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學(xué)年高一部編版語文必修上冊作業(yè):16 赤壁賦 登泰山記 含解析_第1頁
新教材2021-2022學(xué)年高一部編版語文必修上冊作業(yè):16 赤壁賦 登泰山記 含解析_第2頁
新教材2021-2022學(xué)年高一部編版語文必修上冊作業(yè):16 赤壁賦 登泰山記 含解析_第3頁
新教材2021-2022學(xué)年高一部編版語文必修上冊作業(yè):16 赤壁賦 登泰山記 含解析_第4頁
新教材2021-2022學(xué)年高一部編版語文必修上冊作業(yè):16 赤壁賦 登泰山記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16

夯基提能作業(yè)

基礎(chǔ)鞏固練

一、語言文字運用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D)

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陽谷皆入汶

B.山川相繆,郁乎蒼蒼道皆砌石為磴

C.多平方,少圜方其破荊州

D.舉匏樽以相屬中谷繞泰安城下

A項,馮,同“憑”,乘;B項,繆,同“繚”,盤繞、圍繞;C項,圜,同“圓

D項,無通假字。

2.下列對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縱一葦之所如縱:任憑

自京師春風(fēng)雪乘:冒著

B.崖限當(dāng)?shù)勒弋?dāng):擋住

越長城之限限:界限

C.而李莫消長也&&&3卜:最后,最終

白露橫江橫:籠罩

D.享吾生之須臾哀:悲哀

正襟危坐危:端正

D項,“哀”,應(yīng)為“哀嘆”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B)

A.徘徊于斗牛之間B.挾飛仙以單沛

C.凌萬頃之漕粹D.至于泰安

B項,“遨游”古今義都為“遠(yuǎn)游、漫游"。A項,'‘徘徊",古義為“明月停留”;

今義為“人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C項,“茫然”,古義為“曠遠(yuǎn)的樣子”;今義為“完

全不知道的樣子”。D項,“至于”,古義為“到、到達(dá)”;今義為“表示另提一事”。

4.下列各句與例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相同的一項是(C)

例句:順流而東也

A.倡魚蝦而友麋B.瞿幽壑之潛蛟

C.道少半D.擊空里兮溯流光

C項,與例句均為名詞用作動詞。A項,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B項,動

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D項,形容詞用作名詞,月光下的清波。

5.下列對各句句式特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客有吹洞簫者(賓語前置句)

B.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省略句)

C.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D.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

A項應(yīng)為定語后置句。

6.下列關(guān)于文化常識的表述中,不正確的一項是(B)

A.我國古代的紀(jì)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紀(jì)年法、帝王年號紀(jì)年法、干支紀(jì)年法等?!叭?/p>

戌之秋”中的“壬戌”屬于干支紀(jì)年法。

B.古代用“陽陰”表示地方的位置?!瓣枴北硎旧降谋泵婊蛩哪厦?,“陰”表示山

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C.古代農(nóng)歷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

的“既望”通常指農(nóng)歷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的重大創(chuàng)造?!芭腔灿诙放Vg”中的“斗?!敝傅?/p>

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陰”與“陽”解釋反了。

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賦》中,面對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的長江,吹洞簫的客人由此發(fā)出人生短暫

的感嘆的語句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2)《赤壁賦》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傷人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語句是

“寄蜉蟒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3)《登泰山記》中能表明作者與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這一特征的句子有“自京師乘風(fēng)

雪”“蒼山負(fù)雪”“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等。

8.已到泰山“玉皇頂”的小強想再到“桃花峪”景點游覽,請根據(jù)下面的“泰山游覽

圖(局部)”,向小強介紹由“玉皇頂”到“桃花峪”的游覽路線及行進(jìn)的大體方向。字?jǐn)?shù)在

50?70之間。

-

元君廟

北望人松9

自五大夫松

云步橋◎

泰山游覽圖(局部)

答:從玉皇頂南行到碧霞祠再向西經(jīng)天街到南天門,再向西南到桃花源,再折向西北到

一線天,徑直向西到元君廟,再向西北不遠(yuǎn)就是桃花峪了。

首先要讀清圖示的標(biāo)題注釋,找出圖示中每一個重點環(huán)節(jié),舍棄次要信息,最后根據(jù)

題目要求用文字轉(zhuǎn)述出來。注意,這類題目解答時用詞一定要簡潔、通順、準(zhǔn)確。本題題干

要求寫出的是“玉皇頂”到“桃花峪”的旅游路線,因此“玉皇頂”到“桃花峪”之間的景

點不能有遺漏。從圖示看,景點有碧霞祠、天街、南天門、桃花源、一線天、元君廟,考生

明確這些景點之后,轉(zhuǎn)述中還要注意,應(yīng)根據(jù)坐標(biāo)的指示指明方向。

二、拓展閱讀訓(xùn)練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9?13題。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xué)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

能語其要。比筆,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

官。關(guān)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jīng)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

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guī),使自擇水工以時進(jìn)止,自是害減半。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

爭出避水。軾日:“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qū)使復(fù)入。

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日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日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dāng)

效命率其徒持畚鋪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

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fù)請調(diào)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

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御史李定等摭

其表語,并媒篥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自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

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

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頃,民以殷富。湖水多蔚,自唐及錢氏,

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蔚積為田,水無幾矣。軾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

遂浚二河以通漕。復(fù)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復(fù)入市。以余力復(fù)完六井,又取蔚

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里,為長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

名為蘇公堤。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書以報。

隼小承月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有刪改)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一項是(C)

A.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日/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日/太守猶不避/涂

潦吾儕小人當(dāng)效命/

B.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日/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日/太守猶不避涂潦

吾儕/小人當(dāng)效命/

C.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日/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日/太守猶不避涂潦/

吾儕小人/當(dāng)效命/

D.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日/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日/太守猶不避/涂潦

吾儕小人當(dāng)效命/

根據(jù)對文句的把握,“呼”的對象是“卒長”,中間不要斷開;“急”補充“事”,

中間不要斷開;“雖禁軍且為我盡力”,意思是“你們雖是禁軍,姑且為我盡力”,語意聯(lián)

系緊密,中間不要斷開;“涂潦”作“不避”的賓語,中間不要斷開。

10.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冠,又稱“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后

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己冠”“弱冠”等說法。

B.臺,也叫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是專門彈劾百官的中央機關(guān)。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

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而加以奉祀。這里是說杭州百姓

為蘇軾立生祠,表達(dá)對蘇軾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國,宋徽宗的年號,用來紀(jì)年?!冻啾谫x》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

的則是干支紀(jì)年法,古代專用來紀(jì)年。

D項,干支在古代可用來紀(jì)年,也可用來紀(jì)月、紀(jì)日。干支紀(jì)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

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

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

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干支紀(jì)日法,甲子為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

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下去。例如農(nóng)歷

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

初二又是丁酉日。

11.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蘇軾家教良好,學(xué)識廣博。母親程氏親自把書上知識傳授給他。等到弱冠,博通經(jīng)

史,喜歡賈誼、陸贄的書。

B.蘇軾一心為民,政績卓著。數(shù)次在杭州任職,蘇軾疏通茅山、鹽橋二河來通漕運,

建造了壩堰閘門,用來作為專門積蓄湖水的樞紐。

C.蘇軾恪盡職守,不因循守舊。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時,百姓貧困,差役

繁重,衙吏相繼破產(chǎn)。蘇軾訪察其利弊所在,修訂衙規(guī),從此危害減少了一半。

D.蘇軾雖受小人陷害,卻隨緣自適。蘇軾遭受陷害,被捕入獄,但出獄被貶黃州后,

卻能與農(nóng)夫老翁融洽相處,并自號“東坡居士”。

B項,“數(shù)次”錯,蘇軾在杭州任職兩次,從“再蒞杭”可以看出來;“用來作為專

門積蓄湖水的樞紐”錯,還用來排泄潮水。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譯文:蘇軾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過家門也不進(jìn)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

座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

譯文:又因為有些事對百姓不利卻不敢說,用詩來諷諫,希望有益于國家。

(1)廬,名詞用作動詞,搭建小屋;分堵,分段;卒,最終;全,動詞,保全。(2)第

一個''以",因為,第二個“以”,用;庶,副詞,希望;有補于國,狀語后置句。

13.蘇軾在《赤壁賦》中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

象征圣主賢臣,美好理想。對蘇軾來說,“美人”意味著“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

有多處記述了蘇軾實現(xiàn)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實際做法,請簡要概括。

答:示例:①蘇軾訪察關(guān)中利弊,為百姓、衙役減少損失。②蘇軾在徐州任上解除黃河

水患,保全徐州百姓。③蘇軾在杭州任上,修建“蘇公堤”。

“治國”就是治理好國家,“平天下”就是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

安居樂業(yè),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理解含意,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jìn)行概括即可。從文本內(nèi)容看,

以下文本內(nèi)容可供考生答題:蘇軾訪察到運送木筏的利弊所在,為他們修訂衙規(guī),讓他們自

己選擇水工按時進(jìn)送或停止,從此損失減少了一半。蘇軾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過家門也

不進(jìn)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他又請求調(diào)發(fā)第二年的役人來增筑舊城,又

用木頭筑堤岸,以防洪水再來。蘇軾看到茅山一條河專門容納江中潮水,鹽橋一條河專門容

納湖水,就疏通這兩條河來通航運。又造了壩堰閘門,用來作為積蓄和排泄湖水的阻隔,江

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又修長堤以通行。

【參考譯文】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游學(xué),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

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就能說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歲時,就精通經(jīng)傳歷史,每天寫文章幾

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書。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關(guān)中自從元昊叛亂后,百姓

貧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輸送到南山的木筏,從渭河進(jìn)入黃河,要經(jīng)過砥柱險處,衙

吏相繼破產(chǎn)。蘇軾訪察到其利弊所在,為他們修訂衙規(guī),讓他們自己選擇水工按時進(jìn)送或停

止,從此損失減少了一半。

調(diào)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決口,泛濫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匯集于徐州城下,水位

上漲,水無法及時排泄,城墻將要被浸壞,富人爭著出城避水。蘇軾說:“富人出去了,百

姓都動搖,我和誰守城?我在這里,一定不能讓水沖塌城墻?!庇职迅蝗粟s進(jìn)城去。蘇軾到

武衛(wèi)營去,對卒長說:“河水將要沖壞城墻,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姑且為我盡力。”

卒長說:“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yīng)當(dāng)效命?!彼吐暑I(lǐng)那些兵卒拿著畚箕、鐵

鍬出去,筑起東南長堤,從戲馬臺開始,直到城墻。雨日夜下個不停,沒有被淹沒的城墻僅

有三版。蘇軾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過家門也不進(jìn)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

城。他又請求調(diào)發(fā)第二年的役人來增筑舊城,又用木頭筑堤岸,以防洪水再來。朝廷同意了

他的做法。

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表謝恩。又因為有些事對百姓不利卻不敢說,用詩來諷諫,希望有益

于國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話,并且引申附會他所作的詩是誹謗皇上的,(將他)逮

捕進(jìn)御史臺監(jiān)獄,想置他于死地,羅織罪名很久不能判決。神宗獨自憐惜他,把他任命為黃

州團練副使安置。蘇軾與農(nóng)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間生活,在東坡建造房屋,自稱“東坡居

土”。

元祐四年(蘇軾)任杭州知州。杭州原來近海,當(dāng)?shù)厝煽?,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p>

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運河,從運河流入田畝,

灌溉田地達(dá)一千頃,百姓因此殷實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菱白根,從唐朝到吳越錢氏,每年都

疏浚治理,宋朝立國后,停止疏浚,菱白根積為田,剩下水面沒有多少了。蘇軾看到茅山一

條河專門容納江中潮水,鹽橋一條河專門容納湖水,就疏通這兩條河來通航運。又造了壩堰

閘門,用來作為積蓄和排泄湖水的阻隔,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復(fù)

了六口井,又把英白根堆積在湖中,筑成南北長三十里的長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

上種了木芙蓉、楊柳,看上去就像圖畫一樣,杭州人稱之為“蘇公堤”。蘇軾二十年中兩次

到杭州,對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畫像,人們飲食時一定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來報答他。

建中靖國元年,蘇軾在常州去世,享年66歲。

閱讀提升練

一、(2021.高考全國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

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

彝對日:“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字搴,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

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鄙先眨骸叭弧k逓樘熳?,所以養(yǎng)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yǎng)己之宗族

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shù)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蛘堉胤?/p>

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

耳。朕■當(dāng)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

是數(shù)年之后,率百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

召見,問以政道。對日:“隋主好自專席爭,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

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wù),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

能謹(jǐn)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

御史。上患更多受冰,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

日:“為吏受賂,罪誠當(dāng)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鄙蠍?,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日:“裴矩能當(dāng)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

何憂不治?”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迸峋刎谒宥矣谔疲瞧湫灾凶円?,君惡聞其

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節(jié)選自《通鑒紀(jì)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I.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

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

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

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

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shù)十人/

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皬娮谑摇笔恰版?zhèn)天下”的目的,中間不能斷開,

“故”表結(jié)果的連詞,引領(lǐng)下文,“故”前斷開,所以排除A、D;“雖”為連詞,經(jīng)常用

于句首,所以在“雖”前面斷開,“皆為王”作謂語,主謂間不該斷開;“遍封宗子”中“宗

子”作賓語,“子”后斷開;“于天下利乎”,這是疑問句,承前省略主語”此(這樣做)”,

獨立成句。據(jù)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話的翻譯為: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

鎮(zhèn)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yuǎn)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

達(dá)數(shù)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

故選B?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A.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jì)年月日,文中是紀(jì)日。

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rèn)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D.庶務(wù),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后來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guān)的各種急務(wù)。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D.“跟軍國大事相關(guān)的各種急

務(wù)”錯誤。庶務(wù),就是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亦指這些事務(wù)的經(jīng)辦人員。故選D。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

A.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rèn)為天子應(yīng)該養(yǎng)育百姓,不應(yīng)辛勞百姓以養(yǎng)活自己的宗

族,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

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rèn)為應(yīng)減輕賦稅,選用清官,

使百姓衣食無憂,嚴(yán)刑峻法反而不能達(dá)到目。

C.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quán),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

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jìn)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jìn)言,對唐太宗

的不當(dāng)行為諫錚,受到唐太宗的認(rèn)可和當(dāng)眾表揚。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嚴(yán)刑峻法反而不能達(dá)到目的”錯誤。由原文

“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認(rèn)為沒有必要使用嚴(yán)刑峻法,并非否認(rèn)嚴(yán)刑峻法的作用,選項概

括不準(zhǔn)確。故選B。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上患吏多受冰,密使左右試賂之。

譯文:唐太宗擔(dān)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譯文:君主討厭聽人揭短,則大臣的忠誠便轉(zhuǎn)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

諛又會轉(zhuǎn)化成忠誠。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話的得分點為:“患”,擔(dān)心;

“贖”,賄賂;“左右”,身邊的人。第二句話的得分點為:“惡”,討厭;“過”,過錯;

“佞”,諂媚。

5.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

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這句話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p>

帝的品性好惡影響著臣子的態(tài)度,司馬光認(rèn)為君主需要為人正直,因為臣子會效仿君主。②

目的是贊揚唐太宗善于納諫,告誡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為臣子的表率。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作者寫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釋“君者表也,臣

者景也”這句話,《資治通鑒》是一部專為皇帝編撰的介紹歷代興亡得失的作品,其創(chuàng)作目

的就是告誡君主如何吸取歷代教訓(xùn),這為考生作答給出了提示。司馬光的評價源于上文對唐

太宗三個善于納諫的故事,說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執(zhí)政水平,上行下效,成為臣子的

表率,實現(xiàn)良好的君臣互動。

【參考譯文】

唐高祖顯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這一天,唐太宗在東宮顯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強

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zhèn)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yuǎn)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

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dá)數(shù)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

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東

西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仆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

自己的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yǎng)護(hù)百姓,怎么可以勞頓百

姓來養(yǎng)護(hù)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將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只有功勛卓著的

幾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討論如何平息盜賊。有人請求用嚴(yán)格的法令來禁止,太宗面含嘲笑

著說:“百姓之所以成為盜賊,是因為賦稅勞役繁重,官吏貪污,民眾饑寒切身,所以才不

顧廉恥的。朕應(yīng)當(dāng)捐棄奢華,減少費用,輕徭薄賦,任用清廉的官員,讓百姓衣食有余,自

然就不做盜賊了,哪里需要用重法!”這樣過了幾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外面的大

門都不用關(guān)閉,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擔(dān)心治安問題。太宗聽說了景州錄事參

軍張玄素的名聲,召見他詢問政道,張玄素答道:“隋主喜歡自己把持所有事務(wù),不愿意信

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懼,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沒有敢違抗的。以一人的智慧決定天下事,

即使能夠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錯誤也已經(jīng)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諛奉承所蒙蔽,不亡國

還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夠謹(jǐn)慎地選擇群臣,將政事分別交付給他們,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

其成敗而施以刑法或者賞賜,如果能夠這樣,何必?fù)?dān)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認(rèn)為他說的很

有道理,將他升為侍御史。太宗擔(dān)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

們。有一個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殺掉他。民部尚書裴矩勸諫道:

“當(dāng)官的接受賄賂,罪的確應(yīng)當(dāng)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門去讓其接受,這是有意引人觸犯

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謂'用道德加以誘導(dǎo),以禮教來整齊民心'的古訓(xùn)。”太宗聽了很

高興,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做到在位敢于力爭,并不一味地順

從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這樣做,國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馬光日: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則是忠

臣,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討厭聽人揭短,則大臣的忠誠便轉(zhuǎn)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

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轉(zhuǎn)化成忠誠。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

影子隨之而動。

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6?10題。

明皇封禪奉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遷

轉(zhuǎn)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

無詞以對。黃幡綽日:“此乃泰工之力也。”

(節(jié)選自段成式《酉陽雜俎》)

習(xí)單手干,福成參督師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

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四月既望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盤曲上登.將四十里,經(jīng)

名跡尤著者十?dāng)?shù),皆縱覽徘徊始去。越南天門,折而東行。又北上為岱頂,即天柱峰也。山

之大勢,桐城姚姬傳先生嘗記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當(dāng)?shù)勒呔悴煌?/p>

方余未至南天門時,級道陡聳,巍矗天半。俯視則一線危磴,窈深莫測,目眩神駭,越

趣卻顧。屏息釋慮,鼓勇復(fù)前。俄登天門,道忽坦夷,異境頓辟,睹所未見,方自幸向之不

遽止也。乃趨岱頂,極目四眺。諸峰起伏環(huán)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東來,蜿蜒似帶。

遙睇穹碧,渺若無外。俯視云煙,瞬息變滅。是夕宿碧霞宮。干卷后,趨岱頂東之日觀峰,

候日出。風(fēng)雨驟至,寒甚,良久雨止。極東紅光一縷,橫亙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輪

晃漾,若自地面涌出。體不甚圓,色正赤,可逼視。其上明霞五色,如數(shù)百匹錦。顧視右歲,

日景甚微,忽又不見。侯相以陰雨竟夕,未觀日出,笑日:“君等識之,天下事未閱歷者,

不可以臆測;稍艱難者,不可以中阻也?!?/p>

(節(jié)選自薛福成《登泰山記》,有刪改)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

云中白若樗輔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

動搖承之,或日,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節(jié)選自姚鼐《登泰山記》)

【注】①大脯:皇帝詔賜大臣聚飲。②曾公:曾國藩。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D)

A.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四月既望/

乘山轎仙郡北門三里入山/

B.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四月既望/

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

C.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四月既望/

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

D.明年移駐濟寧/以巡閱河防/纖道泰安/觀形勢/遂登泰山/余與李榕申甫皆從/四月既望/

乘山轎/出郡北門三里入山/

本句中,“以巡閱河防”意思是因為巡視河防。“河防"是動詞''巡閱"的賓語,所

以“河防”后面停頓?!袄w道泰安”意思是繞道泰安?!袄w道”是名詞“泰安”的謂語,所

以應(yīng)在“泰安”后面停頓,這樣就排除A、C項?!俺松睫I”意為(我們)乘著山轎。名詞“山

轎”是動詞“乘”的賓語,所以應(yīng)在“乘山轎”的前后面停頓,排除B項。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

A.泰山,又名岱宗、東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轉(zhuǎn)稱妻父為“泰山”“岳

父”,稱妻母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號紀(jì)年。與姚鼐《登泰山記》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紀(jì)年一

樣,都是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時辰的丑時,即凌晨一時至三時,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為五更,

每更一個時辰,以打更擊鼓報時。

D.女墻,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墻,是古代傳統(tǒng)的防御建筑。劉禹錫就有“淮水東邊

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的詩句。

B項,“同治四年,是帝王年號紀(jì)年。與姚鼐《登泰山記》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

紀(jì)年一樣,都是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說法錯誤。姚鼐《登泰山記》中的“戊申晦”是干支

紀(jì)日。

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泰山”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祭拜游歷的名山,其中

也寄予了他們的家國情思和人生感懷。

B.泰山景色險峻秀麗。薛福成筆下的泰山,山勢險峻,道路崎嶇,諸峰環(huán)抱,形態(tài)各

異,博大壯美,如詩如畫,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氣象萬千。薛、姚撰文從登山循道到觀日寫景如出一轍,都寫了泰山日出

前中后,變幻莫測異彩紛呈的景象。

D.泰山給人創(chuàng)作靈感。觀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語含意深刻,給人以啟迪;

姚鼐的描寫形象生動,使讀者如臨其境。

D項,“薛福成文未自語含意深刻,給人以啟迪”說法錯誤。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國藩

的話,不是自語。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俄登天門,道忽坦夷,異境頓辟,睹所未見,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譯文:不久就登上了天門,道路忽然變得平坦了,一種不同的景象頓時展開,我見到了

從未見過的景象,才慶幸自己先前沒有立即停下來。

(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譯文: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或紅或白,顏

色錯雜,都好像鞠躬的樣子。

(1)“俄",不久;“夷”,平坦;“辟”,展開;“向”,先前;“幸”,慶幸;

“遽”,立即。(2)“或”,有的;“否”,沒有被日光照著;“駁”,錯雜;“若”,好

像;“僂”,鞠躬。

10.乙、丙兩文都描敘泰山之巔觀日出,從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示例:①登高則望遠(yuǎn):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壯闊。②無限風(fēng)光

在險峰: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③有付出才有收獲:美來自艱辛的付出。

(言之成理即可)

結(jié)合乙文中的“乃趨岱頂,極目四眺。諸峰起伏環(huán)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東

來,蜿蜒似帶。遙睇穹碧,渺若無外。俯視云煙,瞬息變滅”分析,可以得出登高則望遠(yuǎn)。

其中蘊含的道理是: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壯闊。結(jié)合乙文中的“俄登天

n,道忽坦夷,異境頓辟,睹所未見,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結(jié)合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