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六 古詩閱讀與鑒賞學案55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1頁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六 古詩閱讀與鑒賞學案55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2頁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六 古詩閱讀與鑒賞學案55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3頁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六 古詩閱讀與鑒賞學案55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4頁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六 古詩閱讀與鑒賞學案55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考語文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板塊六古詩閱讀與鑒賞學案55研練兩年高考真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復習任務精做2022、2023兩年新高考卷古詩鑒賞題,吃透試題精髓,把握復習方向。課標要求①能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②能對詩詞作品的表現手法作出自己的評論。③能比較兩個以上的詩詞作品在主題、表現形式、作品風格上的異同。④能對同一首詩詞作品的不同闡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疑。⑤在鑒賞作品和語言表達中,追求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說明:上述內容是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整合而成。]考情表覽年份卷別篇名作者體裁題材試題構成主觀題選擇題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論學》林希逸(宋)七言律詩說理詩(酬和詩)詩評題對詩歌內容與藝術特色的綜合理解和賞析新高考Ⅱ卷《湖上晚歸》林逋(宋)七言律詩山水詩(田園詩)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魏了翁(宋)宋詞節(jié)令詩(即事抒懷詩)主旨概括題新高考Ⅱ卷《送別》李白(唐)古風送別詩抒情手法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馬》楊巨源(唐)七言律詩寄贈詩觀點理解(詩評題)新高考Ⅱ卷《示兒子》陸游(宋)七言律詩教子詩詩句理解題2020新高考Ⅰ卷《贈別鄭煉赴襄陽》杜甫(唐)五言律詩送別詩意象作用題新高考Ⅱ卷《贈趙伯魚(節(jié)選)》韓駒(宋)七言排律寄贈詩觀點分析題命題特點:(1)選材:①從時間看,近幾年考查的全是唐宋詩歌,以宋為主。②從體裁看,幾乎全是近體詩,以七律為主,偶爾涉及詞。③從題材看,既有傳統題材,如送別詩、山水詩等,又有非傳統的有交際屬性的寄贈詩、酬和詩等。題材內容廣泛而多變。④從內容看,力避消極萎靡,弘揚積極向上的精神,重視立德樹人。(2)考點:①淡化術語技巧,側重詩意理解,極個別涉及藝術技巧和語言風格。②注重關聯教材,學考一體。(3)題型:一選擇一主觀,前者穩(wěn),后者變。分值9分?;顒右谎芯?023年新高考卷試題(一)(2023·新高考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答友人論學林希逸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鑒賞這是林希逸對友人關于治學論述的答復。首聯主要寫詩人對治學方法的態(tài)度和認識。首句中,“逐字箋”是研讀經典的方法,“學轉難”道出了詩人認為用“逐字箋”這種學習方法難以領悟經典真諦的觀點。次句寫生活中的治學現象,由于經典年代久遠,研讀起來當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當時的學者紛紛選擇了一條相對簡單的路,那就是從孔門后學的學說入手,也就是詩中所說的“說曾顏”。頷聯說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們口耳相傳的話語中。頸聯以“參禪”“修仙”為例,以類比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治學觀點。詩人認為,求學需要“自參”“親煉”,親身治學方可獲得學問真諦。尾聯引用魏了翁的名言進一步強調自己的觀點,桃李在賣花擔上活力不再,只有親自到樹頭枝底才能體會到它們的活潑精神,即研讀經典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答案①正面闡述②類比闡明主張(說明:本詩也可看作酬和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答案A解析首聯主要是概述當時學風,指出這種學風本質上是一種趨易避難的表現?!肮{”在這里解釋為“注釋”。作為一種注釋體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是鄭玄為《毛詩》所作的“鄭氏箋”,因此“箋”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經學意味。在本詩中,所謂“逐字箋來”指的正是逐字逐句地研讀儒家經典。由于經典年代久遠,研讀起來當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當時的學者紛紛選擇了一條相對簡單的路,那就是從孔門后學的學說入手,也就是詩中所說的“說曾顏”。首聯的上下兩句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時學風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學轉難”造成的,兩句中都不包含“不畏艱難”的意思,故A項為錯誤項。2.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苯Y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賣花擔上的桃李花雖然美麗,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頭樹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活力;②讀書治學不能滿足于道聽途說,要認真閱讀原典,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解析解答該題,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安挥谫u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是說在樹頭枝底觀賞桃李才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狀態(tài)。其次把握本詩尾聯的內容并結合詩歌的主題來談自己的理解。“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意思是,大家在肩挑的擔子上觀看鮮花,在喧鬧的酒樓欣賞音樂,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綻放的盛況,也不可能體會到絲竹管弦的精妙。結合詩歌的標題“答友人論學”可知,此處用“看桃李”來喻指做學問,以“樹頭枝底”來喻指學問的本源,詩人以此說明唯有回歸本原,親力親為,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梢哉f,林希逸的詩就是魏了翁理論主張的另一種表達。該題為開放性試題,在所給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官方解析]“賣花擔上看桃李”似乎是宋人習用之語,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他的《六一詩話》中就引用當時人的兩句詩:“賣花擔上看桃李,拍酒樓頭聽管弦?!币馑际钦f,大家在肩挑的擔子上觀看鮮花,在喧鬧的酒樓欣賞音樂,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綻放的盛況,也不可能體會到絲竹管弦的精妙。到了南宋,理學家魏了翁則從治學的角度再次引用這種說法,加深了其內涵。魏了翁的話保存在一封他與友人論學的書信中:“向來多看先儒解說,近思之,不如一一自圣經看來。蓋不到地頭親自涉歷一番,終是見得不真。又非一一精體實踐,則徒為談辨文采之資耳。來書乃謂只須祖述朱文公諸書,文公諸書,讀之久矣,政緣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泵鞔_指出,“先儒”,包括身負“當代圣人”評價的朱熹,他們對孔子思想的闡發(fā)不是不值得肯定,但從接受者角度來說,并非根本所在,就好像是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不再;唯有回歸本原,親力親為,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這樣的主張與詩人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林希逸的詩就是魏了翁理論主張的另一種表達。理解了“賣花擔上”的桃李與“樹頭枝底”的桃李之間的區(qū)別以及各自的象征意味,就理解了詩歌尾聯中提到的魏了翁的話。林希逸以此作為詩的結尾,也表達出他對前輩學者的認同與仰慕。該題為開放性試題,在所給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追加練習]1.本詩頸聯與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意味相同,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相同之處是都表達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②本詩頸聯連續(xù)舉出兩個例證,正如禪理要親自參悟、仙道要親自修煉方能有所成就一樣,孔門之學也要親自鉆研思考,方有結果。③陸游的詩指出實踐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指出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須親身實踐。兩詩哲理意味相同。2.作為說理詩,本詩是如何說理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先破后立。前兩聯為破,批判當下不良學風;后兩聯為立,指出做學問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②采用類比說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將治學與參禪、煉丹修仙類比;用桃花、李花、枝頭、擔頭這幾個事物來比喻治學與治學的不同態(tài)度方法等。(二)(2023·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湖上晚歸林逋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鑒賞首聯寫詩人在湖上游賞一天,傍晚歸來,神思清爽,隨意地枕靠在船舷上,十分愜意;水上煙霧迷蒙,穿行水上,就如同來到了蓬萊仙境一般。頷聯寫小橋、流水、泛黃的秋葉,高高矗立的山寺、云峰,都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傍晚西湖一派祥和、靜謐和悠然的景象。頸聯運用擬人手法,寫歸來的水鳥,其翠綠色的羽毛還是濕濕的,似乎怕見人,見到詩人便匆忙地飛遠躲避;水中紅蓮婀娜柔美,散發(fā)出淡淡的幽香,似乎在熱情歡迎詩人的歸來。尾聯寫詩人欣賞著一路的美景,不知不覺中已到了居住之地,林中棲息的雞、狗發(fā)出隱隱的叫聲,讓人感覺到生活的安然。這首詩在寫景上做到了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翠”“紅”等表示顏色的詞語的使用,給畫面增添了生機。整首詩描繪出一幅祥和、悠然、絢麗多姿的畫面,營造出清遠寧靜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愉悅閑適的心境。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本詩所寫景色正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投射,是詩人喜恬淡、慕自然性情的體現。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答案①心情清爽,如在仙境②歸途所見(說明:本詩也可看作田園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答案C解析C項考查考生對詩歌藝術境界的體悟。詩歌進入尾聲,詩人短暫的旅程也接近結束,暮色中已隱約看到湖岸邊的人居之地。雖說是人居之地,但這里不同于長街鬧市,沒有廣廈華屋,望中只是錯落雜生的林木與縱橫纏繞的藤蘿,唯有依稀入耳的雞犬之聲提醒這里有人煙存在,幾聲雞鳴犬吠不僅不讓人覺得喧鬧,反倒強化了此地的靜謐清幽之感。這里仍然是詩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詩人的感覺沒有被破壞,心情也沒有變化。2.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边@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詩人心境澄清:首句以“歸思清”三字點出歸家途中詩人的內心狀態(tài),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靜謐。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響,詩人眼中的橋、寺、翠羽、紅蕖等,或寧靜安詳,或靈動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解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闡述著名的“境界”論時指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疁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贝苏撾m然是針對詞這種特殊文體而發(fā),卻具有普遍的理論意義,可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得到印證。本試題的閱讀材料所呈現出的,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要分析詩歌如何印證了王國維的理論,必須明確“我之色彩”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詩歌開頭交代寫作背景,直接展現出詩人“歸思清”的心境,這便是詩歌中的“我之色彩”;詩人在這樣的心境引領下,所觀照的各種景物無一不染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日常習見的景物在詩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帶上了“我之色彩”。頷聯以下的描寫均圍繞首聯確定的這個基調展開,逐次出場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客觀實在的景物,也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外部投射。該題為開放性試題,在所給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關聯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單元學習任務“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以情感為軸心選擇與之契合度較高的景物進行描寫,將自己的情感賦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追加練習]全詩寫景頗有特色,請簡要賞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遠近結合。遠望橋橫水面、山寺云峰,近看翠鳥躲避、紅荷相迎,層次豐富,更具畫面感。②動靜結合。橋、寺和紅蕖是靜景,翠鳥是動景,動靜結合,使詩歌生動形象。③多覺結合?!皹驒M水木”“寺倚云峰”“翠羽濕飛”是從視覺寫,“紅蕖香裊”是從嗅覺寫,“雞犬林蘿隱隱聲”是從聽覺寫,給人身臨其境之感。④色彩絢麗。泛黃的秋葉、翠鳥紅蕖,給畫面增添了無限生機。活動二研練2022年新高考卷試題(一)(2022·新高考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任務。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魏了翁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鑒賞上闋開頭以“無邊春色”反襯人們熱衷到南山慶祝人日——人們對無邊無際的春色視而不見,反而來到南山竭力尋覓,所為何事?原來這里節(jié)日氣氛是如此濃厚:人們趁著人日佳節(jié),吹起簫笛,敲起大鼓,祈求麥子豐收,春蠶健壯。用“簫鼓”“笛”寫節(jié)日之盛,用“村村”“家家”極寫范圍之大,僅此一句就將人日的風俗景象和人們的歡樂情緒描繪出來。下闋中“翁前子后孫扶掖”描繪出一幅祖孫三代長幼有序、其樂融融的場景;“商行賈坐農耕織”是對人們各司其職、辛苦勞作、追求幸福的場景的描繪,為下面的議論做了鋪墊。最后三句以議論作結,闡述了一個道理:自古以來,人們都是追求幸福與美好的,如果人們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會在人日這一天去祈禱了。詞作意在勉勵人們自強不息,不斷追求美好生活。下面是本詞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答案①簫鼓祈豐②農商樂業(yè)(說明:本詞也可看作即事抒懷詩。)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答案A解析“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無中生有。詞中沒有提到,也無法根據所寫內容推斷出來。詞中“苦(竭力、極力)”“扶掖”等詞語只是干擾,如果斷章取義只會誤判。2.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翁前子后孫扶掖”,認為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倫理關系;②“商行賈坐農耕織”,指出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解析題干中“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意味著主要的道理應在下闋找;而“此意”一句從詞的行文結構(主要指上下闋各自的職能與聯系)來講,也是針對下闋前兩句而引發(fā)的。道理的表述方式是“要怎樣,不要怎樣”,由“翁前子后孫扶掖”可得出,這是講關于家庭的道理,即“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倫理關系”;由“商行賈坐農耕織”可得出,這是關于社會的道理,即“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共兩個要點。具體作答時,找到或者正確翻譯句子視為“結合內容”,第①點答要重視“親情”“家庭倫理”“天倫之樂”“家庭關愛”,或“家庭和睦”“家庭和諧”“孝順”“孝道”“尊老”“家庭融洽”“家庭快樂”等都可以,只回答“開心”“祥和”“親厚”等詞語,看不出有“家庭”這個要素的則不能得滿分;第②點要扣緊各個行業(yè)“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努力工作”“愛勞動”“敬業(yè)”“樂業(yè)”等,未突出“各個行業(yè)的”則不能得滿分。[追加練習]有人評價:“魏了翁善于以議論入詞,卻又不流于空泛,而是情由景出,論隨情至,頗得自然之理?!闭埥Y合全詞簡要賞析這一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最后三句議論,人們祈求豐收、百業(yè)興旺、長幼和睦、生活安樂的愿望,古今相同,只要人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天天都是“人日”。這樣的議論并不空泛。②詞人先勾勒出“人日”的歡樂平和與百業(yè)的繁盛景象,再引出詞人尋覓到心中桃花源般“春色”的喜悅之情和“正人心化風俗”的良好愿望,在景與情的蓄勢與鋪墊下,論隨情至,水到渠成。解析從題干看,“情由景出,論隨情至,頗得自然之理”是賞析詩中的情景關系,首先注意對景物進行描繪,然后概括意境,最后明確情感。詩歌先通過“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商行賈坐農耕織”勾勒出“人日”的歡樂和平與百業(yè)的繁盛景象,再通過“苦向南山覓”引出詞人尋覓到心中桃花源般的“春色”的喜悅之情和“正人心化風俗”的良好愿望,在景與情的蓄勢與鋪墊下,論隨情至,水到渠成。(二)(2022·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任務。送別李白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鑒賞首聯,“尋陽五溪水”點出了送別的地點——尋陽;“直入巫山里”點出了將要前往的地方——巫山方向。你從尋陽五溪出發(fā),沿著長江逆流而上一直到達巫山。一尋陽,一巫山,空間的距離感在短短的句子中被拉開,被擴展。頷聯,詩人展開想象,用虛寫的手法描寫了南中的美麗,那是一個人們口中傳頌的令人向往的佳地,你到了那里,也一定會稱贊其風景的優(yōu)美。這樣一來,旅途上或許會少了傷感,少了寂寥。詩人在這里用一種特殊的手法對即將分別之人予以慰藉。頸聯回到眼前風景,“送君別有八月秋”點出送別的季節(jié)是“秋天八月”,“颯颯”寫出蘆花在秋風吹拂下發(fā)出的聲響,在這蘆花被風吹動的颯颯聲中,詩人更覺憂愁?!帮S颯蘆花復益愁”,寓情于景,詩人送別友人,遇蘆花颯颯作響,離愁更甚,烘托了詩人與友人分別時依依不舍的離情。尾聯寫詩人遠眺船帆已經看不見了,只有日暮下的長江獨自流淌。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詩人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二者可以說是異曲同工。詩人運用以景結情的手法,以消失不見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長江之景作結,沒有直接抒發(fā)對友人的感情,而是借助于漸行漸遠的船帆、默默東流的長江,營造了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含蓄蘊藉,余韻悠悠,言有盡而意無窮。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答案①從對方著筆②日暮長江獨流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fā),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yōu)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答案B解析“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錯,無中生有。結合“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可知,詩人只是說即將去的那里的風景一直為世人所傳頌,友人到了一定會很喜歡。[關聯教材]選項C直接關聯小學課本。“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與本詩尾聯的以景結情方式可謂異曲同工。2.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通過寫秋天蕭瑟的蘆花,渲染悲涼氣氛,強化離別的愁緒;②尾聯寫孤帆遠去,江水悠悠,正是詩人綿綿思緒的形象表現。解析詩歌最后四句集中表現了詩人的離愁別緒。前兩句“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通過描寫秋日蘆花颯颯,渲染蕭瑟悲涼的氣氛,強化了離愁別緒;末兩句“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以景結情,寫孤帆遠去,江水悠悠,詩人臨江遠眺卻只能看見長江“空自流”,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思念與悵惘。[追加練習]以景結情是詩詞常用的手法,試比較這首詩和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在以景結情的意境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意境不同:《沁園春·長沙》結尾是中流擊水圖,以大江、飛舟為背景,景象壯闊;而《送別》結尾是臨江遠眺圖,以孤帆、日暮、江水為背景,景象凄涼。②情感不同:《沁園春·長沙》結尾抒發(fā)的是以天下為己任、掌握革命領導權的雄心壯志;而《送別》結尾表現了詩人的思念與悵惘之情。1.關注重點名家,擴大涉獵范圍。針對詩歌體裁、題材多樣化的特點,考生在復習備考時,最好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積累一些作家與作品的相關知識,對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作家的詩歌或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詩歌都有所了解,對古代重要的詩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風格特色等也要做到胸中有數。2.回歸教材,形成知識體系。在復習備考階段,應對教材中的古代詩歌篇目進行系統復習梳理;重視群詩復習,并比較同類詩歌的異同,打破單元限制。尤其是高考要求背誦的初高中古詩詞名篇,考生應對它們的主要內容、典型手法和情感十分熟悉,并形成知識體系。3.重視整體閱讀,增強讀懂能力。要讀懂詩歌,就需要有文本的整體意識,即要弄清楚五個基本問題:寫了什么(內容)、怎么寫的(手法)、表達了什么(情感)、為什么寫(主題)、我怎么看(評價賞析)。此外,還需要對古詩詞中常見的詞語意義、句法特點、典型意象、主要題材類型加強復習。這樣,考生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把握詩詞的內涵,從而洞徹詩詞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在答題過程中,就會有的放矢,找到合適的切入角度。學案56理解概括思想內容——以意逆志,讀懂悟透復習任務能夠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把握詩歌的詩句含意與內容主旨,并能提煉其哲理啟示。考情微觀年份卷別篇名提問方式設題角度命題特點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論學》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苯Y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主旨概括(間接)①與傳統命題重視古詩情感的理解分析相比,現在命題越來越重視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概括,這幾乎是一個熱點與重點??忌鷳叨汝P注高考命題這一悄然變化。②考查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分析與概括,不只是考查考生是否讀懂了詩歌,更在于是否能夠深入理解詩句,是否能從整體上把握并提煉出哲理,這也是考生復習的重點。③高考對古詩思想內容的重視自然會引起選詩的變化:偏重“理趣”的宋詩居多。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主旨概括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馬》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表面上是理解詩評,實質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兒子》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詩句含意理解2020新高考Ⅱ卷《贈趙伯魚(節(jié)選)》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主旨(觀點)概括全國Ⅱ卷《讀史》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6分)哲理概括活動一理解句意,篩選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詩句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理解詩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讀懂詩歌之道。近幾年,高考命題加大了對詩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過去那樣考查如何賞句,而是重在對詩句內容、觀點乃至與全篇的關聯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詩句的含意到考查詩句的觀點,由理解一句到理解兩句,考查越來越深入。對此,考生應高度重視。(2021·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示兒子陸游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注]。注七月詩:指《詩經·豳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鑒賞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愛國詩人。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本詩首聯先向兒子發(fā)問,我空享俸祿,無功無勞,這一點我有自知之明,那么你們將拿什么來報效國家、報效這個圣明的時代呢?頷聯教育兒子,不管是種地的農人還是讀書的士人,本質并無不同,對待國家、侍奉雙親,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不欺”,要誠實忠孝。頸聯繼續(xù)教導兒子,六經之中,大道豈有盡頭?所以要常讀書明道。百畝之田,只要勤勞耕種,生活就無饑餒之患。中間兩聯是在告訴兒子,要耕讀傳家,盡忠盡孝。尾聯道出囑咐的重點,把自己如今最關切的事托付給兒子,那就是要“熟讀周公七月詩”?!爸芄咴略姟钡牡涔室庵竿鯓I(yè)艱難,國運多舛,最后這兩句是在告誡兒子,千萬不要忘記為國效力,重整河山。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答案躬耕讀經,腳踏實地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答案C解析由頷聯“為農為士亦奚異”一句可知,詩人教導兒子為人不要太過看重地位身份,不管是入仕還是務農都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應當秉持“耕讀傳家”的優(yōu)良家風。而頸聯“道在六經寧有盡”一句也并非強調六經中的“道”不可窮盡,大可不讀,而是希望兒子可以飽讀詩書,追求其中的“大道”。2.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蘊含于“六經”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盡一生鉆研也無法窮盡;②道不遠人,《詩經》中就有像《七月》這樣重視農事的詩篇,熟讀可以悟出立身根本;從而做到腳踏實地。解析這兩句字面的意思可逐句疏通,但在情理上存在矛盾,所以要結合全詩內容進行分析,看清其辯證統一的關系。從標題看,這首詩是寫給兒子的,是父輩的“教誨”,要么安排具體事宜,要么告訴生活道理。從注釋看,“七月詩”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陸游此處意在教導兒子要勤勞耕種,“熟讀”則是教育兒子要發(fā)奮讀書。周公為國家鞠躬盡瘁,嘔心瀝血,陸游此處意在教導兒子要效法先圣,一心為民。由關鍵詞語“為農”“為士”“事國”“事親”及“報明時”“不欺”,可以看出詩人的觀點態(tài)度鮮明;“六經”“躬耕”表明是耕讀生活。由此可知“道在六經寧有盡”的意思是,“六經”中的圣賢之道博大精深,一生難以窮盡;但是“周公七月詩”是憐憫百姓耕種之苦的,你一定要熟讀深思,切身體會。[關聯教材]陸游一生寫過很多教子詩,此處可以參讀初中學過的《示兒》一詩。關聯高考·類題延讀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2018全國Ⅰ卷《野歌》第15題)寒風又變?yōu)榇毫?,條條看即煙濛濛。答案①意為凜冽的寒風終將過去,和煦的春風拂綠枯柳,綴滿嫩綠的柳條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②表達了詩人雖感嘆不遇于時,但不甘沉淪的樂觀、自勉之情。(1)準確理解字面(表面)意思。對于一首詩詞,我們想要領會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文字的意思。通過填充省略、調整語序、詞語活用等手法準確理解字面意義。如“道在六經寧有盡”中的反問副詞“寧”,對理解該句句意至關重要。(2)揣摩深層含意。結合詩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該句的意象及其所使用的用典、雙關等表達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層意蘊,尤其是詩句背后的情感(理趣)。這里的分析技巧是為“理解”服務的。如分析雙關手法,要把其另一層意思理解出來。又如“熟讀周公七月詩”所用周公七月詩的典故,只有理解了這個典故義,才能明白陸游教子的真正目的。(3)答題思路:由詞到句(先解釋關鍵詞語,后說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說意象再到深層情感)、由言及理(由表層意思到內蘊的道理)。(二)篩選提取信息(2022·天津)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任務。書喜[南宋]陸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櫳機杼鳴。亭鼓不聞知盜息,社錢易斂慶秋成。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注作此詩時陸游鄉(xiāng)居山陰,時年74歲。鑒賞此詩作于寧宗慶元四年春天,陸游74歲,在山陰三山別業(yè)。陸游晚年重歸鄉(xiāng)園,先后在故鄉(xiāng)農村生活了幾十年,對農村非常熟悉,對農民的疾苦也非常同情,所以寫了大量的農事詩。本詩抒發(fā)了他暮年回到故鄉(xiāng)的喜悅之情。整首詩描繪的是一個春季的清晨,春雨降后,天空晴朗,鄉(xiāng)野生機勃勃,農人們正在田間勞動,場景十分生動。這首詩的風格清新樸實,富有情感,與陸游的其他詩歌不同?!坝曜憬荚们?,地綿萬里盡春耕?!遍_篇就展現出濃郁的春天氣息,雨后晴朗的天空和滋潤的土地,引出下文農人們春耕的景象?!瓣庩広淠吧B榘?,軋軋房櫳機杼鳴”,詩人描繪了夏日的鄉(xiāng)村景象,想象此時辛勤的農人們,雖農活不忙,卻還是勤勞地織布?!巴す牟宦勚I息,社錢易斂慶秋成?!苯柚凇巴す摹焙汀吧珏X”,抒發(fā)了鄉(xiāng)村治安良好、社會穩(wěn)定的喜悅之情?!疤旃回摃郏粝蛉碎g看太平?!边@兩句抒發(fā)了陸游的感慨:這一切美好,都讓他感到自己欣逢太平非常幸運,也印證了他以及讀者對于理想生活的向往。這首詩語言樸實自然,抒情真切,既有具體的景物描寫,又蘊含著詩人深深的感情和偉大的理想。這是陸游平淡而不失優(yōu)美、清新而富有情感的詩歌風格的典范之作。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答案①社會安定,集錢慶豐②歲至晚年,欣逢太平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寫雨過天晴,土地濕潤,廣袤無垠的田野上,農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頸聯寫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才能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C.整首詩語言平易明暢、生動自然,又不乏用詞上的精心錘煉,富有表現力。D.該詩風格不同于陸游金戈鐵馬式的愛國詩作,體現出詩人多樣的詩歌風貌。答案B解析“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才能踴躍交納社錢”錯。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而人們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的原因則是“秋成”,即秋天糧食收獲豐厚。2.詩題為“書喜”,請結合全詩指出詩人因何而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風調雨順,春耕得時;桑麻茂盛,織機繁忙;社會安定,豐收可待;暮年歲月,欣逢太平。解析首聯中,“雨足郊原正得晴”,以“足”修飾“雨”,以“正得”修飾“晴”,這說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處,沒有產生天災。而正因如此,農人們才能及時展開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聯中,可以看到詩人因風調雨順、春耕得時而生喜悅之情。頷聯中,詩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種得時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時辛勤的農人們,雖農活不忙,卻還是勤勞地織布的場景。此處,詩人不僅為桑麻茂盛、織機繁忙而喜悅,也喜愛著這些辛勤淳樸的農人們。頸聯是對秋日豐收場景的描寫?!巴す牟宦勚I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聲也止息了。而“社錢易斂慶秋成”則充分說明農人秋收豐厚,家家都有余糧或余錢,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繳足社錢,以舉辦祭祀活動。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到詩人為社會安定、豐收可待而欣喜。尾聯中,詩人感嘆說“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這里的“書生”指的是詩人自己,而結合注釋“作此詩時陸游鄉(xiāng)居山陰,時年74歲”可知,此時詩人已是暮年。在戰(zhàn)亂不止的南宋,詩人在暮年還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聯蘊含了詩人在暮年歲月欣逢太平的喜悅之情。準確提取與概括內容:因為賞詩的前提在于懂詩,所以高考中有關“懂詩”的試題越來越多,以提取和概括古詩內容題居多,常見的提問方式有“……表現在哪些方面?”“……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題型實質上是在讀懂的基礎上再理解,再概括。作答時應注意:(1)逐聯逐句地梳理、分層,根據題干準確提取信息內容。古詩的閱讀范圍很小,最多也就八九句,要對全詩進行掃描、篩選,然后定點提取、概括,不可有遺漏。有時,連注釋也不能遺漏,如2022年天津卷《書喜》的注釋。(2)答題要特別聽從題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譯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實就是要求揣摩敘描的角度,找出這個角度并稍加概括即可。即使是分析,也應先概括,再分析。(3)答題語言最好把關鍵詞“縫”進自己的答案,也可把這個關鍵詞轉譯一下。這類題有時要點很多,注意分點、多點提取與概括。為此,應注意對隱含內容的提取與概括?;顒佣爬ㄖ髦?,提煉哲理(一)概括主旨(2021·全國甲)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注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神仙之姿。鑒賞這是一首酬和詩,飽含詩人對能隱能仕的南豐先生曾鞏的敬佩之情。前兩聯寫曾鞏出山時的情景。首聯寫曾鞏乘坐竹轎通過狹窄的山路,兩眼明亮,整個人超凡脫俗,具有仙人風骨。頷聯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白云”和“流水”以人的情態(tài),一寫“笑”,一寫“隨”,表現了山中白云和流水對曾鞏的不舍。后兩聯寫曾鞏對山中隱居生活的向往和人生志趣。頸聯寫在山中生活雖不及飛鳥那樣自由自在,卻也羨慕僧人能夠在山中度過一生,表現了曾鞏對離世高蹈、超凡脫俗生活的向往。尾聯照應頷聯中的“還多事”,直接寫曾鞏不能完全忘懷世間之事,動身出山為百姓發(fā)聲做事,表現了他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既可隱于山林,又能為天下蒼生而出仕為官,“仕”與“隱”于曾鞏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詩人對其人生志趣和處世情懷充滿敬佩之情。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答案①南豐出山②向往隱居生活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tài)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答案C解析“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錯。頸聯“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并不是說僧人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而是說在官場不如飛鳥自由自在。2.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解析頸聯和尾聯轉到曾鞏對“仕”與“隱”的看法。頸聯說: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梢钥闯觯枌﹄[居生活是充滿了向往的。由尾聯“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可見,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生發(fā)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謂異代同心。(1)確定題材。根據古詩的題材大致判斷其主旨。(2)抓住關鍵。古詩多卒章顯志,要多抓尾句、尾聯等關鍵句子,以此準確把握主旨。(3)知人論世。分析詩歌的內容、主旨時,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chuàng)作的主要風格來分析。還可以參照寫作背景。(二)提煉哲理(2020·全國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讀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①,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肚f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辫b賞這首詩直言不諱地表達了王安石的歷史觀。詩人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的現象進行抨擊,表現了一位改革家的戰(zhàn)斗精神。詩的開頭四句說,自古以來,一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跡;歷史從來都是難以說清的,即便在當時也是是非難辨,在遙遠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即便最出色的畫師,也無法描繪出人的精神,因而史書不過是故紙堆罷了,并不能真正表達出歷代高賢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為自己擔憂,他已經預感到那些守舊勢力不可能輕易放過自己,后世潑向他的污水肯定不會少。他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所謂“正史”對他的評價,應當透過層層迷霧追尋歷史的真相。1.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答案①時人承誤,末俗亂真②典籍所傳是枝葉,非其“精神”2.說理詩(見學案55“活動一”)。另外,本詩也可看作詠史懷古詩(見學案64“活動一”)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yè),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答案B解析“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曲解文意?!靶胁亟K欲付何人”意為一生的行事(事跡)最終交給何人評說。2.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解析第一問是理解性閱讀,答案不唯一。本詩題目是“讀史”,從史書的角度歸納可以與本詩一致:史書所記歷代高賢生平,并非全部真實準確,常常有謬誤。第二問屬發(fā)散性閱讀,可以從今天讀書者的角度說,如何讀書(即本題答案);可以從詩人的角度說,如何準確理解與評價歷代高賢與建功立業(yè)者;也可以從今天讀詩人的角度說,如何準確理解與評價王安石寫詩的動機目的;還可以從國家體制與評價體系的角度談,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體系。關聯高考·類題延讀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的道理。[2021年北京卷《和陶歸園田居(其一)》第14題]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答案①前兩句側重寫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心中有道,則能順應自然,與自然、外物相融相親。②后兩句側重寫詩人的超然態(tài)度,說明盡管外物未必和諧、美好,但內心的超脫也能使人自得其樂。(1)要注意形與神。哲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們應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2)要注意情與理。哲理詩中情與理的關系,就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3)要善于化實為虛。要從詩中所描寫的具體形象和過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來。對點練案26一、名句默寫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認為,一般種樹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關心太過,什么都放不下,旦視暮撫,更有甚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壓抑甚至扼殺了樹木的生機。(2)王維《山居秋暝》中,由寫景轉為寫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音樂無形,難以摹狀,才華橫溢的詩人往往從側面著筆,以聽者反應來凸顯音樂的感染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2)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3)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二、對點訓練(一)(2019·全國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題許道寧畫[注]陳與義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注許道寧:北宋畫家。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答案C解析“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理解有誤?!跋騺砣f里意,今在一窗間”意思是,萬里山水,包含萬里意境,卻被畫家凝固在尺幅畫間,能以有限的篇幅展現無盡的意蘊,這樣的功力令詩人抑制不住自己的贊嘆?!耙淮啊敝皇怯脕硇稳莓嫹南鄬ΚM小,好比欣賞者立于窗前欣賞窗外景色,所見有限,所感無窮,而并非是隔著窗子欣賞畫作。3.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問:畫中蘊含著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解析該題一題兩問,分別考查對其表面含意和深層含意的理解。先答出尾聯的含意,再結合含意去分析詩人對這幅畫的評價?!按酥杏屑丫?,吟斷不相關”是說此畫蘊含佳句,縱然吟盡詩文,也沒有恰當的句子可以準確說出畫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詩人認為這幅畫意境深遠。(二)(2020·江蘇)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蘭陵①跡已陳,為傳謠俗記州民。溝塍半廢田疇薄,廚傳②相仍市井貧。??謩谌溯p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注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詔沈康知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4.(改編題)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的首聯就表明了本詩的寫作目的:向朋友介紹常州的風土人情。B.王安石雖然已經不再擔任常州知州,但從詩中仍可看出他對此地百姓的深情。C.頸聯的“忽”字既有對朋友去常州任職的驚異,又有對常州得到好官的慶幸。D.因沈、王二人的特殊身份,本詩沒有抒發(fā)離愁別緒,而更像是工作交接。答案D解析“沒有抒發(fā)離愁別緒”說法過于絕對,“惆悵”二字也含有對朋友的送別之意。5.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由“田疇薄”“市井貧”等可知農事荒廢,民生艱難;②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悅過客,不恤百姓;③由“荊溪兩岸春”可知自然風景優(yōu)美。解析首先讀懂詩歌內容。這是前任常州知州王安石寫給新任知州沈康的詩,向沈康介紹現在常州的整體情況,特別是這里的民生現狀和自然條件。答案主體部分在頷聯和尾聯。頷聯的“溝塍半廢田疇薄”“市井貧”說明農業(yè)狀況慘淡,百姓生活艱難困苦;“廚傳相仍”表明官吏治理不在政事而只是注重迎來送往、官場逢迎。尾聯補充說明自己對常州最難忘懷的是“荊溪兩岸”的春光。作答時注意根據不同的主體對象,分角度加以概括。對點練案27一、名句默寫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里仁》認為,只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