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級語文課后同步強化訓練-中考古文部分練習_第1頁
初中三年級語文課后同步強化訓練-中考古文部分練習_第2頁
初中三年級語文課后同步強化訓練-中考古文部分練習_第3頁
初中三年級語文課后同步強化訓練-中考古文部分練習_第4頁
初中三年級語文課后同步強化訓練-中考古文部分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三年級語文課后同步強化訓練——中

考古文部分練習

初中三年級語文課后同步強化訓練—中考古文部

分練習

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課文內容: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

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

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

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

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戰(zhàn)國時儒家學派的大師,被稱為亞圣,《孟子》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的書。

(二)、課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作者開頭列舉的六位歷史名人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從卑微到窮困而成長為明君賢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實想說明什么?做什么論據?想說

明造就人才,必須先經歷一番憂患磨難。做事實論據。

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結構上的作用?過渡,

承上啟下。由六位名君賢臣的事實過渡到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

經歷磨難的一般意義。

5、第二段所論證的觀點?要想成就大事業(yè),必須先經

歷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

6、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7、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的目的是什么?動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論證方法?用三個事實論據,兩個假設的反

面事實論據形成正反對比論證。

9、三個正面的事實論據是什么?L人恒過,然后能改。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10、三個正面事實論據論證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

人也要在困境中經受磨難才能奮發(fā)進取。

11、兩個假設的反面事實論據是什么?1.入則無法家

拂士,2.出則無敵國外患。

12、正面事實論據和假設的反面事實論據的關系和作

用?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正反對比論證推導出“生于憂

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13、全文是如何論證中心論點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

實來論證要想成就大事業(yè),必先經歷一番磨難。第二段談人

要有所作為達到''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钡谌蜗?/p>

正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由人生推論到治國,反面論

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

安樂

14、說明人才必須經過艱苦磨煉的作用的句子是:故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擺出的事實論據是: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

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

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16、根據上述事例歸納的觀點是:人才在困難中造就。

17、分析亡國的條件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18、本文論證方法?一、二段是歸納法,全文也是歸

納法。

二、《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韓愈

課文內容: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

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形燕趙

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吾嘗聞風俗與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

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

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

矣?!?/p>

一、作者、作品:韓愈,唐代文學家,《左遷藍關示侄

孫湘》、《馬說》。

二、本文體裁:序:贈序,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于臨

別贈言,形成于唐代。明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三、課文理解:

1、本篇文章表現了韓愈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反對藩鎮(zhèn)

割據,維護國家統(tǒng)一。

2、本文各段段意:①、預祝董生此行必將稱心如意。

②、闡述必有合的道理,指出古今風俗、教化不一定相同。

③、拜托董生憑吊樂毅之墓并規(guī)勸河北的豪俠隱士出來為朝

廷獻力。

3、董生稱心如意的理由:1.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2.懷抱利器。

4、風俗教化移易,作者暗示了什么?暗示董生河北人

心不古,董生此行未必稱心如意。

5、作者多次勉勵董生的目的?對好友此行有所顧慮,

規(guī)勸董生要謹慎從事。

6、作者寫此文的心情十分矛盾表現在?既同情董生,

又不愿他去河北,只能含蓄委婉地挽留。

7、最后一段作者的真實想法是什么?河北的有志之士

尚且出來為朝廷效力,董生卻離京去河北是不合適的。

8、第二段作者說自己”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目的是什么?婉言提醒董生此行未

必有合也。

9、第三段作者”吾因之有所感矣……”的目的?借用歷

史故事,以此勸留董生。

10、今之燕趙與古之燕趙有什么區(qū)別?今之燕趙:燕

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之燕趙: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

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

11、作者寫此序的意圖是什么?明天子在上,可以出

而仕矣!

12、第一段以古代河北看,董生北去定合得來:燕趙

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自舉進士,屢不得志于有司,懷

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13、第二段說風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北去合

不合得來不一定: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

焉。況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

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

乎哉!

14、第三段要董生去吊望諸君之墓,勸”屠狗者”出來

做官,道出本文真意——挽留之意: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

吊望諸君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5、《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作者寫序所送的董生是

怎樣的一個人?董生自舉進士,屢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

郁郁適茲土。(理想不能實現,有才華,心情不好,想到河

北的藩鎮(zhèn)勢力謀求發(fā)展。)

叁:《上樞密韓太尉書》(宋)蘇轍:太尉執(zhí)事:轍生

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苯裼^其文章,

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

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

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

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

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

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

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

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

與倉縻、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

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

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

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

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

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

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yōu)游數年之間,

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

矣。

一、作者、作品:蘇轍。“三蘇“:《水調歌頭》

二、文體特點:書,古代指信。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中心:表現仰慕求見也闡明作者的精神修養(yǎng)、

生活、經歷與文章風格有必然聯(lián)系。

2.段意:①、闡述為文之道,說明作家應當有養(yǎng)氣之

功。提出“文者,氣之所形''的觀點。②、具體寫自己為文養(yǎng)

氣文學主張的實踐活動情況。③、表明求學應當立志高遠,

明確提出求見太尉的意思,④、申明入京并非為仕祿,并表

達自立和求教之意。

3.一段作者提出的文學觀點是什么?文者,氣之所行

也。

4.孟子和太史公的事實論據證明論點說明了什么?孟

子:胸襟開闊,氣度非凡。太史公:游覽名山大川,廣交天

下豪杰。

5.蘇轍文學實踐情況包括以及目的:①、離家遠游,

②、遍訪名山、大川,③、憑吊秦漢故都,瞻仰天子宮闕——

目的:開闊視野。④、見歐陽公,知道天下文章匯集于此——

目的:為見太尉作鋪墊。

6.說明求學應當立志高遠的句子:人之學也,不志其

大,雖多而何為?

7.表明想見太尉的句子: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

以自壯。

8.申明入京并非為仕祿的句子:向之來,非有取于斗

升之祿。

9.說明自勵的句子: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10.表明求教的句子: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

甚矣。

11.作者用孟子的養(yǎng)氣說明什么?后天的內在修養(yǎng)有助

于養(yǎng)氣。

12.孟子善養(yǎng)胸襟博大剛正之氣與文章寬厚宏博氣勢浩

大的關系?因果關系。

13.太史公文學實踐之后形成了怎樣的文學風格?其文

疏蕩。

14.作者認為用司馬遷的文學實踐說明什么?后天的外

在閱歷有助于養(yǎng)氣。

15.孟子的話”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論據類型?道理論

據。

16.孟子和司馬遷通過什么達到養(yǎng)氣的目的?孟子通過

內在修養(yǎng),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

17.第一段結尾反問句強調了什么?①、養(yǎng)氣的重要性。

②、論證了論點。

18.”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

文,而不自知也。”的作用?①、再次強調養(yǎng)氣的重要性。②、

論證了論點。

19.表現作者做此文目的的句子?①、”愿得觀賢人之光

耀,聞一言以自壯。"②、“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

甚矣?!?/p>

20.第二段作者贊頌太尉的句子以及目的是什么?”太

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

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蹦康模簽橐娞咀鲣亯|。

21、作者提出文學觀點的目的是什么?①、使對方賞

識自己。②、為后文寫自己增加閱歷和養(yǎng)氣作鋪墊。

22、作者寫自己的文學實踐的目的是什么?①、表明

自己孤陋寡聞。②、為求見太尉是想開闊視野,聽高論、采

眾長埋下伏筆。

23、本文的構思特點:起筆揚(展示自己的風采),繼

而貶(說明自己孤陋寡聞)。揚為貶做準備,為求見找理由。

寫自己遠游之后的活動,用對比的方法襯托自己的渺小。需

要增加見聞,帶上一筆未見太尉,暗示求見。

24、19歲的年輕人給朝廷重臣上書表現了他的什么精

神?勇于進取。

25、表明自己年輕氣盛求知急切有流露謙恭思想的句

子: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

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資廣。百氏

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

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

26、贊頌太尉的語段表現了作者什么思想?沒有巴結,

卻縮短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27、”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而無憾者矣。”的感情

特點?融合了仰慕、渴見。情真意切。

28、最后一段的語言風格?樸實明暢

29、本文線索:論:為文之道;述:個人養(yǎng)氣;陳:

渴見太尉;明:非為仕祿,愿求辱教。

30、拓展:與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的主題相近

的作品: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31、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

界的一句話是: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

其文,而不自知也。

肆:《墨池記》曾鞏: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

臨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日王羲之

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

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

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

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

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

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

晉王右軍墨也”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以告于鞏曰:“愿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

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

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十二日,曾鞏記。

一、作者、作品:曾鞏,字子固。文學主張、散文風

格和歐陽修相近,宋代文學家。

作品:《元豐類稿》

二、文體特點:記: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主題:作者應當時州學主管君盛的邀請,為紀

念王羲之的洗筆池而寫的。作者認為:王羲之的成就并非出

于天性,要想學有所成,必須刻苦學習,要想具有高尚的道

德,更要努力培養(yǎng)。

2.本文寫作特點:以記為體,以議為重點,敘議結合。

3.段意:①、介紹墨池的處所形狀和來歷。②、寫王

羲之大器晚成并非天性,而是刻苦學習的結果③、交待作”

記”緣由。

4.介紹墨池的處所形狀和來歷的句子:臨川之城東,

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時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

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

5.由物到人引出對王羲之棄官還鄉(xiāng)、徜徉山水經歷的

追憶的目的:揭示他傲岸正直、超群脫俗的氣質。

6.二段寫王羲之大器晚成并非天性而是刻苦學習的結

果的句子?(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精力自致者,非天成

也。

7.一段分層:①、介紹墨池的處所形狀和來歷。②、

議論墨池來歷。

8.二段分層:①、王羲之成功的原因。②、議論王羲

之成功對后人的啟示。

9.二段寫法特點:寫人議學,以學論德。

10.表明作者作記緣由的句子?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

也,書”晉王右軍墨也”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以告于鞏曰:“

愿有記!”

11.王君推崇墨池的目的?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

12.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于書法講到仁人莊士的教養(yǎng)與德

行的目的?告訴后人培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

13.本文線索:勉學。與宋濂《送東洋馬生敘》主題相

近。

14.表明王羲之成功對后人的啟示的句子:(本文主旨)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

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15.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則學固豈可以少哉

16、作者認為王羲之能在書法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是:”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弊髡哒J為

王羲之能在書法上取得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

學苦練取得的。

17、撫州學官王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間的目

的是?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學苦練的事跡勸

勉自己的學生。

伍:《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自余為修人,居是州,

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

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為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

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茂,窮山之

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其高下之勢,呀然洼然,若埋若穴。尺寸千里,攢蹙

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

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博為類。悠悠乎與潮氣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兀和四年也。

一、作者、作品:柳宗元,本文選自《柳河東集》本

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

二、文體特點:記:山水景色的描寫生動逼真,文筆

清秀,結構安排頗具匠心。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中心:本文發(fā)現并宴游西山的經過,借贊美西

山來抒情言志,派遣內心苦悶。

2.段意:①、未得西山前的漫游。②、具體記敘始得

西山宴游的經過和感受。

3.第二段分層:發(fā)現西山;始登西山;始登西山,四

望所見;西山宴游的心情。

4.西山的景象特點:怪特

5.初望西山的句子?始指異之。

6.”則凡數州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作用?在山頂遠

望,以所見之遠反襯西山之高,是總括之筆。

7.”呀然“照應“若埋“;“洼然“照應“若穴”。

8.”呀然,洼然,若埋,若穴”的作用?以眾山之貌襯

托西山之特立。

9."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的作用?寫所見

之廣。

10.”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的作用?寫西山

有眾山的擁戴之形式。

11.第二段景色描寫的寫法特點?''則凡數州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呀然,洼然,若埋,若穴。尺雨千

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p>

不寫西山景物,卻寫山頂所見,以所見襯托西山之怪特。

12.由西山的“怪特”引發(fā)作者聯(lián)想的句子。不與培為類。

悠悠乎與顆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

其所窮。

13.不與培為類——從形貌方面聯(lián)想。

14.悠悠乎與顆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窮——從精神方面聯(lián)想。

15.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從生命方面

聯(lián)想。

16.作者將西山人格化的句子和作用?不與培為類。悠

悠乎與顆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

所窮。作用:陶冶作者胸懷。

17.寫由游而宴為西山所陶醉的句子:引觴滿酌,頹然

就醉,不知日之入。

18.”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與“醉則更相

枕以臥,臥而夢?!毕嗾諔?/p>

19.”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的。而猶不欲不欲歸?!?/p>

與”覺而起,起而歸。“相照應。作用:說明作者心靈充實。

20.進一步表明作者心胸開闊,物我合一的句子:”心凝

形釋,與萬化冥合?!?/p>

21、”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說明他什么心態(tài)被解

除了?“恒惴栗”

2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钡淖饔??

以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

23、作者寫西山之游前的漫游的作用?為寫漫游西山

蓄勢作鋪墊。

24、做這些“恒惴栗”心情的作用?為本段后文巡幽探

勝找到了感情上的依托。

25、本段寫“無遠不到”的作用?派遣內心苦悶。

26、本段寫漫游行程的句子?上高山,入深林,窮回

溪,

27、”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

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

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边@一段的中心詞?漫游。

28、”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

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

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盡情隨意,無拘無束。

2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這句話在結構上的作用?

過渡

30、本文寫法:襯托;虛實結合;描繪山水和抒情言

志相結合。

31、第一段寫巡幽探勝的句子和作用?”日與其徒上高

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

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作用:襯托游西山之樂。為寫西山作鋪墊。

32、虛實結合描寫西山之景物的句子?實寫:則凡數

州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呀然,洼然,若埋,

若穴。尺雨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

際,四望如一。虛寫: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

悠乎與顆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

所窮。

33、寫作者總寫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樂心情的句子

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4、寫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句

子: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35、點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語句是:引觴滿酌,頹然就

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

欲歸。

陸:《魚我所欲也》孟子:孟子曰:"魚,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

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

我所惡也,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者,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則可以辟患南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

于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

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為受,今為

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xiāng)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作者、作品:選自《孟子?告子上》

二、文體:議論文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主題:論述人應當怎樣對待"所欲”——舍生取

義。

2.本文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3.本文結構:①、正面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②、

反面論述舍義取利是喪失本心。

4.一段分層:①、從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論點。②、

進一步以生雖為所欲,但不為茍得,死雖為所惡但患有所不

辟來論證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③、以“如“字發(fā)端,反面提

出假設繼續(xù)論證自己的論點。④、以“行人“、“乞人“為例進

一步論證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

5.以“魚“與“熊掌“比喻“生“與“義"是比喻論證。

6."不為茍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7.”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惡有甚于死者。

8.”有甚于生者“與“有甚于死者”分別指的是什么?義

與不義。

9.如果“所欲“沒有超過”生''會怎樣?凡可以求生的手

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10.凡”所惡“沒有超過“死“會怎樣?凡可以避患的手段

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11.”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

用?!薄氨芑嫉氖侄味伎梢允褂?,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

么?因為他們”所欲的”“所惡的“是“有甚于生者義“和“有甚

于死者不義”。

12.”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義“與“所不欲"的“不

▽”

13.孟子認為在舍生取義這一點上人們的態(tài)度怎樣?非

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4.第四段的結構作用?承上啟下。承接人皆有是心。

導出失其本心。

15.第二段分兩層:①、“萬鐘“與“一簞食,一豆羹”相

照應說明什么:不辨禮儀接受萬鐘沒有好處,只有不是。得

到華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認識的窮人的感激,以“

義”換取這些東西就是見利忘義。②、繼續(xù)與前文的舍生取義

相照應,用排比句,以“向”與“今”比較指出不能為了華美的

住宅,妻妾的侍奉,窮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義,明確提出了

不這樣做就是喪失了本心。

16.第一段是正面論證,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

第二段是反面論證,論述了見利忘義是喪失本心。

17.一、二段論證的目的說明義比生命重要人應保持本

心。

18.保持本心和喪失本心指:舍生取義和見利忘義。

19.本文所用的論證方法:①、比喻論證例如以魚和熊

掌比喻生與義的作用是論證中心論點:舍生取義。行道之人

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義不辱。②、對比論證:例如:

魚和熊掌對比,生與死對比,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對比,

向合今對比。③、舉例論證:例如:一簞食,一豆羹;行道

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論證以嗟來之食為羞。不辯禮義而受萬

鐘從反面論證喪失其心。

20.對孟子的把”道義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觀點怎樣評

價?這是唯心主義先驗論,這是不可取的,但他認為為了道

義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魚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觀點是:生,亦無所

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魚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

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魚,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

掌者也。

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天下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

勝矣。

一、作者、作品:選自《孟子?公孫丑》

二、文體:議論文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中心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說明了什么?戰(zhàn)爭

勝敗的關鍵在于人心向背,強調了人和的作用,借以說明君

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3.本文段意:①、提出中心論點,提出“人和”的重要

性。②、用''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與“委而去之”兩個事實論據具

體論證了人和在戰(zhàn)爭中的決定作用。③、從理論上進行論證,

引深闡發(fā)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人和的實質

——仁政。實行仁政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4.第二段:從攻城方面假設論證了什么?天時不如地

利。

守城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的有利條件是什么?得天時。

本段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本段對全文又是一個事實論據,對比論證的結論也是:

攻城一方不勝的原因——天時不如地利。

5.第三段從守城方面假設論證了什么?地利不如人

和。

守城一方的有利條件是什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辈捎昧耸裁葱揶o方法和句式作用是什么??排比、

雙重否定句式。作用強調了守城方的有利條件。

守城一方的有利條件多,但是結果“委而去之”論證了

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6.一、二、三、段的結構和作用?一、二、三總分,

二、三并列。作用:強調人和的重要為后文寫''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作鋪墊,與“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張相一致。

7.”故曰”一詞的作用:連詞,連接上下文的兩個事實

論據和下文的關于“仁政”的推理。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論證方法:對比論

證。

9."多助'‘與“寡助”的結果: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順之。

10.“多助“與“寡助”的結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①、

說明君子戰(zhàn)必勝的原因。②、強調人和、仁政。

1L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闡明人和的實質——

仁政。與《曹劌論戰(zhàn)》中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p>

意義相同。

12.①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

的野蠻行徑,遭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譴責和反對,這叫

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

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

孟子那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

百姓、鞏固國防、威懾天下三個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險'”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爭取『人和\”的實

質在于'"得道\"。

15、文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系的句子

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文中用來警策激勵人的名句是:然后知生于憂患,

而死于安樂也。

捌:《記承天寺夜游》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一、作者:蘇軾宋代文學家。文學成就:詩:宋詩的

代表。詞:與辛棄疾齊名。是豪放派的開創(chuàng)者。散文:與歐

陽修并稱。本文選自《東坡志林》。

二、理解句子

1、寫月光如水景象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苻交橫。

2、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月夜閑游的情調和寧靜脫

俗的心境。

3、點睛之筆:閑人。

4、本文結構:一層: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時間、

地點、人物。二層:描寫月光清澈。三層:嘆息賞月人少,

暗示世人為俗務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潔。

5、表達方式:記敘I景物描寫II抒情

6、請寫出《記承天寺夜游》中描寫月下之景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蓋竹柏影也。直接抒發(fā)作

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

人耳。

玖:《陋室銘》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

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

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

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p>

子曰:何陋之有?

一、作者: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字夢得。選自《全

唐文》作品《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二、作品:”銘”的特點: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

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本文

的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三、閱讀理解:

1.表現陋室環(huán)境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表現陋室主人交往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

To

3.表現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調素琴,閱金經。

4.提挈全文大意的詞:德馨。

5.拿“陋室”與古代賢人“名人”相類比的句子:南陽諸

葛廬,西蜀子云亭。

6.點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本文開頭起興,以虛襯實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

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8.本文寫法:托物言志

9.作者情感:高潔傲岸,安貧樂道。

10.本文對偶句: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②、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③、調素琴,閱金經。④、南陽

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11、《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12、《陋室銘》中描寫\”陋室'“環(huán)境恬靜、雅致,令人

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13、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14、用比喻贊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

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15、《陋室銘》一文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

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6、《陋室銘》一文中,作者在結尾提到古代賢士,并

且引孔子的話,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賢士的一

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17、《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

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拾:《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

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作者、作品:周敦頤宋朝哲學家本文選自《周元

公集》

二、“說”的特點: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記敘事物或

發(fā)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閱讀理解:

1、概括蓮高貴品質的句子(中心句):蓮,花之君子

者也。

2、比喻君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比喻志潔行廉,德聲遠播的句子:香遠益清,亭亭

凈植

4、比喻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5、比喻君子只刻在遠處恭敬的觀賞,而不可近前玩弄

的句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作者把菊花比喻為(隱逸者)把牡丹比喻為(富貴

者):把蓮花比喻為(君子)

7、陶淵明愛菊的原因(菊,花之隱逸者也),世人愛

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我愛蓮的原因是(蓮,

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寫蓮花可愛形狀的目的: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

品德和情操。

9、作者寫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過對三種花品格的

描寫以牡丹作反襯,以菊花作陪襯,突出蓮的潔身自好,不

與世俗同流合污。

10、體現不與世同流合污的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

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1、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

用周敦頤《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

矣。

12、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

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13、本文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14、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

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

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5、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16、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

者也。

17、文中作者把'“蓮'”比作君子,作者認為君子應該是:

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18、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

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本文寫法: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拾壹:《三峽》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

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

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

則素湍綠潭,回清到影,絕崛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

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

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作者、作品: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作品選自

《水經注?江水》。

二、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中心:描寫三峽的雄偉山勢和四季景色。

2.作者為什么先寫夏季景色?目的在于首先展現長江

奔騰的氣勢和蓬勃的活力。

3.為什么合寫春冬?目的在于展現風平浪靜時節(jié)三峽

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

4.為什么后寫秋天?讓讀者感受三峽寒靜肅穆,似含

愁思的風致。

5.寫三峽全景的句子: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

嶂,隱天蔽日。

6.寫兩岸連山的句子: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7.寫山高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8.寫三峽水流洶涌湍急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

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9.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lián)想到李白的那首詩?《早發(fā)

白帝城》

10.”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

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法特點:從想象角度側面

虛寫三峽水流洶涌湍急。

1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睂懛ㄌ攸c:側面描寫

山IWJ。

12.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哪八種景物?素湍、綠潭、

回清、倒影、絕藏、怪柏、懸泉、瀑布。

13.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清榮峻茂,良

多趣味。

14.寫三峽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

澗肅。

15.作者寫三峽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嘯

16.本文寫凄異哀轉得猿聲的目的?使哀秋和悲秋融為

一體。

17.漁者的歌的修辭方法和作用?引用。強調、渲染樂

了三峽秋天的凄涼、悲愁。

18.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漫上丘陵、阻隔交通、水流

湍急。

19、從視覺角度描寫兩岸連山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

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見曦月。

20、描寫夏季三峽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沃

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

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1、描寫三峽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時,則素湍綠

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

茂,良多趣味。

22、描寫秋季三峽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

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

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拾貳:《與朱元思書》吳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

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

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

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

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戾天者,

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一、作者、作品:選自《異文類聚》,吳均,梁朝文學

家。本文是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

二、文體特點:駢題文:四字句為主,對偶句多。

三、閱讀理解: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句子(總寫山水之美的句

子):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tài)的句子: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3.概括贊嘆富春江江景的句子(結構上的總起句):奇

山異水,天下獨絕。

4.寫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及手法:水皆縹碧,千丈

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彼钥~碧,千丈見底。”直接

描寫;“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側面描寫。

5.寫江流氣勢磅礴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作者從那些方面寫“水之異”?江流清澈;江流氣勢

磅礴。

7.寫“異水”的句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

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寫“奇山”的句子并且寫出了那些特點?夾岸高山,

皆生寒樹(寒樹),負勢競上(充滿生機與活力),互相軒邈

(山勢高聳),爭高直指(充滿生機與活力),千百成峰(山

勢高聳)。

9.寫聽覺感受的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

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10.陶冶凈化心靈的句子: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

綸世務者,窺

谷忘反。

11.作者寫奇山都寫了那些特點?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12.本文的中心:富陽到桐廬的自然風光。

13.本文結構:總分

14.對偶句:⑴、風煙俱凈,天山共色。⑵、從流飄蕩,

任意東西。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⑷、泉水激石,泠泠

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⑸、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

無絕。⑹、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15、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歷歷如畫,

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

情趣。

17、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

一路上的奇山異水: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

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8、第二段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方面描

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

的特點: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19、第三段描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fā)了作者

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

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拾叁:《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

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

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

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

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

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于貧

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得乎。酬觴賦詩,以樂其

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一、作者、作品:陶淵明,本文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

為自己寫的一篇自傳。

二、“傳”的文體特征:

三、閱讀理解:

1.作者情懷:不求名利,甘于貧困,希望以詩酒自樂。

2.交待五柳先生名號由來的句子:宅邊有五柳樹,因

以為號焉。

3.五柳先生的個性特點: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

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4.本文著重寫了他的什么性格特點?好喝酒,家貧但

是他毫不在乎。(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去留。)

5.寫五柳先生的人生追求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娛,頗

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6.引用古人的名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其言茲若人之傍乎。

7.五柳先生和黔婁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不戚戚于貧

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偌乎。

8.描寫五柳先生生活狀況的句子: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

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9.作者對貧寒的家境的態(tài)度是什么?晏如也。

10.文中寫了那些事情用來表現五柳先生的高潔志趣?

人物性格、人物愛好(讀書、飲酒)、生活狀況、生活情趣。

11.人物性格的句子: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12.人物愛好的句子: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13.這兩種愛好表明了他的什么風度?隱士。

14.怎樣理解關于“嗜酒”的敘述?作者的嗜酒的敘述?

作者的嗜酒全然出自于天性,與一班人踏入仕途看到社會黑

暗腐朽而消極引退,借酒消愁,自我陶醉不同。這樣表現了

五柳先生為人豪爽率真,襟懷磊落,不拘禮俗,樂觀自信的

性格。

15.”托名自傳,寫法的作用?古代傳記,一般由他人寫。

而陶淵明卻托名'‘五柳先生”自己替自己寫。通常傳記都是加

上一段贊語,尤其顯得逼真,這種與眾不同表現了他的字情

任意和卓然不群的志趣。

16、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環(huán)睹蕭然,不蔽風

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17、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18、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贊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并

且與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貧賤,

不汲汲于富貴。

拾肆:《送東陽馬生序》宋濂:余幼時即嗜學,家貧,

無從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