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_第1頁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_第2頁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_第3頁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_第4頁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第1篇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第1篇淺談執(zhí)法中的法律人性化

摘要: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執(zhí)法與司法中,尊重和保護人權,以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本文通過對執(zhí)法與司法中人性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行分析,提出實施人性化執(zhí)法的措施。

關鍵詞:執(zhí)法;人性化;必要性;措施オ

一、法律人性化

法律與人性的探討在法律理論研究上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西方國家認為,人有理性、非理性;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分性善和性惡,之所以需要法律,就是要用來矯正人的非理性行為和人的惡習。法律人性化由專門用語向普及化發(fā)展,如“制度人性化”、“立法人性化”等等。其表達內容與西方國家認為的良法應尊重人權,保障人權,限制政府的權力等有較多的共同之處。概括來說,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執(zhí)法與司法中,尊重和保護人權,以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一切為了人;理解人的正常情感和需求;尊重人、信任人、關愛人、培養(yǎng)人,使人健康全面地發(fā)展;把人不僅僅當作國家、集體的人,還應把人還原為個人,并與家庭、親屬和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方面的改革,其價值選擇的人性化取向愈來愈明顯。據報載,今年8月27日上午,27名被判刑的罪犯在北京市房山區(qū)法院簽下“社區(qū)矯正保證書”后,開始“回家服刑”。這是北京市今年推出的司法改革措施之——社區(qū)矯正,這是執(zhí)法人性化的體現。再如刑事立法中的緩刑、假釋制度是立法人性化的表現,說明法治人性化改革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以下從執(zhí)法角度談談我國人性化執(zhí)法的必要性。

二、目前我國刑事執(zhí)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人民警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傾聽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這是對人民警察宗旨和要求的規(guī)定。然而,在刑事執(zhí)法工作中,不能不令人遺憾地看到,刑訊逼供、濫用強制措施、超期羈押等反人性化執(zhí)法現象屢屢發(fā)生,以至發(fā)生犯罪嫌疑人死、傷情況。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部分民警執(zhí)法思想不夠端正,缺乏嚴格公正執(zhí)法的思想觀念和人權觀念,漠視犯罪嫌疑人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在偵查辦案過程中,漠視犯罪嫌疑人生命權、人格權;特別是對犯罪嫌疑人看管不力、人身安全不能保障;有侮辱、辱罵甚至體罰犯罪嫌疑人現象;對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的合法權利,未予及時告知或不告知。

2、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特權”思想,依法辦案、文明辦案意識亟待加強。“以管人者”自居,而認為犯罪嫌疑人都是專政對象、低人一等,無所謂尊重不尊重;在審訊過程中,時有動手動腳、變相體罰犯罪嫌疑現象;隨意使用留置、傳喚等措施,適用程序不規(guī)范;在偵查辦案中,“重打擊、輕保護,重實體、輕程序”。

3、部分民警辦案素質不高,執(zhí)法隨意性大,證據意識淡薄,執(zhí)法質量低下。有些民警在辦案中不會全面收集證據、科學固定證據、綜合運用證據,不善于運用法律手段、技術手段揭露犯罪和證實犯罪;有的民警頭腦中沒有執(zhí)法質量這根弦,存在有“先入為主”的思想,在證據不到位的情況下,就隨意對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對法律禁止的執(zhí)法行為,屢禁不止。

4、執(zhí)法行為方法簡單、態(tài)度冷漠,對人民群眾沒有感情、缺少人情關愛。對群眾報案求助推諉、扯皮,特別是對不屬于自己管轄的案件不能耐心接待,造成一些群眾心理上難以接受;責任心不強,出勘現場不及時或延遲調查取證,使一些案件成為疑難案件,造成群眾來信來訪;不能正確樹立“親民、利民、為民”思想,對群眾缺乏感情

三、人性化執(zhí)法是時代的呼喚

當前,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推進,尤其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要求執(zhí)法工作“以人為本,執(zhí)法為民”,而執(zhí)法中存在的各種非人性化行為也要求執(zhí)法的人性化,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廣大干警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衛(wèi)士”、“公正”、“親人”的形象,真正推行人性化執(zhí)法。

1、人性化執(zhí)法是現代社會人文關懷的基本要求

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和不同的社會集團中,由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教養(yǎng)、心理特征等原因,它有著不同的表現和演變。我們通常講的人性化執(zhí)法,就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執(zhí)法,按照人的通常的感情和理性去執(zhí)法。如果執(zhí)法人員尊重這個規(guī)律,滿足當事人的這些要求,就是一種人性化執(zhí)法。執(zhí)法人員如果違背這個規(guī)律去行事,就不能稱之為人性化執(zhí)法。實踐中,個別辦案人員為發(fā)現案件線索,搞車輪戰(zhàn),不讓犯罪嫌疑人吃飯、睡覺,使犯罪嫌疑人不得不“招供”,甚至極個別的還搞刑訊逼供。這就不僅不是人性化執(zhí)法,而且是反人性化的執(zhí)法。而且,人性化執(zhí)法也是和我國當前“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相適應的,是時代的要求。

2、人性化執(zhí)法是民警執(zhí)法思想理念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實踐人性化執(zhí)法是對執(zhí)法者的思想、理念上進行一次大的變革與更新。推行人性化執(zhí)法,廣大民警首先必須樹立憲法至上的意識,確立人民權利至上的信念,遵守憲法和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原則和規(guī)定,在執(zhí)法中體現法律的精神,樹立人性化的理念;公安機關在行政和執(zhí)法中,實際上是維護國家“公權”與公民“私權”的過程。只有明確認識到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即公民權利是目的,國家權力是手段,國家權力存在的全部理由在于對公民權利實施有效保障,才能保證在執(zhí)法過程中對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的義務;實踐人性化管理必須樹立程序公正意識,在執(zhí)法過程中,嚴格按照法律程序的要求實行警務公開,建立權利告知和聽證制度,向當事人公開辦事程序;實踐人性化管理必須樹立為民服務意識,把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執(zhí)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3、人性化執(zhí)法是確保刑事執(zhí)法工作取得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

執(zhí)法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受到人性化的對待。作為刑事執(zhí)法的對象,犯罪嫌疑人更有此念。要明白,刑事執(zhí)法人員以人性化的態(tài)度去對待當事人,并不是一種施舍行為,因為人性化是一種人們的普遍性要求,也是確保刑事執(zhí)法工作順利進展、取得最大效益的一種有效手段。人性化執(zhí)法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要求刑事執(zhí)法人員要進行積極的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體會、把握刑事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要求,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攻心戰(zhàn)略,在刑事偵查審訊工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它可以迅速拉近警察與群眾間的距離,使群眾對民警不再“敬而遠之”,而與民警“親如一家”,才會在警方調查取證時愿意幫助支持警方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破案線索,這樣刑事執(zhí)法工作才會迎來更為廣闊的天地。

4、人性化執(zhí)法是我國依法治國推進法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性化執(zhí)法,在我國依法治國法治思想指導下,是推進法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人性化執(zhí)法,使每一個公民能通過一個個與自己有關的具體案例,以及一個個身邊真實的執(zhí)法者,去體驗我們社會的法治化程度,去感受權力與人格被尊重程度。所以,我們有理由這樣認為,只有立法的文明與執(zhí)法的文明同步并有機結合的時候,我們才真正迎來了“人性化的法治時代”。

當前和諧成為社會建設的一個新的價值選擇,法律人性化的價值取向就是法律對和諧這一價值選擇的具體體現。法律是關于人的事業(yè),調整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承擔著解決糾紛、化解矛盾、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職能。要調整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共處,前提就是尊重人、關心人。因為和諧的根本是人心的和諧。法律不僅要有力度,更要有溫度,只有處處以人為本,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定紛止爭的功能,處理好各方利益間的沖突。而推行人性化執(zhí)法是公安機關努力實踐“立警為公、執(zhí)法為民”這一執(zhí)法理念的真實體現。全國各地公安機關相繼探索性推出的“人性化執(zhí)法”的舉措,社會各界反響強烈,意義凝重而又深遠。相信隨著法治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執(zhí)法的人性化必然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真正實現法與人的統(tǒng)一,我們即將迎來一個民主與法制的新時代。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第2篇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高校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考核主要采取撰寫畢業(yè)論文的方式。本科生畢業(yè)論文經歷選題、開題到撰寫完成交由指導教師審查、通過答辯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據此認定被考核的學生是否符合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的畢業(yè)要求。由于畢業(yè)論文能夠訓練學生收集資料、調查研究、案例分析、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同時能夠在檢驗大學生專業(yè)素質、學習能力、學科知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畢業(yè)論文一直是大學教育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考察法學專業(yè)學生對法學理論掌握情況、能否運用法學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

但是,當前法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考核以論文為主要方式,而且多為理論性研究論文,學生的論文存在無問題意識、無創(chuàng)新觀點等問題,教材表述式和資料堆砌式的論文較多;畢業(yè)論文拼湊、應對甚至抄襲的情況嚴重。這些問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的評價標準,也影響著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生的質量及其社會評價,甚至有人提出取消法學本科教育。

二、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考核方式的多樣化

法學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理論與實際相聯(lián)系的要求相對較高。筆者認為,改善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考核方式過于單一的辦法就是設定更為多元的考核方式,給予學生足夠的選擇空間,使其能夠按照興趣和意愿選擇適合自己的考核方式。結合我國法學教育的現實,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探索。

以個人考核與團體考核為標準,可以將畢業(yè)考核分為“獨立完成型”和“團體協(xié)作型”。

第一,“獨立完成型”可采取調研報告、專題研究、案例分析、法律文書寫作等方式。

調研報告方式較適用于具有交叉學科背景,如法社會學、法經濟學類的選題。同時也適用于法理學中人權保護情況、憲法實施問題等須要進行社會調查、聯(lián)系實際情況說理的選題。與畢業(yè)論文方式相比,調研報告重在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結論,更注重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調查的方法、手段,以及通過一手資料對實際情況的進行總結和分析。表面上看,理論難度比不上論文,但是它能較好地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和分析能力。

專題研究方式較適用于對特定法學領域中的具體問題的研究。如消費者反悔權問題、證券交易合適性原則等等。專題研究要求對具體問題的產生、發(fā)展、現狀、存在問題、解決方法、域外借鑒等作詳細研究,由一點向縱深挖掘。與畢業(yè)論文方式相比,更具有針對性、務實性,更能突出學生對問題細節(jié)的考量。

案例分析方式即以現實生活中影響較大、較為典型案例作為分析樣本,通過對此案例的分析說明法理、論證制度、提出建議,進行法律分析,較適用于刑法、經濟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專業(yè)的選題。作為畢業(yè)考核方式的案例分析不應局限于法條的解釋和適用,而是應結合具體情況,提出既有案例對法律適用的疑問和挑戰(zhàn),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法律文書寫作是法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可以選擇的一種較具特色、也較符合“職業(yè)教育”目標的考核方式。法學專業(yè)的技能教育“既是一種職業(yè)操作技藝培養(yǎng),也是引導學生像法官、律師等法律職業(yè)者那樣思考的邏輯訓練”。法律文書寫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法律文書包括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等各種法律文書,所以留給學生選擇空間也較大。學校也可以根據不同法律文書的難易程度和考察重點,對作為畢業(yè)考核方式的法律文書寫作進行一定質與量的限制,如限定在公訴書、判決書、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中選擇。

第二,“團體協(xié)作型”可采取模擬法庭、法律援助專項項目等方式。

近年來,模擬法庭已作為法學專業(yè)必備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在各法學院校普及開來?!澳M法庭的建設與運行使其充當實訓基地建設的主力軍應為理所當然”,時也可為考核方式多元化提供必要支持。以模擬法庭作為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考核方式,可由教師指導學生挑選典型案例,由即將畢業(yè)學生自愿結成小組,準備相關材料、分飾法庭或仲裁庭的各方主體。在“考試”過程中可通過考察學生們的起訴書、判決書、辯護意見以及模擬法庭程序等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說理是否準確、法條運用是否得當,證據與使用是否正確等判斷參加學生是否符合合格標準。這種考核方式不僅能夠考察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也是對學生通過專業(yè)訓練習得法律實務能力的一種檢閱。

法律援助專項方式可以看成是高校法律診所教育成果的考察和延伸。目前,我國法律診所案件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指導教師自己承辦的案件,一是與當地司法援助組織合作獲得的法律援助案件,而且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后者的數量呈現急劇增長的趨勢。法律援助指國家通過一定的專門機構、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對確需法律幫助的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扶并減免費用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近幾年來,法律診所教育與法律援助活動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學校通過診所教育向有需要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既使學校獲得了法律教學的實踐渠道和案源,使學生充分參加了案件處理過程,提高了其法律實務技能,又為需要幫助的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實現提供了有效途徑、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在這樣的背景和條件下,可以通過法律援助的完成情況,來考察學生法學理論知識與實務技能的水平。當然,是否要通過這樣方式進行考核首先應當由學生自愿選擇,由于法律診所課程一般從大學二年級下半學期開設,大四上半學期結束,所以學生可以申請以自己處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作為畢業(yè)考核方式,學院批準后,可以指派考核教師對該法律援助案件進行跟蹤考核和指導,綜合學生在案件處理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來判斷其是否符合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的標準。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第3篇試談法學教育中的職業(yè)倫理培養(yǎng)與建設

摘要:職業(yè)倫理是調整法律從業(yè)者因執(zhí)業(yè)行為和他人產生關系時應遵守的行為準則,是一種規(guī)則,是一種大過于職業(yè)道德這種內化性準則的外在行為制約力。人類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有序的進行,需要依靠多種手段進行有效調解和保障,而教育則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培養(yǎng)人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活動,而由教育中衍生的專業(yè)教育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更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則主要就現代法學教育中的法律職業(yè)倫理教育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夠通過此次的研究,對實踐中的法學教育完善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現代法學法律職業(yè)倫理教育

在現階段的法學教育里,法學理論課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有的是作為選修,有的還沒有開設,再加上司法考試的內容比較龐雜,在難度上的增加,那么對法學教育中的倫理教育就逐漸受到相關人士的關注。尤其是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社會道德滑坡以及人生信仰的缺失等,這些都對法律倫理的教育必要性得到了凸顯,基于此種情況,加強對現代法學教育中的法律倫理教育的理論研究就有著實質性意義。

一、法律倫理教育的主要內容

法律倫理教育的相關問題要能夠從理論上進行正確認識倫理和法律倫理,關于法律倫理的教育內容主要是通過法律倫理的內涵進行決定的,從廣義上來看,主要涵蓋著法律制度倫理以及法律職業(yè)倫理。倘若是從狹義上進行分析,就只是針對法律職業(yè)倫理。法律制度倫理它貫穿著法律制度題詞中的價值準則,是法律實現社會秩序以及社會正義價值的內在要求,從法律制度倫理層面來看,主要有外在倫理和內在倫理。作為法律職業(yè)倫理,它是法律職業(yè)者在職業(yè)活動當中和其它的社會活動當中必須要遵守的道德準則。

二、法學教育中法律倫理教育的發(fā)展障礙

從當前的法學教育當中的法律倫理教育情況來看,還有著諸多地方需要進行改進,首先就是在思想上的認識不全面,法律道德是社會調控機制不能缺少的大系統(tǒng),任何社會在建立以及維持社會秩序的過程中都需要進行法律和道德的并用。但在具體的共同相互關系上現代法學家通常更傾向于對法律調整的突出作用的強調,這在利益競爭以及保障的過程中有著充分的體現,針對道德的自身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所以在思想認識上還有待加強。

其次就是受到法律國家主義的影響,我國已經具有了法律國家主義的深厚傳統(tǒng),法律是統(tǒng)治工具的觀點已經由來已久,經過多年的艱難發(fā)展,在教育的目的上有了一定的改變,但在宗旨上并沒有改變。新中國的法學教育在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擺脫官本位的陰影,傳統(tǒng)的影響在實際的發(fā)揮作用過程中對法律倫理教育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最后就是法律倫理還沒有成為高校法學教育的目標,對法學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沒有得到重視,法律倫理學科的地位處在邊緣化的階段。法律倫理教育教學上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教材研究相核對比較薄弱,在教學的方法上也比較滯后。法律倫理教育缺失的問題時的法律人面臨著信任危機。

三、建設法學教育中倫理培養(yǎng)的措施初探

(一)要能夠將法律倫理教育的各項具體措施進行完善,怎樣達到法律倫理教育額目標要從宏觀的層面進行分析,要重新塑造法學教育的理念,傳播法律的正義觀,從而實現對人的終極倫理關懷。從微觀層面來看就要得到具體化的實施,高校而對法學教育要開設專門的法律倫理課程,并要系xxx立的向學生進行傳授法律倫理原則及相關的道德規(guī)范。在具體的教學上要能夠配備專門的法律以及倫理學的復合型人才,設置法律倫理教研室,從事專門的倫理研究。要能夠盡快的編寫能夠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法律倫理教學統(tǒng)編教材。

(二)構建法學教育中法律倫理教育體系要從多方面進行著手,首先要樹立法律倫理教育目標,法律人的任務是公平樹立社會行為規(guī)則,依靠著法律規(guī)則公平的處理社會糾紛。從這一方面來看,法律倫理教育主要就是培養(yǎng)學生法律倫理健全人格,這一目標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培養(yǎng)學生對法律制度的倫理思維能力以及倫理行為能力基礎上的。

(三)制定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中要能夠充分的尊重教育的獨有規(guī)律和特征,要將其歸入到教育界專家學者當中進行修正和探討。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修正要能夠充分的尊重以及考慮現實情況,還要進行適度超前引導倫理教育契合著理想的方向進行發(fā)展。在教育法律法規(guī)執(zhí)行和一般倫理原則以及教育規(guī)律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盡可能的遵循教育優(yōu)先的原則,將兩者的關系得到有機的平衡。

(四)加強法律倫理教育,培養(yǎng)倫理情懷,在大學法學教育當中加強法律倫理教育是從源頭上解決司法腐敗的方式和方法。對法律倫理教育進行加強進而培養(yǎng)倫理思維,大學的法學教育中突出法律倫理教育能夠彌補以往的法學教育缺失,從而使得學生成為科學事實思維以及倫理價值思維相結合的人才,這樣能夠使得在實際的辦案過程中,可以更加妥善的處理好相關的案件。

(五)就是要能夠將法律專業(yè)的人才的司xxx理教育設定為重要的目標,培育掌握專業(yè)知識并樹立崇高法律信仰而對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背景下,徹底的推行法律倫理為核心的法律教育觀,法律倫理教育的良好效果來自學生辯論演說以及講座報告等形式的學習,主要還需通過課堂內外及時的點撥學生進行健全學生的法律信仰。

四、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的法律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法律倫理教育是尚未得到充分開發(fā)的一個領域,故此在這一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強就顯得格外重要。倘若受教育者不能建立起穩(wěn)定以及寬厚的職業(yè)倫理信仰,那么法律知識就可能成為危害社會的技能。所以法律倫理教育關系到法律職業(yè)者的人格塑造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在以后的高校法律教育中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亟需我國的高下法學教育體系提高對法律倫理價值分析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仇曉光,杜井萱.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yǎng)課程設計的改革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4,(21).

[2]郭亞全.法律碩士案例教學的缺陷與完善[J].嘉興學院學報,2014,(04).

[3]彭鳳蓮,褚麗.論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中的法律職業(yè)道德教育[J].法學教育研究,2014,(02).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第4篇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法律論文范文精選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淺析法律文化對新型法制化建設的影響

摘要: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建設越來越為學界與社會所重視。在探索如何在中國法制建設的道路存在多方面的觀點與爭論。法律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識。發(fā)掘傳統(tǒng)法律文化在現代法制建設中的意義,能有效地促進法制的完善與發(fā)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完善的中華法系。

關鍵詞:

傳統(tǒng);法律文化;法制建設

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和“依法治國”方針國策的指導下,中國的法制建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但是,依法治國,從這個源于西方的治國理念傳入我國并且應用到實踐當中的成效來看,比起西方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此落后于西方的尷尬局面。著名的德國歷史法學派法學家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認為法律就像語言、風俗一樣,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識”,“世世代代不可分割的有機聯(lián)系”,它“隨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中國新型法制建設面對著越加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西方法律文化的沖擊和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影響,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如何取舍,何去何從?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亊實,中國今天正在使用的一整套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職業(yè)群體的分類,是幾乎全部從西方發(fā)達國家借鑒和移植過來的。所以,它們基本上不屬于我們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組成部分。法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源于西方的“舶來品”,而這與以封閉的小農經濟、政治的專制統(tǒng)治和以家庭為中心的宗法關系為基礎的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一、從法律的起源和用途來看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法制文化中,法只是一種統(tǒng)治和刑罰的工具。自奴隸社會時期便有“天討”、“天罰”的神權法思想出現;而司法也主要依靠于“鬼神”、“神獸”等,并且主要應用于宗教和政治、軍事活動。我國古代法的基礎是“禮”和“刑”,追求的是維護血緣統(tǒng)治關系和等級制度。①而這卻令人民對法產生畏懼和排斥,甚至是厭惡。而并不像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古希臘法和古羅馬法,是奴隸制的商品經濟關系下,契約式的人權和民主。

二、從法律的發(fā)展來看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法制文化中,儒家學派逐漸成為被統(tǒng)治者推崇、主導社會的思想體系,中華民族精神在本質上是“儒”的體現。②首先是受儒家推崇的“人治”傳統(tǒng)。儒家主張具有賢德禮義理想主義下的人來統(tǒng)治整個國家,這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體現的便是權力大于法律和專制統(tǒng)治的長期延續(xù)。法律的正當性來自于統(tǒng)治者手中權力的賦予,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把法視為政治的一部分。而這種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影響,正是由于這種根深蒂固的潛在意識,把法看成是統(tǒng)治者手中的政治工具或者是打擊報復的懲罰手段。從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到一個刑亊案件的法官因為民眾的輿論和關注便匆匆給一個案件下結論,大到對權力、特定人物的盲目崇拜和對民主、憲政與分權排斥的思想。而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形成了早期的民主制度,出現了以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為代表的主張民主與法治的學者;到近代,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對現代世界法制建設影響巨大的“鼻祖”級的人物,均來自于西方。

其次是受儒家文化推崇的“禮”與“德”。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官僚政治受法律調節(jié),但在中國法律并不獨立,法律從屬于道德,為行政服務,也成為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的制度。所謂“德禮為政教之本”③,法只是一種輔助的手段和教條式的工具,這導致長期以來法律不能得到人們的有效重視和信仰。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強調對禮義的追求,提倡綱常倫理。正如費正清先生在《美國與中國》所言,在以家庭為單位的重農主義的社會中,“人的價值并不像西方所認為的那樣是每個人所固有的品質,而是需要從外界獲得的。一個人的行為好壞主要應看它對社會福利、安定與是否有貢獻來判斷,個人本身也是不受贊揚的,因此中國所存在的一種政治傳統(tǒng)即為家長式的控制。”④這種影響是巨大的。一方面,這導致“人情”、“等級”和“面子”成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因子。

法學畢業(yè)論文6000字范文第5篇法律是保護我們安全的重要內容,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是我?guī)淼年P于法律8000字畢業(yè)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法律8000字畢業(yè)論文篇1:《淺談法律信仰形成的法律基礎》摘要法律信仰作為法治國家的精神基礎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無疑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對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么樣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闡述,闡釋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關鍵詞法律信仰良法作用一、前言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已經有十二年之久,為了實現依法治國的理想圖景,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基本有法可依。雖然有法,但法律在實踐當中權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權廢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與一紙具文無異,就似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①?!狈勺鳛樾叛龅奈ㄒ粚ο笤谂囵B(yǎng)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究竟要信仰什么樣的法律?良法作為一種有別于惡法的良善之法應作為法律信仰的當然對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為理論基礎,通過以下邏輯來分析良法的這種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國方略的精神基礎,這種精神基礎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為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對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那什么樣的法律才會被信仰呢?價值合理、規(guī)范合理、體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應成為法律信仰的對象②。二、法律信仰與良法概念界定(一)法律信仰法律信仰一詞在《辭?!分胁]有針對性的解釋,只有對信仰的解釋為:“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對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③?!敝x暉教授認為“法律信仰是兩個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一方面是主體以堅定的法律信念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規(guī)則作為其行為準則;另一方面是主體在嚴格的法律規(guī)則支配下的活動④。”由此,筆者認為法律信仰是指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服和尊重,并將這種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狀態(tài)轉化為行為準則的過程。法律信仰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非靜止不動的,是包括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也就是說,法律信仰不僅存在于理論上,而且踐行于法治實踐中。(二)良法良法是與惡法相對應的法哲學范疇,是一個廣泛且不斷發(fā)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實質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對良法下個確切的概念不容易,可從良法的標準來探討良法的概念。李龍教授主編的《良法論》一書認為良法的基本標準是:價值合理性、規(guī)范合理性、體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⑤。筆者認為,良法應從應然角度考慮,良法應是實質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機統(tǒng)一,由此,法律應當是怎樣的,而非法律實然或已然是怎樣的。價值合理性應是良法的靈魂,規(guī)范合理性、體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為了實現良法的價值合理性服務的。因此,良法應是符合自然、社會、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夠滿足主體享有最一般人權、公平正義的,并能為大多數獨立社會主體所信奉和行使的準則。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法律信仰作為信仰的一種,其信服和尊重的準則當且僅當是法律,而不能是諸如權力、教義、風俗習慣之類的對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還有其他對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養(yǎng)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權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濟性”是法律成為法律信仰對象的內在因素⑥。此外,規(guī)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為法律信仰對象的前提條件⑦。正是因為法律保障人權、救濟權利、實現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確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四、什么樣的法律才會被信仰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并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才能為依法治國提供法律基礎,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國的精神基礎,只有法律真正為社會主體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實現法治,但是并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會被信仰,還要看這種法律是否具有價值合理、規(guī)范合理、體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夠保障人權、救濟權利、實現利益,是否能夠體現法律的應然性(公平正義性),即法律應是良善之法,是為良法。五、良法對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根據謝暉教授將法律信仰分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動兩方面來看⑧,良法對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過以下兩方面來實現:1.良法對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個有關個體主觀心理的概念,內在包涵著個體對法律的信服和尊崇,并把這種信服和尊崇內化為一種恒定的意念,而這種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實現主體的某種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濟性、自由-人權性,使其具備被信仰的價值基礎;2.良法對法律實踐的作用。法律實踐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這個法的良善性決定了法律實踐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實行是法律實踐的應有之義。法律的善惡決定了人們對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和價值基礎,只有善法――以人權保障為宗旨的法律,才能獲得社會主體的普遍認同并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實施才能促使人們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六、結語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讓法律成為普通民眾的信仰,首先法律應是良善之法,且應有效實施,法條具文的泛濫,除了帶來種種社會成本,還會阻礙法律人職業(yè)自律,而法律人職業(yè)素質的降低,無疑會鼓勵人們在法制外另辟渠道,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即求助于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僅在制定過程中要不斷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來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實施,這樣才能為民眾提供法律榜樣,使民眾信服法律,將法律內化為信念,從而信仰法律。注釋:①[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28.②李龍.良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1-72.③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565.④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5.⑤李龍.良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1-72.⑥鐘明霞,范進學.試論法律信仰的若干問題.中國法學.1998(2).⑦謝菲.小議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條件和經濟基礎.律師世界.2002(7).⑧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5.法律8000字畢業(yè)論文篇2:《淺談保險法律道德風險的法律防范》摘要保險在我國社會中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重視,在保險法律關系實踐中也出現了相當多的司法案例。本文首先分析了保險活動中法律道德風險的表現形式及產生原因,并對我國《保險法》在防范保險道德風險上存在的缺陷分析,從法律人的角度,對我國保險法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關鍵詞保險道德風險保險道德一、保險道德風險的表現形式及產生原因(一)保險道德風險的基本概念道德風險是指與人的品德有關的無形因素,即是指由于個人不誠實、不正直或不軌企圖,促使風險事故的發(fā)生或擴大,以致引起社會財富損毀和人身傷亡的原因和條件。道德風險以前主要存在于經濟領域,但是近年來隨著保險領域的不斷擴大,加之保險制度自身特點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不健全,道德風險越來越廣泛的存在于保險領域,保險道德風險成為保險業(yè)中一個特有的術語?!氨kU道德風險”是指通過投保獲取不正當利益的一種精神或心理狀態(tài),即投保人為了謀取保險金賠償或給付而投保,通過促成或制造保險事故而騙取保險金的危險。本文認為保險道德風險的主體除了投保人外,還應該包括被保險人和受益人。保險道德風險同一般的風險相比,具有自身特點。一般情況下,實際危險是有形的,而保險道德風險是無形的,很難運用保險業(yè)的相關法則加以預測,因此比較難以加以識別。保險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分散危險和補償損失,但是人為的保險道德風險卻造成保險機制的非正常運轉,因此有必要從法律角度尋求防范保險道德風險的具體措施,以求將其發(fā)生率盡量降到最低。(二)保險道德風險的表現形式及產生原因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保險道德風險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常見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虛構保險標的;故意制造保險事故;故意違反告知和保證義務;故意編造未曾發(fā)生的保險事故。道德風險源于人的自利本性,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可能做出一些不法行為。加之保險機制的自身特點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就導致了保險道德風險的廣泛存在。保險道德風險的產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保險活動中信息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指在交易雙方之間或者所形成合作關系的雙方中,一方擁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在相互對應的經濟人之間不作對稱分布的有關某些事件的知識或概率分布。在社會保險活動中,投保人所了解的保險商品信息都來源于保險人和中介人的介紹。保險人則通過投保人和中介人來掌握保險標的信息。彼此間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2.逆向選擇的存在。所謂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是指事前隱藏信息的行為。保險人與投保人在保險過程中,必須要達到信息的完全對稱與知曉,才能簽訂保險條約。但在現實中,這種絕對知曉與坦白的現象是不存在的,彼此都不能絕對知道對方的形象。因此,投保人在投保時,往往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性的投對自己有利的保險,而并不把這方面的所有情況讓保險公司知曉。所以,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保險公司總是處于劣勢。這樣就導致了有些投保人不愿向保險人真實告之被保險人已存在的風險狀況,保險人處于被動選擇的位置為投保人的行為承擔相應風險。3.立法對相關利益主體規(guī)制不足。人們追求利益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人就會做出一些不法行為,表現在保險活動中,就會引發(fā)保險道德風險。要想減少甚至消滅保險道德風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對相關主體的規(guī)制。正是因為現有立法對保險道德風險的規(guī)制不足,對騙保、詐保等行為懲罰不夠,才會造成保險道德風險的廣泛存在。4.我國保險法仍不完善。我國現在的《保險法》及與其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十分健全。存在著保險利益不清晰、歸責原則不合理、缺少近因原則的規(guī)定等一些立法缺陷。特別是在約束方面,對保險欺詐的懲罰力度不夠,客觀上縱容了保險道德風險的發(fā)生。因保險活動中信息不對稱以及逆向選擇而引發(fā)保險道德風險,主要還是由于保險法中相關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梢酝ㄟ^在保險法中設立和適用相關的原則和制度來加以解決。通過在保險法中規(guī)定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并且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適用過錯責任推定制度來讓投保人負擔舉證責任就對解決保險活動中信息不對稱與逆向選擇問題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也可以通過加大對騙保行為的處懲罰力度來約束各個保險利益主體,防范保險道德風險。所以,歸根結底,我們要從立法角度來防范保險道德風險。二、我國《保險法》在防范保險道德風險上的缺陷(一)保險利益不清晰保險利益原則對防范保險道德風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保險法對保險利益的法律規(guī)定卻并不清晰。特別是對保險利益應該存在于何人何時,并未作詳細的規(guī)定。保險利益應該歸于于何人,大多數國家規(guī)定為被保險人,而我國《保險法》規(guī)定為投保人。我認為,在財產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具有更明確的保險利益。因為,假如被保險人與保險標間不存在保險利益,其又為合同受益人,那么保險標的發(fā)生損失時,不僅不會對其利益造成損害,反而為其帶來利益。這樣以來便容易引發(fā)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二)缺少近因原則的規(guī)定我國《保險法》只是在相關條文中體現了近因原則的精神而無明文規(guī)定。我國《保險法》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應當向保險人提供與確認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損失程度有關的證明資料。保險人應當及時予以核定,對屬于保險責任的,履行保險責任;對不屬于保險責任的,應當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發(fā)出拒絕賠償或拒絕給付保險金的通知”。近因原則是確認保險人之保險責任的主要依據。正確認定近因,對防范保險道德風險有重要的意義。在《保險法》中增加關于近因原則及其適用標準的明確規(guī)定是十分必要的。(三)歸責原則不妥當按照保險的一般規(guī)則,保險責任的歸責原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考慮行為人有無過錯,或說行為人有無過錯對民事責任的構成和承擔不產生影響。就保險領域來說,就是基于保險合同的約定,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如果發(fā)生該事故的原因屬于承保范圍內的原因,那么保險人就必須承擔保險責任。而不必考慮該事故是否是由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過錯造成。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能使因保險事故遭受的損失得到及時的賠償,有利于保護投保人等的利益。但由于保險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保險人并不能及時準確的獲得事故的有關證明和資料,這樣,對于保險人來說,證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難的。在此情況下,無過錯歸責原則的適用客觀上加重了保險人的負擔,增加了保險道德風險發(fā)生的危險。(四)對騙保等相關行為的懲罰力度不足《保險法》中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在實施了騙保等行為后,主要承擔的是違約的合同責任?!袄媾c風險相當”是一句古老的法諺,它指的是獲得一定的利益必須負擔相當的風險,如果利益大于風險,則必然會導致不法行為的產生。實施騙保等行為后所承擔的責任遠遠小于通過騙保行為所獲取的利益,必然會引發(fā)道德風險。另外,如今保險道德風險在保險領域廣泛存在的現實說明,僅讓他們承擔違約責任是不足以防范保險道德風險的。所以《保險法》有必要加大對騙保、詐保行為的懲罰力度。三、防范保險道德風險的立法建議(一)進一步明晰保險利益“無利益者無保險”,保險利益對保險道德風險防范的意義自不待言。保險利益具體明確,可以避免投保人利用對保險利益的不同理解而利用保險道德風險。由《保險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真正有權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領取保險金的是被保險人,而非投標人。而《保險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可見,《保險法》第十二條同第二十二條的規(guī)定明顯不一致。保險利益存在于何時,根據《保險法》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可見與保險合同訂立時應當具有保險利益。根據英美保險法通例,保險利益存在于何時因險種不同而不同。財產保險合同與人身保險合同分別具有補償性和給付性特點,決定著保險利益原則在適用過程中的時間限制不盡相同。其中,對財產保險合同而言,一般要求從投保時至保險事故發(fā)生時應當始終對于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與此不同,保險利益原則適用于人身保險合同時,僅要求明確一個時間點,至于保險事故發(fā)生時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則在所不論。因此,我國《保險法》應該借鑒英美法的規(guī)定,明確保險利益產生于何時。(二)增加近因原則的相關規(guī)定由于我國《保險法》未明文規(guī)定近因原則。應在《保險法》中明確規(guī)定近因原則及其適用標準。根據近因原則的要求,認定近因的關鍵,在于尋找致?lián)p的因果關系。關于近因原則的適用標準,保險界普遍認可的是直接作用論,即將對于致?lián)p最直接起著決定作用的原因作為近因。如果保險事故是作為直接原因造成保險標的損失,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如果保險事故并非造成保險標的的損失的直接原因,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責任。(三)適用過錯責任推定制度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在保險法中規(guī)定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對解決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保險合同簽訂前的逆向選擇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對于信息不對稱所引發(fā)的保險合同訂立后的道德風險該如何解決呢?則依賴于過錯責任推定制度。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的保險理賠過程中,對保險人來說,想要證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難的。而將舉證責任的負擔通過法律規(guī)定合理分配給投保人,可以使其自身受到相應的約束,對于彌補保險人的信息滯后性,防范保險道德風險無疑有所裨益。例如,對于常見的汽車騙保案件,由于經常存在投保人與汽修廠聯(lián)手騙保,所以更具有隱蔽性,這無疑增加了保險人對案件事實調查的難度,造成聯(lián)手騙保暢行無阻。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的適用,將舉證責任轉移給投保人,給投保人增加了舉證的負擔,勢必會增加聯(lián)手騙保行為的難度,從而遏制保險道德風險的發(fā)生。(四)設立懲罰性的損害賠償制度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對防范保險道德風險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通過對騙保人施加更重的經濟賠償責任來制裁他們的不法行為,更好達到懲罰的目的。同樣,通過懲罰也達到了威懾的目的,可以防止道德風險再次發(fā)生。其次,這一制度具有補償功能,在補償性損害賠償不足以補償保險人所遭受的損失時,懲罰性損害賠償能更好的維護保險人切身利益。再次,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可以對保險交易起到鼓勵作用。同樣,這一制度在保險領域適用能夠促進保險活動的正常進行,因為它使?jié)撛诘尿_保人等認識到遵守保險合同的約定比實施騙保行為更加合算。注釋:程婧.保險道德風險的產生及規(guī)避.福建金融.2001(5).第37頁.尹田主編.中國保險市場的法律調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頁.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魏建文、鄒國雄.論保險道德風險的法律防范.經濟師.2002(3).第71頁.參考文獻:[1]楊林.遏制保險欺詐.中國保險.2005(8).[2]張歡.中國社會保險逆向選擇問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管理世界.2006(2).[3]黃海驥.保險信息不對稱的表現及影響.保險研究.2003(12).[4]卓志、熊海帆.保險領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經濟分析.保險理論與實踐問題探索.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法律8000字畢業(yè)論文篇3:《淺談法律服務在軍隊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引言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逐步建立,軍隊的法制建設引人矚目。其中,法律服務工作的蓬勃開展,直接促進了國家的政策法律在軍隊中得以更好的落實,這對貫徹^v^依法治軍的方針,保護國家軍事利益,維護軍隊和軍人的合法權益意義重大,但是,這只是法律服務工作顯而易見的一些作用。其實,對軍隊來說,法律服務工作作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不僅有利于加強我軍的政治建設,發(fā)揮我軍的政治優(yōu)勢,也在落實依法治軍方針、依法管理部隊、拓展政治工作職能和形成政治工作合力等領域發(fā)揮著作用,從而全面提高戰(zhàn)斗力和保證各項任務的完成。二、法律服務工作與軍隊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一)軍隊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務工作的發(fā)展隨著依法治軍原則的提出和部隊法治建設的需要,具有軍隊特色的法律服務工作在部隊應運而生。1995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將司法行政工作、軍隊保衛(wèi)工作、軍事審判工作和軍事檢察工作作為軍隊政治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法律服務工作就是其中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政治工作條例》把“領導司法行政工作、管理律師、公證和法律服務”作為總政治部的重要職責,把領導、負責法律服務工作作為各級政治機關的主要職責之一。這樣,在《政治工作條例》這一軍隊政治工作的權威法規(guī)中確立了法律服務工作在政治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是軍隊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務工作的發(fā)展,法律服務工作納入軍隊政治工作體系中,在實踐中有利于加強對法律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健康發(fā)展。(二)法律服務工作的開展促進了政治工作任務的完成《政治工作條例》明確規(guī)定了法律服務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共同任務是“打擊軍內違法犯罪和境內外敵對勢力、敵對分子的滲透破壞活動,從政治上、組織上純潔和鞏固部隊,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國家利益和軍事利益,維護軍隊和軍人的合法權益”。這一任務的確定,是由法律服務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質決定的。律師工作、公證工作和基層法律咨詢工作,從法律角度為部隊建設提供各項服務,適應部隊建設需要,促進部隊的全面建設。這些任務與政治工作中任務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軍隊政治工作中不能缺少法律服務工作,法律服務工作對加強軍隊政治工作,實現政治工作任務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三、法律服務工作在軍隊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機制(一)開啟法律服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