應設置變形縫,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明洞襯砌與洞內襯砌交界處、不設明洞的洞口段襯砌,在距洞口5~12m的隧道內應設沉降縫。2地質條件明顯變化處、不同襯砌類型交界處,宜設置沉降縫。3在連續(xù)軟弱圍巖中,每30~100m宜設一道沉降縫。4嚴寒與酷熱溫差變化大地區(qū),特別是最冷月平均氣溫低于-15℃的寒冷地區(qū),距洞口100~2005沉降縫、伸縮縫縫寬不應小于20mm,縫內可填塞瀝青木板或瀝青麻絲。伸縮縫、沉降縫宜垂直于隧道軸線豎向設置。拱、墻、仰拱的沉降縫、伸縮縫應設在同一斷面位置。6沉降縫、伸縮縫可兼作施工縫。在需設沉降縫或伸縮縫地段,應結合施工縫進行設置。8.3.5不設仰拱的整體式襯砌,襯砌邊墻基礎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置于穩(wěn)固的地基之上,基底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2基礎底面不應高于電纜溝的設計開挖底面。路側邊溝開挖邊界距邊墻基礎的距離應大于500mm。8.4.1復合式襯砌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初期支護應按永久支護結構設計,宜采用噴射混凝土、錨桿、鋼筋網和鋼架等支護單獨或組合使用,并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2節(jié)的規(guī)定。2二次襯砌應采用模筑混凝土或模筑鋼筋混凝土襯砌結構,并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3節(jié)的規(guī)定。3在確定開挖斷面時,除應滿足隧道凈空和結構尺寸外,尚應考慮圍巖及初期支護的變形,預留適當的變形量。預留變形量大小應根據圍巖級別、斷面大小、埋置深度、施工方法和支護情況等,通過計算分析確定或采用工程類比法預測,預測值可參照表8.4.1的規(guī)定選用。預留變形量還應根據現場監(jiān)控量測結果進行調整。IⅡ VⅢ現場量測確定8.4.2復合式襯砌,可采用工程類比法進行設計,必要時,可通過理論分析進行驗算。兩車道隧道、三車道隧道支護參數可按附錄P中表P.0.1、表P.0.2選用。四車道8.4.3圍巖地質條件較差或隧道跨度較大、需要采用分部開挖施工時,應進行開挖方法設計,明確各部開挖順序、臨時支護措施和臨時支護參數。8.4.4對于軟弱流變圍巖、膨脹性圍巖、高地應力條件下的特殊圍巖,隧道支護參1洞頂覆蓋層薄,不宜大開挖修建路塹且難于用暗挖法修建隧道的地段。3修建路塹會危及附近重要建(構)筑物安全的地段。4公路、鐵路、溝渠和其他人工構造物在隧道上方通過,不宜采用暗挖施工或立8.5.2選擇明洞結構類型,應根據地形、地質、施工條件,考慮結構安全、經濟實2半路塹拱形明洞應考慮偏壓,拱形明洞外側4當明洞作為整治滑坡的措施時,應按支擋工程設5在地質條件有明顯變化的地段,應設置沉降縫;氣溫變化較大地區(qū),可根據明1不設仰拱的明洞基礎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3.5條的規(guī)定。2當基巖裸露或埋置較淺時,基礎可設置于基巖上;當基礎位于軟弱地基上時,可采用仰拱、整體式鋼筋混凝土底板,也可采用樁基、擴大基礎、基礎加深和地基加固處理等措施。3明洞基礎應有一定的嵌巖深度和護基寬度。當地基為斜坡地形時,地基可開挖成臺階。在有凍害地區(qū),基底埋置深度應不小于最大凍結深度以下250mm。4當地基外側受水流沖刷影響時,應采取加固和防護措施。5在橫向斜坡地形,明洞外側基礎埋置深度超過路面以下3.0m時,宜在路面以下設置鋼筋混凝土橫向水平拉桿,并錨固于內側基礎或巖體中。8.5.5明洞洞頂回填、拱背處理應根據明洞設置目的、作用,以及地形條件、邊仰坡病害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邊仰坡有嚴重的危石、崩坍威脅時,應予清除或進行加固處理。為防護一般的落石、崩坍危害,明洞拱背回填土厚度不宜小于1.2m,填土表面應設置一定的排水坡度。2采用明洞式洞門時,明洞拱背可部分裸露,裸露部分宜設厚度不小于20mm的砂漿層或裝飾層。3立交明洞上的填土厚度應結合公路、鐵路、溝渠及其他人工構造物的高程、自然環(huán)境、美化要求和結構設計等綜合研究確定;對拱形明洞,必要時可設護拱。4明洞頂設置過水渠、過泥石流渡槽及其他構造物時,設計應考慮其影響。一般過水溝渠或普通排水溝溝底距洞頂外緣不應小于1.0m。當為排泄山溝洪水、泥石流等渡槽時,渡槽溝底距洞頂外緣不宜小于1.5m。8.5.6明洞邊墻背后回填應根據明洞類型、地質條件、設計要求和施工方法確定,1考慮邊墻地層彈性抗力時,邊墻背后應用混凝土、漿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回填。2明洞邊墻按回填土計算土壓力時,邊墻背后回填料的內摩擦角不應低于原地層計算摩擦角或設計回填料的計算摩擦角。8.6構造要求8.6.1隧道建筑物各部結構的截面最小厚度,應符合表8.6.1的規(guī)定。兩車道、三車道隧道及地下風機房的襯砌圬工結構最小厚度不宜小于300mm。隧道和明洞襯砌拱圈 規(guī)定。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應符合表8.6.3的8.6.4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主鋼筋的截面最小配筋率應符合表8.6.4的規(guī)定。表8.6.4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主鋼筋的截面最小配筋率(%)一側受力主鋼筋星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混凝土強度等級8.6.5鋼筋混凝土構件鋼筋彎起(圖8.6.5)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受力主鋼筋需彎起時,彎起鋼筋的彎終點B處應留有錨固長度。該長度在受拉區(qū)不應小于20d(d為鋼筋直徑),在受壓區(qū)不應小于10d。光圓鋼筋在端部尚應設彎鉤。3彎起鋼筋為HPB300時,最小彎曲半徑R為10d(d為鋼筋直徑);彎起鋼筋為HRB400時,最小彎曲半徑R為12d。8.6.6鋼筋混凝土構件鋼筋錨固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鋼筋錨固長度應符合表8.6.6的規(guī)定。受壓鋼筋自不受力處算不設彎鉤10d加直鉤不設彎鉤10d加直鉤受拉構件的鋼筋按黏結力計算的錨固長度30d加半圓鉤20d加直鉤15d加半圓鉤10d加直鉤受彎構件、偏心受壓構件的受拉鋼筋自不受力處算起的錨固長度在受壓區(qū)10d加直鉤10d不設彎鉤在受拉區(qū)(在困難情況下)20d加半圓鉤20d加直鉤彎起鋼筋伸到受壓區(qū)的設與縱筋平行長度為10d的直段,并加直鉤的直段,且不設彎鉤2受力主鋼筋末端需設彎鉤時,彎鉤內徑應為4d(d為鋼筋直徑),彎后直段長8.6.7受力主鋼筋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受力主鋼筋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在同一根鋼筋上宜少設接頭。2直徑大于25mm的光圓鋼筋以及所有螺紋鋼筋的接頭均應采用焊接或機械連接,焊接或機械連接接頭的抗拉強度不應低于鋼筋本身的強度。3焊接接頭應相互錯開,焊接接頭連接區(qū)段長度為35d(d為鋼筋較大直徑)且不小于500mm,凡接頭中點位于該連接區(qū)段長度內的焊接接頭均屬于同一連接區(qū)段。4位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內受力鋼筋的焊接接頭、機械連接接頭面積百分率,對受拉主鋼筋接頭,不應大于50%。受壓主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可不受此限制。5直徑較小的光面鋼筋可以采用搭接,此時鋼筋端部應彎成半圓形彎鉤,兩鉤切點間的距離對受拉鋼筋不得小于30d,對受壓鋼筋不得小于20d,在搭接范圍內應用鐵1受力主鋼筋截面積不應小于構件截面積的0.6%,且不宜大于3%。2受力主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12mm。3箍筋的直徑不應小于受力主鋼筋直徑的1/4,且不應小于6mm。1受力鋼筋最小直徑不應小于16mm。2受力主鋼筋截面積不應小于構件截面積的0.6%,且不宜大于3%。3襯砌內外側應設垂直于受力主筋的分布鋼筋,分布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4襯砌內外兩層受力鋼筋之間應設連接箍筋,箍筋的直徑不應小于6mm。箍筋兩端應設彎鉤,彎鉤內徑不應小于受力鋼筋直徑,彎后直段長度不應小于5d(d為鋼筋5襯砌箍筋應布置在環(huán)向受力鋼筋和分布鋼筋的交叉位置,間距不應大于分布鋼筋間距的2倍,環(huán)向受力鋼筋和箍筋應進行綁扎或焊接。6宜在內外層環(huán)向受力鋼筋之間設構造限位鋼筋,限位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6mm,限位鋼筋間距不宜小于2.0m×2.0m,限位鋼筋應布置在環(huán)向受力鋼筋與分布鋼筋的交8.6.10隧道鋼筋混凝土構件的表面裂縫最大寬度計算值應不大于0.2mm,腐蝕環(huán)境較嚴重時不應大于0.15mm,并應符合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8.6.11在需嚴格控制裂縫寬度地段,隧道襯砌分布筋間距可適當減小,但不宜小于8.6.12對嚴重腐蝕環(huán)境下的構件,澆筑在混凝土中并部分暴露在外的吊環(huán)、連接件8.6.13其他隧道結構構件鋼筋及考慮地震設防的鋼筋,其構造要求應符合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8.6.14電纜溝、水溝蓋板鋼筋直徑和間距應符合表8.6.14的要求。縱向受力鋼筋(主筋)受力鋼筋常用6,8,10≤1.5h,且≤300構造鋼筋9結構計算9.1一般規(guī)定9.1.1隧道結構應按破損階段法驗算構件截面的強度。結構抗裂有要求時,對混凝土構件應進行抗裂驗算,對鋼筋混凝土構件應驗算其裂縫寬度。9.1.2本章適用于靜力問題的分析。9.2襯砌計算9.2.1深埋隧道中的整體式襯砌、淺埋隧道中的整體式或復合式襯砌的二次襯砌及明洞襯砌等宜采用荷載結構法計算。深埋隧道中復合式襯砌的二次襯砌也可采用荷載結構法計算。荷載結構法計算原理可見本規(guī)范附錄L。9.2.2采用荷載結構法計算隧道襯砌的內力和變形時,應考慮彈性抗力等因素。彈性抗力的大小及分布,對回填密實的襯砌可采用局部變形理論,按式(9.2.2)計算確定。式中:σ——彈性抗力的強度(MPa);k——圍巖彈性抗力系數,無實測數據時,可按表A.0.7-1選用;8襯砌朝向圍巖的變形值(m),變形朝向洞內時取零。9.2.3帶仰拱的襯砌計算,應考慮仰拱對結構內力的影響。9.2.4按破損階段驗算構件截面的強度時,應根據不同的荷載組合,分別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數,并不應小于表9.2.4-1和表9.2.4-2所示的數值。驗算施工階段的強度時,安全系數可采用表9.2.4-1和表9.2.4-2“永久荷載+基本可變荷載+其他可變荷載”欄內的數值乘以折減系數0.9?;蛴谰煤奢d+限強度混凝土達到 9.2.5復合式襯砌的初期支護應主要按工程類比法設計。必要時,支護參數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M地層結構法計算確定,并按使用階段和施工階段分別驗算。9.2.6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時,可采用有限元強度折減法驗算施工過程中的圍巖安全系數,可將初期支護施工后的圍巖安全系數作為判斷圍巖穩(wěn)定性的依據。9.2.7復合式襯砌中的二次襯砌與初期支護共同承擔圍巖壓力及其他外部荷載時,可采用地層結構法計算內力和變形,并可采用荷載結構法驗算,驗算時荷載按本規(guī)范第6.2.2條計算取值。9.2.8進行襯砌計算時,圍巖的特性參數值應按地質資料選用,無資料時可按本規(guī)范表A.0.7-1選用。隧道開挖后,應根據實際地質和監(jiān)控量測結果對其修正。9.2.9按承載能力設計時,復合式襯砌初期支護的變形量不應超過設計預留變形量。9.2.10整體式襯砌、明洞襯砌的混凝土偏心受壓構件,其軸向力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截面厚度的0.45倍;對半路塹式明洞外墻、棚洞、明洞邊墻和砌體偏心受壓構件,不應大于截面厚度的0.3倍?;灼木鄳媳疽?guī)范表9.4.1的規(guī)定。結構計算9.2.11混凝土和砌體矩形截面軸心及偏心受壓構件的抗壓強度應按式(9.2.11)φ——構件縱向彎曲系數,對隧道襯砌、明洞拱圈及墻背緊密回填的邊墻,可取φ=1;對其他構件,應根據其長細比按表9.2.11-1采用;b——截面寬度(m);表9.2.11-1混凝土及砌體構件的縱向彎曲系數468縱向彎曲系數φ表9.2.11-2偏心影響系數αaaCaC2.α=1.000+0.648(e?/h)-12.569(e?/h)2+15.449.2.12按抗裂要求,混凝土矩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的抗拉強度應按式(9.2.12)R?——混凝土的抗拉極限強度,按本規(guī)范表5.2.4采用;b——截面寬度(m):e?——軸向力偏心距。9.2.13整體式襯砌的拱腳截面,當混凝土為間歇澆筑或邊墻用砌體、拱圈用混凝土時,其偏心距不應大于截面厚度的0.3倍,計算截面抗壓強度安全系數應采用本規(guī)范表9.2.4-1中對砌體規(guī)定的數值。9.2.14鋼筋混凝土受彎和偏心受壓構件的截面強度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N計算。9.2.15對受彎構件,按荷載的基本組合計算的最大撓度值不應大于表9.2.15規(guī)定的允許值。9.2.16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在各種荷載組合作用下的變形,可根據給定的剛度按材料力學的方法計算。9.2.17隧道采用分步開挖方法施工時,支護結構在較長時間內分步建成時,支護結構應考慮施工過程的受力。9.2.18洞口段襯砌結構計算,宜考慮邊仰坡與隧道結構的相互影響??筛鶕绊懗潭燃訌娨r砌結構或增加縱向配筋。9.3明洞計算9.3.1明洞襯砌內力可采用荷載結構模型計算,根據回填要求,側向荷載可考慮彈性抗力或計算土壓力作用。9.3.2明洞襯砌應按破損階段計算構件截面強度,并應根據不同荷載組合,采用本規(guī)范表9.2.4-2的安全系數值。9.4洞門計算9.4.1采用端墻式洞門時,洞門端墻、翼墻可視作擋土墻,按極限狀態(tài)驗算其強度,并應驗算繞墻趾傾覆及沿基底滑動的穩(wěn)定性。驗算時應符合表9.4.1的規(guī)定,并應符合現行《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D61)、《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D63)的有關規(guī)定。對高洞門墻,應計算控制截面墻身截面荷載效應值S,≤結構抗力效應值R?(按極限狀態(tài)計算)≤0.3倍截面厚度基底應力σ≤地基容許承載力巖石地基≤B/5~B/4;土質地基≤B/6(B為墻底厚度)傾覆穩(wěn)定安全系數K?10防水與排水10.1一般規(guī)定10.1.1隧道防排水設計應遵循“防、排、截、堵相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妥善處理地表水、地下水,洞內外防排水系統(tǒng)應完整通暢。10.1.2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隧道防排水應滿足下列要求:1拱部、邊墻、設備箱洞不滲水,路面無濕漬。2有凍害地段的隧道襯砌背后不積水、排水溝不凍結。3車行橫通道、人行橫通道等服務通道拱部不滴水,邊墻不淌水。10.1.3三級公路、四級公路隧道防排水應滿足下列要求:1拱部不滴水,邊墻不淌水,設備箱洞不滲水,路面不積水、不淌水。2有凍害地段的隧道襯砌背后不積水、排水溝不凍結。10.1.4采取的隧道防排水措施,應注意保護自然環(huán)境。當隧道內滲漏水可能引起地表水減少,影響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時,應對圍巖采取堵水措施。10.2.1地表水可能滲入隧道時,宜采取防治措施,廢棄的坑穴、鉆孔等應填實10.2.2隧道采用復合式襯砌時,應在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之間設置防水層。防水層宜采用防水板與無紡布的組合,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防水板宜采用易于焊接的防水卷材,厚度不應小于1.0mm,接縫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00mm。2無紡布密度不應小于300g/m2。3無紡布不宜與防水板黏合使用。10.2.3隧道模筑混凝土襯砌應滿足抗?jié)B要求,混凝土的抗?jié)B等級不宜小于P8。10.2.5存在侵蝕性地下水時,應針對侵蝕類型采用抗腐蝕性、抗侵蝕性防排水材10.3.1隧道洞內宜按地下水與運營清洗污水、消3路側邊溝宜采用矩形斷面。路側邊溝為暗溝時,應按25~30m間距設濾水算和4當隧道內不設中心水溝時,襯砌背后的地下水可引入路側邊溝,路側邊溝溝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