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浙江紹興市高考語文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浙江紹興市高考語文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浙江紹興市高考語文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浙江紹興市高考語文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浙江紹興市高考語文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浙江紹興市高考語文三模試卷

考生請注意:

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nèi),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

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nèi),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

位置上。

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廣大群眾自覺遵守疫情防控各項規(guī)定,共同為遏制新型可(guan)狀病毒疫情蔓延、保障群眾生活作出了重要貢

獻,彰顯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ji)、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

B.兩國在“一帶一路”的框(kuang)架下簽署一系列文件,旨在加強互聯(lián)互通,使扼守發(fā)展吧(yan)喉的古城煥

發(fā)生機,成為名副其實的經(jīng)貿(mào)樞鈕。

C.如果確認戰(zhàn)爭乃是流血的政治,那么,“三國”的智慧就是政治智慧。政治智慧之外的哲學智慧等則幾乎園(que)

如,至少可說是相當厚(bo)弱,遠遜于《紅樓夢》。

D.文物修復人員技藝精湛,把一件件褶皺的、棉絮狀的、蟲蛀的紙絹(juan)書畫分類揀選,并用特殊的擎(nian)

合劑進行修復,使之重現(xiàn)光彩。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

中國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shù)字計算的一種方法,借助算盤和口訣,通過人手指撥動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難度計

算。,,,,,。:12月4日,“中國珠算”被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

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①即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熟練掌握

②珠算算盤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蘊含了坐標幾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運算,無論速度還是準確率都可以跟電子計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訣則是一套完整的韻味詩歌

A.②③⑥④⑤①B.⑤①②⑥③④C.②④⑥③①⑤D.⑤②③⑥④①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葉秀發(fā),字茂叔,金華人。秀發(fā)師事呂祖謙、唐仲友,極深性理之學,以余力為文,輒擢慶元丙辰進士第。弟子

慕之,從其學者歲至數(shù)百人。初授福州長溪簿,丁父憂而歸。服除,轉(zhuǎn)慶元府學教授。秩滿關升循從政郎、建寧府政

和令。丁母憂。服闋,小醫(yī)慶府桐城垂金人犯新黃三州桐城為鄰壤歹月曖峻丕相保第兵將迫家人苫注求避秀發(fā)叱之口:

“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茍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修城浚濠,日為備御計。會金人使諜者至,秀發(fā)擒之,亟斬

于城門以狗。金人計沮不得近,邑賴以完。事定,制網(wǎng)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斬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寧縣。

俄以前事論奪。秀發(fā)退居余十年,無一毫缺望?意,獨憤李誠之之死,上書頌于朝。初,誠之守薪,薪陷,一城士卒皆

戰(zhàn)死無降者,誠之亦里用再拜,拔劍自到。議者不錄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發(fā)不平而訟之。言辭朗烈,聞者嗟

嘆。史彌遠當國,人有自桐城來者,彌遠以秀發(fā)事為問,其人歷言撫綏安定之詳,且謂:“某等得保首領至今,皆葉

樨平之賜,不然,已無桐城久矣。”彌遠頷之,從容問參知政事宜縉,其言同。彌遠嘆目:“幾失賢矣!”高沙三十

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則千里一壑,民且無稼。秀發(fā)建石壕以疏水勢,潴泄有恒,無干溢之病。尋轉(zhuǎn)承議郎,

疾作上書,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貪墨。吏人勸其何自苦如此,秀發(fā)日:“不可,吾死后,彼必

殘吾民以逞?!蓖衼韱柤玻髮ψ?,拳拳唯究心邊事,無他言。其忠義出于天性,至死不變??蛋妇旁伦?,年七

十。卒之日,唯遺書籍數(shù)篋,弊衣一襲,至無以為斂。

(節(jié)選自宋濂《文憲集》卷十)

[注]①缺(jue)望:不滿意。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調(diào)安慶府桐城丞/金人犯薪黃二州/桐城為鄰壤/萬目睽睽不相保/騎兵將迫/家人號泣求避/

B.調(diào)安慶府桐城/丞金人犯靳黃二州/桐城為鄰/壤萬目睽睽不相保/騎兵將迫/家人號泣求避/

C.調(diào)安慶府桐城丞/金人犯薪黃二州/桐城為鄰/壤萬目睽睽/不相保/騎兵將迫家人/號泣求避/

D.調(diào)安慶府桐城丞/金人犯靳黃二州/桐城為鄰壤/萬目睽睽不相保/騎兵將迫家人/號泣求避/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闌,指城郭門檻;制間代指統(tǒng)兵在外的將軍。文中指被葉秀發(fā)頂替的桐城城防官員。

B.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望闕”指朝向朝廷所在的方向跪拜行禮。

C.桐城,代稱葉秀發(fā),因其時任安慶府桐城丞一職而稱;文中其它“桐城”均無此義。

D.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葉秀發(fā)才高學深,父母去世回鄉(xiāng)守孝。葉秀發(fā)學問文章都很有名,吸引眾多青年慕名求教;葉秀發(fā)中第后,做官

任職中遭逢父母喪事而回鄉(xiāng)居喪,以盡孝道。

B.葉秀發(fā)忠義多智,確保桐城不失敵手。葉秀發(fā)在金兵迫近桐城時積極主動,每天精心謀劃防御策略;抓獲金人間

諜斬首示眾,破除金人計劃而使桐城得保全。

C.葉秀發(fā)正直賢德,時人感佩多加稱贊。葉秀發(fā)對于自己蒙冤革職退居在家并不在意,卻敢于為同僚李誠之上書鳴

冤;史彌遠詳細了解此事,當面表示敬佩之情。

D.葉秀發(fā)一心愛民,筑堤疏水永解災患。葉秀發(fā)建石堤解水患,調(diào)節(jié)蓄放功能而成永久循環(huán)之勢,改變了高沙三十

六湖水高田下、堤防潰決而百姓受災的局面。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茍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

(2)同列來問疾,整襟對坐,拳拳唯究心邊事,無他言。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經(jīng)古行宮

杜牧

臺閣參差倚太陽,年年花發(fā)滿山香。

重門勘鎖青春晚,深殿垂簾白日長。

草色羊綿侵御路,泉聲嗚咽繞宮墻。

先皇一去無回駕,紅粉云鬟空斷腸。

1.首聯(lián)中“參差”在詩中的意思是,頷聯(lián)中、等意象寫出了古行宮規(guī)模

龐大、殿宇林立。

2.古人評價本詩頸聯(lián)“技法高妙”,請簡要分析。.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興①

陸游

白發(fā)蕭蕭欲滿頭,歸來三見故山秋。

醉憑高閣乾坤連②,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戰(zhàn)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只生愁。

明朝煙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釣舟。

(注)①這首詩寫于1183年8月。12年,江西水災,陸游開倉放糧,被小人借機彈劾。陸游憤而辭官,回到山陰。

這首詩就是閑居山陰后所做。②連:狹窄。

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寫自己頭上長滿白發(fā),中年以后疾病纏身,流露出人生易老、歲月將盡的感傷。

B.詩人想起以前歷經(jīng)沙場難以入眠,五更時起床吹響畫角,內(nèi)心生出無窮無盡的愁怨。

C.尾聯(lián)是想象之景,詩人想象自己在煙雨中把小船系在桐江岸邊的“楓樹”上去垂釣。

D.詩中情景虛實相生,結構對仗工整,語言風格沉郁頓挫,詩人的愛國熱忱可窺一斑。

2.1167年,陸游罷官閑居在家,寫了《游山西村》。請比較《游山西村》與《秋興》的不同之處,從詩人形象、思想

情感、意境三個角度中任選兩個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6、下面是小明給鄉(xiāng)下務農(nóng)的伯伯寫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五處詞語使用不當,請找出并作修改。

驚悉伯伯一氧化碳中毒,我很擔心,但是近期出差在外,無法馬上回家,如果回去,我定會到府上探望?;菁奈灏僭?/p>

錢,用來治療;如果有其他需要,定會鼎力相助。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化認同是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在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

是對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價值肯定,它主要通過民族本身的特性、習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流傳

至今,融合了人們的各種認同,從而阻止了不同的認同之間可能發(fā)生的文化沖突??缥幕浑H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

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的成敗取決于諸多因素,加

深對不同文化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微觀文化知識的了解,才能有效順利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民族優(yōu)越感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雙方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幾乎所有的文化傳統(tǒng)都標榜自己的價值,所有的民

族都對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具有天然的優(yōu)越感,主觀盲目地認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確的,并覺得自己民族的一

切都優(yōu)于其他民族客觀存在。民族優(yōu)越主義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壓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如果交際一方有意忽視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與習俗,那么雙方的

交際溝通就會出現(xiàn)障礙。

固定思維模式和種族偏見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主要思維定式。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不可能

有一個一切社會都承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更不能以自己群體的價值標準評價別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人

們的固定思維模式和種族偏見容易對其他文化產(chǎn)生否定反應。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承認和接納人類的多樣

性,給予不同民族、種族和文化群體平等的地位,倡導文化平等、寬容與尊重,徹底去除民族差異和種族偏見。

中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個人價值因素。價值觀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統(tǒng)治了

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思想意識中,其社會關系更強調(diào)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

互幫助與協(xié)調(diào)關系,這與西方文化強調(diào)個人潛能、個人目標和個人利益等顯然不同。但交際行為與其他社會行為都是

本民族價值觀的反映,因此不同的價值觀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會產(chǎn)生文化沖突,從而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中西方文

化差異不僅是生活習俗和語言行為的差異,也包括個體思想觀念的差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場合中,宜遵循文化交

際原則,努力尋求一種符合各自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跨文化交際路徑。

加強教育在文化認同中的培養(yǎng)和引導作用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重要途徑。教育具有選擇、傳承和傳播文化的功能。

提高社會交際的水平是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中西方社交禮儀既有一些共同之處,也有許多差異。交際雙

方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應該了解對方的民族特點、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等相關知識,并以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對方的生

活與語言習慣,求同存異,實現(xiàn)有效溝通的目的。同時,還應特別關注平等與等級觀念、時間概念、高語境與低語境

文化等,以獲得對方的滿意和認可。

(選自《文化認同與跨文化交際》,有刪節(jié))

1.下面關于“跨文化交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跨文化交際包括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語言和文化背景存在著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B.加深對文化語言習慣、社會文化等微觀文化知識的了解,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方法。

C.跨文化交際要遵循寬容與尊重的原則,打破原有的文化價值體系,摒棄民族差異和種族偏見。

D.交際行為是本民族價值觀的反映,不同的價值觀在跨文化交際之中必然會產(chǎn)生文化沖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了文化認同的含義及其作用,跨文化交際的含義,以及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諸多因素。

B.文章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指出影響跨文化交際的不良行為的矯治策略。

C.文章解讀了中西方文化差異,提出尋求符合各自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猊的跨文化交際路徑的觀點。

D.文章指出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途徑,如培養(yǎng)、引導文化認同,加強教育,提高社會交際的水平。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化認同是對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價值肯定,可以融合本民族人們的各種認同,阻止不同的認同之間可能發(fā)生的

文化沖突。

B.持有民族優(yōu)越感的人盲目標榜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而阻礙了跨

文化交際。

C.儒家思想強調(diào)人際關系的相互幫助和協(xié)調(diào),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西方文化強調(diào)個人潛能、目標、利益,不利于跨

文化交際。

D.客觀對待對方的生活和語言習慣,求同存異,關注時間概念、語境文化,反對等級觀念,都有助于實現(xiàn)中西方文

化交流。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湖北的曾國,不見于文獻。一般認為,它就是史傳中的隨國。隨國曾經(jīng)是漢水北岸的姬姓國家中最強大的,是楚

國北上的最大阻礙。《左傳》和《史記?楚世家》都講了楚武王三次伐隨的故事,有趣的是,兩部書的說法完全不同。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隨?!蹲髠鳌穼戇@一戰(zhàn)的部分,算是散文名篇。不過寫得像是一場辯論賽:楚國反

省自己的戰(zhàn)略,說我們應該放松對隨國的進攻,相反提高隨國的地位。這樣,隨國就會拋棄盟國而妄自尊大,然后我

們就可以尋機下手了。隨國方面,則有一位賢大夫大談治國之道,尤其是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

后致力于神”的結論,堪稱早期民本思想的典范。最終結果,是“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看樣子隨國還略占上

風。

這些議論,《史記》統(tǒng)統(tǒng)沒有。《楚世家》關注的是:這次事件之后,隨國向天子轉(zhuǎn)達了楚國想提升爵位的要求。

一個諸侯國跑去向天子說這事,當然非常無禮,換句話說,隨國應該是已經(jīng)被楚國打怕了。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次伐隨?!蹲髠鳌氛f,隨國有奸臣有忠臣,結果國君只聽奸臣的意見,被打得大敗。但楚

國也是倒霉催的,居然在戰(zhàn)場把奸臣活捉了,于是覺得,這是上天要替隨國治?。ㄒ驗殡S國從此要聽忠臣的了),可見

滅隨的時機未到,也就撤了。

《史記》則強調(diào),這一年楚國得知了自己稱王的要求被天子拒絕,所以這次征伐似乎是對隨國辦事不力的懲罰。

另有個《左傳》未提的大事件,楚武王宣稱“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楚國從這年開始稱王了。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隨。《左傳》說:出兵前,楚武王告訴妻子:“余心蕩?!彼姆蛉肆⒖套龀雠袛?,

國君將不久于人世,但她又說:如果出兵沒有失利,那么君王死在行伍之中,也是國家的福分。果然,楚武王在軍中

去世,但楚國的將軍們秘不發(fā)喪,繼續(xù)前進,以楚王的名義進入了隨國,最終使隨屈服。

《史記》又沒有這些動人的細節(jié),但交待了這次伐隨的原因:因為尊楚為王,倒霉的隨國被周天子叫過去數(shù)落,

而這件事又讓楚國認為隨國背叛了自己,所以才發(fā)兵討伐。

綜合起來看就是,《左傳》中隨國是楚的勁敵,楚國用盡了計謀和武力,才將之征服。而《史記》里,隨國只是一

個夾在楚國和周天子之間的可憐蟲,楚國不滅隨,只是想留著它作為緩沖和中介,讓他去和天子對話,比自己出面更

方便而已,后兩次征伐,其實已經(jīng)不是收拾敵人,而是教訓小弟。

討論春秋的歷史,學者們通常重視《左傳》勝過《史記》。但這件事上,《史記》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來源。

難得司馬遷毫無講故事的熱情,卻把三次征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果關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聯(lián)系到后來的楚隨關系,

《史記》這種講法顯得更合理。

早有學者注意到,“楚國和隨國關系在春秋中期以前,互相征伐,戰(zhàn)爭不已,而春秋中期以后到戰(zhàn)國初年,忽然

變得十分友好,幾乎到了同呼吸共命運的程度。”就拿曾侯乙編鐘來說,其中有一枚楚惠王送的鑄鐘。楚惠王為什么

要給曾侯乙送鐘呢?就有學者推測說,當年隨國頂住吳國的強大壓力,救過惠王的父親楚昭王的命,因此惠王要對隨

國表示感激。

轉(zhuǎn)變何以發(fā)生?按照《左傳》很難解釋。但如果接受《史記》的敘事,這個問題就無需費心了:因為根本就不存

在所謂的“轉(zhuǎn)變”,早在春秋初,隨國就已經(jīng)是楚國的仆從國,春秋中期以后,被調(diào)教得更加服帖了而已。

(摘編自劉勃《小國的生存之道》原載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據(jù)《史記》記載,公元前704年,楚國不顧周天子反對,自立為王。

B.關于楚國三次伐隨,《左傳》的敘述充滿了動人的細節(jié),而《史記》則沒有這些細節(jié)的敘述。

C.《左傳》中楚隨是勁敵關系,《史記》中楚隨是大國與仆從國的關系。

D.如果按照《史記》的敘事,那么楚隨關系后來的轉(zhuǎn)變就不合情理了。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基于司馬遷的敘事筆法和戰(zhàn)國初年的楚隨關系這兩個因素,本文更認同《史記》的記載。

B.有學者提出曾侯乙編鐘中有一枚楚國送的傅鐘,這證明了楚隨關系在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初年好轉(zhuǎn)。

C.本文通過正反對比論證,證明了《史記》中關于楚隨關系的記載更可信。

D.本文引用了古籍史書的敘述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讓它們產(chǎn)生了邏輯聯(lián)系。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關于楚國第一次伐隨,《左傳》借楚人之口,為讀者講述了“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

B.按照《史記》的敘事,隨國可以調(diào)解楚國與周天子之間劇烈的正面沖突,這正是楚國沒有滅掉隨國的主要原因。

C.《史記》把三次楚伐隨事件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果關系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符合《史記》忽視故事情節(jié)間聯(lián)系的寫作特點。

D.雖然《左傳》的史學價值大于《史記》,但在楚伐隨這件事上,《史記》給我們提供了更有價值的史料來源。

9、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題。

題我們不再“震驚”了

陳魯民

昔日,杜工部有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如令,自媒體和網(wǎng)絡則流行“震驚體”,即所謂“語不震驚死不休”,

尤其體現(xiàn)在標題上,“標題黨”最愛用“震驚”二字,一般都以“震驚”開頭,緊跟著一個感嘆號,吸引網(wǎng)友注意力,

然后是一個表述曖昧模糊但又引人聯(lián)想的句子。而一旦打開網(wǎng)頁,就發(fā)現(xiàn)內(nèi)容稀松平常,一點也不“震驚”。更多的

網(wǎng)文則多是胡編亂造、東拉西扯、信口開河,目的就是掙點擊率。

與“震驚”相搭配最多的詞,還有“慌了”“驚呆了”“嚇壞了”,然后就是“跪求”。其一般格式是這樣的:

震驚!一大科學利器問世,某某慌了。又如,某超級明星被抓,內(nèi)幕匪夷所思,國人無不震驚!標題黨們一而再、再

而三地使用“震驚體”,且屢試不爽,受眾也再三上當。

震驚,指因受到意外刺激而感到緊張、害怕或興奮、震動。讀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讀某篇網(wǎng)文的沖動,就是因為受到

文章標題的刺激,生出興奮和好奇心理,急切想知道內(nèi)幕,所以,標題黨們就不厭其煩地反復在“震驚”二字上做文

章,讓你因震而驚,因驚而讀,中他圈套。

為何“震驚”體會走紅?原因很多。首先,人都有獵奇心理,四平八穩(wěn)的文章很難有讀者,曾有自媒體人說過:

好好說話就沒人搭理你,你寫的東西沒人看,只好用怪異題目來迎合人們的好奇心理。其次,在自媒體時代,吸引眼

球就是成功,對見多識廣的現(xiàn)代人來說,沒有點令人“震驚”的東西,還真爭取不到他們的點擊率??墒翘斓紫履挠?/p>

那么多讓人“震驚”的新聞,那就只好在標題上做文章,即所謂文不夠,題目湊。而在標題上做文章,則無非是夸大

其詞,嘩眾取寵,于標題黨而言,不管用什么題目、什么風格、什么體例,只要能哄你打開網(wǎng)頁,笑罵由你,點擊率

才是王道。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至關重要。尤其在今天,一個亮眼的標題往往讓人產(chǎn)生閱讀欲望,能夠在網(wǎng)絡帶來高點擊率

。因而,在題目上做文章天經(jīng)地義、無可指責,然而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合道,即立論要有根據(jù),夸張不能離譜,渲

染不能無度,演繹要有底線,總之一句話,就是要實事求是,遠離旁門左道。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文學和出

汗》、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別了,司徒雷登》、雨果的《悲慘世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書

目篇名,既醒目又別致,既接地氣又品位不俗,堪稱標題經(jīng)典,值得借鑒。

說話間,又看到一篇網(wǎng)文題目:世界震驚!又一最新超級武器問世,某某跪求!我不禁啞然失笑,突然想起魯迅

的一篇雜文題.目:我們不再受騙了!我也想給標題黨提個醒:我們不再“震驚”了,請換個套路吧!

(摘自《長沙晚報》)

1.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碰的一項是()

A.當今流行的“震驚體”所謂“語不震驚死不休”與杜工部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意思可謂大相徑庭。

B.標題黨們不厭其煩地在‘‘震驚"二字上做文章,其目的是希望吸引網(wǎng)友注意力,提高作品點擊率。

C.“震驚體”的文章雖然一時能吸引人的眼球,其內(nèi)容卻都稀松平常,胡編亂造、東拉西扯,令人生厭。

D.“震驚!一大科學利器問世,某某慌了?!逼渲械摹罢痼@!”“慌了”是“標題黨”愛用的格式。

2.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南的一項是()

A.“震驚體”是一種在自媒體和網(wǎng)絡上流行的語體,標題“震驚”實則掛羊頭賣狗肉,其內(nèi)容一點也不“震驚”。

B.“震驚體”的制造者們抓住人們的獵奇心理,經(jīng)常用怪異的題目來迎合人們這種心理,致使一部分人一再上當。

C.不管用什么題目、什么風格、什么體例,只要哄人打開網(wǎng)頁,提高點擊率就行,可見標題黨為達成目標不擇手段。

D.標題黨的做法提醒我們,閱讀文章提高鑒別能力,不要被“震驚體”欺騙;寫文章,則無需在標題上下多少功夫。

3.“標題學”的標題和經(jīng)典標題有何異同?試作簡要概括。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沈孚中傳

陸次云

沈竦,字孚中,居武林北堂。不修小節(jié),越禮驚眾。作填詞,個元人席。好縱酒,日走馬蘇、白兩堤。髯如戟,

衿未青,不屑意也。

崇禎末年,當九日,攜酒持螯,獨上巾子峰頭,高吟浮白。有僧濡筆竊記其一聯(lián)云:“有情花笑無情客,得意山

看失意人。“為之叫絕。拉歸精舍,痛飲達旦。

家人覓至,目:“今邑試,郎君何不介意耶?”噪方醉昧未開,履無詳步,扶入試院,則已幾席縱橫,置足無地。

竦乃積墨廣硯,立身高級,大書《登高詞》于粉壁之上。其首闋曰:“萬峰頂上,險韻獨拈糕。撐傲骨,與秋廖,天

涯誰是酒同僚?面皮雖老,盡生平受不起青山笑。難道他辟英雄一紙賢書,到做了禁登高三寸封條?”題畢而下,

有拍其肩狂叫者日:“我得一賢年矣!”噪視之,則令也,潛視其后良久矣。令宋姓,兆和名,字禧公,云間名士,

不屑為俗吏態(tài)者。把竦臂曰:“昔賀監(jiān)遇李白,為解金龜當酒。我雖遠遜知章,君才何異太白?此日之事,今古攸同,

盍拈是題,與君共填散曲,志奇遇乎?”噪曰:“善!”令未成而竦脫稿,更復擊節(jié),擢之冠軍。薦之學使者,補弟

子員,聲譽大起。

嗣是非令醉竦,即峰醉令,交誼既狎,略師生而爾汝,更紜易服,戲樂不羈。噪弟有訟,對簿于令,令佯為研言。

噪躍出廳事,大呼曰:“錯矣!錯矣!”令拂袖起。事聞直指,以白簡斥令,令恬然勿怨也。

明鼎既移,閣部馬士英卷其殘旅,遁跡西陵。噪往談兵,士英偽為壯語云:“當背城決勝?!瘪怠鲴Y歸語里人日:

“此地頃為戰(zhàn)場矣?!崩锶巳簢W目:“丞相宵奔,將軍夜遁,誰能任戰(zhàn),欲殃吾民?”爭擊斃竦,燒其著書,所存者,

獨《息宰河》《縮春園》傳奇二種?!督Y春園》尤為詞場稱艷云。

陸次云日:余童子時,嘗從道中見孚中策騎過,有河朔少年風。及長,讀其詞而嘆其死。語云:“凡人之死,有

重于泰山,輕于鴻毛者?!辨谥兄?,鴻毛耶?泰山耶?吾烏能論定之?

(選自《北堂緒言》)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元人席奪:強取

B.我得一賢契矣契:投合

C.令佯為研唧鞫:審訊

D.有河姆少年風朔:北方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沈竦不拘小節(jié),做事越禮,喜歡縱酒,曾經(jīng)攜酒持螯,獨自登上巾子峰,暢飲高吟。

B.沈嫌不重功名,他喝酒喝醉了,被家人扶著進入試場,看到人很多,就立階題詩。

C.沈竦很有才情,被縣令宋兆和賞識,兩人情投意合,相處得非常融洽,不分彼此。

D.沈竦在明朝滅亡時拜訪閣部馬士英,商討兵事,勸馬士英應當背城一戰(zhàn),奪取勝利。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此日之事,今古攸同,盍拈是題,與君共填散曲,志奇遇乎?

⑵語云:“凡人之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者?!辨谥兄?,鴻毛耶?泰山耶?吾烏能論定之?

4.請簡要概括造成沈竦人生悲劇的主客觀原因。

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晁錯,潁川人也。學中商刑名于歙張恢生所,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時,天下亡治《曲辛》

者,獨聞齊有伏生,治《尚書》。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以其辯得幸太子。

是時期如強,數(shù)寇邊,上發(fā)兵以御之。晁錯上書論兵事。文帝嘉之。錯復言守邊備塞、勸農(nóng)力本,當世急務二事。上

從其言,募民徒塞下。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

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學堂即位,以錯為內(nèi)史。錯數(shù)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

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日:“此非廟垣,乃埋中垣,不致于法?!必┫嘀x。

罷朝,因怒謂長史日:“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固誤。”丞相遂發(fā)病死。錯以此愈貴。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

過,削其支郡,諸侯^嘩。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日:“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公何為

也?”錯日:“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备溉眨骸皠⑹习惨?,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后十余日,

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會竇嬰言爰盎,詔召入見。上問盎日:“今吳、楚反,于公意何如?”對日:“方今計,

獨有斬錯,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庇谑巧夏?。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歐劾奏錯目:.“錯丕叁陛工德

信欲琉群生百姓及欲必城些于天亡里子禮大逛無道鐐當要折其緋妻子同嚴無少長管齊市縣請說妲法?!敝迫眨?可。"

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節(jié)選自《漢書?晁錯傳》)

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chǎn)無少長皆棄市/

B.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chǎn)無少長皆棄市/

C.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chǎn)無少長皆棄市/

D.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chǎn)無少長皆棄市/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申商:即申不害和商鞅,戰(zhàn)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法家主張循名責實,慎

賞明罰。后人稱為“刑名之學”。

B.尚書:又稱“書”,與“詩、禮、易、春秋”合稱“五經(jīng)”。傳統(tǒng)《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

五典》遺留著作。

C.匈奴: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史記》《漢書》均有記載。蒙恬“北筑長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王昭君“出

塞和親”都與匈奴有關。

D.景帝:即漢景帝劉啟的廟號。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yè),開創(chuàng)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

盛世”奠定了基礎。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晁錯忠心耿耿,深受重用。在擔任內(nèi)史時,他提出“徙民實邊”的積極防御策略,備御匈奴攻掠;主張“重農(nóng)貴

粟”,以增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振興經(jīng)濟。

B.晁錯公而忘私,奮不顧身。他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為漢朝的發(fā)展鞏固和長治久安建言獻策,即使父親從家鄉(xiāng)前來

勸告也不為所動。

C.晁錯深謀遠慮,進言削藩。擔任御史大夫后,他再提剝奪諸侯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吳、楚七

國便以“誅錯”為名發(fā)動叛亂。

D.晁錯銳意改革,得罪權貴。他多次得到文帝和景帝稱贊,但與丞相申屠嘉、外戚竇嬰、大臣愛盎等人關系并不融洽,

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錯數(shù)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罷朝,因怒謂長史日:“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固誤。

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

澎湃新聞獲悉,江蘇南京的中國藥科大學在部分試點教室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tǒng)用于日常考勤和課堂紀律管理。學

生進教室后自動識別個人信息,系統(tǒng)自動簽到簽退,全程監(jiān)控學生上課聽講情況,就連你發(fā)呆、抬頭低頭、打瞌睡和

玩手機等動作行為都能被識別出來。

材料二

瑞典一所高中使用人臉識別系統(tǒng)記錄學生的出勤,學校董事會被認為對學生個人信息的處理不符合歐盟《通用數(shù)

據(jù)保護條例》(GDPR)的規(guī)定。瑞典數(shù)據(jù)監(jiān)管機構對當?shù)匾凰咧虚_出一張金額為20萬瑞典克明(約合人民幣14.7

萬元)的罰單。

材料三

美國伊利諾斯州和德克薩斯州通過生物特征識別法,要求收集和使用人臉識別的公司和個體必須遵循一套基本的

隱私協(xié)議。要求包括在收集前得到知情同意、規(guī)定數(shù)據(jù)保護義務和限制保留位置、禁止從生物特征數(shù)據(jù)中獲利等。

閱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看法?請結合材料內(nèi)容,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A

【解析】

此題考查識記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讀錯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據(jù)意項判斷讀音。在平時

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記憶,多讀、多訓練。

B項,“樞鈕”改為“樞紐”;

C項,“闕(qu。如”改為“闕(qu。)如”,意思欠缺,沒有;

D項,“紙絹(juan)”改為“紙絹(juan)”。

故選Ao

【點睛】

漢字拼音的錯誤,往往表現(xiàn)為聲韻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誤讀、聲調(diào)符號及標注位置的錯誤等。漢語拼音側重考查綜合

運用能力,考查內(nèi)容兼顧課內(nèi)外,涉及范圍很廣。因此,對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錯字等,要勤于積累,注意進行分

類整理。一般而言,字形題考查的常見類型有以下五種:音近(同)形似而誤、音同而誤、形近而誤、同義異形詞、

義近致誤。

2、C

【解析】

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的能力。做題時要注意:綜觀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弄清材料的陳述對象,語

段的結構特點,感情基調(diào),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點等。語句的連貫不能只注重語言形式的連貫,主要應看句子的內(nèi)

容是否前后照應,意思是否連貫順暢。

按照六個語句的內(nèi)容特點與語言形式,②與⑤打頭都可以與前面的內(nèi)容相接,B項承著前面所說的中國珠算借助算盤和

口訣,用②打頭照應前面的“算盤”,接著用④說明算盤結構與坐標幾何的蘊含式聯(lián)系,再用⑥介紹珠算口訣,照應了前

面的“口訣”,將③置于⑥后面說明珠算口訣的內(nèi)涵價值,介紹了算盤和口訣特點之后,繼續(xù)說明珠算的使用價值,①是

說它不受文化程度限制,③是說它不比電子計算器差,①⑤的內(nèi)容看起來不分先后,但聯(lián)系前面幾句的內(nèi)容來看,帶有關

聯(lián)詞“即便”的①在語氣和語意上與上面的關系更直接,宜先說,六個語句都說明珠算了不起,最后說它被列入非物質(zhì)

文化遺產(chǎn)也就是水到渠成的。其他幾項都有銜接問題。A項也是先說算盤再說口讀,然后說使用價值,但主要問題是③④

的位置不合適,③的“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更適合用來說珠算口訣,④的“蘊含了坐標幾何的原理”更適合用來說

算盤;B項的⑤①尚可,但③④的位置不合適,且②若與①相接語意比較松散,①的后面宜用句號斷開;D項的排列雖與C

項不同,但問題是一樣的。

故選C。

3、1.A

2.A

3.C

4.(1)這正是臣子竭盡全力(為國)獻身的時候,如果我們先撤離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辦呢?

(2)同僚來探問他的病情,秀發(fā)整理衣襟(和他們)對坐,言辭懇切地專心研討的邊防事務,不說其他的話。

【解析】

1.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

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

擔當?shù)某煞謥頂唷?/p>

“調(diào)”是動詞,表示職位的變遷,意思是“調(diào)任”,后面接官職,“丞”是指縣丞,是官職,前面“安慶府”“桐城”

都是地方,所以應該在“丞”后斷開,排除B項;

“桐城為鄰壤”主謂賓俱全,應在“壤”后斷開,排除C項;

“號泣求避”的主語是“家人”,所以“家人”應放在后一句中,排除D項。

故選A。

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

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

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A項,”文中指被葉秀發(fā)頂替的桐城城防官員”于文無據(jù)。原文是“事定,制閩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斬非法,降

迪功郎,知徽州休寧縣”。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

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C項,“史彌遠詳細了解此事,當面表示敬佩之情”錯誤,第三段寫到“史彌遠當國,人有自桐城來者,彌遠以秀發(fā)

事為問,……”這屬于側面描寫,沒有當面表示敬佩之情。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nèi)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

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

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中,“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判斷句,“致身”,獻身;“茍”,

如果;“去”,離開,撤離;“如……何”,把……怎么辦。(2)中,“同列”,同僚;“整襟”前省略主語“秀發(fā)”;

“拳拳”,言辭懇切;“邊事”,邊防事務;“他言”,其他的話。

【點睛】

可以借助如下特點進行斷句,借古代文化常識斷句。要給文言斷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

理、歷史、官職、科舉、姓名等。根據(jù)互文、對偶、排比等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

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根據(jù)前后相承關系斷句,文言文多寫得緊湊嚴密,行文中多使用

前后相承句。根據(jù)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關系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

句定有幫助。根據(jù)韻文的特點斷句,有的文言文是韻文,韻文有一定的用韻規(guī)律。按照這個規(guī)律去斷句,常常能取得

很好的效果。借助對話的標志斷句,文言對話常用“日”、“云”等字,根據(jù)這些有標志的詞去斷句,也能收到好的

效果。根據(jù)反復結構斷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復的句子結構,根據(jù)這個特點去斷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

文言虛詞斷句,文言行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語氣助詞:夫、蓋、盍、若夫、嗟夫等,

句末常用如下語氣助詞: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歟(與)等,借助這些文言虛詞,就可幫助斷句。借

助誤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與……

乎”“為……所……”、"受……于……”等,根據(jù)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參考譯文:

葉秀發(fā),字茂叔,是浙江金華人。秀發(fā)師從呂祖謙、唐仲友,極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學,用余力來寫作文章,

就于慶元丙辰年考中了進士。年幼者(或求學之人)很仰慕他,跟從他讀書求學的人每年多達數(shù)百人。最初任福州長

溪主簿,遭遇父親的喪事回家。服喪結束,轉(zhuǎn)任慶元府學教授。任職期滿后按資歷經(jīng)核準升為從政郎、建寧府政和令。

遭遇母親喪事,服喪結束后,調(diào)任安慶府桐城縣丞。金兵侵犯薪、黃二州,桐城縣與二州接壤,眾目睽睽之下不能保

全。金人的騎兵將要迫近,秀發(fā)的家人哭喊著想要避逃,葉秀發(fā)呵斥他們說:“這正是我竭盡全力以身報國的時候,

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遺憾呢,如果我們先離開了(這里),那么全城的百姓該怎么辦呢?”于是修筑城墻、挖深護城河,

每天為戰(zhàn)備防御謀劃。恰逢金人派出的間諜來到,秀發(fā)抓獲了他,立刻在城門前斬首示眾。金人的計劃失敗不能夠接

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事情結束后,將帥忌恨這功勞非己出,就上奏朝廷說葉秀發(fā)擅自殺金國間諜是非法的。降職

為迪功郎。沒多久,又被授予宣教郎,擔任徽州休寧縣知縣。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職。秀發(fā)退居十多年,沒

有絲毫怨恨,唯獨對李誠之的冤屈感到激憤,上書朝廷(為他)爭辯。當初,誠之守衛(wèi)靳州,靳州陷落,全城的士兵

全部戰(zhàn)死沒有投降的人,誠之望著京城的方向拜了兩次,拔劍自刎。議論的人不記取他的忠勇,反而責難他不能保全

百姓,因此秀發(fā)不平則鳴為他爭辯。言辭激憤,聽到的人都為之感嘆。史彌遠掌權的時候,有從桐城來的人,彌遠拿

秀發(fā)的事向他詢問,這個人遍言秀發(fā)安撫百姓安定社會的詳細事跡,并且說:“我們能夠活到現(xiàn)在,都是受葉桐城的

恩賜,否則桐城淪陷已經(jīng)很久了。”彌遠點頭稱許,隨口問參知政事宣縉,他說的話也一樣。彌遠感嘆說:“差點錯

失賢才啊!”高沙有三十六個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堅固,形同千里之地為一個大溝壑,百姓遇水會絕收的。

葉秀發(fā)建立石壩來疏導水勢,蓄水泄水能穩(wěn)定下來,沒有旱澇的擔心了。不久轉(zhuǎn)任承議郎,秀發(fā)發(fā)病,上書朝廷請求

辭職,朝廷特升他為朝奉郎。不久,秀發(fā)的病情加重,他極力彈劾貪官。下屬(胥吏差役)勸他何必這樣辛苦自己,

秀發(fā)說:“不行,(否則)我死之后,他們一定會逞能殘害百姓的?!蓖艁硖絾査牟∏?,秀發(fā)整理衣襟(和他們)

對坐,言辭懇切地專心研討的邊防事務,不說其他的話。他的忠義出于天性,到死沒有改變。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

七十歲。死的時候,只留下幾箱書籍,一套破衣服,到了無法殮葬的地步。

4、1.高低不齊,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亻T勘鎖(深殿、垂簾)

2.①“侵”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且一語雙關,既寫了雜草綿連地長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寫草寇(指安祿山等)侵

占古行宮。②“嗚咽”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以動襯靜,借泉水的“鳴咽”寫出當時的人痛失古行宮的哭聲與現(xiàn)在的

人見到古行宮如此殘破不堪而哀怨傷心的哭泣聲,用細微的泉聲襯托出古行宮此刻的死寂。③“繞”意為“環(huán)繞”,

更加體現(xiàn)了詩人傷心哀怨的連綿不絕。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意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

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

思想情感。

“參差”意為“大小、高低不齊的樣子”,詩中用來形容“臺閣”,指的是古行宮中的建筑高低不齊,大小不一地排

列在一起。頷聯(lián)中“重門"''勘鎖”“深殿”垂簾”寫出了古行宮的規(guī)模龐大、殿宇林立。

2.本題綜合考查賞析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綜合賞析詩句注意從內(nèi)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內(nèi)容上從意

象的選取、意境的創(chuàng)設、構思的精巧、情感的表達的角度進行分析,形式上從遣詞造句以及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分析。

抓住題干中“技巧高妙”這一關鍵詞,可確定答題的方向。此題應分析頸聯(lián)中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其表達效果。頸聯(lián)“草

色羊綿侵御路,泉聲嗚咽繞宮墻”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古行宮蒼涼破敗的場景。“侵”和“嗚咽”分別把

“草”和“泉”當成人來寫,同時“侵”字一語雙關,既指雜草連綿,又指外敵入侵,用詞可謂“高妙”;“嗚咽”

既指流動的泉水聲,也指人聲,借泉水的嗚咽寫出當時的人痛失古行宮的哭聲,現(xiàn)在的人見到古行宮如此殘破不堪而

哀怨傷心的哭泣聲,以動襯靜,用細微的泉聲襯托出古行宮此刻的死寂。動詞“繞”既指泉水在宮中流淌環(huán)繞,也指

哀愁環(huán)繞,揮之不去,傳達出對唐王朝盛世不再、國運衰微的濃烈的哀愁。

【點睛】

詩歌句子賞析需要我們在了解詩歌的結構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作答,常見的答題格式:本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或?qū)?/p>

作方法,寫出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什么感情??蓮氖址?、情感、語言等方面任選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5、1.B

2.①形象上,在《游山西村》中熱愛家鄉(xiāng)與農(nóng)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秋興》中卻是中年多病、空有報國

之志卻無法施展的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②情感上,詩人在《游山西村》并不心灰意冷,而是在農(nóng)村生活中感受到希

望和光明;在《秋興》中卻生出歲月將盡、壯志未酬的無窮的愁怨。③意境上,《游山西村》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

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tǒng)一,意境優(yōu)美;《秋興》中詩人眼中所見秋山、狹窄天地,耳中所聽五更畫角讓人感到悲涼壓

抑。

【解析】

1.本題考查鑒賞古詩詞的綜合能力。應對此類試題,讀懂詩歌是關鍵,同時要掌握常見的考查角度(內(nèi)容的理解,情

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結構的把握),將選項回歸詩歌進行分析比較,特別要注意的是,詩歌每一聯(lián)的內(nèi)容和情感都

要結合全詩,不可孤立理解。

B項,”五更時起床吹響畫角”錯誤,“五更畫角只生愁”是借用杜甫《閣夜》的典故:五更鼓角聲悲壯。意思是:

五更時從遠處傳來畫角聲,內(nèi)心生出無窮無盡的愁怨。畫角聲是詩人聽見的,而不是起床吹響畫角。

故選B。

2.本題考查比較鑒賞詩歌的能力。應對這類問題,首先要理解兩首詩歌的內(nèi)容,然后認真審題,明確比較鑒賞的角度。

如本題要求從詩人形象、思想情感、意境三個角度中任選兩個角度進行比較分析??忌梢愿鶕?jù)自己的情況選擇角度

進行分析作答。

這首詩的首聯(lián)寫詩人頭發(fā)稀少且已變白,點明自己年老;而“歸來三見故山秋”是說自己辭官歸鄉(xiāng),轉(zhuǎn)眼已是三年時

間。頷聯(lián)寫詩人憑欄高閣之上,感嘆山河破碎、自己遭小人陷害,加之身體老病,所以空懷滿腔憤恨,只能解酒消愁。

頸聯(lián)一個“空”字點明了陸游空有一腔愛國熱情,卻報國無門的感慨;“五更畫角只生愁”則點明了山河破碎、戰(zhàn)爭

不息的現(xiàn)狀。尾聯(lián)寫詩人面對山河破碎、年老多病、宦海險惡、報國無門的種種無奈而只能寄情山水的感慨。

所以本詩整體沉郁頓挫、悲涼壓抑;詩中的作者是一個年老多病,遭人排擠,空有報國之志卻無法施展的形象;表達

了作者對山河破碎的痛心之情,以及自己年華已逝,壯志難酬的苦悶。

而《游山西村》則是一首紀游抒情詩,抒寫江南農(nóng)村日常生活,詩人緊扣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

而是剪取游村的見聞,來體現(xiàn)不盡之游興,熱愛家鄉(xiāng)與農(nóng)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全詩首寫詩人出游到農(nóng)家,

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游。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游村貫穿,并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

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tǒng)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yōu)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diào)。

這首詩雖也是詩人被彈劾罷歸故里,但相較于虛偽的官場,家鄉(xiāng)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chǎn)生無限的欣慰之情。其中“山重

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

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

【點睛】

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調(diào)。詩歌的標題、作者、注釋等,常常為我們理解詩詞的情感指明方

向。其次抓意象,挖內(nèi)涵。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xiàn)出來的色調(diào)是情感的反映。優(yōu)美閑適、色彩明麗的意象往

往表達的是喜悅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憂傷之情。然后,品詞句,悟感情。作者在詩詞中常

常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體現(xiàn)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情感。

6、①“驚悉”改為“聽說”;②“一氧化碳”改為“煤氣”;③“府上”改為“家中”;④“惠寄”改為“寄過去”;

⑤“鼎力相助”改為“全力相助”。

【解析】

此題考查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要依據(jù)語境,看準對象,注意適應場合,把握語體,仔細判斷。本題

所給材料是書信,書信盡量使用口語語體,語言親切有禮貌。(1)“驚悉”是書面語體,可改為“聽說”;(2)“一

氧化碳”是化學名稱,語境不合,可改為“煤氣”;(3)“府上”是敬辭,給他伯伯這樣寫,顯得太生疏,改為“家

中”;(4)“惠寄”也是書面語,整體語體不協(xié)調(diào),可改為“寄過去”;(5)“鼎力相助”是敬稱,用于對方,可改

為“全力相助”。

7、1.C

2.D

3.A

【解析】

1.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中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注意審清題干要求,然后到原文找與選項內(nèi)容相關的

文字,進行慎重的比較。題干問的是“下面關于'跨文化交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

對文本內(nèi)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nèi)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選項C,“打破原

有的文化價值體系”無中生有。原文中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內(nèi)容有:跨文化交際的成敗取決于諸多因素,加深對不

同文化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微觀文化知識的了解,才能有效順利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在進行跨文化交際

時,如果交際一方有意忽視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與習俗,那么雙方的交際溝通就會出現(xiàn)障礙。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

承認和接納人類的多樣性,給予不同民族、種族和文化群體平等的地位,倡導文化平等、寬容與尊重,徹底去除民族

差異和種族偏見。

故選C。

2.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加大此類試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

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選項D,

文中“培養(yǎng)、引導文化認同"''加強教育”并非并列關系,原文是“加強教育在文化認同中的培養(yǎng)和引導作用”。

故選D。

3.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歸納、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重在審題,其次是認真研讀文本,仔細

辨析選項內(nèi)容與原文的差異。題干問的是“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

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nèi)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選項B,偷換概念,原文是“民

族優(yōu)越主義者”,并非“持有民族優(yōu)越感的人”。并且,原文中有前提條件。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如果交際一方有意忽

視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與習俗,那么雙方的交際溝通就會出現(xiàn)障礙。選項C,儒家思想與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并無高

下之分。選項D,“反對等級觀念”錯誤。原文是“關注等級觀念”。

故選Ao

【點睛】

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

淆范圍、強拉因果等??己说姆绞绞歉淖兙渥雍x從而出現(xiàn)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

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總之,考生要根據(jù)對原文內(nèi)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內(nèi)容和選項,認真細心

的去比對分析,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

8、1.D

2.C

3.A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考生審準題干“不正確的一項”,瀏覽選項意思,回歸原

文,比對是否有時空錯位、張冠李戴、無中生有、不符合邏輯等問題,選出最佳答案。

D項,“如果按照《史記》的敘事”錯誤,依據(jù)最后一段“轉(zhuǎn)變何以發(fā)生?按照《左傳》很難解釋。但如果接受《史

記》的敘事,這個問題就無需費心了”可知,應該是按照《左傳》的敘事,楚隨關系后來的轉(zhuǎn)變就不合情理了。

故選D。

2.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關系,論點和論據(jù)間

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假設論證、因果論證、對比論證、事例

論證等方法。選項提到的論點、手法等要仔細比對,選出最佳答案。

C項,“正反對比論證”錯誤,依據(jù)第九段“但這件事上,《史記》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來源……后來的楚隨關系,

《史記》這種講法顯得更合理”可知,原文沒有用正反論證。

故選Co

3.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仔細閱讀文章,找準有效答題區(qū)間,然后認真比對選項和原

文在觀點態(tài)度上是否有細微差別,是否有強加因果、條件不充分、無中生有、時空錯位等問題。

B項,“隨國可以調(diào)解楚國與周天子之間劇烈的正面沖突”中的“調(diào)解”表述不當,依據(jù)第八段“楚國不滅隨,只是

想留著它作為緩沖和中介,讓他去和天子對話,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可知,應當是“緩沖”;

C項,“不符合《史記》忽視故事情節(jié)間聯(lián)系的寫作特點”有誤,依據(jù)第九段“難得司馬遷毫無講故事的熱情,卻把

三次征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果關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聯(lián)系到后來的楚隨關系,《史記》這種講法顯得更合理”可知,

這里只說司馬遷毫無講故事的熱情,沒說“《史記》忽視故事情節(jié)間聯(lián)系的寫作特點”,故C項于文無據(jù);

D項“《左傳》的史學價值大于《史記》”錯誤,依據(jù)第九段“討論春秋的歷史,學者們通常重視《左傳》勝過《史

記》。但這件事上,《史記》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來源”和“《史記》這種講法顯得更合理”可知,“《左傳》的

史學價值大于《史記》”的表述以偏概全,與原文不符。

故選A。

【點睛】

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比對關系,看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是否合理。比對詞語,要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改、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特別注意比

對:指代詞、范圍詞、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