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熱工設計_第1頁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_第2頁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_第3頁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_第4頁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

主要符號

Ate一—室外計算溫度波幅

Ati——室內計算溫度波幅

A0i——內表面溫度波幅

a——導溫系數,導熱系數和蓄熱系數的修正系數

B——地面吸熱指數

b一一材料層的熱滲透系數

c---比熱容

D——熱惰性指標

Ddi一一采暖期度日數

F---傳熱面積

H一一蒸汽滲透阻

I一一太陽輻射照度

K一一傳熱系數

Pe---室外空氣水蒸氣分壓力

Pi——室內空氣水蒸氣分壓力

R---熱阻

Ro---傳熱阻

Ro.min---最小傳熱阻

Ro.E---經濟傳熱阻

Re---外表面換熱阻

Ri---內表面換熱阻

S——材料蓄熱系數

te——室外計算溫度

ti一一室內計算溫度

td---露點溫度

tw——采暖室外計算溫度

tsa---室外綜合溫度

[△t]——室內空氣與內表面之間的允許溫差

Ye---外表面蓄熱系數

Yi---內表面蓄熱系數

Z——采暖期天數

ae---外表面換熱系數

ai---內表面換熱系數

0——表面溫度,內部溫度

9i.max——內表面最高溫度

口一一材料蒸汽滲透系數

vo---衰減倍數

Vi——室內空氣到內表面的衰減倍數

€0——延遲時間

€i——室內空氣到內表面的延遲時間

P一—太陽輻射吸收系數

P0一—材料干密度

<1)——空氣相對濕度

3——材料濕度或含水率

[△3]一—保溫材料重量濕度允許增量

入一一材料導熱系數

第一章總則

第1.0.1條為使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與地區(qū)氣候相適應,保證室內基本的熱環(huán)境要求,

符合國家節(jié)約能源的方針,提高投資效益,制訂本規(guī)范。

第1.0.2條本規(guī)范適用于新建、擴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熱工設計。

本規(guī)范不適用于地下建筑、室內'溫濕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簡易的臨時

性建筑。

第L0.3條建筑熱工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要求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標準、

規(guī)范的要求。

第二章室外計算參數

第2.0.1條圍護結構根據其熱惰性指標D值分成四種類型,其冬季室外計算溫度te應

按表2.0.1的規(guī)定取值。

圍護結構冬季室外計算溫度te(℃)表2.0.1

圍護結構冬季室外計算溫度t.(C)表2.0.1

類型熱情性指標D值人的取值

IX0

n4.1~6.0

■L6?4.03%+0*7A.m

W5

注:①熱情性指標D值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二中(二)的規(guī)定計算.

②t.和Km分別為采暖室外計算溫度和累年最低一個日平均溫度.

③冬季室外計算溫度4應取整數值.

④全國主要城市四種類型醫(yī)護結構冬季室外計算溫度t.值,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

三附表3.1采用.

第2.0.2條圍護結構夏季室外計算溫度平均值te,應按歷年最熱一天的日平均溫度的

平均值確定。圍護結構夏季室外計算溫度最高值te.max,應按歷年最熱一天的最高溫度的平

均值確定。

圍護結構夏季室外計算溫度波幅值Ate,應按室外計算溫度最高值te.max與室外計算溫

度平均值te的差值確定。

注:全國主要城市的te、te.max、和Ate值,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

第2.0.3條夏季太陽輻射照度應取各地歷年七月份最大直射輻射日總量和相應日期總

輻射日總量的累年平均值,通過計算分別確定東、南、西、北垂直面和水平面上逐時的太陽

輻射照度及晝夜平均值。

注:全國主要城市夏季太陽輻射照度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

第三章建筑熱工設計要求

第一節(jié)建筑熱工設計分區(qū)及設計要求

第3.1.1條建筑熱工設計應與地區(qū)氣候相適應.建筑熱工設計分區(qū)及設計要求應符合表

3.1.1的規(guī)定。全國建筑熱工設計分區(qū)應按本規(guī)范附圖8.1采用。

建筑熱工設計分區(qū)及設計要求表3.1.1

建筑熱工設計分區(qū)及設計要求表3.1?1

分區(qū)指標

分區(qū)名稱設計要求

主要指標輔助指標

最冷月平均日平均溫度

必須充分滿足冬季保溫要

產東地區(qū)溫度冬U的天數

求,一般可不考慮品事防熱

K45d

最冷月平均日平均溫度

應滿足冬季保溫要求,部分

塞冷地區(qū)溫度奇C的天數

地區(qū)兼顧旦季防熱

0-10*C90~145d

最冷月平均溫度日平均溫度46

夏熱冬冷0-10C,最熱月的天數0~9歸,必須滿足夏季防熱要求,適

地區(qū)平均溫度25日平均溫度)25U當兼顧冬季保溫

?30。的天數40?UOd

最冷月平均溫度

縣熱冬暖日平均溫度合25'C必須充分滿足星季防熱要

>10-C,最熱月平

地區(qū)的天數100?200d求,一般可不考慮冬季保溫

均溫度25?29C

最冷月平均溫度0

日平均溫度46部分地區(qū)應考慮冬垂保溫,

溫和地區(qū)?13U,最熱月平

的天數0?90d一般可不考慮曳季防熱

均溫度18?25c

第二節(jié)冬季保溫設計要求

第3.2.1條建筑物宜設在避風和向陽的地段。

第3.2.2條建筑物的體形設計宜減少外表面積,其平、立面的凹凸面不宜過多。

第3.2.3條居住建筑,在嚴寒地區(qū)不應設開敞式樓梯間和開敞式外廊;在寒冷地區(qū)不

宜設開敞式樓梯間和開敞式外廊。公共建筑,在嚴寒地區(qū)出入口處應設門斗或熱風幕等避風

設施;在寒冷地區(qū)出入口處宜設門斗或熱風幕等避風設施。

第3.2.4條建筑物外部窗戶面積不宜過大,應減少窗戶縫隙長度,并采取密閉措施。

第3.2.5條外墻、屋頂、直接接觸室外空氣的樓板和不采暖樓梯間的隔墻等圍護結構,

應進行保溫驗算,其傳熱阻應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區(qū)要求的最小傳熱阻。

第3.2.6條當有散熱器、管道、壁龕等嵌入外墻時,該處外墻的傳熱阻應大于或等于

建筑物所在地區(qū)要求的最小傳熱阻。

第3.2.7條圍護結構中的熱橋部位應進行保溫驗算,并采取保溫措施。

第3.2.8條嚴寒地區(qū)居住建筑的底層地面,在其周邊一定范圍內應采取保溫措施。

第.2.9條圍護結構的構造設計應考慮防潮要求。

第三節(jié)夏季防熱設計要求

第3.3.1條建筑物的夏季防熱應采取自然通風、窗戶遮陽、圍護結構隔熱和環(huán)境綠化

等綜合性措施。

第3.3.2條建筑物的總體布置,單體的平、剖面設計和門窗的設置,應有利于自然通

風,并盡量避免主要房間受東、西向的日曬。

第3.3.3條建筑物的向陽面,特別是東、西向窗戶,應采取有效的遮陽措施。在建筑

設計中,宜結合外廊、陽臺、挑檐等處理方法達到遮陽目的。

第3.3.4條屋頂和東、西向外墻的內表面溫度,應滿足隔熱設計標準的要求。

第3.3.5條為防止潮霉季節(jié)濕空氣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園所等場所的地

面下部宜采取保溫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層宜采用微孔吸濕材料。

第四節(jié)空調建筑熱工設計要求

第3.4.1條空調建筑或空調房間應盡量避免東、西朝向和東、西向窗戶。

第3.4.2條空調房間應集中布置、上下對齊。溫濕度要求相近的空調房間宜相鄰布置。

第3.4.3條空調房間應避免布置在有兩面相鄰外墻的轉角處和有伸縮縫處。

第3.4.4條空調房間應避免布置在頂層;當必須布置在頂層時,屋頂應有良好的隔熱

措施。

第3.4.5條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調房間的凈高宜降低。

第3.4.6條空調建筑的外表面積宜減少,外表面宜采用淺色飾面。

第3.4.7條建筑物外部窗戶當采用單層窗時,窗墻面積比不宜超過0.30;當采用雙層

窗或單框雙層玻璃窗時,窗墻面積比不宜超過0.40。

第3.4.8條向陽面,特別是東、西向窗戶,應采取熱反射玻璃、反射陽光涂膜、各種

固定式和活動式遮陽等有效的遮陽措施。

第3.4.9條建筑物外部窗戶的氣密性等級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窗空氣滲透

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GB7107規(guī)定的III級水平。

第3.4.10條建筑物外部窗戶的部分窗扇應能開啟。當有頻繁開啟的外門時?,應設置門

斗或空氣幕等防滲透措施。

第3.4.11條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

GBJ19規(guī)定的要求。

第3.4.12條間歇使用的空調建筑,其外圍護結構內側和內圍護結構宜采用輕質材

料。連續(xù)使用的空調建筑,其外圍護結構內側和內圍護結構宜采用重質材料。圍護結構的構

造設計應考慮防潮要求。

第四章圍護結構保溫設計

第一節(jié)圍護結構最小傳熱阻的確定

第4.1.1條設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其圍護結構的傳熱阻應根據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且應符合國家有關節(jié)能標準的要求,其最小傳熱阻應按下式計算確定:

式中Ro,min---圍護結構最小傳熱阻(nf,K/W);

ti一一冬季室內計算溫度(C),一般居住建筑,取18C;高級居住建筑,醫(yī)療、

托幼建筑,取20C;

te一一圍護結構冬季室外計算溫度(℃),按本規(guī)范第2.0.1條的規(guī)定采用;

n一一溫差修正系數,應按表4.1.1—1采用;

Ri——圍護結構內表面換熱阻(nf,K/W),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二附表2.2采用;

[At]——室內空氣與圍護結構內表面之間的允許溫差(℃),應按表4.1.1—2采

用。

溫差修正系數n值表4.1.4—1

溫差修正系數n值表4.L4—1

易基修正系數

圍護結構及其所處情況

n值

外堵、平屋頂及與室外空氣直接接觸的樓板等1.00

帶通風同層的平屋頂、坡屋頂頂棚及與室外空氣相通的不采

暖地下室上面的樓板等a90

與有外門窗的不采暖樓梯間相銘的隔熠:

1Z層建筑a60

7?30層建筑a50

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樓板:

外堵上有窗戶時a75

外堵上無窗戶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上時0.60

外堵上無窗戶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下時a40

與有外門窗的不采暖房間相鄰的隔堵0.70

與無外門窗的不采暖房同相鄰的隔堵a40

伸縮縫、沉降縫堵a30

抗器縫堵a70

室內空氣與圍護結構內表面之間的允許溫差(C)

表4.1.1—2

平屋頂和坡屋頂

建筑物和房同類型外墻

屋頂頂棚

居住建筑、醫(yī)院和幼兒園等6.04.0

辦公樓、學校和門診部等6.045

禮堂、食堂和體育館等7.05.5

室內空氣潮濕的公共建筑I

不允許外堵和頂棚內表面結露時ti—U0*8(tl-td)

允許外崎內表面結露,但不允許頂棚1.0Q9(ti—U)

內表面結露時

注:①潮濕房間系指室內溫度為13~24U,相對濕度大于75%,或室內溫度高于

24U,相對濕度大于60%的房間.

②表中“、打分別為室內空氣溫度和露點溫度(U).

③對于直接接觸室外空氣的樓板和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樓板,當有人長期停

留時,取允許溫差EAX]等于256;當無人長期停留時,取允許溫差

[A。等于5.0U.

第4.1.2條當居住建筑、醫(yī)院、幼兒園、辦公樓、學校和門診部等建筑物的外墻為輕

質材料或內側復合輕質材料時,外墻的最小傳熱阻應在按式(4.1.1)計算結果的基礎上進

行附加,其附加值應按表4.1.2的規(guī)定采用。

輕質外墻最小傳熱阻的附加值(%)表4.1.2

輕質外墻最小傳熱阻的附加值(%)表4.1.2

當建筑物處當建筑物處

外堵材料與構造在連續(xù)供熱在間歇供熱

熱網中時熱網中時

密度為800?1200k〃n?的輕骨料混凝土單一

15-203070

材料堵體

密度為500~800kg/mS的輕混凝土單一材料

墻體;外側為疲或混凝土、內側復合輕混凝土20?3040?60

的熠體

平均密度小于500kg/u?的輕質復合堵體]外

側為曲或混凝土、內側復合輕質材料(如巖30?1060To

棉、礦棉、石膏板等)堵體

第4.1.3條處在寒冷和夏熱冬冷地區(qū),且設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和醫(yī)院、幼兒園、

辦公樓、學校、門診部等公共建筑,當采用HI型和IV型圍護結構時,應對其屋頂和東、西外

墻進行夏季隔熱驗算。如按夏季隔熱要求的傳熱阻大于按冬季保溫要求的最小傳熱阻,應按

夏季隔熱要求采用。

第二節(jié)圍護結構保溫措施

第4.2.1條提高圍護結構熱阻值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采用輕質高效保溫材料與磚、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組成的復合結構。

二、采用密度為500?800kg/的輕混凝土和密度為800?1200kg/的輕骨料混凝土作為單

一材料墻體。

三、采用多孔粘土空心磚或多排孔輕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塊墻體。

四、采用封閉空氣間層或帶有鋁箔的空氣間層。

第4.2.2條提高圍護結構熱穩(wěn)定性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采用復合結構時,內外側宜采用磚、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等重質材料,中間復合輕

質保溫材料。

二、采用加氣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輕混凝土單一材料墻體時,內外側宜作水泥砂

漿抹面層或其他重質材料飾面層

第三節(jié)熱橋部位內表面溫度驗算及保溫措施

第4.3.1條圍護結構熱橋部位的內表面溫度不應低于室內空氣露點溫度。

第4.3.2條在確定室內空氣露點溫度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內空氣相對濕度均

應按60%采用。

第4.3.3條圍護結構中常見五種形式熱橋(見圖4.3.3)其內表面溫度應按下列規(guī)定驗

算:

aa

9'i

'W".777

^ZZZZZZZZZL

不小于lQran0

圖43.3常見五種形式熱橋

一、當肋寬與結構厚度比a/6小于或等于1.5時,

%=砂0士?(什(4.X3-1)

0*界0

式中伊l——熱橋部位內表面溫度(V);

ti——室內計算溫度(t);

t.——室外計算溫度(t),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1

中I型圍護結構的室外計算溫度采用;

Ro——非熱橋部位的傳熱阻(m2*K/W);

Rfo——熱橋部位的傳熱阻(m〃K/W);

Ri——內表面換熱阻,取0.11m〃K/W;

q——修正系數,應根據比值aA,按表4.3.3-1或表

4.3.3—2采用0

修正系數n值表4.&8—1

熱橋肋寬與結構厚度比08

形式0.020.06aioa200.400.600.801.00L50

(1)0.12a240.380.55(L740.330.870.900.95

(2)0.070.150.26a42a620.730.810.850.94

(3)0.250.50a96L26L271.21L161.10LOO

(4)0.040.10a17a32a500.620.710.770.89

修正系數n值表4.瓦8—2

熱橋肋寬與結構厚度比“6

8i/6

形式OL040.06aos0.100.120.140.16OL18

0.500.011a0250.044ama1020.136a1700.205

(5)0.250.006a0140.025a040a0540.0740.0920.112

注:“6的中間值可用內插法確定.

二、當脅寬與結構厚度比a墩3大于L5時,

伊尸“蕊用

(4.3.3-2)

第4.3.4條單一材料外墻角處的內表面溫度和內側最小附加熱阻,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例―紀錚?R正(4,X4-1)

qt■一高;〉Ri

(4.3.4-2)

式中伊]——外墻角處內表面溫度(*C);

2

H1aLmin——內側最小附加熱阻(m?K/W);

a——室內計算溫度(9為

——室外計算溫度(C),按本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41中I

型圍護結構的室外計算溫度采用;

如——室內空氣露點溫度(C);

Ri——外墻角處內表面換熱阻,取0.11m2*K/w;

Rt——外墻傳熱阻(m2*K/W);

4——比例系數,根據外墻熱阻R值,按表4?3.4采用。

比例系數&值表4.瓦4

外燔熱阻R(m2?K/W)比例系數1

aio-a401.42

a4i~a491.72

G50~L501.73

第4.3.5條除第4.3.3條中常見五種形式熱橋外,其他形式熱橋的內表面溫度應進行溫

度場驗算。當其內表面溫度低于室內空氣露點溫度時,應在熱橋部位的外側或內側采取保溫

措施。

第四節(jié)窗戶保溫性能、氣密性和面積的規(guī)定

第4.4.1條窗戶的傳熱系數應按經國家計量認證的質檢機構提供的測定值采用;如無

上述機構提供的測定值時,可按表4.4.1采用。

窗戶的傳熱系數表4.1.1

窗戶的傳熱系數表4.41

窗框窗戶空氣層厚窗框窗洞傳熱系數

材料類型度(mm)面積比(%)K(W/m2.K)

單層窗—20-306.4

1220-303.9

單框雙

1620-303.7

玻窗

鋼、鋁20?3020-30

雙層窗100—14020-30&0

單層+單

100?14020-302.5

框雙玻窗

單層窗—30-404.7

1230-4027

單框雙

1630-402.6

破窗

木、塑料20?3030-402.5

雙層窗100?14030-402.3

單層+單

100?14030-402.0

框雙破窗

注:①本表中的窗戶包括一般窗戶、天窗和陽臺門上部帶玻璃部分“

②陽臺門下部門肚板部分的傳熱系數,當下部不作保溫處理時,應按表中值

采用;當作保溫處理時,應按計算確定.

③本表中未包括的新型窗戶,其傳熱系數應按測定值采用.

第4.4.2條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外部窗戶的保溫性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一、嚴寒地區(qū)各朝向窗戶,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窗保溫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

法》GB8484規(guī)定的II級水平。

二、寒冷地區(qū)各朝向窗戶,不應低于上述標準規(guī)定的V級水平;北向窗戶,宜達到上述

標準規(guī)定的W級水平。

第4.4.3條陽臺門下部門肚板部分的傳熱系數,嚴寒地區(qū)應小于或等于1.35W/(ltf?K);

寒冷地區(qū)應小于或等于1.72W/(m!?K)?

第4.4.4條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窗戶的氣密性,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一、在冬季室外平均風速大于或等于3.Om/s的地區(qū),對于1?6層建筑,不應低于現行

國家標準《建筑外窗空氣滲透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GB71O7規(guī)定的1H級水平;對于7?30

層建筑,不應低于上述標準規(guī)定的II級水平。

二、在冬季室外平均風速小于3.Om/s的地區(qū),對于1?6層建筑,不應低于上述標準規(guī)

定的IV級水平;對于7?30層建筑,不應低于上述標準規(guī)定的m級水平。

第4.4.5條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墻面積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一、當外墻傳熱阻達到按式(4.1.1)計算確定的最小傳熱阻時,北向窗墻面積比,不

應大于0.20;東、西向,不應大于0.25(單層窗)或0.30(雙層窗);南向,不應大于0.35。

二、當建筑設計上需要增大窗墻面積比或實際采用的外墻傳熱阻大于按式(4.1.1)計

算確定的最小傳熱阻時,所采用的窗墻面積比和外墻傳熱阻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五的規(guī)定。

第五節(jié)采暖建筑地面熱工要求

第4.5.1條采暖建筑地面的熱工性能,應根據地面的吸熱指數B值,按表4.5.1的規(guī)

定,劃分成三個類別。

采暖建筑地面熱工性能類別表4.&1

地面熱工性能類別B值〔W/(m2?955/)〕

I<17

n17?23

■>23

注:地面吸熱指數B值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二中(三)的規(guī)定計算.

第4.5.2條不同類型采暖建筑對地面熱工性能的要求,應符合表4.5.2的規(guī)定。

不同類型采暖建筑對地面熱工性能的要求表4.5.2

采暖建筑類型對地面熱工性能的要求

高級居住建筑、幼兒園、托兒所、療養(yǎng)院等宜采用I類地面

一般居住建筑、辦公樓、學校等可采用n類地面

臨時逗留用房及室溫高于23c的采暖房同可采用■類地面

第4.5.3條嚴寒地區(qū)采暖建筑的底層地面,當建筑物周邊無采暖管溝時,在外墻

內側0.5~1.0m范圍內應鋪設保溫層,其熱阻不應小于外墻的熱阻。

第五章圍護結構隔熱設計

第一節(jié)圍護結構隔熱設計要求

第5.1.1條在房間自然通風情況下,建筑物的屋頂和東、西外墻的內表面最高溫度,

應滿足下式要求:

0i?maxWte.max(5.1.1)

式中0i-max——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二中(A)的規(guī)定

計算;

te.max——夏季室外計算溫度最高值(℃),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

第二節(jié)圍護結構隔熱措施

第5.2.1條圍護結構的隔熱可采用下列措施:

一、外表面做淺色飾面,如淺色粉刷、涂層和面磚等。

二、設置通風間層,如通風屋頂、通風墻等。通風屋頂的風道長度不宜大于10m。間層

高度以20cm左右為宜?;鶎由厦鎽?cm左右的隔熱層。夏季多風地區(qū),檐口處宜采用兜

風構造。

三、采用雙排或三排孔混凝土或輕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塊墻體。

四、復合墻體的內側宜采用厚度為10cm左右的磚或混凝土等重質材料。

五、設置帶鋁箔的封閉空氣間層。當為單面鋁箔空氣間層時,鋁箔宜設在溫度較高的一

側。

六、蓄水屋頂。水面宜有水浮蓮等浮生植物或白色漂浮物。水深宜為15?20cm。

七、采用有土和無土植被屋頂,以及墻面垂直綠化等。

第六章采暖建筑圍護結構防潮設計

第一節(jié)圍護結構內部冷凝受潮驗算

第6.1.1條外側有卷材或其他密閉防水層的平屋頂結構,以及保溫層外側有密實保護

層的多層墻體結構,當內側結構層為加氣混凝土和磚等多孔材料時,應進行內部冷凝受潮驗

算。

第6.1.2條采暖期間,圍護結構中保溫材料因內部冷凝受潮而增加的重量濕度允許增

量,應符合表6.1.2的規(guī)定。

采暖期間保溫材料重量

濕度的允許增量。㈤(%)表6.1.2

重量濕度允許熠量

保溫材料名稱

多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加氣混凝土等),PO=500

4

~700kg,/rn?

水泥膨脹珍珠巖和水泥膨脹姓石等,出=300~

6

500kg/m?

祈青膨脹珍珠巖和瀝青膨脹姓石等,rxj=300~

7

400kg/n?

水泥纖維板5

獷棉、巖棉、玻璃棉及其制品〈板或氈)3

聚泰乙埼泡沫塑料15

礦查和爐渣填料2

第6.1.3條根據采暖期間圍護結構中保溫材料重量濕度的允許增量,冷凝計算界面內

側所需的蒸汽滲透阻應按下式計算:

04-10.出口司II已.用

24Z十

式中Hz——冷凝計算界面內側所需的蒸汽滲透阻(m2*h

?Pa/g);

H”——冷凝計算界面至圍護結構外表面之間的蒸汽滲

透阻(m2?h?Pa/g);

Pi——室內空氣水蒸氣分壓力(Pa),根據室內計算溫

度和相對濕度確定;

P.——室外空氣水蒸氣分壓力(Pa),根據本規(guī)范附錄

三附表3.1查得的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和平均

相對溫度確定;

產川——冷凝計算界面處與界面溫度&對應的飽和水

蒸氣分壓力(Pa);

Z——采暖期天數,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1的

規(guī)定;

口司——采暖期間保溫材料重量濕度的允許增量(%),

應按表6.1.2中的數值直接采用;

A——保溫材料的干密度(kg/m3)?

功——保溫材料厚度(m)。

第6.1.4條冷凝計算界面溫度應按下式計算:

(6.1.4)

式中%——冷凝計算界面溫度

”——室內計算溫度(C).

U——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

三附表3.1的規(guī)定;

&、演——分別為圍護結構傳熱阻和內表面換熱阻(m*?

K/W);

&A——冷凝計算界面至圍護結構內表面之間的熱阻(m2

?K/W)。

第6.1.5條冷凝計算界面的位置,應取保溫層與外側密實材料層的交界處(見圖6.1.5)。

&i

㈤外墻

圖加1.5冷凝計算界面

第6.1.6條對于不設通風口的坡屋頂,其頂棚部分的蒸汽滲透阻應符合下式要求:

Ho.i>1.2(Pi-Pe)

(6.1.6)

式中Ho.i——頂棚部分的蒸汽滲透阻(nV?h-Pa/g);

Pi、Pe——分別為室內和室外空氣水蒸氣分壓力(Pa)。

第6.1.7條圍護結構材料層的蒸汽滲透阻應按下式計算:

H=6/u

(6.1.7)

式中H---材料層的蒸汽滲透阻(而?h?Pa/g);

5——材料層的厚度(m);

U——材料的蒸汽滲透系數(g/(m2?h?Pa)),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四附表4.1采用。

注:①多層結構的蒸汽滲透阻應按各層蒸汽滲透阻之和確定。

②封閉空氣間層的蒸汽滲透阻取零。

③某些薄片材料和涂層的蒸汽滲透阻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四附表4.3采用。

第二節(jié)圍護結構防潮措施

第6.2.1條采用多層圍護結構時,應將蒸汽滲透阻較大的密實材料布置在內側,而將

蒸汽滲透阻較小的材料布置在外側。

第6.2.2條外側有密實保護層或防水層的多層圍護結構,經內部冷凝受潮驗算而必須

設置隔汽層時,應嚴格控制保溫層的施工濕度,或采用預制板狀或塊狀保溫材料,避免濕法

施工和雨天施工,并保證隔汽層的施工質量。對于卷材防水屋面,應有與室外空氣相通的排

濕措施。

第6.2.3條外側有卷材或其他密閉防水層,內側為鋼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平屋頂結

構,如經內部冷凝受潮驗算不需設隔汽層,則應確保屋面板及其接縫的密實性,達到所需的

蒸汽滲透阻。

附錄一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附表1.1

名詞曾用名詞名詞解釋

逐年,特指整編氣象資料時,所采用的以往一段連續(xù)年

歷年

份中的每一年

多年,特指整編氣象資料時,所采用的以往一段連續(xù)年

累年歷年

份(不少于3年)的累計

設計計算累年日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c的天數.這一天數僅用

用采暖期于建筑熱工設計計算,故稱設計計算用采暖期天數.各地實

天數標的采暖期天數,應按當地行政或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執(zhí)行.

采暖期度室內溫度18c與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之間的溫差值乘

日數以采暖期天數

地方太當地太以太陽正對當地子午線的時刻為中午12時所推算出的

陽時陽時時間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

以太陽為輻射源,在某一表面上形成的輻射照度

昭一as隹

f技h柏在穩(wěn)態(tài)條件下,hn厚的物體,兩側表面溫差為21b

導林東數

內通過Ln?面積傳遞的熱量

1kg的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熱

比熱容比熱

密度容量hn3的物體所具有質量

當某一足夠厚度單一材料層一側受到諧波熱作用時,表

M科翦烝

面溫度將按同一周期波動,通過表面的熱流波幅與表面溫度

系數

波幅的比值.其值越大,材料的熱穩(wěn)定性越好

名詞曾用名詞名詞解釋

表面蓄熱在周期性熱作用下,物體表面溫度升高或降低1C時,

系數在lh內,InF表面積貯存或釋放的熱量

材料的導熱系數與其比熱容和密度乘積的比值,表征物

熱擴散

導溫系數體在加熱或冷卻時各部分溫度趨于一致的能力.其值越大,

系數

溫度變化的速度越快.

建筑物及房向各面的圍擋物.它分透明和不透明兩部

分工不透明的圉護結構有堵、屋頂和樓板等;透明圍護結構

圍護結構

有窗戶、天窗和陽臺門等.按是否同室外空氣直接接觸,又

可分外圍護結構和內圉護結構

外圍護同室外空氣直接接觸的圍護結構,如外燔、屋頂、樓板、

結構外門和外窗等

內圍護不同室外空氣直接接觸的圍護結構,如隔堵、樓板、內

結構門和內窗等

表征圍護結構本身或其中某層材料阻抗傳熱能力的物

熱阻

理量

內表面內表面熱圍護結樹內表面溫度與室內空氣溫度之差為lC,lh內

換熱系數轉移系數通過1加1表面積傳遞的熱量

內表面內表面熱

內表面換熱系數的倒數

換熱阻轉移阻

外表面外表面熱圍護結構外表面溫度與室外空氣溫度之差為lC,lh內

換熱系數轉移系數通過1峭表面積傳遞的熱量

外表面外表面熱

外表面換熱系數的倒數

換熱阻轉移阻

總傳熱在穩(wěn)態(tài)條件下,圍護結構兩側空氣溫度為lC,lh內逋

傳熱系數

系數過luF面積傳遞的熱量

名同曾用名詞名詞解釋

表征圍護結構(包括兩惻表面空氣邊界層)阻抗傳熱能

傳熱阻總熱阻

力的物理員.為傳熱系數的倒數

特指設計計算中容許采用的圍護結構傳熱阻的下限值.

最小最小規(guī)定最小傳熱阻的目的,是為了限制通過圍護結構的傳熱員

傳熱阻總熱阻過大,防止內表面冷凝,以及限制內表面與人體之同的輻射

換熱量過大而使人體受涼

圍護結構第位面積的建造贄用(初次投資的折舊費)與

經濟

經臍熱阻使用費用(由圍護結構單位面積分儺的采暖運行費和設備折

傳熱阻

舊費)之和達到最小值時的傳熱阻

表征圍護結構對溫度波衰減快慢程度的無量綱指標.單

熱情性一材料圍護結構,D=RS;多層材料圍護結構,D=2RB.

指標式中H為圍護結構材料層的熱阻,8為相應材料層的蓄熱系

3值)數.。值越大,溫度波在其中衰減越快,圍護結構的熱穩(wěn)定

性越好

困護結構

在周期性熱作用下,圍護結構本身抵抗溫度波動的能

的熱穩(wěn)

力.圍護結構的熱惰性是影響其熱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

定性

房間的在室內外周期性熱作用,整個房間抵抗溫度波動的能

熱穩(wěn)定性力.房何的熱穩(wěn)定性主要取決于內外國護結構的熱穩(wěn)定性

窗堵窗戶洞口面積與房間立面單元面積(即房間層高與開間

窗堵比

面積比定位線圍成的面積)的比值

溫度波幅當溫度呈周期性波動時,最高值或最低值與平均值之差

室外空氣溫度h與太陽輻射當量溫度區(qū)/Q之和,即g

綜合溫度=t.+pl/tfc,式中p為太陽輻射吸收系數,I為太陽輻射照

度,Q為外表面換熱系數

困護結構內側空氣溫度穩(wěn)定,外側受室外綜合溫度或室

總衰減

衰減倍數外空氣溫度諧波作用,室外綜合溫度或室外空氣溫度諧波波

倍數

幅與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諧波波幅的比值

名詞曾用名詞名詞解釋

圍護結構內側空氣溫度穩(wěn)定,外惻受室外綜合溫度或室

總延遲外空氣溫度諧波作用,圉護結構內表面溫度造波最高值(或

延遲時間

時間最低值)出現時向與室外綜合溫度或室外空氣溫度諧波最高

值(或最低值)出現時何的差值

在大氣壓力一定、含濕量不變的情況下,未飽和的空氣

露點溫度

因冷卻而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的溫度

冷凝特指圍護結構表面溫度低于附近空氣露點溫度時,表面

凝結

或結露出現冷凝水的現象

水蒸氣

在一定溫度下濕空氣中水蒸氣部分所產生的壓力

分壓力

飽和水蒸

空氣中水蒸氣呈飽和狀態(tài)時水蒸氣部分所產生的壓力

氣夕壓力

空氣相空氣中實際的水蒸氣分壓力與同一溫度下飽和水蒸氣

對濕度分壓力的百分比

蒸氣滲Un厚的物體,兩側水蒸氣分壓力差為IPa,山內通過

透系數Im2面積滲的水蒸氣量

蒸汽滲圍護結構或某一材料層,兩側水蒸氣分壓力整為1P8,

透阻通過1m?面積滲透1g水分層所需要的時同

附錄二建筑熱工設計計算公式及參數

(-)熱阻的計算

1桿單一材料層的熱阻應按下式計算:

R=6/X(附2.1)

式中R——材料層的熱阻(nf?K/W);

3---材料層的厚度(m);

X——材料的導熱系數(W/(m-K)),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四附表4.1和表注的規(guī)定

采用。

2桿多層圍護結構的熱阻應按下式計算:

R=R1+R2+...+Rn(附2.2)

2

式中R1+R2+...+Rn——各層材料的熱阻(m?K/W)0

3桿由兩種以上材料組成的、兩向非均質圍護結構(包括各種形式的空心砌塊,填充保

溫材料的墻體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磚),其平均熱阻應按下式計算:

R=[五區(qū)—------丁-(及+用)]甲(附Z3)

/2

Rm/E2■IT/wrX

式中R陽(ID?K/Wyj

幾一與熱流方向唾直的總傳熱面積(n?),

(見附圖2.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