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12577-2015 隨車起重機標準規(guī)范_第1頁
JBT 12577-2015 隨車起重機標準規(guī)范_第2頁
JBT 12577-2015 隨車起重機標準規(guī)范_第3頁
JBT 12577-2015 隨車起重機標準規(guī)范_第4頁
JBT 12577-2015 隨車起重機標準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案號:51866—2015隨車起重機-10-10發(fā)布2016-03-01實施-10-10發(fā)布IJB/T12577—2015前言 1范圍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分類及規(guī)格 35要求 36試驗方法 67檢驗規(guī)則 8產品標識、使用說明書、運輸、包裝和貯存 附錄A(資料性附錄)起重機主要結構示意圖 附錄B(資料性附錄)試驗記錄表 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結構應力試驗方法 附錄D(規(guī)范性附錄)檢驗項目 參考文獻 圖1支腿橫向跨距的測定 7圖2起升高度的測定 8圖3直臂式起重機臂架長度的測定 8圖4折臂式起重機臂架長度的測定 9圖A.1直臂式起重機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A.2折臂式起重機主要結構示意圖 表1最大起重能力參數 3表2鋼絲繩夾連接時的安全要求 5表3作業(yè)可靠性試驗工況和循環(huán)次數 表4作業(yè)可靠性試驗總作業(yè)時間 表B.1起重機結構參數測定記錄表 表B.2工作速度測量記錄表 表B.3臂架變幅時間、支腿伸縮時間記錄表 表B.4靜載試驗記錄表 表B.5結構靜應力測試記錄表 表B.6作業(yè)可靠性試驗記錄表 表C.1結構應力測試工況及載荷 表C.2強度安全系數 表C.3結構件鋼材及焊縫的許用應力 表D.1檢驗項目 Ⅱ本標準由全國起重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27)歸口。1隨車起重機本標準適用于安裝在汽車上的隨車起重機(以下簡稱起重機),其他安裝形式的起重機可參照執(zhí)行。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2893安全色GB289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GB/T3766液壓系統(tǒng)通用技術條件GB/T3811—2008起重機設計規(guī)范GB/T5972起重機鋼絲繩保養(yǎng)、維護、安裝、檢驗和報廢GB6067.1起重機械安全規(guī)程第1部分:總則GB/T6974.1起重機術語第1部分:通用術語GB/T7935液壓元件通用技術條件GB/T9969工業(yè)產品使用說明書總則GB/T10051.1起重吊鉤第1部分:力學性能、起重量、應力及材料GB/T13306標牌GB/T19678說明書的編制構成、內容和表示方法GB20062流動式起重機作業(yè)噪聲限值及測量方法GB/T21457起重機和相關設備試驗中參數的測量精度要求GB/T25195.1起重機圖形符號第1部分:總則GB/T26473—2011起重機隨車起重機安全要求JB/T2300回轉支承JB/T9737流動式起重機液壓油固體顆粒污染等級、測量和選用列出了GB/T6974.1和GB/T26473中的一些術語和定義。由一個在基座上方的轉臺和一個固定到轉臺頂端的臂架系統(tǒng)組成的動力驅動的起重機安裝在汽車2上(包括拖車),用于貨物的裝卸。注1:改寫GB/T26473—2011,定義3.1.1。注2:起重機的布置和安裝參見GB/T26473—2011中附錄B。最大起重力矩maximumhoistingmoment起重機在不同工作幅度下安全作業(yè)所允許起吊物體的最大總質量(包括吊具質量)。注:改寫GB/T6974.1—2008,定義8.1.8。起重機取物裝置(空載時)垂直中心線至回轉中心線的水平距離。注:改寫GB/T6974.1—2008,定義4.2.1。最小工作幅度minimumoperatingrangeability取物裝置(空載時)垂直中心線至回轉中心線的最小水平距離。最大工作幅度maximumoperatingrangeability取物裝置(空載時)垂直中心線至回轉中心線的最大水平距離。注:改寫GB/T6974.1—2008,定義4.3.1。注:改寫GB/T6974.1—2008,定義4.3.1。注:改寫GB/T6974.1—2008,定義4.3.3。在空載狀態(tài)下,臂架角度從最小(最大)值變成最大(最小)值所需的時間。3支腿橫向跨距distancebetweenoutrigger兩支腿支腳盤中心之間的橫向距離。4分類及規(guī)格4.1分類起重機按臂架結構型式分為直臂式起重機和折臂式起重機。主要結構示意圖參見附錄A。表1最大起重能力參數0.2、0.4、0.63、0.8、1、1.6、2、3.2、4、5、6.3、8、10、12、14、16、18、20、25、30、35、40、50、63、80、100、120·5、10、16、20、25、40、50、80、100、125、160、200、250、300、350、400、450、500、630、750、900、1000、1250、1575、2000、2500、30005要求5.1.5所有外露黑色金屬表面均應做防銹處理。45.1.8各種管路應排列整齊、合理,連接應牢固可靠,不應與運動部件發(fā)生摩擦干涉現象。5.1.9鋼結構件在靜載、動載和穩(wěn)定性試驗中,不得出現殘余變形及其他損壞現象。5.1.10起重機的載荷狀態(tài)級別應符合GB/T3811—2008規(guī)定的Q2級,使用等級為U2~U4,工作級別為A2~A4。5.1.11起重作業(yè)工作條件:a)地面應堅實、平整,作業(yè)過程中不得下陷,使用支腿作業(yè)時,回轉支承安裝平面的傾斜度不大于5%。b)環(huán)境溫度為-20℃~40℃。低于-20℃應在訂貨合同中說明。注:本標準中的風速均為3s時的平均瞬時風速。5.1.12起重機的設計計算應符合GB/T3811的規(guī)定。5.1.13起升、伸縮、回轉、變幅和支腿的運行速度應平穩(wěn)且符合設計值。5.1.14載荷標牌固定位置應符合GB/T26473—2011中7.3.4的規(guī)定。的規(guī)定。安全標志的顏色應符合GB2893的規(guī)定,標識中采用的圖形符號應符合GB/T25195.1的規(guī)定。5.1.16制造廠應在隨機技術文件中明確規(guī)定是否具有帶載伸縮能力。5.1.17起重機的造型應美觀大方,結構布置合理,調整維修方便。5.1.18起重機作業(yè)時噪聲限值應符合GB20062的規(guī)定。5.2結構5.2.2結構件的焊縫質量應滿足設計要求,焊接技術要求應符合GB6067.1的規(guī)定。5.2.3在正常使用過程中可以觸及的零部件,應倒圓或倒角。5.3.1.1起重作業(yè)時,起升或下降應平穩(wěn),在任何位置均能可靠制動。5.3.1.2載荷在空中停穩(wěn)后,再次提升時,在任何提升操作條件下,均不應出現明顯的下降動作。5.3.1.3嚴禁起重機帶載自由下降,應采用速度可控的動力下5.3.1.4每個起升機構應設置常閉式制動器,其制動安全系數不得小于1.5。在緊急狀態(tài)下,減速不應導致結構、鋼絲繩、卷筒及機構的損壞。5.3.1.5靜載試驗時,各液壓缸活塞桿回縮量不大于3mm,載荷下沉量不大于30mm。變幅機構應能可靠地支撐臂架,并能在操作者控制下使臂架平穩(wěn)地起升或下降到規(guī)定的幅度。5.3.3.1回轉機構應設置常閉式制動器,且能承受不小于1.25倍的極限扭矩,并在所有允許的回轉位5.3.3.2起重機回轉部分應裝設回轉鎖定裝置,防止行駛時回轉部分意外轉動。5.3.3.3起重機使用的回轉支承應符合JB/T2300的規(guī)定。55.3.4.2鋼絲繩在起升時不應打結、打扭。5.3.4.3鋼絲繩的保養(yǎng)、維護、安裝、檢驗、報廢應符合GB/T5972的規(guī)定。5.3.4.4鋼絲繩端部的固定和連接應符合如下要求:a)用繩夾連接時,應滿足表2的要求,鋼絲繩夾夾座應在受力繩頭一邊,每兩個鋼絲繩夾間距不應小于鋼絲繩直徑的6倍,同時應保證連接強度不小于鋼絲繩最小破斷拉力的85%。b)用楔塊、楔套連接時,楔套應用鋼材制造。連接強度不應小于鋼絲繩最小破斷拉力的75%。c)用錐形套澆鑄法連接時,連接強度應達到鋼絲繩的最小破斷拉力。d)用鋁合金套壓縮法連接時,應以可靠的工藝方法使鋁合金套與鋼絲繩緊密牢固地貼合,連接強度應達到鋼絲繩最小破斷拉力的90%。表2鋼絲繩夾連接時的安全要求鋼絲繩公稱直徑mm.鋼絲繩夾最少數量組345.3.5.1起重吊鉤應有制造單位產品檢驗合格證。5.3.5.2鍛造吊鉤的機械性能、起重量、應力及材料應符合GB/T10051.1的規(guī)定。5.3.5.3起重機不應使用鑄造吊鉤。5.3.5.5吊鉤表面應光潔,不應有裂5.3.6.1卷筒應具有足夠的容繩量,端部應有防止鋼絲繩從卷簡端部滑落的凸緣,最外圈鋼絲繩與凸緣的距離應不小于鋼絲繩直徑的1.5倍。在規(guī)定的作業(yè)狀態(tài)下,卷筒上至少應保留3圈鋼絲繩作為安全圈。5.3.6.2卷筒應采用變形繩槽或其他方法使鋼絲繩排列整齊,防止亂繩?;啈O置防止鋼絲繩脫槽的裝置,間隙應不超過鋼絲繩直徑的1/3或10mm中的較小值。5.3.6.3卷簡直徑應不小于鋼絲繩直徑的14倍,起升機構滑輪的直徑應不小于鋼絲繩直徑的16倍,伸縮機構滑輪直徑應不小于鋼絲繩直徑的12.5倍。5.4.1液壓元件應符合GB/T7935的規(guī)定。5.4.2液壓系統(tǒng)的設計、制造、安裝以及油管配置等應符合GB/T3766的規(guī)定。5.4.3起重機在正常工作時(包括性能試驗過程),液壓系統(tǒng)不應有滲漏油現象。5.4.4液壓系統(tǒng)應有防止過載和沖擊的安全裝置。采用溢流閥時,溢流閥的最高工作壓力不得大于系統(tǒng)最大工作壓力的1.1倍,同時不得大于液壓泵的額定壓力。5.4.5液壓系統(tǒng)液壓油固體污染度等級及液壓油的選用應符合JB/T9737的規(guī)定。5.4.6液壓系統(tǒng)工作時,液壓油箱內的最高油溫不得超過80℃。5.4.7液壓回路應配有顯示壓力的裝置或壓力檢測接口。5.4.8液壓軟管、硬管和管接頭應符合GB/T26473—2011中5.5.5的規(guī)定。5.5電氣系統(tǒng)5.5.2起重機有電氣系統(tǒng)的應有電源總開關和急停開關,當啟動緊急停止裝置時,所有的動作應能有65.6.4操縱系統(tǒng)的布置應符合GB/T26473的規(guī)定。5.10.1可靠性試驗時,起重機的作業(yè)率不低于85%。平均無故障工作循環(huán)次數不小于500次。a)最大起重量小于或等于16t的起重機應進行3000次循環(huán)作業(yè)可靠性試驗,總作業(yè)時間不超過b)最大起重量大于16t的起重機應進行2000次循環(huán)作業(yè)可靠性試驗,總作業(yè)時間不超過320h。6試驗方法6.1.2地面或安裝面應平整、堅實,傾斜度不大于1%。6.1.4試驗時的環(huán)境溫度在-20℃~40℃。6.1.5液壓油箱的油面應不低于液位指示器的刻度。76.2.2.1試驗期間使用的量具及器具,應具有法定計量部門或計量鑒定部門委托的校定部門簽發(fā)的合1)液壓系統(tǒng)是否滲漏。機全伸支腿橫向跨距,如圖1所示。測量三次,數據記入附錄B的表B.1中。8高度;使臂架處于全伸狀態(tài),測量取物裝置中心至安裝面的高度Hmax,即為全伸最大起升高度,如圖2所示。測量三次,數據記入表B.1中。圖2起升高度的測定在空載狀態(tài)下,各節(jié)臂架全縮并呈水平狀態(tài),測量臂架后鉸點至取物裝置中心的水平距離Ro,即即為起重機全伸臂架長度,如圖3和圖4所示。測量三次,數據記入表B.1中。9JB/T12577—2015圖4折臂式起重機臂架長度的測定6.4.4起升速度與下降速度的測量起重機在空載狀態(tài)下,液壓系統(tǒng)為額定流量,直臂式起重機臂架為全伸狀態(tài)并處于最大仰角,記下取物裝置中心起始與終止的離地高度及起升和下降所需時間;折臂式起重機前臂全展、伸縮臂全伸并使測量三次,按公式(1)、公式(2)計算起升、下降的平均速度。測量及計算數據記入表B.2中。 (2)vi——起升速度,單位為米每秒(m/s);H?——取物裝置終止起升時離地高度,單位為米(m);H?——取物裝置開始起升時離地高度,單位為米(m);T——起升時間,單位為秒(s);v?——下降速度,單位為米每秒(m/s);H?——取物裝置開始下降時離地高度,單位為米(m);H?——取物裝置終止下降時離地高度,單位為米(m);T?——下降時間,單位為秒(s)。起重機在空載狀態(tài)下,液壓系統(tǒng)為額定流量,臂架左右回轉各三次,記下所需時間及相應的回轉角度,按公式(3)、公式(4)計算回轉速度。測量及計算數據記入表B.2中。N?=U?/(T?×6) (3)N?=U?/(T?×6) (4)N——左向回轉速度,單位為轉每分(t/min);U?——左向回轉角度,單位為度(°);T?——左向回轉所需時間,單位為秒(s);N?——右向回轉速度,單位為轉每分(r/min);U?——右向回轉角度,單位為度(°);T?——左向回轉所需時間,單位為秒(s)。起重機在空載狀態(tài)下,液壓系統(tǒng)為額定流量,第一節(jié)臂從最小(大)幅度變到最大(小)幅度,各起重機在空載狀態(tài)下,液壓系統(tǒng)為額定流量,第一變幅處于最大仰角,第二節(jié)臂從最小(大)幅度變到最大(小)幅度,各試驗三次,取三次試驗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臂架的變幅時間。測量數據記入表起重機在空載狀態(tài)下,液壓系統(tǒng)為額定流量,臂架仰角60°,由全縮(或全伸)狀態(tài)運動到全伸起重機在空載狀態(tài)下,液壓系統(tǒng)為額定流量,水平支腿由全縮(或全伸)狀態(tài)運動到全伸(全縮)起重機在空載狀態(tài)下,液壓系統(tǒng)為額定流量,垂直支腿由全縮(或全伸)狀態(tài)運動到全伸(全縮)支腿以最大跨距支承于地面,臂架處于空載狀態(tài)下,在規(guī)定工作范圍內進行起升、變幅、伸縮、在工作行程中全行程起升、下降、從左到右回轉180°、從右到左回轉180°;并在起升或下降過程中進行1次或2次制動,停穩(wěn)再啟動,連續(xù)三個循環(huán),觀察有無異?,F象。大起重量的載荷,載荷離地300mm后關閉動力源,在空中停留15min量。測量結果記入表B.4中。臂架位于正側方,在中長工作幅度(即吊臂長為R?加1/2伸縮臂且吊臂呈水平狀態(tài))下起升相應額定起升載荷的2/3,載荷離地后變幅至最大工作仰角,落臂至水平,使載荷下降到一定高度(高于車箱底板),自左向右回轉180°,再自右向左回轉180°,然后回轉到原位,載荷下降到地面。完成上述動作為一次循環(huán),連續(xù)30個循環(huán)。觀察起升機構(或/和變幅機構)、回轉機構、支腿、液壓系統(tǒng)是否正常。試驗應連續(xù)進行,如中途停機,應重新計算循環(huán)次數。在連續(xù)作業(yè)試驗的工況下,試驗每進行半小時記錄一次液壓系統(tǒng)的油溫,直至試驗結束。驗證起重機在起吊相應工況的試驗載荷時主要結構件的應力;測試應力的安全判別、結構特性測試和結果處理方法見附錄C。進行結構應力測試的起重機應為通過空載試驗、額定載荷試驗、動載試驗和靜載試驗后的樣機,起重機的結構應力試驗方法按附錄C的規(guī)定。選定測定點,進行結構靜應力測試。在各測試點連測三次,取平均值,測量結果記入表B.5中。作業(yè)可靠性試驗工況和循環(huán)次數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試驗記錄記入表B.6中。根據表3的循環(huán)次數,作業(yè)可靠性試驗應在表4規(guī)定的總作業(yè)時間內連續(xù)(每天不少于8h)完成,試驗期間不允許帶故障作業(yè)。序號試驗工況一次循環(huán)內容循環(huán)次數最大起重量Tt1臂架(伸縮臂全縮)位于正側方,在最小工作幅度下,起升最大起重量載荷由地面起升至最大高度→下降至高于車箱底板高度,作業(yè)范圍內左右回轉180°下降到地面2臂架(直臂式起重機為第一節(jié)臂加1/2伸縮臂,折臂式起重機為第一節(jié)臂加第二節(jié)臂再加1/2伸縮臂)位于正側方,在相應最大工作幅度下,起升相應額定起重量載荷由地面起升至臂架水平且不影響回轉時,變幅至最小工作幅度→回至水平位置→作業(yè)范圍內左右回轉180°→下降到地面3臂架為最長臂,位于正側方,在相應最載荷離地面500mm后變幅至最小工作幅度→回至水平位置→作業(yè)范圍內左右回轉180°→下降到地面注1:對允許帶載伸縮的起重機可按說明書規(guī)定的最大伸縮載荷與工況,進行不少于總循環(huán)次數二分之一的帶載伸縮試驗。注2:試驗過程中,可采用冷卻措施使液壓系統(tǒng)油溫不超過80℃。表4作業(yè)可靠性試驗總作業(yè)時間最大起重量t最大起重力矩kN·m時間h最大起重量t最大起重力矩kN·m時間h54000.6345012458注:對列表以外的最大起重量的確定一般采取就近向小數值靠的原則。6.7.2作業(yè)率計算方法作業(yè)率R按公式(5)計算。 T?——規(guī)定的總試驗時間,單位為小時(h);T?——總作業(yè)時間,單位為小時(h);T?——故障排除總時間,單位為小時(h)。6.8噪聲測定起重機作業(yè)噪聲測定方法按GB20062的規(guī)定執(zhí)行。6.9液壓油固體顆粒污染等級測量樣機在6.5、6.6、6.7的試驗結束后,按JB/T9737的規(guī)定對液壓油箱中液壓油的固體顆粒污染等級7檢驗規(guī)則7.1出廠檢驗7.1.1每臺產品均應進行出廠檢驗,經制造廠質量檢驗部門檢驗合格并簽發(fā)產品合格證后方可出廠。7.1.2出廠檢驗項目應按表D.1的規(guī)定。7.2型式檢驗7.2.1進行型式檢驗的樣機應是出廠檢驗的合格產品,型式檢驗項目應按表D.1的規(guī)定。檢驗樣機采c)正常生產產量累計1000輛;7.2.3型式檢驗時如果屬7.2.2中a)、b)兩種情況的,應按本標準中第5章和QC/T252的要求及國家規(guī)定進行檢驗;如果屬7.2.2中c)情況的,應對專用性能進行檢驗;如果屬7.2.2中d)、e)兩種情況8.1.2在起重機操縱位置(易于操作者觀察的位置)應安裝性能說明標牌,其內容包括起重性能表和起重機說明書應符合GB/T9969和GB/T19678的規(guī)定。A.1直臂式起重機主要結構示意圖見圖A.1。圖A.1直臂式起重機主要結構示意圖A.2折臂式起重機主要結構示意圖見圖A.2。3——水平支腿;4——操縱系統(tǒng);6——第一節(jié)臂;7——第一變幅液壓缸;(資料性附錄)試驗記錄表試驗機型出廠編號試驗系統(tǒng)流量試驗地點試驗時間試驗人員天氣情況校對人員B.1起重機結構參數測定記錄表見表B.1。表B.1起重機結構參數測定記錄表測量值123平均值全縮支腿橫向跨距L?mm全伸支腿橫向跨距Lmxmm全伸最大起升高度Hmxmm全縮最大起升高度H?mm全縮臂架長度R?mm全伸臂架長度RmxmmB.2工作速度測量記錄表見表B.2。速度計算值123平均值起升速度m/s開始起升時高度H?m終止起升時高度H?m起升時間T?s下降速度m/s開始下降時高度Hm終止下降時高度H2m下降時間T?s回轉速度(左)r/min左向回轉角度(°)左向回轉時間T?s回轉速度(右)r/min右向回轉角度(°)右向回轉時間T?s測量項目測量值123平均值直臂變幅時間s展臂收臂第一變幅時間s展臂收臂第二變幅時間s展臂收臂臂架伸出時間s臂架縮回時間s水平支腿伸出時間s水平支腿縮回時間s垂直支腿伸出時間s垂直支腿縮回時間s試驗工況測量項目測量值液壓缸回縮量mm載荷下沉量mm序號工況I工況Ⅱ工況Ⅲ工況IV1234567注:根據測試點,表中序號可增減開機時間停機時間累計工作時間h工況類別完成循環(huán)次數故障內容記錄故障排除時間min備注(規(guī)范性附錄)C.1結構應力測試工況及載荷結構應力測試工況及載荷見表C.1。序號試驗工況載荷試驗目的測試項目臂架全縮,在最小工作幅度下,起吊最大額定起重量PmxPmax驗證主要結構件的強度和剛度結構靜應力23臂架全伸,在最大工作幅度,起吊相應的額定起重量PmPimx驗證吊臂全伸的強度和剛度結構靜應力4C.2.1應力測試點的選擇a)均勻高應力區(qū):該區(qū)應力達到屈服應力時,會引起結構件的永久變形;b)應力集中區(qū):該區(qū)內屈服應力的出現不會引起結構件整體的永久變形,但應力集中會影響結構件的疲勞壽命,如孔眼、銳角、焊縫、鉸點等斷面劇變處;c)彈性屈服區(qū):如受壓桿的彈性屈服,從應力看,該區(qū)的最大應力并沒有達到材料的屈服強度,但可因發(fā)生撓曲或過大變形而導致結構的破壞。a)應變片貼在集中載荷作用處或集中載荷處20mm范圍之內;b)應變片貼在集中載荷作用處20mm范圍之外,承受變矩接近最大值,且局部擠壓應力影響較小支腿伸出段的根部和臂架伸出段的根部的應力測定。根據選擇好的測試部位和確定的測試點,繪制測點分布圖,對貼片統(tǒng)一編號,并指明應變片或應變根據表C.1給定的測試工況和載荷進行測試,測得結構的最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