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
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思想
專題二
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思想一、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二、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主要特點三、天道觀與人性論對教育的影響四、歷史觀與社會發(fā)展引申的問題及其與教育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概述: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同中國古代哲學與教育的發(fā)展歷程是分不開的。就其大的階段而言,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漢代的儒學獨尊,魏晉的玄學,唐代的儒、道、釋三教并舉,宋明的理學,明清之際的實學近代的西學東漸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其中對教育哲學思想影響較大的,除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之外,從漢代儒學獨尊之后,對儒學沖擊較大的或者說使儒學發(fā)生大的思想轉折的,有三個大的變化時期,即:魏晉玄學的興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學的形成,援釋入儒;近代西學東漸,資產階級以至無產階級的哲學和文化教育思想對儒學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沖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整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周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關系進行著激烈的變革。文化開始下移,私學興起,士階層出現,各國養(yǎng)士之風大盛。于是思想戰(zhàn)線異?;钴S,形成了學派林立、互相爭鳴的局面。正如莊子在《天下》篇中所說的:“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泵恳粚W派都在對宇宙和人生進行探索,尋求救世、濟民和保生的良方;并試圖用自己的理論見解,壓倒對方,以尋求各種機遇來實現自己的主張。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西漢劉歆的《七略.諸子略》輯錄“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后據此稱之為“諸子百家”,其中著稱的有儒、墨、道、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及小說等十家。除小說外,還有九家,這就是“九流十家”稱號的由來?!稘h書.藝文志》又據此作了整理分類,成為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圖書目錄,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學術和哲學史綱。在十家之中,又以儒墨兩家為最大,韓非子在《顯學》篇中稱之為“儒墨顯學”,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在這—時期內,不僅各派之間進行著激烈的斗爭,如孟子對楊朱、墨翟思想的批判,莊子在《盜跖》篇中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等等。各派之內又分為許多小派,可以說是派中有派,家中有家。例如,儒家在孔子死后分為八派,墨家在墨子死后也分為三家,互相爭論,各自稱為孔、墨的真正傳人。如同韓非子在《顯學》篇中所指出的,各家“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在道家中,有老莊。在名家中,就其主要代表者,也可以分為以惠施為首的“合同異”和以公孫龍為首的“離堅白”兩個不同派別。在法家中,以韓非為代表的后期法家,集法家之大成??傊?,各派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教育思想,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張和貢獻。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除了各家進行爭鳴之外,各個地區(qū)還有自己的不同文化特點,如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三秦文化等等。例如,齊國的稽下學和稽下學宮,應視為中國六代最早的學術活動和政治咨詢活動中心。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近千人,使其“不任職而論國事”,匯集了各派的學術思想,促進了齊國文化學術的繁榮。齊國之所以成為當時的霸首,與此不無關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學派所提出的和爭論的問題是非常廣泛的,涉及到天道觀、人性論、歷史觀、政治觀、認識論、邏輯學、道德觀、審美觀以及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問題。例如,在天道觀方面,不僅從殷商到西周以來的天命主宰一切的觀念發(fā)生了動搖,而且出現了疑天、責天、制天命以及天道自然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思想。在天人關系問題上,也有了各種不同的新的解釋,如鄭子產的“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和孟子引《泰誓》的話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輕天重人甚至重民的進步思想。荀子更進一步提出“天人相分”和“人定勝天”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更為明確地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之天的觀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所有這些論述,都說明了在當時已由主宰之天向義理之天,甚至向自然之天轉變。在人性問題上,也由“天命之謂性”轉向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性有善有惡論以及性屬自然等不同論點之爭。在這些爭論中,不僅探討了人性的本原問題,還論述了性與情、性與習、性與自然等方面的關系問題,為人性的本原與發(fā)展開辟了新的研究和探討之路。在認識論和邏轉學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有著與歐洲希臘文化相比毫不遜色的貢獻。如墨子的“三表”法;韓非的“參驗”法;名家的“合同異”和“離堅白”。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名家和《墨經》中的形式邏輯思想,其中有的已經是觸及到邏輯學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至于教學論和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方面的貢獻就更為豐富了,如在教學方面,對文與道、學與思、知與行、博與約、溫故與知新等多有論述;并且提出了博學、慎思、審問、明辨、駕行或聞、見、知、行等較為完整的教學過程理論以及啟發(fā)、誘導等多種教學方法。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貢獻,同樣也是極為豐富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總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占代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評價古希臘哲學思想時曾這樣說過,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這個評價,也同樣適用于對中國先秦諸子學派的評價。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包括教育哲學思想),差不多都可以從先秦諸子百家中找到它的胚胎和萌芽。先秦的教育哲學思想,為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奠定了基礎,而且直到今天還可以找到大量的閃光點。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變化自漢代“罷礎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居于一尊地位。除了儒家內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儒、法經常進行斗爭外,從其發(fā)展過程來看,大致經過了三次大的沖擊和變動,這就是魏晉玄學對儒學的沖擊,最后出現了儒道互補;隋唐佛學對儒學的沖擊,促成了宋明理學的形成;近代西學東漸,西學與中學斗爭的結果促成了中國現代科學的發(fā)展。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變化一、魏晉玄學對儒學的沖擊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分化的時期,從三國到兩晉再到南北朝對峙。自從公元220年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形成了三國鼎立,到589年隋文帝統(tǒng)一后,才結束了長達360余年的分割局面。魯迅在《魏晉風度反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分析了魏晉時期的社會問題,一是亂,二是篡,統(tǒng)治者打著維護名教的幌子,干著反名教的勾當。由于社會動蕩不安,特別是對司馬氏利用名教進行篡奪和誅滅異己行為的不滿,一些學者借清談之風與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以應付事變,服藥與飲酒之風大盛,玄學因而得以發(fā)展。一、魏晉玄學對儒學的沖擊
玄學的發(fā)展,也是兩漢經學反動的結果,到魏晉時期,經學衰落,佛學傳入,學者們便由儒學轉向玄學的研究,以研究《老于》、《莊子》、《周易》為基礎的“三玄”之學,日益發(fā)展起來。玄學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玄學的創(chuàng)始和發(fā)展、玄學與儒學結合和玄學佛化幾個階段。玄學的發(fā)展,在哲學思想上(包括教育哲學思想)有很大的變化和突破,現就兩個方面作些簡要說明:一、魏晉玄學對儒學的沖擊(一)玄學以“無”為本,即以“無”為有的存在依據的本體論。在玄學上是以“無”來解釋宇宙的本體;在政治上主張以“無為”來補充儒家所倡導的名教之治,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思想和行為上提倡任性自然,鄙視禮法。這些思想反映到教育上,也出觀了祟尚自然、輕視名教的風氣,主張在人的發(fā)展中,要順其自然,促使個性的自然發(fā)展,不要人為地去加工、造作。也就是說,不要人為地去“造”、“設”、“施”,以損傷人的自然本性。這是對儒家所主張的禮教的否定,是對個性發(fā)展的尊重。隨著玄學的發(fā)展,從“貴無“到“崇有”,玄學與儒學逐步走向融合,于是又提出“名教出了自然”的命題,企圖把名教與自然統(tǒng)一起來,援道入儒。同時,由于佛學的發(fā)展,玄學的“無“與佛學的“空”很為接近,于是—‘些佛教徒便以佛學來解釋玄學,使玄學佛學化。這時玄學的發(fā)展已走向尾聲,逐漸為佛學所代替。一、魏晉玄學對儒學的沖擊
(二)由于玄學的發(fā)展,在文學藝術方面,突破了儒家文藝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狹隘的功利觀,吸取了道家自然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思想,位文學藝術的理論與實踐有了新的發(fā)展.形成了如魯迅所說的“文學自覺的時代”。在文藝思想上形成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新風尚,使當時文藝理論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一、魏晉玄學對儒學的沖擊總之,由于玄學的發(fā)展和玄學與儒學的結合,在中國文藝發(fā)展史中,出現了一個嶄新的面貌,一直影響到后世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形成了中國文藝理論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和特點。二、宋明理學的形成隋唐時期,佛學進一步向中國化發(fā)展,唐代又實行三教并舉的政策,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儒、道、釋三家的斗爭和融合,便形成了以儒為主兼容釋道的理學思想體系,為宋明理學的產生打下了基礎。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最后階段,也是唯心主義哲學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使儒家學說中思孟學派的哲學思想進一步理論化,形成了完整的唯心主義理論體系。二、宋明理學的形成宋明理學,是以“理”作為本體論、以道德性命問題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的。它把過去神化的主宰之天,變?yōu)槔硇曰挠钪鎸嶓w,并從中引申出一切,以此來解釋天道、人生、社會和教育等問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性命之學的理論體系。如果說魏晉玄學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個性解放和文藝理論的發(fā)展方面,那么宋明理學的發(fā)展,則主要表現在倫理道德的發(fā)展和社會作用方面。二、宋明理學的形成宋明理學的形成,一直影響到封建末世元、明、清幾代,它所起的作用存在著消極與積極兩個不同的方面。在理學中有氣本論、理本論和心本論三派,后儒在這三者之中又有著各自不同的取舍,其中對后世影響較大的是以程、朱為代表的理本論。在世界觀問題上,理本論主張理是宇宙的本原,“未有天地之先,是先有理”。理本論明確提出理在先,氣在后,由于理同而氣異,才有萬物與人的各種不同情況。二、宋明理學的形成在人性論問題上,理本論主張人兼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堅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觀點,要求進行“居敬窮理”的修養(yǎng)工夫,以達到“存天理,去人欲”的境地。在知行關系上,朱熹提出“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的論點。理學家大都從事教育活功,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是相當豐富的。他們博覽群書和嚴謹治學的學風,對后世也影響很大。但理學所倡導的‘‘存天理,去人欲”,與封建宗法結合,卻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禁錮人們頭腦,甚至成為“理學殺人”的工具。二、宋明理學的形成理學從理本論發(fā)展為心本論,把客觀唯心主義發(fā)展為主觀唯心主義?!懢艤Y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命題,也就是說理在心中,心就是理。到明代王守仁進一步發(fā)揮而成為系統(tǒng)的心本論理論體系。王守仁力倡“象山之學”,倡導“心即理”,斷言“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創(chuàng)“致良知”說,“知行合一“說,認為“知之真切篤行處便是行”。在人性問題上,王守仁主張“人性皆善”,但又認為在外物的誘使下,人性會昏蔽,要求通過“存天理、去人欲“而復良知,”減得—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二、宋明理學的形成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從其“致良知”的哲學觀點出發(fā),特別重視兒童教育,認為兒童時期“良知”保存最多,因而教育應從兒童抓起,而且要注意啟發(fā)兒童獨立思考,自求自保,使之“深入人心”,以達到“各得其心”的要求。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如“誘之詩歌”,“諷之讀書”,提倡啟發(fā)、陶冶,反對鞭撻、繩縛等等,認為這樣才能使兒童”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日長月化”的目的。王守仁的這些思想,后來被李贄發(fā)展為“童心說”。二、宋明理學的形成唯心主義雖然是一朵不結果的花朵,但它在啟示人們思維發(fā)展方面,較之機械唯物主義卻向前跨了一大步。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理性思維發(fā)展的一個高峰,而心學對于人的主體性的發(fā)展更有其獨具的特點,因此在拋棄其唯心主義體系的同時,必須批判繼承其啟迪人們思維發(fā)展的有益的東西。三、近代西學東漸近代的西學東漸,新學與舊學之爭,是對中國傳統(tǒng)儒學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沖擊。近代中國,帝國主義用軍艦和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由兩干多年的封建大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入侵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西方的文化;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對中國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于是,古老的中國,被迫轉為向西方學習,聘請洋教習,派遣留學生,“師夷長技以制夷”,當時的中國就是在這種扭曲的情形下學習西方的。三、近代西學東漸梁啟超把西學東漸分為三個階段:第—階段,國人在外強面前,“從器物上感覺不足”,學習有關軍事方面的技術;第二階段,“從制度上感覺不足”,搞政治制度上的維新運動;第三階段,“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于是有“五四”前后的新文化運動。這說明,從“中體西用”到全面接受,是經過一個比較漫反的斗爭過程的。三、近代西學東漸
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下,中國開始搞洋務運動,隨之民族工商業(yè)開始發(fā)展起來,于是出現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也為新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準備了社會基礎。如果說前兩次沖擊(指玄學化、理學化),還是在舊有的文化思想領域內進行的話,而這次沖擊則出現了資產階級文化思想對中國舊有的文化思想的否定,乃至無產階級文化思想對原有的封建文化思想以至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批判和評論的復雜局面。三、近代西學東漸中國近代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走過一條從封建哲學思想到資產階級哲學思想乃至無產階級哲學思想的前進道路。封建哲學思想主要是自宋明以來的理學思想,資產階級哲學思想除進化論外,還有理性主義和實用主義等,無產階級哲學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反映在教育哲學領域內,開始是通過學日本接受德國古典哲學中理性主義的影響,范壽康的《教育哲學大綱》可作為代表。三、近代西學東漸“五四”前后,杜威來中國講學.中國的留美學生也日益增多,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思想便日益占有主導地位,以后中國出版的教育哲學專著,都不同程度受到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吳俊升的《教育哲學大綱》也可以作為代表。“五四”前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由于前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有少數教育哲學著作,如張栗原、林礪儒等的《教育哲學》,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寫出的。其他如尼采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等,對中國近代哲學和教育思想的發(fā)展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教育哲學已經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建立起來,而且在高等師范學校中占有主科地位。三、近代西學東漸在中國近代,曾經發(fā)生過問題與主義之爭和科學與玄學之爭。以上兩個問題的論爭,在當時引起哲學和社會科學界極大的關注,—些學術名流和青年知識分子參與了這場爭論,發(fā)表了各自不同的見解。今天看來,這些問題又有重新復活的勢頭,如目前對實用主義的評價,對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討論,都與當時所提出的問題有某種聯(lián)系,仍然是教育哲學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課題。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
主要特點
除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外,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在兩干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其中又以思孟學派的思想占主導地位。在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中,曾與道家思想結合而出現魏晉玄學,與佛家思想結合而出現宋明理學,同近現代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結合而出現所謂新儒學。儒家思想,雖在不斷變化之中,但也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東西,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特點如下: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
主要特點天人合一政教統(tǒng)一文道結合知行一致一、天人合一在天人關系中,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兩種主要的不同觀點,從儒家的主導思想看,主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又可以分為人對自然規(guī)律能動地適應和控制,人對主宰的神和理的順從和崇拜。因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人定勝天”的積極思想;也有將天神學化和將天理學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天人感應中的某些消極因素。一、天人合一從天與人的關系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边@三句話勾畫出了中國古代數育哲學邏輯結構的基本脈絡。宋儒進一步將“天命”演繹為“天理”,這樣“道”與“理”又統(tǒng)一起來。由此可見,儒家的本體論,不是對宇宙的自然生成進行揭示和探討,而足將天、道、理、氣以至心、性等問題全部人格化,形成了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人平”,不但總結了儒家所宣揚的天人關系,而且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一、天人合一以倫理為內容的天人關系,必然產生以性善論為主體的人性論,把人性與天道聯(lián)系起來,從本體論出發(fā)來界定人的本質,使人性也道德化了。孟子把仁、義、禮、智都放在人性之中,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并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把道德修養(yǎng)放在首位,教育就是要從人的內在本性來改變人的氣質?!比省笔侨寮业牡赖聝r值標準,“仁政”、“德治”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從孝悌出發(fā),做到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大下,體現出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獻身精神,使個人與群體達到平衡發(fā)展。這是儒家“天人合—“的思想對解決人我關系的積極表現。一、天人合一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沒有把人與自然區(qū)分開來,沒有把自然作為獨立對象來進行認識和探討,這就影響到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不能得到獨自的研究和發(fā)展。其結果是直覺思維代替了科學實證,道德實踐代替了生產實踐,這種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都對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是不利的,這又是它的消極的一面。二、政教統(tǒng)一從政治要求出發(fā)看待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緊緊地為政治服務,這是儒家的一貫思想。《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秾W記》中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欲化民成俗.其為由學乎”。這里所說的“教學”與“學”,都是指整個教育而言的。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點??酌系摹暗轮巍焙汀叭收彼枷耄瑢笫烙绊懞艽?,曾起過愛民的積極作用,但也形成了我國長期重德治而不重法治的傳統(tǒng)。二、政教統(tǒng)一漢代的董仲舒更是把教育看作是實行政治統(tǒng)治的根本,他還把重視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作為一條歷史經驗向漢武帝進行建議。二、政教統(tǒng)一教育為政治服務,體現在多方面,如統(tǒng)治階級利用國家政權掌握教育領導權,規(guī)定著各個階級和階層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為教育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利用國家政權來管理和控制學校,為學校制定規(guī)劃,確定教材,進行監(jiān)督和檢查;直至確定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格和選拔制度(如歷史上的察舉制和科舉制)等等。二、政教統(tǒng)一在儒家思想中,為學與為仕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而優(yōu)則仕”,一直作為封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信條被奉行。在儒家的治國安邦、“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指導下,把為仕作為實現其政治現想的重要途徑??鬃釉岢觥安皇藷o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的主張。也就是說為仕是為行道,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所以《大學》中提出“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對儒家政教關系最系統(tǒng)的闡明。二、政教統(tǒng)一總之,教育與政治關系的極端密切,是中國以儒家為主傳統(tǒng)教育的一大特點。第一,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與社會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深圳辦公室租賃合同
- 2025年小產權房屋買賣合同模板
- 工程經濟信用體系考察試題及答案
- 公共關系人才培養(yǎng)方案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水利水電工程實踐技能考查試題及答案
- 2025空氣凈化器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市政工程考試考前資料大全與參考及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公共關系學的關鍵問題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概論例題練習試題及答案
- 2025二手設備租賃合同樣本
- 你好瘋子劇本-你好瘋子話劇
- RPA制造行業(yè)常見場景
- 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qū)通泉中學2025年初三畢業(yè)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社區(qū)戒毒(康復)工作規(guī)范
- 設備損壞賠償協(xié)議書范本
- 大國脊梁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中北大學
- 近五年重慶中考物理試題及答案2024
- NB-T32036-2017光伏發(fā)電工程達標投產驗收規(guī)程
- CJT396-2012 鴨嘴式橡膠止回閥
- 保密協(xié)議書簡易范文
- 胸部常見疾病CT表現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