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誡子書-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_第1頁
15 誡子書-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_第2頁
15 誡子書-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_第3頁
15 誡子書-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_第4頁
15 誡子書-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5誡子書【教學目標】1.繼續(xù)學習文言文,積累重點詞語和文言知識。2.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3.感受傳統(tǒng)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窘虒W重難點】1.教學重點:(1)進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點,積累重點詞語和文言知識。(2)理解文意,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2.教學難點:感受傳統(tǒng)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提升古典文學素養(yǎng)?!菊n前準備】教學多媒體課件,有關諸葛亮的資料?!菊n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2.厘清文章思路,體會作者情感?!窘虒W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教師:(出示課件1)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這首詩寫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出示課件2)那么,這樣如此智慧的人,又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諸葛亮的《誡子書》去看看吧。教師板書課題:15誡子書(出示課件3)二、自主學習,知識備查1.學生查閱文本相關資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師:教師出示課件,展示本課作者的相關知識,補充學生預習的不足。預設:(出示課件5)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陽),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草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tǒng)治者的支持,聯(lián)合孫權,對抗曹操,統(tǒng)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建興十二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陜西勉縣西南)。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fā)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馬”,利于山地運輸。有《諸葛亮集》。(2)寫作背景教師講解:教師出示課件,講解這課的寫作背景,為后面同學們理解本文內容做準備。預設:(出示課件6)這篇文章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寫于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一生效忠劉氏父子,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國家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誡子書》,告誡兒子諸葛瞻要讀書修身、靜心養(yǎng)德。2.預習檢查,夯實基礎。(1)讀一讀生字詞。(出示課件7)(2)解一解詞語。(出示課件8)靜以修身: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yǎng)身心。儉以養(yǎng)德:節(jié)儉有助于養(yǎng)成質樸勤勞的德操。寧靜致遠:平穩(wěn)靜謐的心態(tài),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三、新課學習,整體感知教師點撥:斷句讀方法歸納(出示課件9)根據語意斷句讀,根據語錄體的特點斷句讀;通過分析句式特點(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斷句讀,通過“之乎者也矣”等語氣詞斷句讀。教師:同學們,采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出示課件10)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教師:同學們,根據朗讀停頓指導朗讀課文,然后疏通文意。我們要注意紅色詞語,重點識記。預設:(出示課件11)教師:同學們疏通了這段內容,下面對照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這段文字。(學生同桌之間互譯,互相糾正彼此錯誤。)預設:(出示課件12)【譯文】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的行為操守,以寧靜專一來修養(yǎng)身心,用節(jié)儉來培養(yǎng)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教師:同學們,根據朗讀停頓指導朗讀課文,然后疏通文意,我們要注意紅色詞語,重點識記。預設:(出示課件13)教師:同學們疏通了這段內容,對照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這段文字。(學生同桌之間互譯,互相糾正彼此錯誤。)預設:(出示課件13)【譯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于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定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教師:同學們,根據朗讀停頓指導朗讀課文,然后疏通文意。我們要注意紅色詞語,重點識記。預設:(出示課件14)教師:同學們疏通了這段內容,下面對照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這段文字。(學生同桌之間互譯,互相糾正彼此錯誤。)預設:(出示課件14)【譯文】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最終枯敗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屋舍,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教師:結合前面的字詞分析,試著解釋一下文章題目的含義。(出示課件15)(結合注釋,分析回答。)出示題目:誡子書學生分析:告誡、勸勉之義。教師指正:即諸葛亮寫給兒子的旨在告誡、勸勉的信。四、細讀課文,精讀細研1.作者主要表達了什么觀點?(出示課件16)(學生朗讀課文,分析歸納回答。)學生: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教師追問:從哪兩方面進行說明的?(出示課件16)(學生朗讀課文,分析歸納回答。)學生:分別從治學和修身兩個方面進行說明的,一正一反,說服力強。2.諸葛亮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出示課件17)(學生朗讀課文,分析歸納回答。)學生:立志、學習、惜時。教師追問:這些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出示課件17)(學生朗讀課文,討論分析回答。)學生:他主張以儉養(yǎng)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教師補充: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志向的培養(yǎng)又必須砥礪品德。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钡暮诵氖且粋€“靜”字。“儉以養(yǎng)德”與“靜”有何關系?(出示課件18)(學生朗讀課文,討論分析回答。)學生:因為節(jié)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始終保持內心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教師補充:“儉以養(yǎng)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教師: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課件19)教師點撥:同學們回答本題,可以結合課文寫作背景來分析回答。(學生朗讀課文,討論分析回答。)學生: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理清文章思路基礎上,挖掘文章內涵。2.了解與文章相關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討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窘虒W過程】一、回顧上課,導入新課上節(jié)課我們具體分析了文章內容及諸葛亮對兒子教誨的觀點,那么諸葛亮自身又是如何實踐的呢?在現實生活中有什么意義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了解一下。(出示課件20)二、深讀課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問題1.諸葛亮希望兒子寧靜、淡泊又希望兒子能明志致遠而“接世”,如他自己當年隆中隱居不求聞達于諸侯與后來出山成為蜀國丞相,這是否矛盾?(出示課件21)(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學生:不矛盾。教師追問: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出示課件21)(學生默讀課文,討論分析理解。)學生1:“淡泊”不是棄世,“寧靜”也不是慵懶。其目的在靜心于學,修身養(yǎng)性,進而服務于社會國家,所謂致遠,是因達于天下而遠,因澤于后世而遠。是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學生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國古代士大夫和文人們的人生價值追求,他們入仕為官不是為了物質利益需求,而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洞髮W》里指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教師分析:這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到外的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的有識之士成長追求的目標,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種為人的社會觀念,是傳統(tǒng)意識中個人價值的最高體現。所以諸葛亮最擔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兒子不“接世”,全文的勸誡以修身起,以高標準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處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為學、廣才正是君子最終能夠接世的途徑。(出示課件22)2.請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個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啟發(fā)。(出示課件23)(學生默讀課文,勾畫語句理解。)語句出示1: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學生分析: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能等到自己變老,和世界脫節(jié),才悲嘆歲月蹉跎,那將于事無補。語句出示2:非志無以成學。學生分析: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立大志,否則人生就沒有了方向。周總理在12歲的時候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大志向,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著他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二)字詞句歸納教師:同學們,我們一起把本課重點字詞句歸納一下。1.古今異義(出示課件24、25、26)夫君子之行古義: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fā)端。今義:丈夫。夫君子之行古義:操守、品德。今義:行為,行動。非寧靜無以致遠古義:這里指安靜,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義:指環(huán)境安靜,不嘈雜。險躁則不能治性古義:輕薄。今義:危險,驚險。險躁則不能治性古義:修養(yǎng)。今義:治理。非學無以廣才古義:增長。今義:廣泛;寬廣。年與時馳古義:疾行,指迅速逝去。今義:奔馳,奔跑。淫慢則不能勵精古義:懈怠。今義: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費的時間長。2.一詞多義(出示課件27)3.詞類活用(出示課件28)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大的目標。4.文言句式(出示課件29)倒裝句:將復何及賓語前置,即“將復及何”三、課堂小結1.這課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請你們概括本文的主題。(出示課件30)教師:要求一至兩名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指正。預設:本文是諸葛亮以一個父親的身份給他的兒子寫的一封信,勸勉兒子勤學勵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險躁”。2.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有著怎樣的感悟呢?(出示課件31)(師生共同討論,最后教師指正。)預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現實社會中充滿了誘惑,我們切不可隨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視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貴。它是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但對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3.我們一起明晰本課的寫作藝術,體會它的寫作特色。預設1:觀點鮮明,層次清晰。(出示課件32)本文在修身、立志、為人處世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觀點,分析了學與靜、才與學、學與志等方面的關系,觀點鮮明,說服力強。再如,從“靜”的重要性上看,因為節(jié)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儉以養(yǎng)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文章層次十分清晰。預設2:正反闡述,對比鮮明。(出示課件33)文章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了治學、修身的條件,勸誡兒子惜時并有所為。同時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四、課堂檢測,當堂反饋(出示課件35-43)要求學生當堂做完下列題目,師生再共同訂正,看看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教師及時要求學生鞏固。五、知識遷移,拓展延伸1.閱讀諸葛亮的事跡,與他有關的成語、俗語、歇后語、詩句、對聯(lián)及其軼事。(出示課件44-46)2.閱讀有關修身、惜時、立志等古今中外名句。(出示課件47、48)六、課后鞏固,布置作業(yè)(出示課件49)1.仔細閱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并說一說學習了本課之后有什么啟發(fā)。2.將本文改寫為一篇白話書信。寫作點撥:寫作本題時,首先要用現代書信格式,其次要在原文內容基礎上有所拓展,用現代漢語寫作,不是對原文的簡單翻譯;最后,行文用語要合乎人物身份。附錄:板書設計(出示課件34)【教學反思】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課堂上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后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lián)系現實實際談體會,開闊了學生視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